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語文干什麼
顧名思義:學語文就是讓學生學「語言和寫文章」。
2. 語文到底干什麼用的
語文是用來交流的工具,學好語文,和別人交流溝通就比較容易了。
3. 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的結果,學好語文都可以干什麼
上了小學之後,許多家長都會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是,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的結果,學好語文都可以干什麼?關於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一、學好了語文可以當老師。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老師是一項非常崇高的職業。小的時候,希望自己長大之後,也能成為像老師一樣的人,一堆孩子圍在自己的身邊,教他們學知識,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希望他們長大之後能夠有出息。如果我們上學的時候學好了語文,那麼長大了之後,可能就會實現當老師的願望。語文學好了,可以當語文老師,如果當其他科目的老師也有很大優勢,因為當老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和家長與學生交流、溝通,因此學好了語文,比較容易當一名優秀的教師。
關於“語文的學習是日積月累和長期堅持的結果,學好語文都可以干什麼?”這個話題,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各位有何想法?歡迎到評論區積極留言。
4. 什麼是語文為什麼要學它有什麼用呢
一、含義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二、原因
1、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2、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3、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4、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
三、意義
1、《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
2、「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文字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
人類長期只有口語傳遞信息,用文字記事傳遞信息形成的書面語歷史較短。系統的語言成為人和禽獸分離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類能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
把時空的影像變化轉碼成視覺可見的符號系統,使後人能通過間接的文字想像出畫面,了解歷史和學習技術經驗。使文字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文字突破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展科學技術,進入文明社會。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
語言承載信息,同時需要一種具象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可以是文字或語音或者姿勢等等,只要有一種就可以將直接的認知與信息橋接。
5. 學語文是干什麼
語文應該怎樣教、怎樣學?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為什麼要教語文、學語文這個更基本的問題。語文學科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呢?它既不是語言學,也不是文字學;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也不是文學理論、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鑒賞課。然而,語文學科與它們都有關系,不但如此,語文還聯系著廣闊的現實生活,聯系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態、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徵等等。 語言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產物,又是這個民族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母語對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難想像,一個不熱愛自己的語言、不能充分發揮和享受母語的巨大潛力和無窮魅力、不懂得珍惜祖國語言這一寶貴遺產並使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健康發展、不斷煥發奪目光彩的民族,會是一個多麼沒出息的民族!然而,母語的這一重要功能因其隱蔽性長期性而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下面的日常經驗和現象又進一步蒙蔽了人們的雙眼,那就是—— 除了白痴,兒童在入學前就已經能夠用母語自由交談。那些語文學得並不好甚至根本沒怎麼學過語文的人照樣能說會道甚至還能舞文弄墨。報刊書籍的泛濫已讓你應接不暇,更有鋪天蓋地的音像製品叫你眼花繚亂,至於現代傳播手段則完全可以讓一個文盲坐在一方小小熒屏前盡情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從海灣風雲到東南亞金融危機,從總統緋聞到賽場縱橫,從非常男女到快樂大本營,從宰相劉羅鍋到美乳霜減肥茶……於是乎,在當今話語爆炸的時代,似乎人人都變得有知識有文化。一個研究清史的博導,在戲說乾隆和慈禧,大談康熙皇帝下江南和雍正王朝時,完全可能不及一個小學畢業的農村婦女;一個文化人類學專家在酒色文化、麻將文化、減肥文化、隱私文化的閑聊神侃中,恐怕會目瞪口呆自嘆弗如! 識文斷字似乎沒什麼了不起了,知識也不再是高深的東西,文化則蛻變為飯後茶餘的消遣。獲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徑實在是太多了,讀書人的優越感盪然無存。如果現在還有什麼人以「我讀過《史記》讀過《紅樓夢》讀過莎士比亞讀過黑格爾讀過弗洛伊德」來炫耀於人的話,恐怕會被笑掉大牙的。 為什麼要學語文?在斯文掃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環境里,在喧囂浮躁、雲譎波詭的時代氛圍中。我要說,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更要學語文。 不能僅僅在工具性層次上界定語文學科的性質,也不宜在聽說讀寫的一般能力層次上描述語文學科的功能。語文的價值在於,經由語言文字而通向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里的「書籍」當然不是指任何一本書。一個人不應該長期滿足於閱讀通俗讀物,愛因斯坦說,我們應該讀讀優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個民族心路歷程的折射,由於沒有或較少受到商業文明的漸染,而保留了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體現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這些作品對於患有「近視症」「多動症」「麻木症」「妄想症」的現代人無疑是一副難得的清醒劑和鎮靜劑。 古人講:「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又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可見,讀書並非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學習語文的過程正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讀書人之於文盲,不僅在於他們認得字,能讀書,更在於他們能通過讀書而知道越來越多的道理,增長越來越多的智慧,培養起真正屬人的性情。「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幾希」就是人類具有良知,能夠同情,並且有求進步的願望。達爾文稱良知為「人類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貴者」,這種本能比它種本能更足以使人類區別於別種動物。摩耳說:「在高尚的人中,一切本能都服從良知的命令——責任發言時,一切私慾都啞口無言了。」他又說:「凡人都是同胞。我們都來自相同的生命的源泉,我們都同樣的易感受苦痛,同樣的有弱點,走入同樣的最後命運……現在的世界是一灰色的世界,我們就算不互相為難,也還有不少的憂慮——如飢餓、火災、地震、風浪、疾病、死亡等等。我們應當互相信託,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努力培養這樣的感情,就是個人最重要的進步,也是人類最偉大的進步。 毛澤東教導我們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盡管不同的人對「向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們始終堅信,任何物質和技術的進步,如果不能同時伴隨著人性的進步,就必然使人越來越淪為感性和知性的奴隸。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有智慧,古人思考過的許多問題,如生與死、義與利、天與人、善與惡等等,現代人並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混亂更加曖昧。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並沒有給現代人帶來多少幸福。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人類,其精神究竟進步了多少?其品性究竟發展了多少?人類將走向何方?還能走多遠?這些問題應該成為時時抽打現代人靈魂的鞭子。 為什麼要對廣大青少年進行語文教育和教學?就是要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會讀書;求發展,求進步。不從人性發展、人類進步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就難以把握語文教育的命脈,難以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思想,也就不能使沸沸揚揚的語文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的聲討,語文界內部喋喋不休的爭吵,語文教師滿腹辛酸,學生叫苦不迭……語文,這一本應充滿無窮魅力的學科,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做點兒什麼了。
6. 語文要干什麼
基本的詞彙常識,包括字音字形成語詞義辨析,然後是閱讀,良好的領悟力最重要的就是樓上說的耐心,文言文,需要日積月累一些文言常識,多閱讀古文,寫作,積累,懂得一定的寫作方面的知識,最起碼也要語言流暢,條理清晰,其實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啦!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定要對語文有興趣哦!
7. 讀好語文能幹什麼呢
教師。在學校進行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要求文筆好,口才好,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師職業已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一是工作的穩定性和自主性,二是這些年教師的待遇節節拔高,出現喜人改觀。統計顯示,在師范類各專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需求占據首位。
自主
古人雲:「觀干劍而後識器,操干曲而後曉聲」,強調的就有自主學習的重要。語文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