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二十韻出自哪裡

語文教學二十韻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12 20:32:56

❶ 語文素養大賽閱讀比賽題目有哪些

漢語基礎知識,古代名篇,包括小說詩詞,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典故

焦作市首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筆試試題

教育教學理論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語文是最重要的 工具,是 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 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語文課程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於 有利於 。
3、 是語文課程標准設定識字寫字學習目標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4、綜合性學習是一個 、 、 的學習過程。
5、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 、 、 、 的能力。
6、《語文教學二十韻》是著名教育家 的作品。
7、「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著名教育家 的名言。
8、王崧舟老師認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活性,
支撐起語文教師的神性。
9、朱永新先生主持 ,以一切人的發展為宗旨,是基於人文培養的素質教育,是著眼精神成長的生活教育。
二、判斷(每小題1分,共10分)
1、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主要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的進行主題活動,如:辦刊、演出、辯論、誦會等。 ( )
2、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 )
3、第一學段,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課程標准按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四個方面共列出了28項目標。 ( )
4、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時對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總的描述。 ( )
5、識字評價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 ( )
6、語文評價中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 ( )
7、課標要求閱讀教學應注意學生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 )
8、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是課程標准關於「學會漢語拼音」之一。( )
9、口語交際是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該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進行。( )
10、課程標准要求1-9年級合計背誦古今優秀詩文240篇,其中1-6年級80篇,7-9年級160篇。( )
三、簡答(每小題5分,共10分)。
1、 如何引導學生有目的的搜集資料?
2、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文學素養
一、填空(每個空0.5分,共10分)
1、《老人和海》的作者是 國作家 。
2、 的著名作家 是繼泰戈爾後又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獲獎作品是《雪國》、《古都》、《千紙鶴》。
3、泰戈爾的《飛鳥集》形式雋永,冰心曾經翻譯他的作品,並因為受他的影響,寫了兩部作品:
和 。
4、世界童話之父是 的 。
5、《哈姆萊特》、 、《奧賽羅》、 四大悲劇的作者是 。
6、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全書分 、 、 三部分。
7、 的《師說》一文中「師者, 」闡述了教師職業的性質。
8、冰心的代表作是 ,母愛、童真是作品的主要內容。
9、「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 的《 》 。
二.判斷(每小題1分,共5分)
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學生寫成。這部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
2、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范仲淹。( 曾鞏 )
3、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 ( )
4、「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三父子」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 )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 )
三、連線(每連對一組1分,共5分)。
李商隱 夜雨寄北 何當共剪西窗燭。王昌齡 從軍行 孤城遙望玉門關。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千樹萬樹梨花開。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亂花漸欲迷人眼。晏殊 浣溪沙 無可奈何花落去
教學實踐(30分)
一、請你從普通讀者、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三個角度認真閱讀這篇四年級的課文,寫出文本細讀。(20分)。
去 年 的 樹
[日本]新美南吉/著 孫幼軍/譯
一隻鳥兒和一棵樹是好朋友。鳥兒坐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也天天站著聽鳥兒歌唱。
日子一天天過去,寒冷的冬天就要來了。鳥兒要離開樹,飛到南方去。
樹對鳥兒說:「再見了,小鳥!明年你再回來,還唱歌給我聽。」
鳥兒說:「好。我明年一定回來,給你唱歌。請等著我吧!」鳥兒說完,就向南方飛去。
春天來了,原野上、森林裡的雪都融化了。鳥兒又回來找她的好朋友了。
可是,樹不見了,只剩下樹根留在那裡。
「站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呢?」鳥兒問樹根。
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鳥兒向山谷里飛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廠,鋸木頭的聲音「沙--沙--」地響著。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她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門回答說:「他被機器切成細條兒,做成火柴,運到村子裡賣掉了。」
鳥兒向村子裡飛去。在一盞煤油灑旁,坐著個小女孩。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小女孩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完了,火柴點燃的火,還在燈里亮著。」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唱完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飛走了。
二、分析下面幾個教學預案,談談你的看法。(共10分)。
《豐碑》一課,幾位教師都設計了相同的內容:請你為軍需處長寫碑文。
瀏覽了這些教學預案,你覺得哪個設計比較合理?不合理的預案存在什麼問題?
1、可敬的軍需處長,離我們遠去了,並和高高的雲中山化為一體,然而在人們的心中,他那一心為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卻像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高高矗立著,它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永遠前進,讓我們把對軍需處長的深深敬意化成我們筆端的文字,共同為他寫一篇碑文好嗎?
2、此時此刻,老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相信你們和老師一樣有很多話想對軍需處長說,假如你是紅軍戰士,這時你最想對軍需處長說什麼話來表達你此時的心情?——請同學們在課本的插圖下題上一兩句碑文。
3、查找資料,了解什麼是碑文,並試著為豐碑寫碑文。
4、下面聽老師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直到結束。在聽的過程中,你們要完成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你們有信心嗎?這個任務就是:在你自己畫的豐碑上題上一句碑文。邊聽邊想,題寫哪句話最合適?

焦作市首屆語文素養比賽試題答案
教育教學理論
一、 填空
1、 交際、人類文化、工具性與人文性
2、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
3. 「識」「寫」要求分開
4、 自主、合作、探究
5、 感受、理解、欣賞、評價
6、葉聖陶
7、陶行知
8、 豐厚的文化底蘊 高超的教育智慧 宏闊的課程視野 遠大的職業境界
9、新教育實驗
二、判斷
1. × 2、√ 3、× 4、√ 5、√
6、√ 7、√ 8、√ 9、× 10、×
三、簡答
1、如何引導學生有目的的搜集資料?
a、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地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如采訪、圖書館查詢、上網檢索等。
b、要引導學生搜集多種類地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等。
c、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
d、要通過具體問題地討論,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如何合理利用搜集到的資料。
2、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a、全面提高學生地語文素養。
b、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c、積極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d、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地語文課程。
文學素養
一、填空
1、 美國 海明威
2、日本 川端康成
3、繁星 春水
4、丹麥 安徒生
5、李爾王 麥克白 莎士比亞
6、《詩經》 風、雅、頌
7、韓愈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8.《寄小讀者》
9、王勃 《滕王閣序》
二、判斷
1. √ 2、× 3、√ 4、× 5、√

教學實踐
一、請你從普通讀者、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三個角度認真閱讀這篇四年級的課文,寫出文本細讀。
對教材的解讀不能偏離文本自身的主題與價值,從學生學情出發,教學預設把解決教學教學重難點做為突破口。
參考答案要點:
這篇童話情深意濃,帶著些許傷感色彩,贊美了高尚的、令人盪氣回腸的友情。整篇童話的語言朴實無華,全文沒有華麗的詞句,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鳥兒對樹的真摯情誼,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在平淡的語言中有一種深摯透明的美。讀罷此文,鳥兒對樹的那種濃濃深情便躍入腦間,揮之不去。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做學情預設。
教學時,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鳥兒信守諾言、珍惜友情的品質。教師要緊緊抓住四次對話,以朗讀對話為線索,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指導朗讀時,先要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分別研讀每次對話,在反復朗讀、想像體會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把不同角色在不同情況下說話的語氣讀出來。
對教材的解讀不偏離文本自身的主題與價值,學情預設既教學預想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語言流暢、有文采即可得滿分。
作文選材要新「新」就是在選材時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即我們在選材時要放棄大家可能選擇的材料,用新的眼光,從新的角度去尋找新穎的材料,來構架我們的文章。同時「新」在關注熱點,就是我們在

選材時要選取能跳動時代脈搏,能引起師生關注的事件。這也就要求同學們平時多關注生活,多看新聞,尋找社會的熱點問題。

❷ 語文教學流派語感派和情感派的異同之處

「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引導學生多讀書,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月光流瀉,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學生欣賞。 4,情感豐富:「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先用誦讀創設情景。此時教師要為學生騰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教師的范讀。而王尚文先生則認為;中年級學生喜歡情節生動的故事、語調和語速,記於心,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教學中!此段朗讀,你仍然要堅持等候:「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語感,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胸前都佩著白花。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不了解一個字,遣詞造句的精妙,情感的傳遞。 3,隨後可積極鼓勵學生運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句式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愛的雲房子,用心用情去感悟語言文字時,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細細品味,敏銳的語感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讓學生彷彿置身於小茅屋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積淀語感 「要能游泳,為了新中國,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頂住橋底:咬文嚼字、賽讀,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處處綠水盪清波。人們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運用語言表達思想,豐富語言。因為語感是通向更高語言文字境界的橋梁、點撥,多讀幾遍,朝鮮人民在看著他、溫和與可憐,喚醒沉睡在學生內心當中的與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經歷。訓練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方始識得這個是甜,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路旁是青青的垂柳、思想情趣和文學修養的綜合體現。」 師。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使我們悲上加悲。」 ⑤茅盾先生也說,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實質是與作者進行著思想的交流?我在講授《水鄉歌》一課時。因此:「語感是思維並不直接參與作用的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有了這三個「都」: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從而扎扎實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都需要通過有指導。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五十年代,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四周是那般幽靜、知識性?生1,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師,學生會看得到。如在教學《雲房子》一課時,貧窮與希望……之後又輔之以聲情並茂,而且使學生在自主的體驗中內化了語言、范讀夏丏尊先生說、梨樹,讓學生將積蓄於胸的所思所感徹底地宣洩出來。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佳句,貝多芬手撫琴鍵,吾意欲所言,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帶頭向蓮花瓣走去」、換,不僅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杏樹,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分角色朗讀,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其表情,然後與原句比較。(學生讀)你剛才讀的時候。師,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同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高年級學生喜歡文質兼美的內容、是辛,隨著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古人雲,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什麼畫面:「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裡。」(見《朱子語類》),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葉老曾說、揣摩,千條渠,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大量感受語言材料的過程中。難怪王尚文在《語感論》中說、意境美,教師可讓學生暢談自己想像中的雲房子的樣子、師生,在夏丐尊先生看來。在教師的引導下,趕到山谷里來聚會。總之,池塘一個連一個;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培養想像力。師。正所謂,不僅體現在課內。在這境界中,洞見言語之精髓、碰撞和融合:昂首挺胸,急著到蝴蝶谷去聚會?生1,穿過樹林,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80首。 2,再與原句比較,筆有千鈞任歙張。如教學《月光曲》一文,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歷史名著等、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汲取語感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減。 4。」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教師提出 「『焦急』,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去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彷彿來到了水鄉、引讀,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萬分緊急關頭。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黃繼光》一文中,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久而久之,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什麼是語感,須是熟讀。如《狼和小羊》一課,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培養了學生感悟。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生1、部分讀。其實早在二十世紀四:我想把它畫下來、重新定位中,意思也一樣。見了『新綠』兩字,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要求語感敏銳。 1,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也採用了聯想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五)積累語言,就可配上輕柔的音樂,閃著火花—— 生,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 一!學生在看圖想像中彷彿自己也成了一隻舞姿翩翩的彩蝶,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眼前是不是出現了什麼情景: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口語表達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萬物披紗,理解文章應一邊讀;須是細嚼教爛,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演講。生2。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繪就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畫卷: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而且還能迅速、調,又如瑟瑟秋風,這必將激活學生的思維與想像?(此時,我之文也,不知是人之交,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下筆如有神」,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生2,由此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未見滋味便吃、說話,或者一邊讀,還讀出惡狠狠的。」 「讀書破萬卷,則滋味自出:我彷彿來到了水鄉的小河邊。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師,左手托起炸葯包。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經驗的融通,黃繼光又站起來了,自身的語感得以發展,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感受來讀:(一)以讀為本,由小到大。可以說,熟讀成誦,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把握言語之精髓,訓練語感。(六)言語實踐。如《狼牙山五壯士》中,體驗語句的情感:「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也就進一步理解體悟了課文內容,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通過熟讀,是一種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了解力,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 2,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地欣賞,直至背誦、范讀等多種形式。朗讀時、精彩片斷等,2秒鍾……董存瑞—— 生。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語感作為一個人必備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可推薦看歷史故事,增強語感的靈敏度。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你最想做的是什麼,悟出「文外意,「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二)品詞析句,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以達到升華感悟,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讓我們彷彿嗅到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氣息;「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熟讀成誦小語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新課程標准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課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聞於耳。 3,出於口。」②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表示,精美篇章,然後進行比較,萬條河,站住橋底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敏銳,正是憑語感,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以開拓學生視野,自然會有較強的語感,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①,一起感受,通過揣摩比較。」可見,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將終身受用不盡,使學生語言基礎。」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流瀉出了詩一樣的語言,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還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穿,正趕著去蝴蝶谷聚會呢,激發語感 「作者胸有境,直接感受語言: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掛在自己家客廳的牆壁上,「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可是、復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滔滔不竭。然而,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1秒鍾,教師可在此設計讓學生續寫結尾:請你們自己讀這段話,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通過思考,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請你對著畫面再讀一讀,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還要引導學生課外進行有效的閱覽。岸邊種著桃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這樣,一邊到現實中去,可推薦他們看童話,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我想把它拍下來。由此可見,要求前後照應,深化語感。生2:「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文中這樣寫道、越」等詞語,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③總之。學生動情地說,可推薦讀名篇佳作:「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數以萬計的蝴蝶身著綵衣正從四面八方趕來。」《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如泉之涌。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單靠翻查字典、蜜蜂,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生3,看到了一株株水草在碧綠的河水裡搖曳、是苦。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文章讀之故熟。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自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蠻不講理的神情,然後進行比較、引讀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它表現為對作用於他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進行多方引導:「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深化感悟,是構成一個人語文素養的核心因素。(三)聯系生活,感悟了人物形象的魅力,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我國最早提出語感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如《半截蠟燭》一文以小女兒拿走蠟燭,廣泛閱讀:同學們,可先啟發學生思考:「感受優秀言語作品的言語是培養語感的搖籃,一旦形成,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慢了,引起感情共鳴:還有一個大水塘、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很美,『夜』不但解作晝的反對吧,是人同此心,教師要以讀促寫,注重情感體驗,不僅能夠把握言語對象的字面意思,給人一種意尤未盡之感。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明確了,讀熟了自精讀,注於目,從而會產生一吐為快的表達慾望。通過背誦、活潑的內容,就會感到希望,你瞧它們飛得多麼輕快、廣泛閱讀語感的培養從「讀」開始:同志們。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去發揮想像:「必須驅譴我們的想像,感情也越來越強烈。這一教學過程、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流,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鴨子在水中嬉戲,『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可以慢慢讀、音外之意、學習,看到了一葉葉小舟在碧綠的清波上盪漾,其中強烈敏銳的語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深化感悟,擴大知識面。 三:像巨人一樣挺立著。 1。此時可用「引讀法」,要引導學生領悟貝多芬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再如《台灣的蝴蝶谷》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慈祥的面龐……」隨後問。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語言學習更需要積累,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讀,有利於學生貯存語言,語速快,學生豐富的想像,總目標之中要求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因為每篇文章的背後都站著一位作者、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日益頻繁的交往中。由此,走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為結尾: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品嘗「文中味」,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品析文本,展開聯想?彷彿看到了什麼情景,在文本,董存瑞—— 生。因為,以彌補現行教材的閱讀量的不足:「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如此,始為知味、分角色讀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如吃果子一般,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受到諸如文化,已經不是單向的主體對客體的把握,應筆而出:「讀多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見了『落葉』兩字,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音符似潺潺流水,文質兼美,去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四)想像參與,語感普遍不強、美妙。 1,則與我為化。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感悟就會更加深刻:我彷彿來到了水鄉:我想彎下腰嘗一嘗水鄉的味道。」可見語感同想像是緊密聯系的、體驗和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境。如學習《草船借箭》後,培養語感的,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佳詞妙句,句子也通。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體驗其中的美妙,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寓言等有趣的讀物,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愛戴是一致的,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 2,就會感到無常?(生讀)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讀出善良,一群群色彩斑瀾的蝴蝶飛過花叢,必須下水。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啟發學生想像,增強語感,人們在對傳統語文教學的重新審視,積淀語感的目的,散發出花的清香、自然的化工,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多麼活潑。」近年來,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審美的熏陶、生活體驗,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多令人遺憾呀、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戰友們在看著他:「藍藍的天空、整體讀,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培養小學生的語感是小學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作文時,達到這個目的。然後比一比,從讀中得到感悟,深化感悟。通過比較,越過小溪,狼說得話要嗓子粗、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 「胸藏萬匯憑吞吐,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語言表達、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不斷充實語言庫存,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④語感敏銳的人、趣味性強的讀物、調。」因而在教學中,是思想認識逐步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以及弦外之音,讓我們彷彿聽到了水鄉人民的歡聲笑語,有一組重點句子。」⑥當學生進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之中。 二,背靠著洋槐樹,有較豐富的積累,首尾連貫。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教師讀得好,讀熟了。具備了良好的語感能使人感受言語之精妙。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精華已證明這一點、默讀,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你有什麼新的體會:厚積才能薄發。生3,必須引導學生推敲。」假如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才能通過文字:「大凡讀書、文字上去揣摩,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一輪明月升起,飛到書籍的百花園中盡力汲取營養和甘露,可以在一瞬間辨認出詞義的細微差別和色彩感情、語氣,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不能單從語言,祖國人民在看著他,培養語感,聲調高,感悟語句的意境,努力提高他們感受語言的靈敏度和頓悟力、興趣,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而後在各階段的目標中,直接傳遞給學生,可努力創設情境。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他曾對語感做了一番深入淺出的解釋,劈頭方咬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勤於動筆 「勤於動筆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新的發現、民間故事。可見。大量的課外閱讀能使小朋友吸收眾多的詞彙和句式、文字上去,培養語感 「讀」。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沒有回家,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也表現為因個人情意的需要或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可以說聯想和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把握言語之理趣,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 1,『矯健的身軀』?學生通過調序朗讀:「每年春季,使學生在反復,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生3,去感受,記錄好詞,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再如。對於課文中的精彩片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水多,提高表達能力,以及從語句或一段的開頭即能預測出整個語句或語段的趨向,精熟後理自見得,更能使其步入豐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轉述等,它是個體在長期規范的言語實踐中逐步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儲備語言材料:「語言文字的訓練!」「悲痛中回憶快樂。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低年級的學生喜歡鮮明的形象。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此時,閱讀教學中。正如古人所說,就介紹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等,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即說和寫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語感」便是這語文素養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迭宕起伏,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語調:一個「痕」字把處於高,聽得清,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強調指出,頭腦中的語言豐富了,了解越見真切,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讀出其中的韻味:假如你真的來到了水鄉:師,是個體的人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系。師,輕了。《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到「語感」二字。葉聖陶先生說: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重視語感的培養、有要求的反復吟誦。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老師出示一幅水鄉的圖畫,可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的有關故事,能不能調個位置,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人們對語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發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加,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巴金先生曾說,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語感素質,入境始與親,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一位老師教學時,去體味文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即聽和看(讀)的能力,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同學們。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它們生怕耽誤了大好春光,老師相信你肯定能讀懂的,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留戀。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無不隨吾所欲。師,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調動知識儲備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披文入情,形成良好的語感」,領悟情感,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沖啊,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布局、文章結構的嚴謹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美麗的畫面。」 當今語文教育的著名學者王尚文先生明確提出,不管多晚都要等到,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積聚得越多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可以模仿,無一例外的、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愛的思想性、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就無法感受到美麗神奇的蝴蝶聚會的場面、深刻,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對語感的培養就更見具體,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經驗和感受,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這時候,訓練語感!」「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 赤』不但解作紅色、寂寥等說不盡的意味吧:「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水鄉什麼多

❸ 《語文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研究報告

一、辨體
古人雲:「體不辨,則入於邪陋。」是說不知辨體就有盲目性,就會走彎路,影響整體閱讀效率。魯迅先生也曾經講過:「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這就是說,體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內容,因此,從辨別文體入手,即根據其特點和規律明確某一體裁的基本結構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確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內容要點,強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比如議論文,根據其「三段式」結構,就可以採取相應而有效的方法,即著重從引論部分發現其中心論點,從本論部分找出要點和方法,從結論部分找出全文的精髓和主旨,這樣,全文的基本內容也就把握住了。再如散文,這一體裁的基本特點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須按照其文體特點依次抓住特徵、觀察點、角度、順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從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兩個方面來完成。間接抒情離不開想像聯想、渲染襯托,直接抒情則必須抓住文中的議論。由此可見,辨體既能根據不同體裁選用相應的閱讀方法,又能准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要點,從而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二、擬題
標題是文章的「窗口」,打開這扇窗戶,就能窺見其中的奧妙;組織學生為課文另擬有一定字數限制的、合適的標題,無疑是一把打開文章大門的鑰匙,是提高學生整體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既是另擬標題,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標題相仿,這就必須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選取不同於原題的角度,認真思考,反復推敲,才能擬定。這樣,學生閱讀課文的主動性就被調動出來了,實現了對課文的全面理解。
在學習《從三到萬》一文時,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叫學生將文題中的「三」和「萬」換成別的詞,結果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既能替代又能概括課文內容的詞:「易」和「難」、「淺」和「深」、「簡」和「繁」,組成了《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簡到繁》的標題。接著又問學生:作者為什麼不用我們找的詞來命題呢?學生思考後找到了答案:一是文中有一個關於「三」和「萬」的故事,二是這兩個數字既簡明概括又引人深思,它深刻地說明:學習任何知識都要循序漸進,一點一滴積累,不宜要求過急。
三、點睛
就是從教材的文眼入手,引導學生從一點突破,不枝不蔓,持一點而握全局。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文的藝術構思的焦點。
抓文眼就是抓點,目的是以點帶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動而辭發」的「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見奇、朴中見巧的散文精品,開篇就揭示主題,點出「文眼」:「……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接著專敘祖母的喪事和父親的賦閑與虧空,寥寥幾筆,就給「背影」敷上了暗淡、凄涼的灰冷色彩,從而暗扣「背影」。在此基礎上,文章具體刻畫了父親對我的關心和厚愛,特別是父親買桔子過鐵道時映入我眼簾的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凝聚了深深的父愛,幾乎就成了父愛的代名詞,也是愛心的縮影,作者通過「背影」這一細節來統攝全文,並把情感的抒發推向高潮。第三次是父親離開之時,我眼望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對前文的描寫起了較有力的補充作用。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我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又回扣篇首。「背影」作為「文眼」,在文中篇首、篇中和篇尾多次出現,前後呼應,不僅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在情感表達上造成一種回環之美,而且在內容上深化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這里,教師授課時就應該始終抓住文眼,入情披文,順理成章,那麼,就可以舉綱帶目,自然地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四、探路
思路是文章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思維軌跡。一條長長的軌跡,需要通過對全文的整體感知才能把握。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指出:「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他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又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諦,就要綜觀全局,抓住中心,切實把握作者的思路,並循著特定的思路找出課文中各部分之間(包括關鍵詞句之間)的聯系,並通過這種聯系,弄清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因此,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師要能組織學生挑選出最能體現文章結構的詞語,穿成網路,連成提綱,理清思路進而把握全文內容。
《荔枝蜜》一文集中反映了楊朔在散文結構上的美學追求,全文圍繞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謀篇布局,曲折有致,具有精巧的結構美,從辛勤釀蜜的蜜蜂推及「釀造生活」的普通勞動者,熱情歌頌了他們建設新生活的忘我精神。因此在閱讀課文之時,關鍵是精點出能體現作者對蜜蜂有情感的詞語和語段,把握行文的精巧,反復咀嚼,細致玩味,清晰的思路就呈現在我們面前:怨蜂——看蜂——贊蜂——學蜂——成蜂。這樣,既使學生全面整體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又品味了楊朔散文精巧圓潤的結構藝術。
五、找「綱」
中心句是作者謀篇布局的「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是對內容的高度概括,而內容則是中心句的具體展開。所以,在閱讀課文時,必須學會把握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理解了中心句的意思,就能把握一段或全文的中心意思,也就掌握了理解復雜內容的鑰匙,快速有效地實現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篇幅長,內容多,時間跨度大,但只要把握了中心句「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的一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全文以時間為經線,中心句為緯線,把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紗、挑水、和氣待人、周濟窮人等日常小事巧妙地編織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母親作為「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的本質特徵:勤勞儉朴的習慣,寬厚仁慈的態度,堅強不屈的性格;又使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深化主題,表達了作者忠於革命事業,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六、概括
概括是把一個個部分綜合成整體,對事物的概貌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它是整體感知課文的根本,現代文閱讀就是著重考查在整體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綜合並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綜合能力。為之,我們在閱讀文章時,應從整體感知入手,加強概括能力的訓練,從宏觀上把握全文。事實也正是如此,由於閱讀是分段逐步進行的,所以,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和理解,最初是零散的、缺乏條理的,閱讀過程中必須要有歸納、整理的概括提煉,只有把最初分散的理解作適當的歸納提煉和正確的概括,才能達到對作品內容、作者意圖和文章表現形式有個較完整、全面的理解,實現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比如,我們在閱讀《我的叔叔於勒》這篇小說時,若要能從整體上認知課文,把握故事情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採用一個字概括全文內容的方法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因為要找到一個能夠概括全文的字眼,就必須認真通讀全文,理解文章的內涵,把握全文的中心。事實也得到證明,學生對之很感興趣,紛紛發表見解,提出了眾多的、互不相同的能統攝全篇的「一個字」,如變、假、騙、錢和虛,並詳盡地闡述了理由。通過這個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把握情節的概括能力,而且實現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❹ 《語文教學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做到各個教學環節過渡自然》

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藉助這種手段,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形成技能、技巧,並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恰當而有效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十幾年來,各地同仁圍繞著語文教學的效果這一主題,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涌現了許多教績斐然的教改名家。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寧鴻彬、上海的錢夢龍和於漪、湖南的楊初春等,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體現著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然而,我們發現:在學習這些經驗的同時,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現象,而且有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指令劃一,這種現象是令人憂慮的。筆者擬就此略抒淺見,以請教於同仁及方家。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呂淑湘先生對此都有論述。葉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到:「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說,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應用,到底誰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呂淑湘先生也曾說:「教學法允許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效果的好壞是衡量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優劣得失的唯一標准。兩位大師都強調了「教無定法」,強調了根據個人實際和教學實際去選擇適於自己教學實踐的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內容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到培養發展學生的感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能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老師、學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環境中協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不考慮教學目的、教材內容、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能力、知識規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情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隨心所欲。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怎樣去選擇適宜我們自己並能達到和實現我們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教師自身出發,反復檢查省悟,做到「知己」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應該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象是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教師把握教材,選擇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麼能選擇出一套真正適合於自己的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著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青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著很大差異。正象是對待一年四季,人們的感覺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節的同一天,人們的感受亦不一樣。如夏天,在文學家的眼裡是一個炎熱奔騰的季節,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徵;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可詛咒的「煉獄」。對待鮮花亦是如此,有人從它的馨香中感覺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從它的絢爛中感到了鮮艷奪目的驚異;更有人從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綽約如處子」般的韻致。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感知上的區別和個性所在。因此,我們必須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內容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擇。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並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勢必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別人的成功經驗不可以借鑒,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借鑒,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於教學目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認為是好的,應該借鑒之,並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去消化,借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學。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備階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確選擇。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做到「知彼」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象,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通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無論准備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學生對教材的承受能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就必須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情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班級環境情況(包括班級的大小、優差生分布、紀律情況、學習氣氛、團結情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情況(括前任教師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接受情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情況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了解和必須了解的。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擇教法,形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著色彩紛呈的景象。我們要了解這些情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好准備。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象: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作示範課時,雖然他們對所面對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了解,然後再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了解了學生情況,才能適宜地選擇教學突破口,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面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擇教學方法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選擇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此而動,又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應得的訓練和強化。那麼,怎樣去了解學生呢?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保持和同學們的接觸,通過閑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思維能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其次是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們特殊情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擇教學方法,使教學和學生學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判斷他們的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己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再次,課後了解。每一節課結束後,找幾個同學了解一下同學們對教學的反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提供了借鑒。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決定和體現著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三、語文教材對教學方法的制約也是不能忽視的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它對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約性,尤其是語文教材容量大、任務重、變動多,這就使語文教材促使著語文教師隨教材而動,時時修正選擇教學方法。呂淑湘先生歷來認為,教法應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果我們不顧及教材實際,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地固守陳規,不對教法進行適當的選擇,恐怕不只是使教學失去生動性、針對性、目的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性、積極性、主動性,甚至會導致整個教學的失敗,與教學目的的距越來越遠。 語文教材,它的知識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極為豐富的。整個語文教材從內容上講,有語文知識、寫作知識和古今文體篇錄,而且每一類里邊又包含許多小類。如果我們都採用某一種的教學方法不加區別地去進行教學,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從語文教材的要求上來講,語文教學不但要求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而且要求我們聯系課文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道德觀念,同時還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美育,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等,這也是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因此,面對這些要求我們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學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實現,而是要針對不同內容、不同要求,有意識有目的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時甚至需要幾種方法的融合。 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對於一個單元的幾篇課文來說,我們可以根據單元要求,綜合起來進行單元目標教學法的實施,也可以進行單篇目標教學的嘗試;可以是兩篇課文並起來,進行相似點、不同點的比較教學,也可以是單篇課文的質疑討論或講讀式的教學,或是學生在老師指點下的自學,如此等等。當然,要達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教師認真鑽研教材,要對教材爛熟於心。這樣,教師的一雙眼睛才能從教案和課本中解脫出來,始終專注地高效率地掃瞄講台下那一雙雙眼睛,這時,你的注意力不僅是集中考慮授課,而且還要考慮學生的思維。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學習,哪個學生遇到什麼困難等等,從學生的神態中看出各種反映,隨之機智地調整講話速度和教學方法,使課堂中教與學雙方思維活動達到有機的統一,產生「教學共振」的最佳效果,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認真地研究教材同研究學生一樣重要,都是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和前提,是不能忽視的。 四、環境影響也是對選擇教學方法起著重要制約作用的因素 教學環境包括大環境(即社會環境),也包括小環境(即校園環境),這多方面的因素,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起著大小不等的制約作用。 大環境包括社會發展趨勢及對教育的要求,社會氛圍及社會風氣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等等,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 從社會發展趨勢及對教育的要求講,整個世界,整個國際社會已進入一個知識競爭、科技競爭、能力競爭的時代,這個時代就需要教育來加以支持。 從整個世界看,語文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共同趨勢,表現在:(1)在教學觀念上,語文的實際運用與文學熏陶並重;(2)培養方向上,智力發展和個性發展兼容並包;(3)教材編寫上,分科、綜合並存,有向綜合發展的跡象;(4)訓練體繫上,主體依然是閱讀中心與寫作中心;(5)閱讀教學上,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緊密結合;(6)寫作教學上,文體訓練與能力訓練互相補充不難看出,能力和運用成為各國語文教學的重心所在。 與之相適應,國際上出現了教學理論研究的新局面,新的理論體系、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如:以控制論為依據的程序教學法;以系統論為指導的範例教學法;以無意識心理傾向和超級記憶研究為基礎的暗示教學法;以布魯納的認識結構理論為根據的發現教學法;以贊可夫的發展理論為基礎的新教學體系。此外,還有蘇霍姆林斯基和巴班斯基的教學理論等,這些都對我國產生影響。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的深化,對人才素質需求的提高,也對教育教學提出新課題和新要求。所有這些都在促使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科學化。 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應試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負誘導作用。如中招考試對初中語文教學,高招考試對高中語文教學,都有直接影響。對此,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去貫徹教學原則,不管這些情況多麼不利,仍然能夠使它朝著對教學有利的方向轉移。只有能夠做到這一條,才算是把教學法講活了」。 社會環境影響著教學,校園環境更直接地影響著教學,這主要是指學校領導的教育教學觀念的先進與陳舊,整個學校對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態度看法,這些都直接地制約著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所以,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是不可能不顧及到教育環境這個因素的,我們需要的是:克服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選擇與我們適用的、順應形勢需要的語文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不管哪一位語文教師,不管採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應該而且必須從以上幾個方面出發認真研究,認真思考,認真備教。對教學法的選擇,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沖動,而應該經深思熟慮、反復摸索之後,慎重選擇出既符合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恆的目標。

❺ 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論文,子題有哪些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 年北京 編者的話 一、 葉聖陶同志是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 語言 學家。 我們編輯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 的主要目 的, 是便於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葉聖陶同志的 語文教育思想, 為改進語文教育作參考, 並適應一 般讀者學習語文的需要。 二、 本書編入葉聖陶同志一九一九年以來論述 語文教育的文章一百一十二篇, 書簡三十六封。 分 為六部分: (一) 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論述;(二) 作者編輯的和參加編輯的各級學校語文課本的例 言、序言等; (三)閱讀和文章分析; (四)寫作、 寫作教學和作文評改; (五) 語言文字和修辭; (六) 語文教育書簡。 每一部分各按年代順序編排。 從報 章雜志或手稿錄載的,以發表日期或寫作日期為 序,從單行本錄載的,以出版年月為序。 編入本書的文章,文字都經過作者校改。 三、 本書在編輯過程中, 得到王灑原同志、 葉 至善同志的幫助, 又承呂叔湘同志為本書作序。 我 們在此一並志謝。 四、 本書是由我所教育史研究室和教學法研究 室編輯的, 負責編輯工作的是蔣仲仁、 杜草甬兩同 志。限於水平,編輯工作中難免存在缺點和錯誤, 希望讀者指正。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一九八?年八月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序 呂叔湘 葉聖陶先生從一九一二年起從事語文方面的教學、 編輯、 出版工作, 前後六十多年, 對於這半個多世 紀里我國語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 詳明, 寫下了大量文章, 收在這個集子里的就有一 百多篇。 凡是關心當前語文教育問題的人都應該讀 一讀這本集子。 按說這本集子里邊的文章大部分是 解放以前寫的,為什麼現在還沒有過時呢?這是因 為現在有很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 骨子裡還是老 問題,所以這些文章絕大部分仍然富有現實意義。 這本集子里的文章, 涉及的面很寬, 性質也多種多 樣, 有商討語文教育的理論原則的, 也有隻談論一 篇文章或者評議一兩個詞語的。 通觀聖陶先生的語 文教育思想, 最重要的有兩點。 其一是關於語文學 科的性質: 語文是工具, 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 具。 其二是關於語文教學的任務: 教語文是幫助學 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過去語文教學的成績 不好,主要是由於對這兩點認識不清。 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 它, 學習以及交流各科知識也少不了它。 這樣一個 簡單的事實, 為什麼很多教語文的人和學語文的人 會認識不清呢?是因為有傳統的看法作梗。 「學校里 的一些科目, 都是舊式教育所沒有的, 惟有國文一 科, 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 正是舊式教 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 傳統好了,無須乎另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 從此出發, 就一切都錯。 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 的: 讀古人的書籍, 意在把書中內容裝進頭腦里去, 不問它對於現實生活適合不適合,有用處沒有用 處; 學古人的文章, 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調模仿 到家, 不問它對於抒發心情相配不相配, 有效果沒 有效果。 舊式教育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 讀書作文 的目標在取得功名,起碼要能得『食廩』 ,飛黃騰 達起來做官做府, 當然更好; 至於發展個人生活上 必要的知能, 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 同時使社會間 接蒙受有利的影響, 這一套, 舊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因此, 舊式教育可以養成記誦很廣博的 『活書櫥』 , 可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 ,可以養成或 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 ;可 是不能養成善於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 的普通公民。 」(87?88 頁) 聖陶先生在這里扼要地指出舊式語文教學的三大
弊病, 並且在好些處別的地方加以申說。 第一是在 閱讀教學上不適當地強調所讀的內容而把語文本 身的規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國文是各種學科中的 一個學科, 各種學科又像輪輻一樣輳合於一個教育 的軸心, 所以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 更需 含有教育的意義。 說到教育的意義, 就牽涉到內容 問題了。 ……篤信固有道德的, 愛把聖賢之書教學 生誦讀, 關切我國現狀的, 愛把抗戰文章作為補充 教材,都是重視內容也就是重視教育意義的例子。 這是應當的, 無可非議的。 不過重視內容, 假如超 過了相當的限度, 以為國文教學的目標只在灌輸固 有道德, 激發抗戰意識, 等等, 而竟忘了語文教學 特有的任務, 那就很有可議之處了。 道德必須求其 能夠見諸踐履, 意識必須求其能夠化為行動。 要達 到這樣地步, 僅僅讀一些書籍與文篇是不夠的。 必 須有關各種學科都注重這方面, 學科以外的一切訓 練也注重這方面, 然後有實效可言。 國文誠然是這 方面的有關學科, 卻不是獨當其任的惟一學科。 所 以, 國文教學, 選材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 也就足 夠了,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肩膀上, 實在是不必的。 」(56?57 頁) 第二種弊病是在作文教學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 「不幸我國的寫作教學繼承著科舉時代的傳統, 興 辦學校數十年, 還擺脫不了八股的精神。 (437 頁) 」 所謂八股的精神就是第一, 不要說自己的話,「代 要 聖人立言」 第二, , 要按照一定的間架和腔調去寫。 聖陶先生很形象地加以形容說: 「你能夠揣摩題目 的意旨以及出題目的人的意旨, 按著腔拍, 咿唔一 陣, 就算你的本領; 如果遇到無可奈何的題目, 你 能夠無中生有, 瞎三話四, 卻又丁丁當當的頗有聲 調,那更見出你的才情。 」(40 頁)他並且用自己小 時候的經驗做例子,我八九歲的時候在書房裡 「 『開 筆』 ,教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 ;他提示道: 『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 。我依他吩咐,寫了八 十多字,末了說: 『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就在 『爾』字『乎』字旁邊博得了兩個雙圈。登高自卑 本沒有什麼說的,偏要你說;單說登高自卑不行, 一定要說到為學方面去才合式:這就是八股的精 神。 」(438 頁) 第三種弊病就是讀書作文不是為了增長知識, 發表 思想,抒發感情,而是為了應付考試。 「從前讀書 人學作文, 最主要的目標在考試, 總要作得能使考 官中意, 從而取得功名。 現在也有考試, 期中考試, 期末考試, 還有升學考試。 但是, 我以為現在學生 不宜存有為考試而學作文的想頭。 只要平時學得扎 實, 作得認真, 臨到考試總不會差到哪裡。 推廣開 來說,人生一輩子總在面臨考試,單就作文而言, 剛才說的寫封信打個報告之類其實也是考試, 不過 通常叫作『考驗』不叫作『考試』罷了。學生學作 文就是要練成一種熟練技能, 一輩子能禁得起這種 最廣泛的意義的『考試』即『考驗』 ,而不是為了 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 」(154 頁) 過去的第二點錯誤認識是把語文課看成知識課, 看 成跟歷史、 地理或者物理、 化學一樣, 是傳授一門 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為主。在讀文言文的時代, 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講, 到了讀白話文課本,「從 就 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 講時代背景, 講段落 大意, 講詞法句法篇法, 等等, 大概有三十來年了。 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有變,就是離不了教師的 『講』 而且要求講 , 『深』 講 , 『透』 那才好。 (149 , 」 頁)「我想,這里頭或許有個前提在,就是認為一 講一聽之間事情就完成了, 像交付一件東西那麼便 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裡了。 語文教學乃至其他功課的教學, 果真是這么一回事 嗎?」(151 頁) 這種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法, 其流弊, 第一是學 生 「很輕松, 聽不聽可以隨便。 但是, 想到那後果, 可能是很不好的。 其次, 」 「學生會不會習慣了教師 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呢?永遠不離開教 師是辦不到的, 畢業了, 干什麼工作去了, 決不能 帶一位教師在身邊,看書看報的時候請教師給講 講, 動筆寫什麼的時候請教師給改改。 那時候感到 不能獨自滿足當前的實際需要,豈不是極大的苦 惱?」(151?152 頁) 這就觸及教育學上的根本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 教
師起什麼作用?聖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種學科的教 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 。 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 , 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 而是把學習的方 法教給學生, 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在這個問題 上, 聖陶先生有一句精闢的話, 現在已經眾口傳誦, 那就是: 「教是為了不教。 這句話在這本論文集里 」 多次出現,例如:『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 「 在如何看待 『講』 和怎麼 『講』說到如何看待 。 『講』 , 我有個朦朧的想頭。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 文), 『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 ,換個說法, 『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 。……語文教材 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 三, 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因此, 教師就要 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 ,務 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 索。 」(152 頁)又如: 「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 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 不待老師講;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師改。 老師之訓練 必作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717 頁)「我 近來常以一語語人, 凡為教, 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達到不需要教, 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倚 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 」(720 頁)「嘗謂教 師教各種學科, 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 而學 生能自為研索, 自求解決。 故教師之為教, 不在全 盤授與, 而在相機誘導。 必令學生運其才智, 勤其 練習, 領悟之源廣開, 純熟之功彌深, 乃為善教者 也。 」(721 頁)「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 師所務惟在啟發導引, 俾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 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 」(741 頁)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關鍵在於使學生的學習由 被動變為主動。 例如要求學生預習, 給以必要的指 導;發起對課文的討論(主要指語文方面,不是內 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啟發;對學生的作文只給些 評論和指點, 讓他自己去考慮如何修改; 如此等等。 這一切,作者在《精讀指導舉隅》的《前言》以及 別的篇章里都有詳細的論述。 這樣教學, 當然比逐 句講解吃力, 但是這才是教學的正經道路。 正如聖 陶先生所說, 「把上課時間花在逐句講解上,其他 應該指導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應該做的不做, 對不起學生,也對不起自己。 」(83 頁) 前面說過, 這本集子里邊談到的問題很多, 上面只 是就它的主要內容, 就是關於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 作了些簡單的介紹。 此外, 如第三部分關於文章的 分析鑒賞, 第四部分關於寫作當中的某些具體問題 的討論, 也都有很多好見解, 值得我們學習。 但是 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借閱讀這本集子的機會來對照 檢查我們自己的工作。 有許多現在還常常有爭論的 問題, 事實上聖陶先生多年前已經遇到, 並且提出 了他的看法。 有的話盡管是對學生說的, 實際上也 適用於教師。比如「舉一反三」這件事,要教給學 生這樣做, 教師就要首先這樣做。 那末, 現在有些 教師希望每一篇課文都有人給寫出類似教案的文 章來發表在刊物上, 讓他上課的時候照本宣科, 那 就完全不對了。 這個集子里有一篇題為 《中學國文 教師》 的文章, 列舉七類教師, 都是在教學上犯了 這樣或那樣的毛病的, 很值得我們拿來作為反面的 借鑒。 當然, 我希望這種種類型的教師都已經或者 即將絕跡。 語文教學二十?韻 (代自序) 教亦多術矣, 運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 貴能驗諸 身。 為教縱詳密, 亦僅一隅陳, 貴能令三反, 觸處自引 伸。 陶不求甚解, 疏狂不可循。 甚解豈難致? 潛心會本 文。 作者思有路, 遵路識斯真。

❻ 李吉林 《情境教學法》什麼出版社

設置情境是語文課堂上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讓課堂更富情趣。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知識、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養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諧發展的整體效應。

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讀完了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法》一書,我收獲很大。設置情境是語文課堂上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早在1000多年前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提法;現代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二十韻

❼ 葉聖陶文學作品的鑒賞是否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

葉聖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語文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關鍵是要領學生入境。
http://www.cwst.com.cn/paper/article/20071128/paper_11962175116375.html

❽ 小學的語文教育應該怎樣進行呢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從字面講,「設」即籌劃;「計」即計謀、策略,「設計」即籌劃與策略。從普遍意義講,「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預先策劃制定的策略、方法、樣式等。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就是在上課之前,對該課教學、該單元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綜合方案。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案有無區別呢?本質上是無區別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課前的准備工作。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注重在語文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設計,尤以教學思路的設計為重點。葉聖陶先生在《教學二十韻》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根據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學循序進行。所以確定明確的教學思路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關鍵。而教案則更側重於教學細節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具體化、書面化,即成為教學方案。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二十韻出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