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怎麼設計

小學語文怎麼設計

發布時間:2022-04-16 11:40:23

『壹』 小學語文教案設計的步驟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 年級 冊第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的特點和本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課生字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 讀課文,感知內容,品味語言,進而感受文本思想;和訓練學生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難點:
四.教法、學法的設計
本課設計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這一基本特點出發,以「讀」為主線,以「闖關」的形式來組織本課學習活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融入了內容的整體感知、語言的品讀感悟、內容的深入探究和知識的積累運用等活動;貫穿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了談話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品讀感悟法等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二) 具體學習過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闖關的形式來學習這篇課文,我在這里一共設計了四關:
一. 朗讀-整體感知關
二. 品讀-語言感悟關
三. 研讀-深入探究關
四. 誦讀-積累運用關
第一關:朗讀-整體感知關
1. 出示闖關內容
(1) 正確識記本課的生字詞語
(2) 能准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思考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2. 給學生幾分鍾准備時間,並指導學生准備的過程與方法
首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並識記本課的生字詞,然後獨立思考這幾個問題,注意到文中去篩選信息、尋找答案。
3. 學生准備完之後,開始闖第一關
(1) 出示標有拼音的字詞,進行個別讀、領讀、齊讀。
(2) 去掉拼音之後再讓學生進行個別讀、齊讀。(在學生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及時指導糾正)
(3) 然後朗讀課文,讓幾個同學分段朗讀,讀後讓其他同學從是否有誤讀、感情基調、語速等方面進行評價或提出建議。
(4) 接著讓學生分別來回答這幾個問題(在處理這幾個問題時,老師注意加以整合,並適時板書。通過這幾個問題可以形成這樣一個板書:)
板書:

(5) 最後,請同學結合剛才的問題和板書,試著用一兩句簡潔精煉的語言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這一關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朗讀基礎上,進行感知全文,並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以梳理概括,把書由厚讀薄。)

『貳』 淺談如何設計小學語文作業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出調整:
1.教師對小學學生布置的作業要適量。小學生思維的轉動正處於青春的懵懂期,對自身的自製能力較差,注意力也不夠集中,所以,教師在對小學生布置小學語文作業練習時,要對作業的數量加以減少,縮短作業完成的時間,特別是對生字抄寫、造句、詩詞謄寫等練習,不要讓學生變成一個只懂得重復做作業的機器。如果教師需要對學生布置作業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可以按不同年級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與分析能力進行適當布置,盡量在課堂中讓學生掌握,避免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
2.教師布置作業應多元化。對於抄寫類,如生字、詩詞適量減少數量,多對課文閱讀、口語交際下手,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能加強語文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因為語文主要還是培養學生的分析學習能力,在布置作業過程中也要盡量做到可聽、能說、會讀、再寫。
3.教師應嘗試多種方法來讓學生對作業錯誤的地方自行加以改正。學生之所以忽視作業的錯誤,是因為教師無法激起學生對作業的自行修改,繼而置之不理所導致的。因為小學生對於任何事物的關注度都不能長時間的保持一致,所以經常看過就忘,只有利用各種激勵式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熱情,才能讓學生對其自行做出改變。如用獎勵制的方法,只要學生能保持十次不犯錯誤就獎勵小禮物等;或在批改作業時對錯誤頻發的學生在評語里加以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或用各種幽默的語言對作業進行評論,再讓學生自行批改,從旁指點。最後,教師應重視對作業的評改,可以在課標完成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在自習課上,對作業進行評講,進而鞏固學生完成作業後所掌握的實際效果。

『叄』 小學語文教案模板怎麼設計

摘要 你好小學語文課的教案模板如果想要進行設置的話,我覺得這個本身是非常簡單的,因為它只是單純涉及到一個模板,不涉及到裡面的具體內容,那麼首先我建議你是可以看一些專家名師的公開課教案,一般在教師口袋公眾號裡面都可以查詢到,主要的教案模板就是包括你設計這節課的意義背景,第二是教學目標,第三是教學准備,第四是教學過程第5個是教學總結,第6個是教學反思,這基本上就是一個完整的教案模板。

『肆』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從字面講,「設」即籌劃;「計」即計謀、策略,「設計」即籌劃與策略。從普遍意義講,「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預先策劃制定的策略、方法、樣式等。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就是在上課之前,對該課教學、該單元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綜合方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案有無區別呢?本質上是無區別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課前的准備工作。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注重在語文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設計,尤以教學思路的設計為重點。葉聖陶先生在《教學二十韻》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根據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學循序進行。所以確定明確的教學思路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關鍵。而教案則更側重於教學細節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具體化、書面化,即成為教學方案。為什麼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呢?俗語講,不打無准備之仗,無論做任何工作必須要有精心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更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如何把小學生培養好,更不能有半點差錯。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精細的准備工作,要把准備的內容書面化,完成教學設計,才能自如地上好課。大量的實踐證明,凡優秀教師在上課前,都很認真地做好准備工作,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反之,凡是在教學上缺乏創造性或出現差錯的教師,除了語文基本功不過硬之外,往往是上課前缺乏充分的准備,沒有認真設計或不會設計教學方案。於是上課時,或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重點不突出,或教學方法、手段使用不當,或對學生的提問不能准確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決定上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科學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因為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語文能力。如通過鑽研語文課程標准和熟悉語文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的過程,會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及必要的知識;通過研究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會提高教師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由此不難看出,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台、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質量標准,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課標所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標中有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概括。語文素養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要形成語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做人的品質分不開的。所以說,語文素養也就是做人的素質。因此,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獲得語言,同時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原理,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根據教材特點,除確定語文知識、能力目標外,還要准確地確定思想教育、情感滲透及思維訓練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個性的發展。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負載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成語文教學目標,所選的教材篇篇都含蘊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反映了愛家、愛國、愛人民、愛人類、愛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贊揚了親情、師情、友情,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的熏陶、積累。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一)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養成喜愛讀書、作文的興趣和習慣。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樣的目標不是老師講幾次能夠達到的,必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作文,從篇篇課文中,從作者的精美語言中,如,詞彙的豐富,句式的多樣,篇章構思的巧妙;從文字所載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經過日積月累,學生會逐步體會出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從而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逐步養成准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好習慣。由於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並從而獲得大量的文化科學知識,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習作的興趣。學生能主動學習,才能形成喜愛讀書、習作的良好習慣。(二)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過程,就是憑借文章的語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達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過程。不論是寫事、寫人、寫景的文章,其中總是蘊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認識。例如《落花生》一課,父親講的那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段話要反復讀,要背誦下來;要使學生從中悟到朴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學生做好事不聲張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有的課文所闡述的道理是比較含蓄的,這就更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深入體會教材,揭示出其蘊涵的道理,啟發學生去認識。教材中還有不少含蓄著科學思維方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既要讀懂故事內容,還要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科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習作,學生能寫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習作過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認識的過程。(三)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言中感受豐富的情感,為做一名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地球的現代人打下良好基礎。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兒童思想認識、道德行為形成的推動力,兒童的道德行為都是以道德情感為先驅的。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情感,才能有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培養學生的情感,不能脫離讀書、作文。因為文學作品大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藝術的「境界」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含蓄著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於「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說情感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小學語文教材作者所著力的多數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使作品所表達的景、情、語三者統一起來,從讀書中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達情或以理激情,讀書時就要先明事達理,才能入情,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鳴。學生的作文,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有的學生作文感到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周圍事物、人物、景物的熱情,看到什麼都無動於衷,又怎能表達出真摯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導也要滲透情感教育。總之,要貫徹學語文和學做人統一的原則,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體會作品中表達情理的事例、情景、詞句,著力表達情感的筆墨,並以此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重點。關鍵還在於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師要有高水平的語文能力和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真摯的情感,從學語文和學做人上給學生作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教學是一種規范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其教學設計才是高水平的。科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性要求正確、准確;科學決不僅僅是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方法,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和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第一,要科學准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思路。第二,教學過程的組織要科學有序,使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合理地利用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第三,教師要以規范的、准確的語言進行啟發、引導、解惑,課堂提問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組織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使學生准確地理解字、詞、句、段、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理解語言的科學性,獲得規范的語言積累。同時,通過語文學習還要獲得正確的文化科學知識,並通過掌握語文能力及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及科學探索精神。第四,要講求實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化繁為簡,變難為易,要達到短時間內獲得高效率的目標。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才能杜絕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錯誤。從教學實踐來看,一些青年教師、甚至有的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錯,如誦讀時讀錯字音或學生讀錯字音不予糾正;有的寫錯別字、寫字倒筆順,對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語法錯誤的句子,教師不給改正;有些教師講課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對學生答問中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等,這些都違反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語文基本功不過硬或備課不夠認真,同時,也說明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違反了科學性原理。必須充分認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嚴格、扎實。因此要求教師的語文素養一定要過硬。而教師本身對教學、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嚴謹態度,更是無言的科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語文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言本身既有嚴格的規范性,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交往的需要,也會表達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樣式,有時,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小學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小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時期,更需要發展兒童的創造思維。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語言本身和教材的創造因素以及兒童待發展的創造思維,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才能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必須先明確創造性的含義。簡單地講,創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識、思想、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從學生方面講,就是指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據語文教學規律,使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經過重新體驗、感悟、重組而獲得新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學生學習語言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獨自的看法,但這看法要求並不高,只要不重復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課文不是人雲亦雲,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個人思想、情感的體現,個人對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與表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創造性學習。當然,學習的創造性不是孤立的,還必須與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緊密結合。從教師來講,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第一,要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造力的,學生不必事事聽老師的:教師要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營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使學生敢於、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第二,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採用鸚鵡學舌的方法教學生學語文,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要在積累遷移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才能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要善於解除教學參考和標准答案的束縛,要給學生留出發表自己觀點的餘地。第三,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的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入手,以發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造性的語言訓練方面,可進行擴展性、重組性、變換性的語言訓練等。第四,一篇課文要設計出多種教學思路,採用多種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設計多種課的類型。如以感知、理解為目的的觀察課、精讀課;以理解和欣賞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以訓練速讀為目的的默讀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課外閱讀作品報告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目的的說話課、口語交際課、演講課;以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特別是在高年級,探究課要大大提倡,目的在於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語言的創造性,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創造性,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教學的個性上,每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必須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基礎,要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在明確教學目標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學習過程中的諸因素不能作為教學階段。學習過程中的諸認知因素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認識諸認知因素的關系。(1)認知過程中的諸因素: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在對一課書、一個課題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發揮其功能。(2)認知過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3)認知過程四因素的統一,既是連貫的,又是並列的。從認知過程講,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號(文字、圖表等),然後進行思維加工,繼而通過記憶儲存,最後達到遷移運用。但四因素有時又是並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維、記憶;思維中又有感知與記憶;記憶既離不開思維,也離不開感知與運用;運用中感知、思維、記憶同時存在,如小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即如此。在認知的一定階段可以由認知的一兩種因素活動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語文的閱讀課,有時以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即以思維活動為主,但同時感知語言及對文章表達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對記憶語言(背誦)也在起准備作用。(4)認知因素的統一性並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發揮。只有充分認識認知過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並協調好其間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認知因素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在設計某一教學過程時,不一定是平均體現四因素的功能,可以體現某一因素功能為主,並協調好其他因素的作用,這樣就會使教學的認知過程突出重點,使教學類型多樣化。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及語文教學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同時,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將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結合起來。(一)整體感知語言。初讀課文,熟悉內容,了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學生在理解語言過程中的思維流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後,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願望,可通過朗讀、復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並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三)積累語言。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四)運用語言。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達到以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著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過程實現的。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這一原則一直貫徹不利,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多,學生的語文實踐少。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於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兒童少年。學生的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內在因素、內部動力。主觀努力起決定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教師以過多的講讀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其語文能力就不會明顯地提高。當然,客觀條件──主要是教師的啟發、指導、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工具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必須突出能力訓練。如葉老指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由「知」到「行」。「行」就是實踐,學生要從讀書中學讀,從習作中學寫,從說話中學說話,從聽話中學聽,使學生有足夠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幾點。(一)要給學生設計出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口、動耳、動腦、動手,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新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為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課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就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著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由於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

『伍』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選擇性原則
所謂的選擇性即是指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地完成相關的作業.選擇性作業的設計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我在具體的作業設計當中也經常會遵循選擇性原則,學生對於這樣的作業設計方式表現出了普遍的贊同.
例如,執教《小攝影師》一課的時候,我遵循選擇性原則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1)仔細閱讀課文,然後續編故事.(2)根據課文內容編寫劇本,然後進行角色扮演.(3)給小男孩寫一封信.(4)回家之後將這個故事說給自己的家人聽.上述作業學生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道題完成,也可以選擇多道題完成.學生對於這樣的作業非常感興趣.作業完成之後,很多學生還專門向我匯報了作業的完成情況.他們眉眼之間展現出的喜悅之情讓我更加堅定了遵循選擇性原則設計作業的信心.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做到以生為本.遵循選擇性原則設計作業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不能墨守成規,應勇於突破,讓我們的作業設計呈現出更多的選擇性.
二、實用性原則
這里所說的實用性原則主要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盡量考慮到為生活服務,拉近作業與生活的距離,進而讓學生感受到作業設計對於生活的實用性.我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時候,也經常遵循實用性原則.這樣的作業設計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他們認為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實用,也更有趣.
例如,學習完拼音之後,我要求學生回家後在標簽上對家中物品進行拼音標注,然後將標簽貼在相應物品上面.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鍛煉和鞏固了小學生的拼音知識,而且對於他們對生活物品的認知也非常有幫助.又如,每逢重大節假日,我均會要求學生分組或單獨搜集一些相應節假日的材料,然後將相關的材料進行歸納和整理,寫成一篇簡短的說明文.由於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他們完成此類作業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搜集能力、寫作能力以及歸納、整理能力,更提高了他們對相關節假日的有效認知.
可見,適當進行實用性的作業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所設計的作業過於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那麼就很難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謹遵實用性原則,讓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呈現出更高的實效.
三、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原則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遵循的第一大原則.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作業既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又能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可謂一舉兩得.
例如,執教《秋天的雨》一課的時候,我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想像,利用課余時間畫一幅畫.繪畫的形式自己決定,可以是水彩畫,也可以是鉛筆畫.作業布置下去之後,學生們表現得非常積極.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學生們全部交上了自己的作業.看到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作業,我還讓幾名學生對自己所畫的內容進行介紹.介紹的學生說得眉飛色舞,聽的學生也是津津有味,課堂學習氛圍非常融洽.
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的小學語文作業是學生們所喜愛的.趣味性也是現代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應體現的核心宗旨.具體的教學實踐表明,遵循趣味性原則設計小學語文作業,可以呈現出更高的完成質量.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時刻謹遵這一重要原則.

『陸』 淺談怎樣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語文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時,要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 2 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如在教學演算法多樣化時,我們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本演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學生則要求會運用多種演算法,能力更好的學生在會運用多種演算法的基礎上學會擇優或想出更好的方法。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優化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使用的是粉筆、黑板。老人戲言:一支粉筆走天下。這種單調的教學手段,制約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意教學手段的優化。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聲音,動畫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能夠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對於發揮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把「靜止」的內容變為「活動」的形象,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解決問題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多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前一段時間,大家為了趕時髦每一節課都用多媒體。開始的時候,很有新鮮感,可在反思中覺得並不是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多媒體,太多的刺激會讓學生疲憊不堪,降低 3 課堂的教學效率。只有適當使用,才會發揮它的優越性。多媒體技術畢竟是手段,而且只能是一種手段。

『柒』 小學語文如何規劃

語文涵蓋的知識面很廣,要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才有可能勝出。
規劃,意思就是個人或組織制定的比較全面長遠的發展計劃,是對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考量,設計未來整套行動的方案。
規劃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領域的發展願景。提及規劃,部分政府部門的工作同志及學者都會視其為城鄉建設規劃,把規劃與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其實,這是對規劃概念以偏概全的理解。
小學語文的規劃:
首先,在開始這個規劃之前,我們要搞清楚,小學階段的語文重點是什麼?每個階段,家長應該重點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小結如下:
1、一、二年級,字詞是基礎,大量字詞輸入是很有必要的,識字量越大越好。
2、三、四年級,文章的結構是重點,要大量的閱讀各種書籍。
3、五年級,深刻的理解文意是重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背後帶給我們的深刻的含義,這個階段,孩子要深入地看書,不能浮於表面。

『捌』 如何寫好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按教學設計的各種步驟寫唄,簡要說幾個我覺得可以有所發揮的點。
首先,一定要自己先吃透教材,自己都沒懂怎麼教別人。
其次,通過多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可以設置一些真實生活中的情境讓學生有代入感。
最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利用小組活動的形式讓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體驗、感悟。
我以上說的這幾點其實也算是落實了新課標的一些要求,以課堂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課堂活動自己想想就差不多,覺得吃力的話就用工具書,我只用過《優秀教案》,感覺還不錯的,跟教材也同步。

『玖』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拾』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如何設計

小學語文作業怎樣設計

一、語文作業要充分體現綜合性

語文學科簡單的解讀是「語」加「文」,是聽說讀寫的結合。語文教學改革歸根到底是圍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創新。語文首先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只有具備很好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學科。同時,語文更是一門綜合學科,學生如果能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修養,則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有「大語文觀」,考慮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知識為語文學習服務,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去思維。

在常規的語文作業中,諸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等形式,基本上是語文課必須的作業形式,對於學生重溫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律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如果只是「畫地為牢」,簡單地就語文而論語文,效果往往不會好。如果我們跳出學科本位,考慮作業的綜合性,調動學生的聯想、通感等思維方式,以其他學科感知語文,那效果就會很好。比如,學習了《望廬山瀑布》這一首詩,我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動筆畫一幅詩景圖,唱或編一首贊美廬山瀑布的歌曲,學生入情入境,大膽創意想像,效果不言而喻。這就是多種綜合方式的引進,這樣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語文作業要富於趣味性

從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出發,一般而言,作業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只要達到了這個目標,學生對作業的接受程度是其次考慮的。有的教師甚至認為,作業就是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不管學生是否喜歡做。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教師們設計的作業往往以乾巴巴的、生硬的「面孔」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也就存在了應付了事的情況,很難達到愉悅地完成作業任務。

其實,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如果能貫徹愉快教育,增強其趣味性,一定能喚起學生作業的熱情,讓他們更主動地去完成。比如,在學完了積累運用中的熟記成語,我布置學生做成語接龍,看誰接得多,評「成語大王」。又如,在學習了一些故事性較強、情節適於表演的課文時,為了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請同學們自由組合,自認角色,表演課文劇。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完成了作業,在扮演的過程中學會了合作、分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語文作業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個法則。在語文課堂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和落實「因材施教」法則,我們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生人格,滿意學生正常合理的需要,還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別性。事實上,由於學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生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完成作業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從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和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出發,語文作業都應該在強調進度與知識接受相對統一的基礎上,體現較強的彈性,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通過努力來完成,這就需要有自主性作業。

自主性作業,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供學生選擇,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在學完《赤壁之戰》一課後,我布置了這樣幾項作業:1.講一講,把故事講給別人聽;2.演一演,自由組合,排練課文劇;3.讀一讀,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這些由易到難、形式多樣的作業,彈性大,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做第3題,能力一般的可以做第2題,有困難的學生只做第1題。這樣把完成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四、語文作業要具有實踐性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語文來說,實踐更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徑。我們教師應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溝通課內外與校內外的聯系,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配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創設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新知。如我在教授了《海濱小城》一課後,學生通過讀悟,感受了海濱小城的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公園、街道,要求學生按照先概述後具體的敘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的特點作口頭介紹。這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怎麼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