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看語文與生存發展的關系

如何看語文與生存發展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2-04-02 23:31:58

① 如何看待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的

摘要:本文簡要論述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滲透,希望能給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帶來些許幫助。
關鍵詞:語文學科;其他學科;整合滲透
一、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滲透的背景
葉聖陶先生曾經就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2013年貴陽市中考開始在綜合性考試中設置「學科滲透」題型,設置「學科滲透」內容的目的是為了遵循「大語文」「注重語文實踐」「語文的學以致用」「彰顯語文工具性」等理念。簡言之,就是運用語文能力來幫助解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
二、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語文課標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課標進一步突出素質教育中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語文學科不僅限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便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做好准備。它還有向學生進行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的的德育價值,具有向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發展學生智力的智育價值,具有向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的教育和審美教育等等,要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價值,也只有在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的實踐中才能得以完成。
三、通過學科整合培養學生能力
1.整合其他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僅與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內容相融合,也與歷史、地理、政治等社會內容相通,實現對學生課外閱讀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鄧稼先》引導學生閱讀「兩彈」的物理學相關內容和我國研發「兩彈」的歷史背景。在教學《看雲識天氣》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和查閱我國傳統諺語知識。在教學《春望》《石壕吏》《公輸》等課文時,引入相關的歷史背景的介紹。
2.整合其他學科,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的整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音樂、視頻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
四、貴陽市中考中學科滲透與學生能力考查典型題例及分析
一般立意新穎,思維角度多元化,答案靈活,呈開放性特點。綜觀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題,主要是與其他學科及社會知識和能力的滲透。考查的題型多種多樣,有選擇題、填空題、圖表題、概述歸類題等;主要藉助多學科知識的應用來提升學生語言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1.語言的表述
正確規范嚴謹與錯誤殘缺隨意(基本概念表達不準確,個人觀點表達不清,答非所問,不嚴謹等而造成的答題失誤往往屢見不鮮),重視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完整性和語言的組織能力。要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表述要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稍有差錯,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2.邏輯思維能力
促進學生發展最重要的是智力的發展,智力發展根本上是思維的發展。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周密性、批判性、獨立性與深刻性。語言的邏輯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語言本身要准確、精練;二是語言條理清晰,前後一致,層次清楚。這就要求學生的表述要嚴謹周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3.篩選提取主要信息
善於篩選提取中心句、關鍵句和關鍵詞。往往各學科中一些概念、定律總是需要用較長的語句、較長的篇幅才能正確無誤地表達清楚、完整。學生要善於在較長的句子、較長的篇幅中提煉精華,總結規律,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中考中的學科滲透已經囊括了初中階段各學科,考核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
五、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整合對教師的要求
語文教師通過學科滲透整合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自身的綜合素質也需要不斷提高。
1.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學科整合的自覺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能為單純學語文而教語文,各學科要有整體觀念,把語文課本看成綜合性課本,基礎性學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合滲透其他知識,提高學科整合和滲透的自覺性。
2.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教學素質和水平。一是堅持在職進修,提高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進行知識更新。二是要關注其他學科教材改革動向,為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提供「源頭活水」。三是要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上網查找資料,因為網路是一部真正的大網路全書。
3.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提倡跨學科聽課和小綜合教研。從其他學科獲得語文教學法的啟示。譬如數、理、化、生等學科的圖文轉換,公式與文字的轉換以及數字與文字的轉換,英語學科的完型填空,各學科所共有的演繹、歸納等,都能給語文教育注入新鮮的血液,給語文教育帶來生機和活力。
六、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以學為主,教與學兼顧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核合策略開發,其目的在於引發最佳學習效果。要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就要做到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兼顧,但要考慮以學習目標為焦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的建構更需要時間的保證,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少講。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才符合課程整合的最初目的。
2.學科的整合要避免喧兵奪主
由於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普遍應用,語文課也早已打破了一本書一支粉筆闖天下的局面,尤其在跨學科的知識教學時,往往藉助多媒體。如果稍一疏忽就可能適得其反。課程與課程的融合一定要服務於內容。如果偏離這一主旨,語文課就有可能變味。
3.注意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
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素養,能基本了解多方面的知識。對於課程的整合,語文教師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如果教師自己對所整合的知識一竅不通,那麼要很好地完成整合任務就變得不太可能。
當然,教無定法。對於教材的處理,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語文課本中所涉及的豐富的知識,我們應有足夠的重視。加強語文學科跨學科的學習,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整合,讓學生增加知識,加深感悟,拓展能力,這應是每位語文教師所共同的追求。

② 生存與發展

走出生存與發展關系的困惑

走出生存與發展關系的困惑——從發展形態的角度看待發展問題

編者按發展問題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時代性課題之一。發展既促進了世界文明的演進,同時也為世界文明帶來深重危機,甚至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如何認識這種危機,如何看待發展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國內學界這方面的討論很多,但研究中的某種傾向也值得關註:有的過分強調發展導致的危機,試圖重拾所謂「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諧;有的甚至對中國當今大力發展生產力的現實選擇提出質疑。這種傾向的根源在於人們對於發展問題的認識還有較大的誤區。本文倡導從發展形態的角度、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發展問題,對於走出發展與生存關系的困惑較有啟發。這種辯證的研究,較之那種「連孩子和洗腳水一起倒掉」的觀念和做法,或許更為可取。生存與發展的關系問題,是生存與發展這一時代課題的核心內容。要把生存與發展這一時代課題的研究引向深入,首先必須破除人們在生存與發展關繫上的種種困惑。筆者認為,把發展與發展形態混為一談,是造成這一思想困惑的重要原因。為此,本文將著重運用發展形態分析法,對生存與發展的關系問題作一探討。

人要生存就必須發展,然而發展又導致了生存危機,但要擺脫生存危機又必須發展,這是生存與發展的悖論。然而正是這真實的、在當代又表現得尤為突出的悖論現象,使人們在生存與發展的關繫上,即在發展對生存的意義、生存與發展矛盾的性質及其矛盾運動的趨勢等問題上陷入了困惑。困惑之一:既然發展會導致生存危機,那麼還要不要以發展求生存?困惑之二:既然發展會導致生存危機,出現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沖突,那麼生存與發展的這種矛盾沖突是不是根本性的沖突呢?困惑之三:既然生存需要發展,發展又導致了生存危機,而要擺脫生存危機又需要發展,那麼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運動是不是一種歷史的循環呢?不難看出,生存與發展的悖論所涉及的不僅是生存與發展的關系,而且涉及到了發展與發展形態的關系,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過程的客觀反映。這就決定了不能形而上學地,而應當辯證地去解讀這種悖論。在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看來,「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4頁)發展是永恆的、絕對的,但又是具體的、歷史的,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發展形態就是發展階段性的體現,是發展的一種「歷史狀態」,具體地說,就是發展著的世界處於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特殊構成。正如恩格斯在評價黑格爾「過程論」思想時所指出的,「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亂七八糟的、統統應當被這時已經成熟了的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並最好盡快被人遺忘的毫無意義的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現在就是要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62-363頁)馬克思恩格斯就是科學地運用了發展形態分析法,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如果把發展形態分析法運用於對生存與發展關系的研究,就能夠正確地解讀生存與發展的悖論,回答由此而導致的上述三個方面的困惑,有效地闡明生存與發展的關系。



困惑之一,關於發展對生存的意義。能否因為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生存危機而否定發展對生存的意義呢?回答是否定的。人要生存,就必須發展,發展又導致了生存危機,而要擺脫生存危機,又必須發展。這個悖論所反映的是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還包含著依次更替的不同發展形態,然而發展形態及其在自我演進的不同階段上,對生存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甚至會產生相反的作用。這是因為,任何發展形態都是「暫時的和歷史的」,每一個發展形態,「對它發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於更高的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7頁)發展導致生存危機是發展形態在其演進過程中的自我否定,是其合理性的逐漸喪失;發展走向自己反面的結果,是具體形態的危機,是發展形態依次更替中所表現出的危機。因此,不能僅僅依據這種具體形態的發展危機而導致的生存危機,而從根本上否定發展對生存的意義。看發展對生存是否有意義,不能僅僅局限於某一個具體的發展形態或發展形態演進的某一階段,而應當從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發展形態的依次更替、發展的本性上加以全面考察和綜合判斷。

第一,以發展求生存是人的生存區別並高於動物的生存的根本標志。生存是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然而不同種類的生命使其得以延續的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動物只能以一種本能的活動方式來求得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而實現其生命的延續。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發展」,人同動物一樣都要接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一點從當代人類生存危機中得到了充分證明。但人又與動物不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人不僅生產自己本身,而且「再生產整個自然界」,「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第50-51頁)「正是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實際上確定自己是類的存在物」,「並且在他們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實現「人的自我創造」。也就是說,人作為類的、社會的存在物,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對象化活動,從而實現「人的自我創造」,使生命得以延續。這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化活動,並使人得到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的活動,就是我們所理解的發展。為此,人們接受的就不僅僅是自然法則,更重要的是由人自己創造的社會法則,相對於生存而言這種社會法則本質上就是發展的法則。人只有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才能真正得以生存,否則將會被歷史所淘汰。馬克思恩格斯在批評費爾巴哈忽視工業生產時明確指出:「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只要它哪怕只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馬克思恩格斯,第40頁)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人類生存史。

第二,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是決定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關系的客觀依據。發展不僅使人把自己從動物界中提升出來,而且人遠離動物界的程度也完全取決於人自身的發展能力,「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74頁)當今時代,工業文明發展導致的生存危機,確實是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惡性掠奪,其程度遠遠超過自然環境的可承受范圍和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從而遭到自然界的強力報復而導致的生存危機。但能否由此認為,當代的生存危機不是發展能力不足的危機,而是發展能力過盛和過強的危機呢?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的確,較之於過去那種人只能成為自然的奴隸、依附於自然過日子,或只能聽天由命、靠天吃飯的漁獵文明和農業文明時代,當代人類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是大為提高了。但這種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是相對的:就整個工業文明而言,無論是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勞動工具還是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工業文明所走的仍然是以采礦、冶煉和製造業為主的粗放的、高能低效的發展路子。工業文明使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加深,最後導致人的生存危機,固然有發展觀上的問題,但本質上還是發展能力不足的危機。正是人類生存需求的日益增長與工業文明形態所固有的發展能力相對不足的矛盾的不斷加深,將導致能夠以最少的自然資源而獲得較大發展的新型的文明形態即知識文明形態的出現。這種新型的文明形態的到來,將會使人的生存狀態得到巨大的改善。

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不僅規定著人的生存狀況,而且還規定著人的生存關系。人的生存決不是孤立的,人的生存總是社會關系中的生存。人在特定生存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生存關系的改變,都是由人的發展能力和水平所決定的。一個人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8頁),而且認為這是一個公認的原理。在當今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中,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生存競爭,說到底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當代世界生存危機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而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實質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處的不同層次的發展形態之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危機,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文明走向知識文明,而發展中國家還正在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這種發展形態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危機。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盡快地發展,提高自己的發展能力和水平,這種危機還將進一步加深。與其說當今發展中國家所缺少的是生存權,不如說更缺少的是發展權。

第三,發展實踐是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展示和實現的現實基礎。注重發展、注重實踐,尤其是注重發展與實踐的統一,而不僅僅局限於本體論的視角去談論生存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生存論與傳統的和其他的生存論根本區別的關鍵所在。人的生存價值之所以要通過發展實踐來體現,這是因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2頁),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同上,第56頁),同時人又總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同上,第73頁)。如果把發展實踐理解為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一種積極的、有效的、進步的對象化活動,那麼,人的生存價值正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這種雙重的雙向的對象化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要生存,必然有生存與再生存的各種需要和追求。自然、社會作為人賴以生存的對象,固然可以從不同方面來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但自然和社會並不會自然而然地、隨隨便便地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人們只有根據時代的要求,通過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對象化活動的發展實踐才能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實現。當今時代正處於發展形態的重大轉型時期,發展實踐的背景、條件和活動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說面對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人們應當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敢於創新,實施新的發展戰略,富有成效地進行發展實踐,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實現。



困惑之二,關於生存與發展矛盾的性質。既然人類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是通過發展形態的依次更替而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不同於動物之處又在於人類是以發展求生存的,生存是伴隨著發展而得以延續的,這樣發展與再發展的矛盾、新舊發展形態的相互沖突,就必然表現為生存與發展的沖突。問題在於人們不能主觀和任意地擴大這種矛盾沖突的性質。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沖突是間接的、暫時的、過渡性的、局部的、可以協調的。

第一,從發展的特定形態上看。任何一種具體的發展形態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歷史過程。當這種發展形態處於上升乃至尚未步入衰落之前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時,生存與發展作為人類自身活動的兩個不同層面的反映或生命活動的兩極,由於各自的特性不同,二者雖然也有矛盾和沖突,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協調的;生存與發展互為目的、互為動力、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這一發展形態向更高的歷史階段上演進。只有當這種發展形態的合理性逐漸喪失,發展已經難以為繼甚至陷入危機時,生存與發展,確切地說是人類的再生存需要與原有形態上的發展,才會表現出明顯的沖突。自工業革命開始的200多年來,工業文明給人類所提供的生存空間,即從狹小的地域到全球化,從地球到星際;對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如人的壽命不斷延長、生活營養的日益豐富、文化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交通通訊的高度發達等等,足以證明生存與發展並非是根本沖突的。而當代生存與發展的沖突,也只是工業文明發展到極限或陷入危機時的產物。這種沖突是由工業文明形態本身的發展與再發展的矛盾沖突而折射出來的,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從整個發展形態來講,也只是一種暫時的歷史現象。如果把這種生存與發展的沖突加以擴大,視之為生存與發展的普遍性、根本性沖突,就必然會導致對生存與發展矛盾性質的錯誤判斷。

第二,從發展形態依次更替的歷史過程上看。「文明雖然是持久的,但它們也在演變。文明是動態的:它們興起又衰落,合並又分裂;而且正如所有歷史研究者所了解的,它們也會消失,掩埋在時間的沙丘之中。」(亨廷頓,第27頁)也就是說,人類的發展必須由具體的形態來體現,而「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都只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7頁)。既然具體的發展形態相對於整個人類歷史過程都是一種「暫時階段」,那麼當這種具體發展形態陷入危機時反映出來的生存與發展的相互沖突,就更是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現象,是發展形態更替中的一種特殊表現。隨著舊的發展形態被新的發展形態所取代,生存與發展這種暫時性、過渡性的矛盾沖突,將在融入新的發展形態時得到有效的克服和解決。在當代世界,工業經濟過多地掠奪了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的嚴重不足、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使人類的生存陷入危機,導致工業文明的發展與當代人類生存之間的相互沖突。工業文明造成這樣的結果,一方面反映出隨著工業文明自身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能力已大大提高,較之於農業文明時代有了相當強的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暴露出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發展能力仍然具有明顯的歷史局限性,知識文明就是由此應運而生的。隨著知識文明時代的到來,反映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這種工業文明發展與人類生存的矛盾沖突將通過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得到有效的解決,在新的條件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三,從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上看。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兩個層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存是發展著的生存,而發展是生存的歷史延續和超越。當然生存與發展作為生命活動的兩個不同層面,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生存著重強調的是人自身的存在,這種存在的低限是生命不至於死亡,但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僅僅理解為生命的存活。人的生存需求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人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質量都是隨著人類的歷史演進而日益擴大和提高的。而發展著重強調的是人自身的運動和變化。生存較為注重的是人當下的需要,而發展較為注重的是長遠的需要。生存突出體現的是自身的享用,而發展突出體現的是自身的建造。因此,在確定的條件下,要想生存得好點,就不能不以犧牲一定的發展要求為代價;而要想發展得快點,又不能不以犧牲一定的生存要求為代價。就此而言,生存與發展也有一定的沖突,但如果從動態的、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過程看,這種互為代價就成了互為動力。人要以發展求生存,發展也能滿足人的生存要求。發展會使生存陷入危機,發展也能擺脫生存危機,這是人類自身的本性。如果把生存與發展的沖突看成是根本性的沖突,那就意味著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是一種對抗性矛盾,而對抗性的矛盾只能採用外部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只能採用非人類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自身矛盾,其後果是不可想像的。人類發展到今天從來都是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且是把它作為同一個問題來解決的;人類不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問題,也有能力解決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困惑之三,關於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從生存與發展的悖論走向生存與發展的循環論,原因還是在於沒有把發展與發展形態區分開來。因為如果沒有發展形態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生存與發展悖論中所出現的三個發展概念的具體含義,或三種發展狀況的相互關系。而如果把發展形態分析法引入對生存與發展悖論的理解,就會發現生存與發展的矛盾運動並不是一種歷史的循環,而是歷史的進步。生存與發展總是具體形態中的生存與發展。如果把生存與發展悖論中的第一個發展理解為是某種特定的、上升性形態上的發展,這個時候生存與發展是相互協調的。而第二個發展所指的就是這種形態走向衰落歷史階段上的發展,發展導致生存危機就是這種具體形態中的危機,這時候生存與發展就表現為相互沖突。第三個發展便是取而代之的新形態上的發展,要擺脫生存危機必須發展,這顯然不是原有形態上的發展,而是從原有形態中孕育起來的能夠擺脫危機的新形態上的發展,這時候生存與發展又在新形態上回歸於本來的協調。生存與發展的悖論所反映的正是發展形態的自身演進和依次更替的客觀的辯證過程,正是生存與發展矛盾統一體由相互協調走向相互沖突,又在新形態上實現相互協調的上升性、前進性的運動趨勢。

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它直接關系著如何認識和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如果不是把生存與發展矛盾運動的趨勢理解為一種歷史循環,而是理解為歷史的進步,那麼在當代這種進步趨勢不是別的,正是取代工業文明的知識文明。這樣以再發展來擺脫生存危機,就不是以工業文明來擺脫由工業文明自己造成的生存危機,而是由新發展形態的知識文明來擺脫工業文明造成的這種生存危機。事實上首先步入知識文明的發達國家,就是通過加速知識文明的歷史進程,而較好地解決了由工業文明所造成的許多生存危機問題。那麼尚未實現工業化的後發國家是否也要用知識文明來解決自身所面臨的生存危機問題呢?答案應當說是肯定的,因為當今時代已由過去的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全球化進程還在日益加快,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已經與整個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融為一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如何解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時深刻闡明了這個問題:「對於某一國家內沖突的發生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等這種矛盾在這個國家本身中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由於同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進行廣泛的國際交往所引起的競爭,要足以使工業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內產生類似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第73頁)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也只有立足於知識文明的發展形態,才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危機問題。這就是要實行跨越發展戰略。跨越發展並不僅僅指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或激進發展、跳躍發展,而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形態處於重大轉型時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世界普遍交往時期,後發國家和地區依據發展形態轉型而出現的雙重目標和雙重任務的客觀要求,採取以高級形態帶動低級形態、以低級形態促進高級形態,實現不同發展形態的結構重組,從而加速發展進程、提升發展形態的一種積極的、富有特色的後發型發展方式。正是立足於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到來,世界已經出現發展形態的轉型這樣一個客觀背景,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作出了關於「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的偉大戰略,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作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決策。這一跨越發展戰略對於我國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③ 生活與語文的關系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④ 語文和生活

「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新的課程設計在設計時注意了這種關系,將「生活世界」引進教材,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學到更多,學會更多。我想針對新課程設計的特點,結合自己在教學時的體會,闡述以下兩個問題:生活中的語文和語文中的生活。
一、生活中的語文
「生活處處皆語文。」只要做個有心人,你可以隨時隨地學到很多東西。
1、關於從生活中學習識字。
我們身邊的環境日益新鮮,媒體日益豐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來。走在大街上,處處可見精美的大條幅、圖文並茂的燈箱廣告等等,上面的漢字無一不是小學生或渴望識字的人的學習資源。當領著可愛的孩子逛街、散步時,你可以隨機交給孩子這些生字;當坐在家裡陪孩子看電視,讀報紙的時候,也會有很多需要你適時教給孩子的文字,還有去商場、超市購物,去山南海北旅遊,坐汽車、火車或輪船時.....處處都可以變成孩子學習的環境和識字資源。這樣,慢慢地,孩子不但會擴大識字量,還會養成一個注意隨時學習的習慣。我小時候,就是一個渴望識字的孩子,那時沒有條幅和廣告,但每逢過年或別人家有喜事的時候,門上貼的對聯,我都會很認真地去讀;跟爸爸串門時,別人家裡的四扇屏,也被我利用,變成識字的資源。所以,當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時,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你細心,有足夠的耐心,你能和孩子一起豐富、充實自己。
2、關於從生活中學習表達。
這里我有兩個教學案例:一則是關於造句。教師讓學生用「發現」一詞說一句話。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我發現母雞圍著草垛轉。」老師否定了這個句子:這是什麼話?母雞圍著草垛轉?於是示意他坐下。第二個學生也發言:「我發現地球圍著太陽轉。」老師大加贊揚,稱贊這位學生的句子具有科學性。很顯然,這個學生所描述的現象,並不是自己觀察到的,況且還有模仿第一個學生的嫌疑。可是對於第一個真正用眼睛觀察過生活,實實在在描述生活的學生,老師卻沒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勵。試想,這個學生以後還會去認真地觀察生活,去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嗎?
第二則是關於作文。這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一個案例。老師出了作文題目:《上學路上》。要求寫發生在自己上學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學生寫了在上學路上幫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內容,都得了高分。有一個學生卻寫了自己在路上看見一群螞蟻忙忙碌碌地搬一條大青蟲的過程,寫的內容詳細,描述很精彩,但是卻得了低分。老師這樣評價他的文章:你的作文沒有思想性,沒有體現助人為樂的好品質,更何況,上學路上,你居然還這樣貪玩。問:什麼是作文的思想性?難道非得上綱上線?再說了,上學路上,哪有那麼多需要幫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們一貫提倡讓學生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寫自己的真實感受,寫自己眼睛親自看到的,耳朵親自聽到的,為什麼要否定孩子說真話的行為,扼殺他們對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正確的導向是,要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善於發現生活,描述生活,才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讓孩子在以後去感受生後,甚至去改造生活,創新生活。
二、語文中的生活
1、識字教學
新教材中的看圖識字,從我國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會意的角度,讓學生感知漢字和生活事物的關聯,了解漢字的演變。例如:日、月、門、石等這些漢字,因為貼近學生,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們接觸起來並不陌生,理解、記憶起來也不困難,這些漢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讓他們感到頗有趣味。
2、閱讀教學
新教材的編寫有意識地把與學生貼近的生活內容編排進來,在學生的學習資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對於渴望了解生活,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充滿好奇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歡欣的事情。有了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內容,抽象和理性的東西就在孩子的頭腦中變得形象、生動和豐富起來。理解不了的東西,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觀察、去觸摸,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去感知。比如,一年級教材中的《我的家》《兩件寶》《我長大了一歲》,二年級教材中的《媽媽, 不要送傘來》《我的影子》《我們的玩具和游戲》等,這些課文內容,都是孩子耳熟能詳,看得見,摸的著,甚至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情,所以,他們感覺自己進入了課本,成了其中的主人公,興趣一下被觸動了,有了興趣,學的更容易,感覺容易,就會主動去接觸,去探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連鎖反應。

3、說寫教學
從低年級的說話寫話訓練到高年級的寫作能力訓練,語文教材指導學生以寫發生在自己生活領域中的故事為起點,有感而發,免去以往學生「難為無米之炊」的苦惱。例如,說說你的家,你的學校,你的同學,朋友,寫寫你認為好玩的事情、游戲或玩具等,這些內容,孩子們俯首可拾,讓他們說起來,寫起來,可以洋洋灑灑,一發而不可收,慢慢地,他們就能學會用語言或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鑒於語文和生活這樣緊密的關系,我們就要學會和學生一起善於用語文的眼睛去發現生活,用生活的資源豐富語文

⑤ 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

語文與生活 學習,說到底是一個人的成長,本來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語文學習是同樣的道理,新課標指出,學習母語應有別於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應學習語文做到以下幾點:一、 重情趣。所說的重情趣,包括重視情感和興趣兩方面。學習過程是一個人的認識不斷發展的過程,而認識發展必須有育好的情感的參與。再者,情趣是伴隨著認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而變化的。思維科學研究成果表明:當人們在從事饒有情趣的活動時,大腦會自動分泌一種物質,它的效力比嗎啡還要高出500倍。因此,有情趣的學習活動,學習不但不會有壓力,而且會樂此不疲,同時,記憶、理解、創造潛能也會得到充分的發揮。二、 重積累。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課本知識的掌握上,要樂於探究,勤於動手,語文學習積累特別重要,不僅要有知識積累,也包括經驗積累和情感積累。因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全面的積累。有一位語文老師在上以「蟬」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活動課時,就帶著孩子們一到小樹林里,一起聽蟬的鳴叫,想像蟬在說話,捕蟬,撿蟬殼,孩子們在鮮活的大自然中獲得了真正的心靈自由,他們對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又通過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電腦上網、調查訪問、觀察研究、繪畫製作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更深地了解蟬,最後完成了對蟬的研究報告,製成了蟬的標本、繪制了以「蟬」為主題的小報,自編了關於蟬的故事等。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興趣盎然、樂此不疲。他們主動探究、合作交流、體驗創造。同時,多種學科的滲透,使學生在全方位的影響下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養。同時,要有深厚的積累。摘抄,這是一個行這有效的方法,但因為要求摘抄的內容太單一,只是好詞好句,效果並不理想。應該從生活中汲取充足的養分,摘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深有感觸的內容。如令人捧腹的笑話,精彩的廣告詞,生動的漫畫故事,優美的歌詞,工整的對聯……三、 重遷移。美國著名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為遷移而教」的口號。所謂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能夠運用已掌握的知識,這包括將語文課堂內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也包括將生活中的知識運用到語文學習中。如信息交流。摘錄知識,抒發體會,向同學推薦好書、、、、、、、四、 重交際。語文學習,顧名思義包括包括語言和文字的學習。語言的學習也就是交際能力的培養。而生活是交際的最好舞台。交際能力是以聽說能力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

⑥ 語文與生活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在現代文閱讀的題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從而導致答題錯誤。特別是當題目問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時,經常是問此答彼,怎樣區別它們呢?【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對比、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⑦ 生活和語文的關系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有語文,你會發現,其實語文就在我們身邊。
大街上,五花八門的商店以自己各具特色的招牌吸引著行人的目光。那些樸素特別的牌匾也是很有風格的,雖然詞藻不是富麗堂皇,但卻給人一種親切感和輕松感。「一加一」、「Q一代」一個個鮮活中透著生機的招牌比比皆是。乍一看,似乎異常平凡,其實呀,這里短短的幾個字卻讓不少人絞盡腦汁,既詼諧又形象地展現了店裡的特色。這裡面不就蘊含著無盡的語言文化嗎? 網路上,網蟲們都特別愛用簡潔明了的短語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那一個個「94」(就是)、「7456」(氣死我了)、886(拜拜嘍)簡短的語句中無形中便表明了人們的意思。形形色色的語句多用擬聲詞,象形詞和數字等等,表達起來輕松隨便,卻又不失風趣幽默,真的是讓人嘆為觀止。如果沒點語文功底,理解它們還真是件難事兒呢!
電視上,短小精悍的廣告詞也往往具有深刻含義。一句「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便寫出「美的」空調對人們的重要;時髦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也體現了巧克力的特性;這個「成功之路,從頭開始」也形象表達了洗發水的功勞。家喻戶曉的「生活不能沒有聯想」也一語雙關,生動地寫出了「聯想」電腦的地位。如果不能掌握這些語文技巧,這形形色色和廣告詞何處而來?沒錯,是語文。
語文是人們溝通的橋梁,生活中處處要用到語文
生活離不開語文,是因為語文是我們進行交流的住要工具.你口中講的語言,手下寫的文字,都屬於語文.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我們是個學生,肯定就得聽、說、讀、寫,那聽說讀寫又是從哪來的呢?它們都是從語言那裡來的,只是語文中的一部分.從此看來,語文有著很大的作用,說明了生活離不開語文的關鍵性.

⑧ 語文與其他學科關系擬寫一篇發言稿

1.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們畢竟生活在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21世紀,「數理化」思想的禁錮,使人們越發不重視語文了。甚至有中學生狂言:「數學、物理和化學是固體;音樂、美術和體育是液體;而語文是氣體。」由此一語,就可以推想語文受重視的情況可見一斑。
2.語文,難道真的是整天的題海戰術,一個學期捏著鼻子寫幾篇作文?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應該到生活中尋找。當你聽到一首動人心魄的歌時,沉浸於歌詞所描繪的幽然意境,流連忘返,這就是語文;當你看到一幅雄渾俊雅的書畫後,立即被其所吸引,於是你搜腸刮肚,想盡華美飼藻來贊美它,這就是語文;當你發表演講、主持會議,甚至一個飽含深意的眼神,別忘了,這也是語文。既然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那麼它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呢?
3.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誠然,事物的接受從理解開始,汲取知識也離不開語文。如解數學題時,審題分析需要語文,證明詮釋需要語文,答題歸納也需要語文。縱使你對生活充滿了問號,對知識有著不盡的求知慾,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著沉甸甸的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4.語文是衡量人才知識與素質的標准之一。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處處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你不必再苦於「英雄無用武之地」,也不必再抱怨英雄日暮,而是在於你是否能毛遂自薦,孔雀開屏般自我展現一番。誠然,三寸不爛之舌再加上一副鐵齒銅牙一定會招來別人的明眸睞眼,相信任何人都樂意在大庭廣眾之下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口吐連珠妙語。而廣疏學淺的你,只能在灰暗角落垂頭喪氣,抱怨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
5.語文是知識傳承的橋梁。相信你一定讀過都德的《最後一課》吧,小說以沉重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那是一個被侵略的小村莊,正在上學的孩子們被告知將來不能再上語文課了,還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語言。然而他們的老師,一個錚錚鐵骨的漢子失落又不失驕傲地告訴他們:「我們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它永遠不會中斷,猶如不落的太陽!」而在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著墨香的語文書,還有什麼理由不學好它呢?我們的先人前輩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的瑰寶,如琅琅上口的唐詩,竟境深遠的宋詞,撥人心弦的元曲和包羅萬象的小說,對於我們來講,不正是一次次文化的洗禮嗎?
6. 語文,如此豐富多彩的答案,如此重要的生活寶藏,正在以一個巨人的形象從狼籍著敗葉的林藪中屹立起來。讓我們衷心祝福語文之路越走越好。
7.語文,是一門科學,一門關乎國民的文化素質、關系國家生存與發展的科學。正如清代大教育家王國維所言:「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上之利益,而文學家與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於物質,二者孰重?且物質上之利益,一時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由此可見,語文學習是何等重要啊!
8.語文學習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學習上。語文是學習各科的基礎。許多同學可能都有類似的經歷:在做數、理、化題目時,往往會遇到一類實際運用題,覺得無從下手。而這並不是因為題目本身多難,而是題目太長,讀了半天也不知所雲。所以沒有扎實的語文基礎,其他學科往往也很難學好。
9.其次,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一個人沒有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出門旅遊,不認識路牌和地圖上的字行路難;工作時,不識字就不可能掌握好先進的技術,甚至連起碼的留言條、請假條也寫不了……。這些雖都只是一些假設,而歷史上因為語文未學好而產生的教訓也是有的。想當初,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論文就是因為語言難懂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未被人們所理解,直到另一位科學家以流暢、通俗的文字介紹了這一發現,世人才為之驚嘆。
10.第三,語文水平是體現一個人內在氣質和修養的重要途徑。一個人的修養和氣質往往可以通過他那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的言談、充滿智慧的文字、一手漂亮的好字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而這一切都需要有深厚的語文功底和文學素養。
11.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心與心的交流。語言文字工作關系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漢語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語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總結了一個問題:語文的重要性。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已不是單純的,用「是」與「不是」來回答,它已達到中國語言外恩學的最高境界,是我國的母語。所以,我們不僅要懂得學好語文的重要性,還要了解學好語文的重要性表現在哪些方面,以及怎樣學好語文。

⑨ 談如何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學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上的束縛,讓學生容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結合生活實際、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在習作教學的實踐中,我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初步形成自己的習作教學模式,也取得一些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注重培養寫作興趣,增強寫作意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
1、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題應開放,習作要求要活,要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事、景、物作為習作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慾望,有一種沖動想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命題為《××,我想對你說》。又如根據小學生最喜歡做游戲的特點。我們可以精心設計游戲內容,游戲前,告訴學生要留意游戲的過程,注意同學的動作、語言和表情。游戲後組織學生說過程,討論從游戲中懂得的道理。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會說得興致勃勃,寫起來就不難了。
2、以成功的喜悅,激發寫作慾望。
要使學生堅持不懈地自覺寫作,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並逐步養成習慣,滿懷樂趣地去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具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的語言給學生自信心。學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範文宣讀,宣讀誰的習作時誰的眼睛就會一亮,樂此不彼。哪怕學生寫得很不成功,我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課堂上講讀,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作文興趣。然後在作文評語中給予鼓勵,為習作中的優點「喝彩」,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生動、一個句子寫得形象或一個地方有新意,我也會為其叫好。時刻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從「怕寫」向「要寫」、「樂寫」邁步,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共同的目標。其次是辦好班級的習作園地,把優秀的篇、段、優美的詞張貼在上面,供全班學生學習、品賞。
3、開展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如開展課前美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到講台宣讀自己的優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或其他報刊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斷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為了表現自己,在課外時間他們就會趣味盎然地尋找或寫出自己滿意的習作。又如開展作文競賽活動,競賽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於競賽中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寫作一般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好得多。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好勝心強,開展競賽活動,給他們更多的參與和表現機會。這樣不但可以調節以往習作所形成的氛圍,激發學生「我要寫」的興趣,進而大面積地提高習作的質量。
4、以導語、創設情境為突破口,激發寫作興趣。
我用導語激趣,創設情境激趣,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游戲來創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設情境等等,不管採用哪種方法,我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注重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習作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除了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外,其實在課文課中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可供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的資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因此我非常重視並挖掘這一不可忽視的習作資源,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寫出不同於課文的文章來。結合課文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習作,其寫作訓練形式有:
1、情節擴展式。例如在學習《泊船瓜洲》後,我指導學生結合插圖與有關背景資料,以及作者當時的心境,進行對該詩的擴寫。這不僅訓練了學生創新寫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2、情節收縮式。對篇幅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縮寫。如縮寫《小英雄雨來》、《草船借箭》等文,從而教給學生寫作方法。
3、文尾續寫式。如根據《窮人》一課的結尾,我讓學生續寫《二十年後的桑娜一家》;根據《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結局,我又讓學生續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根據《凡卡》一文的結尾,我繼續讓學生續寫《凡卡寫完信後》。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語文與生存發展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