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中如何

語文中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16 20:53:31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新

語文教學也想創新的話,其實就是激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你並不是在課堂上通過一些聽說讀寫的能力,就可以激起學生對於語文的熱愛和興趣的,你還需要通過各種生動的活動,各種短片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其實語文教學是最難的,因為這個語文的話生活的話其實伴隨著日常生活,
所以說你想激起學生的興趣的話,其實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在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是採用PPT的方式,而不是採用那種死板的板書的方式,我們更多的是採用視頻的方式來進行學生對於語文的熱愛。

⑵ 語文中如何靈活運用課改模式

一、先學後教,轉變觀念

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社會,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更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先學後教」的教學方式。具體做法是:課前讓學生自學,加強課前預習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資料。然後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水平,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然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的重、難點。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讓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目標落到實處。

二、形式多樣,培養興趣

新課程標准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也有新的要求:教師在授課時盡可能地運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合作討論互動交流、模擬情境個性表達、互賞互評提高能力的組織形式。在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採用講小故事、幽默語言、名言警句、音樂、美麗的圖片等導入。如教學《荷葉 母親》一課時,我從網上搜尋了關於荷葉的圖片。這樣,不僅刺激了學生的感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起來更加輕松。在《散步》中一家人發生了分歧,要是你在這種情況下會怎樣做?同學們合作討論共同交流。請同學們展開想像體驗感受,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那麼母親會怎樣想?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體驗感受,都談出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天上的街市》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指導他們讀出語氣和語調,讀完後先自評再讓其他同學針對讀的情況進行分析,指出優點和不足,然後進行改正。通過這些方法,大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合理分組,注重合作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在語文合作學習中,可以把學生按特點優化組合,合理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且各小組成員之間要互相幫助,相互約束。小組一般由6人組成,每個小組可確定一個發言人,總結本組各成員回答,培養個人和小組學習的能力。每個學生在組內都有不同的角色,並且不定期地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在教學七年級《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各同學充分發揮潛能,出色完成朗讀任務。在課堂討論中,充分發揮學生小組的作用,一小組一個問題,然後其他同學把意見寫出交給語言組織能力強的同學整理、歸納,最後在班上交流。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極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術,完善自我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不斷更新教學設備,優化教學模式。以前的「三尺講台,一根粉筆,一本教科書」的日子一去不返。現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逐步提高,運用遠程教育技術,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教師,我們要努力學習信息技術,多運用網路資源獲取更多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信息量,以便於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例如在講授《羚羊木雕》一課時,為了讓同學們對羚羊木雕有一個更充分的認識,我上網查調各種資料,讓他們了解到:羚羊是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動物,而羚羊木雕就是一種工藝品,用木頭雕刻出來圖形是羚羊的藝術品,有觀賞價值。在講課時,我就直接打出關於羚羊木雕的圖片,同學們不僅解決了心理的疑問,而且還大大地刺激了感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以致課堂教學得到很好的改善。可見,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我們青年教師努力地去學習多媒體課件製作技術,從而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業務水平,不斷地豐富完善自我。

五、師生互評,共同進步

長期以來,課堂評價的關注點都以「教師」為主。而現在,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已成為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研究,思考的過程等,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在課堂中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等。可見多種形式的評價勢在必行。

在平時的課堂中,適時安排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還根據教學需要安排一個「評價組」負責評價工作有序、自主地開展,評價組主要任務是:擬制評價標准並向同學說明,保證評價的公開和公正;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進行過程評價,隨時收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作為對同學進行評價的依據,尤其是參與熱情與合作態度方面的評價依據;結合每個演講、朗誦的同學打分,寫評語。給同學們的作文打分,把各項內容的評價,各個主體評價結合起來,給同學一個總的評語或成績。當然,在其中教師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整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評價觀。例如:在「調查同學怎樣消費活動」評價時,我引導學生先分組,然後採用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查互評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調查情況,可以運用學習成果展示的評價形式,來評價學生的調查報告的寫作情況,張貼或交流調查報告,既可收到相互評價功效,又可擴展其教育價值。這樣就會讓同學們在活動中有所進步。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在於能讓學生實行自我教育」,學習語文也一樣要靠學生主動求知、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但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我們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先學後教轉變觀念;形式多樣,培養興趣;合理分組,注重合作;巧用信息技術,完善自我;師生互評,共同進步來進行教學。為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堅持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⑶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積累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那麼,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認為從以下幾方面來做比較有效。
一、教會學生在聽中積累語言。現在電視、廣播、網路、MP3、MR4、錄音機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傳播手段。通過這些傳播媒介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是沒有任何負擔,反而能從聲情並茂的講解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的個性,知道事物的善惡,對所聽的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未講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會有再聽的慾望。學生耳熟能詳,就會從中積累語言文字,有時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受。
二、熟讀背誦在背誦中積累。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後,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教學的高妙之處。很多專家都痛心於語文課堂很少聽到琅琅書聲,一些範文佳作,雖經語文教師二、三課時口乾舌燥的講析,但仍有學生不能熟讀課文。我要求所教中、高年級學生有選擇地盡量多背,或記住大意復述課文,並且根據學校安排把小學生應該背誦的80首古詩詞落到實處。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
三、增加學生課外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呂叔湘先生說過:「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佔多少,得之於課外閱讀的佔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於課外閱讀。」積累語言材料光靠課內加強對課文的朗讀和背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課外引導學生廣泛地進行閱讀。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因為,只有博覽群書,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基於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盡量擴大自己的課外閱讀面。我為學生列出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有選擇地多讀、廣讀。我堅持做到以下四點:1.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給學生留出閱讀的時間;2.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其會讀會摘錄。如就全書來說,往往以瀏覽性的默讀為主,對那些語句優美生動的段落,應反復誦讀,摘錄文中的成語、名言警句、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式、含有關聯詞的句子等,還可寫一些體會文章;3.提出語言積累的具體要求,對所摘錄的好詞好句好段,要求學生每兩周進行一次自我梳理,歸類「入庫」,每學期末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翻箱倒櫃」,使積累的語言文字不至於「發霉爛掉」,從而提高積累的長久性。4.每周定時檢查,並作好統計,在班上公布,給認真的學生加星。這樣做,促使了學生更自覺,更認真地進行閱讀,保證了學生閱讀的數量和質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平時,我了解到學生對某些作家、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自主閱讀心理,就圍繞這些熱點舉辦專題講座進行指導,這樣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不可或缺,還能對正確選擇閱讀,科學指導閱讀產生明顯的正效應。
四、放開手腳讓學生多說,從說中積累語言。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說話是對語言材料的一種使用,它能讓學生一方面運用積累的語言,另一方面進一步積累語言。說話處在一個不斷建構的動態過程中,其終端就是所謂「內部語言」。說話在其建構過程中不斷向「材料倉庫」提取合用的材料,並不斷前行,由含糊變得逐漸清晰起來,按照一定的順序,用一定的「所有」語言表達出來。為此,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如開展課前五分鍾系列演講訓練,讓學生按座位順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備自己課外閱讀的精彩片段;每周舉行一次好詞好句欣賞會,讓學生將自以為優美的詞、句、段與同學一道仔細品味;每兩周舉行一次故事會,或詩歌朗誦會、好詞好句接龍比賽、辯論會等。活動中,人人必講,這不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促使學生讀相關方面的書,而且鞏固並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在這些活動中,我為學生創設了表現自我的舞台,設計說話情境,讓學生暢所欲言,有條理地說,倡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閱讀中獲取的知識,談收獲,議看法,評瑕瑜,讓學生一方面在活動中體會讀書的成功喜悅,另一方面在「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況中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與渴望,同時也在說話中幫助學生積累了新的詞彙、短語、句子,掌握了新的語言結構,既提高了學生說話的技能,又達到了鞏固平時學習的語言材料的目的。
總之,培養和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途徑很多,這需要我們老師在執教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大膽創新。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去尋找總有適合於你和你的學生積累和發展語言的途徑。

⑷ 在語文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究

發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來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積累
大量的研究、實踐證明,語言的學習只有在大量語言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能點點滴滴地「說出」,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學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對於他們來說,大量積累語言、豐富和發展語言能力,是他們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語言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我們要讓學生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做到課內積累與課外積累並重。
1、課內積累
鑒於課堂時間有限,在課內的積累必須要提高效率。這就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在指導閱讀方法和培養閱讀習慣的同時,大量積累優美的語句。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具體情況來指導學生積累語言。例如,在教學《珍珠泉》一課時,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珍珠泉的外觀,第三自然段集中筆墨描寫泉水從地下冒出來的形態,想像豐富,情景交融,加上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詞彙豐富,語言精練,極富感染力,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應指導學生誦讀記憶。而對本文中其它非重點段落的教學則應該一帶而過。這樣合理地取捨,省時、高效。
2、課外積累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我們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就要打通課內外,實現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接軌。例如,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後,我積極利用電視、廣播、學校的報刊,以及學生訂閱購買的一些雜志等媒體資源,指導學生關注戰事發展,多角度、多側面了解戰爭情況,讓學生自主地實踐語文,積累語言。
二、培養語感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培養語感,也是由語文學科獨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內涵決定的。語感,既包括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語言文字准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語文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培養語感的過程。正如許紀霖在《我們的教育制度在理論上存在著誤區》所說:「我們知道,學任何一種語言,絕對不是從規則學起,而是從語感學起。」
1、反復誦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時候,我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不可言傳,只可意會,正如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得意忘言論」所說的,言辭有時並不能精確地反映意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彷彿使人置身其中。對這些文章的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逐步感受語言內蘊和文章氣勢,領會其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精妙之處,是讓學生感悟語言的絕妙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既要保證誦讀量足質高,又不能過度;既要在「書讀百遍」的基礎上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又不能把語文的學習當作玄學,對感悟的內容不加區分。
2、對比揣摩,培養語感
有些詞語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領悟到其中精妙傳神之處。因此要引導學生對重要的詞語、句子進行揣摩,以體會蘊涵在文字裡面的深層含義。比如,我在一、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經常通過對重點詞句進行增、換、刪等形式,使學生感受語言的形象、具體、生動與抽象、空洞、羅嗦之間的區別,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課的結尾:「多麼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麼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兩個句子,讓學生進行對比:「1961年的潑水節多麼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麼令人難忘啊!」二年級的學生雖然不知道前兩個句子運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但卻體會到了這里的強調作用,強調的是因周總理的到來,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難忘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為對某些詞語、某些句子的欣賞、玩味,而忽視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感悟。把一篇文章支離、破碎,是不利於培養學生語感的。
三、指導運用
兒童積累語言、感悟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認為是運用語言,即運用明確具體的語言文字准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他人溝通、交流。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關於習作的批改。它既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習作的實際,又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習作的優缺點。我在具體教學中,採取了以下不同的形式:我先 師范,再讓學生自己改;採用教師批學生改,我使用一些固定的符號,寫幾句簡明的要求,讓學生據此修改;有時,我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採用面批面改;還有時,我採用互批互改,以若干學生為一組,選擇某個學生的習作互相討論,共同修改。

⑸ 語文如何學好

學好語文還是要講究學習方法的,比如下面是學好語文需要養成的學習習慣,你可以參考使用:
多讀:閱讀課文是復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閱讀方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考試考查項目之一。想要多讀書就必須掌握讀書的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讀得快,讀得快需要掌握閱讀方法,特別是快速閱讀法,此法建立於訓練大腦反應能力基礎上。比如「精英特之速讀記憶」訓練工具就基於眼腦直映原理來專門重點訓練眼晴看得快和大腦馬上反應並記憶的眼腦快速反應協調機制,長期訓練大腦反應得到提高,自然閱讀的速度提高了許多,這樣就能閱讀許多書籍了。
多劃: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於復習鞏固,一目瞭然。遇到規范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復句還需標明關系,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於以後向老師同學求教。
多查:查什麼呢?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盡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於似曾相識的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多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復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鑽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於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多寫: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為什麼呢?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復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多練: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後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多想:復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⑹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⑺ 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富有變化的時空群體活動.這個活動中教師是領導者、組織者和啟發者.一堂好課源於教師的課前精心備課和課中的巧妙指導.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針對學生主體的引導而言.教師要將學生擺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引導學生自己讀書、讀中思考,在聽、說、讀、寫中得到訓練,得到提高.
1創設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探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有利於吸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推動創造性的學習.小學語文課文中有的文章是描寫景物的,這類文章文質兼美,描寫逼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實物、圖片、幻燈等手段將作品所描繪的情境表現出來,在學生面前展現出一幅美好的畫面.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運用投影片把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展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以教師聲情並茂地導語:春天,這兒方圓里一片新綠:夏天,這兒樹林茂盛,百花爭艷;秋天,這兒名貴草葯隨處可見;冬天,珍稀鳥獸時隱時現這是多麼美麗富饒的地方!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這樣.教師藉助電教媒體,巧設導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讀書慾望,很快地使學生進入探究新知識的地境地.
2啟發引導,鼓勵學生自學在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後,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去自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書,從中體會感情,明白道理.如,課文《五彩池》文中運用了很多比喻句,對五彩池的數量、形狀、顏色及形成原因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字里行間抒發了作者對五彩池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盡可能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默讀,輕聲讀,帶著問題讀,讓學生咬文嚼字,逐詞、逐句、逐段理解課文,細致地揣摩,品賞課文的語言文字,想像畫面.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讀書,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訓.
3充分討論,適時指導討論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主體性課堂教學並非圖表面熱鬧,學生的討論也並非七嘴八舌亂說一氣,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展開討論.教師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心情地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狀態.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習智慧火花,因勢利導,對他們的閃光點予以鼓勵性評價.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在學習匯報小興安嶺美麗所在時,教師及時追問:你認為小興安嶺的一年四季哪個季節最美麗?這個問題立刻引起學生的爭論.有的說春天最美麗,有的說夏天最美麗,有的說秋天最美麗,有的說冬天最美麗,他們各自引用課文中的有關句子,有關段落說明其美麗所在.學生在討論時,教師不予以馬上作結,而是予以恰當地鼓勵與評價,並進一步引導:如果作者不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只寫你們自己喜愛的其中的情節,好不好呢?為什麼?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豁然開朗,不僅完整地理解了課文,同時悟出了從整體到一般的寫作方法.
4鼓勵學生總結,促進知識內化為了促進知識內化,把所學知識運用到以後的閱讀和寫作中,教師應啟發引導、鼓勵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在精讀課文過程中,或全篇課文終結時,可以引導學生逐段作結或全篇總結.如總結全篇描寫了什麼景物?怎麼描寫的?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在學生小結、總結的同時予以引導,幫助學生尋找規律性的知識,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於探索,大膽創新是現代教育思想一核心,也是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教師為了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應端正教育思想,加強學習,拓寬知識視野,要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文化、業務等素質,要具有良好的教學風格,這樣才能把學生真正擺在主體地位上.

⑻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核心素養

語文,簡而言之,語言與文字。語言是人類進行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工具,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咿呀學舌一直到老,每天幾乎都要與人交流,而文字的歷史演變更是久遠,它是人類在進行說明事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最為普遍的表現方式,由此可見,語文在人的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核心素養是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個學生個人成長,走向社會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的共同素養。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就必然要使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形成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重點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讀、多思、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初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和思想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僅僅只是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而語文學習決不能只限於課堂內,語文學習的材料范圍比較廣,學校、家庭、社會、生活、自然、實踐等都是學習的對象,如運用對比手法進行寫作練習時,可以將人的渺小與自然界的偉大進行對比;可以將高山的景色與平原的景色一年四季的不同進行對比描寫;還可以將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荒涼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的寫作就靈活了,可任意擴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就不再受課堂的限制了。
語文學習一定要做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起來。對於字和詞我們要讓學生把這些基礎知識掌握准確、牢固,知道字詞的讀音和意思;下一步才有可能認真的品味鑒賞課文優美的句段,才有可能感受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主旨,如果你連字詞都經常搞錯,錯別字滿篇,怎麼可能領略到文章的意境;我們不但要打好學習語文的基礎,還要走進自然,深入社會,親自實踐,認真思考,進而才有可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觀點,閉門造車、生搬硬套、依葫蘆畫瓢寫作文都是不可取的,又怎麼能可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在課外也要學會積極主動的運用聽說讀寫,如戶外的廣告語、宣傳標語;機關的文化建設、發展內涵等,都涉及到語文,可以說語文的功能無處不在,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把學生當成堆積知識的容器,更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讓學生形成一種獨立生活的能力,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認識、判斷、適應這個世界,會正確的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⑼ 語文學習中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學習中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澱,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於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了閱讀教學的順利完成和顯著成效:閱讀興趣不高。由於農村學生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多數學生讀書積極性較低。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課外閱讀更是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沒有良好的閱讀環境,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不少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筆者認為應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入手:
一、展開對話,豐富閱讀實踐。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相互建構意義的過程。《語文課程標准》以「對話」來界定語文教學,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其實質就是閱讀教學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如何讓閱讀教學走向「對話」,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潛心會文,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凸顯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1.積極培養對話意識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話的基礎,對話過程本質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於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那親切的微笑,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傾聽,睿智、激勵的話語,靈活的教法,都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與仿效。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讀樂說,才能產生對話的意識與渴望。
2.巧妙創設對話情境
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慾望和熱情。(1)再現課文情境。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話的慾望。如,《豐碑》一文,雖然悲壯感人,但與學生實際較遠,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自由朗讀,才能夠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慾望。我們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軍需處長,使人物的姿態、形象漸漸地鮮活起來,讓學生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鎮定」,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他「安詳」,對工作竭盡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如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伊始,老師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紛紛質疑:眼睛為什麼可以永生?這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某人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於是,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鬨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麼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了解太陽的特點。
(3)創設活動情境。於永正老師是把表演引進閱讀教學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組織的課堂表演,不是簡單的檢查匯報學習的結果,而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對話。像「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3.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性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准》在閱讀教學目標中,首次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我們認為,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生個體由於認知經驗的差異、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活動的千差萬別,便有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整體性感悟是閱讀主體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對言語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面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的總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閱讀教學
中要注重整體感悟,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認知途徑,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語言。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時,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朋友」這個話題,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一個情感基調。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並想一想課文圍繞「朋友」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阮恆猶豫、害怕、緊張、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恆認為獻血會死去,但為了友情還堅持獻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歷程。
我們提倡整體讀書法是在貫通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以領會其要旨。這種思考,當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少做一些「碎屍萬段」式的條分縷析。二、立足文本,優化朗讀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的訓練。朗讀是一種讀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作。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既是目標,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成長。那麼,朗讀教學應該怎樣做?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從下幾方面實進行施訓練。
1.教師范讀的作用
充滿感情的教師范讀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在聽讀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還能為學生提供仿讀的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如,我校一位老師在教學《梅花魂》一文時,除了播放課文錄音,還多次進行了片斷范讀。採用的語調、語氣、語速,都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無比眷戀之情。結果,學生在討論時,體會到梅花堅韌高潔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深情。學生也學習到梅花的堅貞不屈的品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及愛國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檢查學生讀書時,學生的朗讀非常精彩,與老師相比有過而無不及!
2.培養學生正確認讀的習慣
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活動,朗讀比賽的活動。在開展的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於永正老師訓練學生朗讀,是很有辦法的。在教學《廬山的雲霧》一課時,他先對同學們說了幾句話,其大意是:我自己讀這課,先讀了幾遍,兒子說我不行,我就再讀,共讀了十多遍,現在讀得跟播音員差不多了。你們敢與我比賽嗎?為了公平,先讓你們讀幾遍,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口讀書;比賽開始了,於老師先請一個讀的較好的同學來讀,(讀得真好!)於老師一下子給「難」住了,覺得比不過她,於老師只好很誠懇地想請同學幫忙代他參賽,還要給他爭面子,經過這么一激,再准備,再比賽,運用比賽,引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就如同是給運動員注入興奮劑,使其越讀越想讀。
3.珍視獨特感受,進行感情朗讀
讀准了字句,掌握了音節,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並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農村學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體會那麼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場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如何帶領他們去讀呢?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由文字轉化為自己想像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海」便會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後,可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感受。靠讀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講靠分析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這種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讓課堂活起來。
三、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量。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後,要找准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魏書生曾說:「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入了門,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牆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於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進而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幹。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首先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其次,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再者,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起於思,思源於,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中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