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答語文詩歌鑒賞

如何答語文詩歌鑒賞

發布時間:2022-03-30 13:25:48

Ⅰ 語文詩歌鑒賞題怎麼答有什麼技巧

第一種:圖像分析

(意象是詩中描繪的人、景、物)

這首詩創造了什麼形象?這首詩創造了什麼形象?

變種Q: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樣的風景?變種Q: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樣的風景?

注意詩中的固定含義:

離別酷),劉(余離開要記住或取代家鄉),芳草(不要討厭),鴕鳥(稱之為「不能是兄弟」,指的是艱難的旅程或離開

永別了,南浦、芭蕉、燕(珍惜春天或戀人的思念,或事物是人或人的變化,或是在傳記中對愛情或流浪者的敘述)

漂流)、關山(思家)、長亭短亭(告別)、Yang Guanqu(告別曲)。

2.愛情課:2。愛情課:蓮花(聲音以「憐憫」來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情),紅葉(傳播)。

_性格:菊花(高貴),李子(不怕破壞,敢於做第一人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鬥雪堅持道德)、

《垃圾與悲傷》:垃圾與悲傷:梧桐(象徵悲傷)、烏鴉(腐爛與荒涼)、杜鵑或子規則(象徵荒涼、悲傷或鄉愁),雙血(蒙古的不公正)

而死亡或忠誠並沒有消滅,猿(悲傷)。

(5)其他類別:崑山玉(人才)、桂桂(科舉一號)、採薇(隱居生活)、南關(囚犯)、劉英(軍營)。東籬(高

雅,潔身自好)

第二類:意境分析

(意境=意象+情感)

常規問題:這首詩創造了什麼樣的情緒氛圍?常規問題:這首詩創造了什麼樣的情緒氛圍?

變種問題:這首詩給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畫面?詩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變種問題:這首詩給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畫面?詩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所描述的情景是什麼?詩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這首詩所描述的情景是什麼?詩人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A.藝術概念(氛圍)特徵是:

孤獨、安靜、美麗、壯麗、凄涼、寧靜、寧靜、壯麗、雄渾、壯麗,消除寒冷、壯麗、壯麗、空虛

幻想是空靈的、冰冷的、壓抑的、熙熙攘攘的等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悲傷,尷尬,寂寞,悲傷,寂寞,無聊,憂郁,休閑,歡樂,欽佩,憤怒,堅持鍛煉,擔心國家和人民。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題類型

(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在題材(內容)上可分為以下10類。據此可以理解詩歌的主題。詩歌在題材(內容)上可分為以下10類。據此可以理解詩歌的主題:

(1)詠史懷古詩:(1)詠史懷古詩:借古人的古人借古代諷刺;或感受過去和現在的榮耀,不如以前那麼好;或渴望建立像古人一樣的職業。 (寫紀念碑

古人,多用典故)

(二)抱物有理想的詩歌:抱物有理想、有感情的詩歌:不直接表達思想、感情,而是用隱喻象徵人格化,把理想、人格統一為一個形象。(經常)

松、竹、梅等意象)

(三)邊疆戰斗詩歌:(三)邊疆戰斗詩歌:或表現民族野心,或家族思想,或軍國主義統治者的諷刺和勸誡。

(4)羈思思鄉:::::::::::::::::::::::::::::::::::::::(經常與月亮,柳樹,鵝,字母和夢想

境幻覺的描寫

(五)送別紀念詩:送別紀念詩:指在送別時表示懷舊,或者在送別後表示渴望,或者表達理想信念,或者相互鼓勵。

田園詩田園詩:通過寫田園詩的美,表達對世界和現實的不滿,渴望安靜和平的思想,或表達自己的遺產

獨立的世界,保持著節日的感情。

_是感情用事的詩:是感情用事的詩;是憂國憂民的詩;是反映混亂的詩;是想建立事業的詩;是在閨房裡失意官職的詩;是贊美江山的詩。

(一)沉思的沉思詩(二)沉思詩(二)沉思詩(二)表達對丈夫的思念,或寫作轉瞬即逝的春光(青春),不再傷感的時光,或是對戰爭的厭惡。

第四種:表達能力

(關注文章的全部或部分)

這首詩採用什麼風格?這首詩採用什麼風格?

變種Q:這首詩使用什麼藝術技巧(技巧)?或者:詩人是如何表達他的情感的?變種Q:這首詩使用什麼藝術技巧(技巧)?或者:詩人是如何表達他的情感的?

寫作技巧(skill)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四類:寫作技巧(skill)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四類:

第一個描述場景的方法第一個描述場景的方法

1.從直接和間接的角度來看:正面和側面描述,虛擬寫作(想像聯想)和實際寫作;

2。運用修辭手段:隱喻、對比、誇張、類比(高考),用雙關語提問、提問、互文;

3.運用表演技巧進行寫作:掀起對照渲染的典故(高考)符號,展開,白跡。

4.從場景的運動和靜態的角度來看:移動景觀和靜態場景的組合,或通過寫靜態,靜態寫作; (高中入學考試)

5。從觀察層面寫:遠視與近視的結合,上下看的結合;上下空間的結合,上下空間的結合。

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看:視覺(形狀和顏色)、聽覺(聲音)、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感官。

第二:描述角色的方法第二:描述角色的方法

_從直接和間接的角度看,其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述、小說(想像聯想)和真實寫作;

2.使用具體描述手段:語言描述、動作描述、舉止描述、外貌描述、心理描述、細節描述

3.用修辭手法寫人:隱喻對比誇張不僅僅是雙關語,提問,提問,諷刺;

_使用表達技巧書寫:對比和對比渲染符號,顯示,白色草圖。

第三種:抒情法第三種:抒情法

1,直白胸:直接用感覺和討論的表達來表達情感

2。間接抒情:通過事物(寓言)表達自己的野心,諷刺過去和現在,通過典故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風景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風景表達自己的感情,在風景中表達自己的感情。(高考)

四、結構(結構)法四、結構(結構)法

對比,前後,問答,中風和野心,總分,虛擬和真實的組合,(高中入學考試)過渡,詳細,人,設置懸念,渴望首先壓制

第五種類型:語言精煉型

這個協會里最生動的詞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協會里最生動的詞是什麼?為什麼?

變體Q:一句話一直受到稱贊。你覺得什麼好?

實用詞:動詞、色詞、擬聲詞、重疊詞、形容詞、副詞等修飾語(子、谷、杜、冷等)。將動態狀態轉換成靜態狀態或將靜態狀態轉換成靜態狀態。

動。

提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

多韻(ping仄):交換單詞順序

註:一般來說,五言詩在第三個字,七言詩在第五個字。

特別注意以下不同的主題:

常規問題:這首詩在語言中的特點是什麼? (專注於整個語言風格)

變種問題:這首詩有什麼語言風格?或者說這首詩的語言藝術。

正確:答案通常是從這些詞(語言術語)中選擇的:含蓄、幽默、有趣、暴露、樸素、優雅、粗俗、自我定義

然而,清新,美麗和簡單。

文章來源沈陽家教網:www.bzhjiajiao.com

Ⅱ 語文卷的古詩鑒賞怎樣答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一是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且離不開景、情、境;二是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考生一般對考點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於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
答題自然要根據試題的要求給出相應的答案。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大體上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本文對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 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 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 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002年高考題)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Ⅲ 語文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要步驟

教你高考語文上130的技巧

語文答題有技巧的。當初高考語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從未失手。現在給高中的學子傳授答題經驗~這些是只會念答案老師不會講的,想聽的進。保證語文成績有提高。古詩看到題之後一定先分類,分成唐詩、宋詩、豪放詞、婉約詞。不同的類型回答時內容是不一樣的。因為唐詩是以情入詩,宋詩是以理入詩。比方我們正常生活中表達思鄉,成天把思鄉掛在嘴邊是低級的表達情感的表現。寫景才是王道,比方寫明月,進而寫到家鄉的月~比方寫捧起家鄉的黃土狂吻。這比單純的語言表達強多了。請同學們記住,唐詩都是以景寫情,觸景生情的。反應到答題上,你要記得這樣幾句話。寫上了老師絕對給分:以景寫情,觸景生情,詩人通過對某某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無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詩人的主觀感受下面舉例子,最後總結唐詩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廖亂邊愁說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這是唐詩啊!更進一步是邊塞詩,我們通過後兩句來體現怎麼答題
一般出題格式是這樣的:某句寫的好不好,好在哪裡,去掉行不行之類的。這是歷年出題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題方法和這個是等價的,因為他讓你回答的內容是一定的。這里舉例,上詩中後兩句表達好在哪裡?,通過對本題的解答說明答題的三步走戰略答古詩題,在卷面上寫出來的東西第一步是翻譯。第二部是敘述好在哪,第三步是總述第三步綜述:這樣描寫情景相生,需的情實的景虛實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題完畢第一部翻譯:詩人前一句通過廖亂和邊愁兩個字描寫主觀感受,後一句秋月長城是對邊塞景物的捕捉與描寫第二部好在哪:詩人通過對秋月長城蕭索空闊景物的描寫使無形的作者的邊愁有形化,躍然紙上更富有感染力。詩有形的邊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濃烈的愁思。總結起來,答題點得分點給分點有三個,這三部打全了,老師不敢扣分。第一個得分點就是找到詩人寫景的句子或詞,進行簡單的翻譯,說明寫的是什麼景,表達的是什麼情。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長城,是邊塞的景,情是廖亂的情是邊愁。緊扣邊塞的景,邊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題時具體寫出是什麼景,如秋月長城)與無形的愁相結合,使作者無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詩人的主觀愁思語文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學會一個字 扯 如果多加一個字 那就是 蛋第三步更重要、告訴批卷的:總結起來,詩人的表達技巧是情景相生虛實相生,寫作方式是觸景生情我們現在進行唐詩的掃尾工作。再敘述敘述出題人的出題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礎上的不同答題技巧關於第一個題眼,就是找到寫景的最傳神的那個字唄。比方用爛了的例子春風又綠江南岸「然後翻譯這句所在的句子,然後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 這是從寫景上出題。下一個主觀感受,是從抒情上出題,先說明作者表達的是什麼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有時候更簡單,三步走里只問你一步。比方兩個詩歌的對比杜牧的包羞忍恥是男兒和王安石的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的主題思鄉對比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唄,先說說全詩寫了什麼,再說寫的東西表達了什麼這正是三步走戰略的第一部與第三步表達技巧:對比,聯想,擬人,迴文,頂真比喻想像誇張,襯托我心飄搖懸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鴻。好在哪?第一部:詩人描寫了飄搖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鴻雁,寫描(翻譯)寫了作者內心的飄搖與友人赴官的意滿第三步表達了詩人不得志的惆悵與對友人赴官的真摯祝賀與嚮往。
上邊兩個大家都會了吧。第二部:詩人通過將心情與飄搖的旆和高鴻作比喻,自己的失意與友人的得意做對比,虛實相生我們來看這道題,第二部得分點是比和對比,有了它不丟分喻我們再練個想像的「風徹紅旗凍不翻」好在哪?下面我不說想像比喻什麼的了,你們自己來說。我出題了「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好在哪?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好在哪?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好在哪?當時更有軍中死,自始君王不動心好在哪?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好在哪?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好在哪?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變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內容套進去。最基本的那兩句最先學的有形化什麼的別忘可是唐詩總用到這樣的表達技巧。唐詩是以景生情的,表達方法有比喻、聯想、想像、誇張、對比、頂真、等做復習題時遇上了我這沒有的自己往上加。快點記筆記這句話:以樂景襯哀情而哀者更見其哀這就是烘托,這就是反襯。閱讀題碰到烘托反襯字樣的,或者明顯看出來是烘托反襯作用的都答這一句上邊有一道「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題,答對比是對的,答答上反襯也是對的。以樂景襯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學們感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荒*和半死生的將士的悲哀了么?
一.高考詩歌鑒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憂國憂時1.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別離和戰亂的痛苦3. 同情人民地疾苦4. 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建功報國1. 建功立業的渴望2. 保家衛國的決心3. 報國無門的悲傷4. 山河淪喪的痛苦5.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6.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7.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鄉懷人1. 羈旅思鄉之情2. 對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邊塞思鄉之情4. 閨中懷人之情● 長亭送別1. 依依不捨的留念2. 情深意長的勉勵3. 坦陳(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雜感1.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諷今的情懷4. 青春易逝的感傷5. 仕途失意的苦悶6. 告慰平生的喜悅
二.六種答題模式:(一) 分析意境型:1. 提問方式:此詩有什麼樣的意境?表現了怎樣的畫面?詩人通過什麼景物表達自己的感情?2. 答題步驟:① 描寫初始中展現的途徑和畫面(翻譯——忠於原文)。② 用4個字概括景物營造氛圍特點(以下4組)孤寂冷清;蕭瑟凄涼;雄渾壯闊;恬靜優美+明凈炫麗。③ 回答表現詩人什麼感情(先答原因,後答感情)。3. 答題示例: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註:此時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答:①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的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灘上靜睡不動。② 這是一幅明凈炫麗的圖景。③ 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二) 分析技巧型:1. 提問方式:怎樣的表現手法?怎樣的藝術手法?怎樣的技巧(手法)?怎樣抒發感情的?2. 答題步驟:① 明確告訴其手法。② 結合詩句證明為什麼。③ 運用這種手法有效地表達出因---而產生的---情感。3. 答題示例:早行陳與義露侵駱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問:此時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答:① 主要用了反襯手法。② 天位方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③ 兩處反襯都突出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三) 分析語言型:1. 提問方式:此詩有什麼語言風格,語言特色,藝術?2. 答題步驟:① 從以下六個詞中選一個或幾個。雄渾豪放;委婉含蓄;華美絢麗;朴實簡練;運用口語;疊詞互用。② 結合相關語句說明。③ 運用這種語言表現作者因---而產生的---感情。3. 答題示例: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答:① 此詩特點是清新自然,運用口語。② 「黃鶯兒」是兒話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兒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③ 這樣非常自然的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四) 煉字型:1. 提問方式:最生動傳神的字是什麼?給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題步驟:① 解釋此字在句中的含義。② 翻譯此句(忠於原文,語言優美)。③ 回答表現詩人什麼感情(先答原因,後答感情)。3. 答題示例:南浦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 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 好去莫回頭。問: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答:① 同意。「看」在詩中是指回望。②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然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③ 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五) 詩眼型:1. 提問方式:關鍵;不能刪掉的詞。2. 答題步驟:① 解釋詞義。② 點名中心。③ 是全詩的關鍵。(位於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3. 答題示例: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一「關鍵」之說,為什麼?答: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② 這種相思之情是從聽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啟下。③ 是全詩的關鍵

【萬能答題公式】(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三)句子含義的解答: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六)段意的概括歸納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格式:(時間+地點)+人+事。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二)「情」、「景」關系區別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三)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
;「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三、說明文分類: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程序說明文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1、時間順序:歷史順序、年代順序、四季交替順序、早晚(先後)順序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 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舉例子:具體說明_____ 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作比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____ 的_____特點. 列數字: 用具體的數據 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六、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七、人物描寫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沒有打完,但也可以了。

Ⅳ 怎樣答好中考語文「詩歌鑒賞」題

中考時的詩歌鑒賞題,大多選用課外短小精悍、寫景抒情的絕句,而考查的內容則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詩歌語言的賞析;二是藝術形象的賞析;三是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的賞析;四是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的賞析。它一般採用填空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重在檢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鑒賞能力。
賞析詩歌語言
古詩鑒賞的首要環節是賞析詩歌語言。我們可先從關鍵詞語入手,體會詩歌語言准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如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體會數量詞的運用等,去品味關鍵詞語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如李白《望天門山》一詩,「天門中斷楚江開」中的「斷」「開」,就形象地寫出了江水的聲勢浩大,而「碧水東流」和「兩岸青山」中的「碧」「青」,則使人聯想到佳木蔥蘢、江水碧綠的圖景。
賞析作品形象與表達技巧
其次,是鑒賞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過把握形象的特徵,分析寓於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來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尤其是要學會體味詩歌中的意象(意境),藉助想像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詩中所謂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
再則,要注重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擬人、借代、誇張、雙關、襯托、對比等修辭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等寫作手法,以及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以此來分析含義,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就是以誇張的手法來襯托詩人內心的孤寂、高潔。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包括概括主旨、簡析作品的思想意義。在賞析時,我們可以從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人生哲理;可以從詩歌的具體內容、詩歌類別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從詩人或豪放或婉約的語言風格入手,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在賞析時,我們還要注意分析試題的具體要求,把握解答時的切入點和側重點;同時要藉助注釋提示、作家的生平經歷、自身的知識儲備,仔細誦讀,品味詩句,尋找到答題的最佳角度,推斷出理想的答案。我們在答題時,一般可以從描摹詩歌圖景、概括意境特點、分析寫作(修辭)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個方面來進行回答。如鑒賞王維的《鹿柴》,
我們可先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摹出詩歌所營造的意境;然後簡潔地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情境的氛圍特點——幽靜,分析其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及作用——以聲襯靜,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再根據詩歌的形象和語言,來理解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Ⅳ 高考語文詩詞鑒賞該如何答

鑒賞口訣: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採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鬱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後,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的一些術語有: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鬱、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歌內容、思想情感

一、詩歌內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捨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李白《子夜吳歌》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依依不捨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三、 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應注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2、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盪。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非常復雜的情感,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像,進行二度創作。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作。

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探尋詩詞的主題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突破。
一、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二、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三、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四、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五、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六、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八、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常用典故及意象,以及其所表達的含義,請自己在網上搜集整理,此處不贅述。

詩詞賞析三部曲

一、讀懂

鑒賞一首古詩(詞),第一步就是要能夠讀懂它。讀不懂,鑒賞也就無從談起,所謂「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在「讀懂」這一步上,至少要達到前人所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①。
在「讀懂」這一步上,著重把握好兩個「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對每一首古詩(詞),要明了每個字的含義,達到字字落實的地步。有時候,對一首古詩(詞),哪怕是有一個字未理解,也會影響對整首詩(詞)的理解。比如:讀《詩經·周南·卷耳》,倘若對詩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的「頃筐」弄不明白,就很難理解全詩。「頃筐」,是一種簸箕形狀的淺筐,對其形狀不明了,尚不要緊,但若不知這乃是一種淺筐,就會影響對全詩的理解。此詩寫女子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懷念。她采卷耳,連「頃筐」都采不滿,由此可見她心不在焉,也可見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深。如果,對「頃筐」不能正確理解,我們就很難體察詩中女子對出門在外丈夫的懷念之情,也就不能說是真正讀懂了這首詩。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對詩詞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詩詞,不用典故,我們閱讀的障礙相對來說要小些;而有些詩詞,運用典故較多,而且運用得頗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就很難讀懂,或者說,很難正確解讀其內涵。比如,讀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詞的上片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三國時吳國國主孫權(字仲謀)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業;另一個是用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貧,後來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並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為帝。詞的下片,也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為其年號)事,他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另一個是用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廉頗的故實,他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趙王以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棄疾在此詞中運用這些典故,恰到好處,有助於詞人懷古傷今,表現其收復中原失地的強烈願望與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二、讀透
讀透,這是鑒賞古典詩詞的第二步。在這一步上,要達到前人所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②。如何才能讀透?我以為,至少應做到「四會」。
1.會「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清代沈德潛《說詩?語》雲:「又如題畫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寫出登臨憑吊之意;題畫人物,有事實可拈者,必發出知人論世之意。」③知人論世,用於古典詩詞鑒賞,指要了解詩詞的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道路、藝術風格等;了解寫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及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等。會知人論世,才有可能讀透具體作品。比如,讀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我們了解杜甫其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就有助於讀透它。杜甫,具有治國的理想。他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中表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其詩,往往與反映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有「詩史」之美譽。詩風沉鬱頓挫。《春望》,當作於「安史之亂」中,詩人住在安祿山叛軍統治之下的長安城。了解了詩人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感時傷別,連本無情感的花也會「濺淚」,鳥也會「驚心」;為何「家書」如此珍貴,「抵萬金」;為何詩人年僅四十餘歲就已成「白頭」,而且「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一切都是「安史之亂」所致。感時傷別,與詩人其他同題材的作品如「三吏」、「三別」等相近,所體現的詩風也是沉鬱頓挫。會知人論世,這要求鑒賞者除了多讀詩人的作品之外,還要盡可能多讀一些史書、筆記、詩話、詞話等。
2.會「沿波討源」
「沿波討源」,語見西晉詩人陸機《文賦》:「或沿波而討源」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⑤。在古典詩詞鑒賞上,會「沿波討源」,就是指會根據詩中的線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師承之源等。如,讀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的詞《桂枝香·金陵懷古》,對其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就不能不沿波討源,了解這是化用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遺曲,指《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所作。《隋書·五行志》記載:「禎明初,後主作新歌,詞甚哀怨,令後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時人以為歌讖。此其不久兆也。」於是,《玉樹後庭花》被後人視為亡國之音。王安石在詞中化用杜牧詩句,以古諷今。如何才會「沿波討源」,這就要求鑒賞者多讀作品,最好能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詩經》、《楚辭》讀起,對其後每個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有大致的了解,也可閱讀一些今人所寫的文學史、詩歌史等。
3.會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論中重要美學范疇之一。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意境這個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與物境、情境並提:「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⑥對意境的內涵作了全面深入解讀的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並將 「境界」(即意境)分為「有境界」與「無境界」,「造境」與「寫境界」,「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與小等。有無意境,意境經營得如何,是判斷一首詩(詞)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鑒賞古典詩詞,關鍵要會挖掘其意境。意境,與另一個美學范疇的意象,二者同中有異。相同之處,主要在於二者都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的統一;相異之處,主要在於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則是營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體構件。不妨看一看南宋「永嘉四靈」之一的翁卷的詩《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自上山來看野水,卻於水底見青山。

此詩中的意象有:遙遠的天際,冷清的河灣,遠近高低不同的無數山峰,自然的綠水,水中的青山。正是這些意象構成了此詩的意境:山區秋色之壯——天高灣清,層巒疊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裡,綠水繞著青山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詩人的心情是愉悅的,全無一些詩人筆下的秋天蕭條肅殺之氣。
4.會比勘異同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在鑒賞古典詩詞時,會就同題目或同題材的作品加以比較,辨別其異同,品評其高下,這對讀透作品是極為有利的。可進行思想與藝術性的全方位的比較,也可著重就詩詞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風格等其間一兩個要素加以比較,說明其特點,道盡其妙處。如比較唐代詩人李端《鳴箏》、柳中庸《聽箏》與白居易《夜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李 端《鳴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柳中庸《聽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白居易《夜箏》
這三首同題材的詩(詩題也基本相同),都寫聽箏,但其著眼點都不在表現彈箏者精湛的技藝,也不在描繪箏樂的內容,而是「聽箏之意不在箏」,在借聽箏以寫人,在這方面,三首詩又各取所需,各有側重。李端的詩著重摹寫彈箏者的神態而見其愛意;柳中庸的詩著重描寫詩人聽箏的感受,並以此抒寫自己的離情別恨;白居易的詩則主要表現詩中主人公「別有深情一萬重」。在寫法上,三首詩也明顯有別。李端的詩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動的細節表情達意,具有詩趣;柳中庸的詩主要採用新穎貼切的比喻,將以形喻箏聲與以聲(杜鵑之啼聲)喻箏聲結合起來,將表達箏之「悲怨聲」與詩人之「離別恨」結合起來,化無形為有形;白居易的詩則主要運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通過比較,我們便能讀透這些作品。
三、讀化
讀化,這是鑒賞古典詩詞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這一步上,鑒賞者要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有一個質的飛躍,達到前人所說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境界⑦。對一首詩(詞)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與其意境的挖掘等層面上,而是對作品能爛熟於心,將作品的意境化為鑒賞者心中的境界,並能以其獨特的角度、別具一格的語言表現出來。其突出表現在於完成對鑒賞文章的撰寫。鑒賞文章是鑒賞成果的外在表現,沒有這一步,鑒賞過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說是成功的。古典詩詞鑒賞,有三點必須強調: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說空話,少說廢話,做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只要將自己讀詩詞的最深刻最有個性的體會寫出來就行了,沒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沒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靈活多樣
靈活多樣,就是在寫作鑒賞文章時不要一個模式,而應根據不同的作品採取不同的寫作方式。就詩詞的篇幅而言,一般來說,對長詩可以採用論文式,也可以採用其他方式;對短的詩詞則適宜採用隨筆、對話體等。就探討詩詞的內容與形式而言,鑒賞文可以多角度下筆,也可以就其中一兩點加以賞析。
3.語如詩美
詩詞是美的藝術,其語言是美的語言。作為對美的藝術的詩詞的鑒賞,鑒賞文章也應像詩詞語言一樣美,不能將鑒賞文章寫得枯燥無味,了無詩趣。

詩詞鑒賞問題的回答必須先分析理解詩詞,可以按照如上方式及步驟。關於具體的詩詞賞析答題技巧,詳見參考資料中的網址。若有其他問題,請給我留言。

Ⅵ 關於語文詩歌鑒賞,應該怎麼分析怎麼答從什麼地方入手呢

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十大置疑角度

下面結合相關試題,淺談幾點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以期為考生提供幫助。

一、 從重點詞語處置疑。
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詩歌中的重點詞語,才能較為准確地鑒賞詩歌。因而,理解重點詞語便成為古典詩歌鑒賞題的置疑角度。
例如: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後的試題。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問題: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麼表達效果?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於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這時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故用「鋪」更准確、形象。運用「鋪」字,更能表現了秋天夕陽的柔和與江面的平靜,給人以安閑、舒適之感。

二、 從關鍵語句處置疑。
所謂的關鍵語句,多指詩詞中的「詩眼」句,即能揭示詩的主旨、藝術內涵的語句。這些句子多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例如: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雲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夜夜,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問題:「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麼意思?在抒情上有什麼特點?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這一句在文中起著關鍵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點示了詩的內涵。該句用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三、從詩詞意境上置疑。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能夠領悟詩詞的意境就能准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因此,探究詩詞意境便成為考查點。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竹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常水闊知何處?
問題:(1)在詞的上片中,詞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2)「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 。(2)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一片無垠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煉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四、從表達技巧處置疑。
古典詩歌十分注重講究表達技巧。鑒賞詩歌,也應該辨析詩的表達技巧,而要想准確地辨析詩詞中運用的表達技巧,就必須要掌握各種表達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關修辭,掌握相關術語。在試題的設置中,置疑點往往為描寫或抒情。
例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問題:詩人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早春草色? (2003年赤峰統考)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表達技巧。首先該詩從視角的變化寫草的有無。遠遠望去,隱隱泛著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來。兼攝遠近,空處傳神。其次,把「煙柳」和「春草」進行對比,突出具有朦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從思想感情處置疑。
感情對於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雲:詩言志。詩人寫詩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均為抒發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鑒賞詩歌,就應該准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須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把握詩歌的意象,以人為本,仔細品味詩人的情感。在試題的設置中,准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為置疑點。
例:5、閱讀王安石詞《浪淘沙令》,完成試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註:詞中「伊呂」指輔佐湯滅夏的伊尹和輔佐武王滅商的呂尚。王安石填此詞,正推行變法。
問題:這是一首詠史詞,凡詠史之作都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詞表達王安石怎樣的情感? (2003年通遼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呂尚之所以建功立業,除自身的才幹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當時正在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當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該詞正表現出王安石的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決心和勇氣。

六、 從風格流派置疑。
風格是詩人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不同的詩人自有不同的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創作時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風格也不同。因而,欣賞詩歌的風格也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6、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觳紋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問題:(1)作者蘇軾,開創宋詞 派的詞風。我們讀過他的代表作 和 。
(2)這首詞在寫作技法上用的詩詞家常用的 。
(3)本詞的藝術風格是 (2003年淄博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風格及其它。參考答案:(1)豪放派,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2)以有聲襯無聲,以動景襯靜景 (3)豪放而飄逸。

七、從分析形象處置疑
與小說、戲劇一樣,詩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詩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卻是詩歌中描繪的景或物。無論怎樣,詩歌中的形象都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思想。於是分析詩歌中的形象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試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2年包頭市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形象。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託與寫照。

八、從構思結構上置疑
鑒賞詩歌首要條件是讀懂作品,即了解詩歌的整體結構,這包括詩歌的寫作構思,也包括詩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轉議等等常見的結構方法。因此在閱讀詩歌時,我們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法,還要注意詩歌的意義上的單元劃分,結構上的總結和前後照應等內容。因而,分析詩歌的結構便成為高考的置疑點。
例:8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問題:試談談這首詞怎樣表達詞人的志向和情操? (2003年成都統考題)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詩詞的結構。
全詞採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詞句寫出了梅的風格神韻,寫出梅花的高風亮節。其實這正是作者的自我寫照,表現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絕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諂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九、從語言藝術處置疑。
詩歌的語言是構建詩詞的基本要素,猶如文學的大門,只有充分地鑒賞語言才能探索到文學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評價作品的選詞煉句的功夫、修辭格的運用及其效果、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練性以及語言的整體風格,便成為高考得置疑點。
例: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試題。
天仙子
張先
是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會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問題:(1)這首詞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幾時回」句中的兩個「春」字,結合上下文來看,含義並不一樣,前一個「春」指 ,後一個指 。
(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就遣詞造句評論說,「『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矣。」請從煉字的角度談談「弄」字的妙處。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語言藝術。
(1)的前一個指季節,大好春光。後者既指年華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時光。而(2)在有月而多雲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況下,陰雲籠罩,暮色迷茫,花的豐姿神采未必能盡情地表現出來,但是忽然出人意料,雲開天際,大地上頓時呈現皎潔的月光,再加上風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掃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麗質一下子搖曳生姿,這自然給世人帶來意外的欣慰。一個「弄」字就傳達出了這種特有的情態。

十、從運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典故既能使語言精練,又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題者常常在運用典故處置疑。
例: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問題:「別來滄海事」 中的「滄海事」是什麼意思?作者是怎樣「言別」的?

【分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鑒賞古代詩詞的運用典故的藝術。這里的「滄海事」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表現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流露出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詩中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想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在深秋時節奔波於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現「後會難期」的惆悵心情,跟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

Ⅶ 語文古代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台,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由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後一類居多。

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了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凡依著起承轉合的方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答題緊扣原詩的內容

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容進行,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容進行判斷選擇。

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置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

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

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

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聯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詩人的用典

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了詩歌的意蘊。

記誦詩歌鑒賞口訣

從題目認識對象;從字面讀出感覺;

從注釋破解難點;從作者了解背景;

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幹得到啟示;

從首聯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

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Ⅷ 語文詩歌鑒賞怎麼答,能得高分

古詩鑒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詩詞鑒賞突破八法
1.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2.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3.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4.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5.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7.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8.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該部分引自網路文檔(免費)
http://wenku..com/view/1a218f5177232f60ddcca14d.html
挺全的,自己找的。我都一直在用、

恩。我們老師給我的課件。
詩歌鑒賞(一)http://wenku..com/view/a9690417866fb84ae45c8d18.html
詩歌鑒賞(二)
http://wenku..com/view/7d32e53610661ed9ad51f318.html
詩歌鑒賞(三)
http://wenku..com/view/ae00f9eef8c75fbfc77db218.html

Ⅸ 語文詩歌鑒賞題應該怎麼答常用的表達技巧、表現手法有哪些

通過xx意象或景物,運用xx手法,寫出了xx的什麼特點或者描繪了什麼畫面或者營造了什麼氛圍,表達了xx情感。
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借代,誇張,對比,反問,誇張等。
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
表現手法:用典,襯托,聯想,想像,抑揚,比興,象徵等。

Ⅹ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怎麼答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滿分答題公式——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整理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 (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 「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閱讀全文

與如何答語文詩歌鑒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39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