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高考語文考多少多少虛詞

高考語文考多少多少虛詞

發布時間:2022-04-11 09:55:29

① 高考必須掌握的文言文120個實詞和60個虛詞有哪些

常見的文言實詞有以下120個:
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誠、除、辭、次、從、殆、當、道、得、度、非、復、負、蓋、故、固、顧、歸、國、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憐、彌、莫、內、期、奇、遷、請、窮、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高中只需要掌握18個虛詞而已吧!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即:之、其、而、則、以、乃、於、者、因、也、乎、焉、與、何、為、若、且、所。

② 高考語文十八個虛詞

高考文言文18個文言虛詞的意思用法整理
一、而
【本義】像人們面部下垂的胡須——胡須。
【假借義】
1.面部的胡須往往連接在一起——連詞,表示前後兩個語法單位(詞、短語等)之間的各種關系。
①表示並列關系,可不譯。
公而忘私——存而不論——避而不談
②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才」「就」「接著」「就在這時」「原來已經」。
廢書而嘆——雞鳴而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言而喻
③表示遞進關系,可以翻譯為「並且」或「而且」。
久而久之: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
④表示轉折關系,連接語意轉折的詞語、句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可是」「但是」等。
華而不實——不約而同——不謀而合——不翼而飛——不勞而獲
⑤表示修飾關系,把表示動作行為方式、手段、時間等的狀語跟中心詞連接起來,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語,可以不用翻譯。
拂袖而去——沖口而出——垂手而得——背道而馳——半途而廢——乘虛而人——蜂擁而來——從天而降
⑥表示因果關系,連接有因果關系的詞語或句子,相當於「因而」。
淡而無味:淡,薄,與「濃」相對。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⑦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可以翻譯為「如果」「假如」。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過錯如果能夠改正,就是最好的優點。
(8) 表示目的關系,目的是,來,用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寧許以負秦曲——作師說以貽之
2.胡須往往成為人的面部特徵之一,故可以用來指代人——代詞,第二人稱,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你」、「你的」。
余知而無罪也——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某所,而母立於茲。
二、以
【本義】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類似現在的鋤頭——耜、鋤。
【引伸義】
1.(1)動詞:古代人們使用鋤頭在田野勞作——用、使用、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2)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勞動效率是人們的普遍認識——認為、以為
例:習以為常——物以稀為貴 ● 信以為真:相信他是真的。指把假的當作真的。●皆以美於徐公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
(3)讓。例: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2.詞義虛化成為介詞,表示詞語間的各種語法關系。
①介詞,表示方式、憑借或手段,可以視情況翻譯為「用」「拿」「憑借」「依靠」「按照」等。
以禮相待——以德報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恆
②介詞,表示目的或原因,相當於「因為」「由於」。
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不以人廢言:廢,廢棄。不因為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
③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從你
④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韓厥具以實告——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大能鳴也——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引以為(把它作為)流觴曲水——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⑤介詞,表示帶領,率領。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蓋以十艦最著前——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3.連詞,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來」「用來」「以便」。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武願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4.連詞,相當於「而」,但不用於轉折關系。
一旦振罪,或脫身以逃(承接)——遂自投汩羅以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並列)●木欣欣以向榮(修飾)——終日而思——談笑以死●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人
5、連詞,表示因果。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三、其
【本義】像一個簸箕的樣子——簸箕。
【假借義】
1.用作代詞。
①表示領屬,相當於現代漢語 第三人稱「他(們)」「他(們)的」。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詞,他,他的;好,愛好。迎合別人的喜好。
②表示領屬,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你的: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③表示指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那」「那個」「其中的」「那些」。
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
2.用作副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命令等語氣。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問)
3.用作副詞,表示動作發生在將來,相當於「將要」。
其如土石何?
4.用作連詞,可以放在句首,或者表示假設,可以翻譯為「如果」;或者表示選擇,可以翻譯為「還是」。
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5.用作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不用翻譯。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四、為 wéi wèi
【本義】古代的人們驅趕大象幫助勞作——勞作、製作、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引申義】
1.運用智力管理國家也是一種勞作——治理(國家)
各自為政: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2.運用大象等畜力可以做人力無法做到的重任——動詞,可譯為「充當、擔任、作為、成為」
轉危為安
3.只有勤奮勞作的人才有——作為、作用
大有作為:作為:做出成績。能夠極大地發揮作用,作一番貢獻。
4.大家都認為勤奮的人才能有作為——認為、是、算作
互為表裡
五、者
【本義】從鼻子中喘氣幫助說話——分辨事物的言辭。
【假借義】
1.表示稱代,加在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形容詞性短語)後,使之具有名詞性質,可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用在名詞後,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這個人」。注意兩種用法
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可不必譯出。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對象:邑有成名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組成名詞性片語,表示語氣停頓。可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
4.用在數詞之後,相當於「種」「樣」「……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5.指代某種情況,可視上下文翻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6.表示指代,跟在總體名詞後的限定性詞語後面,指代總體中的某一部分、個體。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願地上當。
定語後置標志。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7.助詞,用作「若」「似」「如」的賓語,用在句子末尾,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8.助詞,表示停頓,用在名詞、分句後面或句子中間,表示「者」字後面有所解釋,或者敘述、說明原因。
注意: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9.助詞,放在疑問句的句末,用在疑問句後,表示疑問。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六、之
【本義】像人的腳趾站在地上,即將出發——到……去、往(動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假借義】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第三人稱「他(們)、她(們)、它(們)。
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志趣相投的人。
2.指示代詞,這、此。
操之過急: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於急躁。
3.代詞,相當於「我」「自己」。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君將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4.比較作定語的標志的兩種不同用法。
(1)助詞,相當於「的」,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不經之談
(2)特別注意:定語後置的標志。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結構式:1中心詞+之+定語+者 2中心詞+之+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5.助詞,變主謂結構為偏正結構,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6.助詞,構成動賓倒裝句式。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7.助詞,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8.助詞,用在方位名詞(如「前」「後」等)和它們的修飾語間,表示對方位、時間、范圍等的限制。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壟斷焉。 (《列子•湯問•愚公移山》)
9.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君侯何不快之甚也?(你為什麼這樣不愉快呢)
七、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何: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八、則
【本義】古代以貝類和刀形金屬作為貨幣——貨幣。
【引申義】
1.貨幣的輕重各有等差,需要制定法則加以衡量——法則、准則
以身作則:則,准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2.法則就是規定必須遵守的是非標准——副詞,是、就是。
偏信則暗——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窮則思變——聞過則喜
3.副詞,就、立即。
沛公則置車騎。
【假借義】
1.用作連詞,表示多種語法關系。
①連接前後相承接的語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便」「那麼」。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②連接轉折關系的語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卻」「但」。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後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③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那麼」。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麼」「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④表示並列關系,不用翻譯。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⑤表對已然或發現的強調。可譯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左傳•餚之戰》)
⑥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2.助詞,無實際意義。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詩經》)
九、於
【本義】語氣舒緩的樣子——語氣舒展。
【假借義】
1.用作介詞
①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可譯為「在」「從」「到」。
年之際在於春
②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方向,可譯為「向」。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③引進動作行為的趨向或所從,可譯為「從」「到」。
青,取之於藍…… (《荀子•勸學》)
④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對」「對於」「給」等。
取信於民:取得人民的信任。
⑤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重於泰山
⑥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放在動詞之後,可譯為「被」。
見棄於人:見,被。棄,遺棄,拋棄。被別人拋棄。
⑦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由於」。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
⑧「在……方面」「從……中」
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⑨與,跟,同。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2.助詞,用於句中,無實際意義。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桃夭》)
十、乃
【本義】呼氣不順暢——呼氣困難。
【假借義】
1.代詞,相當於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代詞,相當於指示代詞「這樣」「如此」。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3.判斷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就是」。
勝敗乃兵家常事:勝利或失敗是帶兵作戰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勝利或失敗看得太重。
4.副詞,相當於「才」「這才」「就」等,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副詞,相當於「卻」「竟然」"反而"等,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副詞,相當於"只""僅" 「僅僅」「只是」,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7.助詞,無實義。乃文乃武。 (《尚書》)
十一、所
【本義】用斧頭伐木的聲音——伐木聲。
【假借義】
1.用作名詞,「處所」「地方」「應有的歸宿」。
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2.用作助詞,放在動詞的前面,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
不知所措
3.用作助詞,放在介詞前面,組成介詞結構短語,合起來作狀語,說明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憑借的方法手段、產生的原因及其有關人物。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4.用作助詞,與「為」合用,表示被動。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大概的數目,通「許」。
父去里所,復還。(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6.量詞,房屋一棟、一處稱一所。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賦》)
十二、 若
(一)動詞,像,好像。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若入前為壽 ,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於。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十三、乎
【本義】話語說完之後餘音未消的樣子——句末聲音上揚的樣子。
【假借義】
1.在句子末尾人們要表示出說話的語氣——語氣助詞,表達話語的多種語氣。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或「呢」。
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於「嗎」。
②用於句尾,表示感嘆或祈使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呀」。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③用於句尾,表示揣度的語氣,可以翻譯為「吧」。
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2.用於句中,介詞,介引時間、處所等,相當於「在」「對於」「於」。
異乎尋常:異,不同;乎:於;尋常,平常。跟平常的情況很不一樣。
3.形容詞詞尾,表示性狀,可以翻譯為「……的樣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十四、且
【本義】像放置物品的幾案——案板、幾案。
【假借義】
1.借用作連詞,連接前面的話語。
①表示並列關系,可以翻譯為「並且」「又……又」「一面……一面」「一邊……一邊」。
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表示層進關系,可以翻譯為「而且」「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③表轉折,卻。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2.用作副詞,表示多種關系。
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尚且」「還」。表示讓步關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姑且」「暫且」。
得過且過:且,暫且。只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
③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十五、焉
【本義】像一種鳥兒的形狀——焉鳥,產於江淮。
【假借義】
1.代詞,相當於「之」。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2.代詞,表示疑問,可以翻譯為「哪裡」「什麼」「怎麼」。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3.兼詞。
(1)兼有介詞「於」和代詞「是」或「之」的含義,相當於「於是」或「於之」「於此」、「於彼」。
習焉不察:習:習慣;焉:兼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4.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用於句末表示肯定或陳述。句末語氣詞,譯為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5.助詞,做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地」。
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6.助詞,表示疑問,用於句末,相當於「乎」。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十六、也
1.句末語氣詞,表示多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2.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停頓,以引起下文。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十七、因
【本義】人躺在草席上休息——草席、墊子。
1、躺在席子上有所——依靠、憑借(介詞)。
】因人成事——因利乘便
2.依靠多了形成慣例——因襲、沿用、依照
因循守舊——陳陳相因
3.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依據、條件、時機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通過」「經由」「趁著」。
因勢利導:因:順著;勢:趨勢;利導:引導。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4.介詞,表示原因,相當於「由於」「因為」「因此」。
因禍得福
5.名詞,可以譯為「原因、機會」「機緣」。
前因後果——事出有因——因果報應
6.副詞,於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7、動詞
(1).根據。例: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五蠹》)
(2).沿襲,繼續。例:①蒙故業,因遺策。
十八、與
【本義】動詞,賜予別人一勺飯食——賜予、給予。
多許少與——與人方便
【引申義】
1.給予別人東西是為了和別人——結交、親附
虛與委蛇: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2.與之親近則容易贊成他的觀點——贊成、贊許、援助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
3、對付。①龐煖易與耳。
【假借義】
1、介詞。
(1)比,和……比較。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2)給,替。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
(3)介詞。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連詞,相當於「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與介詞用法要分清,義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不足與謀
3.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疑問或感嘆,後作「歟」,此義項讀音為yú。
反問:子非三間大夫與?
疑問: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4.動詞,可譯為「參加、參與」,此義項讀音為yù。
蹇叔之子與師。(《左傳•餚之戰》)

③ 高考的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是哪些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7.表示因果關系, 8.表示目的關系,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而後】才,方才。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2.【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三)何:通「呵」,喝問。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何乃】譯為「怎能」 3.【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4.【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乃爾】譯為「這樣」。 5.【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6.【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3.讓步關系,尚且,還。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2.暫且,姑且。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且如】就像。 7.【若】 (一)動詞,像,好像。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3.至,至於。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若何】怎麼樣。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8.【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所謂】所說的。 【所在】 1.到處。 9.【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2.以為,認為。 3.判斷詞,是。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4.對,向。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10.【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2.哪裡,怎麼。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2.用,任用。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④ 高考語文需要記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有多少個呀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於 十五、與 十六、則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⑤ 高考需要掌握多少個文言虛詞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夫趙強而燕弱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辭》)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禮畢而歸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④惑而不從師 (《師說》)
5.表示假設關 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荊軻刺秦王》)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③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荊軻刺秦王》)
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讎者,何如?」(《荊軻刺秦王》)
(二)通「爾」,用作代 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復音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⑥ 高考語文文言必考的十八個虛詞是哪些

一、 而

1、 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 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而且」。

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4)(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青,取出於藍,而青於藍。

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續耳。

(5)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6)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於「地」「著」等,或不譯。

如:吾恂恂而起。

吾嘗終日而思矣。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於茲。

3、 助詞,附在其它的詞上。

(1) 作時間詞,「既而」「俄而」「已而」「而後」等。

如:既而兒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語氣,相當於「罷了」。

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二、 何

1、 疑問代詞

(1)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什麼」「什麼原因」。

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如:大王來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如:然則何時而樂耶?

2、 副詞

(1)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麼」「怎麼」「怎麼這樣」。

如: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 復音虛詞。

(1)「何如」,用在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者「什麼樣」。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如:榮祿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 同「呵」,喝問。

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三、 乎

1、語氣助詞

(1) 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嗎」?

如:欲安所歸乎?

壯士,能復飲乎?

(2) 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如: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 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呀」。

如:孰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頓處,可不譯,相當於舒緩語氣。

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亦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4、 用作助詞,可作形容詞詞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四、 乃

1、 副詞

(1) 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2) 情理上的逆轉相背,可譯為「卻」「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僅」。

如: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2、 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作定語,「你」「你的」。

如:家祭無忘告乃翁。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用作副詞,起幫助判斷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嬴乃夷門抱關者。

五、 其

1、 代詞

(1)第三人稱,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復數)。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2)第三人稱,一般代人,可譯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3) 第一人稱,用作定語或主語,譯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 指示代詞,表遠指,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如:則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5) 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如: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2、 副詞

(1) 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

如:其皆出於此乎?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 反詰語氣,可譯為「難道」「怎麼」。

如:其孰能譏之乎?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語氣,可譯為「還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語氣,可譯為「可要」「可」。

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 連詞

(1) 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

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

(2) 選擇關系,可譯為「是……還是」。

如: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耶?

嗚呼!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4、 助詞,作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霰雪紛其無垠兮。

六、 且

1、 連詞

(1) 遞進關系,可譯為「而且」。

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且矯詔紛出。

(2) 並列關系,連接兩個動詞,可譯為「又」「並且」。

如:河水清且漣漪。

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3) 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況且」「再說」。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副詞,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盡。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七、 若

1、 代詞

(1) 人稱代詞,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如:更若役,復若賦。

若入前為壽。

(2) 指示代詞,「這」「這樣」「如此」。

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 連詞

(1) 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設」。

如:若止印三二本,則未為簡易。

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

(2) 選擇關系,可譯為「或」「或者」。

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3、以「夫」「至」結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

如: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4、 動詞,「像」「好像」。

如:若水之歸下也。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八、 所

1、 助詞

(1)組成「所」字結構。後面必須跟動詞,如不是動詞則要活用為動詞。相當於「……的」。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如:置人所繒魚腹中。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2、 組成「為……所……」表被動。

如: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3、 構成復音虛詞「所以」。

(1) 表原因。譯為「……的原因」。

如: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2) 表憑借、手段、目的。譯為「用來……的」。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

4、 名詞。譯為「處所」「地方」。

如:某所,爾母立於茲。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九、 與

1、 介詞,

(1) 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和、跟、同」。

如:且與府吏要。

秦伯說,與鄭人盟。

(2) 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於「跟……相比」。

如:吾與徐公孰美。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2、 連詞,邊接並列成分。

如:今秦之與齊猶齊之與魯也。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也入與非常也。

3、 語氣助詞,通假字,同「歟」。

如:王庶幾無疾病矣與。

無乃爾是過也。

4、 動詞,譯為「給予、結交、參加、贊許、親附」

如:蹇叔之子與師。

失其所與,不智。

與嬴而不助五國者。

十、 於

1、 介詞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如:得復見將軍於此。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 形容詞之後,表比較。可譯為「比」「勝過」。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 構成復音虛詞「於是」。

(1) 句首表承接或因果關系,古今同義。

如:於是余有嘆焉。

於是秦王不懌。

(2) 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在這」「從這」。

如: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 詞綴,嵌在動詞之前,構成雙音節詞,不譯。

如: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十一、為

1、 介詞,讀四聲。

(1) 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如:不足為外人道也。

(2) 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如:為君翻作《琵琶行》

公為我獻之。

(3) 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 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

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 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如: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6) 被動關系。可譯為「被」。

如:恐為操所破。

2、 助詞。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可譯為「呢」。

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何以伐為?

3、動詞,「成為」「變成」「治理」「作為」「當作」「以為」「認為」「是」等。

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十二、焉

1、 助詞

(1) 語氣助詞。

A、 陳述語氣,可不譯。

如:於是余有嘆焉。

B、 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如:萬鍾於我何加焉?

C、 句末助詞,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

如:盤盤焉。

2、 代詞

(1) 人稱代詞,一般代物,作第三人稱,可譯為「它」。

如:謹食之,時而獻焉。

(2) 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

如:且焉置土石?

則將焉用彼相矣。

3、 兼詞

(1) 用作「於此」「於是」。

如:青麻頭伏焉。

風雨興焉。

(2) 用作「於之」。

如:使皇武子辭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十三、因

1、介詞,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如:因賓客至相如門前謝罪。

因擊沛公於坐。

我欲因之夢吳越。

2、 連詞

(1) 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如:相如因持璧卻立。

府吏聞此便,因求假暫歸。

(2) 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為」。

如: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

十四、也

語氣助詞

(1) 表示判斷語氣。

如: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 表示肯定語氣。

如: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3) 表示疑問語氣。

如:吾王庶幾無疾病矣,何以能鼓樂也。

縛者何為者也?

(4) 表示感嘆語氣。

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能鼓樂也。

(5) 用在句未,表示反詰語氣。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6) 表示祈使語氣。

如:勿從俱死也!

(7)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十五、以

1、 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用(憑)什麼身份「」按照「。等。

如:余船以次俱進。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2) 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趙。

(3) 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范圍。相當於「在」「於」。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5)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如: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2、 連詞

(1)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目的關系。前一個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

如:斂貲財以送其行。

以盡吾齒。

(3) 因果關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4)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是後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余以四人擁火以入。

(5) 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3、構成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台口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發於新硎。

4、 副詞,同「矣」,相當於「已經」。

如:固以怪之矣。

十六、則

1、 連詞

(1) 承接關系,可譯為「就」『便「』原來是」「已經是」。

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臨視,則蟲集冠上。

(2)假設關系,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或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 並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如: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可譯為「可是」「卻」,或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可譯為「雖然」「倒是」。

如: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2、 副詞,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則寡人之罪也。

十七、之

1、 代詞

(1) 人稱代詞,第三人稱。

如:作《師說》以貽之。

(2) 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如:均之二策。

之二蟲又何知?

2、 助詞

(1) 結構助詞。

A、 定語的標志,可譯為「的」或不譯。

如:吾嘗聞少仲尼之聞。

B、 補語的標志,可譯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 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 音節助詞,湊成音節,不譯。

如:公將鼓之。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十八、者

1、 助詞

(1) 構成「者」字結構,名詞性短語。

如:用葉者取葉祿長足時。

(2) 起提頓作用,可不譯。

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縉紳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 代詞

(1) 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如: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放在數詞後面,可譯為「個」「樣」之類。

如: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⑦ 高中語文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考綱劃定18個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於、與、也、則、者、之。其中「因、以、於、則、之、乃、而」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常見考法是採用課內與卷內句對照區分的題型進行考查,但近幾年廣東卷主要是卷內句的對照區分。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並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並列關系。

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

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

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譯文: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劍門關既氣象非凡,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譯文: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遞進復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

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

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譯文: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譯文:楚懷王起了貪心,並且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譯文: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於是,然後,接著,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

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

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穀子。 】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尾「就」「接著」「來」。可不譯。

①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譯文:把它丟在地上,拔出劍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③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譯文: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

⑧ 高考的語文虛詞

高考語文虛詞18個
一、而
1. 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 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二、何
1. 用作疑問代詞。
(一)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二)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 用作副詞。
(一)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 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樣"或"什麼樣"。
樊噲曰: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 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
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三、乎
1. 用作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 用作介詞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3. 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 用作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
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
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
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
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 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 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五、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
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
(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 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
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
可譯為"還是"。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
(《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六、且
1 .用作連詞。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 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如: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七、若
1.用作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用作連詞。
(一)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三)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
表示他轉。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八、所
1.用作助詞。
(一)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二)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 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 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
(一)表示原因的,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表示手段或憑借的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九、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
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 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
可譯為"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十一、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業。(《左忠毅歸逸事》)
2.
(一)表示肯定語氣的,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二)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
(一)表示感嘆語氣的,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十二、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
"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
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
可譯為"而"或省去。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
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十三、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
"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十四、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
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
和它相應。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
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
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十五、與
1介詞,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於「跟」「和」。
例1:秦伯說,與鄭人盟。 例2:豎子不足與謀!
2連詞,表並列,相當於「和」。
例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例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語氣助詞,通「歟」。
例5:無乃爾是過與?
4固定結構「孰與」「與……孰」,相當於「跟……相比,哪一個… 」。
例6:吾與徐公孰美? 例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十六、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
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鍾山記》)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
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
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
(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
"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
可譯為"雖然""倒是"。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東門之》)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十七、者
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
(一)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指南錄〉後序》)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
(《采草葯》)
(二)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說明的事物,
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古之讓天之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五蠹》)
(三)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四)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十八、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
有的可不譯。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
譯時應省去。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
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
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⑨ 高考要掌握多少個文言虛詞

高考要掌握文言文虛詞有上千個左右,文言文雖然考得並不多,但是也要佔一定的分數。所以無論是實詞還是虛詞能掌握的盡量掌握,虛詞的那些用法也要牢記於心。

⑩ 誰知道語文高考考綱中文言文虛詞有多少個

語文高考考綱中規定的文言文虛詞共有18個,它們分別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每個詞語的具體釋意和例句請參閱以下網址:
http://..com/question/10505900.html

閱讀全文

與高考語文考多少多少虛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