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92
一、運用插圖,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少年兒童具有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認識事物具有直觀性。因而,小學語文課本內編排了大量的彩圖、彩照,便於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新課教學中,利用插圖導入,創設課文情境,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課文的興趣。如,我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先出示插圖,再引導學生看圖:(1)圖上畫了什麼?(2)烏鴉在干什麼?可是瓶子里的水怎樣,瓶口又怎樣?(3)烏鴉喝到水了嗎?是用什麼方法喝到水的?課文是怎麼樣描述這幅圖的內容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烏鴉喝水》(板書課題),聽老師讀課文。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一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插圖上,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演示實驗,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演示實驗不僅能直觀、生動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我在教學《稱象》時講到曹操的兒子曹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這對於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於是我准備了一些用具,用來演示該方法:(1)用一個透明的水缸裝上水,把一艘模型船放進去,然後把一頭玩具大象放入船中,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並理解「船舷」一詞。(2)再把大象從船上拿出來,往船上裝預先准備好的小石子,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3)然後用天平稱一稱船上的小石子。(4)小石子共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立刻追問學生:「你們有誰能想出比曹沖這個方法更好的辦法來?」學生立刻進入冥思苦想的狀態。很快就有學生舉手回答:「我們可以用人代替石頭。因為石頭比較重,又要搬,而用人就不用搬,可以很快地計算出總重量。」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⑵ 淺談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教學,重在教師的講授與結果的呈現,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學的從屬者,這種模式的教學,可以說是把學生物化了,把活生生的學生當作了工廠里加工的產品。基於這種教學,學生缺乏思想,創新就更無從談起。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實施課程改革,就是要注重學生「人」的因素,「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四條)。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各個學科都要擔負起責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責任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一、為學生的創新意識搭建平台
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搭建創新平台,學生才能產生創新意識。平台的搭建,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一方面,通過精心的預設,促成學生創新意識的產生;另一方面,需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在預設上,可以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啟發意義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富有樂趣的活動,學生在問題或活動中,基於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潛能,通過回憶、想像加工成新的東西。當然,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也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好的預設,但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學生也不能碰撞出創新意識來。我校一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春曉》時有這樣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就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
師:「春」是什麼意思?
生:「春」是「春天」的意思。
師:那「曉」是什麼意思呢?
生:「曉」是「早晨」的意思。
師:「春曉」連起來是什麼意思?
生:「春曉」連起來就是「春天的早晨」的意思。
師:那你們在春天的早晨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
這里,教師預設的問題具有開放性,為學生留下了回憶、想像的空間,學生根據生活的經驗,活靈活現地為師生勾畫出了一幅幅「春曉圖」。其中,學生的「春曉圖」也不乏想像,但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像伴隨著創新。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應當精心預設,所提出的問題要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唯有如此,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台上,才能閃現智慧的火花,才能出現創新意識。
二、培養創新意識要關注個體差異
學生的創新意識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邏輯思維等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與學生的自我信心、思維敏捷度也相當有關。教學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進行不同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材施教同樣適合。我聽過兩堂《普羅米修斯》,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英雄,走進英雄的內心,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上,教師都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一個「鎖」進行感悟,可是,學生在對「鎖」字的感悟上,就存在了很大的差距。農村小學的學生,由於閱讀面比較狹窄,盡管教師做了努力的引導,學生還是體會不出沉重、冰冷、堅硬等意思,對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被牢牢鎖在高加索之上的壯舉體會不深;另一堂課的學生是城市學生,由於知識面廣得多,對普羅米修斯的悲壯體會就深得多。一個班級,同樣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在理解、感悟上也有所不同,在創新意識上也有差別,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加強個別指導。
三、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基礎教育改革以來,人們比較重視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在現行教材中,時時處處都能看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練習。就是教材文本內容中,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太多太多。至於教學實際情況中,是不是每個教師都注重了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這恐怕就不敢肯定了。有了好的教材,不等於就能培訓出優秀的學生。我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報道:有人說現在的教育出了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症結是教材,他們對現行教材提出了頗多的意見。正因為教材不好,所以教育致使培養的學生不好。但專家對近幾十年的教材進行了對比(包括民國時期的教材),發現還是現行教材優越於過去的教材。為什麼有了好的教材,還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學生呢?我認為只有好的教材還不行,還必須要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只有教師的觀念得到轉變,時刻牢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訓練,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質的轉變。實施基礎教育改革已有十年之多,但多數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比十年前進步不了多少,所以,要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從改變教師的觀念開始。其實,「一題多解」、「續寫」、「擴寫」等等都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性,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學生的發散思維就會增強。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所謂求異思維,是指思維主體對某一研究問題求解時,不受已有信息或以往思路的限制,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求異思維方法的內核是:積極求異,靈活生異,多兀創異,最後形成異彩紛呈的新思路、新見解。可以說求異思維方法是孕育一切創新的源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我校一位教師是這樣教學《司馬光》的:
……
師:你最佩服司馬光什麼?
生:遇見事情不慌張。
師:從課文中哪句話體現出來的?
生: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師:從哪些詞中體現了司馬光遇事不慌?
生:「舉起」、「使勁砸」。
師:如果司馬光慌了,能那樣做嗎?
生:如果慌了,司馬光就舉不起那大石頭,也砸不破缸。
師:假如司馬光慌了,結果會怎樣?
生:也會像那些孩子一樣,哭哭滴滴去找大人。
師:同學們猜想一下當時司馬光是怎樣想的?
生1:要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找大人了,缸里的夥伴早就淹死了。
生2:「我」是一個小孩,最好的辦法是砸缸。
生3:這兒有石頭,就用石頭砸缸吧。
生4:「我」要用一塊大一點的石頭才能砸破缸,就是砸到了缸里的小孩,砸傷總比淹死強。
師:除了砸缸,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生1:可以找個凳子讓那個孩子爬出來。
生2:可以直接把那個孩子拉出來。
生3:可以找根竹竿把小孩拉上來。
師:這些方法能及時救出小孩嗎?
(學生討論,認為這些方法都不行)
師: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什麼?
生:讓小孩離開水。
師:說得對!救夥伴就是要讓夥伴離開水,可是,當夥伴離開水不行時,那就只有讓水離開夥伴,砸缸不就讓水流走了嗎?讓夥伴離開水是正向思維,讓水離開小孩是反向思維,在今後生活中遇見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試著用反向思維解決問題。
……
教師的「猜想」一詞,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搭建了平台,學生做出了各種合理的想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但學生的這些思維方式都是正向思維,而司馬光的砸缸是反向思維,教師教會了學生遇事不但要能夠正向思維,而且還要能夠反向思維,這種反向思維,其實,就是求異思維。語文教學中,能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地方很多很多,教師就要善於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基礎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改革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更應該注重對人的培養,尤其是人的思維品質的培養。一個民族的興旺在創新,而教育就要擔當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不斷地更新觀念,在工作中潛心研究,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新人。
⑶ 如何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主動提問
一、改變方法,讓學生學得主動。
新課程主張還學生「學習的主人」的角色定位,讓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自主參與,自主實踐,大膽探索和勇於創新,於是,教師要從主角、主演主動讓位,一是作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引導者,激勵者,作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二是作教學行為的研究者,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因此我覺的在教學新的內容之前,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布置給學習任務,讓他們去自學,大力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教學《開國大典》一文時,為了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中國人民對新中國成立時那種萬分激動,喜悅的心情,課前布置他們閱讀或觀看一些描寫近百年來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奴役的事例的文章,書籍,影視作品等,這樣,學生帶著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背景資料上課,在課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提問,學生會把把他們准備的學習資料在課堂上交流,這對學生認識和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激發學生的熱愛新中國的感情很有幫助。這比教師在課堂上生硬的講述效果要好的多。
二、轉變觀念,讓學生全面發展。。
傳統的課堂教學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的指導下語文教學強化訓練與與應試教育一拍即合,使訓練變成了脫離了語文教學的主旨,,語文課淡化了情感熏陶,使本應具有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語文教育,缺乏了應有的魅力,從而導致了語文教學耗時多而收效小的尷尬局面。於是我們要認真審視、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注重人文教育,尊重個性。在課堂上怎樣使學生敢提問、會提問?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各種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鍛煉,受益終生。
課堂提問是師生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是師生合作與探討,是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問是通過師生間的「對話」來實現的,對話的主體是平等的,彼此間是合作的,氣氛是放鬆和諧的,心態是敞開、接納與共享的。
三、選擇時機,讓學生勇於探索。
有效課堂教學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課堂提問要新鮮。
所謂「新鮮」,就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新意、有價值,出乎學生的意料,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能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2、課堂提問要誘導。
提問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出發點,因此語文課上的提問應是經過認真推敲,能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啟發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通過比較啟發,一方面調動學生看書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准確性,從而學習一些習作方法。
3、課堂提問要包容。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這種簡單機械的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我們要由「小步提問」變成「大步提問」,一節課要有1到2個大問題以引起學生大塊地活動。要給學生留下大塊的思考空間,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可以提煉一個大問題:「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樣,問題的內涵就比較豐富,學生思維的空間就大一些,他們就能從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內容來說明,並從不同的角度來談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教育和鍛煉。
4、課堂提問要設疑。
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創新。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理想的風箏》一文,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讀完課題之後,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也許會問:為什麼風箏是劉老師的理想?我們應怎樣對待生活?等等,這樣,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再來學習課文,就會比老師先提出問題,再來讓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效果會好得多。
有效學習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效果。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這也是我們要著重發展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效教學的理念,關注學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交往中的素質要求,是誠信,關愛,協作等品質的形成基礎。教師尊重學生,是實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沒有尊重學生,課改無從進行。古人常說的「師道尊嚴」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即有尊嚴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早一點掌握知識的人,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陽光下最燦爛的事業」這一光環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態,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學生,使每一個增長率教學環節能夠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才能根除諸如為片面提高成績而佔用學生休息時間、滿堂灌、拖堂、體罰羞辱等課堂教學頑疾,才能使用權有效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具體的貫徹落實。
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做到:一是要提高學生課堂主體意識,淡化教師的「理性權威」意識,消除教師的「話語霸權」角色。二是要強化學生的自主建構意識,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內在需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講方法、講規律,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四是要關注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受到關注,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⑷ 論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是 學習和發展的主題的教育思想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一、教師可以通過創造和諧的教學氣氛、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有助於學生更好地進入角色,同時也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條件,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減輕學習上的精神壓力,緩解課堂疲乏。情感教學法,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各種情境,和老師的情感產生共鳴。而愛是情感的基礎,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的真摯情感融於課堂教學中,以端正的教態,慈愛的神情,和藹的語言講課,讓學生在溫暖的氣氛中,集中精力聆聽教師的講授。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師生之間的鴻溝,可以架起師生互相理解的橋梁。上課時,當你面帶微笑,補發輕盈邁上講台時,孩子們的情感也會被同化,在舒暢的心境下聆聽教誨,感受被激勵的幸福,感受獲得成功的快樂,還有助於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對教師課堂的熱愛情緒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最終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去探索學習。
二、教師可以通過有思想價值的提問,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性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在課堂上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烈,在語文課堂上經常聽到教師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麼?」「讀了這一段話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教師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但是,不少老師又把這些問題當作」萬能鑰匙」,不根據課文的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的實際,一味地使用。結果,學生的所思所見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更有甚者,有的老師經常把「對話」當「問答」的現象。「知不知」、「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這一類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理解成形式化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學生的思維缺乏啟發性,學生可以根據課本上的事實就能做出回答,且大多數問題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用花費學生多少智力思考,這樣的提問是無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也不利於學生創造性、自主性的培養。因此,教師的提問不宜過多,但要有討論的價值,要有利於學生的全面思考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給學生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必須引發學生情感的投入,能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感悟、體驗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閱讀中的主體性。
三、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興趣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佔有很重要的作用,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同事,興趣與學生的情感緊緊相連,積極的情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當然,消極的情緒也會抵制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會解答、掌握結論,而是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能力,激發興趣,從而主動尋求、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新課標強調:漢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課程內容上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漢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現實素材是漢語文內容變成課堂教學的一泓活水。在課堂實施上,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漢語文實踐的機會,加強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豐富多彩的漢語文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四、教師通過一些課外閱讀拓展、培養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小學生的自詡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與水平,此時,教師應當注重發揮學生課前預習的作用,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教學成效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這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對學生的預習活動提出具體要求,尤其是要求學生養成課前必須預習的習慣,並擬定預習重點,提高預習針對性。其次,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科學預習方法的指導,部分小學生對語文學習中雖然有預習的積極性,但是方法不夠科學,也制約了預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強化科學預習方法指導。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推廣的「讀、思、記」三步預習法是一種非常成功的一種預習方法,學生通過對教材的深入閱讀了解內容,通過深入探究問題,並進行練習,檢測學習成效。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需要幫助的內容摘記下來,為探究教學奠定基礎。
五、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創新人才,一切必須從學生出發,引導他們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而在真正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如何能得到開發,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情感,激起他們創造的火花,從而使他們的自身主體性得到很好地發揮。亞里斯多德曾經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就表明,只有有疑問,有問題,才會出現思考,才會出現創新。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多提出疑問,還要向學生多提出一些質疑的方式,以此來對他們做出科學的引導。
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的思維,只有存在異,才會有創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多加討論與思索,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來開發他們創新性思維。
六、結語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具有靈活性,創造性的特點,他為學生提供動口,動手,嘗試探索,奇思異想,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獲得知識,發展思維,自覺主動的參與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而且使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充分得到開發,有利於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質。
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都依靠問題意識來維系和支撐。在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問題 的情境,在課堂上讓學生問起來,課堂才會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使學生成為一個問的主體;要引導學生逐漸完成從 不問問題到想問問題,從想問問題到敢問問題,從敢問問題到愛問問題,從愛問問題到會問問題
⑹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主要是指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問題式教學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質疑的精神,通過已知發現未知,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並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創造與實踐能力。將問題式教學法應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備課環節應充分地設置問題
為確保問題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教師應該在備課環節充分地做好問題設置的工作。首先,教師備課時應該嚴格遵循「三備、四定、五統一」的原則。其次,教師在充分了解與熟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列出相應的提綱內容,並在這一過程中加強思考,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幫助並指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再次,對諸多列舉出來的問題進行嚴格審核與分析,在保證所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抑或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感興趣程度,舍棄部分不合理的問題,保留精華,從而為學生提出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1]。
例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課時,我先設置第一個問題:將《燕子專列》這一標題更改為《燕子》,再讓學生們對全篇課文進行朗讀了解,判斷《燕子專列》與《燕子》這兩個標題的區別。接著我再結合課文,分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專列是什麼意思?燕子專列又是什麼意思?你們還能說出別的什麼專列嗎?「這件事驚動了瑞士政府和人民」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意思?為什麼瑞士大大小小的報紙、電視台、廣播電台都在呼喚「救救燕子」?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促使學生對全篇課文進行認真解讀,帶著問題,在解讀中尋找答案,進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及情感。
二、課中環節應認真仔細地探究問題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於備課環節充分地設置問題之後,便可在課堂中實行問題式語文教學,通過積極、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在課堂學習中對問題進行探究。首先,教師可將自己設置的問題以PPT、圖片、講義等多元化方式呈現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步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其次,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對問題進行梳理,以免學生出現茫無頭緒的現象,但不可以直接解決問題,而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慢慢探索深入了解重點知識,並學會採取適宜的方式解決問題。再次,為保證問題的解決,教師可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使其採取小組合作討論、倆倆交流、自主探究、與教師探討等方式解決問題。
三、課末環節應解決與拓展問題
雖然實施小學語文問題式教學法主要是期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太成熟,對很多問題無法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之後,還要收集、歸納、整理此問題的解決方式,在尊重學生原來解決問題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問題解決答案不合理的地方,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與探討,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分析錯誤的出現是基礎知識不牢固,還是不用心,抑或是其他因素,針對影響因素給予學生適當的教學干預,直至學生完全明白為止[2]。
除採用問題式教學法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在課末環節對問題進行拓展。對問題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在不偏離課文內容太過嚴重的情況下,將問題延伸到課程之外,給學生對知識的深入了解與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解《畫楊桃》一課時,通過課中環節,學生已經針對楊桃畫的像不像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究與討論,所以在課末環節,我便列舉出其他一些水果,如菠蘿、香蕉、木瓜、火龍果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水果從不同角度畫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若是切開來畫,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⑺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妙法
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三、激發學生內在需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語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四、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准,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准來配合。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
五、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可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學習檔案袋
檔案袋中的內容選擇與評判標准都應有學生參與,裡面可包含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家長的信息等。
⑻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育要適應當今知識經濟,要改革、要發展,其中更新教育觀念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處於核心地位。中共中央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1],同時還指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提高教學質量。」[2] 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使命,核心是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人。「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是創新精神的基礎和創新能力的核心。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學生必須掌握好的最基本工具。語文學科的功能是多維的、綜合性的,它包含了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兩大基本功能。特別是由於語言的性質和作用,決定了語文學科發展創新思維的獨特優勢。如何利用語文教學課堂這個主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就依據近幾年所學知識及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點膚淺的認識。在小學語文教學教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思維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發揮語文學科的特殊功能,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一、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熱情與興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習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可見,高漲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是學習與創造的源泉和動力,能夠激發學生執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們的思維才會靈活多變,充滿奇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創造欲。 1、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是常用的方法。如教《黃山奇石》一文,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嚮往、神遊的心理。一番精彩的簡介使學生聽了個個都情不自禁地產生了嚮往,因急切想了解黃山奇形怪狀的石頭,從而產生閱讀全文的強烈願望。而巧設問題則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思考,因為「動機是由需要推動,達到一定目標的活動動力」[8],比如「文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些沒有照片的怪石是什麼樣的?」這一問題則能大大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藉助自己的理解可說、可畫、可做,也加強了課堂活躍的氣氛。教師提問,鼓勵學生思考,要放開手腳。而激勵學生大膽發問,學會質疑,善於發現並且提出自己對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認識的差異,則可以使學生認識的動力系統和智力系統處於興奮狀態。比如《一分鍾》一課,教材中李老師說:「元元,今天你遲到了20分鍾。」有學生卻提出「晚起的一分鍾怎麼會變成20分鍾的?」這一問題,於是我們在班上展開了強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了解到了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規律,了解到了公共汽車的運行時間,最終找到了20分鍾消耗在什麼地方。 2、讓學生的思維留有空間。激發學生的靈感教師要善於抓住恰當的時機,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深度,難度的問題一經提出,必須要時刻注意留有空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如果過早的作出評價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機會。3、親近大自然,激發學生創造的靈感。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往往是不穩定的、不持久的,這就需要老師隨時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以保持學生興趣的持久性。大自然以它的千姿百態、氣象萬千吸引著孩子,引發著孩子無窮的樂趣,也是孩子創作的原型。經常把孩子引入大自然,讓孩子「讀天讀地讀萬物」這是啟發孩子美的感受,帶給孩子藝術享受的最好方法。也是萌發學生創作靈感的最好途徑。 如帶孩子在瀑布所在地觀賞,不忘帶領孩子們誦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春天與孩子們面對如絲的碧柳不失時機高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正如美學理論家姚全興所說「任何一個從事兒童美育和從事兒童藝術人才培養的人,都應該為了兒童想方設法利用周圍的各種環境條件,即使是一座搖搖欲墜的橋、一個荒草萋萋的廢墟、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我們的語文教學如能注入這種思想,以美的大自然啟發孩子讀美的文學作品,孩子的學習過程將變得輕松、自由、充滿樂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文學作品和大自然之間架設起一座心橋,產生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的興趣、激情,甚至奇思妙想,創作的熱望。二、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學生的創新思維,應注重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嚴格的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善於創新,就必須善於想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憑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想像。如《鋤禾》一文中有一副插圖,畫的是一個除草的農民,在烈日下擦著汗,抬頭望著太陽。教學時可以啟發學生設身處地想像這位農民當時又累又渴的情景,從而使學生在理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⑼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能力論文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要體現教師的激情與機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學生的心情、激情、機智與個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如果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思維的火花,靈性的花朵,張揚的個性,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是成功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因此,今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要真正地廢棄那些無用的提問和講解,將有限的時間放到給學生解疑和語言文字訓練上,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難。我認為,「質疑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能力則是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有提問的意識,他們能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怎樣才算「學會學習」呢?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要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要有泛讀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決疑難的能力;要有獲取、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創新的意念;要有開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終生學習。上述「八要」,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財富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就在每事問。」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把創造力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把兒童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鼓勵他們問,要給以言論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拓展視野;解放獐牆報時間,以便他們有時間思考人生。在五個「解放」中,問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就沒有創新。古人曾說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也是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能產生興趣,產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熱切願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 探索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條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新生學生的人格,新生學生的自尊心,新生學生的思維勞動。剛開始,由於孩子受到年齡和知識 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因為孩子們主動探索、積極求學的可貴精神,正是教師們的期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解答不了,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實事求是。這說明,學生的提問突破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養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所有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也正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開動腦筋,構設矛盾,提出了問題,他們就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遇有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或是教師組織學生講座解決,或是在學生不能解決時由老師來解答,都要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盡可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師悅納了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一種信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歡迎學生隨時提問。如果教師受到教學講究系統性、完整性等理論的影響,向學生提出: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不能打斷老師。如果說有問題要問,應先記下來,等到臨下課,老師留出時間來,讓大家提問的時間再問。結果往往是,當老師把課講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或是提問的學生特別少,或是根本就沒有人提問。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應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要形成新的反應,這種新反應對舊反應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正是這種倒攝抑制的作用,使用權得學生那些已經產生而未記憶怕問題,經學習新的內容之後,已經遺忘。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提問,就應該沒有時間的限制。這才是真正保護學生。 (1)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 發現,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的發現不是尋求人類未知的事物,而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循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中,逐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情感,發現方法,發現學習語文的讀寫規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發現」機制,確切地說,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現。「引導」與「發現」的結合,從本質上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師」與「生」的關系,「講」與「練」的關系。A起始階段——教師示範「發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作好示範,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後一節有一句話「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提問時,教師可先把句子讀一遍,接著說:「細線一般用『幾根』、『幾條』,這兒為什麼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跡。」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教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與興趣。 B引申階段——學生主動「發現」 : 學生一旦領悟了「發現」的真諦,他們就會主動地求學。這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安排能讓學生「發現」的基礎,使之產生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只有當學生發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的求知慾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知與不知的焦點上加以點撥、創設情景,這樣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質疑,從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型質疑、思辨型質疑和探究型質疑三種。 直覺型質疑,是一種初級的質疑,它是感覺對象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構成矛盾聯結時,學生不假思索發現並提出的問題。例如,學生初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講的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馬上就會提出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質疑能力不強的時候或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 思辨型質疑,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質疑,它是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形式,把感知的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所發現並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