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是怎麼來的

語文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2-04-17 05:13:24

『壹』 語文的語文歷史

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

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

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1)語文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與上層建築關系密切的語文教育也面臨著創新發展的需要。恰逢此時,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

1949年8月,葉老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及《中學語文課程標准》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在小學稱為「國語」、在中學稱為「國文」的課程。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為「語文」。

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里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

改稱「語文課本」。1964年2月1日,葉老在給友人的信中進一步回憶了「語文」的由來:「語文」一詞,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

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

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詳見《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作者王本華,供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註:江西一教師指出,王本華該文存在嚴重錯誤,是經起推敲的。

「葉聖陶是『語文』一詞的創始人」之說法,在漢語語言學上,在語文課程論上,都無真理性可言。

『貳』 「語文」一詞是如何而來怎麼產生這二字又做何解釋在不同的學科里又有何意義

語文譯詞是我們有了現在的教育系統之後才出現的一個詞語語言就是語言文就是文學,因為我們在語文課上主要學的就是語言,還有文字。

『叄』 語文的歷史和由來

標簽: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 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式學堂。當時的課程以及其他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課,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有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謝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丐尊兩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借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中止。qzzhuang20130314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肆』 什麼是語文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語文是怎樣來的

語文(語言和文學(文字))編輯[yǔ wén]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此解釋概念較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或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是為自己和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在中國台灣省,漢語文被稱為「國文」。每個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也有幾個民族使用一種語文的情況)。
——摘自網路

『伍』 現在的「語文」在古時候沒有,那它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國古代沒有“語文”這個詞,直到近現代才出現“語文”這個詞。現今,“語文”二字早已根種在現代人的心中,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從街井的婦人到彬彬的學子。如今,連海外學子都十分重視的語文課程,在中國,“語文”更是貫穿於人們的生活起居,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所以,如果想要學好語文,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增加閱讀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

『陸』 語文的古文是怎麼來的

古文(文言文)
定義: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准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朴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強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的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編輯本段古文(古文字)
釋義: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里的古文。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倉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孔氏古文」,稱後者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別是地區性的差異。古文出於壁中書,古人尊經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又說:「壁中書者,魯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禮經》的《記》是戰國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簡,經過無數次的閱讀和傳抄,會「韋編三絕,漆書三滅」,使用時間是不長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書,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極早的寫本,一般總是當時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書六經也不過公元前500年。許慎說他所用的資料「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大約都是漢代古文經學家輾轉摹寫的。它和小篆有差別,許慎從中採用了500多字,約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點,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飾,禮、?作禮、棄,作出大膽的省簡,都不是原始漢字的形式,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王國維作《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有很好的意見。籀文行於秦可考而信。古文經出於鄒魯儒生之手,流傳於東方,也是事實。但是說有「六國古文」則未免武斷。當時「諸侯力政,不統於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政治上沒有統一的政權,經濟上沒有統一的市場,不可能有六國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國維習於戰國縱橫家言,以「合縱」與秦對立,不知道軍事聯合是一時的,語言文字自發地統一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條件。近年來,各地發現戰國文字資料很多,如長沙繒書、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江陵信陽長沙簡策,以及平山縣中山國銅器、新鄭縣韓國兵器等各種文字資料,但是找不出和《說文》古文相同的「六國古文」。許慎所謂古文大約就是鄒魯(也許還有齊)儒生慣用的文字。 魏正始(240~248)三體石經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書》、《春秋》(見圖),即許慎所謂《書》孔氏、《春秋》左氏,和《說文》古文來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書抄寫中的訛誤。這是研究古文的寶貴資料。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宋代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等,都保存一些古文經中的古文。

『柒』 「語文」是怎樣來的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望採納~

『捌』 語文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一般而言,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知識幾乎包羅萬象。語文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學認為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

『玖』 語文是什麼什麼是語文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

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9)語文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學科特點:

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

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拾』 語文的來歷請問語文是怎麼來的啊,以前不

前此中學稱『國文』,書面為『文』,從此。他說,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改稱「語文」。 全國解放後,以為口頭為『語』.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文本於語,隨後推向全國,不可偏指,小學稱『國語』,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故合言之

閱讀全文

與語文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