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小學語文設計板書

如何小學語文設計板書

發布時間:2022-04-20 21:19:13

㈠ 怎麼設計小學語文教案

我上學了 單元說明 兒童離開家庭,離開幼兒園,進入學校學習,角色發生了轉換,對自我需要有一個新 的認識,同時也面臨對新環境的心理適應。編排入學教育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盡 快完成角色轉換,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入學教育以兒童的口吻「我上學了」引領兒童走進學校生活,凸顯了兒童的主體地 位。內容分「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3 部分。3 部分有著較強的邏輯關 系:從「我是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到「我是小學生」角色的轉換,再到「我愛學語文」 學科的定位,將情感熏陶、習慣養成與語言學習進行了有機整合。 第一部分以「我是中國人」為主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材以蝴蝶頁開 篇,整幅畫面以雄偉的天安門城樓、鮮艷的五星紅旗為背景,展現了各民族小朋友,穿著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裝,歡快地團聚在一起的情景。 第二部分以「我是小學生」為主題,開啟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旅程。通過聽讀兒歌 《上學歌》,體驗「我」背著書包去上學的喜悅與自豪,同時又讓兒童有一個鮮明的角色轉 換意識,知道從今天起,將要從家庭生活或幼兒園生活走向更有規律、有計劃的小學學習 生活了,明白做一名小學生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以「我愛學語文」為主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一些基本的語文學習 活動: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激發兒童學語文的興趣。讓他們知道讀書、寫字是 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初步了解讀書、寫字的正確姿勢和執筆方法;以聽、講兒童喜愛的 經典故事為切入口,通過觀察插圖,感受講故事的樂趣,激發學習語文的熱情。 我上學了 1 教學要點和課時安排 分類 內容 課時 教學要點 1. 知道中國是我們的祖國,初步了解我國是一個多 我是中國人 1 民族的國家。 2. 感受作為中國人的自豪。 我 1. 聽讀兒歌,感受成為小學生的喜悅,體會與家庭 上 我是小學生 2 生活、幼兒園生活的不同。 學 2. 認識老師、同學,感受同學間的友愛,參觀校 了 園,初步樹立小學生的角色意識。 1. 了解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和意義;初步體會正確 我愛學語文 2 的讀書、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2. 通過聽故事、講故事,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合計 5

㈡ 小學語文教學板書設計的基本要求

1、解讀文本,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板書。
任何一則優秀板書的產生,都是教師對教材研究的結果。由於教材內容繁復,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教材照搬到黑板上。如果這樣做,不但不能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還會浪費寶貴的上課時間。因此,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研究,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概括、抽象,才有板書可言。閱讀教學中任何課文的板書,都首先是對課文內容的「提煉」,都以進入文章內在天地為前提。葉聖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在此基礎上將板書設計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預先設計好。採取什麼形式、寫在什麼位置、用哪種顏色的粉筆等都要心中有數。

2、有取有舍,按照教學重難點設計板書。
語文教材有與其他教材的相同處——系列化,又有屬於自己的特點——綜合性。這兩個方面決定了教學具體課文時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文特點、編者意圖、教學對象及自己的「戰略思想」確定具體目的和要求,並依此設計板書。板書要能揭示教材的特點,有助於把握重點、突破難點,一般而言,課文本身的重點、教學重點和板書重點是統一的。確定教學重點的首要依據是課文本身,而根據課文本身的邏輯結構確定的重點往往也是理解一篇文章的「總開關」,是學生在學習上融會貫通的「樞紐」。突出重點當然是確定教學目的的主體內容,板書由它本身的職責所決定,就應當服從於並體現出這樣的教學重點。

3、以人為本,依據學生特點設計板書。
出了上述幾點之外,在板書設計時,教師還應該做到心中有人,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思維特點設計板書。高年級的板書可以更加簡潔,歸納性、邏輯性強一些,而低年級的課文多數是淺顯的童話或生活故事,這樣的課文就可以將簡筆畫充分運用進去,這樣的板書,不但形象直觀,而且增加了美感,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濃濃的情趣。

㈢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㈣ 如何去提高小學語文老師的板書能力呢

首先寫板書的之前先規劃好構圖,板塊之類的,這樣就不會顯得凌亂,字稍微差一點也不會顯得很難看。其次i,可以買一本字帖,練一下字也是很重要的,還有就是可以自己買個小黑板多練習。

㈤ 小學語文如何備課更高效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有許多青年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很多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㈥ 小學語文教案步驟

怎麼寫【三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語文教案格式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准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a、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b、學習生字詞
c、想想課文講的是件什麼事
d、小組討論、交流。
e、教師相機輔導,理清課文脈絡
3、指導感情朗讀,入情入境
4、小結,拓展延伸
5、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如何寫好小學語文教案
一、了解教案的步驟。
教師寫好教案,首先要對教案的書寫步驟有一定的了解,大體知道教案包含那些板塊,這是寫好教案最基礎的准備工作。教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准備、教學課時、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這七大板塊,其中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更為重要,教師要著重研究這三大板塊書寫教案。

二、深入鑽研教科書。
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陣地,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內容,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寫教案。

三、要充分地了解學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教案的書寫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性,最終達到教學成果的提高。教師要想獲得高效率的教學效果,就要了解學生的喜好、性格、參與度等各個方面,然後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比如針對哪些學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課堂氣氛更融洽,讓知識掌握更好哦。
四、學會對重點和難點各個擊破。
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貫穿整個教學內容之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教學重難點才能更好的把握整個教學的核心。教師要充分的研究教學重難點然後各個擊破,從而將其更好地分配到課堂教學之中,最後以教案的形式呈現出來。
五、注重研究其他教案參考書。
教師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時時學習的過程,教案書寫過程中我們也要注重才考其他教案書籍,採用別人更好的教學案例,然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讓別人的經驗同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最終促使自己完成更為精美的教案。
六、嚴謹的教學態度尤為重要。
教案書寫是一件較為枯燥的事情,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通常教師都是照搬照抄,缺乏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善於思考的大腦,但是教案是教學的基礎。所以樹立一種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於寫好教案尤為重要,時時刻刻謹記教案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基礎扎實了,課堂才能更好進行

㈦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從字面講,「設」即籌劃;「計」即計謀、策略,「設計」即籌劃與策略。從普遍意義講,「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預先策劃制定的策略、方法、樣式等。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就是在上課之前,對該課教學、該單元教學,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預先制定的教學策略、教學思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手段的綜合方案。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和教案有無區別呢?本質上是無區別的,是一致的,都是做的上課前的准備工作。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注重在語文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設計,尤以教學思路的設計為重點。葉聖陶先生在《教學二十韻》中有一句名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根據作者思路才能使教學循序進行。所以確定明確的教學思路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關鍵。而教案則更側重於教學細節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具體化、書面化,即成為教學方案。為什麼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呢?俗語講,不打無准備之仗,無論做任何工作必須要有精心的准備。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更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如何把小學生培養好,更不能有半點差錯。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精細的准備工作,要把准備的內容書面化,完成教學設計,才能自如地上好課。大量的實踐證明,凡優秀教師在上課前,都很認真地做好准備工作,有的反復修改教學設計方案,他們所做的教學設計方案,許多都成了青年教師學習參考的材料。反之,凡是在教學上缺乏創造性或出現差錯的教師,除了語文基本功不過硬之外,往往是上課前缺乏充分的准備,沒有認真設計或不會設計教學方案。於是上課時,或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重點不突出,或教學方法、手段使用不當,或對學生的提問不能准確作答,等等。所以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決定上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是教師不斷總結和積累教學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科學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過程。因為完成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語文能力。如通過鑽研語文課程標准和熟悉語文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的過程,會轉化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及必要的知識;通過研究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會提高教師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由此不難看出,不論是有經驗的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上好課,必先學會制定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方案;學會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這是保證教師順利地、成功地走上講台、完成教學任務的第一步。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質量標准,是使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最優化。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的本質,正如課標所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發展什麼?學生的發展應是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和「傳授」是根本不同的,「傳授」主要靠教師的講授,學生被動的接受;而「發展」主要靠學生內部的動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質和個性得到提高。教師要給予必要的、適當的指導、激勵。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標中有明確要求:「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段話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概括。語文素養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要形成語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做人的品質分不開的。所以說,語文素養也就是做人的素質。因此,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本身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語文是個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內涵及審美意義。通過語文學習,兒童不僅能獲得語言,同時還會獲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及思維能力,豐富情感。所以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原理,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根據教材特點,除確定語文知識、能力目標外,還要准確地確定思想教育、情感滲透及思維訓練目標。在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個性的發展。二、體現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教語文、學語文,也要教做人、學做人。其實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統一的。通過語文課學生既學語文、又學做人,是由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的,是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所決定的。小學語文所負載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就是要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成語文教學目標,所選的教材篇篇都含蘊著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課文描寫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課文反映了愛家、愛國、愛人民、愛人類、愛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課文歌頌了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跡;有的課文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的創造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動人故事;有的課文贊揚了親情、師情、友情,等等。課文中人物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會發生變化,會逐步懂得做人應該堅持什麼?學習什麼?反對什麼?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輝形象或動人情節或優美景色,會在學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會在其一生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長的巨大動力。只要學生對作品語言有透徹的感悟,必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生也只有感受到語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語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語文教學歷來重視文道統一,但對學語文和學做人的統一還不是那麼明確,通過學語文也學做人,比語文教學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多限於思想認識的提高,而「做人」的內涵主要表現在行動上。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不僅要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是不僅在「知」,而且要利於「行」。不過這不能立竿見影,而要日久天長的熏陶、積累。學語文和學做人二者是必然統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夠實現的,更不是把語文課變為思品課就能完成的。必須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貫徹該原理時,必須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統一各項任務。(一)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積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養成喜愛讀書、作文的興趣和習慣。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樣的目標不是老師講幾次能夠達到的,必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作文,從篇篇課文中,從作者的精美語言中,如,詞彙的豐富,句式的多樣,篇章構思的巧妙;從文字所載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經過日積月累,學生會逐步體會出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從而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及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逐步養成准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好習慣。由於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並從而獲得大量的文化科學知識,就會進一步激發學生讀書、習作的興趣。學生能主動學習,才能形成喜愛讀書、習作的良好習慣。(二)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語言體現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過語言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的過程,就是憑借文章的語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達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過程。不論是寫事、寫人、寫景的文章,其中總是蘊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認識。例如《落花生》一課,父親講的那一段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段話要反復讀,要背誦下來;要使學生從中悟到朴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學生做好事不聲張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有的課文所闡述的道理是比較含蓄的,這就更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深入體會教材,揭示出其蘊涵的道理,啟發學生去認識。教材中還有不少含蓄著科學思維方法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既要讀懂故事內容,還要學生明白一些簡單的科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習作,學生能寫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習作過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認識的過程。(三)認真讀書、作文,從學習語言中感受豐富的情感,為做一名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熱愛人類、熱愛地球的現代人打下良好基礎。情感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兒童思想認識、道德行為形成的推動力,兒童的道德行為都是以道德情感為先驅的。兒童有了愛父母、愛祖國的情感,才能有愛父母、愛祖國的行動。培養學生的情感,不能脫離讀書、作文。因為文學作品大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藝術的「境界」是「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說:「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語」中含蓄著情感,「情語」中映襯著景物。關鍵在於「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說情感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小學語文教材作者所著力的多數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使作品所表達的景、情、語三者統一起來,從讀書中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達情或以理激情,讀書時就要先明事達理,才能入情,達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鳴。學生的作文,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寫出好文章。有的學生作文感到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對周圍事物、人物、景物的熱情,看到什麼都無動於衷,又怎能表達出真摯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導也要滲透情感教育。總之,要貫徹學語文和學做人統一的原則,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體會作品中表達情理的事例、情景、詞句,著力表達情感的筆墨,並以此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重點。關鍵還在於教師的專業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師要有高水平的語文能力和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真摯的情感,從學語文和學做人上給學生作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遵循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教學是一種規范的行為,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指導思想是科學的、先進的,其教學設計才是高水平的。科學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科學性要求正確、准確;科學決不僅僅是結果,它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態度和方法,要重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和活動必須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第一,要科學准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及教學思路。第二,教學過程的組織要科學有序,使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合理地利用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第三,教師要以規范的、准確的語言進行啟發、引導、解惑,課堂提問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組織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使學生准確地理解字、詞、句、段、篇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情感。理解語言的科學性,獲得規范的語言積累。同時,通過語文學習還要獲得正確的文化科學知識,並通過掌握語文能力及獲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及科學探索精神。第四,要講求實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樣翻新。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化繁為簡,變難為易,要達到短時間內獲得高效率的目標。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才能杜絕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錯誤。從教學實踐來看,一些青年教師、甚至有的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錯,如誦讀時讀錯字音或學生讀錯字音不予糾正;有的寫錯別字、寫字倒筆順,對學生作業中的錯別字、語法錯誤的句子,教師不給改正;有些教師講課出現知識性錯誤或對學生答問中的錯誤不及時糾正等,這些都違反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教師語文基本功不過硬或備課不夠認真,同時,也說明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違反了科學性原理。必須充分認識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嚴格、扎實。因此要求教師的語文素養一定要過硬。而教師本身對教學、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嚴謹態度,更是無言的科學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課標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語文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語言本身既有嚴格的規范性,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交往的需要,也會表達出豐富多彩的語言樣式,有時,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小學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小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時期,更需要發展兒童的創造思維。因此必須充分利用語言本身和教材的創造因素以及兒童待發展的創造思維,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才能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要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必須先明確創造性的含義。簡單地講,創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識、思想、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從學生方面講,就是指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據語文教學規律,使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經過重新體驗、感悟、重組而獲得新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學生學習語言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獨自的看法,但這看法要求並不高,只要不重復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課文不是人雲亦雲,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個人思想、情感的體現,個人對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與表達,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創造性學習。當然,學習的創造性不是孤立的,還必須與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緊密結合。從教師來講,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第一,要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造力的,學生不必事事聽老師的:教師要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營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使學生敢於、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第二,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採用鸚鵡學舌的方法教學生學語文,教師教一句,學生學一句,而不能做到「舉一反三」。要在積累遷移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才能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要善於解除教學參考和標准答案的束縛,要給學生留出發表自己觀點的餘地。第三,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的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入手,以發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造性的語言訓練方面,可進行擴展性、重組性、變換性的語言訓練等。第四,一篇課文要設計出多種教學思路,採用多種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設計多種課的類型。如以感知、理解為目的的觀察課、精讀課;以理解和欣賞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以訓練速讀為目的的默讀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課外閱讀作品報告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目的的說話課、口語交際課、演講課;以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特別是在高年級,探究課要大大提倡,目的在於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語言的創造性,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創造性,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於教學的個性上,每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必須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科學性是基礎,要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四、符合小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在明確教學目標基礎上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方案,主要就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因此必須明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是和其認知過程分不開的,要了解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首先要明確學生的一般認知過程。學生的學習從本質上看是由認知因素構成的特殊的認識活動。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和一般的認識因素既相同,又有區別。一般的認識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三因素。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因素則包括: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四因素。這是由學習是特殊的認識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學習過程中的諸因素不能作為教學階段。學習過程中的諸認知因素是辯證統一的,要正確認識諸認知因素的關系。(1)認知過程中的諸因素:感知、思維、記憶、運用,在對一課書、一個課題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發揮其功能。(2)認知過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3)認知過程四因素的統一,既是連貫的,又是並列的。從認知過程講,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號(文字、圖表等),然後進行思維加工,繼而通過記憶儲存,最後達到遷移運用。但四因素有時又是並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維、記憶;思維中又有感知與記憶;記憶既離不開思維,也離不開感知與運用;運用中感知、思維、記憶同時存在,如小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即如此。在認知的一定階段可以由認知的一兩種因素活動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語文的閱讀課,有時以理解課文的語言表達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即以思維活動為主,但同時感知語言及對文章表達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對記憶語言(背誦)也在起准備作用。(4)認知因素的統一性並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發揮。只有充分認識認知過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並協調好其間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教學認知因素的整體功能。也就是說,在設計某一教學過程時,不一定是平均體現四因素的功能,可以體現某一因素功能為主,並協調好其他因素的作用,這樣就會使教學的認知過程突出重點,使教學類型多樣化。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及語文教學的規律,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同時,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將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結合起來。(一)整體感知語言。初讀課文,熟悉內容,了解課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動機。(二)理解、感悟、欣賞語言。學生理解語言的過程即思維的過程。學生在理解語言過程中的思維流程是從具體(語言)──概括(內容);再從概括(內容)──具體(語言)兩個過程不斷反復的辯證統一過程。這兩個過程就是從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尤其是後一過程是理解作者寫文章的過程,對課文重點和難點的精讀過程,經過細讀、深讀,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語言中蘊涵的情與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體味語言運用的精當,領會課文結構的合理性。當學生對讀物理解之後,會產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願望,可通過朗讀、復述、評價、寫作等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的見解,作出評價,並欣賞語言表達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過程中也包含了對讀物語言、知識、思想情感和學習方法的鞏固和記憶。(三)積累語言。學習語文必須靠積累,積累就是儲存。學生語言的儲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積累,日久天長,就會派上用場。積累語言主要靠熟讀、背誦。目前,大家很重視背誦,但是缺乏背誦的方法指導,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當然,要求學生背誦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四)運用語言。要給學生創設聽說讀寫的機會,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達到以會用的目的。在語言運用上基礎性練習是必要的,但應著重綜合性的語言運用。總之,語文教學過程的諸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但又是層層深入的。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完成全過程,而一節課可以某一兩個因素為主。全過程是通過初讀──細讀──深讀──熟讀過程實現的。此外,識字教學、作文教學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如識字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初步讀出生字字音、認識字形)──思維(進一步分析字形結構、理解字詞義)──記憶積累(在課文中進一步理解、鞏固字的音形義)──運用(寫字、造句、辨認等)。作文教學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觀察事物、實驗、初步解題)──思維(構思、立意、擬作文提綱)──記憶(提取平時讀書、觀察的積蓄)──運用(打草稿、修改、謄寫)。五、注重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語文能力。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這段話講得很清楚,語文教學能達到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才稱得上教學的成功。要達到此兩點,語文教學必須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但這一原則一直貫徹不利,主要是教師的活動多,學生的語文實踐少。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於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實在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發展中的兒童少年。學生的發展必須靠自身的內在因素、內部動力。主觀努力起決定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果教師以過多的講讀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其語文能力就不會明顯地提高。當然,客觀條件──主要是教師的啟發、指導、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小學語文是工具性較強的學科,工具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必須突出能力訓練。如葉老指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必須由「知」到「行」。「行」就是實踐,學生要從讀書中學讀,從習作中學寫,從說話中學說話,從聽話中學聽,使學生有足夠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提高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體現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幾點。(一)要給學生設計出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首先,課上要保證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歸學生利用。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能動口、動耳、動腦、動手,真正體現出是學生學語文。這期間,有的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的是學生自己主動選擇、獨立進行的。要在課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語文實踐時間,教師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嚴格控制講授的時間,主要進行啟發、引導、解惑。其次,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有自主的語文活動時間,如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朗讀、演講、講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節讓學生自主地去圖書館(室)的學習時間,培養學生利用學習資料的技能,掌握這種技能會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二)要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既要有讀、聽的語文實踐,又要有說、寫的語文實踐;既要有基礎訓練,更要有語文的綜合訓練。要給學生布置活動性作業和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創新的語文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三)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大部分要經過教師的設計。凡為學生設計的課內、課外語文實踐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據教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進度,設計不同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項目。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調動起來,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只要學生對語文課有興趣,又能獨立學習,就會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會自主地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能自己設計語文活動,就盡量鼓勵學生自己去做,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積累、獨立表達等能力。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學生存在著生理、心理差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點的人。學生不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在發展中不斷成長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同時,由於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不同,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智能水平及個性必然具有顯著差異。

㈧ 小學語文教案設計的步驟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 年級 冊第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的特點和本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課生字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 讀課文,感知內容,品味語言,進而感受文本思想;和訓練學生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難點:
四.教法、學法的設計
本課設計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這一基本特點出發,以「讀」為主線,以「闖關」的形式來組織本課學習活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融入了內容的整體感知、語言的品讀感悟、內容的深入探究和知識的積累運用等活動;貫穿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了談話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品讀感悟法等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二) 具體學習過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闖關的形式來學習這篇課文,我在這里一共設計了四關:
一. 朗讀-整體感知關
二. 品讀-語言感悟關
三. 研讀-深入探究關
四. 誦讀-積累運用關
第一關:朗讀-整體感知關
1. 出示闖關內容
(1) 正確識記本課的生字詞語
(2) 能准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思考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2. 給學生幾分鍾准備時間,並指導學生准備的過程與方法
首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並識記本課的生字詞,然後獨立思考這幾個問題,注意到文中去篩選信息、尋找答案。
3. 學生准備完之後,開始闖第一關
(1) 出示標有拼音的字詞,進行個別讀、領讀、齊讀。
(2) 去掉拼音之後再讓學生進行個別讀、齊讀。(在學生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及時指導糾正)
(3) 然後朗讀課文,讓幾個同學分段朗讀,讀後讓其他同學從是否有誤讀、感情基調、語速等方面進行評價或提出建議。
(4) 接著讓學生分別來回答這幾個問題(在處理這幾個問題時,老師注意加以整合,並適時板書。通過這幾個問題可以形成這樣一個板書:)
板書:

(5) 最後,請同學結合剛才的問題和板書,試著用一兩句簡潔精煉的語言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這一關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朗讀基礎上,進行感知全文,並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以梳理概括,把書由厚讀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小學語文設計板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