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語文快告訴我!(語文的意思或含義)...................................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整地表述出來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談談語文的概念,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
一、語文的概念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復習一下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他說:「『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並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這段話把「語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就是說,「語文」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方面。同時,也說明「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以及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下:第一,不能把語文課看作是只學習口頭語言。有的文章提出「難道沒有語文課程,人就學不會使用語言嗎?沒有語文課程,人照樣可以學會使用語言,這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此種看法只是針對口頭語言而講的,難道文盲就不會說話嗎?可是學校中設置語文課程,不完全是學習口頭語言,而更主要的是學習書面語言。當然,書面語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不過還是應以學校語文課為主,否則,可以不入學校學習。所以學校的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第二不能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雖然社會上有時把「文字」就作為書面語言的代用詞。但是嚴格講,「文字」和「書面語言」不能等同。其實葉老早就指出「語文」和「語言」、「文字」、「文學」的不同。他說:對於語文「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字』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所以在葉老的論文中有時也出現過「語言文字訓練」,此處的「文字」即為「成篇之書面語」。因為不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都載負著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文字」就不同了,雖然,漢字的單音詞很多,凡是詞即具有一定的意義,漢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但是單個的漢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語言。漢字只是表達語言的書面工具,它和語言是表達口頭語言的工具一樣,不能把語音作為口頭語言,同樣也不能把文字等同於書面語言。因此,前一陣倡導的「語言文字訓練」,容易使人誤解,使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豐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由此可見,對於語文學科的概念必須理解清楚,才不至於出現問題。
語文是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學科,因此,首先必須清楚語言的性質、功能及其規律。
二、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
語言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社會現象。自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語言是由於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語言的功能,就是人們利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際,達到相互了解。從個人方面講,語言是進行思考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就人與人的關系講,語言是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就人類的生存來講,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和結果,通過語言體現出來,進行交流和傳遞,是人類傳遞文化的工具。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掌握語言工具。
作為進行思維、表達思想、交流思想、傳遞文化的工具,語言和思想、語言和思維是對立統一的。這里先要了解一下思維和思想兩個不同的概念。思維是人的大腦機能,它概括地間接地反映客觀世界;思維是一種活動過程,其活動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想也是一種活動,思想活動是具體運用概念學斷和推理而獲得的結果;思想以思維為基礎,和思維相伴活動,而把這種活動的內容和結果稱為思想。
語言和思維、思想具有統一性。葉聖陶先生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同時也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麼。」這充分說明語言和思想、思維的不可分,而進行思想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總是以語言來表情達意;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結果。
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但又是有區別的。不能把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混同起來。語言和思維的職能不同。語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的形式是詞和句,語言的內容是語義,語言的規律是語法。而思維是認識的工具,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思維的內容就是思想,思維的規律是邏輯。語言體現思維,思維反映客觀事物間的關系和聯系,進行分析和判斷,形成思想,思想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體現思想。因此,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既是統一的,又是有區別的。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還體現在語言和思維的結構單位之間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又不完全一致。一般說來,詞、片語和概念對應,句子與判斷對應,復句、句群與判斷。推理對應。這種對應關系既說明語言和思維的統一性,也說明二者的區別性。同時,還要看到不同的語言結構單位可以和相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同一個語言結構單位也可以和不同的思維結構單位相聯系。因為語言有同義成分和同音成分,例如同一概念在語言中可以由不同的詞來表達。語言還有純語法功能。如虛詞不表達概念,疑問句不表達判斷,並列復句及有的句群也不表達推理。語言除體現思想以外還可以表達感覺、知覺、表象、情感、意志等。特別是語言具有情感色彩,更說明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區別性。
我們還可以從語言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上來理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在人類發展史上,有聲語言促進了腦髓的發展,使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隨著腦髓的進一步發展,感覺器官、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腦髓及其所屬各感官,愈益明晰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斷能力的發展,對勞動和語言的進一步發展給予了繼續不斷的推動」。恩格斯將語言和思維的辯證關系分析得極其透闢。雖然他是就人類從動物界劃分出來的發展史而得出這一論斷的,但是也很符合人類及個人成長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發展的規律。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二者剛證統一的。
過去我們談語言的性質往往忽略了語言和思維、思想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二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於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的關系了解清楚,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既遵循其統一性,又遵循其區別性原理。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因為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1)要使學生學會理解和自我表達語言。一個嬰兒從生下來就要呀呀學語,學會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要表達,還要會聽懂別人說的話;長到人小學就要識字、閱讀,學習人家的思想和人類文化,學會理解書面語言,學會閱讀;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會作文。(2)學會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交際作用,任何人都離不開口語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會,更離不開書面語言的交流。學習語文就是要學得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的能力。過去我們對於語言的交際作用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不夠,在新制訂的《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3)學會積累語言。語言具有記憶功能,以語言為媒介助人記憶信息;學生學習靠語言記憶,沒有語言的記憶,就沒有語言的積累,也就沒有學習語言的成果,更談不到人類文化的傳遞。
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還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言和思維、語言和思想是統一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要使語文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載負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語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地是思維的工具。人們掌握語言就是為了相互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表情達意的功能更強。「境界說」的權威王國維認為文學作品達到高境界的媒體就是語言,文學作品的語言主要有「景語」和「情語」,而「情語」是主要的。小學語文教材雖然不全是文學作品,但大部分屬於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因素。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蘊涵著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學語文學科具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語文學科除發揮語言功能。傳遞知識外,同時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範文,具體地或概括地敘述典型事件,生動地描寫景物,准確地塑造人物形象,清晰地說明道理,以表達思想感情。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發展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使兒童越學越聰明才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及人格培養上。所以語文應稱為表情達意的學科;成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學科;語文是具有很強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學科。
我認為提出「人文性」意義是很大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語出《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看來人文的內涵是很廣闊的。凡是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可涵蓋在內,決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針對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具體理解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一孩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呢?我認為必須掌握兩點:第一,二者的統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語文教學不僅僅同各科一樣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務,而進行人文教育是語文學科本質屬性決定的個性任務。通過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視的。但是語言的性質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涵,語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是一個統一體,所以語文教學歷來講求文道統一,即語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凡是語言規范、內容科學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為語文教材(當然,作為語文教材必須要加以精選L教學時,其著眼點是在語文形式;而其他學科如歷史、地理、社會、思品等,教學的著眼點是在語言內容。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但是並不是拋棄內容,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體現語文教學特色。
⑵ 語文是什麼什麼是語文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
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2)語文是什麼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學科特點:
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
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⑶ 什麼是語文
語文,包括語和文,即口頭語和書面語。中國大陸學校的漢民族語文科目通常被稱為語文。日常生活中,語跟文兩字並無嚴格指口頭語及書面語而混用之,如英語說明書,中文報導等。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則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歷史:
清末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設國文科。
五四運動前後,小學設國語課,教材為白話文,中學設國文課,教材為以文言為主,新文學作品為輔。
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為「語文」,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里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
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簡稱為:「聽說讀寫'。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
⑷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
「語文」本來指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漢語。從學科概念角度講,語文,這個概念的內涵是很含糊的,可以說命名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很不科學.「漢語」才是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科學原則的中華民族共同語的恰當稱謂。只不過如今,我們很少有人再主張改「語文」為「漢語」了。[1]
語文一詞在不同的學科里有不同的意義。
在「語言文字」這一短語中,語言是狹義的,特指口語。
語言文字的實質即廣義的語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錢威、徐越化 中學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6月)。
語文也是語言文字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語文這二字,單看字面上,語文的「語」,意為「自己及他人的言論」(通俗點說就是你說話時運用的語言),「文」意為「文字」、「書面言論」。語文二字連起來的意思是為自己和他人的言論與文字。
科學與學科沒有國界,部分學科有區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中國大陸地區漢語區的語文特指漢語文,它是以現代漢語為表述的形式,選取文學庫里優秀、經典的作品,通過教師的指導,用來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境界,陶冶情操,激發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一個傳承人類文明的基礎平台的一門重要學科。
英語等語種也是語文的一種形態,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也學習民族語文。
在中國台灣省,漢語文被稱為「國文」或者叫「國語」。
每個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民族只有語言但沒有文字,也有幾個民族使用一種語文的情況)。
⑸ 語文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
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而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5)語文是什麼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陳金海釋「語文」: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
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
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
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
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新中國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引用自《陳金海:釋「語文」》)
⑹ 談談自己對「語文是什麼」多重含義的理解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可見,語文的特質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的。不管是把語文稱作「語言文學」,還是稱作「語言文化」,它都不能離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基礎,是依託,語言文字是語文之生命。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不斷彰顯著語文的特質,讓語文成為語文。但長期以來,直至現在,語文教學只重視內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如今,課標《修訂稿》頒發了,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上下足功夫,以讓語文真正歸位。
我認為語文學科核心問題就是「學生怎麼學」和「教師怎麼教」的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怎麼學?我認為: 第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緊張恐懼心理,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課堂活動。第二,要提供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活動空間,設計好討論方案,讓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參與討論。 第三,要讓學生自己認識一堂課的學習目標,自我定位,自我檢查,教師指導督促實施。第四,要立足語文能力培養,在課堂學習細微之處注意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究竟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呢?我認為:第一,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第二,設計和創造適宜的教學情境,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翅膀飛向自由王國的必要手段。課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才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第三,教師的評價反饋應是啟迪課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課堂中,教師絕不僅僅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應在恰當評價學生發言的同時適時點撥,促進課堂學習新的亮點的生成。
⑺ 語文到底是啥意思
我個人理解,語文即,語,話,說,表達的意思。文,寫,書,寫作的意思。
總結2個字就是,能夠表達,書寫。就是語文的意思。
謝謝望採納哈。
⑻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
語文,一般是指一個國家的主要語言,用這種語言能學習和交流,達到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