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部編版語文教材總體上有哪些變化
一、教材傳達新理念
重視閱讀、關注思維的發展,在細微處引導家長、教師,這是新教材傳達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體現在思維發展上
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三、教材的變化,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拷問」。
(1)部編初中語文教材新在哪裡擴展閱讀:
教材制度沿革:
這「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教材發展情況,要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教育部制定統編教材,各地教材也初步百花齊放,語文課剛剛恢復獨立設置。
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指導下,開始改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第二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立,改革統一的教材制度,也就是要在統一要求和審定的前提下實行教材的多樣化。
到了1991年,九年義務教育的「五四制」和「六三制」兩套教材誕生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投入使用後,廣東、四川、上海、浙江、北師大等各自出版的教材經過送審,也在各地進入了課堂。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引入教材的競爭機制,各地又開發了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
2000年秋季的開學季,新的語文教材出現在全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同時正式實施,已經對古詩詞教學做了更高要求,並且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
而北京在2007年使用的本地新教材中,就曾進行過關於魯迅文章的篇目調整,放棄了《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名篇,選擇了《鑄劍》。另外,還加入過金庸小說的內容。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導下,教育部再次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完善,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准(2011版)。
這個於2012年秋季開學執行的語文新課標中,對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增加了需要背誦的篇目。
這一次,耿玉苗特意先看了下識字的部分,「一年級上冊要求學生認的字是300個,但只要求會寫其中的100個,突出了多認少寫。」這一點,符合她對孩子年齡和心理特徵的認知,「6歲左右的孩子,手上肌肉群還不是很發達,他們寫字是很麻煩的,認字倒很快。」
在給新生下發課本的那一天,耿玉苗記得,孩子們比較容易被插圖和大字吸引,便於集中注意力,「插圖改變很大,畫得挺可愛,更符合兒童的特點,畫風上還結合了民國課本的一些內容。」
而其中的古詩文篇目比重依然是加大了,小學教材中共有129篇,初中是132篇。教育部教材局回應《中國新聞周刊》稱,這是基於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讓孩子在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多接觸古詩文,多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然後精選古詩文,語文課程標准里推薦的古詩詞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詩詞,又有反映熱愛祖國、積極奮進的名家名篇,都是需要我們傳承的。」
基於「人文精神」和「語文要素」雙線結合的選文要求,編寫組此次放入了魯迅的《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朱自清的《春》《背影》;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文章,兼顧經典性和時代性。
整體而言,課文數量是有所減少的,但又增加了課外衍生閱讀。比如,小學階段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初中設置了一定量的自讀課文和名著導讀。
② 9月中小學統一換教材語文新在哪
從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數百萬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將開始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德育、歷史和語文3個科目最終將實現統編版。
5.增加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
「部編本」語文教材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建構了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
和以前的課本的確不一樣了。
③ 從溫儒敏介紹的部編版教材的創新點,怎麼樣找到學好語文的要素呢
我們學習語文,首先要傳承民族文化,承載民族的精神和價值觀,然後傳遞人文教育,最後落實到認字、閱讀、朗讀、溝通和語言層面。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聽說讀寫,學習語文的內容構造是字詞句章,學習語文包含學習人文、科學等學科。
學好語文難不難?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會說很容易,語文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也許會愁眉苦臉地說:「生字、生詞記不住,句子不會造,閱讀讀不懂,作文無從下筆,語文很難學!」
語文學習,朗讀背誦是很重要的,同時,朗讀也有利於其它學科的學習,比如在數學解題時如果反復朗讀題目,效果一定會更好。
朗讀背誦能培養語感、加深印象、提高理解、產生自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念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書籍。每篇文章、書籍都有著「詩」的美,都有著作者美的靈感,而朗讀背誦可以將這種美還原。
朗讀背誦,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建立起好的習慣。朗讀背誦要選名家作品,讓孩子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之美,養成良好語感。文章讀得多了,讀得熟了,就會融入進自己的腦海中。寫起作文來,心裡想說什麼,筆下就會寫什麼,那些優美的句子,隨筆而出,像泉水一樣湧出來,滔滔不絕。
5.習作表達。
習作表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寫作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養成堅持寫作的好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的文章,身邊新鮮的人、事、物、景,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名言名句等,隨時發現,隨時積累下來。以日記或周記的方式經常練筆,久而久之,寫作水平就提高了。習作表達是承載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傳遞自己的信息的工具。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寫作文時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愛。
④ 你對新的語文教材有大致了解嗎
在選文方面,「部編版」語文教材強調四個標准,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時代性。部編教材更加重視價值取向,注意把那些能充分體現核心價值觀,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文章融入教材選篇當中,通過「有機滲透」,以文化人,最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更加註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版語文教材的重要特點。教材中古詩詞數量增加,題材多樣。「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 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篇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例如小學階段的《遊子吟》、《出塞》、初中階段的《論語》十二章、《誡子書》等。同時,增設專題欄目,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文園地」環節專門設置了「日積月累」欄目,加大了古詩積累,安排了成語、歇後語等,處處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初中語文教材中增設的「名著導讀」環節,和以前的教材相比,這個部分被安排到了第三和第六單元之後,這其中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位置的變化,還是一種認識上的提升,力圖以書架橋,實現學生與名家名師的對話溝通,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傳統。為傳承優秀中華文化,選文傾向於經典性,減少了一些未經「沉澱」的時文,外國選文的比例也有所降低。此外,「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閱讀材料的選擇還融入我們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例如姓氏歌、端午粽等內容。經過學習,不僅能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心。
新的教材看重傳統並不等同於復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精髓值得我們學習,借古創今,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繼承,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文化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根基,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發展,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妙,方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看得更高。
⑤ 初中統編版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特點
二、部編版語文課文有哪些變化
1. 課文數量減少
「部編本」語文教材課文數量和原來人教版作比較,總體來說是有所減少的。
初中原來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課文,現在每一冊減為24篇。
數量減少,不等於教學總量減少,而是幾個板塊的內容方式在調整,使教學內容更豐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課文相對減少,但其他幾個教學板塊又有所加強的用意。
2. 傳統文化篇目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古詩文132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這次新教材的更換回到「守正」的立場,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而尚未沉澱的「時文」則相對減少。
3. 體裁更加多樣
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也選有《故鄉》《阿長與山海經》等9篇。
4. 更加強調4個標准: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和時代性
部編版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大家會發現,很多經典課文這次又回來了,尚未沉澱的「時文」相對少了。
與此同時,這次部編版的編寫,對某些課文同樣也是做了改動的。凡是改動過的,都在註解中說明。對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動,並非顯示編者「高明」,主要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另外,對原作某些顯然不規范的詞句(不是指文學性的表達),也會改動。
三、「部編版」語文教材預示著什麼
1. 更注重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
部編版教材初中的結構是,每個單元都有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這是重頭。另外,每學期有三次綜合性學習,兩個名著導讀,還有兩個課外古詩詞誦讀。
2. 更加註重體現語文知識體系和能力點
在此之前,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清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點、知識點,也都比較成體系。但在教學中出現的普遍現象,是考什麼,就學什麼、訓練什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已被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和反復操練所綁架。
這套新教材的編寫一開始就注意這個問題,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那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有些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則配合課文教學,以補白形式出現。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3. 更加註重激發興趣和拓展閱讀
部編版教材的「名著導讀」一改以前那種介紹作家作品的「賞析體」寫法,改為「一課一得」,以示範讀書方法為主,每次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
4. 傳統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此次部編版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文言古詩文等傳統文化的比例大幅增加,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部編版教材均有收錄。
這在側面上反應了傳統知識文化的重要性,新初一、甚至新初三的考生都應該要注意到這樣的一個變化趨勢,加強文言文、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從而形成語感,觸類旁通!
⑥ 教育部通知課本更改,語文為王時代已經到來,這次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哪些變化呢
我家孩子最近在學習北辰教育的「大語文」教學,我也經常跟北辰教育的老師聊天,通過與老師的聊天,我整理了以下與家長息息相關的幾條!
首先,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本次語文教材在傳統文化內容上大大增加,不僅僅體現在傳統文化文章和文體的豐富,更體現在教材編排(包括版面、設計、排版等方面)。
教材中,大量增加古詩文,新的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明年高考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
在傳統古詩的題材選擇上,也比舊版更加多樣。
細心的家長還會發現,小學語文教材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欄目,已經要求一年級下冊的孩子背誦並理解《論語》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了!
其次,是對名著導讀的落實。
新版語文教材在強調對名著導讀的「教讀」、「自讀」的同時,還特意強調「課外導讀」。
要求教師如研讀閱讀課文般認真研讀推薦名著,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名著的探究,用心解決好學生之前存在的課外讀書少的問題,使之能接受更多的課外精華著作的熏陶。
⑦ 語文部編版和人教版的區別是什麼
部編版和人教版的區別為:
一、認字與寫字的要求不同
新的部編教材和原來的人教版相比,更加註重基礎的掌握與積累。其中對小學生而言最重要的認字和寫字要求,新編的部編版教材就對孩子就提出了更高與更細致的要求。
二、課文語言表述不同
全新的部編教材不光從基礎要求上有所增加,還將以前課文原文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細致入微的修改。讓文章表述語言應用更加得體規范。
三、課後作業要求不同
最新的部編版教材對孩子的課後作業要求有了更加細致明確的指導,將原來操作性不強的要求全部轉化為明確的指示,更符合兒童的發展要求。
四、總容量減小,傳統文化篇目卻有所增加
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材原來有41課,部編版則減少為32課。其中漢語拼音的課量減少,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部編版也減少為29課。
雖然課文課數減少了,但部編版語文教材增加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謠、古詩、甚至哲學和世界觀類的課文,特別是古詩文,部編版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幅達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