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怎樣培養語感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7720_1.html 一、從優秀的篇章中感知、積累、豐富語感。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鑒於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美的語言,經過大腦的加工後,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讀寫結合,培養語感。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培養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後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後,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像,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行必要的練筆,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展。 3、勤記多背,積累知識,豐富語感。「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顯而易見,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初中學生由於生活經歷不足,實踐經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將是積累、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語文實踐中領悟、分析,培養語感。 由於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准確領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我讓學生分析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這兩句話與註解的話順序不同。這是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是強調作用,表示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時心情會是何等欣慰?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又怎麼體會得到?從而體現這首詩的旨意。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則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三、對積累的語文素材吸收、加工、運用,培養語感。 這是培養語感的高級層次。積累如吸氣,運用如吐氣,只有吸夠了氣,才能吐出氣。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除此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藉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鑒賞,能夠愜意地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這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溝通,需要學生與作者在心靈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會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發讀完文本後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樣反復訓練與內化,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學生才會對語言敏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葉聖陶語文教學論》)在教學實踐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就能充分證明上面的觀點。我是這樣延伸拓展的:作者從小時候一次脫險的經歷中學會了解決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的方法,你是否有一定的啟示,請聯系自己的實際談一談。同學們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我媽媽總想讓我考重點,每天我都感覺前途挺渺茫的,現在我覺得只要鼓足勇氣也不難,重點不過600多分,我要在初中學習三年,平均每年200天,那麼只要我每天能學到1分我的夢想就會實現,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吧!」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要將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困難,著眼於眼前的一小步」這個道理。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回家寫了一篇讀後感,每一篇讀後感都流露出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Ⅱ 如何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在新課程環境下,本文從設境激情、潛心涵讀、深入品析、語言積累等幾方面探索與總結了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淬煉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感 語文素養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是一種語言修養,是一個人語文素質的核心。
葉聖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新課標更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可見語感的培養,在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本著「課改」理念精神,結合語文學科特點,聯系當前課堂實際,我認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從訓練學生的語感入手。
一、引情入境,培養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見解不斷深化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根據課文材料,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製造意境,使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教師或是通過自己語言的渲染和描繪,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像;或是藉助掛圖、實物等教具,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勾起學生的回憶和遐思;或是運用多媒體的教學課件,展現現實生活的某些場景,激起學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親切感……幫助學生領悟文字所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如教學《美麗的武夷山》一文時,學生對武夷山不太了解,沒有什麼直接的感受,因而比較難以感受武夷山的美麗。為此,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武夷山的風景片,在優美動人的音樂中,結合動情介紹,給學生以美的體驗,使學生披文入境,領會武夷山的美麗,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這種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製造氣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語感能力。
二、以讀促悟,強化語感
漢語的意蘊深刻儲蓄,有時真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給出了學生感知語言的金鑰匙——讀。因此,教師要本著新課程標准強調指出的「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升華」這一精神,給學生留足留夠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各種方式的有效的讀,使學生沉浸其中,細細品味,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力求進入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從而完成「外化—內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變化過程,扎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如:《瀑布》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詩文,文中盛情贊美了瀑布的美麗壯觀,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底蘊。教師如果只是生硬地講解該篇語言如何如何優美,修辭如何如何生動、瀑布如何如何壯觀,作者如何如何熱愛瀑布,都遠不如放手讓學生反復誦讀。從一開始驚奇地思量「瀑布聲音這么大」到「忽然一轉」的驚喜再到打從內心發出感嘆「啊……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好偉大呀」乃至「如煙、如霧、如塵」的美妙的仙境。抑揚的語調,變化的速度,語音的輕重,使學生融入情感,深刻體會到瀑布的美麗壯觀,對瀑布的熱愛也自然而然地流入了學生心田。
三、品析揣摩,淬煉語感
敏銳的語感可以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達到「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的最高境界。但語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現象,屬於心理學所定義的直覺思維。因此,它需要我們反復淬煉。如何淬煉呢?筆者以為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捕捉語感點。語感點是一篇文章的精華,是文中最能表情達意的詞、句、段,它們是需要反復吟詠、再三品味,具有積累和借鑒價值的佳詞、佳句、佳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緊抓住語感點,指導學生反復推敲、揣摩詞語、句子,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具體地品味語言。
1.咀嚼品味關鍵詞語
訓練學生的語感,要把語言的品析與情感體味聯系起來,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因此,我們對於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應細細咀嚼,慢慢品味,以讓學生明辨字詞中所蘊含的意義和情感,以求「語語悟其神」。如《我必須去》一文教學中,通過李丹對爸爸說的「是啊,我必須去」中的一詞「必須」的咀嚼理解,學生深刻認識到了「講信用」的必要。
2.啟迪想像文章情境
想像、聯想是直覺思維的翅膀。教師要積極啟發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與奇特的想像,讓學生在能動自主的學習探究中創造性地獲得語感。如:教學《一片樹葉》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想像一下,被摘得一片葉子也不剩的小椿樹會對小黃牛說什麼呢?這一角色的換位,引發了學生的想像,他們都陷入了深思。醞釀之後,他們沉重地說:「救救我吧,它們都不愛護我。」「我好可憐啊,它們把我的樹葉都摘光了。」甚至還有的認為小椿樹會說:「我沒有了衣服,我快死了。」「我是你們的朋友,請你們不要傷害我。」……這激發了學生對「小椿樹」的同情,對「小動物摘樹葉」的譴責,喚起了學生「愛護樹木」的意識。
如上所述,在抓語感點訓練的時候,其訓練方法很多很多,教師要採用較為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學生揣摩出語言里含著的意思,體會出蘊含的感情。
四、積累語言,提升語感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亦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可見,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1.熟讀成誦
教師引導學生把課文中或閱讀到的精彩片斷背下來,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這將更有效提高學生語感水平,使學生受益終身。
2.廣泛閱讀
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課標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實踐也表明:大凡愛看書的學生語感強,表現為想像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對語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如學習《不懂就問》後,引導學生讀有關孫中山的故事;學習了《南轅北轍》,就介紹學生讀《中外寓言選》等。
3.摘抄好詞佳句
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記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等。
總之,語感像一股流水,教師通過對學生的訓練,可以增大它的流量,增強其沖激力,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扎實推進「新一輪課改」進程,為學生鋪就通往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使學生終身受用不盡。
Ⅲ 如何提高語文語感
提高語文語感,一是多看書,二是看一些或聽一些課文、美文的朗誦,自己多朗誦詩歌,多管齊下,既提高閱讀能力,也拓展想像力。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Ⅳ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語感
如何讓,小學生,培養語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訓練,首先要,熏陶語感,創設情境,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課堂上精彩的,販毒,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第二,要,豐富,魚桿,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要訓練學生,運用想像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其三。我們要做到。注重朗讀領悟語感學生的語感不是天生都有的,他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互相交融的產物是建立在語言。現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再有就是。敏銳的語感還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材料敏銳的語感還要靠學生的平時的積累來獲得這就是我的意見。
Ⅵ 語文語感要怎麼樣培養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7720_1.html 一、從優秀的篇章中感知、積累、豐富語感。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聽話是憑借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復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可見,聽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鑒於此,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舉行了課前美文欣賞活動。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接收優美的語言,經過大腦的加工後,對聽到的美文進行評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在教學中要積極幫助學生端正聽的態度,培養學生多聽、會聽,在聽中積極、感知語感。如此經常練習,學生的語感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2、讀寫結合,培養語感。閱讀是提高學生人文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培養積累語感的有效途徑。多讀、熟讀、讀後深思,能有效地激發語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他們要求學生反復讀,仔細讀,做到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學生在讀中獲得感知之後,還要進一步要求他們展開聯想與想像,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行必要的練筆,來鞏固讀的成果,這樣,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展。 3、勤記多背,積累知識,豐富語感。「語感要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感知。」顯而易見,生活經驗和自身的知識積累是語感的源泉。初中學生由於生活經歷不足,實踐經驗有限,所以,勤記多背,積累知識,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言語,將是積累、豐富語感的重要途徑。 二、在語文實踐中領悟、分析,培養語感。 由於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准確領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學辛棄疾的《西江月》時,我讓學生分析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這兩句話與註解的話順序不同。這是為什麼?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這是強調作用,表示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時心情會是何等欣慰?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又怎麼體會得到?從而體現這首詩的旨意。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則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三、對積累的語文素材吸收、加工、運用,培養語感。 這是培養語感的高級層次。積累如吸氣,運用如吐氣,只有吸夠了氣,才能吐出氣。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除此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藉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鑒賞,能夠愜意地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這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需要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溝通,需要學生與作者在心靈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會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發讀完文本後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樣反復訓練與內化,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學生才會對語言敏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葉聖陶語文教學論》)在教學實踐中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就能充分證明上面的觀點。我是這樣延伸拓展的:作者從小時候一次脫險的經歷中學會了解決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的方法,你是否有一定的啟示,請聯系自己的實際談一談。同學們踴躍舉手,其中一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我媽媽總想讓我考重點,每天我都感覺前途挺渺茫的,現在我覺得只要鼓足勇氣也不難,重點不過600多分,我要在初中學習三年,平均每年200天,那麼只要我每天能學到1分我的夢想就會實現,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吧!」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要將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困難,著眼於眼前的一小步」這個道理。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回家寫了一篇讀後感,每一篇讀後感都流露出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Ⅶ 怎樣培養語文的語感能力
一、朗讀訓練培養語感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在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
1.質疑理解,讓學生想讀。一般課堂閱讀教學結構中包括初讀、研讀、品讀、創讀四個環節,各節讀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把握文章給你的最初的感覺,並且讀通讀順,保證讀的時間,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讀環節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養成深入閱讀的能力。創讀環節,指學生在有了對課文獨有的理解後,能通過自己的讀把自己理解、體會表達出來,這是培養語感和展示語感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同時鼓勵學生在讀中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展示自己創造性學習活動的成果。
2.傳授方法,教學生會讀。
(1)問題法。(2)勾畫、摘錄法。(3)「眼看心到」的默讀法。(4)筆記法。
總之,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等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讀的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像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學生的語感。
3.恰當評價,促學生多讀。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在評價他人朗讀時總是非常機械單調的幾句:「有感情」、「讀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聽他人朗讀後自我內心真實感受的正確抒發,或是在聽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理解後的深一層次的表達,所以課堂朗讀導向意識非常重要。朗讀評價形式有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主要導向通過讀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感悟、體會,導向個人頭腦中的「放電影」,即談談自己的眼前浮現了什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體現學生自主的精神,要想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必須強化朗讀訓練,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說話訓練培養語感
1.營造良好氛圍,消除膽怯心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當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環境中,心情愉快,就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表達。低年級學生多數膽子小,聲音輕,怕說錯話,怕老師批評,怕別人笑話,少數人雖能積極舉手,想說但又說不清。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消除兒童的膽怯心理,鼓勵其大膽說話,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態度和藹可親,說話熱情而富有童趣。
2.創設多種情境,激發說話興趣。興趣是主動學習的最好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響的特點,教師要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良好動機,藉助興趣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在教學工作中,我採取以下方式,這樣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而且增強了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
(1)表演引趣。
(2)比賽激趣。
3.多種形式結合,教給說話方法。
(1)看說結合。
(2)聽說結合。
(3)讀說結合。
(4)演說結合。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並還有許多聲像教材是由有經驗的人朗讀、播講,語音標准,語言規范,為學生提供了最優良、最規范的學習樣板,使學生能寓緊張的學習於輕松愉悅的氣氛之中,其效果不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比擬的。
總之,語感就是對滲透著思想內容的語言有一種靈敏而准確的感悟。我們學習語文,首先接觸的是課文的語言,於是我們便要研究:這樣的語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接著,我們更要研究:這樣的思想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而不用那樣的語言來表達。顯然,這樣一個「語言——思想——語言」的學習過程,將使我們最終習得課文作者的最有個性化的、表層質朴而深層含蓄的句子,即對內界定了詞語的意義、對外溝通了其他句意進而構建了文章脈絡,既相對獨立又相對完整的句子,將使我們既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又用來模仿文字表達。對此我們是不能不多加思考、多加汲取,以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積累以備不時之需的。
Ⅷ 怎樣才能提高語文的語感
語感不是寫出來的 是讀出來的 也就是情緒
語感不是天生的 但是,你是否有認真地用心!去感受 『某句話』的字面意思 和 句子裡面的情緒。
如果你想提高語感,先要提高對句子的理解,這不單只是理解『解釋』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句話,應該要用什麼感情和情緒來讀。
就這樣,慢慢理解多了,你自然就會反過來,寫出有語感的句子,就像,你學會了往前走,也同時學會了往後走一樣簡單。
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Ⅹ 如何練好語文語感
背古文,朗誦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