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樣學習語文
學好語文還是要講究學習方法的,比如下面是學好語文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你可以參考使用。
多讀:閱讀課文是復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閱讀方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考試考查項目之一。想要多讀書就必須掌握讀書的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讀得快,讀得快需要掌握閱讀方法,特別是快速閱讀法,此法建立於訓練大腦反應能力基礎上。比如「精英特之速讀記憶」訓練工具就基於眼腦直映原理來專門重點訓練眼晴看得快和大腦馬上反應並記憶的眼腦快速反應協調機制,長期訓練大腦反應得到提高,自然閱讀的速度提高了許多,這樣就能閱讀許多書籍了。
多劃: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於復習鞏固,一目瞭然。遇到規范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復句還需標明關系,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於以後向老師同學求教。
多查:查什麼呢?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盡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於似曾相識的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多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復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鑽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於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多寫: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為什麼呢?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復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多練: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後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多想:復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⑵ 怎樣學習好語文
「一把鑰匙配一把鎖」,這是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課程比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點,學習方法決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隨著老師的思路找出這門學科的規律,獲得入門的途徑,再不斷地充實完善,形成不同學科不同的學習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我們必須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歸納改進,摸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 有的人說考語文要憑運氣,也有的人說要看感覺。運氣好或者感覺對的話,就能取得較高的分數,甚至有可能爆個冷門。剛開始我也抱著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每到考語文之前就要「醞釀」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謂的「感覺」。後來,通過與幾個同學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師兄師姐們介紹學習經驗的書,我漸漸覺得,學語文,是需要一套科學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書,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體會。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我比較喜歡看像《讀者》、《散文》之類的雜志。看《讀者》,可以了解到許多獨到的觀點,看到一些內涵豐厚的文章,使自己也變得愛思考起來。尤其在寫作時,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啟發。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准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為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讀者》更不愧為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看《散文》,是通過語文老師的介紹。教我語文的陳武老師是一位文學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課真正花在課本上的時間並不多,他更願意教我們一些從課本里引出來的知識。三年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確學到了許多東西。尤其是文學修養方面提高不少。記得當初他向我們推薦《散文》時,沒有說太多,只有幾個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書氣自華。」於是我開始學著欣賞《散文》。剛開始時,也有點雲里霧里的感覺,後來,當我靜下心來,細細地體會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微妙的感覺,我彷彿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來文章還可以這樣寫!一段很普通的經歷到了作家筆下,卻完全可以獲得詩一般的美感。我喜歡反反復復地讀那些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文字,直到把它們背下,然後不經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筆果然有了提高。同時,通過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覺我就養成了一種愛思考的習慣,這一點在做文字表述題的時候特別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確。 此外,有空時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種好辦法。例如,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最好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記得高三那年,老師讓語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語或容易出錯的詞語、容易讀錯的字等,下課後大家都會自覺地去看一看,一些細心的同學還會把它們都整理在一個本子上。到高三下學期做模擬試卷時,我們班同學在這種題上出錯的已經很少了。 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日記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總之,語文就像中葯,越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准了時,你的努力就已經得到了回報。 語文的功夫都在平時的積累上,除了個別「感覺」突然變得特別好的之外,平時是怎樣的水平,高考就會考得怎樣。與其抱著僥幸的心理等待著「奇跡」出現,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功夫練到家。考前語文基本上是沒什麼好復習的,但也不是完全放棄,你可以在復習的間隙看看文學常識,翻翻雜志什麼的,或者做一兩份模擬試卷,保持對題型的熟悉程度也就足夠了。最重要的還是信心問題,千萬不要因為平時語文成績不穩定就對自己失去信心,放下一切的包袱,你一定會在中考考場上有一個新的突破。
⑶ 怎樣學習語文
五一居士;一、會寫一手好字二、一張鐵嘴三、一肚子名篇佳作四、一筆好文章!寫作要領一、兩耳不聞窗外事二、一心只看筆下紙!做到了,你必會成功。 你必須增加課外閱讀,擴張你的知識面.細觀察,作文要學會積累,好文章的一個基本標准就是表達的中心明確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題記既可以是交待寫作緣由,亦可以是創設環境.四大天王一、一筆好文章二、一張鐵嘴三、一筆好字四、一顆永遠朝氣蓬勃的心 !平常多讀書,多看書. 做到了,你必會成功!相信你!要學習好語文,首先應該懂得什麼是語文。我國著名教學家葉聖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這個觀點,早已經得到同行們的認同,因為它揭示了語文教學的真諦。所以,我們說,語文其實是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文言的一門功課。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長期以來,有一種誤解,那就是老師要給學生作詳細的講解,對文章進行條分縷析,從字形、字音、字義,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寫作特點都要闡述和解剖,以為這樣教就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學會表達。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認識。武漢市特級教師、全國著名的語文教改專家洪鎮濤認為,語文學習應該象小孩學習語言,運動員學習技能那樣,主要靠實踐。學習語文主要靠讀和寫這兩種實踐,多讀,才能增強語感、積累語感。有了語感才能判斷文句的正誤和優劣,有了語感才能講出合乎規范的語言,寫出合乎規范的文章。多寫,才能掌握各種文體的規律,才能掌握各種表達技巧,才能做到妙筆生花。 所以,學習語文,學些分析方法是應該的,但是必須明確,學習語文是學習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 洪鎮濤老師指出,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是感受——領悟——積累——運用。我們應該很好地遵循。在這四個環節中,我們應該尤其注意語感的積累,因為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長期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的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培養語感,就要加強語感訓練,應該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在聽說讀中,讀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對於一些比較典範的文章,應該能夠熟讀成誦。如果能把二三百篇文章熟讀成誦,讓它們爛熟於胸,就比較容易做到開口成章,下筆成文。 語文是工具性學科,大家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因為語文水平的高低對其它科目的學習影響很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學們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自學語文的能力,並且注意把這種能力轉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去,這樣,各科的學習才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學習語文不僅要在課堂上學,而且要在生活中學、在社會實踐中學。所以,我們要建立「大語文」的觀念,因為社會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和積累素材,如果拘泥於課堂,勢必孤陋寡聞,有礙於語,也不利於文 一把鑰匙配一把鎖」,這是我對學習方法的理解。高中的課程比較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特點,學習方法決不可能千篇一律。最好是能跟隨著老師的思路找出這門學科的規律,獲得入門的途徑,再不斷地充實完善,形成不同學科不同的學習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我們必須在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歸納改進,摸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 有的人說考語文要憑運氣,也有的人說要看感覺。運氣好或者感覺對的話,就能取得較高的分數,甚至有可能爆個冷門。剛開始我也抱著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每到考語文之前就要「醞釀」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謂的「感覺」。後來,通過與幾個同學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師兄師姐們介紹學習經驗的書,我漸漸覺得,學語文,是需要一套科學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書,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體會。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科技文、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課外的努力。 我比較喜歡看像《讀者》、《散文》之類的雜志。看《讀者》,可以了解到許多獨到的觀點,看到一些內涵豐厚的文章,使自己也變得愛思考起來。尤其在寫作時,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啟發。現在作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評分標准就是是否有創新、有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往往不是憑空就可以產生的。它取決於你的閱歷、你的人生體會。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就是簡簡單單的兩點一線,很少有機會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因此讀書看報就不失為一條捷徑。而在時間金錢都有所限制的情況下,看《讀者》更不愧為捷徑中的捷徑。更何況,它也是我們放鬆自己的好伴侶。 看《散文》,是通過語文老師的介紹。教我語文的陳武老師是一位文學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課真正花在課本上的時間並不多,他更願意教我們一些從課本里引出來的知識。三年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確學到了許多東西。尤其是文學修養方面提高不少。記得當初他向我們推薦《散文》時,沒有說太多,只有幾個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書氣自華。」於是我開始學著欣賞《散文》。剛開始時,也有點雲里霧里的感覺,後來,當我靜下心來,細細地體會那流淌在字里行間的微妙的感覺,我彷彿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來文章還可以這樣寫!一段很普通的經歷到了作家筆下,卻完全可以獲得詩一般的美感。我喜歡反反復復地讀那些自己特別有感觸的文字,直到把它們背下,然後不經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筆果然有了提高。同時,通過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覺我就養成了一種愛思考的習慣,這一點在做文字表述題的時候特別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確。 此外,有空時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種好辦法。例如,做拼音題時,就翻翻《新華字典》,把自己以前讀得不準確的字記在一個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較深。另外,平時聽新聞時也可多留一個心眼,注意聽聽播音員的發音,碰到哪個字他發得和你不一樣,就記下來,查查字典,看是他發得對還是你發得對,這樣做印象特別深。做詞語用法的題目時,就翻《現代漢語詞典》或《成語詞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個詞上,最好能把前後的詞都看一下,既能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又能同時學到不少新詞。這個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記幾個,積少成多。記得高三那年,老師讓語文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語或容易出錯的詞語、容易讀錯的字等,下課後大家都會自覺地去看一看,一些細心的同學還會把它們都整理在一個本子上。到高三下學期做模擬試卷時,我們班同學在這種題上出錯的已經很少了。
採納哦
⑷ 如何學習語文
語文好方法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是人類語言的基礎,所以學好語文是至關重要的。 要想學好語文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離開了感情因素去單純地學知識,是導致學生對語文厭學的重要願意之一。三是靈活性。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學習語文不能搞自我封閉,機械死板的學。 一、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為了鞏固知識,你最好在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滿意請採納
⑸ 怎樣學習語文
怎樣學習語文,這是方法問題。掌握正確、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越早越好,最遲也要在剛上初中時就懂得和掌握。剛上初中的學生,年齡小,語文老師有責任、有義務告訴他們怎樣學習語文,並要求他們照著去做。令人遺憾的是,許多語文老師沒有盡到這個責任和義務(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呢),學生便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結果呢?悟性好一點兒的,還學得差不多,大部分人卻白白地浪費掉許多寶貴的光陰,失去了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如果有人初中畢業上了高中,還不會學習語文,那麼他還會浪費掉更多的寶貴的光陰,失去更多的學習時機,就很危險了,他可能一輩子都掌握不了語文這個工具。下面我們就開始談這個問題。
一個人要真正獲得較強的語文能力,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習得」,一個是「學得」。所謂「習得」,是指通過學習者自己讀背、領悟、寫作而獲得。所謂「學得」,是指在語文課堂上經過語文老師指導學習而獲得。在「習得」和「學得」兩者之中,「習得」是主要的,是內因;「學得」是外因,它只對「習得」起推進作用。我們這樣來理解兩者的關系,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結合個體語文實踐來看,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理解是不錯的。過去許多著名作家、文章高手,沒有經過學校教育,沒有專門的語文老師指導,只是靠自己不斷地讀背、領悟而吸收,又靠自己不斷地練習寫作,不是也成功了嗎?可見「習得」的重要,這是大家必須明白的。如此說來,也許有人要問:既然這樣,學校開設語文課干什麼?要語文老師干什麼?不開設語文課,你們語文老師不是就失業了嗎?我說,不是這個道理。學校不是怕語文老師失業才開設語文課的,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語文才開設語文課、聘請語文老師的。語文能力的自然「習得」雖然是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但它又是非系統的,良莠混雜的,緩慢的;而在此基礎上,如果經過語文老師專門指導,就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從而快速而有效地掌握語文這種工具,這便是外因「學得」的作用。語文學習中「習得」和「學得」的關系就是這樣:「習得」是基礎,是主體;「學得」是幫助,是推進器。
然而,現代語文教育恰恰在這一點上違背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學得」占據了統治地位,忽視「習得」甚至乾脆放棄它。其典型表現是:從小學三年級起,語文課堂上就以老師講解分析為主,很少讓學生讀背課文,校園里幾乎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一篇課文學完了,許多學生連讀都讀不下去,只記得幾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就這些還不是自己思考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講出來的。這種以「學得」沖淡乃至代替「習得」的做法造成的後果怎樣呢?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了,寫作能力也沒有了,使整個語文教育歸於失敗。
由以上分析可見,學習語文尤其是要學好語文,就要遵循語文學習的客觀規律,違背了規律就必然會受到懲罰。下面我著重談三點。
一、重視讀背
為什麼語文學習要重視讀背呢?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所以,學習任何東西,首先總是要記住它。數理化學習是這樣,語文學習尤其是這樣。記不住,頭腦里沒有語言感性材料,就談不上理解和運用。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背的重要。古代私塾教育非常重視讀背,讓學生「口而誦,心而惟」,在語言積累中牢牢把握住漢語言的特點,領悟其遣詞造句的規則,可以說深得語言學習的真諦。那時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的儒生嗎?幼童牙牙學語,並沒有人對他進行什麼語法分析,他們不是也學會了說話嗎?現代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和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巴金、冰心等人,也都反復強調過語言學習中記憶的重要性。如巴金在回憶他學習生涯和創作的關系時說,我過去有幾百篇文章儲存在腦子里,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仔細分析研究過,卻使我懂得了語言是怎麼一回事,文章是怎麼一回事。通過讀背,能習得語言規則,說話寫文章便自然文從字順;通過讀背,能領悟文章的體式做法,寫出的文章自然就合體合式;通過讀背,語言積累豐富了,能啟發思維和智慧,從而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冰心老人說:積累語言,像銀行的摺子一樣,儲蓄得越多,支取才會越多。現在的許多中學生寫作文感到語言貧乏,像擠牙膏皮一樣擠不出來,就是讀背的東西太少。這和幾十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強調分析理解而不重視背誦記憶有很大關系。要知道,剛上初中的孩子,機械記憶力很強,趁這時多讀一點好文章,會終身受用。如果一時不大理解,沒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慢慢就會理解的。如果等到長大以後再去背誦,那就失去了記憶的最佳時機。而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卻總是說「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從不說 「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實際上,理解和記憶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是一個學習過程的兩個方面。記憶的同時也在理解,理解的同時也在記憶,只有經過這樣多次反復,語言能力才能逐漸得到提高。
關於要重視讀背的道理我們就講這些,希望能引起同學們注意。這里再補充談兩點。第一點,讀背之前要做必要的准備。可以從兩方面准備:一是通過查字典弄清楚生字的讀音,尤其要注意多音字。能快速地查出某個字,能根據字義快速地判斷多音字在具體詞語中的讀音,是很重要的一項語文基本功。二是對較長的句子要研究分析,正確把握句中停頓,不要讀破句。第二點,一般情況下,課文無論長短,都要求熟讀。篇幅短小、文質兼美的精品文章要背誦,長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也要能背誦。這是在積累精美語言,是提高自己言語水準的重要途徑。此外,讀時要用普通話,不要用土話方言,盡量讀准字音;讀時要有感情投入,進到文章的意境中去,不能像小和尚念經那樣有口無心。
二、重視自悟
從本質上看,語言學習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去體味、涵詠,從而達到自悟,融會貫通;教師只能在精要處點撥一下,不可越俎代庖。魯迅先生說,孩子學說話時什麼也沒有,「只是通過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講的就是語言學習要靠自悟。而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卻反其道而行之,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感悟。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講得有聲有色;學生正襟危坐,聽得津津有味。下了課,如果問那些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是怎樣從課文里得出的,學生大多茫然不知。任何能力都只能靠實踐培養,而不能靠他人傳授,語言的感悟能力自然也不例外。
對文章語言、內容、寫法上的感悟有「自在」和「自為」之分。「自在」的感悟建立在讀背的基礎上。記住了,才能進一步理解感悟;沒有記住,理解感悟就落空了。例如你接觸到某一個陌生的詞語,當時你雖然通過查詞典理解了它的意思,卻沒有記住,那麼這個詞語還不屬於你,臨到要用它時你無從「提取」;如果你對這個詞語當時不太理解,但卻記住了,以後又在不同場合多次接觸它,那麼你就會逐漸理解而應用它了。句子的感悟也是一樣的道理,文章讀得多了,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既語感)就強,針對具體的某一句話,你不用作語法分析就能判斷其正誤。整篇文章的感悟也是如此,某一類的文章讀得多了,你自然會悟出這類文章的大體「規矩」,知道該怎麼寫,不該怎麼寫,文體感自然就有了。「自在」的感悟純粹是潛移默化的,沒有什麼技巧,但卻是最普遍的,經常的。我們在上面之所以特別強調讀背,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是「自在」感悟的基礎。
"自為」的感悟是一種有意識的理解、體會、領悟和欣賞活動,是一個從內容到形式,再由形式到內容的循環往復、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從內容方面說,要弄清寫了什麼人、什麼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或觀點,它包括理解語句、概括段意、歸納中心等環節。從形式方面說,要弄清文章是運用怎樣的寫作方法來表達內容的,它包括結構層次的安排,表達方式的選擇等環節。
先說理解語句。比如你碰到一個生詞,去查詞典感知它的意義;如果這個詞是多義詞,你還得結合詞典中的釋義和例句,准確判斷這個詞在句子中的意思。帶著問題經常查詞典是一種好習慣,它可以使你對詞語意義的把握更准確,更全面,比「自在」的感悟要可靠得多。如果詞典上所列的義項你覺得都不合適,哪一個用在句子中都不行,這時就要考慮這個詞的語境義了。推測詞語的語境義要仔細看詞語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從詞典上的某一義項出發,合理引申,結論才可能是正確的。比如《記念劉和珍君》有這樣一段話:「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其中「雲者」舊課本沒有注釋,新課本注釋為:「助詞,表示提頓,以引起下文。」但這個注釋是錯誤的。因為它如果表示提示和停頓,就沒有實在的意義,後面的兩個「這樣」就落不到實處,無可指代了——「學生,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不成話,根本無法理解。那麼,「雲者」究竟當如何解釋呢?我們現在來研究一下。查詞典,「雲者」查不到,那我們分別查「雲」和「者」,發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說它們都可以作語氣助詞,我們就試著當語氣助詞來解釋。先放到句子中,在把句子放到上下文中考慮:「學生雲者」,作者「向來」有此看法,不僅「這樣想」,而且「這樣說」,現在卻對它發生懷疑了;懷疑之後,便徹底改變態度,認為不應該那樣看待學生,「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可見,「學生雲者」表達了一種和「悲哀與尊敬」相反的看法,即輕視、瞧不起。那麼,「雲者」就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語氣詞「而已」、「罷了」,有把對象往小誇張的意味。學生而已,言下之意非常明顯:他們幼稚、單純,閱歷淺,人生體驗不深,參不透現實人生,覺悟不高,如此等等。這樣,文意就豁然貫通了,證明我們的這個推斷是基本合理的。如果有人能想到魯迅一貫嚴於解剖自己,或者查了呂叔湘的《文言虛字》,知道其中解釋「雲爾」有「而已」這一義項,就更可以堅信我們的推斷是錯不到哪裡去的。
理解句子,尤其要把它放在上下文中仔細體會、揣摩,合理推斷,才能准確把握句意,仍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文章開頭一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這是我所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有人認為其中的「生活艱難」是指劉和珍而言,其實也是錯的,應該指作者自己。文章還有這樣一句話:「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有人認為這個句子是說段祺瑞執政府製造的「三•一八」慘案,比歷史上的中外殺人者更殘暴野蠻,其實也不對,因為把它放到上下文中文意不通。這個句子是說中外殺人者的殘酷屠殺鎮壓在三個女子的偉大精神面前顯得極為渺小,以至於被抹殺了,句意仍是贊揚中國的女性。由於時間關系,這兩個問題不能詳細討論,有興趣的同學下去可以研究一下。
理解句子還要注意到修辭。學修辭,不能僅僅滿足於知道幾種修辭格,也不能把重點放在修辭手法的辨析上,重要的是要理解修辭作用。不同的修辭格具有不同的修辭效果。如比喻可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誇張可以突出事物特徵,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偶句使文句整齊,散句使文意流動;排比使文章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反復使文章產生一唱三嘆的節奏;巧用口語,文章自有活潑之趣,點綴寫文言成分,文章會有古雅之風。學修辭,還應注重詞語和句子的推敲、錘煉、選擇。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一個「排」字,多麼准確、富有表現力!再如魯迅寫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內中一個破碗,空的。」為什麼不說「內中一個空破碗」呢?原來這樣寫,「空」字處於定語的位置,不能突出強調祥林嫂連飯也沒有討著的可憐處境;現在把它後置,它就由原來的定語變成了謂語,很醒目,從而突出強調了它。
再說概括段意和歸納中心。概括段意,應理清段內層次,根據段落內容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段有點明段意的中心句,它一般在段首,有時在段中或段尾,只要把它摘出來就是段意。有的段沒有中心句,那就要把段中的意思概括為簡明的話。如果段中的幾層意思有主次之分,那麼概括就要選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如果幾層意思是並列的,那就把幾個意思聯結歸納出一個主要意思;如果幾層意思是遞進的,那就摘取最後歸納的意思。歸納中心,也要根據不同文章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有的議論文、說明文的標題,就是中心,或文中有表明論點或說明對象、范圍的句子,它也就是中心。記敘文一般不直接寫明中心,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分析概括,方法是把全文的段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指出作者的立場、觀點、感情等。
最後說形式方面的結構層次和表達方式。結構層次的理解一般從開頭和結尾、過渡和照應、段落和層次三方面入手。文章開頭往往揭示中心或確定基調,結尾則深化中心,或啟發思考。過渡一般安排在文章各部分需要連接、各層意思需要轉換的地方,或用過渡段,或用過渡句,或用過渡詞語。照應是對前文內容的關照和呼應,一般有照應句。段落層次的劃分要著眼於全文,分析文章各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把聯系緊密、意思相近的段落劃歸為一個層次;還可有意識地去找過渡性話語,以幫助劃分。表達方式的選擇大體因文體而定。一般來說,記敘文主要用敘述和描寫,間或有少量的議論和直接抒情;議論文主要用議論和敘述,不用描寫和抒情;說明文主要用敘述和說明,一般不用描寫、議論和抒情。
總之,長期堅持「自為」的感悟文章,即有意識地、自覺地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多問幾個「為什麼」,就會很快懂得如何寫文章,寫出的文章就不會走樣。相反,如果一味指望老師分析講解,自己光記住現成結論,那是沒有任何意義和作用的,既體會不到閱讀的快樂,也絲毫不能提高語文能力。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忽視學生自覺感悟文章,而代之以老師的講解灌輸,這樣做造成的嚴重後果,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鑒於此,新語文教學大綱特別強調學生學習語文要做到6個字,即「自主、探究、合作」。
三、重視寫作
前面我們所講的重視讀背、重視自悟,只要切實做到了,並且堅持了三到五年,那麼寫文章的語言運用、體式結構等,可以說都不會有多大的問題,隨意寫去,文章都中規中矩。下面我主要談寫作上的另外兩個問題。
一是要重視積累寫作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飯要有米面,蓋房子要有磚頭水泥,寫文章就要有材料。材料要靠積累,平時多讀書報,注意搜集材料,寫作時就不用發愁了。積累材料,尤其要強調一個「新」字。新材料可使文章增強時代感和針對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總是用一些老掉牙的材料,說到身殘志堅就是保爾•柯察金、司馬遷、張海迪,說到刻苦學習就是居里夫人、陳景潤,那樣的文章誰看了都不會喜歡。新材料從哪裡來?從電視、報紙、互聯網上來。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時多留心大眾傳媒,做生活的有心人。材料搞到手以後,還要對它思考分析,看它說明了什麼問題,蘊涵了什麼道理。這樣,寫作時你就會把它用到合適的地方。這一步工作很重要,沒有它,寫作時你就想不到要用它;即使想到了,臨時才思考分析,就會耽擱時間,尤其是在考試的時候。
二是要養成自己修改的習慣。一般情況下,人們寫文章都是先在腦子里有個大體安排,如按照什麼思路去寫,材料如何組織等,不可能把每一個問題都想清楚了,把每一句話都想好了才動筆去寫。所以文章草稿寫成後,一定要認真多讀幾遍。通過讀,你就會發現哪些意思沒有講到,應該補充進去;哪些意思重復了,應該把它刪掉;哪些詞語用得不準確,哪些說法不夠妥當,應該改正過來;如果思路不太清楚,還要調整文章結構。同學們必須明白,修改文章是寫文章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好文章都是自己改出來的,不是別人改出來的。寫文章,一定要樹立「精品」意識,自己想方設法把文章改好,就像母親希望她的孩子聰明、漂亮、健康一樣。誰如果不去認真修改自己的文章,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寫出一篇好文章。現在的許多中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動筆之前不認真構思,想一段寫一段,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湊夠七八百字就算完成任務了。這樣的文章肯定不像文章的樣子。建築工蓋房子要有圖紙,就是小孩子做玩具也要想好做成什麼樣子,寫文章怎麼能不認真構思呢?就是這樣不成樣子的文章,寫完後還懶得去看,作文本繳上去就萬事大吉了,指望老師給他修改,豈不知老師哪裡有那麼多的時間給每一位同學詳批細改呢?退一萬步說,即使老師不吃飯不休息,給每一位同學都詳批細改了,也並不起多大作用,因為這裡面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最後談談學習文言文的問題。文言文也好,現代文也罷,它們都是文章,所以學習方法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如都要重視讀背,重視自悟。不同的是語體,一個是文言,一個是白話,所以學習文言文的主要任務是掃除語言障礙,首先你要搞清楚它每句話的意思。這涉及到要大量積累文言實詞,弄清它在文中的意義;懂得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等。
學習文言實詞,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古字通假。所謂「通假」,是指古書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其中的「畔」如果當田界的意義解釋,顯然不通,它就是通假字,通「叛」,意思是背叛。通假的規律是「同(近)音代替」,所以我們辨識它的方法是:當看到某字按字義來理解句子解釋不通,就推測某一與這個字音同或音近的能解釋得通的另一個字,原字就可能是這個字的通假字。這樣推測之後,再查查工具書或其它文獻證明一下,就可以確定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2)古義和今義。文言和白話有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詞義上,像「山」、「水」等基本詞彙意義一般都保留了下來,古今相同,對我們學習文言文沒有什麼妨礙;像「崩(稱天子死)」、「社稷(國家)」等一些白話已經不用的詞彙,通過查字典就可以明白,問題也不大;至關重要、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如「得錢千五百,乃去」,其中「去」是離開某地的意思,不是現代義到某地去。「去」的這個意義至今還在成語中保留著,如「揚長而去」、「拂袖而去」。再如「勸學」的「勸」,是鼓勵、勸勉的意思,不是現代義規勸、勸說。「勸學」是勉勵人們學習,不是勸止人們學習。同樣,古代的「勸農」、「勸桑」也是鼓勵農耕和蠶桑。像「去」、「勸」這種情況,反映出古今詞義在意義上的差異。再比如「垂頭而睡」的「睡」(打瞌睡),「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臭」(泛指一般氣味兒),「汪然出涕」的「涕」(眼淚),則反映出古今詞義在范圍上的差異;「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身分低微,出身鄙野),「謗譏於市朝」中的「謗譏」(公開批評,委婉諷刺),則反映出古今詞義在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3)同形異義。有些詞語,古今文字相同,但意義不同。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意思是不必說,「無」和「論」是兩個單音詞,不能理解為現代的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再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犧牲」,指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不能理解為現代義為正義事業而死。古今同形異義在文言文中數量不少,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防止以今釋古。
(4)偏義詞。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偏義詞,也應該注意。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中的「異同」,只有「異」義,沒有「同」義。對這類偏義詞,要結合句子來理解。偏義詞其實現代漢語也有,如「窗戶」偏指窗,「人物」偏指人,「忘記」偏指忘,「干凈」偏指凈。
(5)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變性活用。請看下面的例子:
A.左右欲刃相如。
B.爾欲吳王我乎?
C.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D.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以上各句都是名詞的活用。A句「左右」、「刃」、「相如」乍一看都是名詞,句子缺少謂語。這時,我們就要考慮中間的那個「刃」是否活用為動詞,因為如果它是動詞,那麼前面的「左右」可以是主語,後面的「相如」可以是賓語,主、謂、賓恰好構成一個句子。根據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點,這個動詞的意義同原來名詞的意義相關,「刃」的名詞意義是刀鋒,作用是殺,所以這里的「刃」就是動詞「殺」的意思。這樣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弄清楚了,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秦王手下的人想殺了藺相如。」 B句中的「吳王」活用為使動詞,「吳王我」意思是使我成為吳王。名詞活用為使動詞,它同賓語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客觀上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辨識這種名詞的活用,第一步跟A句一樣,先判斷它是否活用為動詞,第二步再判斷名詞活用為動詞後與賓語有沒有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有則活用為一般動詞,沒有則考慮按活用為使動詞理解能否解釋得通,如果能通,就說明理解對了。C句中的「賓客」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意思是把他的父親看作賓客一樣。名詞活用為意動詞,它同賓語也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主觀上把賓語看承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辨識這種名詞的活用,方法和B句一樣。總之,判斷一個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還是活用為使動詞或意動詞,首先看它與賓語有沒有支配關系,有則是一般動詞,沒有則是使動詞或意動詞。其次,依靠上下文,從語義上分析,如果是「使賓語怎麼樣」,則為使動詞;如果是「認為賓語怎麼樣」,則為意動詞。D句中的「犬」是名詞作狀語,它用在動詞「坐」之前,表示行為的狀態,「犬坐」意思是像狗一樣蹲著。現代漢語只有時間、處所名詞可以直接作狀語,古代漢語則不受此限制,任何名詞都可以作狀語。動詞的活用包括活用為名詞(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活用為使動詞(如「項伯殺人,臣活之」)、活用為為動詞(如「公子患之」)、活用為對動詞(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形容詞的活用包括活用為名詞(如「披堅執銳」)、活用為一般動詞(如「素善留侯張良」)、活用為使動詞(如「公子從車騎,虛左」)、活用為意動詞(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希望同學們在老師的幫助下,真正理解弄通。由於時間關系,這里不能詳細說明。
學習文言虛詞,要求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常見的文言虛詞不到40個,數量很少。建議同學們以詞為綱,系統整理,即把每一個虛詞的各種用法都列出來,每種用法後面附上例句。抽空翻開看一看,記一記。比如:「狐謂狼曰:『羊肉其鮮美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飽其口福。』」這個句子中的四個「其」字,用法是不相同的。前一個是副詞,相當於「大概」;第二個是連詞,相當於「如果」;第三個是代詞,相當於「其中的」;第四個也是代詞,相當於「我們的」。當然,「其」還有其他用法,如作為副詞,還表示命令祈使和反問,請同學們自己找出例句。
學習文言文還要了解常見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文言文中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一般用什麼方法來表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都有哪幾種形式(賓語前置分動詞的賓語前置和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兩種,前者又分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和用「之」、「是」把賓語提前三種情況;定語後置的形式有:中心詞+定語+者,中心詞+之+定語+者,中心詞+之+定語),這些都要在學習時弄清楚,這里就不談了。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固定格式,如「孰與」、「特……耳」、「得無……耶」等,也要記住如何翻譯。如「孰與」是「與……孰」的緊縮,翻譯為「(甲)和(乙)相比,誰(或哪個)怎麼樣」;「特……耳」翻譯為「不過(或只是)……罷了(或而已)」。《晏子使楚》中這一句話:「今民在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使民善盜耶?」其中的「得無……耶」表委婉的推測語氣,一般翻譯為「恐怕……吧」。這個格式我們在《促織》中學過(「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如果你當時記住了它,翻譯這個句子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這個句子翻譯為:「現在老百姓在齊國不偷竊,到了楚國卻偷竊,恐怕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歡偷竊吧?」
總之,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也要提高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除了讀背而外,還要主動鑽研,運用語法知識分析研究,不能光等著老師來講,自己被動接受。現在同學們手中都有參考書。如何使用它,效果是不一樣的,甚至大相徑庭。會使用,就有益處;不會使用,反而有害。就拿學習文言文來說吧,如果你在鑽研之後,想知道自己理解得對不對,這時翻開參考書對照一下,是可以的。發現對了,對你是鼓勵;發現不對,想想為什麼,找找原因。
註:此文是作者為陝西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毛 竹
⑹ 怎麼學習語文
上課沒必要聽課除了老師平講一些閱讀的方法外,想睡就睡保養好精神,對於其他的課有幫助,其他時間可以多看看雜志,推薦"讀者".多看課外書籍,但是別看小說.休息好,把自己的EQ搞上去你的語文自己就不差了.但是還是要把該背的背住. 我就是這方法.很新穎吧!
⑺ 怎樣學習語文
如何學好語文——「一改」「二抓」「三多」 一、語文需改變觀念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可以全面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也有利於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什麼是語文?語文即語言和文學。並不是認得幾個字就學好了語文。如何學好語文是一個老話題了,人人都能說出一大套來。我這里首先要談的是學好語文必須改變觀念:大部分人認為中國人學語文太容易了,誰學不好自己的母語呢?還有人則認為語文難學,見效太慢。認為難學者當然學不好語文,認為易學者是否就能學好語文呢,我看未必。因為在我所接觸到各類人群中,讀錯字音,寫錯字形,說錯詞義,弄錯文學常識的文化現象可謂數不勝數。可見不少人並沒有真正學好語文。究其原因,還是對語文這門學科認識不足,觀念上存在偏差,語文這門學科實際上既不難學也不容易學,此所謂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怎樣才能「會」呢?一句話,掌握科學 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將語文學好。 二、學好語文要抓好課堂和基礎 (一)抓住每一堂課 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課堂。語文老師深入淺出的分析,抑揚頓挫的朗讀,循循善誘的講解,無不引導我們去感悟語文。同時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學名家之手,我們上課時實際上是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去結識這些文學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呢?簡言之要做到四動:動耳、動腦、動口、動手。 動耳:即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看戲時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上課時也要能聽出門道,要抓住要點和重點,要跟著老師的講課思路走。 動手:上課時要邊聽邊記,畫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和疑點,記下老師補充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點,以便使聽課過程系統化和以後的復習。 動腦:即上課時要高度投入,充分調動思維,多思考、多分析、多設疑、多問一問為什麼?達到專心致志的程度。 動口:就是敢於舉手發言。舉手發言是與動腦密切相關的,舉手之前你已動腦思考了。舉手發言益處多多,它使你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能鍛煉你的思維、膽識和口才。 如何上好課,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效率,關鍵在於思考。我們要用心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對於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二)抓牢雙基 雙基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語文基礎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可謂包羅萬象,按照高考考綱上規定:主要是字的讀音、字形、詞義、成語運用,語法修辭,文學文化常識等。 擴大語文基礎知識除了課堂、課本外,課外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怎樣擴大知識面,下文另有介紹。這里專門談談我們應持什麼態度。對待語基,我們應「處處留心,時時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則會混餚,還有不少人讀錯寫錯一些常見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學習語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詞應隨時查看工具書或向他人請教,不可走馬觀花。 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能力。這里著重談一談「讀」和「寫」。 「說」,即說話,要說普通話,閑談、讀書、回答問題都應講普通話。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普通話將更顯示其重要性。 「寫」,指寫字和寫文章。 寫字,應寫規範字,書寫字體端正、美觀大方.我們每個同學都趁著年輕時利用睡前飯後練好鋼筆字,有條件的和有興趣的同學最好練一練毛筆字.俗話說「人是衣裳馬是鞍」,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樣練好鋼筆字呢,很簡單,選擇你喜歡的字體,買一本字貼。每天臨寫一兩頁,堅持一年半載即可。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不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會使你終身受益。 會寫文章,是每一個中學生都應具有的能力。怎樣寫各種體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體的常識和特點。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不僅各有特點,而且對語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怎樣寫好文章,則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文章,你得有東西可寫,這就要像古人所說的去「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留心身邊的人和事,觀察世態萬象,也就是說要有素材,同時要掌握一些詞語、名言警句、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設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無成語,也無名言警句,既未運用修辭手法也不講究寫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寫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語言,其次才是結構。人們常說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是強調寫詩要重意境。同樣寫文章也要注重一個「意」字。 三、學好語文重在「三多」 (一)多積累 語文知識可謂浩瀚無邊,這就要我們不斷地積累,集腋成裘。那麼怎樣積累呢? 多記憶,像成語典故,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等要靠平時記憶。「胡服騎射」、「莊周夢蝶」「《詩經》四始」「《春秋》三傳」「五嶽」「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形象,中國民間故事中四大傳說,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等知識,在平常學習過程中要及時記憶。 多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詩文,是提高語文水平的極好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正是這個道理,詩聖杜甫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師也得益其書讀得多,背得多。我們除了必須完成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詩文,還應主動地去背誦課外的詩文。 勤作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作筆記是幫助記憶積累知識好方法。平常讀書看報、看電視與人交談,碰到一些有關文學、文化常識方面的知識和好的詞句、對聯諺語、名言警句什麼的,應隨時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語文知識自然會豐富起來。要做到不動筆頭不讀書。明代文學家張溥的書齋叫「七錄齋」,是說他每讀一篇詩文都要抄錄七次,邊抄邊記,撕毀再抄,至少抄七遍,直至爛熟於心。 另外,也可作一些知識卡片,或用電腦建立個人知識庫等方法。 (二)多讀課外書 人們常說「語文的功夫在課外」,就是說學習語文僅靠課本還遠遠不夠,這就要去廣泛閱讀,多方汲取。 廣泛閱讀課外書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拓寬我們的思路,豐富和提高我們的思想,那麼讀哪些書怎樣去讀呢? 我們首先應該把目光投向中外名著之上,如古典小說四大名著,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巴爾扎克、俄羅斯的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其次歷屆諾貝爾文學獲得者的作品,詩經、《論語》、《孟子》、《莊子》等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元雜劇也應該去廣泛涉獵。再次一些名人傳記也值得一讀,因為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名人們是怎樣奮斗的是怎樣同命運抗爭的,從而領悟到人生之真諦。另外當代文學可以選讀一些「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順便說一下,武打小說也不是不能讀,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讀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說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這樣的書,既浪費了寶貴的時光,語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還是不看為好。 學海無涯,書海無邊。這么多的書怎樣讀呢?可採用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之法。 泛讀,就是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這樣做是因為一個人有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覽群書,雜采眾家,只有如此,而實際上有些問題隨著書讀得多了,也會迎忍而解的。泛讀,就是解決「面」的問題,面越廣越好,書讀得越多越好。 精讀,就是認真研讀。因為僅靠泛讀,語文水平不會多大的提高。精讀既可精細到字詞、修辭,也可從篇章結構入手。有人讀《紅樓夢》能讀二三十遍,甚至可倒背如流。為什麼紅學家從《紅樓夢》中可以學到文學、建築、醫學、烹飪等知識,這就是精讀的效果。 另外看報刊雜志,看電視新聞,也是一項很有益的課外閱讀,它可以使我們接觸社會,接觸生活,也接觸了文學。 課外閱讀對語文學習可謂至關重要。首先使基礎知識更加扎實,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增強,第三是寫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後就是通過大量閱讀我們 的眼界更開闊了,看問題的方法、對事物的見解便有了獨到之處。 (三)多練筆 語文水平究竟如何,一篇文章便可得知。所以近幾年高考試卷加大了作文分的比重。要寫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僅記住一些程式化的東西是寫不出好文章的,我們要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 多寫日記,每天一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也不必事事詳盡,只要記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難忘的事件,甚至一句話、一個詞。這樣長期以往,日積月累,你的素材便會越積越豐富,你的文筆便會越練越流暢。 多作讀書筆記,我們在看書讀報之時每每有所感悟,深受啟迪。這時可將看書的感受述諸文字。這樣做既鍛煉了自己的思維,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多寫一些自由命題的作文,我們在課堂上寫作文大都是按照老師要求作文,有些題目有時使我們感到無話可寫,因為自己對題目涉及的內容一無所知,當然無從下筆。所以我們在平時可以多寫一些自己熟悉和感興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際靈機一動之時,有感而發,欣然動筆,往往能寫出感情真摯的好文章。 多寫一些文藝性作品。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個台階,我們就要多參加作文競賽或向報刊雜志投稿。各類體裁的文章都應有所涉及,童話、故事、小說、散文、雜文、評論、詩歌等,我們都試著寫一寫,雖然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作家,只有寫得多了,你才會才思如泉湧,才會達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細心的過程,講究的是日積月累、無捷徑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奮刻苦,持之以恆,才能學好語文。 加油
⑻ 怎樣學習語文
學習語文說難也不難,關鍵是要用心和努力,要抓住"聽、說、讀、寫、悟"這五個根本環節。學法得當、記悟並重、培養能力、養成習慣,學習語文就不是很難的了。
首先是掌握學法。這主要要在課堂這個主渠道中進行嚴格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同學們通過對課文這一範本的學習,逐步提高悟性。即對字詞句章的理解能力,能夠學會"據言會意"、 "因言悟道"、"依言入情",而不是死記一些死知識。要掌握兩種方法:一是技能型。主要是會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會圈劃批註、摘錄重點,會朗讀默讀、精讀瀏覽、速讀跳讀等;二是思維型。主要會邊讀書邊思考,善於發疑析疑,歸納演繹等。通過對這些學習方法的掌握,使同學們能對不同的體有不同把握。如在閱讀記敘文時,能抓住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詳略的安排、記敘的方法等;在分析說明文時,能講清楚說明的對象、事物的特徵、說明的方法、順序的安排、語言的特點方式及文章的結構等。
其次是要擴大閱讀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認讀能力。讀什麼?一是讀與課文有一定聯系的課外讀物,包括同一主題或題材、同一作家、表現手法相近的作品,使閱讀構成相對完整的課內外結合的閱讀體系。如學課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去閱讀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也可去閱讀茅盾的《林家鋪子》,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里》等。二是可以根據自己個人的興趣愛好去讀書,雖無目的性,但卻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增加文化積淀和提高文學修養。就像陸九淵"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的"不求甚解法";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讀書方法。
第三是注意積累。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關鍵在於積累。閱讀是我們積累的最佳渠道之一,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積累詞彙、積累知識。對於一些經典的古詩文,我們還要進行背誦這些經典的古詩文,不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還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涵,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十四五歲的初中學生,正是記憶的黃金時代,如果每天或者每兩三天背這么一首古詩或一段古文,那麼對於你個人來講,將會終生受益。許多有成就有作為的政治家、科學家,他們無一不是在古典文學的熏陶下成長的;彭德懷在上書萬言書前誦讀《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魯迅是抱著"五將上下而求孛"的態度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諾貝爾獎獲獎者著名物理學家揚振寧從小通讀《孟子》和諸子百家,使他在西方文化中如魚得水。許多影視片、小說都引用古詩文作為題目,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燕歸來》、《金甌缺》等,積累了古詩文,就可加深對這些作品的理解。同時在自己寫文章時利用一些古詩文,也會為文章增色不少。
"腹有詩書氣自雄",在《面向21世紀上海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中,也反復強調
要注重知識的積累。積累可以通過新聞記者背誦獲獎,也可以通過一些活動來促進:古詩詞朗誦比賽----看誰的古詩詞背得多;成語接龍----看誰成語積累得多;剪報----看誰搜集的資料多;
讀書會----看誰讀書的體會深;辯論會----看誰學以所用好等等。
第四是讀寫結合。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極為充分地說明了讀和寫的關系,只有書讀多了,胸中的積累豐厚了,寫起文章來才能才思敏捷,下筆如有神一般。對於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篇佳作和閱讀中遇到的好文章,我們可以進行摹仿。即仿形、仿意、仿神(這在我的《培育"慧眼",練就"妙手"》一文中已作過介紹),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下來,自擬題目,不受文體、篇幅的限制。在閱讀的基礎上摹仿的基礎上創新,這就是讀寫結合的精妙之處。
作為一個跨世紀的新人,我們必須認真學好自己的母語,廣泛吸取中華古典文化的精華,並在此基礎上弘揚光大,才能面向未來,走向世界。只要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樹立自信,不斷調整學習動機,改進學習方法,努力做到以上幾點,那麼,語文是一定能夠學好的。
所以說:學習語文並不難。
⑼ 如何學習語文
首先 是積累 一篇現當代課文當中也可以出來四五個你不認識的生字總 就像英語背單詞一樣 作為漢語中文[語文]的基礎單位 咱自家的字你不能一個不認識叭~ 當然 這只是誇張的說法 但是 一個連 虎視眈眈 的眈 風聲鶴唳 的唳 之類常用成語都不會寫全的人 在做題或作文的時候就有很大的局限了 沒事多看 字典 詞典 有幫助的~ 其次 是鍛煉 漢語中文[語文]或者說所有的語言 都可以大致劃為「字詞篇章」四等 剛剛說的是 字詞 部分 接下來是 篇章 簡而言之就是作文 作文的要求分幾點 第一 語句通順 第二 內容完整 第三 體裁明顯 你可以嘗試著去看一些小說 不管好壞 我開始鍛煉自己的作文就是初中的時候看痞子蔡的小說 當時覺得他的文字很「好看」 然後嘗試自己寫 我那時候每寫一篇東西就覺得自己寫得很不錯了 敝帚自珍嘛~ 你嘗試練手之後先把作品收起來 過一陣子再去看 就會發現一些問題了 篇章部分雖然重在鍛煉 但是一樣可以從別人的文章中吸取精華 所以不管好壞 書還是要多讀的 壞書可以拿來做反面教材 [曾被我拿來當正面教材的書:《雨衣》《愛爾蘭咖啡》《象少年啦飛馳》《夢里花落知多少》] [被我拿來當反面教材的書:《我不是痞子蔡》《三重門》《幻城》《711之戀》《愛爾蘭咖啡》] [當教材用的書要麼是因為一個方面比較好 要麼是一個方面比較爛 並不是說正面教材就是我喜歡的書] 最後 是創造 創造是很難的東西 對比現在林立的「電子空間」「創意工作室」之類就可以看出來 創造 要創造一些什麼呢? 如果真的把前面兩條做好了 然後上課的時候認真一點 考試120左右是應該沒有問題的 但是 創造 這一條做好了 則可以保證穩定在120以上 而不是120左右浮動了 創造 是你文章的亮點 是抓人的點 比如 獨特的視角 獨特的題材 獨特的行文 獨特的言辭等等 這個事沒辦法教的了 最多告訴你一些竅門 1.嘗試用一些武俠的元素進你的作文 劍走偏鋒 我就喜歡在寫作文的時候寫武俠或者奇幻 但是這個做法比較危險 如果是比較保守迂腐的老學究看了你的「武俠小說」那麼它會認為俗不可耐給你低分…… [本人成功實例: 《絳》 原本是一篇普通的作文 但題材被我發揮成了一篇 大致符合「九州」設定的 奇幻文 給個連接給你 http://www.happymud.com/forums/read.php?tid=101387 《學會愛人——由武俠中的愛情說開去》長沙某次作文大賽時候的命題作文 一等獎獲獎作品 此文還沒有發到網上……沒辦法給你看] 2.在可以駕馭的范圍內使用生造詞 這個方法比較保守…… 成功率也不高……只能拿來唬你的語文老師 高考的時候幾乎可以說用不上
⑽ 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語文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閑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准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
而且,閱讀量大,知識就會十分豐富,一個人的素質也會提高,眼界就會更廣,況且,寫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大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卻不多,真正喜愛閱讀的並能從中得到知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寫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們要做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閱讀,要喜歡去閱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還有,要好問,要記住不懂就要問,特別是讀課外的古文言文,古詩、詞時,其中有些字、詞、句我們不能完全理解的,這就需要去查工具書,如果工具書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後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時去問老師,及時地弄明白,這樣才能學好古詩文,切記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為日月積累,會使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
語文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從讀、說、寫三方面去學習,去品味,去發揚,讀就是要去獲取知識,去欣賞。語文這門藝術,而說與寫則是我們對語文的體現,是我們學習語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樣,我校就更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去練習寫作,多寫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寫好,在與別人的交談中,學會運用自己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這樣,我們就能將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
懂得了這些,再來學習語文時,便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反而會覺得是一種享受,當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時,不學好也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