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怎樣滲透環境教育的優質課
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作品都是描寫大自然美麗景觀的,教師 在引導學生欣賞美、感悟語言魅力的過程中,應積極地滲透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找准教材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將有關的環保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 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解分析.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環保知識,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貳』 如何在語文課中滲透環保意識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綠色環保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將生活當中的關注點從衣、食、住、行逐步過渡到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中,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如課文《只有一個地球》當中所言「我們的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說地球可愛是因為他向我們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資源,而她的無私奉獻並沒有得到我們的珍惜,由於人們過度森林亂砍亂伐,造成水土流失、全球變暖等問題,使我們的地球變得十分脆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因而,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語文課程,理所當然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一塊沃土。寓環境教育於小學語文之中,讓環境教育在語文課上綻放異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在日常教學中,有以下的幾種方法:
(一) 多媒體教學,創設環保教育情境
小學生抽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還處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他們認識事物,解決問題需要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生動活潑,具體直觀,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其求知慾,讓其主動探索,加深情感體驗。利用多媒體,可將環境問題直觀的反映給學生,感受到人們在社會生活的過程當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大限度的激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例如教學《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我先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黃河以往的風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黃河的恢弘氣勢,了解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是如何養育中華兒女的,加深對黃河的嚮往。等到同學們對此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之後,教師話題一轉,就是這樣氣勢恢宏,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黃河,如今卻毫無昔日的風采。聽到這里,你有什麼疑問嗎?很多同學會問道「祖國的母親河為何被人們成為「禍河」?為什麼黃河會產生變化?怎樣進行有效的治理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出黃河如今的現狀以及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想一想,你從中能感受到什麼?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待學生匯報之後,教師進行總結:人們不顧大自然的變化,過度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導致環境每況愈下。終於,黃河給人們帶了深重的災難——近2000年間竟然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生活在兩岸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災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黃河決口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洪水捲走了一切—房子、傢具、村民和人們的幸福生活,當同學們看到眼前的情景式,內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時,同學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抓住時機說:「親愛的同學們,黃河變化的結果是讓人遺憾的,引人痛惜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引起我們的思考。過度開墾而導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的變化嗎?不是,是我們人類,正是因為我們沒有節制的過度砍伐樹木,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犧牲了幸福的生活。我們再來看一些圖片和影像資料,看看破壞環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看了這些資料,你們想對破壞環境的人們說些什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黃河呢?聽了我的提問,同學們紛紛舉起小說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有的說,不要濫砍亂伐樹木,我們應該積極種樹,讓我們的家園變成綠色的;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按照專家給出的建議進行整理保護黃河。通過多媒體出示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對於環境問題有了直觀的了解,並且初步形成了環保意識。同時,通過學習課文他們也懂得了應該保護身邊的環境,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增強了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二) 品詞析句,增強環保教育
在小學六年的語文課本中,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會有幾篇課文描寫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或者是人類的好朋友——動物。不管是自然風光,還是可愛的小動物,描寫他們的課文中,優美的問之中蘊含了許多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思想和知識,這些文章為我們教師滲透環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
同學們在五年級學習了《松鼠》這篇課文,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松鼠產生了喜愛之情,被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所吸引,所以,當同學們翻開六年級語文書時,自然會被《跑進家來的松鼠》一課而吸引,想知道作者和跑到自己家來的小松鼠之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同學們很快就能體會到,作者的一家人對於小松鼠所呈現的一種喜愛、寬容、理解的感情。教師引導學生:在文章當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出這些感情呢?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到相關的語句、或者是詞語,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會找到相關的句子,例如:有時,松鼠會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的咬我的耳朵,我想它又是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給他找去呢?同學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的不僅僅是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根式體會到了作者與小松數之間朋友般的情誼。又如:爸爸哈哈哈大笑,說:「我怎麼沒想帶著一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梁呢。森林裡的松鼠到了秋天,腳要開始儲備冬梁。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後。」從父親的話中,同學們讀出了父親對於松鼠的寬容,而且還可以看出父親將小松鼠已經當成自己的「家人」。學到這里,同學們你們最感動的是什麼呢?同學們不約而同的回答,最感動的莫過於小作者一家人對於小動物的情誼如此之深厚,將它當成自己的朋友、家人一般愛護。而我們也要和小作者一樣,愛護小動物,進我們自己的力量保護小動物。有些同學甚至聯系了當今社會中有些不法分子獵殺大象、鱷魚等珍稀動物,以換取財富的惡略行經,表達了自己對此的強烈憤慨之情,並呼籲身邊的小夥伴們一起保護環境,真愛小動物生命。
在本篇課文教學最後,同學們一起回憶了小學課本中有關於表達作者對於小動物喜愛之情的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布封的《松鼠》、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名人作家,他們對小動物都懷有喜愛之情,而我們更是應該向他們學習,保護小動物,保護大自然。
(三)指導寫作,加深環保教育
寫作,是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結合的最好方式。因此,藉助寫作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比如,在四年級學習了《桂林山水》一課之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小練筆,運用你在文章當中所學到的觀察與寫作方法,你也來描寫一處你周圍的美景,注意通過你的文字,要使讀者感受到你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同學們通過自己課後的觀察,有的對所觀察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有的對美麗的景色發出了內心的喜愛之情。
五年級下冊的學習中,有一副連環畫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連環畫是以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為主題,表現了當代的少年兒童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編者的用意,我倡導本班的學生為這幅連環畫寫一個小標語,呼籲身邊的人們熱愛環境。同學們展開思考,把自己的心聲變成一句句朗朗上口又有警示作用的標語。同時,我還發現,當同學們寫作《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人》這篇作文時,很多同學把寫作的主人公聚焦到了身邊保護環境的人們身上,或是隨手撿起垃圾的陌生人,或是不辭辛苦,早出晚歸的清潔工人們,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文字語言站養著他們的舉動。這也就說明,學生在內心中逐漸形成了環境保護的意識,而他們也努力成為環境保護行動中的一員。
(四) 綜合性學習,讓環保教育深入人心
綜合性學習考研同學們動手實踐的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收集、整理、處理信息。我們以「環境保護」為主題,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生的關注點大到全世界為保護環境所指定的法規,小到我們身邊人為保護環境所做出的貢獻。他們自己搜集相關的圖片與資料,並將其製作成幻燈片與身邊的同學進行分享,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利用網路在網上發出保護環境的倡議書,號召更多的人保護環境。我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這番學習,度與環境保護的主題有了給為深刻的認識與見解,而他們自身也努力踐行環境保護的行動。
小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環境意識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而我們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是語文學科不可推卸的責任。只要我們心中時刻裝著環境教育這一理念,寓環境教育於語文教學之中,不斷挖掘語文素材,不斷找准滲透點,一定能讓環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異彩,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使小學語文成為環保教育的沃土。
『叄』 如何滲透小學階段環保教育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在20歲前形成的。少年兒童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從小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並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工作,自覺調整自身環保行為的意識就強一些。因此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每個人自身存在的需要,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許多國家在中小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以期培養出懂得環保知識、具有環保意識、能採取適當行為保護環境的未來公民。我國義務教育大綱中也明確提出要重視環境教育。我國實施環保教育的主模式,是在學校各科教學中融進環境教育。中小學的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不同的學科內容與環境教育主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涉及各地的風景名勝、珍奇動植物等,目的是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喜愛之情,從而能自覺地對造成這些破壞或傷害的人和行為加以防範和抵制,以保護環境和美化環境為己任。
我認為,在中小學各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家園被污染的嚴重性。
現代工業文明造就了人類輝煌的物質現實,但是,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環保意識的淡薄、對大自然過度的
開發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問題,諸如水和大氣污染,土地沙化,沙塵暴頻繁,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動物數量減少,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質惡化並長期斷流,長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長達幾公里,生態已經嚴重失衡。面對如此多的惡化現象,有識之士在高聲吶喊:「我們的眼淚將是地球上最後一滴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還我一片潔凈的藍天!」「把綠色還給大地!」這是當代社會對於眼前生態現實的深切關注。面對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如何使生態環保教育由口頭上的道理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如何使被動性知識轉化為主動性的意識,實在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其次,在中小學各學科中要滲透環保教育。
1. 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目前小學的語文教材編進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有贊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古代山水田園詩,如《山行》、《絕句》《游園不值》等,那和煦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無一不流動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旋律。還有現代寫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溝》等,人與自然組成了一幅和諧完美的畫卷,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變人的思想,進一步說,能改變人的行動。換個角度講,這正是語文課程的實用功能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滲透環保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吸引學生參與環境教育活動,思考環境問題。根據學生所在地的實際環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
2. 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在小學五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長江,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內容。教師可收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為學生講述有關環保方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和《黃河頌》,進入美的意境,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然後出示一幅幅黃河長江被污染的圖片,設疑置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討論,得出長江黃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後分組讓學生討論治理污染的措施,從而增強環保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自然,明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樹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 在其它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中小學的各門學科中都有有關環保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對各學科(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張。精心設計教案,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滲透環保教育的目的。
最後,學校要因地制宜,營造校園的環保氛圍。
1. 利用《學生守則》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
通過對《中小學生守則》背誦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校園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愛護花草樹木,研究節水措施,自覺抵制不愛護花草樹木的行為,自覺地回收垃圾,並鼓勵學生出謀獻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行全員參與,做好環保工作。
2. 利用主題節日,開展環保教育。
學校可結合少先隊活動,利用各種主題節日,如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開展環境宣傳教育,督促學生發倡議,出計劃,定措施。在校內開辟環保專題宣傳欄,讓孩子們從感性的認識和自身活動中積極、輕松、自然地接受環境教育,使全校師生養成不亂扔雜物、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師生的環保熱情。
總之,環保教育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凈化美化校園,為營造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努力。
『肆』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火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教師要善於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態文明因子,找到滲透點和結合點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 巧妙點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
教材涉及生態文明的內容,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語匯積累、品詞析句、理解課文等方面入手,適時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級語匯積累教學應把生態文明教育貫穿滲透其中。我們常見的獅子、熊貓、大象、老虎、熊等動物,生活在籠子里,它們為什麼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們自己的家園里?教育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文明,思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面對教材中無數縱橫交織的生態文明教育契機,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仔細體味,自然地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於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機熏陶,讓學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賞「插圖」,直觀形象。小學語文插圖多達幾百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例如,教學《桂林山水》,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清澈的湖水,翠綠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樹影。美麗的景色在學生心頭喚起的感覺,會產生愉悅之情,並慢慢沉澱,使之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願望,這就強化了生態文明教育。第二,欣賞朗誦,感知形象。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備的上乘佳作,如《三亞落日》《草原》《黃果樹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態文明教育課文。教學時,可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通過聲音感受自然景觀的美麗,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生態文明保護得當,自然的美麗才能得以永恆,使學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讀,內悟形象。加強朗讀,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會收到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學《長城與運河》《迷人的張家界》這類課文,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提升他們保護生態文明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三、 有意運用,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養成
課上,在課堂練習中運用。課堂練習,除了鞏固所學知識,也可有意設計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其中。如第八冊有個看圖討論練習,除了復習相關句型造句外,可引導學生仔細觀看畫面:青山,綠水,嫩草,舒坡;沙灘野餐,水裡游泳;試飛航模;海鷗低旋。要求學生再造一句,勾畫一幅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的和諧共處圖來。這樣的訓練多次反復進行後,學生必然會得到生態文明教育,形成重視生態文明的意識,養成注意生態文明的習慣。課後,在拓展延伸中運用。一方面,可通過寫作練習有意訓練。另一方面,可通過活動安排反復實踐。小學語文雖有不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但其深度和廣度還需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補充。可把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有意安排在活動中,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課外天地,來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語文教學,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教學活動,都可以滲透生態文明意識。只要我們能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態文明因素,選准滲透點和結合點,研究滲透技巧,增強滲透效果,就能促進全面的生態文明教育。
『伍』 如何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強朗讀,能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學《春》、《濟南的冬天》、《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都市精靈》、《幽徑悲劇》、《詠柳》、《望廬山瀑布》等這類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美麗景緻的語句,並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學校馬忠彩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應該找准教材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將有關環境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授分析,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環境知識,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
根據各年級各學科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分門別類地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如自然課,可以結合水土保持、自然保護、珍稀動植物保護等內容,通過養花、植草、馴養小動物、製作動植物標本,培養他們熱愛自然、關心環境的興趣.語文課,可以結合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鳥的天堂》,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強化環境知識的儲備,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開展環保作文競賽,讓學生分析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抒發保護環境的理想.數學活動課,可以進行「節約資源」、「綠化校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創設情景,樹立理念
要樹立綠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創設情景、營造氣氛.如在班級宣傳欄里設置「綠色報告欄」,如,以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無煙日等紀念性節日為契機,讓學生展開調查,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做到環保從我做起.同時,師生之間可以自主設置與研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
二、感知插圖,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教材插圖就是「物」,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比如,第九冊《迷人的張家界》,介紹張家界的奇山秀水及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說明美麗張家界為什麼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這里就可以引導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把收集到的張家界的風景圖片用多媒體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觀察:張家界「奇、野、峻、幽、秀」的景色.使學生初步形成印象然後旁敲側擊教育學生,努力環保留住美景.
三、一字一詞,見縫插針可以從一些基本字詞去引申闡發與環境聯系著的知識.比如,與「竹」有關的成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後春筍等,說明之所以有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是因為中國盛產竹.秦漢以前,黃河以北的地區也是盛產竹類的.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住無竹」的說法.但是現在的北方已然不復歷史上的那樣溫暖.
四、尋章摘句,歸類遷移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語文教師可以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多途徑搜集環境知識,多渠道地展示,用更形象優美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閱讀理解,畫龍點睛
語文學科具有形象性和貼近生活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結合課文內容滲透環境教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很多語文課都是滲透環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個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使他們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害,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教師應該借機啟發學生牢記歷史上破壞生態環境的慘痛教訓,自覺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告戒同學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破壞了生態平衡,人類自身也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與報復.
在講授《兩只鳥蛋》中,讓孩子看到了小鳥的明天,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講授課文《大瀑布的葬禮》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人們在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時的沉重氣氛,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體會到作者和授課老師所要表達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保護環境的想法.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讓學生感受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柒』 如何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一、整合目標,點滴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編入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環境教育的內容:
1、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自然環境是人類勞作、生息、繁衍和賴以生存的空間。煦暖的陽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廣袤的草原、芬芳的花草,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流入到作家的筆下,成為我們進行環境教育的好題材。如:一年級上冊《四季》、《陽光》和古詩《畫》,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荷葉圓圓》、《夏夜多美》、《畫家鄉》、《春風吹》和古詩《春曉》、《村居》、《所見》、《小池》等。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黃山奇石》、《北京》、《看雪》、《四季的腳步》、《秋天》和古詩《贈劉景文》《山行》等。二年級下冊《找春天》、《筍芽兒》、《日月潭》、《葡萄溝》、《雷雨》、《北京亮起來了》和古詩《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絕句》等。這些課文不但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學生產生了護美的慾望。
2、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生物,與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種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同樣也是大自然的家。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一種相互協調、和諧相處的關系。如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雪地里的小畫家》,一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父親和鳥》。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等這些課文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提高學生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敲響環保警鍾,呼喚環境保護:
地球本來是美麗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破壞,現在地球已經是「百孔千瘡」了,所以大自然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因此,作為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義務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如一年級上冊《小熊住山洞》,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失物招領》、《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二年級下冊《泉水》。這些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好素材。
為此,教師在挖掘教材時一旦發現教材內容中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有針對性地確定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先多一分環保之心,把它融進教學目標中。目標明確就能使教師自始至終給學生以滿堂的期待,上課時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抓住課堂的點點滴滴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創設情境,情感體驗
兒童的心理情感偏向力大,幼稚的心靈純潔無瑕,在每天生活的自然環境中一草一木都會引發他們無窮的遐想,富於它們鮮活的生命。他們是自然環境的觀察者,他們思維敏銳,感情脆弱,善於發現周圍環境小小的變化。就這些小小的變化,常常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振動,經久不息。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時間情感領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們形成觀念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於針對小學生的情感特徵結合環境教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
1、激發美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課文、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課文,甚至敲響環保警鍾、呼喚環境保護的課文,很多教材無論是課文內容還是課文插圖都編得非常地美,教師就應創設一定的情境,帶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使兒童的心靈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出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如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一課,當播放課件出現「一隻遊船在湖面上行駛,船頭兩側捲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著一條長長的波紋。一個小姑娘穿著紅衣服坐在船頭,她在欣賞兩岸的風景。那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展翅欲飛的雄鷹,半山腰的石兔、石龜,好像正在賽跑。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學生們都看得入了神,完全被美麗的景象吸引住了。這時再讓學生說「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想法?」學生都說得很好:「湖水真清啊,真像一面鏡子,美麗的景色倒映在湖裡太美了。」「這里的山石真有趣,真想去摸一摸。」「這里的景色太漂亮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後讓學生來美美地讀一讀,學生讀得可輕柔了,讀得如痴如醉。此時教師用溫柔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面對這么美的環境,大家忍心去破壞它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教師用激情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那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我們要保護它」「我們不能往湖裡扔東西」……能讓兒童獲得美感的事物、環境,他們又怎麼捨得他人破壞呢?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化動為靜、化靜為動,挖掘教材內容中美的現象,使兒童對之如痴如醉,環境教育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2、激發危機感:
所謂危機感是在學生明辨真理的基礎上的一種內心需求,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憎心理。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危機感,能促進兒童把自己的認識付諸於行動,表現出他們的一種抗爭心理。環境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可充分利用兒童未來的主人熱愛自然,不容使之遭到破壞的心理,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當播放課件出現「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學生的表情充滿了厭惡感,再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結果「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裡來的?」,然後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一張張垃圾圖片,都露出厭惡的表情,此時教師讓學生談感受「你看到這些圖片想說什麼?」學生說「這些垃圾太臟了」「臟死了」……這時,教師再跟學生講垃圾對我們人類的危害,以生動鮮明的事例讓兒童產生危機感,使保護環境變成兒童自身的需要,「我們應該怎麼做?」讓他們意識到未來的主人應擁有美好的家園,美好的家園來自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投身於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
三、淺入深出,注重意識
由於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長篇大論的空洞說教收效甚微,我們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倡導的環境教育是淺顯的,學生力所能及的,重點是環境意識的滲透。因此,在兩者結合時,要適當地掌握小學環境教育的度,要淺入深出,要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爺爺為小做穿衣服)說話:爺爺在做什麼?為什麼這么做?啟發學生想像:這時候,小樹的心情怎樣?如果你是小樹,會對爺爺說什麼呢?朗讀體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枝繁葉茂的小樹):這是什麼季節,小樹有什麼變化?過渡討論:小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小樹因為有了爺爺的關心和愛護,才長得這么粗壯茂盛。然後再看圖(爺爺在樹下乘涼),想像爺爺的心情,想像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對話,使學生感悟人與樹之間的和諧關系。再通過朗讀,從而使學生深切地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最後擴展活動,宣傳環保:1、課件出示小樹遇到長蟲、乾旱、缺乏養料、有人傷害等畫面。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小樹?2、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樹木為人類做貢獻」的資料。使學生明白:人類愛護樹木,樹木回報人類。環境保護教育與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結合,應結合學生的知識程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環境意識的滲透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注重意識的滲透使環境教育潛移默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淺入深出的功效。
四、著重實踐,活動深化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活動中最容易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因此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環保重要性迫切性,實踐環保行動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後,讓學生也學鄧小平爺爺在學校或在家裡或在路邊種一棵樹、一棵苗。比如學習了《美麗的小路》一課後,結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身邊的垃圾》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在春遊之前學習《失物招領》,談談春遊我們應該怎麼做,在春遊中學生就能多一份環保之心,做到不丟垃圾,看到垃圾能主動撿起來。學習了《「紅領巾」真好》一課後,學習課文里的小朋友做一塊愛護小鳥、小草或小花宣傳板。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落實環保行動。
小學語文新課程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新世紀環境問題對教育的挑戰,同時又賦予小學語文教育嶄新的內容。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強化環境教育的意識,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整合目標,找准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得到情感體驗,滲透時淺入深出,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課外著重實踐,活動深化環保意識,付之行動。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培養出一代具有環保意識的合格公民。
『捌』 小學教育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太青鄉獅象完小 劉鐵軍
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祖國將來的建設者,對他們進行環境教育,幫助他們提高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做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調整環境教育的結構,要通過直接與間接的教育手段把未來與現在的公民培養成為21世紀創造人類更好生存環境的積極參與者。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不僅要求他們知道《環境保護法》的主要內容;明白益蟲益鳥是人類的朋友;了解環境污染的表現;知道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以現有的課本為基礎,盡量發掘,找到與環境教育相關的課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中滲透環境教育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挖掘本學科環境教育的素材
由於語文科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因此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環境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有顯性和隱性的,顯性的比較容易找,隱性的則需要教師認真的分析教材,善於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義務教材語文課文中有關環境教育的教材有《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謎》其它五篇均為隱性的。在教學《桂林山水》、《林海》、《鳥的天堂》、《第一場雪》、《索溪峪的『野』》這幾篇描寫美麗景色的課文時,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找准知識結合點,著重培養學生熱愛優美的環境,是他們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懂得這么美好的環境要靠人們的愛護和創造。在教學時,側重進行真愛野生動物、珍惜人類生存環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學《鳥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兩課時,要使學生懂得生態平衡的重要。
2.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進行知識教學的主要形式,語文學科中的環境教育是隨著知識技能的教學而進行的,所以課堂教學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渠道。
語文學科的教材內容極其豐富多彩,我們要根據各課內容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環境教育,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採用了課件演示,將學生生活中難以接觸的課文中涉及的宇宙現象形象地展示出來,雖然本課是環境教育的顯性教材,但由於地球是我們無法直觀的看到,學生只是憑空想像,感到很陌生,想了解它的美麗、渺小有一定的難度,宇航員的慨嘆「地球太渺小同時有太容易破碎了」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通過課件,形象地演示出與茫茫宇宙相比它確實易碎同時又顯得那麼渺小。栩栩如生的畫面,讓學生大開眼界,在心靈深處掀起情感的波瀾,教師此時點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地球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唯一的家園,。教師小結:同學們,有許多環境的公害能夠鏟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尋回,但如果毫無節制的破壞地球資源,到了無法挽回的時候,我們人類將無家可歸,因為除了地球我們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見,人類的家園是靠我們去精心的呵護與創造的。如果我們違背了自然規律,那麼留給子孫的將是「石頭林」,為了給子孫留下碧水藍天,一方凈土,讓我們都來保護環境吧!此時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心靈深處埋藏下熱愛環境保護地球的種子。
『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材應體現現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欣賞文學作品,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們要充分發掘並利用語文學科中的生態教育因素,使學生了解人類生存環境和發展的關系,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態度和生態文明意識,自覺去關愛自然,愛護地球。
一、 在直觀中體驗生態文明的重要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文質兼美,還有不少課文滲透了環保教育的因素,有利於教師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挖掘課文中蘊藏的生態環保素材,圍繞語文教學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設定環保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步驟,把環保教育有機滲透到德識才學的教學過程中,以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很多課文無論是內容還是插圖都十分精美。《莫高窟》《沙漠中的綠洲》《珍珠鳥》等都不失為好的環保教育素材。老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絢麗多彩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提高欣賞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培養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才能。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不僅是師生、生本情感交流、平等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與大自然竊竊私語、情感融洽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環境、周圍的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教師應因文而異,通過插圖、多媒體以及精彩語言創設充溢情感、飽含激情的教學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生態教育活潑具體,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實施高質量、高效率的生態教育。
教老舍《草原》時,老師可利用多媒體再現草原藍天碧草羊兒跑的獨特風光,並伴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圖片與音樂美妙融合,讓學生沉醉在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問:你聞到了什麼?這兒為什麼會如此優美宜人呢?學生通過觀察、想像、交流,領略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無限風光,而且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心靈中沉澱,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生態文明之芽也在心中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