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要素一般指什麼
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和習慣等,如一年級《端午粽》這一篇文章中教材明晰規定「讀好課文中的長句子」,這表明教材的學習重視語文要素的。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的結構設計,表現為每單元、每課都含有「寬泛的人文主題」和 「語文要素」兩條線,均衡遞進。
統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一般從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各安排一個訓練要素, 每冊有兩個重點訓練要素。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每個課後思考練習題圍繞著單元的訓練要素出題,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增強。
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
人文主題,即在教學中注重以人為本,如「多彩的生活」「真摯情感」「人情世故」「童真母愛」等。
人文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學中滲透人文主題,會拉進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消除學生與生活的隔閡,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味,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㈡ 語文要素有哪些
1、小說三要素: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典型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在小說理論中,構成小說形象的因素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小說的內容因素,包括小說的素材、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等;一是小說的形式要素,包括小說的語言、結構、體裁、表現技巧等,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又把最能顯示小說獨特性的人物、情節、環境稱為「小說三要素」。
2、記敘文六要素:
記敘文六要素一般指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語文要素是哪裡擴展閱讀: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側面描寫(又叫側面烘托)指以他人言行來反映人物等。
2、故事情節:
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
3、環境描寫:
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
㈢ 語文要素主要包括什麼
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方法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四個方面的內容,指向的是學科關鍵能力。這些語文要素大多源自課程標准。
語文要素應該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它的內涵既包括語文知識,也包括語文能力,還包括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簡單地說,「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語文要素應該是與學段學習內容和目標相對應的,但更加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檢測性。
語文要素的意義:
語文要素的提出反映了百年現代語文不斷探索現代性、追求科學化的過程。科學化的追求在語文教育現代性建構中意義重大,正是由於科學的介入,原本無章可循的語文教育開始把握科學的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精神中的客觀、理性、包容的心態也為傳統語文教育開辟了更廣闊的視野,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語文要素要改變語文教育「暗中摸索」的狀態,將語文學習的內容與方法做「明裡探討」,這必然會改變課程改革中出現的語文教學內容「任意化」的弊病。
㈣ 語文要素主要包括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21
㈤ 語文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直抒胸臆法:亦稱直陳肺腑法。它是敞開心胸,不依託任何事物,通過朴實無華的手段,把內心活動和情感直接抒發出來的一種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要有特定的氛圍,要水到渠成,要有真情實感,要注意場合,不能無病呻吟。
2、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准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3、樂景寫哀:以美樂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襯手法。人們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不同,對景物會有不同的情感和審美態度。
4、借古諷今:是借鑒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面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鑒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鑒賞這類詩詞,必須時刻結合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
5、互文見義:是一種修辭手法,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說: A和C都有B和D。這應該就是同文見義。「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㈥ 語文的各種要素有哪些
1、直抒胸臆法:亦稱直陳肺腑法。它是敞開心胸,不依託任何事物,通過朴實無華的手段,把內心活動和情感直接抒發出來的一種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要有特定的氛圍,要水到渠成,要有真情實感,要注意場合,不能無病呻吟。
2、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准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3、樂景寫哀:以美樂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襯手法。人們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不同,對景物會有不同的情感和審美態度。
4、借古諷今:是借鑒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面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鑒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鑒賞這類詩詞,必須時刻結合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
5、互文見義:是一種修辭手法,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說: A和C都有B和D。這應該就是同文見義。「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㈦ 什麼叫語文要素
.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包括但不限於:應該能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具有良好的語感;能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能將自己獲得的語言材料整合成為有結構的系統;能理解並掌握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能憑借語感和語言運用規律有效地完成交際活動;能依據具體的語言情境有效地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與不同的對象交流溝通,能將具體的語言作品置於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能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並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包括但不限於:應該能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能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形象,並能有依據、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發現;能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分析、判別語言,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與人交流溝通,准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言語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能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語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
㈧ 小學語文要素包括哪些
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
㈨ 語文要素指什麼啊
語文要素指: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
統編教材把「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導引、課後習題、語文園地、習作設計之中。教學中,我們需要根據語文要素確定相關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樹立准確的目標意識,關注目標的層遞性,把握目標的整組性。
語文要素「教學化」有以下簡明路徑:
(1)專門指向:執教單篇課文(或語文園地、或習作等),以相關語文要素為重要(主要)教學內容。
(2)線性把握:執教單篇課文(或語文園地、或習作等)語文要素時,要注意從「縱向」上來把握相關要求。
(3)建構設計:教學某一語文要素時,要著眼於兒童已有經驗,採用適切的學習方式,以達到有效生成。
㈩ 語文的要素是什麼
所謂語文要素就是語文訓練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
從統編教材呈現的內容,進行不完全歸納概括,語文要素的內涵與外延似乎都比較寬泛,主要指向語文學習,包括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應該培養的語文能力,應該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應該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形成的語文素養。例如:敘事寫作技巧包括直接敘述、倒敘、側述、敘述、分類、對比和詳細敘述,先描述結果,再描述原因或事件本身。
梳理「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把「語文要素」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導引、課後習題、語文園地、習作設計之中。教學中需要根據語文要素確定相關教學內容。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樹立准確的目標意識,關注目標的層遞性,把握目標的整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