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語文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發布時間:2022-04-03 02:42:09

❶ 淺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那種要我學的陳舊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充分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充分開展自主探究性的閱讀教學,是初中許多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下面我就自己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來談一下膚淺的看法和認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中也倡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學生心理上有較強的自主性,但行為上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他們對這個世界已經有一些初步的樸素的認識,有潛在的主動探究的動力,但由於學生的認識比較膚淺,學習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調整。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走自主探究性閱讀之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運用自主性、探究性學習態度和創新精神,通過能動的創造性學習的活動,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造的本領,實現自主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
自主探究性閱讀以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為核心目標,它的教學理論建立在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職責是組織、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閱讀,是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徑。它以激發學生興趣為起點,以創設學習空間為載體,以自主探究學習為核心,以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自主體驗、自我發現、自我選擇、自我教育。
在具體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我想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激發探究興趣,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一堂課里佔去絕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師在教學生如何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很狹小,難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不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們就會樂意去學習,並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堂閱讀教學課,如果一味的是老師在唱主角,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從何而來,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自主探究的意識了。從這點上看,我們應給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空間,用以激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識。而給足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並不是說不要教師,讓學生放任自流,漫無目的的小和尚念經般的去閱讀。恰恰相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此時就顯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探究興趣。如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多種激勵的機制的運用,多角度、多方位的問題的設計等等,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而設計疑問,提出問題,要結合新舊知識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獨具匠心地設計一些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散性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境界,更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為自主探究性閱讀作充分的心理與智能准備。問題空間有多大,探究的空間就有多大,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學習《月亮上的足跡》的時候,課前可以設計一項開放性的預習作業:走近月球(1)關於月亮的傳統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關月亮的成語、對聯、詩詞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環境和我們地球一樣嗎,它上面究竟有些什麼,(4)人類什麼時候首次登上月球,我們國家的登月計劃叫什麼?(5)你認為人類該如何開發利用月球,這些問題的設計,給了學生查找資料,合作交流的機會。課堂上,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就有了探究的興趣,就能收到既立足於文本,又跳出文本而進行遷移性、發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閱讀效果。
二、授之以漁而不授以魚,創造自主探究性閱讀的條件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效率,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在閱讀方法上對學生加以指導,而不應該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學生有了老師提供的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就為他

❷ 怎樣引導初中學生深入研讀語文課文

文章題目:《深入研讀文本,實現有效閱讀》
內容提要:
語文課的教法是異彩紛呈的,而文本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讀文本,才能實現有效閱讀,實現「教」與「學」的雙贏。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1、找准課文的切入點,准確地感知文本;
2、巧設教學活動,科學地切進文本;
3、表達思維結果,精準地解讀文本;
4、多種方式品讀,多元感悟文本。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通過感知文本,切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閱讀分析能力、綜合理解能力、感悟升華能力的提高才會有保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主 題 詞:感知文本 切進文本 解讀文本 感悟文本

深入研讀文本,實現有效閱讀
語文課的教法是異彩紛呈的,而文本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讀文本,才能實現有效閱讀,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在深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解讀與針對學生的多元解讀方式的應用,在領悟文本內涵的過程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找准課文的切入點,准確地感知文本
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找到切入文章內核的入手點,建立起自己的思維空間,與課文內涵建立相應的讀解渠道。
《一隻貝》是賈平凹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洗練的文字,在有限的篇幅內,通過描述彩貝與丑貝的不同境遇隱喻諸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受到這樣那樣的干擾,總是抓住那「一隻貝」是如何抵住外在的磨難,怎樣頑強不屈,最終磨練出一顆珍珠進行課文分析。我們強調的往往是那「一隻貝」的精神品質,認為「這只貝」就應該是人生精神的一種象徵。在很多情況下,我看到教參這樣寫了,所以也這樣教。而並有想到這樣教的結果,只是在完成一次道德說教,而不是完成一次文本的解讀過程。
今年,又一次教授此課時,對教材文本再次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和分析,才發現,過去我們對文本的解讀是很有問題的。
課文文本的真正價值原來在於用對比的方式告訴我們,外表華麗的事物,可能它的價值會小一些,但是也並不是沒有價值;而外表醜陋的事物,可能不受人待見,但是其中完全可能孕育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課文中的「彩貝」與「丑貝」就是這種現象的代表。
「彩貝」很受人們的喜愛,因此人們第一眼相中的就是它,但是喜歡之餘,最多也就是作裝飾品而已。而「丑貝」很醜,幾乎沒人認識它們,也不會有人主動關注它們,但是最美麗的珍珠卻蘊藏其中,這是人們不容易發現的,而最終最有價值的居然是奇醜無比的貝。這件事也告訴人們,要想深刻地認識事物的內在價值,必須不能被事物的外在形象所蒙蔽,必須要能深刻地看到事物的內在價值。
同時作者借貝的經歷告訴我們,人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我們必須要用合理的價值觀,合理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事物。否則,我們就容易走極端。比如文中的「彩貝」,被螞蟻、蟲子將它的肉消化掉,只剩下硬硬的兩個殼,但是它們也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的:它們被孩子們撿起來,拿花絲線串著,系在脖項上,接受人們的贊美。而「丑貝」不被人們所喜歡,雖然很醜,而它的價值卻很巨大。所以看問題也應該有兩面性。
待深入到文本之後才發現,以前解讀的文本的含義其實很膚淺。教出來的結果只是強調貝的「可憐」與「可敬」,強調貝與命運抗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是從思想教化的角度進行強調,而並沒有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也鮮有讀出作者的真實思想。而且連「一隻貝」的理解都是根本錯誤的。因為文章所說的「貝」,根本不是「一隻」,而是「兩只」。
深入文本內涵之後,才發現從思想的深度上啟發學生的思維更加重要。而一旦學生的思維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分析能力的整體提高才會有保證。
二、巧設教學活動,科學地切進文本
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閱讀,就要實現文本與讀者、教師和學生的閱讀共鳴。而三者之中,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必須要巧,才能使學生合理而科學地切進文本。
在《一隻貝》的教學過程中,我分四個板塊設計教學活動,第一板塊「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第二板塊「重點探究-深入體驗」,第三板塊「感悟升華」,第四板塊「拓展延伸」。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科學地切進文本,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自己開放性的思維,從而更深刻地體會文本所蘊含的哲理。
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教學板塊中,通過視頻演示珍珠成長過程,請學生感受文中描述了哪兩只不同的貝,其中彩貝的經歷怎樣,丑貝的經歷怎樣。從這兩只不同的貝的經歷,對貝的產生一個直觀的認識。這樣既為學生營造了生動的學習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研讀課文把握了方向,找准了研讀的切入點。
在「重點探究-深入體驗」的教學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怎樣看待丑貝的「丑」和它的價值?怎樣看待丑貝的「可憐」?這里我基於這樣的思考:顯然文章強調了「丑貝」的丑,顯然是有其深意的。其實「這只貝」並不醜,它的「可憐」也並不是真正的可憐。我安排學生在認真讀課文的基礎上,劃出文中相關語句,分析體會它的「可憐」及價值,最後歸納文章「丑貝」「可憐」的真實內涵:
「可憐」只是一般人對它的表面的看法,並不是它的本來的面目。它的真正的價值其實是隱藏在內部的。只有不被表面現象迷惑的人才能發現它的真正價值。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深入事物的內部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這樣才有意義。
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思維,強化了他們自主判斷的意識。
在「感悟升華」的教學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像這只『丑貝』一樣,經歷曲折的事物還有不少,對於那些深藏不露的事物,我們怎樣看待它們真正的價值?這對我們有什麼深刻的啟發?」
設計這樣的問題,較易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將生硬的課文與活生生的現實,將文本的價值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結合到一起,引發自身的感悟,培養學生科學的辯證的思維方法。
在「拓展延伸」的教學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模仿課文,寫一則外表看似平凡而內含豐富的有寓意的小故事。要求學生可自創,也可改編,但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在學生深入研讀了課文後,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對本課進行領悟學習,培養學生的拓展遷移能力。
三、表達思維結果,精準地解讀文本
教師在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研讀,充分把握了課文的主旨,真正領悟了文本所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後,就要訓練學生深入研讀文本,並嘗試表達思維結果,精準地解讀文本,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引導學生思考「你怎樣看待『丑貝』的『丑』和它的價值?怎樣看待『丑貝』的『可憐』」時,學生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句子:「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他被埋在沙里,他只好默默地,他說不出來」,「海水又漲潮了,潮又退了。他的殼已經破爛,很不完全了」,「但是,這只貝沒有被孩子撿起,他不漂亮」,「孩子們又發現了這一隻貝的兩片瓦礫似的殼,用腳踢飛了」,通過分析這些句子,學生理解了「這只貝」所遭受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受不幸卻無人可訴。
此時讓學生將這只「丑貝」和「彩貝」作比較:它失去了顏色,失去了圖案,失去了做貝的榮譽,無法像別的貝一樣系在孩子的脖項上接受贊美。他備受苦難與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這是一隻「寂寞、孤獨、有苦說不出」的貝!這是一隻看起來「可憐」的貝!
而深入思考的結果是,正是這只「丑貝」孕育了奇瑰的珍珠,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它的價值更在於無人賞識確有其自身的價值。學生充分體會了「丑貝」的「可憐」的同時,也就充分認識到了這只「丑貝」的價值。這樣,學生表達出思維結果,對文本進行了准確地解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
四、多種方式品讀,多元感悟文本
為了能讓學生深入地研讀文本,我在進行《一隻貝》的教學時,有意識地設計了多次品讀,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本課所蘊含的內在思想,感知漢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課前兩分鍾,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在各小組的書寫員到黑板進行書寫展示時,由其他同學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既帶領學生熟悉了課文,又避免了其他學生此環節無事可做,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在分析「課文中的兩種不同的貝,它們的區別在哪裡?」時,我安排了單個同學讀課文的相關句子「因為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著稜角;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以讀來體會這只小貝身體的疼痛和內心的痛苦,從而使學生充分體會這只「丑貝」與那隻「彩貝」的不同;在分析「這只受盡磨難的貝的『可敬』之處表現在哪裡?怎樣理解其『可敬』」時,我安排了學生齊讀「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顆大珍珠!」「這是石子鑽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製成的。啊,那貝殼呢?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以讀來體會這只小貝默默地與生命抗爭,自強不息,最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從而使學生充分體會有內在價值的貝,它們是如何經歷磨難而最終成就屬於自己的輝煌的,同時也諷刺了俗人們的淺見。
學生在讀「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顆大珍珠!」時,他們把「嗨」讀成了降調,表現的是失望的語氣,此時,我為學生進行了點撥講解,「嗨」,應該表現出孩子們發現這顆漂亮的大珍珠時的驚喜之情。我又為學生進行了范讀,讀出了孩子們發現珍珠的驚喜,為下文理解「丑貝」的可敬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生理解作者的匠心打下基礎。在讀「這是石子鑽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製成的。啊,那貝殼呢?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時,我強調了應該把讀的重音放在「鑽」、「磨」、「可敬」等詞語上,充分體會貝的可敬;在分析文章結尾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時,我讓學生進行了個讀,「孩子們重新去沙灘尋找它,但沒有找到」,並強調了應把重音放在「重新」和「但」上,使學生體會到了孩子們對貝有了新的認識和沒有找到貝的遺憾,從而使學生油然而生對這只小貝的敬佩之情的同時,更充分認識這只小貝的價值所在。
《一隻貝》是北京版初中課文中的一篇看似普通的課文,筆者教過不只一遍,也聽過不少老師教這篇課文。但大多是千教一面。強調的無非是「丑貝」的命運多麼令人同情悲憫,這樣一單一的結論。教讀的重心無不只集中在「可憐」與「可敬」二字之上。殊不知,作者的本意根本不在此處。其實質在於借貝喻人,借貝喻理,借貝諷時,借貝揭示那些只看錶面不及內里的現象。其實也是對人們的淺見和功利主義的批判。
經過此次研討課的教學,我充分認識到,教師深入研讀文本,讀懂課文的本質內涵,啟發學生思維,學生才能准確地感知文本;通過開展合理的、巧妙的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科學地切進文本;訓練學生准確地表達思維結果,才能使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通過多種方式品讀,學生就會深入地感悟文本。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通過感知文本,切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閱讀分析能力、綜合理解能力、感悟升華能力的提高才會有保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❸ 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既是語文基礎知識的一個提升,又是語文作文教學的一個基礎,可以說閱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自我思維中,加深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與感悟,理解與體會,積累豐富的閱讀經驗,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切實提高學生閱讀效率,促進學生真正走進語文閱讀文本。

❹ 語文課堂如何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生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生成,必須以深度閱讀為前提。學生只有對文本認真研讀、推敲、咀嚼,即所謂的深度閱讀,方可走進作者的心靈,從而透徹地了解文本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然而令人遺憾和無奈的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往往很難提出問題,特別是很難提出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包攬了一切,上課時只是按照備課時的「預設」,「按部就班」地推進教學,致使學生閱讀時缺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長此以往,學生自發生成問題的能力當然就會逐漸弱化乃至消失。二是學生閱讀主動性缺失,為閱讀而閱讀,為考試而閱讀,導致閱讀表面化、應付化,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如學習《變色龍》一文,學生稍作瀏覽便知:「變」是奧楚蔑洛夫的最大特徵。但這只是表面,「變」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變」的本質是什麼?如此拓展學生思維,激活學生想像,學生便可走進奧楚蔑洛夫的「靈魂」,走向深度閱讀。

❺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學習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中小學生幾千個課時學習語文,結果卻不會讀寫,豈非絀絀怪事。」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在於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太少。傳統課堂教學往往是一種「靜聽」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於被動的「靜聽」狀態,學生幾乎沒有自主學習活動的餘地。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促進學生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注意在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仔細分析現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還有不少誤區。主要表現在:
(1)無指導。任由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教師很少引導、點撥。
(2)無價值。對於一些可以傳授的知識也一味叫學生自主探究。
(3)無准備。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必要的課程資源支撐。
(4)無評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缺少及時的評價,或者評價跟不上。
以上種種,一方面說明在小學課堂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說明自主探究學習還有許多值得研討的地方。

一、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教師引導
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於小學生受原有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相信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要善於設計情景、巧妙引導、點撥,把學生的主體性引向正確軌道,真正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是削弱教師的指導,一味的讓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我們既反對「老師牽著學生走」,又反對「老師跟著學生走」,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引導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首先,要在課堂上創建有利於自主學習的人文環境。創設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一個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善於精心設計情景和教學活動,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激發學習的動機,在此基礎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橋梁。
(二)適時放權,給予自主空間
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動起來,教師就要學會適時放權,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究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
教師要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根據學生需要,變換教學策略,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動起來,互動起來,主動起來。如適當地讓學生畫一畫(《詹天佑》)、做一做(《撈鐵牛》)等,讓每一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首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准備時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可以走到一起,共商計策。其次,在現場辯論中,教師只做中間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一個立場。學生在這樣自由的學習空間中完全放開了,思想的火花不斷產生碰撞,有的說:「人不能這么好面子,我們應該做一個象花生那樣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是」,也有的說:「其實我覺得先把自己的海口誇出來,然後再朝著這個方向逼著自己去努力,也是一個自我激勵的好方法」,學生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覺得自己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他們表達思想的平台。
(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難點
自主學習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辦?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見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引導學生集中在一個小組中嘗試解決。引導學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學習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後四人小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討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小組可以是四個、六個人,最多不超過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思維互補;三是班級集體探究。由學生各自提出問題,梳理出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而後所有的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
在這期間,教師要注意,在學生間起好溝通作用,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中,自主地學習,獲得知識。
這種合作探究的關鍵是教師要組織課堂討論,討論的主題要明確,學生准備的時間要充分,注意氣氛的和諧,絕不走過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同時教師要做好相應的鋪墊工作,如教師應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結合,指定組長負責該小組討論學習的開展。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人先後發言,也可以由組長作主要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讀課文,請你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句子,並提出感興趣的或不懂的問題。
2、四人小組討論時,由組長主持。組員依次讀出所畫句子並提出問題。
3、組員篩選幾個有學習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好記錄。
4、討論結束後,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本組重點討論的問題、討論的結果。
這樣引導,既幫助學生建立了討論的規則和秩序,又活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整個過程在問、想、議、悟的過程中進行,讓學生能攜手解決自主學習中所碰到的難點。
(四)注重引導,教給學習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而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進行,而要有一定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有效。
教師在引導過程中,不能為了僅僅告訴學生一種方法而引導,重點要在引導過程中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方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
如生字學習中,一些字形的識記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形象地記憶。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烏」和「鳥」是這樣記憶的:「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對話的形式。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的是「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教師可以通過美麗的南國景色的錄像展示等課程資源的利用,設計情景,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同學。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的家鄉所深深地感動。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離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近。這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如藉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品、實物、圖片等讓學生形象識字等。
(五)及時激勵,增強學習慾望
著名的心理學家蓋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營造自主的學習方式,更要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准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只有更新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讓自主學習更加有效。

❻ 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入到書信對話的情境中

通過與文本有效的對話,既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地張揚,又使學生能夠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麼,我們教師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呢?下面是我觀三年級下冊《燕子專列》案例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豐富的情境,啟動體驗的慾望。 《燕子專列》(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一課講述的是人們關愛動物,保護燕子的感人故事,整篇課文皆貫穿著濃濃的關愛之情。 片段一:導入紿孩子一個鮮活的童話世界 師:小燕子們,回家的路還遠著呢。我們快快趕路吧! 教師帶領學生張開雙臂開始飛翔。 生:是啊,我已經餓得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了。 生:整個課堂一開始就變得靈動起來。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悉心創設情境,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裡。 在以上這一導入中,教師悉心創設了小燕子回家這一情境,帶領學生張開雙臂飛翔,體驗小燕子此時的心情。學生很快地以小燕子的身份進入文本進行思考,且興趣怏然。這一情景的創設,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文本。看來一個好的導語,能把學生的思維很快拉到課堂上來,進入角色與文本進行對話。為了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我們教師可以通過童話故事、詩歌、實物等多種形式導入,從不同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上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吸引住,達成共鳴。教學中一旦出現這樣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興趣自然就產生了。 二、師生結伴進行角色轉換,激發學生想像 片段二:渲染情感。 師:燕子們,我們終於來到了美麗的國度瑞士。啊呀,不好了我們遇到了大麻煩! 音樂起,引導學生讀第二自然段中二三兩句話。(當地氣溫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燕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非常疲勞,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飢寒交迫,瀕臨死亡。) 生1:雨雪好大,好冷啊,我都快要被凍僵了! 生2:我們都快不行了。誰能救救我們呀! (學生情不自禁地將文本的語言化作了自己的語言。) 根據角色轉換的原理,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可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課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靜態的變為動態,把抽象的演繹為具象,使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學生的內化語言,使體驗得到升華。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化身為燕子,切身體會燕子的處境飢寒交迫,瀕臨死亡,真是感同身受啊!這樣的角色轉換真正有效地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此情此景中,教師也化身成燕子,讓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我覺得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准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准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與文本進行大膽的對話,讓教學更有效。 三、張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補白,獲得體驗的升華。 片段三:給孩子一種崇高的精神享受。 師:(欣喜地)小燕子們,瑞士政府知道我們身陷困境,他們號召人們來拯救我們了! 此時孩子們原先憂郁的眼睛裡,又重新充滿了希望。 學生紛紛動筆寫起來 生2:如果沒有你們,我們早就被凍死了。 想像的空間是廣闊的、奇妙的,教師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想像,可以升華體驗,實現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實現閱讀教學的創新。教師要善於發現作者有意無意地留給讀者可以馳騁想像的空間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補白。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補白瑞士政府發出的呼籲,想像燕子會說的話,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和崇高的精神享受。 我們所致力的語文閱讀教學不但應該引導學生在有聲有色、有思想、有韻昧的語文世界裡流連忘返,而且應該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這樣才能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變得更有價值。 總之,閱讀教學致力於提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有效性,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讀者,培養人。學生通過不斷地與文本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在對話中學會傾聽和言說,學會理解和表達,在對話中發現自己,也發現了他人,在發現他人中發現了世界。這就是我觀《燕子專列》一課的收獲。

❼ 如何引導學生深入與文本對話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中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這幾種對話形式的運用,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從中獲得啟迪與熏陶,並在多種對話過程中學得與習得言語、積累內化,直至運用言語。這就明確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活動中的主體,是閱讀教學中的中心,是所有對話的根本基礎。不管哪種對話,它的中心都是每一個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自主的讀書實踐,充分地與文本進行交流,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極及豐富的內涵,並學會閱讀。 一、讀一讀,寫一寫——對話文本語言 實施新課程以來,為了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課堂上,很多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了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確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語文課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因為過分追求課堂的「熱鬧」而忽視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寫一寫的方式去感知文本語言,並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從而加強對文本語言的感知。 例如,《桂林山水》通過描寫表現出了灕江水的靜、清、綠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險。對於灕江水和桂林山的描寫主要在課文的第二、三大段,這兩大段的描寫充分地表現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對於這兩個典型段落,課堂上,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通過讀一讀、寫一寫的活動去感知文本語言的: 課堂上,學生在以上閱讀提示的引導下,對這一篇課文進行了深入品讀,在品讀的過程中充分感知了這一篇課文的描寫手法,並對這一種描寫手法進行了遷移運用。這樣,學生就在讀一讀、寫一寫的過程中充分地把握了課文的語言特點,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演一演,畫一畫——品味文本意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不僅語言優美,而且意境深遠,留給讀者以無窮的想像空間。 例如,在教學《小小的船》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通過描寫所呈現的美麗夜空圖,充分感知文本背後的意境,課堂上,筆者給每一位學生發了一張「夜空圖」,在這一張「夜空圖」中,有閃閃的星星和藍藍的月亮。教學中,提問學生:「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去美麗的夜空看一看?」這一提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接著,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美妙的音樂,組織學生想像自己到這美麗的夜空中會是怎樣的,並組織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分角色表演。課堂上,當學生睜開眼睛時,筆者已經把美麗的「夜空圖」貼在了黑板上,他們看到這美麗的圖片,個個情不自禁歡呼起來。這時,再一次引導學生深入朗讀課文,在課文朗讀結束以後,要求他們拿起手中的畫筆,把自己的想像畫下來。有的學生在「夜空圖」上畫了自己和外星人,有的學生畫了老師和同學,有的學生畫了自己正駕駛著宇宙飛船……個個享受著自己的快樂。 以上案例中,教師抓住了小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思維特點,根據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了演一演、畫一畫的活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有效的文本對話,充分感悟了文本背後所蘊含的優美意境,這樣的閱讀是很高效的。 三、盤一盤,理一理——感悟文本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但這並不是閱讀教學的唯一目標。閱讀課堂上,教師還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盤一盤、理一理的方法,加深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充分感悟文本背後所蘊含的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夠在不斷的思考中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例如教學《秋天的懷念》這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感悟文本所蘊含的偉大的母愛情感,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後,筆者提問:「同學們,在這一篇課文中作者向我們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過哪些地方來體現的?」這樣,就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盤點與梳理。有的學生說,在課文中作者是通過「躲」字來表達了偉大的母愛的;有的學生說,在課文中作者是通過「擋」字來表達了偉大的母愛的;有的學生說,在課文中作者是通過「笑」字來表達了偉大的母愛的;還有的學生說,在課文中作者是通過一個「?」來表達了偉大的母愛的……這樣,學生就在盤一盤、理一理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文本所蘊含的情感。 可見,學生與教材文本的有效對話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在這個有效對話的過程中,學生才有可能感受到知識的魅力、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人文的關懷、感受到生存的價值,從而繼續追求、拼搏下去,越走越遠越精彩。

❽ 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內容摘要:呢?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整體感知課文;以誦讀促進感悟,引發想像;抓住核心性問題,引領學生潛心會文;依託文本,注重拓展。這樣,學生就可以走進文本,與文本展開對話。 關鍵詞:引導 走進 文本《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可是,我們教材所選的文本,很多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讓在時空上都有距離的讀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對相同的一件事產生共鳴,這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使學生閱讀文本時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歷其事,使他們能夠產生不讀不快、欲罷不能之感。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呢?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整體感知課文,走進文本縱觀現在的教學實際,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只讀了一兩遍課文,老師便組織學生討論,於是學生便嘩啦嘩啦地發表議論,表面上看課堂很活躍,其實學生講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根本沒有走入文本,沒有挖掘文本的內涵。「不讀書」現在正成為一種時尚。所以,我覺得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整體感知課文,走進文本。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也可以清楚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疑問,以便帶著期待步入課堂。布置預習作業時,教師可以巧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回歸課文探究;可以要求學生於課前熟讀甚至背誦課文;可以要求學生寫讀後感;可以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打動過你,引起你共鳴的地方或感觸最深的話語」……不一樣的預習方式,為學生感知課文,走進文本提供了多種渠道。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強硬地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因此,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可能完全一樣。預習可以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自主閱讀,從整體上把握文本的內容,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甚至可以發現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質疑。預習,讓學生走進文本,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二、以誦讀促進感悟,引發想像,走進文本誦讀是中國古代語文教學最為顯著的經驗之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後理自見得。」語文學習重在培養語感,而語感的培養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讀與背。如今,輕讀、輕背仍是普遍現象,許多語文課堂(特別是高中)幾乎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了,沒有了學生對語言品味之後的會心一笑——文本成了一種擺設。不讀不背不積累語言,難怪學生無法寫出好文章。在「課標」的引領下,我們的語文課堂要重視「讀」,並且要真正的讀——用眼看,用嘴讀,用心想,讀出感情,讀出形象,讀出感受……誦讀適用於任何文體,特別適用於散文、古詩文。《我的空中樓閣》是一篇意境優美、深邃,有著詩一般語言的散文,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從聽朗誦錄音開始。錄音一播放,朗誦者那深情的吟詠,猶如演員在背台詞,好像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都誦讀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聽著聽著,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風景圖:眉黛似的遠山,蒼翠欲滴的山林,虛無縹緲的小屋……學生聽了一遍又聽一遍,已能領會到原文的一點意義了----誦讀者的誦讀已幫助學習者開啟了文本意義之門,它引領著學習者跨進文本世界,徜徉其中,涵泳體悟。接著,我要求學生依據個人的理解朗讀、默讀、誦讀全文。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細嚼慢咽」,文本中一些細小的問題,諸如一個字、一個詞語、一個標點,都能嚼出語文味。學生在誦讀感知言語節奏之中,「任其浸潤蔓延於身心全部」,「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循環互發……庶漸漸可入佳境」。「佳境」即是讀者與文本對話融合的狀態。誦讀,讓學生在直接觸摸語言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反復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並激發內心的感受,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以自己的反復誦讀走進文本,所實現的不僅是一般對話狀態的新質滋生、精神提升,更是語文學習意義上的語感圖式的豐富與深厚。誦讀課文,感悟課文,想像場景,走進角色,體會情感。學生自然就走進文本。三、抓住核心問題,引領學生潛心會文,走進文本深處。組織語文課堂教學,總得有個「抓手」,抓住什麼才能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抓住什麼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導向深入,抓住什麼才能使語文課堂實現其效能?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牢固樹立核心問題意識。師生圍繞關鍵性、核心問題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層層深入。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解讀文本的過程,也是反復研讀文本,品味語言,感受情感的過程。這樣的核心問題應該是既能夠抓住文本的主要內涵,又能體現學生的認知規律,還能隨機生成,具有一定的統領性、涵攝性、層次性----它能夠驅動課堂。「對生命的感悟」是《我與地壇》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學生較難把握的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圍繞這一中心梳理相關的線索:作者為什麼要去古園?古園中的哪些景緻給作者以強烈的感受?這些景緻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思考?思考的結果怎樣?他是什麼時候體會到母親的關愛的?母愛有哪些具體的體現?母愛給了他生活以怎樣的啟示……一系列的問題扣住文章的重點、核心內容,學生抓住這些問題,逐步推進,層層深入,走進文本的深處:二十歲的史鐵生下肢的癱瘓後,精神幾乎崩潰。正是不同尋常的心境促使史鐵生來到地壇,地壇那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蘊藏著的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讓作家充分感受到時間永恆的偉力。作家從地壇的人、事、景、物及母親身上獲得了啟示,獲得了生存感悟----地壇成為作家棲居的精神家園,他在其中感悟到賴以支撐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一系列問題解決了,對生命的感悟的中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當然,課堂上教師要少一點知識的灌輸,應該給足學生深入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讓他們帶著問題潛心會文,慢慢地、細細地體會蘊含在文本深處的情感,進而讓學生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接受美學認為,文本一旦和學生發生關系成為審美對象,它就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成為學生在感悟、闡釋後形成的情感與形象。這種情感與形象,很難判斷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讀者的再創造,這兩者已經水乳交融了,難分彼此了。這時,我們的學生就已經走進文本深處了。四、依託文本,注重拓展,帶領學生走出文本。語文教學的最高價值在認識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走出文本。新課程觀認為,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開發者,實踐者,實施者。在新的課程觀的指引下,教師與學生可以挑戰文本,超越文本……南宋陳善在《捫虱新話》中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惟知入知出,則盡讀書之法也。」這段話告訴我們,讀書應該分兩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然後又要走出文本。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拓展,帶領學生走出文本。當然,文本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我們要警惕忽視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或過多地進行非語文活動。有的教師沒有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拋開文本任意拓展延伸;有的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還沒有讀熟,課文的內容還沒有很好理解,教師又是補充課外讀物,又是讓學生搜集交流有關的課外知識;有的放著好好的課文不讀,整天讓學生看著多媒體資料討論、交流……凡此種種,都是沒有很好地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長此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拓展,是在依託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把握好教材,不斷地教出恍然大悟;走進文本,不斷地領悟到不一樣的感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引導,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裡,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❾ 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同時還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快速地走進文本,深入地感受和體驗文本內容和情感,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是閱讀教學不斷研究的課題。正如薩特所言:「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我們常常想方設法,進行了很多探索。下面結合《大自然的秘密》一文的教學反思,談幾點個人粗淺的做法。
一、興趣出發,激發閱讀慾望
閱讀是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施加影響、進行涵養化育的活動,其中有著豐富的情感和思維過程,它與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和文化選擇取向相關聯。因此,閱讀教學伊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創設情境,定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教學《大自然的秘密》一課時,我首先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物入手,給學生帶來一段《動物世界》的視頻,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中感受動物們生活在大自然里的自由、快樂。隨即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生活在動物園里的動物受到飼養員們的精心照顧,有吃有喝,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動物相比,誰更快樂?為什麼呢?」學生進入一片沉思。片刻後,有些學生舉手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我要求學生不要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走進文本,去閱讀理解課文,從而悟出其中的道理。這樣,以疑激趣,引人入勝,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慾望,為文本閱讀做了極好的鋪墊。
二、強烈對比,沖擊學生思維
閱讀作為一種心智活動,其過程是復雜的。閱讀時,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反復接觸、多次閱讀和深入理解才能有所獲得。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僅僅依靠學生強烈的閱讀慾望是不夠的。要想學生對閱讀一直保持鮮足的勁兒,我們必須抓住閱讀對象的特點,對文本進行整合重組,讓文本更富沖擊力,從而扣住學生閱讀思維。教學《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時,筆者抓住了文本中多處對比組織教學。對比「我們」一行人和向導面對幼龜偵察兵被食肉鳥啄食的場景時截然不同的態度,去品味「我們」一行人無知自然之道的焦急,以及向導內心對自然之道的堅信;對比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悲慘和食肉鳥的猖狂,去感受人們所作所為的愚不可及;對比「我們」一行人幫助幼龜前後的不同心情,去明白遵循自然之道的硬道理……一系列的對比,從文本整體的關聯出發,既帶領學生走出了文本,抓住了關鍵詞句,進行語文課堂不可少的字詞句的訓練,又帶領學生深入了文本,利用關鍵詞句,去沖擊學生的思維,更透徹地體味人物的內心情感和文本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整合資源,填補文本空白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指出「生活即是教育,社會即是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的外延是生活,閱讀教學也一樣。閱讀的對象雖然是簡短的文字,但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折射整個生活。因此,閱讀教學應該整合學生生活經驗和各門學科知識,填補文本簡短文字的空白,幫助學生理解。《大自然的秘密》一文,對於食肉鳥啄食幼龜的悲慘場景很少正面描寫,而是以食肉鳥的猖狂去側面烘托的。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後想像這一悲慘場景,學生都能從整體概括,用「慘不忍睹、血肉模糊」等詞形容,但感受不夠細膩、真切。於是,筆者引導學生觀看了一段食肉鳥啄食幼龜的視頻,視頻中清楚地拍攝了食肉鳥啄食、撕扯、吞咽幼龜的真實畫面。學生們被震撼了,有的焦急默念,呼喊幼龜快速逃離;有的跺腳捶胸,咒罵食肉鳥的兇殘;有的瞪眼憤恨,埋怨「我們」一行人的愚蠢。看到眼前的一幕,筆者非常欣慰,於是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進行寫話練習:「此時此刻,如果我們都能聽懂動物的語言,我們想像一下,幼龜會怎樣地哭泣,食肉鳥會怎樣地狂笑,人們會怎樣地哀嘆,請寫一寫。」孩子們奮筆疾書,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宣洩了出來。
「水本無華,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閱讀,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是學生和作者的對話,是活的生命個體間思想的相互碰撞。我們作為閱讀教學的引導者,應該從這些生命個體的興趣出發,激發閱讀慾望,抓住文本特點,沖擊個體思維,整合各方面資源,詮釋文本,去幫助學生快速走進文本,深入感悟,讓閱讀教學中的學生心靈與文本琴瑟和鳴!

❿ 小學閱讀教學如何走進文本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從中獲得啟迪與熏陶。因此,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中的中心。那麼,教師應如何巧妙引導,實現學生與文本、作者間的對話呢?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我想「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於學生來說,首先要喚醒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文本產生興趣,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所以它需要教師努力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語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融入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田,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讓閱讀教學變成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首先讓學生觀看洛杉磯地震和汶川地震的視頻,再演唱歌曲《父親》,讓學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和父愛是多麼的深沉,是多麼的偉大,再讓學生初讀文本,找出最能體現父愛的語段反復朗讀細心體會。不僅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也吸引學生走進文本。
二、精讀少講,深入文本,抓著重點詞句、語段巧設提問,讓學生步入作者的心靈。
閱讀教學,要回歸文本,回歸語言,精讀少講,深入文本,這樣才能體味語文的味道。教學中老師應重在引導學生抓著重點詞句、語段讀進去,讀出來。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後思考,作者為什麼不直接寫「他挖了36小時」,而要寫「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呢?為什麼要對父親進行一段外貌描寫呢?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反復朗讀,理解父親愛子之深,然後讓學生分組朗讀,讀出父親的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疲憊、艱辛。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能巧妙的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也會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我在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文時,讓學生思考「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為什麼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系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時,我又問:「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松的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復、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帶領孩子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進行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才能真正讓學生品味、感悟到文本內在的神韻,才能讓學生真正經歷心靈成長的洗禮,讓課堂煥發生命力。
三、實時而為,巧妙點撥。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制,根據教學情況,教師適度的引導和巧妙的點撥,既能保證語文課堂順利的進行又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和創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不著痕跡地啟發學生,並由此展開文章的閱讀活動,則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創新思維,讓學生深層次的走進文本。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學生在賞析「落葉在林中飛舞」一句時,都認為「飛舞」用得好,但好在哪裡,一時說不上來。我見此情景,巧妙一點,葉子像什麼飛舞,學生馬上聯想到:蝴蝶、落葉像蝴蝶一樣在林間飛舞,有的學生補充,像黃蝴蝶,像紅蝴蝶,有的學生則領悟到:啊!樹葉活了,秋天的小興安嶺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後一段,文字含蓄,餘味無窮,是課文的重點、難點。學生提出問題,課文開頭寫小戰士飢餓疲勞,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後來他既沒有休息,也沒有吃東西,怎麼會「邁開大步」向前走呢?這個疑問的產生是由於對課文的前後聯系缺乏連貫的思索。我通過點撥,提醒學生注意這種聯系,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學生通過邊閱讀邊思考,疑問便迎刃而解。隨後老師一語作結,使學生的認識更深一層,這樣的點撥,真可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個性化閱讀感悟生活真諦。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它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不同,讀出來的文本也是不同的。我們只有讓學生個性化地朗讀,才能把文本演繹得豐富多彩,使課堂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場所,讓學生獨特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張揚。通過讓學生個性化地與文本對話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讓他們真正的作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古詩詞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於是,有的一詠三嘆的讀,有的配上樂譜讀,有的直接唱,有的把「詩」變成「詞」、「戲劇」後再讀……學生讀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就學習而言,感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消化後的內心反省、內在反應或內在感受,是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作用的結果。感悟是一種心理活動,是一種感情經歷,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時刻伴隨人的認識的一種生活形式,正是這些決定了有著家庭背景、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的學生個體,對於文本,對於每一篇課文乃至每一小段文字,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只有巧妙地運用文本,引導學生暢談文本感悟,發掘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更深切的感悟生活,才能有效地讓學生即走進文本,又從文本中走出來。在教學完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後,我讓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不同的愛,先說一說,再寫下來促使學生對課文蘊意的反思和語言的內化。
總之,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要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教師要把著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對話上,引導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讓學生樂學,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