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課上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

小學語文課上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

發布時間:2022-01-22 18:09:20

①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關繫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直接推動了活躍課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語文教學方法。

營造自由氛圍,使學生敢問

小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於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在教學中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學生答錯了允許重答;

答不完整時允許補充;沒想好時允許想好了再答;允許提出一些奇思異想的問題。不論學生問的問題質量如何都要給予鼓勵;對提出錯問題的學生,不能批評,要啟發其用另一種方法去想,讓學生樹立自信心。總之,只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就行。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有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尤其是低學段的小學生,在研究小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因素中,要知道既有內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兒童由於年齡尚小,知識水平尚缺還不會獨立發現問題,僅憑教師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卻能在教師有意識的培養下發揮作用。傳統的課堂模式阻礙了學生提問的可能性,造成了學生的依賴性,不願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避免給學生提供過多的現成答案,而應在上課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於無形中產生學習興趣,跟隨教師在課堂中積極主動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學習的動機。

例如,公開課上,一位教師執教「梅蘭芳學藝」一課,開課伊始,有這樣一個片段:(教師創設情境:學生一邊欣賞梅蘭芳演出劇照,一邊聽錄音《霸王別姬》中梅蘭芳的唱段)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一代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聽了他的這段京戲,請再讀課題,想一想,你的腦海中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承接教師創設的這樣一個質疑的情境,學生的探究慾望一下子就被觸發了,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梅蘭芳為什麼要學唱戲?」「梅蘭芳怎麼學戲的?」「他學戲的結果怎樣?」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學生自己提出了問題,要想尋求問題的答案,自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② 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問題意識

那如何在農村語文教學中進行創造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下面談談我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好奇心,使學生想問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對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並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慾望,開始創新活動。因此,我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慾望。如: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我是什麼》一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種不同狀態,讓小朋友們去猜想,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學中也抓住了這一點。我由「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這個小謎語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關系進行深入。又把整篇課文設計為一個大謎語,引起學生探索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慾望。小朋友們有了讀課文,猜謎語的動力,認真讀,仔細思考,帶著任務去讀課文,並及時提問自己想問的問題。
二、創造條件,使學生敢問
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1、創設積極寬松的教學情境。在農村語文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沒有討論、交流,課堂死氣沉沉。我嘗試著與學生多進行情感交流,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沒有害怕感而敢於從寬松和諧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

③ 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高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里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高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任教於一所縣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這當中分為差生怕好生,鄉下學生怕城裡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教師要做「問題專家」,強化問題意識,讓學生多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如果教師自己不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甚至還會扼殺學生原有的問題意識。所以,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問題專家」。本人在教授《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就曾自問過這樣的問題: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最美」顯然是「樸素」,是「逼人」的「紀念碑式的樸素」,而「樸素」僅僅是不留名、不奢華嗎?顯然不只如此,作者是在贊頌托爾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種永遠不願凌駕於平凡之上的偉大,所以他的墳墓雖然不過是「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卻是「人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托爾斯泰也因此得到人們永遠的敬仰。由於能夠循文發問,深入思考,並且對托爾斯泰的思想發展作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融會文外高容量資訊,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托爾斯泰人格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多問、善問就顯得得心應手了。學生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樸素是人的本性嗎?」「不追求樸素就不偉大嗎?」「樸素在現代社會如何體現?」……
三、立足創新,開掘文本,讓學生會問
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背景,來建構對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課文會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應以創新為指導,開掘文本,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簡單,就應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閃耀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值得探討,教師就應首先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並以此為契機,點燃全體學生的創新之火。我在上《〈寬容〉序言》一文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從遠方捎來的漂亮石子」到底指什麼?「飢餓豺狗」是何寓意?作者為什麼將探尋新領域說成是「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的挑戰?」為什麼「失望」是「那些由於恐懼而逆來順受的人們」獲得「勇氣」的前提?是不是每一種創新都必將是對守舊的反叛?律法不能容忍反叛,然而創新卻必然要有反叛精神,怎樣認識這種矛盾?等等。由於這些問題具有探討性,因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而隨著對這些問題的探求和理解,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逐步形成了。這個時候,我順勢做了相應的引導,沒有用一個所謂的「標准答案」來固化學生的思維,沒有使學生的創造本能遭受扼殺。
針對不同的文本,做相應的引導,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問難和不斷答疑釋難中去體驗什麼樣的問題最具價值,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提出高質量問題的本領,逐步做到會問,應該說是執教者應盡的職責。 問題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開發智力,提高自學能力,變學會為會學的有效方法。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認為要抓住如下幾個步驟: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一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了問「為什麼」、「怎麼辦」等認知需要時,並具有進行探索這個「為什麼」疑難問題的願望和心理時,他就會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維活躍地發動起來。因而,我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仔細尋疑,敢於問疑。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我著重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學生略加思索便舉手提問:「親人是指哪些人?」「為什麼說再見了親人?」等。這樣,學生就明確思維目標,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
二、在新舊聯系中尋疑。事物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指導學生由此及彼,從已知和未知之間尋找相似點,舉一反三,知微見著,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不是零,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庫存和知識積累。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既能以舊促新,又能構成新的知識體系。這樣學有聯系,學有所得,會讓學生感到舊知識有所用,新知識有所託,求知慾會更強。
三、在表象與本質中探疑。作為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力淺,理解問題簡單。所以,要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在表象與本質中探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增進知識的深度、廣度。
五、引導學生解疑,最終釋疑。

④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張,有問題的課才算一節成功的課,有質量的問題是學習課文的先導。一個美國教育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專門聽了一堂高中物理公開課,任課教師是一名有影響的特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法靈活,重點突出,教學雙方配合默契,氣氛熱烈,教師布置的作業和思考題學生都完成的很好,時間安排也很恰當。當老師說:「這節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鈴聲正好響起來,聽課的中國老師不禁鼓起掌來,但奇怪的是幾位美國教育家卻一點表情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這節課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節課還上它干什麼?」原來,這些教育專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才是優質教育。而目前語文課堂上存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培育創造性思維的意義來說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目前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現狀。
在教學的實踐中發現,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總的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從學生的角度看,能主動提問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表現為:一是不想提,相當部分的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於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二是不敢提,一些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願向老師提出,在高年級更為普遍。三是不會提,有些學生很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發現不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向老師提出。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重視,沒有設置問題的情境,大多數的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沒有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主要因素
本人認為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具體如下: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於交朋友,不善於表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只滿足於聽懂老師講課,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如有疑難之處,既恥於向同學請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師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學中常發現,低年級學生課堂活躍,學生提出問題比較積極。這是因為他們年紀小,沒有思想負擔,而且對一些事情比較好奇,求知慾強,所以常向老師提出問題,既使是問錯了,也不怕別人恥笑。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思想顧慮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級時那樣單純,怕提的問題不得要領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師提問的次數逐年減少,以至問題愈積愈多,愈多愈不敢「問」,造成惡性循環。
3、興趣原因: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怕苦、怕累、怕麻煩、怕動腦,對語文不感興趣,不肯積極思維,沒有用心比較,自然也提不出什麼問題來。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學生喜歡提問題,但卻不知如何提問題。總覺得老師講課都聽得懂,自己看書也覺得理解了,不知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更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而更談不上主動提問題。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觀念陳舊,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首先,傳統課堂教學長期以教師為主,要麼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學生習慣於聽從教師的教導,只聽懂知識講解,聽清各類問題,聽會各種方法,然後,通過作業、復習、考試加以鞏固;要麼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的滿堂問式的教學,形成了只有教師主動問,學生被動答的局面。不管「滿堂灌」,還是「滿堂問」,教師都佔用了課堂教學大量的寶貴時間,課上只見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思考和提問,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課外負擔重的惡性循環。「課堂教學」教師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往往比較注重如何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根本沒有想到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生失去鍛煉的機會。其次,教師在備課時,分析教學內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學過程的嚴密性,教學環節的緊湊性,什麼問題教師都事先考慮到了,讓學生無懈可擊,使學生無法提出問題。還有一些老師怕被學生提出的問題難住,造成難堪,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學生提出問題。再次,教師在課後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課業負擔重,忙於應付,根本沒有時間來思考問題,束縛了學生思維發展。
2、教師的性格、情緒等因素,影響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一些教師由於性格內向,脾氣暴躁,或因家庭、事業不盡人意而引發教師的情緒不佳,造成課堂氣氛嚴肅、緊張,學生對任課教師產生恐懼心理,既使有了問題也不敢提出。
3、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提出問題,造成學生的心裡障礙。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缺乏,因而提出的問題淺顯,浮於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誕的。有的教師不但沒有肯定學生這種敢於提出問題的精神,而且批評、指責、嘲笑,這樣會給學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擊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記得有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正在津津有味地講授寓言《烏鴉與狐狸》時,突然,一個稚氣的聲音傳入教師耳中,「老師,我們在一年級上《烏鴉喝水》的時候,那隻烏鴉是那麼聰明,而現在的這個烏鴉卻是這么的愚蠢,是不是烏鴉年齡越大就越笨呢?」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愣了一下,隨機又十分生氣地說了一句:「閉上你的烏鴉嘴。」那位稚氣的小學生聽了之後低頭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淚。還有一些學生在提問題時,由於心理緊張,說話語無倫次,表達不清或說得不準確、不完善,甚至產生思維、邏輯上的錯誤時,有些教師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常打斷學生的發言,嚴重挫傷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對策。
(一)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讓學生想提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兒童探索知識的強大動力。要使兒童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教師的權威,關心和愛護學生,親近學生,先讓學生喜歡語文老師,而後對語文感興趣,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懸念法、游戲競賽法等,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勝心、趨勢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覺得學語文很有意思。第三,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感到我能行,學語文並不難,對學好語文有信心。從而引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而使學生在求知慾的驅動下,想向老師提出問題。
(二)建立民主課堂,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提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善於保護學生提問的自尊心。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宇宙里有些什麼》時,課文中有一名話:「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這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萬萬等於多少?」大家都笑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說:「萬萬不等於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出問題的學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師覺得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於是便問:「既然萬萬等於億,那麼這里為什麼不說宇宙里有幾千億顆星星,而說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呢?」這一問,學生們都啞了。過了一會,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第一用『萬萬』聽起來響亮,『億』卻聽不清楚;第二『萬萬』好像比『億』多。」這時學生們又笑了。其實這個答案是對的,這位教師當即給予肯定,並表揚說:「你實際上發現了漢語修辭中的一個規律,字的重疊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數量多。」這時,學生們都用欽佩的眼光看著那個學生,而那位老師卻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新的知識,是誰給予我們的呢?」這時,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個提出問題的同學身上,這個學生十分高興,這對他以後敢於大膽提出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堂課上,這位老師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尷尬的課堂又充滿了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收起嚴肅的面孔,換上親切、和諧的笑臉,把微笑帶進課堂,說話要幽默,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學生對提問題的恐懼感。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 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耐著性子傾聽,直到學生提問完畢,並認真解答; 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真正做到「六允許」即:允許學生自由提問題;允許學生自由爭辯;不清楚的問題允許重提;說不完整的允許補充;老師說錯了允許批評;允許保留自己意見。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才會敢於提出問題。
(三)合理安排時間,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會提問題。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方法,徹底與「滿堂灌」、「滿堂問」的傳統教學方法決裂。這樣,課堂上才能騰出足夠的時間,使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要做到: 1、教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產生問題而提出問題; 2、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在較為寬松互動的環境中自主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 3、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後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4、設立「提問卡」,讓學生在預習或自學中產生的問題,寫在「提問卡」上。教師課前收集卡片,進行綜合、歸類,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可以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又可以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提問題機會,從中得到鍛煉,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
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老師也給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並不等於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行間巡視指點作用,著眼課文的「信息源」,引導學生學習提問,並把學生的典型問題提示出來,讓學生充分享受發現問題的快樂。課堂生成問題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結果,將生成的問題整合為探究的專題則是教師引領作用的體現。
1、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問題。
課題是教材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出示了《打賭》這一課題後,學生會提出「誰和誰打賭?」「打賭的原因是什麼?」「打賭的過程怎樣?」「打賭的結果是怎樣的呢?」由於這些問題來源於學生的需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
2、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中提出問題。
學習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律。所謂整體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可以讓學生從主要內容入手提出問題。如學習《壯麗的青春》一課時,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歐陽海擔負收容任務,山谷山勢險要,馬驚了,馱著鋼鐵炮架上了火車道軌,歐陽海把馬推出了軌道,捨身救列車的經過,贊揚了歐陽海捨己救人的精神。在學生初步了解主要內容之後,可以從主要內容入手,學生會提出「歐陽海是怎樣把馬推出了鐵軌,捨身救列車的?」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提問「這個地方的景色有什麼特點?從哪裡能讀出來?」
3、引導學生從中心句中提出問題。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中心句提問,可以從一點突破,提綱挈領全文,保證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兩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學時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時留學時的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抓住「一定要爭氣」這個中心句提出問題:「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哪兩件事?在這兩件事中,童第周分別是為誰爭氣的?爭氣的結果怎樣?」這樣,學生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既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寫人的文章,學生從中心句中可以提問「文中的人物是個怎樣的人?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
疑難點是學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須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教學《花潮》時,學生對「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感到難以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難點提出三個問題:①無風,花本身會不會動?作者為什麼這樣講?②在作者眼裡,那許許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麼?③作者把陽光下花瓣的陰影比成了什麼?圍繞這些提問,學生展開討論,最後終於明白:所謂「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實際上是作者的感覺和聯想。可見,學生這樣主動的提出問題,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學生從課文中的疑難點提出問題,並且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化解了疑難。
5、引導學生從發散點中提出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從發散點提問,這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學《跳水》時,學生抓住船長命令孩子跳水這一情節提問:「船長為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這種辦法,還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辦法?這些辦法與船長的辦法相比,哪種更好?為什麼?」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思維的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可以在甲板上墊上厚厚的墊子。」有的說:「可以在桅桿下面張起網。」還有的說:「可以派人爬上桅桿去救小孩。」等等,說法不一。但經過反復討論比較,大家還是覺得船長的辦法好,從而認識到船長的果敢、機智。這樣先發散,後集中,通過對比,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
6、引導學生從模糊點中提出問題。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帶有片面性,有時甚至會出現偏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反饋信息准確地捕捉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提問引思,正確導向,使他們走出認識的誤區。如在教《三味書屋》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愛護公物的表現?」為此,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了這樣三個問題:①魯迅的書桌從哪搬來的?②魯迅為什麼要在書桌上刻「早」字?③這個「早」字對魯迅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以此引導學生對全文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結果終於使大家明白: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的體現。這樣既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⑤ 如何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教師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成功教學的基礎之一,學生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才能使自己感到心情愉悅,精力集中。根據教學實踐,我認為,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可適度的提高學生的思維程度,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引導學生表達真實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轉變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允許學生自由發言,鼓勵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樣,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與老師親近了,漸漸地就會在課堂上敢於向老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問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
2、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考。
3、多形式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1)從課文的「矛盾處」入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的內容存在著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質疑的「矛盾「之處,其實這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教學內容。如教《鳥的天堂》時,在學生已明白鳥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樹後,可適時地出示兩個句子:A、這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B、很快地,這個樹林就變得很熱鬧了。讀了這兩句話,你有什麼問題?學生紛紛質疑:文中說是只有一棵榕樹,怎麼說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呢?很多樹在一起才能稱為「樹林」,而「鳥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樹,怎麼說是「樹林」呢?
又如,教學《中彩那天》一課時,我引導學生仍舊採用 「找矛盾」的方法學習課文,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了解了父親對於這輛汽車是夢寐以求的情況之後,我要求學生再讀課文,並引導他們進行質疑。很快,很多學生就找到了文中的矛盾之處,並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中彩本應該是高興的事情,為什麼父親卻神情嚴肅?當彩車被開走後,父親又為什麼特別高興等一系列問題,然後經過討論分析,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的中心:一個人活得要有骨氣。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正是因為教師從文中的「矛盾」處入手,創設情境,打開學生思路,激起學生的認識沖突,產生發現問題的興趣,主動地提出問題。
(2)從課文的重點詞句處出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語文課文中,應該說很多文章在教學過程中都需要在重點詞、句上作文章,因此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圍繞重點詞、重點句來提出不同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或途徑。
在執教《趕花》時,有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問:「老師,為什麼養蜂人的生活既是艱辛又是詩情畫意的呢?好象有點矛盾的。」這正是我教學預設的一個關鍵之處,而這句話不僅是課文的「矛盾之處」,而且也是一句牽一發動全身的重要語句。於是,我趁熱打鐵,馬上引導學生讀有關的課文內容,讓他們自己到課文里去找找答案,然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想不到,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教室里書聲朗朗,議論聲紛紛。對於「艱辛」所指的內容學生並不難理解,難點就在於「詩情畫意」的理解。所以我又藉助於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了洋槐花、苜蓿花,蕎麥花……這些都是養蜂人一路上趕花所要看到的,而且引導學生每看一種花,就想像這種詩情畫意的景象。在學生們一陣陣驚嘆中,對於「詩情畫意」的理解也就心領神會了。
(3)從標點處引導,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經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所以說,在語文課堂中,哪怕一個標點也是很有講究的。而學生在學習時,對於標點符號的運用往往不夠重視,如果教學過程中,在學生不經意的標點符號做文章,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從省略號、引號、破折號、感嘆號的使用方面進行思考,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例如,有老師在執教《「我不怕鬼」》這篇文章時,看著標題就讓學生質疑。有的同學就問:「為什麼課題上加引號?」又有的同學提出:「我在預習課文時,發現文章在鬼字上有時加引號?有時候卻不加?這是為什麼?」……於是,在這樣的問題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聯繫上下文前後內容思考,閱讀有關的內容,最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課文中加引號的地方是反映出魯迅的思想觀點,他認為鬼是沒有的;不用引號是反映了朋友及其母親的認識,他們認為是有鬼的,從而讓學生懂得「世界上沒有鬼」的科學道理。筆者認為,只要讀書有心者,以後再碰到類似的標點時,他(她)一定會多留心,多思考。
(4)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無論是誰,學習都是基於生活的,而問題的產生往往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如教學《家鄉的橋》一課時,學生從課文中所了解到因為家鄉的小河多,所以小橋也多。正是基於這樣一個信息,有學生就提出:「為什麼我們上海的河不多,卻也造這么多的橋呢?」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題目,顯然學生是由課文聯系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問題意識非常的強烈。雖然問題與課文內容沒有很大的聯系,但就是因為課文內容而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而這個問題又是多麼具有探究和討論價值。
綜上所述,問題課堂才是生命課堂啊!課堂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情不自禁的、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直覺;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只有經歷這樣的感悟、體驗的過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錘煉、智慧的升華。讓精彩的問題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紐帶,讓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快樂。

⑥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總結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

⑦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江寧區江寧小學 杜雲珠 【內容提要】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在學生的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解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本文就問題意識培養所要遵循的原則及策略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努力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關鍵字】問題意識 敢問 善問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作為思維的驅動力,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助於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主動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願望和要求,才會積極去學習知識,知識的獲取對於他才有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歷代的許多教育家,也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和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是對學習中問題意識非常科學而辯證的闡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用十分生動簡練的語言概括了問題意識的作用。在國外,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更是受到廣泛的重視。許多家長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考了多少分,而是問了什麼問題,現在許多國家推行「發現學習」、「問題解決」等教學模式和方法,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探究、發現活動,培養問題意識,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可是,綜觀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卻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說不上創新能力了。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學生提問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是在做「學答」。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採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忽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方式。學生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少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習慣了聽老師教授,老師們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講解。在這種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把一個個問題幫助孩子解決消化,孩子們也就沒有了問題,也就不再想還有什麼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形成不願思考,甚至不會思考,他們的探究意識,創造意識也就在「沒有問題」之中逐漸倒退甚至於走向泯滅。教師總認為把學生教的都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恰恰是行成於思、思成於惑,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那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1、營造質疑氛圍,增強提問勇氣,使學生敢提問題。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使學生形成一個觀點:「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事只是跟著都是的問題「答」,因此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轉變觀念,「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可以問教師、問課本、還可以問專家、問教授、問權威,可以當面問,可以寫信問,還可以打電話甚至上網問。其次,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不能提出問題,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有不同於課本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對學生新奇怪異的想法我們要加以保護,決不能隨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讓學生以問倒老師、課本為一種光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1)、宣講故事,培養提問興趣,使學生想問。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許多是因為對前人的學說提出挑戰,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陳景潤就對華羅庚的學說提出了質疑,哥白尼的地動學說建立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天動說的質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的,如牛頓的地心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開始的,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從「壺蓋為什麼會往上竄?」開始的。這些故事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無例外。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學生明白了這些,才能激起提問的興趣,進而主動提問。(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根據我的前期診測,發現主要是學生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問題淺,同學會嘲笑;二怕問題偏,老師責怪;三怕問題多,老師厭煩。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用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笑容,為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創設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於提出問題。另外,課前、課間教師要常抽些時間待在班上,師生間身體距離的縮小,帶來心靈的貼近,即使你沒說什麼,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腦袋,聊聊家常。不經意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強烈的——老師很喜歡我!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就為學生有問題、敢問奠定了基礎。(3)、健全評價機制,提高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好問。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別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競賽、評比等激勵措施,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我對學生課堂上如果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會把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另外給他加一分作為平時成績,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激勵。 總之,營造一種寬松、包容的提問氛圍,可以教會學生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2、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敢問」、「好問」、「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如果學生面對一篇文章卻不知從哪些角度去提出問題,那麼質疑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關鍵還是「善問」。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從課題入手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諸多問題:天游峰在哪?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要寫掃路人?掃路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些問題,有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有的是難點,有的在寫法上提出了疑問,也有的是學生想探求的課外知識。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2)緊扣重點詞句小學課文大都是文質並茂的佳作,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值得我們細細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鑒,對這些詞句的學習可以通過質疑的方式加以確切的領會。如《三打白骨精》中有這樣一句:「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這句話中的「閃」用得是否正確?能不能換成「走」?通過這一質疑,我們更確切的領會到「閃」代表了一個敏捷的動作,一個年滿八旬且拄著拐杖的老婦人能做出這種動作,說明她與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變。(3)尋找矛盾之處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並加以質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發現了幾處看似矛盾之處:「翠色慾流」是將流而沒有流出,那麼後文為什麼還說「輕輕流入雲際」?作者到底是想「久立」還是「坐下」?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而這些地方正體現了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4)對表達方法質疑《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質疑,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學生問:「這首詩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這有什麼作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了這是首尾呼應,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煙台的海》一課時,學生問:「作者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煙台的海,而卻先寫冬天的海呢?」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認為冬天煙台的海的景觀尤為獨特,是一道壯麗的風景線。(5)抓感興趣的內容如學《漁歌子》一詞時,有學生問:「為什麼下雨了,漁人還不回去?」在學習《半截蠟燭》時,學生問:「為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級,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空白、詳略得當、布局謀篇、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於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於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我深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我會永遠告訴自己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價值!

⑧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對學生掌握創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改革課堂提問的方式。日本著名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提問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提問運用得好,不但可以輕松地幫助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所創設的氛圍之中,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激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活力呢?

一、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勇於探索事物的根源,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適當考慮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通過提問,學生討論,寓教於樂,激發興趣,把有些學生「要我學」的情緒迅速扭轉過來,變成「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消除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心疲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能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如:我在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是這樣提問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麼樣?「假如一隻狐狸和一隻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狸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覺得狐狸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是為什麼嗎?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內部的矛盾,頓時,學生學習的興趣立即被激發出來。

二、精心設計,把握提問時機

在教學中,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狀態的時候,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於捕捉、准於把握,也需要教師巧於引發、善於創設。

因此要求教師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准確把握教學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疑解惑?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傑出」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麼?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在哪裡?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後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後抓住關鍵詞語,把握課文的中心。

三、提問要適度

課堂提問難易要適度。提問過易,學生不用思考,引不起興趣,失去提問價值,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提問過難,不符合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學生會感到高不可攀,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激發學生思維的啟動。難易度的把握,應當是經過教師的點撥,使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為宜。即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經過思考後,能回答得上來。如:在教學《小河與青草》這課時,請學生讀課題和看有關插圖,提問:你看到了什麼?想說什麼?請學生自己暢所欲言,有的學生會說:「小河的水真清,青草真綠.」有的學生這時會問:「小河的水為什麼會這么清?這一問剛好問到了老師想要提的問題上,這比老師提出更是恰到好處。如果老師直接提問的話就達不到這種效果了。

四、提問要具有創造性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層浪。」創造性提問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願望,促進學生思維。創造性提問更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通過這一問,使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如在教學《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時,為了研究那個人能不能到楚國,如果直接問學生「這個人能到楚國嗎?」那麼學生肯定會一下就回答 「不能。」這樣設計問題就沒有一點意義了。我啟發學生道:「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假如有足夠的盤纏,照這樣一直走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這下學生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了。有的說:「到不了就會凍死,因為他會經過地球的南北極。」有的說:「到不了,路上會有河流過不去。」有的說:「可以到,因為地球是圓的,走到最後就回到原點了。」有的說:「即使能到楚國,那也要走好多彎路,多此一舉。」大家討論結果,答案不唯一。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課堂的有效,高效。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語文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語文王國里遨遊;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運用新穎、多變的有效提問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慾望,促使他們千方百計地尋求與眾不同的答案,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⑨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王位[摘要]文章指出,在課程改革中,建設開放而有活動語文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現狀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差距,在現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教師是主宰者,嚴重地壓抑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文章認為,應從創設提問的氛圍和情境;教師要樹立榜樣;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詞]問題意識,提問能力 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語文教學應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讓學生自由表達,提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課堂更多關注教師教 ,教師忙於課前深掘 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幾乎都是圍繞著一條規律教學,那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教師的教學總是以學生沒有問題為追求目標,面對學生與自己預設的標准答案 有偏差的見解,總是用慣已形成的教學機智 、靈活巧妙地把它拉回來,使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這樣的教學,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是主宰者,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教師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學生就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整堂課教師,學生都圍在一個方框中學習,雖然達到了預定的效果,但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培養出的人才也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和創新意識。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 創設提出問題的氛圍和情境 思維是問題開始的,許多創造往往是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繳出來的。教師要允許學生隨時提問,不要礙於面子或怕難堪而隨便打斷提問。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熱烈、寬松的課堂氣氛,多鼓勵和多真誠地表揚,告訴他們主動地提出問題,就是好的開始,是勇敢的表現,千萬不能譏諷、嘲笑,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用贊許的語言,期待的目光,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去,來保護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才能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更進一步去探索問題,從而提出更多的問題,真正做到讓學生帶者問題來,又帶著問題走出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提問外,還有努力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俗話說思考從疑問開始,對新知識的出現,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如何寫流言條時,先出示一張寫好的流言條給學生看,接著,我告訴學生寫流言條的要領後,讓學生在自己觀察的基礎上,互相交流補充,認識流言條的內容、形式,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寫。學生寫完後,再進行觀察比較,學生提出置疑: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確寫流言條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使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來學會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教師要樹立榜樣 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他們的許多知識和行為,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從老師那裡得到,老師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都直接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模範和榜樣,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有高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擁有廣泛的知識和信息理論,靈活處理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提高教師在學生中的信任度。其次,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為學生提供相公的資料,讓學生從提出問題的興趣做為切入點。再次,教師還要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對還是錯,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鍛煉學生的思考提問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樹立提出問題的信心 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來 等等來幫助樹立信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再次,要有師生互相尊重,和諧環境中,學生才能敢於發表意見。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如果一個學生對某個教師有成見,出現這種師生關系障礙,這個學生就不可能學好這門功課。因此,只有師生平等、民主的環境,學生才能學好功課。 四、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學生間存在差異。兒童不是成人,無法要求他們如成人一樣周全、縝密地去思考與表達見解。肯定了個性差異的存在,對待課堂中豐富多彩的答案,尤其不是自己預設的標准答案時,不要一味地否定、避開。 要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生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教師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給予充分的肯定。另外,教師要變成小孩子 ,只有教師具有小孩子般的心靈,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才會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才能從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中,捕捉和篩選亮點,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創造性的問題和能力。 五、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對別人提出的問題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遇到難題就打退堂鼓,期待別人,要懂得深入思考的習慣。因為在語文教學中問題的形成是思考的結果,而沒有相當的知識支撐,問題就缺乏深度,喪失價值和意義,所以只有正確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問題。 其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它要求我們轉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同中求異,思維不局限於一種模式,一個方面,是多向的、變通的。在語文課中要常常用這樣一些語言來開啟學生發散思維的智慧大門。比如,除此之外你還有那些思考?還有什麼新鮮獨到的見解?有沒有比書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讓學生從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再次,幫助學生樹立批判意識,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語文知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的本質不斷變化,不斷地推陳出新,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接受,如果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就會出現盲從,就會人雲亦雲。長期以來,許多教師都把語文教科書信奉為權威而全盤接受,哪怕對不正確的問題,也不敢置疑,對於現狀,我們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批判意識,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於否定前人的觀點,挑戰權威,不迷信與盲從,才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 總之,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而能不能從問題貫穿教學卻在教師,教師為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創設充滿活動的課堂氛圍,最佳的教學情境,教師本身要樹立模範榜樣來帶動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對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及時地把握學生思維的脈絡,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並促進學生相互提問,通過學生的問題逐步引導他們完成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都依靠問題意識來維系和支撐。在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問題 的情境,在課堂上讓學生問起來,課堂才會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使學生成為一個問的主體;要引導學生逐漸完成從 不問問題到想問問題,從想問問題到敢問問題,從敢問問題到愛問問題,從愛問問題到會問問題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上如何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