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春》的全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描寫春的只有一首《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春行⑴
孤山寺北賈亭西⑵,水面初平雲腳低⑶。
幾處早鶯爭暖樹⑷,誰家新燕啄春泥⑸。
亂花漸欲迷人眼⑹,淺草才能沒馬蹄⑺。
最愛湖東行不足⑻,綠楊陰里白沙堤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時期陳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華。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築。唐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湖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齊平,即春水初漲。初:在古漢語里用作副詞,常用來表示時間,是指不久。雲腳低: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所以說「雲腳低」。
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的時候。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腳」的本義指人和動物行走的器官。這里指低垂的雲。
⑷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
⑸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⑹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地。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⑺淺草:淺淺的青草。才能:剛夠上。沒(mò):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淺淺的青草剛夠沒過馬蹄。
⑻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東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厭。足,滿足。
⑼陰:同「蔭」,指樹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 [2] [3-4]
白話譯文
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
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
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
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1)春日在人教版語文書哪裡學過擴展閱讀:
白居易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顯示出一種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
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
「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
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
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准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
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卧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
參考資料 :
錢塘湖春行_網路
B. 尷尬在人教版哪個年級的語文書教過
尷尬在人教版應該是四年級語文書出現過。
C. 三年級語文,春日朱熹的中心
一靜夜思(李白) 春曉(孟浩然) 床前明夜光,疑是地上霜。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 所見(袁枚) 草長鶯飛二月天, 牧童騎黃牛, 拂堤楊柳醉春煙。 歌聲振林樾。 兒童散學歸來早, 意欲捕鳴蟬, 忙趁東風放紙鳶。 忽然閉口立。 小池(楊萬里) 贈劉景文(蘇軾) 泉水無聲惜細流, 荷盡已無擎雨蓋, 樹陰照水愛晴柔。 菊殘猶有傲霜枝。 小河才露尖尖角, 一年好景君須記, 早有蜻蜓立上頭。 正是橙黃橘綠時。 二 山行(杜牧) 回鄉偶書(賀之章) 遠上寒山石徑斜, 少小離家老大回, 白雲生處有人家。 鄉音無改鬢毛衰。 停車坐愛楓林晚, 兒童相見不相識, 霜葉紅於二月花。 笑問客從何處來。 贈汪倫(李白) 草(白居易) 李白乘舟將欲行, 離離原上草, 忽聞岸上踏歌聲。 一歲一枯榮。 桃花潭水三千尺, 野火燒不盡, 不及汪倫送我情。 春風吹又生。 宿心市徐公店(楊萬里) 敕勒歌 籬落疏疏一徑深, 敕勒川, 樹頭花落未成陰。 陰山下。 兒童急走追黃蝶, 天似穹廬, 飛入菜花無處尋。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望廬山瀑布(李白) 絕句(杜甫) 日照香爐生紫煙, 兩個黃鸝鳴翠柳, 遙看瀑布掛前窗。 一行白露上青天。 飛流直下三千尺, 窗含西嶺千秋雪, 疑是銀河落九天。 門泊東吳萬里船。 氣節歌 中國歷史招待順序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商周秦西東漢, 夏滿芒夏暑相連。 三國兩晉南北朝。 秋處露秋寒霜降, 惰唐五代和十國, 冬雪雪動小大寒。 遼宋夏金元明清。 小兒垂釣(胡令能) 夜書所見(葉紹翁) 蓬頭稚子學垂綸, 蕭蕭梧葉送寒聲, 側坐莓苔草映身。 江上秋風動客情。 路人借問遙招手, 知有兒童挑促織, 怕得魚驚不應人。 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望天門山(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 天門中斷楚江開, 每逢佳節倍思親。 碧水東流至此回。 遙知兄弟登高處, 兩岸青山相對出,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詠柳(賀之章) 水光瀲灧晴方好, 碧玉妝成一樹高, 山色空濛雨亦奇。 萬條垂下綠絲絛。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不知細葉誰裁出, 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朱熹) 乞巧(林傑) 勝日尋芳泗水濱, 七夕今宵看碧霄, 無邊光景一時新。 牽牛織女渡和橋。 等閑識得東風面, 家家乞巧望秋月, 萬紫千紅總是春。 穿盡紅絲幾萬條。
D. 中學語文幾年級課本+臨安春日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你服務,我是小小的數,教育教學工作者,擁有三年教學經驗,擅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知識
E. 人教版小學語文關於春天的課文有哪些
《春筍》、《小松鼠找花生》、《小池塘》,其他我想不起來了,給我分好嗎?我四年級!!!拜託,給我點分,我還是新手!!!
F. 2016人教版7年級語文教材《春》原文
《春》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6)春日在人教版語文書哪裡學過擴展閱讀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7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創作背景
該文創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G. 朱自清的《春》是在幾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里呢感覺不是初中學的呀,
1、朱自清的《春》是在上海版六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第一課,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第11課。
2、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後,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 春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