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把握課程標准中對語文課程目標的界定

如何把握課程標准中對語文課程目標的界定

發布時間:2022-03-31 15:24:01

Ⅰ 如何准確把握課程標准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課程目標是上位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通常不能直接套用,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准確把握這種關系?這也是老師們經常提出的問題。
1.如何准確把握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
如《我和小夥伴》(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師,應該了解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不同功能。課程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綜合實現的,尤其是一些情感態度目標和能力目標,它是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才能達成,因此教師要在把握整個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單元和課時的教學目標,處理好長期形成的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應突出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其實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說每節課,都要把四個目標寫到,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總的來說,教學目標應該比較簡捷、清晰、 具體,注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根據本校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需求來進行設計,尤其要避免大而空的這種情況,比如像課程目標裡面的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這就是個長期養成的過程,而誠實、勇敢這樣的目標,也是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踐行逐步達成的,不宜作為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必須通過具體活動,呈現它的具體內容。
2.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設計教學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應該如何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呢?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方向和靈魂,是課堂教學行為的起點和歸宿,更是實施品德與生活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與保證。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准確地定位教學目標。道德存在於學生真實的生活中,學生的真實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脫離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制定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目標。

第二,教學目標的設計還要注意的就是要整體解讀教材,把握不同年段的目標要求。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按螺旋上升的思路設計的,新教材就體現了這樣的一種設計思路。比如同樣的內容,在不同年段會重復出現,但是要求不斷提高,並且螺旋上升。不同年段出現的相同內容,各自教到什麼程度,層次如何把握呢?教師要整體解讀教材,了解目標在全套教材當中的一個價值定位,准確找到教學目標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既不過高,也不過低,只有這樣,教學才既不會原地踏步,炒冷飯,也不會盲目地拔高要求,讓學生望而生畏。

第三,要注意從單元的角度來把握教學目標。因為新教材大多是採用了主題同整、單元編排的這種方式,教師要以課程標准和單元目標為基本依據,從整體與部分的角度深度地理解這一課與單元的對應關系和這一課在整個單元中的地位以及這一課的目標與前後課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准確地確定各課的教學目標。
比如以單元「我的家人與夥伴」為例,我們來作一個說明。本單元一共有四課,第一課是《我的一家人》,主要是讓學生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第二課是《家庭的愛》,主要讓學生體會家人對自己的愛。第三課是《我為家人添歡樂》,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關愛父母長輩,表達對家人的感激。第四課是《我和小夥伴》,主要要引導學生喜歡和鄰里小夥伴交往,懂得與夥伴交往的基本原則。本單元每一課與單元目標是相對應的,而且第一、第二、 第三課的邏輯關系是很清晰的,逐層遞進,避免了與其他課簡單無效的重復,教師備課的時候就要把握好。
第四,設計教學目標,還要注意合理劃分課時,制定具體明確的課時目標。以往思想品德課的一篇課文,絕大多數是一課時上完,因此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就是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現在的品德與生活新課程則不同,大多數課文需要進行兩到三個課時甚至多個課時的教學,在教師教學用書上,編者制定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按課文主題來撰寫的,有的教材甚至是按單元主題來編制教學目標的。這就需要老師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分解,制定具體明確的課時目標,這樣才能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果。

3.教學目標設計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當前教學目標設計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呢?
老師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實有一些常見的問題,大致有以下這么幾種:
第一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表述。比如:《慶元旦》(一年級)一課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人們迎接新年的不同方式,體會元旦的歡樂氣氛,積極參加慶祝元旦的活動。
(2)幫助學生學會安全使用剪刀等簡單工具,嘗試做簡易賀卡。
(3)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創意、設計與製作能力。
這個裡面就使用了「引導學生」、「幫助學生」、 「培養學生」這樣一些詞語,顯然表明行為的發出者是教師,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如果換一種表述,用「了解什麼什麼 」、「學會什麼什麼」來表述就更好一些。
第二種,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混淆。比如:《秋天到了》(二年級)一課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徵,將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2)在欣賞和感受秋天的活動中,使學生加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3)通過觀察、比較、品嘗等方法,讓學生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實,感受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
第一條目標「引導學生」,就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在第二條目標里,「欣賞和感受秋天的活動」是學生主體,但是「使學生加深什麼什麼」呢,又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所以就混淆不清了。「引導學生」、「 使學生」、「 讓學生」,這些行為的發出者是教師,而像「欣賞和感受秋天的活動」,「通過觀察、 比較、 品嘗等方法」,又是針對學生而寫的。兩者互相交錯,混為一談。
第三種,運用行為動詞比較隨便。比如:《清涼一夏》(二年級)一課的教學目標:
掌握夏季自我保護的基本策略與方法,學會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行為動詞「掌握」這一結果性目標所要求的層次和程度,超出了二年級學生的實際能力,應為「初步知道」。
第四種,機械地對應、照搬課程標准上的「思維目標」。
關於目標的表述,還有一個問題是需要老師們特別關注的,就是在撰寫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課程標準的四個維度這樣的格式來寫呢?
課程標准按照「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四個維度來陳述課程的分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不同的,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下位目標,所以老師不能機械地一一對應、照搬上述目標的格式,每堂課都按四個維度來陳述。而應該把它當做思考教學目標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處理好「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關系,根據具體的內容、具體情境來確定教學目標的重點。
第五種,教學目標偏離教材編寫的意圖。比如:《瞧我多精神》(一年級)一課的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2)養成正確的坐、立、走姿勢。
上述目標的制定,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輕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這個課不僅僅是要懂得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的關系,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還應該知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現了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講文明、做一名合格公民的表現。所以要從觀念上啟迪學生的認識,激發起學生內心的這種沖動,進一步認識到坐、立、走姿勢的重要性,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姿勢,做好思想上和情緒上的鋪墊。本課對這一目標顯然是關注得不夠的。上述的教學目標如果作一些修訂、調整的話,它的正確的表述應該為:
(1) 初步懂得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精神面貌的關系。
(2)表現對坐、立、走姿勢正確者的欣賞。
(3) 知道正確的坐、 立、 走姿勢,學會正確的坐、 立、走姿勢。
要根據《課程標准》,通過教材文本的引領,教學內容的補充,確定準確、具體可行的多維教學目標。
第六種,目標沒有體現深淺適度。比如:《吃的學問多》(一年級)一課的教學目標:
了解營養學基礎知識,認識到營養全面的重要性。
一年級的學生應該了解淺顯的營養學的知識,去掉了「淺顯」兩個字,就拔高了教學目標,結果是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某種食物含某種營養那裡去了,丟掉了所體現的淺顯的營養學的知識。比如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是不同的,都是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用餐時要不挑食不偏食,葷素要搭配,主食不能少,吃點兒雜糧更好。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認知水平來制定目標,不要任意地拔高目標的要求。再比如:《生病真難受》(一年級)一課,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之一是:
通過「看病歷」、「學看體溫計」等活動,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
看病歷和學看體溫計這個活動,就超出了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可以看出目標要求是明顯偏高了。一年級的孩子從醫生龍飛鳳舞的診斷說明和各項連成人都不一定看得懂的體檢項目和數據當中,能夠生發出自我保健的情懷、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嗎?這恐怕只能是老師的一廂情願而已。再比如說學看體溫計的活動,體溫計的刻度是需要調整角度去看的,是有一定技巧的,對成年人來說,可以先將體溫計的水銀柱甩到35攝氏度以下,再插入相關的部位,然後取出看刻度。但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由於年齡及接受能力,這個活動操作起來困難很大,這個目標要求,它的深淺就不適宜。本課中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生病量體溫時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插的位置不對、時間不充足、夾得不緊摔碎體溫計等方面來加以引導,那這樣學生才會知道生病時,我們量體溫應該怎麼做,目標制定就比較合適了。上述的目標就可以調整為:通過正確使用體溫計等活動,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第七種,教學目標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離孩子太遠。比如:《讓我試一試》(二年級)一課的教學目標:
通過「我拉拉力器」的活動,能夠有勇氣嘗試富於挑戰性的活動,面對挑戰不膽怯,樹立能夠想辦法做好的勇氣與信心。
這個目標存在的問題是,本課挑戰的應該是二年級學生應該做但是因為膽怯而沒有做到的事。拉拉力器不是他生活中遇到的必須解決的問題,目標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會誤讀活動化訴求,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有的老師為了體現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活動化訴求,在一節課內設計了許多的活動,活動容量不可謂不大,活動形式不可謂不新穎,然而由於缺少了對活動目的性的審視,有不少活動是為了活動而活動的,出現了活動表面化、形式化的這樣一些現象,這勢必影響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的實現,進而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緊扣課程目標而設計活動,避免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是提高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第八種,目標與實際教學活動發生偏差。比如:《認識國旗、國微》(一年級)一課,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了解國旗、國徽的基本特徵,能在實際生活中指認我國的國旗、國徽。知道國旗、國徽是祖國的象徵,熱愛、尊敬國旗和國徽。
但是在活動實施的時候,老師卻把主要的時間都是用來讓學生觀看有關國旗、國徽的各種資料,比如說像國旗、國徽使用場合的介紹,還有天安門國旗班升旗的錄像,有關國旗、國徽意義的文字說明材料,聽和國旗、國徽有關的故事等。這個活動內容就變成了國旗、國徽知識的教育,情感與態度的目標沒有完全達成,能力目標缺失,知識目標卻被大大地放大了,實際教學活動與教育目標發生了較大的偏差。

Ⅱ 教學設計時如何把握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但願明天網路會好起來,能夠和大家同步交流,看來這種情況也是給我們在共同學習新課標的時候設計出的新的情境呀,大家可要有耐心. 第一天,有不少老師交上了作業和互動文章,也還有些老師沒有交上來,希望明天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1 首先觀念要轉化 新舊大綱都非常重視和強調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新課程標准在以前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新大綱不僅在觀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學士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從我做起,使人類活動與環境相協調,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貫穿這樣的教育思想更應該設計更多的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這樣學生能力得到培養,更重要的讓學生知道:去關注,解決社會的這些問題是自己的責任,而且要自己做起. 2能力要求方面 我們注意到新課程標准在強調地理知識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論與實際聯系的能力.而且大綱還專門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強化多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教學設計過程中這方面的內容真的十分重要 ,因為不但要注意設計探究問題,這些問題值不值得去探究,更重要的是 怎麼引導學生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這對我們老師來說可能是一個積具挑戰的問題.希望有經驗的老師能多發表這反面的內容供大家學習,討論. 點評:觀念變化很重要,如果觀念不變就不是新課改了,新課改是改革,不是改良.舊的觀念是不能適應新課改的.你的這個認識很好. 新課標不再直接提及能力的培養,是因為從頭到尾都在強調對學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就像現在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布局的時候,不太考慮交通因素一樣. 二、作者:汪波 課程目標就是指地理教學活動中預期要達到的結果.即預期的地理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准,而內容標准即是課標中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對教學內容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設計把握二者的統一,我認為得從課程理念,知識結構.內容標准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進行全面整和優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創新特色讓學生更容易去了解掌握地理知識.認識地理事物,並能在現實中運用. 新的《地理課程標准》對區域地理教學作出了大膽革新,高中涉及到區域的內容都是使用「以某區域為例」……如何如何。不同版本的教 材選講的是不同的國家,分析的是不同地區的案例。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疑問是今後 怎樣考試。其實,不規定講哪一個國家就意味著所有的國家都可以講,也就是說世界上 所有國家在課程標准面前都是等值的。如果是考河流知識,則所有的河流都可以作為考 試的素材,無論是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甚至可以是虛擬的某一個區域或某一條河流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地理學的兩個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地域性」,在地理學中, 「區域」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形態。區域地理有著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本著「使 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的基 本理念和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區域知識已不是目的 。教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才是目的。學習區域地理,抓位置是切入點,抓地圖是 關鍵點,進行比較是突破點,弄清要素之間的聯系是深入點,研究區域發展是落腳點。 也就是說,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圖表分析方法、 綜合聯系方法以及區域比較方法等,有了這些方法,學生就可以依據所佔有的資料對任何一個區域進行研討並得出相關結論。 由此可見,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大膽選擇更合適的區域作為範例,替換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以達到順利、高效完成課堂教學 任務之目的。 你的理解很到位,新課標中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很重視,不再像以前那樣過於重視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現在某個區域只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來培養學生學習研究區域地理的能力.也正是這樣,給我們的教材和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使我們的教學更能貼近自己的學生,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需要.這正是新課標的精神所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興起新一輪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突破口。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理教育改革的歷程和發展動向,表現出:①滿足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教育理念;②調整課程目標,適應未來發展;③更新教學內容;④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發生轉變等特點。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末,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計劃2007年秋季在全國高中起始年級實施。新的地理課程標准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我們理解課程標准,實施課程標准中必須要搞明白的。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教育質量的基礎性文件。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結構,並針對課程實施中的重要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於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學界有不同的看法。這里主要談四點: 第一,教學大綱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科,明確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包括內容前後順序及教學基本要求,而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生,就學生而言在每一個學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即國家對下一代無論是10歲、15歲、18歲的少年,他們通過學校教育之後應當實現的目標和要點。 第二,教學大綱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每一學科知識技能方面應達到的要求,而課程標准關注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這兩句話細細品味,內涵是不一樣的。學科教育是服務於學科,讓學生在學科上得以發展,還是服務於教育,通過學科教學實現學生的發展,其重心以及所可能表現出來的教育教學行為自然會有所差異。 第三,教學大綱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課程標准要關注教師的教學,但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引導。這是本次課程改革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 第四,教學大綱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原則性、規定性和剛性,而課程標准既有做為國家文件的原則性、規定性的一面,但它又力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嘗試用一種對話的方式、案例的方式、用活動建議的方式來表達,這樣一種方式可以起到指導性、啟發性和彈性。 落實課程目標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其途徑是將課程目標轉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師生通過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最終實現課程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著整個課程目標的實現,對於進一步實施新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目標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目標來設計的,課程目標應貫穿和體現於教學目標之中,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與課程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具體可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是指事實、概念、原理、規律等,技能是指動作技能以及觀察、閱讀、計算、調查等技能;過程與方法是指認知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知過程中人際交往的過程和方法。特別強調在過程中獲得和應用知識,學習和運用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般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以及做事應具有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確定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個領域,不可有所偏廢,而在具體的每節課中,教學目標又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第二、不能以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代替教學目標課程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 第三、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准確選擇和使用行為動詞課程標准中給出了「學習目標的說明」,闡明了各目標水平的要求,列舉了各目標水平對應使用的行為動詞(設計目標時不限於列舉的動詞范圍),教師應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的基礎上,選擇和使用相應的行為動詞,在分析具體內容標准中的目標水平時,一般可以通過描述「標准」的動詞來判斷其學習水平要求,如「概述、闡述、說明」等對應於理解水平,「描述、說出、識別」等對應於了解水平。 第四、正確處理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要實施、落實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師首先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和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學目標設計是以分析的方式進行的,即按照三個領域分別設計出若干個目標,在實施教學目標時,往往是將目標綜合在一起進行的,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具體地把握教學目標,綜合地實現教學目標。今天視頻課件中的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總之,新頒布的高中課程標准力圖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從而有利於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恰當地處理好學科邏輯與學生經驗的關系;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增強課程對地方和學校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標準的實施,如何由文本變成實踐,更有賴於教育實踐工作者長期而艱苦卓越的努力。 其實我們更想聽聽你對新課標的理解,作為一個一線教師,要學習,更要實踐,要在學習中實踐,也要在實踐中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理解了新課標的含義,領會了新課標的精神,我們的實踐才不會迷失方向,才會少走彎路. 五、對於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也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 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於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失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點評: 新課程標準是編給教師用的,也是編給學生用的,歸根結蒂是為教育培養學生用的. 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很高,你所說的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老師是需要對所用教材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進行重新編排,甚至刪減或者增加內容.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法教育好學生. 新課標的實施中,教材的作用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的教教材到現在用教材的轉變.我們在利用教材的時候一定要學好用好新課標,以前的那種只需要教好教材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Ⅲ 教師應如何從「三個維度」來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一.把握語文教學的「尺度」
尺度,即標高,目標。語文課程的標高是由一個個課時目標匯聚而成的,語文教學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維目標」。許多老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偏差,在落實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1.正確理解「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知識,主要指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能力,指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既是傳授教學的合理內核,又是獲得另外兩個目標的載體。好的教師是化繁為簡。②過程與方法。過程,指主動學習和師生互動的過程;方法,指學生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它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倘若一位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結構、節奏、容量以及遣詞造句的整個過程都能一氣呵成,學生聽課就會有盪氣回腸的感覺。一堂好課,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養與教材融合起來,把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與育人的崇高職業緊密地結合起來。先是自己的感情發生「井噴」,產生能量,才能激發學生的注意與激情,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不僅指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對學科的好奇與興趣上,實現德育的目標。
2.「三維目標」貫徹落實的不足之處
「三維目標」貫徹落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①重知識,輕能力。課程標准關於語文知識的闡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是,語文課堂教學那種刻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的教學方法,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②重講授,輕思維。語文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從「邏輯教學」到「發展智力」,再到「發展思維」,實現了認識上的兩次飛躍。新課程標准將「發展思維」確立為課程理念,正式將其列入課程目標,標志著語文課程「發展思維」正走向一個認識自覺的新階段。而實際情況是不少教師還是喜歡滿堂灌,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思維發展。③重考試,輕情感。在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是一條紅線,貫串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之中。對於教師來說,把握這一目標,可能是最難的。這是因為很難有一個統一、具體的評價指標來考量,還在於教師沒有發現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視語文教學的「梯度」
梯度,即程序化,有序化,規律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視教材、學生兩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確立切實的著力點和結合點,是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1.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語文教材的梯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即各冊各單元在整個高中語文教材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異。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觀存在的差異決定了教學力度的差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須做到輕重有別,具體是指教學的重點和非重點必須與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對應。二是《大綱》要求的梯度。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或《新課標》對高中學生各類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認知程度要求是有明顯梯度的,它一般分為了解、識記、熟悉、理解、掌握、運用六個層級和「基本」、「熟練」兩個層次。據此,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須做到輕重有別。其基本操作原則可為「抓大放小」。所謂「抓大」,就是把教學的著重點和著力點放在「理解、運用、掌握」和「熟練」層級上,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指導學生攻堅克難,以達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形成高層次能力之目的。所謂「放小」,不是放棄低層級教學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處理「了解、識記、熟悉」這些力所能及的學習內容,教師則及時予以檢查和點撥。教學實踐中切忌不分層級一味偏難或一味寬泛淺化。
2.注意學生的梯度
學生的梯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級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為國家級示範校、省級示範校、市級示範校和縣級普通校四個層級。由於校級差異,各校學生總的水平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應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水平,制訂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的教學計劃和目標要求,切忌不顧校級梯度實際搞一刀切而使處於劣勢的學校跟不上,使處於優勢的學校跑不動。二是學力的梯度。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思維品質客觀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也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學須有一定的梯度。據此要做到三點:①面向全體,即把全體學生作為教學對象,不應把目標鎖定在升名牌大學有望的少數尖子生而放棄中下水平的學生;②著力中等,即把教學的基準點確立在班級學生學力中等這個點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合的區間;③注重兩級,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適度將教學標高向上向下浮動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學生獲得補益(尖子生的拔高和潛能生的補足),切忌不顧學生學力差異抬高或降低教學基點而搞一視同仁。
高中語文教學相關因素的梯度是客觀存在的,梯度間卻又是相互聯系的。只要我們定位準確、重點突出、結合巧妙,循序漸進,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提高語文教學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其表現一是有效果,即有學業成績和認知提高;二是有效率,即減負增效、獲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數。提高語文教學的「效度」見仁見智,筆者強調兩點:
1.轉變教學理念
「應用、審美、探究」是高中語文新課程的關鍵詞,它概括了高中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方法,集中體現了語文學習新理念。應用,就要加強語文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在應用過程中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語文教學具有審美教育功能。語文教學應與審美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探究式學習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不同,它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要求師生一起共同營造研習氛圍,在探討中擴大學習領域,構建新知,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這要求語文教師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2.建立高效課堂
學生普遍重理輕文,靠佔用課外時間提高語文成績是不現實的,語文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高效課堂應關注三點:①指向問題。問題是啟動課堂活動的「發動機」,一個好的問題應在被拋出之後發揮啟思、促動、達智的效應。「啟思」,指學生的思考應既不先期達到,又不滯後乏力,而是一個即刻的吸引、關注和驚嘆,「這個問題我以前怎麼沒想過?」或產生一種「做一做,會有什麼新發現」的沖動和渴求。「促動」,指學生應有尋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動一動、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的願望,而不是僅僅源於教師的硬性要求或指派。「達智」,指學生應能通過問題帶來的活動,把感知或發現到的東西,主動融入自己大腦的思考。②面對學生。學生是課堂活動的實施者,他們對問題的感受和體驗將直接影響課堂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活動應「面對每一個學生,面對學生的每一個方面」,比如興趣的激發,活動層次的安排(動手的、記錄的、匯總的、交流的)等,都應作為課堂活動設計所需考慮的因素,不宜籠統地給出一項活動要求,致使個別學生佔主導地位,而降低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和效率。③利於評價。課堂活動本質上是一個課堂互動的過程,體現了教師與學生個體或群體之間在課堂活動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課堂活動不能僅僅指向學生的「動」,亦應指向教師的「動」。教師之「動」除不斷調節課堂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必要調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評價學生活動的實效性和達成度,以便指導和矯正課堂活動的內容和方向,凸現課堂活動的特定價值。課堂活動是否利於評價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師組織課堂活動的信心和學生接受並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必須細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總之,語文教學貴在有度,把握准「尺度」,重視好「梯度」,提高了「效度」,廣大師生或許可以走出「苦教苦學」的困境。

Ⅳ 語文課程標准目標從哪四方面提出要求

語文各階段目標分別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要求: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實用性。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

Ⅳ 語文課程標準是怎樣表述語文課程性質的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它揭示了語文最本質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語文是語言,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
(2)語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學科.
(3)語文既是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個觀點已被寫進2001年頒發的《語文課程標准》.
這三種理論都存在下面3個問題.
(1)這三種理論都把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混同於指稱語文學科的語文,把「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偷換成「語文是什麼屬性的學科」,然後便簡單機械地由語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樣的思維方法豈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嗎?如果因為語文是交際工具或者說有工具性,語文學科就成了工具性學科,那麼,計算機學科豈不就成了「辦公助手性學科」?歷史學科豈不是要定性為「鏡子性學科」(因為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如果因為語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說有人文性,就必須把語文學科說成是人文性學科,那麼,政治、歷史、音樂、美術等許多學科的性質同語文學科的性質不就完全相同了嗎?
(2)這三種理論都把人們約略明白的東西說得叫人一點也不明白.爭論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無非是要弄清語文學科究竟是教學生掌握什麼對象的課程,即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是什麼.語文學科無非是教人識字、寫字、讀書和寫文章的課程,這是文盲都會脫口而出的.可是現在把語文學科說成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能夠說明語文學科究竟是教什麼的課程嗎?這豈不是「你不說我倒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嗎?
(3)這三種理論誰也沒有說清楚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和語言究竟是什麼.說語文是語言,進而說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這只是一種蹩腳的比喻,而不是科學的定義,它絲毫也沒有說明語文或語言之所以為語文或語言的本質屬性,就像說電腦是助手或工作助手,絲毫也沒有說明電腦究竟是什麼東西一樣.說語文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不能叫人明白語文究竟是什麼,因為天下任何一門學問、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究竟是哪一種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哪一部分呢?這豈不是如同僅僅說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麼一樣沒有意義嗎?

Ⅵ 《課程標准》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多年來人們提到
過基礎性,
綜合性等,事實上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
一的,而是多重的,就語文課程的作用而言,長
期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語文課程的性質其核心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並存及其統一,工具性與人
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必然的目標,突顯的
目標和育人的目標,理解課標所定語文課
程性質就是這樣,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麼的問題應該是一個長期
的話題,這是由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變化進
步所決定的,而且難以避免在某一歷史社會階段
的某種思想潮流影響下,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
是不合理的。

Ⅶ 在如何把握《課程標准》的問題上,你認為教學設計的依據應當主要著眼於什麼

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語文課程標准》最大的發展和貢獻就是系統地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
也稱「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這個目標中,知識與能力屬於顯性目標,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屬於隱性目標。

Ⅷ 如何按照新課程標准設計語文單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當前,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語文教學如何實施新課標,成了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要真正執行新課標,首先必須全面而科學地了解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症結所在,然後「對症下葯」,才能取得成效. 一、當前語 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例子」並未當例子用 「課文就是例子」,這已經成了語文教師的共識.可是多數教學法,特別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並沒有真正把課文當做例子.什麼是例子?芽在這里,例子就是可以仿效或依據的課文.從某種意義上說,學例子是為了「遷移」能力.對於傳統的語文教學而言,一篇課文學完了,就再學新的例子,如此下去,例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為了遷移」的作用. 2.「聽說讀寫」顧此失彼 語文教學要求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也是現代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四種能力往往有所偏廢,很少能夠同時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培養. 3.「單元教學」並未單元化 「單元教學」是語文界較早提出並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的教學觀念.教科書的單元化結構無疑是單元理念最具導向性的顯示.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單元教學的真正內涵並沒有得到體現,大多數名義上的單元教學,實際上是以「單元」為進度單位的單篇教學. 4.「目標教學」目標分散 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有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要求,包括落實哪些知識點、滲透哪種教育、培養哪種能力等.進行目標教學時,教師一般將其作為單元目標.確定了單元目標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還要有各自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因此重復而分散.這樣的教學流程,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效率低下,教學內容難以拓展和深化,更難以給學生提供發展創造能力的更大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還遠沒有得到落實. 二、具體解決措施 筆者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依據洪宗禮先生主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嘗試採用「四課型單元目標教學法」(以下簡稱「四課型教學法」),以落實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進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所謂「四課型」是指語文課堂教學在四種課型中進行,四種課型具體指:准備課、探究課、交流課和活動課.四課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分別是: 准備課,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單元目標進行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准備.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准備課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探究課,主要指兩點:(1)教師給學生做探究示範;(2)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探究或共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交流課,主要是學生交流探究結果,達到相互學習、互相啟發、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為了鞏固、深化單元知識,發展研究能力. 活動課,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和進一步發展能力.該課可以開展各種活動,例如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的訓練活動,演講、游戲等不同形式的興趣活動.四課型的教學都緊緊圍繞單元目標進行.採用四課型教學模式,應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定一節課一種課型,可以根據需要做靈活的調整.現以初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蘇教版)【說明文單元】為例:
單元目標:讓學生理解並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徵說明事物;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抓住事物特點的能力. 教學設計: 准備課主要內容:(1)說明與說明文;(2)抓住事物特徵是寫好說明文的關鍵. 說明:根據實際情況,為吸引學生,教師可採用兩種做法:(1)講解時多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可利用實物、圖畫、多媒體;(2)可以適當安排課堂訓練,例如訓練找出(說出)某教師或同學的特徵. 探究課1 (1)以《中國石拱橋》為探究示範,引導並教學生學會研究:作者是怎樣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徵進行說明的;(2)布置作業:學生把本單元的其他課文全部讀一遍,為下次的探究課作準備. 探究課2 運用第一節探究課學到的方法,除《中國石拱橋》外,每人任選一篇本單元課文獨立研究,也可以自由結成小組研究. 探究內容: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徵來說明事物的. 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整理出研究結果. 說明:教師要給學生做整理研究結果的示範.學生研究時,教師要做指導,尤其要注意指導研究有困難的學生. 交流課(1)全班交流研究結果,學生發言後教師點評;(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做好學生研究指導工作;(3)布置作業:每個學生再另選一篇本單元的課文,獨立研究,整理出結果,寫出研究報告. 說明:交流課可以討論交流,也可以書面交流. 活動課1 說寫活動.圍繞「抓住事物的特徵」訓練說和寫,例如說某物體、圖畫等. 活動課2 欣賞說明文語言的准確美. 說明:欣賞說明文語言,可以本單元的課文為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自己收集例句,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欣賞. 三、「四課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1.真正實現了「單元教學」和「目標教學」 確定了單元目標之後,對一個單元的內容做整體處理,這樣處理教材,充分體現了「語文就是例子」的教學觀.單元目標明確而集中,「達標」的方式也由通常的「並列式」變為「層層推進式」,突出了達標過程中的能力培養. 2.擴大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所採取的形式,不外乎講授、指導、自學、討論、訓練和語文活動幾種.四課型教學法不過是把通常的教學手段由零散變集中,由無序變有序,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發展個性、增長能力,為教師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3.執行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了學科教學的「素質教育」 具體表現在: (1)採用四課型教學法,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多數學生陪少數學生學習的現象,全體學生參與的機會均等,發展的機會均等,學生之間的關系平等. (2)課堂教學的目標更全面,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四課型教學注意能力培養、目標明確、手段得力,從根本上保證了目標的全面性.准備課是創造的准備,探究課是創造的實踐,交流課是對創造的綜合和完善,活動課是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延伸.可以說,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創造性學習的教程. (3)主體性、主導性更明確,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把握課程標准中對語文課程目標的界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39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