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發布時間:2022-04-03 01:12:58

①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

樟樹市蛟湖初中陳麗敏 閱讀是讀者的實踐活動,不經閱讀實踐,既不會長精神,也不會增智慧。因此,閱讀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教師是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的參謀,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下面結合本人的一些教學經驗,。 提問對話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教師的提問在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發學生的認知,激起學生的興趣,給學生的思考提供幫助,將學生個人的思考或集體的討論引向深入。 一般說來,教師提出來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記憶性問題和發展性問題。記憶性問題只要求學生回憶、再現具體的事實或信息。只回答「誰」、「是什麼」、「對」、「不對」、比如:魯訊先生的原名是什麼?他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哪裡人?段落有哪幾種類型?等等。發展性問題往往需要經由理解、比較、聯想、想像等心智活動,對事實作出推理、判斷和評價,或者把已有知識運用於新的情境。例如:在《我的叔叔於勒》中,敘述人「我」有什麼特點和作用?學生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對小說的情節和結構作出綜合的思考和判斷。教師善於提問,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所提問題應當具有適當的難度, (二)、所提問題應當有具體的針對性, (三)、所提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四)、對學生的回答應給予及時的反饋, (五)、不要使學生處於連續的被追問狀態。 二、整體感悟法 整體感悟法的基礎理論有三點:首先,文本是言語和意義的統一整體。作者的言語形成過程就是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表露過程;文本的言和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學生初讀課文不可能只閱讀語言,而不接觸內容。其次,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母語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有著天然的聯系,因而,學生有能力直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語形式和內蘊,盡管這種把握和理解可能是初步的、表層的。再次,漢語的特點具備了使讀者進行整體認讀和理解的優勢。因為漢語具有濃郁的人文性,所以,語文閱讀強調人的領悟、體味。「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綜合—分析—綜合』的思路,從整體出發再到整體終結。」 為了指導學生及早地形式自覺的整體感悟的能力和習慣,提高整體感悟水平,教師應保障學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時間,還應注意指導學生掌握整體感悟的方法。主要方法如下:1、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全局,2、促成原初感悟,3、形成閱讀期待4、從初感發展到評說。 三、理清思路法 思路就是反映文章中作者的思維條理,是存在於作者頭腦內部的思考路線,是結構賴以形成的思維依據。與思路關系比較密切的概念有「構思」和「結構」。在閱讀過程中,思路是讀者理解文章的樞紐,是指導學生讀解和記憶的一個著力點。 思路的類型有形象性思路、抽象性思路和臨界性思路。形象性思路主要存在於敘描類文章中,抽象性思路的基礎細胞是概念和判斷,推理構成了抽象性思路的延續和變化,臨界性思路主要存在於說明類文章的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法的文章或作品中,它往往兼有形象性思路和抽象性思路的特點。 葉聖陶指出閱讀要自覺地注意作者思路的開展。如何理清思路呢?閱讀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麼連上的,後一段跟前一段怎麼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系,某幾段從前面哪一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全都辨一辨,想一想。例如,在論說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運下一模式指導學生自行理清作者的思路: 找觀點—初讀課文,試找觀點 提綱目—標段序,理段意,並段群,明觀點 探思路,—探路基(寫作意圖) 找路線(聯系銜接) 尋路徑(曲折變化) 釋邏輯—辨明邏輯關系,判斷邏輯地位 述思路—口頭報告,編制提綱,繪制圖示 四、言語分析法 言語分析法是建立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修辭、邏輯、必理、語境、語體等相關知識和方法,對文本的詞語、句子、句群、段落和篇章等言語單位進行運用分析,旨在說明寫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言語形式去表達這些內容。 言語分析法注重言語表達的形式技法和成功經驗,因而區別於教條的、千篇一律的寫作特點分析。言語分析法著眼於作者運用語言過程中的動態思考和表達經驗,因而區別單純的、靜態的語言分析。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言語分析法不僅應當說明這個字在描繪時令、狀態上的功能,而且還應該追索詩人當年執筆時,為什麼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但都認為不好。十許字,最後才換定了「又綠」。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綠」字更能喚起讀者的視覺形象,在讀者眼前出現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這樣我們就深入到詩人的執筆行文時的動態思考過程,更能理解詩人斟字酌句的匠心。 言語分析的具體方法有哪些呢?首先,圈點評注法是一種基本的讀書方法,圈點勾畫出自己閱讀時感覺到的美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點、疑難等等。圈點評注法有助於集中注意力,有利於捕捉閱讀初感,也有助於敏銳地發現問題。其次是語感筆記法,在大量感知言語材料的基礎上,寫出自己對這些言語材料的理解和體驗,這就是語感筆記。這種筆記寫多了,自然有助於學生養成敏銳的語感。再次,佳句模仿法是在分析和集錄佳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模寫,把他人的言語經驗轉換為自己的言語體驗。例如,我在教《改造我們的學習》時,針對「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必稱希臘,對於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這句話,要求學生運用這句話所說明的「既要發揚民族傳統,又要吸收外國的好東西「這個觀點,模仿這句話用借喻的手法,自己去寫句子。於是學生寫出了以下一系列句子:「我們既要吃烤鴨喝龍井,也要嘗牛排飲咖啡。」「我們既要穿旗袍、中山裝,也要穿西服、牛仔褲。」「我們既要熱愛關漢卿和曹雪芹,也欣賞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 總之,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還要通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充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慾望,師生互動,在輕松、愉快、和諧、遷移默化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握住新課標的要求,在打牢基礎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進行訓練,循序漸進,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② 如何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

對於語文閱讀的話,一定要看清題目!! 要認真,全面地分析題乾的含義,與常見題型進行比較,捕捉隱藏信息。 閱讀理解專題訓練老師應該說過吧?把那幾種常見題型的解法記下來,很好用的。 如果這樣還不行的話,你可以網上搜曉鵬新浪學習博客去裡面看看,我就是從他那裡面學到了很多關於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感覺方法獨特而且容易記憶,記得裡面有這幾個步驟,1 通讀全文,對文章有總體認識,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千萬不要連文章都沒讀完就作答 2 看清題目,確定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中可以找到 3(1)直接從文章中找到答案 (2)從句子的隱含信息中尋找答案 4 組織語言要規范,盡量做到簡潔明了,不要重復羅嗦。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他博客看看,希望你看了也能幫到你哦!

③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根本方法是「堅持每天做閱讀理解」。

在做閱讀理解的時候,要學會把握關鍵詞句。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較為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閱讀理解答題裡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對固定的回答方式,總之平時要多留意,梳理總結。

對於學生來講,平時課業也較多,想要大量的課外閱讀相對也是有難度的。所以對於課外閱讀,建議學生學習掌握快速閱讀的技能,提高一下自己的閱讀效率和能力,比如我練習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掌握到一兩千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是非常容易的。除了快速閱讀,軟體中還有記憶力、注意力的一些練習。

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讀,要多注意收集摘錄,平時一有時間就可以拿來翻翻,久而久之這些故事或名言金句等就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活躍在你的腦海和文章中。

④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的培養可以多讀一些課外讀物。

⑤ 淺析如何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詳細�0�3

所以,要提高中考語文成績,就必須對學生加強閱讀訓練,提高初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只有閱讀能力提高了,學生才能在中考中應答自如,立於不敗之地。閱讀是一個綜合的內化過程,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行為習慣對閱讀效果至關重要。該如何調控學生的思維及行為,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使其掌握答題技巧呢? 一、分析考卷中閱讀理解題的問題設置 只有理解了考卷中問題設置的方向,我們才能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才能在答題時做到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探索答題技巧。因此,教師要充分地分析考卷中問題的設置,教授學生解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一般來說,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題的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教師應該根據這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使學生的閱讀不再盲目。 二、學生閱讀中要伴以問題思考 閱讀考卷中的文章,不同與我們生活中的隨性閱讀。在考試中,閱讀的目的是解答問題,這時的閱讀不是單純形式上的瀏覽,而是需要學生通過展開思維,調動原有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最充分的感知、領悟和鑒賞,並藉助聯想、想像推測作者的創作意圖,以便在讀完後可以很好地回答考卷所設問題。所以,_在進行閱讀前要先迅速地瀏覽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文章整體看完後,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閱讀理解重要的結論以及閱讀理解中的一些關鍵性的字句。巧用信息整體把握,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如果是小說,則要把握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但是要切記,解題時不要邊看閱讀理解的問題邊從閱讀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為用這種方法難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對於深層理解閱讀的文章,這種方法更不可取。 三、教學中,教師要明確閱讀考點和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閱讀考點和方法。文章分為不同的體裁,有議論文、記敘文、散文、詩歌、小說等等。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要不同對待,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能辨認所考文章的體裁,確定後,根據該體裁文章所具備的特點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從而來解答考卷所設的問題。其次,要讓學生學會捉住文章重點。考試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應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辨清該文章的中心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再次,教師應該交給學生一定的答題技巧。有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很深,但是在進行答題的時候卻有點語無倫次,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對學生加強答題技巧訓練,使學生在答題的時候做到思路清晰、筆法流暢、准確表達。 四、要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 中考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是對學生平常閱讀能力的考查,要想從根本上提高閱讀能力,還是需要學生平時下足功夫。但是,有的學生平時懶得讀文章,只在考試的時候突擊,對閱讀沒有興趣,這就使得在考試時慌亂不堪、無從下手。所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我霧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原始動力。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它能極大地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增加快樂的情緒。對閱讀而言,興趣可以激勵讀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閱讀的效率。在興趣濃厚的情況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識最容易,記憶東西最牢固,思維最活躍、最敏捷。因此,學生可以從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書籍入手,逐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慢慢得到提高。 五、平常加量閱讀,拓寬視野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所以,在平常生活中要加大閱讀量,閱讀的多了,見識的多了,閱讀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了。《中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中學生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 萬字。因此,多讀書,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來說至關重要。由於初中生圖書擁有率低,而且課業負擔仍然很重,所以學生的閱讀量不大。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創造機會,爭取時間,引領學生廣泛涉獵,有目的、有計劃地精選大量課外文章,從不同角度讓學生了解知識、了解人生、了解社會,從最初的激趣,逐漸引導學生主動探求。學生大量閱讀文章,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使他們積累寫作素材,可謂是一箭多雕,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六、在平常閱讀中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在語文考試中,我們要利用最短的時間抓住閱讀的主要論點。這就需要學生在考試中,對文章有重點的閱讀,對一些無關緊要的段落可略讀或者是速讀。要想准確把握文章的主要點和次要點,就需要我們在平常閱讀中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了解大致的內容。在語文考試中,學生應該學會博覽,也就說在做閱讀理解時,對一些無關緊要的文字進行快速瀏覽閱讀,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做其他題目。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文章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進而很好地解答考卷問題。在考試中,學生要把握所考文章的重點,進而精讀主要段落,在精讀的過程中捉住文章的文眼以及主要的字詞。 中考語文考卷中的閱讀理解題所佔的分值比較重,我們應該加大練習度。但是,我們應該記住,不應該為了考試而學習,閱讀理解題只是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範例。因此,我們要從長遠出發,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學生應該為自己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而讀書,就像周總理所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總之,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作文能力。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閱讀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中學生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為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

⑥ 怎樣才能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學生的課外閱讀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自主學習的重要內容。自主學習的真諦在於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精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覺探究,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因此在課外閱讀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更自由的表達氛圍,解放學生的頭腦,發展學生的思維潛能,讓學生能夠自主地解讀文本,大膽地發表見解,從而使學生養成勤於質疑、巧於發現、善於思考的閱讀習慣,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和品質。但倡導自主學習、自主閱讀並不是說教師只有把教學的舞台全部讓給學生,才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並不是說教師少講甚至不講,才算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在倡導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也應該重視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方法指津和點撥引導。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相結合。學好課本知識應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在此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節假日鼓勵學生有針對性有步驟地進行課外閱讀。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使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得益彰;葉聖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只有在課內通過「舉一」打好基礎,學得規矩,又在課外通過「反三」,大量閱讀,在閱讀中反復印證,擴大充實,才能對課內之所學掌握得真切,才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會於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第二,課外閱讀與聽說寫相結合。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把自己喜歡的名言,格言,俗語,片段,詩歌或摘抄,或做成卡片,把自己在閱讀中深切的感悟寫成日記,或讀書心得體會,或讀後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並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第三,課外閱讀與學校活動相結合。老師可以結合學校活動,如:「演講比賽」、「文學知識競賽」、「讀書報告會」等,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我校學生會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每周六的「讀書日」活動都吸引了眾多的喜愛讀書的同學,激發了學生讀書熱情,形成很好的讀書氛圍。
第四、博覽和精讀相結合。讀法隨文體而變化,是閱讀技能成熟的標志。名家精品,精彩篇章,重要文獻,用咬文嚼字,深思廣慮的精讀法;一般欣賞性的作品,多數用「觀其大意」的略讀法和「一目十行」的快讀法。精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泛讀是要達到博覽群書的目的。
因此,教師應該精心呵護心靈成長期的青少年們,禁錮課外閱讀簡直就是禁錮心靈。難以想像,一個只讀課本的學生長大了會怎麼樣,至少他的心靈之河不會有豐沛的水源。所以,學生要力爭讀透幾本適合自己的優秀書籍,奠定精神的底子,從而終身受益。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 還不錯 最主要的還是多做 尋找答題技巧(老師說的)

還有這個 經典 詳細

語文閱讀能力是靠數年乃至數十年的長期積累形成的,很抱歉的告訴你,真的沒有捷徑可走,就好像你問我,跨欄跑怎樣才能迅速超過劉翔一樣,可能你不愛聽,不過這是真的。
當然,還是有人提出捷徑的,我也告訴你,說不定你就是那個超越劉翔的天才。接著——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為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著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為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為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麼,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一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為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片語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像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贊譽蘇步青為「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里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盡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一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准備一些相應的參考書籍,准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為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注意:

圍繞課本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一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一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志,一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一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一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獲。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沖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為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了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採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了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復復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復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於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為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臟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只要純凈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里還有那麼多嗎?沒有那麼多了。因為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為此,就要勤於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系,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一節課文或一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麼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為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為什麼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為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為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著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獲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准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麼。」為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為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准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為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為「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么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獲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一干二凈,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麼,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並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復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並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活動,才可形成答案。

但筆者發現有一些中學生在做題時卻往往急於求成,做題過程流於急促浮躁,問題答案流於偏淺疏漏,不能優質高效地做好閱讀理解題。那麼,怎樣才能革除這種毛病,做好閱讀理解題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讀,且熟讀。閱讀的理解的基礎。要產生深刻透徹的理解,就必須反復閱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都是隱匿於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復閱讀、強化感知,才能深刻領悟和准確把握。但有些同學卻急於求成,忽視對原文的閱讀,只 「水過地皮濕」般泛泛而讀,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對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錯誤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解,豈不是強為「無米之炊」?得出的結論,豈不成了「空中樓閣」?當然,熟讀並不等於機械重復,在熟讀的同時應給予思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發現。所謂深思,就是讀者應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機結合自身的文化素質和主觀意識,積極、高效、縝密地運行思維,深刻發掘文章深層意蘊的心理過程。任何文章都會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思維空間。因此,我們不應惰於思考,不應淺嘗輒止,應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問題的解決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斷章取義。文章是作者的意識整體。各部分之間,各個層次之間都是血肉相聯,渾然一體的。因此,我們怎能忽視文章的整體性,怎能管窺蠡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斷章取義呢?正確的做法是應從文章的整體出發,應於文章的高處大處著眼,由淺入深,層層深如,層層確定。惟其如此,我們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頗,謬誤叢生。

⑦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一、共情:您認為孩子的閱讀理解方面有些問題,並希望通過一些方法促進學習興趣。
二、具體化:孩子的語文成績怎麼不好?你說的自覺性差、閱讀有障礙主要是指?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分辨是否「讀寫困難」: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學習困難障礙,有先天性的成因,根據個體不同,症狀程度也不同,常見的有語言、閱讀、寫作、拼字等方面的困難。這屬於一種病變,而經常被誤認為是孩子不夠用心,不夠努力。
解決:
(1)先具體了解家長說的閱讀障礙是什麼意思。如果有:閱讀後不能理解內容;朗讀不流暢,經常跳字丟字;逃避書寫、書寫困難等;聽課效率很低、多動等,則有可能是讀寫障礙。建議帶領孩子做專業的讀寫測評。
(2)如果確認為是讀寫障礙,則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調整。
(3)讀寫障礙是可以被調整的,要給予家長信息,多支持與鼓勵孩子。
b 無讀寫障礙:如果沒有讀寫障礙,可以在家裡給孩子一些鍛煉,培養閱讀興趣。如:
(1)家長要與孩子一起讀書,平常在家庭中設置學習的環境,要讓孩子喜歡上讀書,家長也有一起讀書,這樣孩子自然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2)將讀書的樂趣分享給孩子,家長可以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坐坐,經常和孩子聊聊最近自己在書上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或有收獲的知識,也讓孩子將讀書心得分享給爸媽。
(3)設置懸念調動孩子樂趣,在給孩子讀書時,可以不將結尾說出來,留個懸念,這樣懸而未決感,就會促使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慢慢地孩子就會脫離父母,自己在去尋找想要看的書。
(4)運用故事梗概法,先把故事的大意將給孩子聽,在引導孩子進行閱讀,孩子先聽了大概意思,對故事產生興趣了,自然就會自己找書來看。並且在閱讀完之後,家長可以請孩子將故事內容講給自己聽,鍛煉孩子的記憶力與復述能力。

⑧ 怎樣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提高初中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提高初中語文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分享給你們!

語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在閱讀中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巧用信息整體把握
閱讀過程本身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題時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注釋等內容,同時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如果是小說,則要主語其人物、情節等,如果是議論文,則要著重把握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後再整體把握全文,對解題也就心中有數了。

第二、確定區域圈點勾畫
閱讀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讀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時練習要養成圈點勾畫、多做記號的習慣,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復琢磨題干,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別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 「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范進中舉》一文中,范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岳父見教的是」。

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雲。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著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⑨ 如何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初中階段的語文還是以理解和積累為主,多看多讀,看我國的文學名著特別是詩詞和現代作家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