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為基礎學科重中之重的小學語文學科,由於自身的特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優厚的條件。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選好切入點,找准結合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積極因素,敏銳捕捉課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機,充分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在滲透式的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健康地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教育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也都負有此項任務。這當中,由於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際性、人文性的特點,把它與人的生活經歷、內心體驗、個性情感等因素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藝術特徵:隨機性、多樣性、豐富性。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師生間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維的相互碰撞、興趣的相互牽移、語言的相互啟迪,是師生共同開發和利用語文資源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1 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並內化自身品質。
(1)、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麼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於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於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
(2)、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採用中央電視台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並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願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願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於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朴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後,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於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
2 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於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於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3 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總之,教學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
Ⅱ 語文教師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情感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語文學科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每篇課文都滲透著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因此,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語文老師,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春風般溫暖,用自己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感染著學生。每一個真誠的微笑,每一次耐心的等待,每一次鼓勵的話語,每一次聲情並茂的范讀……都會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教師繪聲繪色地講,學生如醉如痴地聽。在學習課文中、在閱讀中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產生我要為祖國增光、為祖國拼搏、為祖國努力的動力。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主動幫助,懂得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學會感恩,體會親情、友情的可貴,學會辨別真、善、美、假、惡、丑……總之,情感教育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我們語文教師要牢牢地把握住。
二、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有一部分學生並不是他們不行,而是他們缺乏自信,自己覺得不行。這就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將來他們踏入社會才會善於展示自己,讓自己的特長、自己的能力讓領導發現,讓領導賞識,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十分重要。自信心是在一次次鍛煉中,一點一滴成長起來的。在語文教學中,我上完課都布置一個3分鍾的講故事或小演講的任務,學生回家准備,每節課上課前按順序由一名學生展示,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能輪到兩三次,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每個月我都要搞兩次朗讀比賽,並評出「朗讀冠軍」,不僅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了,而且自信心也在不聲不響地增強。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方法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去尋找,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成為有自信的人,為學生的成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在評比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競爭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在競爭意識的驅使下創造的成績會更驚人,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更多。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注重過程性評價,通過評比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在預習環節要比誰的課文讀得好,誰生字記得多,誰組的詞多。在課堂上檢查「會認的字」,我設計了多種兩人競賽形式,如:打地鼠、青蛙過河、摘蘋果、掛蘋果、坐著飛機去旅行、打紙牌等。在驗收「會寫的字」,我通過評選「生字大王」,讓學生為了得到這張獎狀而主動練習。在背誦課文評比中,我採取了排名的形式,並將背誦的名次在班級展台上展示一周。在作業評比中,我採用了「星星牆」的形式,學生每次作業得了優秀就會得一顆小星星,學期結束,累計小星星的數量,評出冠軍、亞軍、季軍。在作文評比中,我採取了誰的作文寫得好就用展台展示,並在全班讀自己的作文。在課後,比誰讀的書多,誰收集的資料多等。總之,競爭意識的培養,首先從評比開始,並將其貫穿於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
四、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讓課堂學習效果達到高效,是值得推廣的一種學習方式,更是語文教學的法寶。今後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具備合作能力。語文課在自學生字、詞語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糾正學生讀音中存在的錯誤,又可以做到一字組多詞;既可以交流識字方法,又可以互通有無;既可以幫助學困生,又可以集思廣益。在作文的批改方面也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先在小組內組員互相批改,圈出錯字和使用不恰當的詞語。然後組員互相交流,指出結構、語法、句子存在的毛病,組員互相交流如何修改,修改後再由老師批改,這樣學生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哪方面有問題,對以後寫作文有很大幫助。在知識拓展方面,組長給自己的組員布置不同的任務,在相同的時間里完成了更多的學習、收集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合作學習最大限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語文學科又是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讓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又讓學生心理健康,讓學生茁壯成長,為國家輸送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Ⅲ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關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創建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熱愛、信任學生和理解學生,學生尊重和敬仰教師,可以形成積極向上,愉快、活躍、和諧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應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擴大的信息面、學生的獨立性和日益增強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進教室,微笑地上課。當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問題有困難時,老師適時地微笑可以減輕或者化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時時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誠信感化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 2.建立適當合理的學習期望。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對學生的低期望則會妨礙學生的進步。對於學生學習的期望,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只有當教師採取的方法合適,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心理氣氛。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贊揚學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課堂教學中特別要避免使用「你聽我說」「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灌輸式的語言,堅持用鼓勵性的、商量式的語氣說話,例如「請你繼續講」「你的分析是不是這樣」「請聽聽我的想法」「我想作一點補充」「如果這樣說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師在教學中使用這樣的語言表述,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智力因素的開發,重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抓住各種教育契機反復滲透、耐心誘導和細心培養。可結合多媒體教學,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設計「激發——探索——總結——探索」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的活動。教師要多嘗試進行開放的課堂教學,這樣的課不僅可以給學生以樂趣,更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著眼於心理素質教育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續符合社會基本要求,並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一種心理態度。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整個社會呈多變多元狀態,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們不僅要學會生存、學會適應、學會選擇,更要學會發展,學會思考、學會創造,而要達到這些目標,都與人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調查,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性格、行為、情緒出現偏異,存在著一般的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學校肩負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擔。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壓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從目前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卻並不樂觀,就目前學校的師資、場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單獨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況且,師生的教和學的任務已經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反而增加了師生的心理負擔,這就與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強在各學科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各學科教學都在不同層次上涉及心理教育問題,只要對學科教學內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內容。而語文教材中包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數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寬松,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氛圍。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在教學中,熱愛、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互補充,在課堂上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交融中進行創造性的教與學的活動,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學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誠面對學生,消除顧慮情緒。在教師和學生的心目中全班學生完全平等,沒有"好生"、"差生"之說,因為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
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我經常和學生這樣說:你們既然承認我是你們的朋友,那我們之間就沒有隔閡了。朋友間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處的,有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說什麼,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夠的,你幫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幫你糾正,以誠相待才是關鍵。錯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點錯不害羞,反而有益,因為朋友會真心幫助你。我們班的學生與我關系特好,下課時有事沒事總愛來找我聊天。當然他們也敢"頂撞"我,有時,幾個"吃了豹子膽"的學生還會給我捎來紙條向我提意見。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鬆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營造了一個積極的、互相幫助的、關懷的環境,不管你以何種身份去接近學生,相信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就不存在了,各種學習活動也能順利開展了,並且,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愛,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感化,為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建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雖然,它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達出來,而是蘊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綜合並存的。在實踐中,為了正確處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我著力抓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培養活躍的思維。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可以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來啟迪學生。如課文《三袋麥子》中根據小牛、小豬和小猴對一袋麥子的不同處理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去選擇,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做出不同的判斷。
2、陶冶積極的情感。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小學生的情感正處於急劇變化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起學生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課文中,《五彩池》的贊美之情,《兩個橘子》中兄弟倆對母親的孝心,《麻省》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極好的範例。
3、鍛煉堅強的意志。意志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和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課文《自信》中,教育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充滿自信。《陶罐和鐵罐》中,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要瞧不起人……這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意志,努力獲取成功的好教材。
三、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
社會變化的困惑,人際關系中的焦慮,個體成長的煩惱,或喜或憂,學生有傾訴的需要,如果因勢利導,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納入作文教學之軌,那就滿足了他們傾訴的需要,解開他們的心結又幫助了他們作文。抓住學生平時關注的一些熱門話題可以擬題作文。如談談對網路的看法,討論一下舟曲抗震救災,嫦娥二號奔月,可以擬題讓他們評論一下這些事,這樣可以讓他們知道怎樣去認識一個人,怎樣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有些學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對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成熟的認識,積郁的情感不僅得到了傾瀉,世界觀也得到了改造。其實對於小學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順,但在某一處寫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應大肆表揚。這樣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成就感,這種感受非常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需要。
四、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Ⅳ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營造寬松、民 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寬松、民 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人格發展,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必須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具體來講,教師要著重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教師要放下師者的尊嚴和長者的架子,把自身置於和學生平等的位置,把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嘗試和學生做朋友,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用民 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溫和、民 主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不同觀點並和學生一起分析和探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在授課的過程中,保持微笑、親切和藹,在學生回答問題遭遇卡殼的時候,及時予以鼓勵和寬慰,以此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優秀時,同樣給予充分的表揚和肯定,鼓勵學生再接再厲,這樣有助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鬆心情、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最後,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孩子的心靈都是敏感、脆弱的,教師只有對孩子充滿關愛,才能使其敞開心扉,才能搭建心靈交流和溝通的橋梁;教師愛的猶如陽光,會溫暖和照耀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陰霾,走進健康的集體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日常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溫暖,在孩子遭遇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及時予以開導,久而久之,學生必然願意親近老師,願意向老師訴說內心的困惑,願意聽從教師的教誨,古人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講述的即是這個道理。二、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語文學科在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課文中不僅蘊含了大量的自然、社會、藝術、科學之美,還巧妙塑造了各式各樣、立體鮮明的人物形象,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總理,有甘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淳樸敦厚的農民朋友,有樂於助人、熱愛學習、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的小學生,等等。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過程中不僅會認識到色彩斑斕的世界,了解到更廣闊的空間,同時還會被這些高尚、優秀、感人的人物形象所熏陶和感染。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教師予以必要的啟發和引導,比如在學習《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這一方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美好品質。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青年人看魚、畫魚的畫面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此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作者之所以能夠敏銳捕捉到如此真實的鏡頭,都是源於對生活的摯愛。學生只有準確把握了這一點,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別人的欣賞、贊美之情,進而發現、體會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心靈得到了凈化、情趣得到了提升,同時在人格上還得到了顯著完善,可謂一舉多得,益處良多。三、教師可在布置作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布置富有特色的作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計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作業,以此幫助那些學習基礎薄弱、自卑的學生,使之慢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又或者教師可布置一些具有心理針對性的作文,如《爸爸,我想對您說》《老師,您聽我說》等,為學生情緒的發泄和傾訴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使得他們內心的困擾和不適得到很好的排解;再或者教師還可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廣泛涉獵一些優秀的書籍,讓學生在作品之中領悟人世間的真、善、美,進而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靈上的啟迪、情操上的感染等。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的心理和人格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通常來講,對課內語文實踐活動,建議教師可多組織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這樣既為學生展示才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又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而對於課外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可組織開展「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志願者環保服務」「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合作、交流、組織,增強環保意識和理念,學會貢獻愛心、關愛老人等,這種通過親身實踐得到的收獲遠比教師反復的語言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為學生接受,當然在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當今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為此,教師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備,積極努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小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Ⅵ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語文課堂裡面可以運動含有開放和自主等特徵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有許多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機會,在活動總使得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還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小學語文教材裡面,存在許多學生練習動手能力的內容,例如可以組織演講比賽,可以對學生的口語能力和現場表現力進行鍛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習變得更加的有趣,而且學生更好的投入其中,在課堂裡面感受失敗和成功。學生參與到其中,能夠學習到很多的知識,老師帶領學生參與到游戲當中,感受團結的力量。在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可以對自我動手能力進行鍛煉,還能夠感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能夠在遇到困難的實施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體會到成功的了卻以及被人認同的感覺,能夠自己承擔失敗,知道有付出就有回報,這樣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讓學生在小的時候就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Ⅶ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學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一、培養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語文學習習慣它是教學有效性發揮的基礎,學生沒有良好的的習慣,老師的教學再精彩、再用心良苦,對學生的作用都不大,更遑論改變其心理、塑造其靈魂。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某種穩定的行為方式,深層說,它是某種心理定勢的外在折射。培養一種習慣就是在強化一種心理機制。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習慣有三個:閱讀、寫作、交流。
首先,閱讀,要養成精讀課內文章和泛讀課外作品的習慣。課內文章是編者精選的範文,具有語言暢達、思想健康、情感真摯、條理清晰等特點。進行精讀,品味其語言的典雅、質朴、優美或醇厚,它們相對於時下鄙俗的流行語,更能喚起人們心中的美好情愫;感受其思想的崇高、深刻或冷峻,體驗一種有別於淺薄的快餐文化的厚重;體味其情感的真摯、自然、淡泊或濃烈,它們和網上流行的功利、暴力、血腥、淫穢等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一種正確的、純潔的情感訴求,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最後,感受文章清晰的調理,透過文字看作者的邏輯,可以鍛煉總結歸納能力,培養清晰的思維。關於課外閱讀,我主張泛讀。課內閱讀用於感受文學作品的精緻,課外閱讀用於拓寬思維和視野。學生廣泛涉略,便可以觸類旁通,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掌握事情的走向,形成面對問題的正確態度,思想不鑽牛角尖,眼光不狹隘,行動不走極端。
其次,寫作,寫作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有三個作用:
1、寫作是一種表達形式,表達具有緩解情緒的作用,比如寫日記就對調節情緒大有裨益。情緒得到表達,心理便趨於穩定。
2、寫作可以梳理思想,寫作的過程,就是記敘、抒情、描寫、議論或者說明的過程,一開始行文或許是無序的,但慢慢的便會變得有條理,文字的條理性本質上是思維的條理性,養成清晰的邏輯思維習慣,遇事便會有條理地進行分析,有利於權衡利弊,三思後行,保持心理的平衡性。
3、寫作可以幫助准確、委婉地解決問題。口頭表達隨意性強,容易詞不達意,有時一言不合「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當遇到問題,尤其是溝通有障礙時,可以用書面形式進行交流,一方面這種形式比較正式,可以讓對方直觀地感受到你認真的態度;一方面文字表達出來的感情更確切、更真切,更容易打開對方心門。所以我經常會讓學生通過隨筆的形式來解決一些問題,有同學把對某個同學的歉意寫在本子上,我看到了就會轉交相關同學,效果較好。還定期讓同學寫「表達牆」,把近來對班上不良現象的不滿和解決辦法寫在紙上,貼到牆上,對於出現頻率很高的問題,都會引起同學的關注。
最後,交流,交流跟寫作一樣,也是一種表達形式,養成交流的習慣,善於在合適的場合展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抑自己的情感,利於培養開朗隨和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善於交流的學生,人際關系好,朋友多,有煩惱可以找人傾訴,遇問題有人幫助,有利於心理健康。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人,能從他人的贊許中看到自己的價值,獲得積極向上的自信力。語文課上,我總是適時設置問題,讓學生探討、交流,並充分展示。鼓勵學生打開封閉的心,提高課堂參與性,營造活潑生動的課堂。同學們在互助合作中增進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獲得較強的發展動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進行心理教育的優秀資源,運用得當可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老師開展心理工作時要盡量做到「造化無痕」、「天衣無縫」,如果以某個心理問題為主題開展講座、進行說教,學生會產生抗拒性。要把心理工作自然地貫穿在平時的教育中,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學生都很關注自己的外表,但有的過度關注,或塗脂抹粉,或穿金戴銀,或搞個殺馬特造型等,這自然就忽略了內心的塑造。在上《林黛玉進賈府》時我將外貌描寫的內容進行延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美。描寫王熙鳳時,曹雪芹說:「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綉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王熙鳳在外表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極力使自己從眾人中「脫穎而出」。如果老師賞析說這種打扮很美,就會誤導學生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我引用林清玄《生命的化妝》中的話進行啟發:「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又如講《再別康橋》時,在明確愛情的美好之餘,教學生不忘責任、敢於擔當。1928年,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准備和林徽因結婚,結果林徽因忽然回國和梁思成結婚了。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陽中的新娘」,絕非偶然。詩化的語言總是美好的,但當年徐志摩跟張幼儀離婚時,張幼儀正懷著他的孩子,大腹便便,生存處境艱難,但徐志摩居然拿著離婚協議逼著張幼儀簽字,其語言、行為讓人涼透脊背。後來徐生活困窘,居然又恬不知恥地去跟張幼儀要錢。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追求愛情也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愛情不僅僅意味著心和心的融合,更意味著責任和擔當。
此外,在上《沁園春·長沙》時,注意營造宏闊的意境,讓學生感悟毛澤東的磅礴氣概和博大胸懷,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高中階段,教材選文多是傷春悲秋、懷才不遇、壯志未酬一類的主題,《沁園春·長沙》是少有的格調激揚、氣勢雄渾,具有崇高的美學特徵的作品。帶著同學認真體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朝氣,感受「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豪情,激發學生心中的奮斗慾望。還有上《蘭亭集序》時,帶著同學深入解讀魏晉風度,感受文人「流觴曲水」雅聚吟詠的高雅,這些娛樂給人的精神陶冶,遠非現在的KTV、酒吧聚會所能及。以此培養學生高雅的追求、高潔的志趣。這對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大有裨益。
三、通過課外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素材為心理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教育契機。適時開展課外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建設。課外活動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學生深入其中進行實踐,手腦並用,在多重感官刺激中獲得較深的體驗,緩解純知識學習的枯燥,多角度感受語文的魅力,激發對語文的興趣,在審美陶治中汲取自我完善的情感力量,將實踐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徵。
語文課外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知識性和自主性等特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磨練心性、完善人格。我平時通過以下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建設。
(一)詩詞一站到底。比賽包括課內詩詞和課外詩詞,既幫助學生夯實課內基礎,又激勵他廣泛積累。活動由科代表統籌組織、設計,全體學生參與,主持人在班裡選,評委在班裡選,廣大同學報名參賽,還要拉個親友團,老師只最後做點評並頒獎。活動中,無論參與哪個環節、充當什麼角色,都要充分准備,就連親友團也要好好背一陣子古詩詞。在積累的過程中必然感受到詩詞的魅力,詩詞對怡養性情大有裨益。而且活動增強了競爭與合作意識,選手的心理素質也得到了鍛煉。
(二)辯論會。辯論是才識的展現、心理的較量、智慧的交鋒。辯論准備的過程,是廣泛查詢、篩選信息並和隊員群策群力的過程,辯論場上,一方面充分對己方觀點進行論證,一方面要聆聽對方觀點,在不同的聲音中加深思辨,獲得對事物的深入認識。辯論能訓練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歸納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又由於論題經常會涉及心理教育,因此無論是選手還是觀眾,都會獲得心理健康的諸多知識。
其他的諸如實地訪學、繪制文學地圖、課外讀書交流等活動,對學生心理的建設作用也較明顯。
總結:
學習活動產生效果,根本上是心理素質在發揮作用。上述語文教育實踐,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且加強了學生心理健康建設,完善了學生人格。應試教育側重於關注分數,但一味盯著分數忽略其背後的原因,往往會適得其反。相反,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著眼於塑造人,教育會更有溫度。只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充分挖掘課內心理教育資源,適時開展課外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空間,才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和素質的全面發展,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很高興告訴你!
1.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小學生處在少年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活潑好動,自理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環境、不良現象的影響,加之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多受到雙親家庭的溺愛,在幼年期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對以後的成長相當不利,心理素質脆弱,必須對他們進行心裡素質的培養,進行愛國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紀等教育,使他們逐步成長起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克服個人主義,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養成學習、生活及日常活動的好習慣,為此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實踐中對德育內容的拓寬,是對德育對象的深刻了解,同時也是時代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質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教育。
2.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種標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視現實,接受現實,並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並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為此,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含:智能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環境適應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過教育,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規律,挖掘智力潛能,優化智力結構,培養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良好的情和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要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把自身融於集體之中,有分的心理准備適應環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
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提高自身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動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注意利用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去消除學生的心理、情緒和學習障礙,以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的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朋友的身份走進課堂。試想: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他們在語文課上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鬆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學生。教師的身份應是多重的,教師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然而學習上的困難等還會使他們產生憂慮。如有的孩子,父母對其學習的期望值很高,這些學生每次考查前都會憂心忡忡,怕萬一「失手」,該如何是好教師此時就應以長輩的姿態出現,告訴學生成績並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們平時學習的一次並不全面的檢查,況且,語文這門功課不是一個分數或等第所能測量出來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學得能力,學到本領,不要太在乎這一兩次成績,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會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會的。細心開導,孩子們逐漸會對此憂慮慢慢減輕。然而,解開了束縛後,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佳。
挖掘教材榜樣,培養健康人格。新教材極為重視人的發展,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從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得以滲透。教材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僅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還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靈得到凈化,情得到陶冶,有利於形成健全的人格。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自製力,良好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情感教育的最
Ⅸ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靈源街道林格小學 柯瑞鳳【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初步探討認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健康人格;情感體驗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年期的行為表現,關繫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已被納入到正式的學校教育中去,為了孩子的健康,順利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引導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擺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問題。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功能狀態,即能夠使人們所具備的全部心理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理想狀態。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1、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長期的行為表現,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維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礎。其重要性具體包括:(1)智能訓練能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2)學習心理指導能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3)情感教育能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洩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4)人際關系指導能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沖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5)健全人格的培養是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是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巧。2、矯正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關鍵。從學校方面來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遷、社會的氛圍,產生了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產生著消極的影響作用。從家庭方面來看,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又基礎的影響,隨著「單親家庭」,「問題家庭」等的上升,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機會隨之增多,適當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從學校方面來分析,激烈的升學競爭、片面追求升學率、頻繁的測驗、學生的分數排位和教師不適當的教育行為等,都可能導致學生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中。從社會方面來分析,社會上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暴力色情以及非法電子游戲廳、不法網吧等,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認識社會、自我調控,尤為重要。3、開發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筆者在從事語文教學當中,經常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的團體輔導,引導和啟發學生應用於生字詞彙記憶當中,尤其是對於部分語文成績低下,缺乏興趣的學生,效果極佳。在筆者語文教學工作過程中,根椐筆者調查,有些同學非常勤儉,刻苦認真,但成績老是不能進步,而有些同學平常表現尤為突出,但考試就是不高分,更有些同學平常模擬考試時非常優秀,但到關鍵考試時卻屨遭敗績。之後筆者把他們分類別集中到心理輔導室,聯同心理老師進行一系列的心理團體輔導,使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力得以完善,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成績穩步提高。二、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與內容綜合國內外專家和學者的觀點,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可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認知能力發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力等認知能力的綜合。小學生的年齡正處於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智力和知識能力發展正常,是小學生就學階段的重要心理條件,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衡量小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關鍵在於看其能否正常發揮出效能。主要標准為:有強烈的求知慾望,樂於學習;對新問題、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表現出能動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動中能夠有機結合、積極協調,正常地發揮作用。2、情緒穩定、樂觀,心情愉快。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小學生情緒健康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使自身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情緒反應適度,有適當的引發原因,反應強度與引發情境相符合;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質、量、度,使其能在適當的時間、場合恰如其分地表達,即能剋制約束,又能適度宣洩,不過分地壓抑。3、意志健全,有較強的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意志是人們自覺確定的目的,並根據目的去克服各種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現為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即在活動中有自覺的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見或盲目決定,一意孤行;執行決定中能及時決斷,並根據變化的外界環境隨時調整決定;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實現既定的目標;同時能有效地控制、條件自身的心理和活動,使之符合實現目標的要求。4、自我觀念正確,具有健全統一的個性。自我觀念是人對自身環境以及與周圍事物關系的認識,個人總是在現實環境、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認識自己。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才能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其一致的標準是: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不能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現狀和未來有一定的滿足感和發展感;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個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5、和諧的人際關系。人總是處於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個體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離不開群體背景,受認識傾向調節,並且有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諧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樂於與讓你交往,既有穩定廣泛的一般朋友,又有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個性;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有必要地心理准備,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保護和發展自己。6、較強的適應能力。這里的適應能力包括社會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等。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具有一種積極地適應機制,積極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當環境發生變化,個人就要做出行為上的變化,以調整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系。這種適應能力的標準是:能和集體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同步關系,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要求、集體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能迅速自我調節,謀求與社會協調一致,對社會現狀有教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學會調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掌握排解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優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能夠調控自己的學習心理狀態,開發潛能,達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學校應該發揮教育整體優勢,利用各種有效途徑,不失時機地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從而為民族素質提高奠定堅實基礎。1、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語文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還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體驗並內化自身品質。直接與文本對話,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較明顯,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從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我讓學生先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小馬為什麼第一次過不了河,第二次過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馬、老馬、老牛、小松鼠進行對話。通過反復朗讀小馬與老牛、松鼠、媽媽的對話,學生體會了小馬兩次過河時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感悟到面對困難要思考,勇於實踐,不能依賴別人。這樣,通過學生的自我感悟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樹立自立意識,有助於他們消除凡事都依賴父母、老師等人的心理。尋找結合點,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學時,我採用中央電視台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落花生組和蘋果組,並進行討論和爭辯:在當今社會,你願意當蘋果那樣的人,還是願做花生那樣的人呢?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像蘋果那樣的人和像花生那樣的人兩種人各有自己的優點,也各有自己的缺點:像蘋果那樣的人美麗大方,勇於展示自我,但顯得浮華,而花生朴實無華、品質可貴,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現自我的勇氣。最後,我指出:像花生、蘋果這兩類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樣去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和引導,以教材為載體,把心理陡康教育寓於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別人,領悟到做一個新世紀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內心美,要勇於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2、捕捉課堂中的教育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課堂教學占據的時間最長。那怎樣充分利用這個黃金時間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來說,教材出現心理健康滲透因素的時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機,但有時候又不能割裂課堂教學的整體,把語文課上成健康教育課,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捕捉恰當的教學契機。課堂上的教育契機,往往出現在四種時候:其一是興趣激發的時候。有了興趣,才會使思考更主動,產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發的時候。當情感處於飽滿狀態的時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於學生去選擇鍵康有益的心理品質。其三是在思維萌發的時候。其四是學習的主動性產生的時候。總之,教學中的契機的出現有時是偶然的,隨機的,這就要教師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3、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教學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詩所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和運用的同時,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智育、德育與美育的統一。【參考文獻】(1)《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陳琦主編:《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3)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老區建設2011年14期.(4)巫曉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8期.(5)閆霞《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01期.(6)程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