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如何讓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

語文如何讓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

發布時間:2022-04-11 16:57:35

Ⅰ 如何運用語文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首先,語文教師要更新觀念,轉換角色,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意味著老師一定要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變傳授者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在閱讀教學中自覺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要學、想學、樂學,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善於組織、引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自主學習」能喚醒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等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要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交還給學生,導學案的模式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份導學案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這就為學生指明了方向,學生可根據目標,結合課文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以及手頭所具備的資料,認真閱讀課文,搜集信息,做上記號,初步整理。同時教師可在導學案「自主測評」這一塊設計一些題目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自學課文。以小說為例,可安排這幾方面的問題:文學文化常識、生字難詞、故事情節等。同時再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空間,即設計一個題目,指導學生就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放到小組中去討論,如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小說的主題、寫法揣摩等。並對有創新性的問題給予鼓勵,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增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此基礎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說的方法,為以後閱讀小說打下了基礎。
三、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 傳統的教學只是師生單項交流,就我們這種大班式的課堂,根本不可能關注到每位學生,真正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就不常參與課堂互動。這樣,就造成很多學生濫芋充數,不懂裝懂,也就越發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先小組討論自主學習中提出的有價值的疑難問題以及導學案「合作探究」中設計的問題,比如,小說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說是如何刻畫的,文中有哪些環境描寫、各有什麼作用小說的主題是什麼,你認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與語言是哪些等等問題。然後各小組在班上展示,全班同學討論交流。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方式的交流,使每個學生都有了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並將自己的閱讀信息在小組中交換,互為補充、修正,從而獲得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刻的閱讀知識。
小組討論中,教師絕不是旁觀者,而應是學生合作的指導者、組織者,並且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其中。
四、指導學生探究學習,探討信息內涵,拓展知識外延。
「探究」是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藉助課文情景,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氛圍,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
當然,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學生學會質疑。質疑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學會質疑方法。(1)抓住課題質疑。揭題時,讓學生抓住課題關鍵詞質疑,有利於學生運用推測,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課文思路,以進一步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如教《星星變奏曲》一課,就可質疑題目中的「變奏」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何用「變奏」一詞?這樣,學生能去查閱資料,從而解決兩節詩的結構和語言上的異同。(2)從課後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習質疑,
這些都是質疑的典範,學生可以思考這些問題提出的角度方法,學會提問。(3)抓重點語句質疑。對語言的揣摩賞析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要多讓學生在品詞賞句中提出問題。(4)從矛盾中質疑。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師應啟發學生從矛盾處提問,讓學生猜一猜為何稱「死海」,為何又說「不死」。(5)從課文寫作特點上質疑。
學生學會了提出問題,還要知道怎樣解決疑難問題。這時教師可對學生啟發引導,讓學生自行解答。方法有:(1)聯繫上下文讀讀想想,從課文中找到解疑的依據;(2)展開想像;(3)新舊知識結合;(4)運用比較,區別異同;(5)舉一反三。
同時,在解決了問題後,在深刻理解信息內涵的基礎上,根據課堂容量及授課時間適度拓展知識的外延,有助於形成學生的能力。如:在理解了以物喻人的表現方法後,要求學生就「粉筆、蠟燭、楊柳、梅花」等事物展開聯想嘗試在課外練筆中運用;以線索貫穿全文組織材料的寫法在《台階》、《背影》等課文中均有運用,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並在今後的寫作中加以運用;在綜合了不同文中環境描寫的不同作用後,可以讓學生的運用在習作中。
探究式的教學改變了學生接受式學習的被動局面,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感受了成功的喜悅,充滿自豪感,並從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最後,教師歸納總結,學生整理內化,使知識系統化。
教師對全文的歸納總結,一方面依據教學目標,一方面結合課文的文體特點,再一次讓學生明確學習該類問題的課文從哪些方面突破。因此,此步驟不僅是對本課的總結,更是交給學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的課堂筆記的整理,是內化所學知識,形成能力的一個有效措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語文的閱讀教學不應為教而教,而是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所以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閱讀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

Ⅱ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語文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台,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精神,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有助於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新方法。
一、注重課前預習,獨立尋疑,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良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葉老指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好習慣,就自然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預習中,首先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初讀課文時,按「導讀」提示自學;深入理解課文時圍繞思考練習自學。在預習中畫出重點詞句,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甚至可以提出對知識本身進行的懷疑、研究,這就能使學生產生查閱的動力,爭論的慾望,獲勝的信心。在預習中學生的質疑就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如《白楊樹》一課,學生提出「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為什麼還能長出這么直這么大的白楊樹?」「哥哥問爸爸後,爸爸為什麼微笑消失,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等問題,通過課前預習研讀,促進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叉吸引,設疑答疑,使教師變包場為導演,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自主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注重明確目標,創設自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學習目標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那麼學生就能很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自學目標的自主確立是學生主體重新構建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自學目標取代學生自己的自學目標,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自學的教學情境,使其自主學習的氣氛活躍。如教學《窮人》,教師在上課之時興奮地說:「昨天大家預習了《窮人》這篇課文,聽說大家都有許多感受,誰願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同學們爭著舉手。學生提到本課所要學習的目標:「桑娜的品質可貴,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作者對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得特別精彩」等等,師相機說:「那就請同學們想想對這篇課文你最想學習的目標是什麼?你想用什麼方法學習?……」同學們即聯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學的目標與方法。老師即興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方法開始自學。顯然,全班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新課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注重學生質疑,進行「問題教學」,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像,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如《小音樂家揚科》在最後一段的閱讀後。學生提問:楊科死時為什麼旁邊躺著樹皮做的小提琴?白樺樹嘩嘩地響,在號叫是什麼意思?楊科為什麼張大著眼睛?楊科前面說過,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換都行,怎麼會死不瞑目呢?楊科快要死了,為什麼還要寫燕子在唱歌,姑娘們在唱歌呢?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
四、注重多讀感悟,品味語言,進行自主地閱讀獲取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諼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由地進行閱讀。如在引導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先讓學生選擇文中最生動、最感人的語句進行自由品讀,然後交流共同欣賞,學生在對詞語的揣摩、比較中領悟圓明園景色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另一方面學生在錯落有致,或高亢放讀,或淺唱低吟中自主地獲取語言的「意義與情味」,自由地表達感受。
五、注重激勵評價,激發興趣,樹立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創新,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目的不斷提高教學,培養出能自主探索,具創新精神的新一代。

Ⅲ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語文教學全部過程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學習空間。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等,引導他們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書對「雜然相許」的註解是:「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在教學新課時,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認為理解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但這時,不便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便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語氣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開始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時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言:愚公之妻與智臾語氣不同,一個關切一個嘲諷;愚公家庭人口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況且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同意並不等於異口同聲地同意,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書中的解釋不合理,「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營造氛圍,讓學生願意學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如果所教學生是農村孩子,學生對課文內容不難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他們可能對課文內容理解起來就有一些困難了。教學這首詩歌,重點是引領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教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激發學生表達美好感受的慾望。課堂上採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在這個基礎上拓展延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展「走近秋天,親近自然」的活動。學生返校後,創作了很多以贊美秋天為題材的作品,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詩歌等。然後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歸類,舉辦一次「走近秋天,親近自然」成果展。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心理的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訓練學生自主學習,首先要讓他們知道怎樣自主學習。這就涉及到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過程中著重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學習方法指導:
1、自學不同類別的文章的方法。根據教材編排,有現代文、文言文、古今詩詞等。現代文按不同的文體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按文學樣式可分為散文、小說、戲劇等。每種文體都有各自的特點,學習時其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掌握不同類別的文章的自學方法,舉一反三,反復運用,直到熟練掌握。
2、高效的聽課的方法。教會學生上課時如何集中精力,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將聽思結合起來,將讀辨結合起來,向四十五分鍾要效益。
3、扎實復習的方法。科學地安排時間和內容,把平常復習與階段性復習結合起來,每篇課文復習與單元復習結合起來,重點復習與一般復習結合起來。「溫故而知新」,只有不斷的復習鞏固,才能積累更多的知識。
4、課外學習的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指導學生藉助電視學語文,讓學生從電視中豐富課余知識。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表達交流的能力,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積累人生體驗,為寫作積累素材。參觀自然人文景觀,走親訪友,認識世界,了解民俗民情。借閱圖書,從書籍中增長知識,培養閱讀能力。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上網查資料進行學習。

Ⅳ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

一、善於引導,強化探究的意識。
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寬廣淵博的專業知識、純熟的專業技能和深厚的專業情感,更要求教師能在平凡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創新。教師應從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中解放出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站在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角度,認真鑽研教材,善於引導,積極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所蘊含的創造因素和智力價值,有目的的強化學生參與、探究、創新的意識。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時,一方面,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用兩雙眼睛讀書,一雙眼睛看字面上的內容,讓學生劃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另一雙眼睛搜尋文字後面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小燕子為什麼春天才來?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拿起「望遠鏡」,思考一下小燕子時常飛在麥田上,對莊稼有啥益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叩問自己學習《燕子》這一課所得到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經驗有什麼聯系?這樣有利於及時內化新知並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通過這樣的訓練,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自主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探究的意識。
二、巧妙設疑,激發探究的興趣。
疑是一切發現和探究的基礎,學生質疑是他們創造靈感的催化劑。新課改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正是把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放到了重要地位,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設疑,不但能對文章內容的感悟起到幫助,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思考、樂於探究和討論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從而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
為此,教師應該從兩方面入手:
1.設置的問題具有階梯性。
手指頭有長短之分,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及認知能力也因人而異,參差不齊。因此,設置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年齡和知識特點,做到難易適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讓學生樂於探究和討論。
2.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
在語文教學中,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開放性、啟發性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動機與興趣。
所謂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組合。課堂上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景和學習的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謂創設情境,就是表現課文所反映的兒童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場景以及與之相應的學習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於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這種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的內驅力。建構主義教學論主張:人的認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習慣於聽教師的講解,懶得動腦.不會思考.只會機械地背誦。即使是深層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師總結好了,念給學生聽。學生在毫無感覺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他們對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被扼殺了;讀書索然無味,課堂教學如死水一潭。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即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更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當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層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大,探究的興趣也最濃。所以,最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因素是問題情境。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有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就應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機會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狀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的思考和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建構模式,培養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積極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漸漸走入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應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強化探究意識,激發探究的興趣為基礎,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究的能力。
總而言之,就是把新教材當作「導火索」,激活學生塵封的記憶,展示繽紛的心智,升空激盪的情愫,引爆傾訴和論辨的渴望,收獲自我發現的體驗,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1.自讀感悟,發現問題。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學生和文本「交流」,在此基礎上說出課文的精彩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疑問(文章的內容、語言、情感等皆可)。對於有些課文在這一步驟前,可以加上「挑戰式探索嘗試」這一環節。如:在學《桂林山水》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描繪一下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看看自己家鄉的山水有什麼特點,有沒有文中的山水秀麗。經過嘗試再去學習課文,自然就更容易體會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涵。
2.分組品味,相互釋疑。
把自己的成果讓別人分享,用有價值的「難題」挑戰一下別人,通過給別人釋疑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這是每一個同學都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策略皮亞傑說,活動是孩子們學習的最根本途徑,也是主客體的紐帶,是人們認知的源泉。新課程標准要求,課堂教學要在以教學為主導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一定的操作空間,如眼、口、手、腦。我們作為教師,要抓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主要契機,時刻想著學生的能力培養,一定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既要指導學生接受知識,更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勇於探究的能力,繼而使學生具有創新的精神,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此問題的理解和嘗試。
一、質疑探究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不能單一地進行講解,把自己的講述不得滾瓜爛熟,賣弄嘴皮子。不去顧及學生的接受情況,學生只是一味地聽講,不考慮對學生的想像能力培養,其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是答卷工具,缺少創新精神,不會是社會發展的實用人才。新課標下的教學注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因此,我們要在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那麼,通過質疑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的過程,通過思考學生的探究精神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接觸文本的時候,他們會有著不同人的不同問題,看法也不一樣,這樣我們作為教師就要找准時機進行切入,提出准確的問題。例如,我在執教《錢學森》一文時,讓學生說出文章題目,然後會有哪些問題,你對錢學森有哪些了解?這樣一問,學生就有了疑問,他們就去敢於想像問題了。當學生對課文熟悉之後,我就讓孩子們繼續進行質疑,以新的問題進行深入地思考,當學生學到錢學森的語言時,學生提出他為什麼這樣說?讓學生將學的情況在小組交流,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從而體會錢學森的愛國之情。在理解過程中質疑,能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進行主動的探究,克服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的教學模式。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人人都可以提問,人人都可當老師,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解疑的氛圍。
二、動手訓練,鼓勵探究
教師通過講學生聽,這樣會出現學生以被動的形式去接受信息,不能促進學生的積極主動自學,探究能力呈現弱勢發展。若是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學生就會產生積極興趣,更能主動積極地進行探究思考。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也要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比如,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可以通過不同層次和角度進行切入,把自己的感觸和獲得的信息用繪畫把它畫下了,接著再用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促進他們動腦和動手,避免了只有耳朵聽的單一方式。比如,我在執教《畫風》時,我就採取了這一辦法進行教學,讓他們用畫畫的方法進行思維,我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繪畫出來文本上的風中東西,還出示了一個美麗的關於「風」的美景畫,然後讓學生去想像,並且把所想的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就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動腦和動手的機會,更培養了他們的操作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這一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通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三、交給學生學習方法
人們常說:「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一個人的文化知識積淀關鍵是在於自己的努力學習,從老師那裡所得的只能是一部分,關鍵是靠自主努力的學習所得。實踐證明,世界上沒有專家學校,但是專家們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那就是靠的自學成才,走自學之路。因此,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去嗑瓜子,不能給學生扒瓜子。交給他們的學習方法會受用終身。更何況當今是人類社會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瞬息萬變,不會學習,沒有自學的精神和方法將是寸步難行。我們作為教師更要強化向學生授予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讓孩子們懂得當今學習的綠色通道,通過現代化的網路學習平台,快速地武裝自己,什麼時候學,怎麼學,怎麼去積累那些有益的東西,搜素那些有助於學習的信息,積累有用的知識等。如通過報紙剪貼、通過書刊摘抄、電視錄音、收音機錄音、光碟、磁碟、網上下載、實地調查、自己生活體驗、專題采訪等。通過這些渠道的獲得,再怎麼去加工整理成自己所需要的有用材料。然後,再進行創新發揮,就會成為新型的有用人才。若是學生能夠做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我們還何愁教學效率不高!
總之,作為教師要積極努力去研究教學方法,研究人類社會,懂得當今時代的老師使命是什麼,真正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要做一個不愧於時代的教師。交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讓學生們能夠真正地傳承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更能沿著前人所走的路有所創新,成為時代新人。

Ⅵ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內容摘要:探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師們從改變自己開始,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通過創設情境、質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相關策略,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創設,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如在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教師釋題後向學生感嘆:「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鐵牛撈上來,真了不起啊!」這時,學生便開始想像:他是誰?他用什麼方法撈鐵牛呢?接著學生開始發言:「一定是一個大力士把鐵牛撈上來的」、「他一定很聰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鍾後,教師讓學生打開書,說:「同學們說都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書上是不是這樣講的呢?大家一起學習課文知道了」。這樣,學生通過「水的浮力」與「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對比認識深化過程,從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科學的,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總是在水裡游,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小學生生性好動,求知慾強,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樣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問是學生積級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信知水平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題質疑,學生指出:「明明整篇課文都是敘述諸葛亮是如何從曹操那裡騙箭的,課題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言。「我覺得是『借』,因為後來在火燒赤壁時,周與諸葛亮把箭還給了曹操。」「從書上寫的『謝謝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對方情願給你的,才叫『借』。」「我認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為了贊揚諸葛亮的才幹,說諸葛亮能神機妙算。」……這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多爭辯,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三、重視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讀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我採用鼓勵、引導、點撥

Ⅶ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是兒童在學習中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就是力圖從尊重學生的這種精神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自由抒發感受,實現個性的自主發展。為此,我在學校開展的探究性學習這一課題研究的實踐中,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是我在課題研究中的幾點做法,不當之處請予以指正。一、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在學每一篇新課文時,我總會先讓學生根據題目及預習的情況提出問題。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的不同,他們提問的質量也有差異。為了避免問題重復或過多出現簡單問題,更好地提高提問的質量,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座位前後左右為一個學習小組,先在小組內交流各人的問題,凡是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問題就在小組內解決掉,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則由組長寫在紙條上並貼上黑板。這樣,問題的數量減少了,質量也提高了,為接下來的深入學習課文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第九冊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時,出示題目之後,我就讓學生根據題目說一說想知道哪些問題?有的學生提出:「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為什麼加引號?有的提出:為什麼說「精彩極了」又「糟糕透了」呢?……然後我要求學生先自由讀課文,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生非常投入地讀完後,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了記號,隨後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對於較簡單易懂的問題,就在小組內消化解決。例如有的學生提出「謹慎「是什麼意思?在組長的帶領下,這個小組通過查字典准確地理解了」謹慎「這個詞的意思。又如,有的學生提出:「針對作者寫的詩,母親和父親分別是如何評價的?」問題一提出,這個小組的成員就迫不及待地為他解答。之後,各小組學生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條上貼到黑板上:作者為什麼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成年後,作者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麼幸運「這是為什麼?……我看後發現,如果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學生就理解了本文的重點、難點。於是,我把這個問題作為突破口,要求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認真思考和討論,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二、培養學生解疑的能力。質疑的目的是解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在教學中一一解決。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解疑的方法。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呢?傳統的教學往往是由老師解答,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生採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問題也由他自己決定。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生可以離開座位,可以自己選擇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學組成小組學習;我還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問題來解決,並同意他們選擇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隨時做好回答其他同學提問的准備。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做旁觀者,而要穿針引線,適時點撥,參與探究。這樣的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在教學《九寨溝》這課前,我想:九寨溝的風光是美麗的,可對於學生來說又是陌生的,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過。怎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來體會;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九寨溝的美麗景色;可以通過賞析詞句來進一步理解;還可以大量補充課外的音像圖片資料,給學生最直觀的印象……如果這些方法都運用,顯然在教學時間上不允許。後來想到既然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地學習,那何不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呢?於是,我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平時運用的五種學習方法:讀讀議議、想想畫畫、賞析詞句、質疑解疑、查找資料,並告訴他們:「你們可以自由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來學習《九寨溝》;可以按相同的興趣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臨時選出的組長的帶領下學習。」這一下,教師里熱鬧起來了,他們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埋頭作畫,有的圈圈畫畫,有的熱烈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時,既有個人代表小組交流的,也有整組參與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從而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個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三、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歸納總結是要求學生對當堂課的學習內容作總結反思,自由抒發學習後的所感所想。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一些富有創造性、想像力的練習,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業,使課內學習在課外得到更廣闊的延伸。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多了解地球資源和環境遭受破壞的情況,課下我布置學生藉助書籍和網路收集有關資料。第二天上課,同學們有的帶來了有關的書籍,圖片以及從網上收集到資料後製作的幻燈片……於是我讓學生逐一的進行匯報、演示,使同學們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所受到的威脅,從而激發起了同學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達到了教學目的。再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於是,學習完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就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而且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編,結果學生的表演超出我的想像,這時的孔子不是文中所說的「不能決也」,而是對太陽的遠近、大小、冷熱解釋的明明白白,頭頭是道,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理解,培養了他們根據所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質疑、解疑和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過程,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注入式、學生接受式的教學模式,而成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Ⅷ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如何培養 學生主動探究

淺談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過程中積極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的作用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以「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親歷學習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都是學習的主人。所以首先要鼓勵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其次要鼓勵學生根據主題學習方案自主地進行學習、體驗、調查、研究等活動。

當活動結束後,學生還應該自主地呈現學習成果,並進行交流評價與分享。語文綜合性學習所重視的不是問題解決的結果,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以及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體驗。

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指導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因此,要積極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關鍵。

2、在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中注重語文知識習得與語文能力培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都具有實踐性這一最基本的特徵。語文教師在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做、考察、實驗、調查、訪問、探究」等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能力來親身體驗語文和學習語文。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與綜合性學習整合來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例如:在《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中,筆者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理念來指導整個主題活動,不僅使學生學會活動策劃,方案的擬定,以及在過程中學會各種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等。

而且使學生積累了許多的唐詩、宋詞、元曲,了解了古代不同時代的文學特色,還學會了如何欣賞與朗誦,我們不得不說,綜合實踐活動更好地促進了語文知識習得和語文能力培養。

3、拓展延伸,喚醒學習智慧

課內外拓展,創新教學模式,喚醒綜合性學習的智慧。語文就是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滲透在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讓綜合性學習課多一點傳統文化氣息,使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綜合性學習應有的甜味和魅力。

語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挖掘教材內外在的文化因子,在新模式下,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

如,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從課文注釋,引語中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從故事情節中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中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課文詞句中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從課文插圖、課後練習中挖掘文化底蘊。

此外,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在綜合性學習課堂教學當中,努力挖掘與課外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拓寬學習渠道,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傳統文化意識的,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傳統文化熏陶感染學生的人格。

如,在學習《伯牙絕弦》時,讓學生來一次「知音」未主題的綜合性學習之旅;引導學生從《高山流水》這首流傳千古的中國古典名曲,到與之相關的古詩、名篇等。

(8)語文如何讓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擴展閱讀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1、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

學生語文知識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較高的認識能力、閱讀能力,廣闊的知識面,具有較好的智力品質,而這些素質的培養,可以通過語文綜合學習活動來進一步完成。

在活動中學生必須運用可能所掌握的課文知識,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獲得對語文知識的直接經驗,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在熟練的基礎上高度遷移,形成語文能力。

2、有助於實現語文的素質教育

語文作為一門基層學科,決不是簡單的起到傳授知識的作用,更應當承擔起素質教育的任務。在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時,從思想、道德、身心等各方面對學生素質進行培養,語文綜合學習活動課在這方面具有其先天的優勢,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堂好的語文,最終實現的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多種語文能力的實現和鍛煉,甚至是多學科的綜合運用。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具有開發性的,決不是僅限與語文課內。

3、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已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為內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學習方式」的新課型。這一課型首先就要去教室引導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然後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通過調查了解、收集資料,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分析、解決問題。可見這一課型開始就把目標定位在學生的問題上,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Ⅸ 如何有效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正確把握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徵。
要很好地實施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深入探討綜合性學習的性質和特點,才能有效開展活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綜合性學習的焦點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它不等同於過去的語文活動。
2.多渠道開發學習資源。
我們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要善發現,優化學習資源。教師要積極拓展課文內容,組織自主性活動,讓學生去收集資料,去調查實踐,優化課內外的結合。
3.教師要組織自主性活動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組織貼近學生生活的自主性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逐步讓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4.教師要注意指導
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隨時掌控教學中的各種情況,設想下一步如何組織。要最大限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學習中。
5.多角度、多種方式評價。
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一般不是指向知識和能力的達成度,而是主要指向「過程」。要關注學生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人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判斷、闡釋、運用,從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Ⅹ 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貫徹《語文課程標准》,全面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生存、生活實踐能力,及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與方法,具有優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語文現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在進行新課程理念下實施一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新的體會。下面再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體會。 一、轉變觀念,重塑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探究、創新意識被嚴重束縛,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持續發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和輔導者。教師角色的改變,首先要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地對待課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觀念,要准確理解新課程理念,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還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習。如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百花園六「語文大課堂」中的「慶祝六一聯歡會」,要想把這一綜合性學習課學習好還真不容易,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還要有極大的熱情,還要向學生學習,有條不紊地組織、引導、誘導學生走進聯歡會。充分發揮學生愛唱愛跳的特長,才能把這節課上得生動,有趣,久久難忘。從講台走向學生,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只有當教學觸及到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興奮起來時,學生才會表現出興趣。教師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 1 精心設計導語。「導語」是一堂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第一座橋梁,好的導語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教《慶祝六一聯歡會》,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同學們,你們喜歡唱歌嗎?(「喜歡」學生滿臉笑容、異口同聲地答道)好!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來唱一唱歌,跳一跳舞,一起走進音樂天地,好不好?(「好!」學生又一次響亮地回答)。簡單的幾句話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 2、創設情境。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應藝術地展現作品中所描繪的那種意境.小學課文都充滿了生活情趣,要讓學生體驗這種情趣,教師就得努力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秋天》一文時,我在黑板上畫上樹葉,課件中把落葉設置成飄落下來的動畫效果,給學生營造了置身秋天落葉紛飛的情境。課一開始,引著學生去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想像秋天的比喻,很快就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在整堂課,我以「充滿詩意的秋天」這句話貫穿每一個環節,讓學生體會「稻子熟了,像鋪了一地金子。棉花露出了潔白的笑臉。紅瑪瑙似的高粱點著頭」等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每個教師都應是一名出色的演員,以豐富有趣的語言、真誠的情感進入每個角色,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成效。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啟發,合作地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合作二字,而小組學習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組學習積極、有序,有效地開展起來,我們常有這樣幾種做法:1.四人一小組;2.培養好小組長提高小組學習效率;3.每節課安排10至15分鍾左右的時間進行小組學習;4.提出學習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為:目標定向→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相互評價。事實正是這樣:我們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正如我們不能帶領他們走遍世界每個角落一樣;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正像我們能指點他們邁向我們尚未走過的道路一樣。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以合作為手段,發揮小組學習作用。我經常讓學生先在小組里挑最喜愛的詞句來品賞、交流,讀讀背背,然後再在班上交流。在人物群出現的課文中,如《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中的主要人物波斯貓、燕子、蜜蜂、青蛙等,讓學生談談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麼?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講,自主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分組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由一個被動者變為一個主 動探索者,把學習潛力充分開發出來。 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如在小組討論中,全小組怎樣合作學習,怎樣抓重點、難點,怎樣提問,怎樣討論質疑,教師都要重點指導,適時點撥,由面到點, 由扶到放,逐層深入。 (1)一般性的問題,應多採用「自主」性學習。「一般性的問題」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學習語文最基礎的環節,如識字、寫字,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理解詞語及句子,初步讀懂某段內容,用畫畫、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現課文情景等;二是指閱讀中難度較小的問題。學生「自主」性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自己獨立思考為主,充分實現個體在語文活動中的自主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各個環節,都應把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如教學《廬山的雲霧》一文,課前指導學生自己讀熟課文,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並簡要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課中建議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課文,大膽放手,把權利和空間交給學生。起初,我很擔心這樣的方式流於形式,學習效果差。但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意外的發現學生的自主性很強,同學之間有集體讀的,互教互學等,反而產生了更好的學習效果。自主性學習的空間大,在單位時間內個體獲取的信息量多,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 (2)重點問題,應多採用「合作」性學習。「重點問題」指對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關系密切的內容,包括對有關句段的理解,對課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運用語文的規律等。合作性學習主要在課內進行,是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學生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徵是: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交流」「協作」「分享」合作性學習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形式。 (3)難點問題,應多採用「探究」性學習。語文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難問題,應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像課文中的有關自然科學,耐人尋味的課文結尾等,凡是產生疑問的,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對象。在四年級語文教學《新型玻璃》一文中,教師將學生質疑提出的問題經過篩選歸納,成為兩個主問題:1、課文中提到了哪幾種新型玻璃?2、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這兩個主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教師就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這既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又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應在教學中予以關注和重視。 五、充滿人文關懷,賞識尊重學生,讓孩子在體驗成功中學習我們的語文課文篇篇都有著豐富的內涵。《爭吵》中記敘了兩個孩子之間的故事,表達同桌之間的感情是人文;《倔強的小紅軍》中的戰友之間的感情是人文``````讀著這一篇篇充滿人文思想的課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靈魂得以進化。我們的課堂也應該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教師的語言、動作及神態都應體現自己的人格魅力。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安全的教學氛圍。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寬學生自主活動的天地,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可與學生商量後確定,如「同學們是否願意把這首詩歌的內容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你能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嗎?」「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進行交流?」等。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學生的心靈才會舒展,愉悅地進入學習情境。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要給他們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應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尊嚴、權利、靈感和積極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肯定。在教學時,經常用「想一想,你肯定會說好的」 「你的理解確實有獨到之處」等語言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其更好地在語文學習實踐中積極主動地探索。3、多一些寬容和激勵。教師要寬容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摸索他們的思維方式,允許學生出現錯誤,鼓勵學生對教師、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見,贊賞學生獨特的內心體驗和感受,保護學生迸發的探究火花。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新理念,只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探究的過程,教師都要給以肯定。可用「你的理解盡管不全面,但主動思考的精神應該表揚」「你看,他比以前肯動腦筋了,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多好啊」「如果再多給你一點時間,你會完成的更好」等語言,激勵學生產生成功的愉悅。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求全責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求知慾將從一次次的斥責、嘲笑中逐漸消失,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只能是一句空話。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必須是學生自主性,教師要堅信學生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和探討出來的,只有學生自己「讀」出來的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體現。 這就是我在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新理念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所談的一些體會,只是一些非常粗淺的感受。

閱讀全文

與語文如何讓學生有效地自主探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7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