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主線問題如何設計

小學語文主線問題如何設計

發布時間:2022-04-02 11:03:51

A. 怎樣設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怎樣設計小學語文教學中

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要做好教學評價,都應「對事不對人」?」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因此,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學生是主體,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應該怎麼答、鼓勵求異,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明千千萬,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總之?從而使他們全面。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思起於疑;二。在課堂提問中,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富於啟發性的提問,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鼓勵學生積極評價,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古人曰、見解。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4。所謂提問的「點」,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發展的環境中。假如問題過於簡單。 那麼。老師提問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滿意又在哪裡,其次要評「好不好」、針對性和激勵性,注意問題的難易度,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是你。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精心設計有效的,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1,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學中、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2。在自評的基礎上,是一種藝術。3,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促發展,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 一、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難易適度,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當然、有思考性;三,起點是一問。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他們雖然天真,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滿意在哪裡,完善自己。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以表揚為主,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 二,怎麼改、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為此,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一,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問題太難,做到張弛有度,弄清文章的要旨:學起於思,在合理的,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教師評價時,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充實自我,小組互評,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好在哪裡,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就應該做到

B. 小學語文 怎樣合理的設計問題

問題,是發展並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設計一些具有開發學生智力而又難度適宜的問題,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他們去思考探索呢?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應當根據學科及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靈活運用。
下面就淺談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幾種方法:
第一,觀察法。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能不能精細地觀察事物,是檢驗學生思維能力高低的一個標志。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多憑借教材,提出觀察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觀察,引導他們藉助視覺感官觸發靈感。
如教《葉公好龍》時可提問:大家看看插圖,當真龍來探葉公時,葉公是一副什麼樣子?這樣子反映了他當時內心是怎麼想的?說明了什麼?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認真的思考,就能領會課文沒有明白點出的意思,更深刻地理解其寓意。
第二,求異法。
求異思維是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多提求異性問題既有助於發展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培養學生「與眾不同」的創造意識和心理品質。
如教《黃河象》,一位老師這樣提問:對於黃河象的來歷,你有與科學家不同的假想嗎?有位學生當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黃河象」不一定是象群中的第一頭公象,也不一定是它先喝水而其他象還沒喝水,可能象群都喝到水了,只不過是其他象站立的位置沒有危險,而那公象卻站在倒霉的位置上……瞧!一個求異性的問題竟激起了學生豐富的想像,點燃了積極思維的火花。
第三,想像法。
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力是活躍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的思維活動必須藉助於想像。學生的想像越豐富,對課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對問題就越有創見,所以應當充分利用教材,激發學生的想像。
如《珍貴的教科書》中寫道,指導員在犧牲前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指導學生加以想像:指導員究竟想說些什麼?讓學生以想像為省略號作注腳,填補語言上的空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四,發現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在教學中,多種類型的教材,各個教學環節,都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發現。看圖,可通過指示觀察方法,引導發現某個目標;閱讀,可設置疑點,接通思維流程。
如教《燕子》最後一節時,可提問:「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一節中有個詞用得特別?」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通過仔細閱讀,會發現課文把幾根電線說成是「幾痕」,接著引申:為什麼用「幾痕」?學生邊看圖邊品味課文,便會領會出作者用詞的精確。
第五,情境法。
運用情境教學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感受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感受力。這類問題要求教師通過教具或電教手段,再現教材的情境。
如教《畫》,可先出示一幅有山水花鳥的彩圖,然後讓學生扮演詩人並親自感受:你遠看畫中的山,有沒有看到它的顏色?你側耳細聽畫中的流水,聽到聲音了嗎?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想像:春夏秋冬四季在變化,但畫中的花有變化嗎?接著演示趕鳥動作,讓學生看看鳥兒有沒有受驚飛走。這樣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品味課文的詩句,比老師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第六,推理法。
這類問題的特點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它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邏輯性,提高判斷推理的能力。
如教《海龜下蛋》第五段時可提出:究竟海龜怕不怕人?它覺察到旁邊站著人沒有?學生聯繫上下文,細讀精思,進行分析推理,即可作出准確判斷,並從各個角度加以印證。
第七,探究法。
抓住課文中理解上的難點,進行深入探索,不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辨析能力,而且往往能引發學生新的見解、新的感觸。
如教《別了,我愛的中國》時可提出:作者出國既然是為了「求得更好的武器」,為什麼卻又說「我這樣不負責任的離開中國,真是個罪人」?學生在深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對特定時空中人物矛盾的思想感情便會引起共鳴,愛國的激情、自強的精神也會油然生發。
第八,比較法。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新發現、新發明便成了空中樓閣。比較有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在語文教學中不管運用哪種比較,都不應只停留在「懂得區別」的水平上,而應當著眼於發展——在比較中引出新的發現、獲得新的知識。
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產生的幻想進行比較:
(1)五次擦火柴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樣?
(2)五次擦火柴所產生的幻覺有什麼不同?其原因和結果又怎樣?
提出這類比較性問題,有助於引導學生「入境識斯真」。
以上各種方法並不是全部,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總結,一定會探索出新的方法。實際運用這些方法時,往往是復合交叉的,教學時要不拘一格,應當靈活地綜合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作用。

C.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D. 小學語文如何抓住文章的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

我認為 首先要理清文章脈絡
引導學生為主體學習
日常學習中,就要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思維和模式

E.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設計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主問題

一、從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入手
要想設計出以一馭十,提綱挈領的主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研究教材,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教師和文本的對話轉向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教師的閱讀思路轉化成學生的閱讀思路。如散文名篇朱自清的《匆匆》。文章開篇寄興與燕來燕去、草木枯榮這些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引發出作者本人對時間流逝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求索。文中一些重點語句含義深刻,句式獨特,且相對分散,極具感染力,與主題密不可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閱讀中就需要一條主線把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主問題:讀一讀,想一想,作者圍繞「匆匆」做了哪些思考?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以線串珠,使學生立刻抓住了重點,自讀自悟,層層深入,體會到了作者對時間的逝去感到無奈、惋惜和不甘虛度此生的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教材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有些文章題目就是閱讀的重難點。如《滴水穿石的啟示》。文章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由「滴水穿石」這一現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獲得成功」的觀點。文中還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艱苦奮斗,克服困難成就事業的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明白了滴水穿石的啟示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因此設計問題時可以圍繞主問題「滴水穿石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來設計。學生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研讀,不僅理清了文章脈絡,而且初步掌握了通過擺事實說明道理的方法。
教材中還有一些文章可以從中心句入手。如《天鵝的故事》。文章描述了一群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取食的故事,表現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文中作者發出感慨:「多麼可愛的鳥啊!」這是個中心句,和文章主題遙相呼應。教學時可抓住這個中心句來設計主問題:文章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畫出你認為最能表現天鵝可愛的句子,並說說你的理解。學生通過找到相關的句段,運用讀讀、劃劃、議議、寫寫等方式使相關段落教學板塊式推進,就使課堂變得緊湊而高效了。
2.從關注文章的表達方式入手
《語文課程標准》第三學段(5-6年級)的目標是:「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散文往往有含義深刻的句子;敘事性的文章有具體情節和人物描寫,常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說明文則有一定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議論文有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詩歌關注詩意情感和節奏。閱讀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結合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有些課文內容淺顯,文本的價值就在作者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獨特上。有時一篇課文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方法較多,而課堂時間有限,這就需要我們深入鑽研文本,在教學中進行大膽的取捨,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抓住關鍵點,讓學生學有所得,一課一得。而不是面面俱到雜亂無章重復低效。主問題的設計就尤為重要了。
3.從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
王榮生教授指出:閱讀教學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要喚起和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獲得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感受,學習與課文相呼應的閱讀行為。因此應關注學情,關注學生閱讀文章所產生的問題和困難。教師將自己的閱讀策略轉化成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教材中《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訊報道,文章記敘了把鄧小平同志的骨灰灑向大海的情景,歌頌了偉人的不朽功績。由於文章政治語言較多,情節描寫較少,對小學生來講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怎樣拉近文本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是個難點。研究了學情,我讓學生在課下收集了有關鄧小平同志的資料,以備教學中進行交流來使人物形象變得鮮活。朗讀課文之後設計主問題:「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你從這句話知道了什麼呢?"結合你收集的資料談談。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邊交流鄧小平同志生前的故事邊談感受,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特別是展示自己收集的故事。一篇枯燥的報道頓時變得生動起來。在大家交流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讀。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要指向目標,立足學情,結合文本特點,力求概括、精煉、巧妙、規范。以線串珠,以點帶面,讓學生在品析語言中思維得到發展,以疑促思,激起興趣,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以讀代講,簡化流程,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F. 小學語文如何挖掘核心問題 實現深度體驗

挖掘核心問題實現深度體驗

作者:周文良 陳明英 米雲林 熊文俊

文章來源:人民教育

核心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一堂課如果教師創設一個針對當節課的恰當的核心問題,使整節課的教學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這樣,學生思維就有了聚焦點、有了主線,思維活動就會體現出連貫性、層次性。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就能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反思體驗的過程中感悟學科思想和方法,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一、核心問題的特徵

核心問題是一節課的中心問題,這節課中的其他問題都是與之存在邏輯聯系的派生問題,核心問題的解決活動幾手貫穿整節課。教師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挖掘出核心問題,既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那麼,什麼是核心問題呢?

首先,核心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發展和認知水平。核心問題的深度、難度、廣度要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相適應。如果問題太簡單,學生不經過討論就可得出結果;問題過於深難,就會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學生茫然或理不清思路,這些都不能成為核心問題。教師應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此來設計核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次,核心問題要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教師要抓住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關鍵來提出核心問題。如重要概念及規律的理解、分析處理問題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易錯、易混的問題等,使教學擊中要害,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第三,核心問題要生動、具體。教師所提出的核心問題要明確具體,易於學生理解。教師引發問題的形式要生動,要創設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在問題提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懸念,進而揭示矛盾。

第四,核心問題要具有程序性和啟發性。核心問題提出的程序要與學生的思維發展順序一致,要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把握住核心問題的程序性和顯現程度。程序過細,核心問題的關鍵點過於顯露,引不起爭論,不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程序過粗,隱含條件太多、太深,學生不易抓住要領,會使核心問題的討論無法深刻進行或延緩教學進程。具體來說,當學生的知識構成和創新能力較差,核心問題的知識要求較深時,程序宜細一些,核心問題的關鍵點要再現得明顯一些;反之,對學生比較熟悉的知識或當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討論能力和素養時,核心問題呈現的程序宜粗些。

第五,對核心問題的討論耍充分、深入。核心問題的討論和解決要在時間上得到保證。核心問題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的思維開發,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核心問題的討論要有充足的時間,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

二、教師如何挖掘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教師對教材的鑽研和經驗的積累;二是學生自學、練習中提出或暴露的核心問題和觀點;三是學生的生活實際。由教師收集、整理和提煉,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觀點。

1.認真鑽研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書、上位資料(如課程標准、教師參考用書)、拓展資料和練習等。因此.教師應該「基於教材、活化教材」。基於教材,教學活動就有了基本的線索.就有了發展學生的基本內容;活化教材,教學活動才有生氣、有效益。

首先,從學科角度理清教學內容的脈絡,如教學內容的主旨、結構,地位作用、產生背景,課程標准、深廣度等;其次,從教育角度發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如發掘知識背後所隱含的思想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再次,搜集可供利用的拓展內容,如相關的聯系學生生活的、聯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內容等。

2.梳理一節課各主要問題之間的關系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往往包含幾個主要問題,各個問題之間可能是一個比一個更加深入的遞進式關系。這時,教師往往選擇最高層次或者最低層次的問題作為核心問題。有時,一節課的幾個主要問題可能是平行的,教師可以將其整合為一類新問題。

例如,高一地理(地質災害》一課,有三個主要問題:一是主要的地質災害二是地質災害的關聯性;三是地質災害的防禦。前面兩個是常識性問題,第三個問題相對復雜,它們是一個比一個深入的遞進式問題,我們抓住第三個問題設計出核心問題:如何防禦地質災害。討論對地質災害的防禦,必須要運用主要地質災害有哪些、它們之間有哪些關聯等知識,學生正好有一定的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作支撐來解決這個問題,將這個問題解決之後,師生共同對解決過程進行反思和提升,這三個問題都可以科學地解決。

再如,高二化學(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一課。單看標題,核心問題應該是「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但仔細研究教材後教師發現,這個課題下面有三個主要問題: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應該整合為「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於是,兼顧課題名稱,核心問題定為「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3.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

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在本土化、生活化和個人化過程中生成核心問題。如,高二物理《電阻定律電阻率》一課,教師利用電阻與溫度關系的知識與學校隔壁彩虹廠生產的電熱滅蚊器的聯系,生成了「電熱滅蚊器控溫問題」的生活化問題,進而設計出「觀察演示實驗,探討彩虹廠電熱滅蚊22的控溫原理」的核心問題。

4.從學生的問題或需要中發現核心問題

學生在學習中會產生許多想法、問題、猜測,教師教學中也會發現學生的疑難、傾向、錯識,其中有一些是對全班學生都有意義的,可以由此設計出核心問題。

例如,政治課上教師布置:「今天,我們學習《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請同學們認真預習。」話音剛落,就聽見幾個同學小聲嘀咕:「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怎麼從來沒有感覺到呢,」敏感的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話題,設計了「運用監督權,嘗試解決一兩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為核心問題。課堂上,在運用教科書上行使監督權的三種方式的活動中,通過親身感受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

又如,教師們認為,英語閱讀教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模式來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但學生的問題是知道閱讀技巧而不會有意識地運用,因為學生把英語閱讀僅僅視為學習單詞短語的載體,閱讀時思維浮於淺表而忽略深入理解。因此,在高一英語(未來的城市》一課,教師將核心問題確定為深人理解「未來的城市」和「對成都未來發展的預測」,以促進學生透過表面文字進行深層含義和隱含信息的挖掘。

三、創設能夠讓學生深度體驗的活動

1.分析條件

教師要從分析學生條件和課堂條件對學生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人手。學生條件主要指學牛的心理基礎和學習基礎,如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感、學習態度以及顯性知識基礎、緘默知識基礎、學科能力基礎等。課堂條件主要是指課堂時間、空間和物質條件。

2.確立活動

教師確立學生的問題解決活動方式。包括學生的個體活動和集體活動、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學生的動手活動、動腦活動及交往活動方式等,如觀察、實驗、探究、研究、分析、猜測、欣賞、討論、交流等。

3.協調目標

協調核心問題與教學目標特別是體驗性目標的關系,使兩者相互文撐。同一個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制訂實施策略,再由實施策略確定教學目標;也可以先定教學目標,再由教學目標選擇實施策略。

例如,高一《彈力》一課。課程標准強調彈力的大小,而教師們認為,學生真正的問題出在彈力方向的認識上,需要學生有相關的體驗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最先提出的核心問題是「觀察形變,探究彈力。經過討論發現,單是「觀察」,學生的活動力度不夠,應該增加動手活動;而且「探究彈力」這個問題不具體,不便於學生開展活動。於是,教師將核心問題改為「製造形變,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及大小」,體驗性目標指向彈力與形變關系的體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牛的活動積極性並未達到預期。原因在於製造形變並觀察,對高中生來說較簡單,不足以激發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在進一步分析教科書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教科書上是將學生由現實生活步步引向物理問題研究,而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於是,教師將核心問題改為「用所提供的器材製造形變並分類,探究彈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及大小」,同時將體驗性目標改為「在製造形變並分類的活動中,體驗彈力與形變的關聯和物理與生活的關聯」。課堂上,學生反映良好.在彈力與形變的關聯和物理與生活的關聯上均有生動而豐富的具體體驗。

4.情境設計

教師設計與核心問題相得益彰的活動情境。一是從知識環境、人文環境及技術環境角度設計出與核心問題相匹配的情境;二是從問題分解、方法提供、思路引導、資料鋪墊、器材變化等方面搭建協助學生問題解決的「腳手架」。

5.規范表達

將核心問題和學生的活動方式進行匹配設計後,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明確表達方式。如課堂中的學生看了核心問題,能夠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參與活動、達到什麼要求,產生參與慾望;其他教師看了核心問題,應該初步明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

6.審核調整

形成核心問題後,教師要進行自我的或教師間的審核調整。教學運用後,再根據學生表現以及教研組、備課組中老師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和成熟。

例如,高二語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核心問題確定為「探究林沖性格的發展,分析環境描寫對人物性格發展的作用」。教師試用後發現,學生發言踴躍,但要將發言內容記錄下來對其進行整理提升卻很困難。於是,教師決定在學生解決問題之初,就為學生搭建「腳手架」:探究林沖性格的發展,首先要知道我們是從哪裡看出林沖性格的,由此提出情節問題,師生進而共同將故事情節分為四段,命名後橫向板書出來。其次,教師提出各情節中林沖的性格是什麼、性格如何變化、變化的環境原因是什麼的問題,縱向板書出來。至此,學生「探究」、「分析」的框架就顯示在板書中廠,學生的發言都可以依序記錄在框架的相應位置。「腳手架」的搭建,使學生在有限時空中進行有效活動,且能讓學生經歷探究、分析的具體思維模式,核心問題變得更加有利於學生的深度體驗。

總之,核心問題不但是調動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的有效載體,也是促進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拓展教材、運用教材的有效載體。教師只有結合教科書知識發掘核心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協調結果性目標、體驗性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活動,才能實現學生在深度體驗中的有效學習。

G.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高段典型練習題

如何設計小學語文高段典型練習題
作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效的語文作業可以檢測學生課堂聽講能力和知識消化、鞏固、運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學生及時復習、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目前我們高段語文教師在課堂布置作業時總是沿著作業本或教輔資料草草布置了事,要麼就是側重於雙基訓練,存在著「三輕三重」的現象,由此步入了以下幾個誤區:
1、重基礎輕能力作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布置作業便讓學生頭也不抬的寫、寫、寫,或讓學生抄生字、抄課文,或讓學生做課堂作業本,很少根據課文設計閱讀作業;有的即使設計了作業,也是在基礎上設計,能力題型少之又少。
2、重作業數量輕作業質量 。有的教師總以為學生做的題目越多越好,因而每天都要布置0.5—1小時的作業量,或是同類型的機械重復,或深淺題目的比利失當,或不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因材布置作業,「滿灘一捆柴」「有棗無棗打三竿」,忽視了所選題目的典型性,所布置的題目大多起不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3、重課堂本作業輕課文後練習。個別教師十分迷戀課堂作業本練習,他們對課文後的練習題往往不屑一顧。
(二)理性思考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正日益突出。作為農村老師如何在「輕負擔,高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更好地解讀文本,設計一些課堂作業與練習就顯得至關重要。
現在的語文教學趨勢,每堂課都要求一定的時間安排學生練習,《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指出:語文作業重在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低年級以單項作業為主,重在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中高年級適當增加綜合性作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課內書面作業時間一般不少於8分鍾,但作為一個一線的語文教師,如何根據單元閱讀目標,設計合適的作業練習與設計呢?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義
「課堂作業與練習」是指以單元閱讀目標落實為基點,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要跟教學目標保持一致,指向語文,體現言語活動,體現基礎和能力題型的層次性,不同學段練習有所側重,倡導以練習為主線的閱讀教學常態設計。
三、研究指向、內容與過程
(一)研究指向
1、通過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有效性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與練習。
2、通過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作業與練習設計能力。
(二)研究內容
任何一篇文章,在進入教材之後,就不僅僅只是一篇文章,而是給學生提供培養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材料。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巧妙的構思等等,都是進行作業設計的好素材。
1、積累運用作業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以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
(1)語言作業。根據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設計積累語言性的作業。題型大致有字音、字義、詞語的辨析、詞語巧搭配等方面的設計。
(2)句式作業。課文中往往有一些精彩的句式或段落可以進行仿寫。如比喻句式、擬人句式、排比句式、排比句段等。
2、文本再生作業
深入解讀文本,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尋找語文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就是文本特有的「語言形式」,精心設計作業。
(1)精彩再現。可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課文重點進行設計。可以讓學生概括、想像,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
(2)句式再放。課文中往往有一些詞語准確,句式優美。設計時可以從這方面找准練筆點。
3、課文遷移作業
怎麼使小學語文從教教材走向教課程內容;語文教學如何更好地走向學生為本,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實踐活動?那就要用課文教語文,遷移練筆?根據教學目標,讓課文的一些知識點在運用,達到知識的遷移。作業的形式應不拘一格,靈活務實地處理學與練的關系,力避單調重復,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1)仿寫。要根據不同文體的表達特點來取捨內容,設計作業與練習,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表達規律。指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精美語言,用規范的語言來影響學生的寫作。寫一個片段,一句話,持之以恆,自然「潤物細無聲」。可以抓住特點仿寫,有的文章語言很有特點,我們就仿寫它的語言;有的文章寫作方法很有特點,比如集中描寫人物外貌,比如集中描寫動作、心理、語言的,這些都可以作為專項去進行仿寫練習;有的文章結構很有特點,如總分結構,倒敘結構,插敘結構等我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仿寫。
(2)創生。創生,是學生根據自身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對課文進行加工、改造,以豐富感受,深化理解,滿足內心表現慾望的一種讀寫訓練形式。創生方式主要有補白、拓展、改寫、續寫等類型。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由模仿到創造,由完成教師設計的「形成性」作業,到主動運用於讀寫實踐,並積極向課外語文生活延伸。
四、研究過程與方法
(一)研究方法:本課題採用行動研究方法和經驗總結法輔以文獻資料法。
(二)研究過程
1、准備階段(2014.3——2014.4)了解高段語文老師布置課堂作業現狀,根據實際梳理研究內容,搜集有關資料,設計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4.5——2014.12)制定具體可行的研究計劃,開展課題研討活動,調整研究方案,對課堂作業與練習設計進行實踐,從而慢慢完善。積累素材,進行階段性小結。,
3、總結階段(2015.1—2015.4)搜集相關資料,總結課題研究收獲,並將研究隨筆進行整理,歸納,從而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H. 小學語文如何設計教學活動

一、圍繞語文素養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必要的知識為漢字的音、形、意,字詞句以及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積累語言。

二、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新的語文教學目標中,有知識技能,方法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方面,這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在實際教學中,每堂課的教學目標都較為簡單,一般都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進行相關設計,這樣的教學只會使學生達到某一方面的目標,方法以及知識,但是很多學生不能在課堂中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學習。
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的活動中,主要使學生在課堂中收獲知識以及學習方法,還要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一定的情感態度,並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如,對於每篇課文,教師都會將其中的語法知識,字詞、語句知識,清楚的為學生講解。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每一句或者每段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感情,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的理解能力。
三、根據學習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由於閱讀的文章和書籍較少,所以積累的語言素材較少。在教學中主要依靠課本中的文本內容,這部分內容也都是出色的作品,其中有較多的人物語言、神態,生活場景以及細節這些具有生活化的東西,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內涵和感情,可以使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改編,或者對將文中的內容表演出來,將人物對話和細節都給予細節上的模擬。
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創造,能夠使學生對文章中的東西更好運用。
四、根據學習方式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新課改中,要求學生能夠做到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以及合作學習,對於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較為重要,但如果在課堂中為學生進行這些學習方式概念的講解,學生只能機械的接受,卻不能在學習中熟練的運用,也不能轉變為自己的學習方式。
因此需要在課堂中進行相關活動的設計,使其能夠每天接觸到這些學習方式。如,教師可以出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求四人小組的同學進行討論,每人都闡述自己的想法,並根據四個人的答案進行判斷和總結,最終得出答案,這樣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

I. 小學語文課文教學關鍵問題的設計應該以什麼為依據

        內容提要:教學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能,又是溝通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中間環節,抓住了識、寫、讀、背、說、作、習這「七字經」。教學方法的優化實際是閱讀環境的優化,而精心設計各種閱讀情境則是優化語文教學方法的主要途徑。教師善於設計各種閱讀情境,設法讓學生帶著好奇、順應的心態進入教材,去游覽那片新天地。依據學生的認知心理,教師在指導閱讀的不同階段,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就可以達到優化教學方法,增強閱讀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抓住文本的「基礎點」—— 切入生活的「鏈接點」—— 架設課文的「互動點」—— 尊重個性的「差異點」—— 倡導教學「本色點」
    教學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能,又是溝通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中間環節。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看,「教學設計」就是要求教師對文本的研讀,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徑。研究教學設計有助於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有助於教師的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為轉變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主線問題如何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39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