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發布時間:2022-04-23 03:43:48

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從詞語教學中讓學生看到「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必將會使用到不計其數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詞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某一個詞語意思的同時,不妨嘗試一下用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這些詞語。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去講解,如果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並且占為己有,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就屬於盜竊行為。為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講完了字典中的意思,還要從更高層次的法制層面來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別人挖了的眼睛,也一定要去挖掉別人的眼睛。這樣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會情況下也許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當完備的現在,卻沒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如果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就應該果敢地拿起法律這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要求侵犯我們權利和利益的人賠償我們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精神損失。
二、在課文教學中插入「法」
課文教材相當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識,這就要求教師不應該消極迴避這些知識,而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講述課文相關法制知識的重大責任。
在語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送給了的朋友萬芳,以此來表示小夥伴之間的友誼。家長則因為物品的貴重而要求索回,這就形成了一個從道德與倫理角度都不容易講清楚的問題。究竟是顧及孩子們之間有友誼重要,還是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重要?事實上,如果僅僅從道德倫理的角度講,這確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孩子與家長雙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誰都沒錯。怎樣才能對此給出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呢?只能從法律的角度尋求答案。
《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由此可見,課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就送給別人這件事究竟是否正確,首先應該看是否符合有關法律規定。
根據課文內容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課文中的在並沒有取得法定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就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給別人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對課文中提出的究竟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是首先應該按法律辦。
三、閱讀中引導學生悟「法」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都注重了魯提轄值得歌頌,因為嫉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作為教師,是否可以考慮周全,讓學生評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由個人快意恩仇?要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
語文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多讀好書,並使之養成一個終生受益的良好習慣。比如讓學生經常閱讀「四大名著」、《堂吉訶德》、《老人與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學巨著。此外,建議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優秀刊物雜志。
總之,讓學生讀好書並因此受到熏陶,學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書中的一些思想變成具體的實際行動,進而每一個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學「法」
每學期,都會在班裡舉行許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
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關於法制教育的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採取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等。
另外,有意識地給學生灌輸一些法律知識,告誡學生不能允許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為。學生如果那一天無意之間違犯了國家法律的某條規定,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妥善解決。
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語文教學,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書本世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時代。使語文教學既加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又提高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論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若教出來的學生在閱讀課文時不僅能帶著一顆文學之心,同時還能揣有一顆法制之心,那該是多麼成功的教學呀!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我想:在教學中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教師應以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為基礎,將法制常識有機地融入主課堂的教學內容中,實現課程固有的教學目標,同時增強學生法制意識,使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兩者處在一個相融的統一體中,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我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
一、深挖教材,適時滲透。
小學課文多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備的上乘佳作,其中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這就需要教師適時挖掘,並將教材內容與法制教育掛鉤,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意識的培養和法制知識的教育。
1、抓住詞語的講解。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後,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
再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進一步從法制視角去講解,如果我們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並且占為己有,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就屬於盜竊行為。為此,不論從哪個層面上來講,我們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
2、抓住句子的理解。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感人至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篇範例。在教學時,我抓住「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地熄滅。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中的「一寸」、「一聲」這兩個關鍵詞,讓學生知道即使發出「一聲小小的呻吟,一點小小的挪動」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邱少雲沒有這樣做。引導學生理解邱少雲為了戰友的生命安全,為了整個戰斗的勝利而獻出寶貴的生命的自我犧牲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教學進行到這里,可以說已經基本完成了課文的德育目的。但我們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教育的滲透點。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時他為什麼沒有那麼做?如果這樣做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接著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閱讀課文明白: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覺。那麼「我們整個班,身後的整個潛伏部隊都會受到重大的損失,這一次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從而提出每一個小小的疏忽都能帶來嚴重的後果這個淺顯卻又深刻的道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論證。這樣通過引申拓展,引導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應該怎樣做,什麼情況下不應該怎樣做,什麼情況下不能怎樣做,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的教育。

3、抓住名篇佳作。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草原》、《桂林山水》、《阿里山的霧》、《可愛的草塘》、《記金華的雙龍洞》、《七月的天山》等這類課文時,我指導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美麗景緻的語句,並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二、創設情境,活動育人。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法制教育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切身感受。
1、組織學生模擬法庭審案的形式,讓學生來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辯護律師,再現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過活動,學生不僅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還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必須要學會公平、公正、公開對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損公肥私,這其實就是培養他們良好的法制道德。比如在學完《普羅米修斯》後,我在班裡舉辦了一次「模擬法庭」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件「班級懸案」進行法庭審判和辯護。要求有原、被告雙方和主審法官,有申訴狀和辯護辭,有法庭陳述和法庭辯護,有證人、證據、證物,有最終的法官判決等等。學生個個情緒高漲、參與積極,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也對法庭審判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法制意識自然大為增強。
2、充分利用學校的班隊會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如在上交通安全主題班會,對學生上下學路上的安全進行教育時,我做一個身臨其境的游戲: 「今天我來指揮交通」,讓學生了解交通規則: 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再讓學生親身實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處: 他可以使行人和車輛有條不紊地通過。也可逆行而施,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人人都隨己心願,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樣開就怎樣開,就會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並告訴學生這只是演藝,真實的現實是很殘忍的。學生通過游戲,了解了許多的交通法規,增強了維護交通秩序的觀念,對學生今後的生活終身受益。
3、積極開展法制教育的主題演講比賽。例如舉行「熱愛生命,遠離毒品」演講比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毒品對一個人、對一個家庭甚至是對一個社會的嚴重危害;舉行「珍惜青春,遠離網吧」演講比賽,讓學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沉溺網吧,而應該把自己的大好青春年華用在學習之中,爭取早日獲得佳績來回報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其他親人;舉行「青少年如何進行自我保護」演講比賽,學生就可以明確地了解在遇到傷害時,採取什麼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護等。通過以上演講比賽,為學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三、拓寬渠道,注重實效。
1、在課後布置拓展性作業。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適當拓展,我在教學中通過布置拓展性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發現、調查、感受身邊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況,這樣做並非是教唆學生仇富、對現行社會體制不滿,而是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然後回到課堂討論分析貧困產生原因、社會影響以及相關的解決辦法,並從中初步了解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定期給學生講解法律知識。每學期開學初,我都抽出兩節左右的時間來專門用於給學生宣傳講解法律法規常識,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末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等,學生在學習這些法律知識的同時,也對照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法律意識,為學生遵紀守法奠定了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天要求學生看《今日說法》,這樣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法制知識,解決學生存在心中的各種有關法律法制的疑惑。

3、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寫日記是說真話,說心裡話,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我作為語文教師,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理由也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促進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
加強學生法制教育,必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作用。語文教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接觸的法律法規也比較全面,我們可以憑借語文學科特點,在課文內容講解、拓展練習、口語交際等方面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滲透法制 課堂教學 拓展練習 口語交際 綜合實踐 小學語文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近幾年,青少年學生犯罪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呈上升趨勢,形勢比較嚴峻。比如貴州甕安「6.28」事件、貴陽某中學「9.27」案件、貴定某中學「9.16」案件等便是典型案例。這些事件的發生,觸目驚心,令人心痛,凸顯了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而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缺乏基本法律常識的情況下,更容易誘發犯罪,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加強小學生法制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加強學生法制教育,必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語文教學在法制教育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作用。語文課程新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獨特的課程性質與地位決定了它在滲透法制教育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葉聖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思想品德教育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相關法制知識進行有機、巧妙的滲透,巧妙地把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法制教育等滲透於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法制觀念,知道法律能保護自己,同時知道觸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懲罰。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在長時間的嘗試中我領悟到了幾點在語文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語文課文內容在課堂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
利用課文內容直接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徑,小學語文中課文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法制教育知識相對比較多,作為語文教師,我結合課文內容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教授相關語文知識與技能,還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中涉及到的相關法制教育進行巧妙滲透。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13課《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說明文時我是這樣滲透的:在上到課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生態環境嚴重污染狀況的幾個數字,並且根據學生對數字分析是巧妙提問:在我們地球面臨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下我們國家採取了什麼相關政策?這時就可以相機向學生滲透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同時教育學生懂得:為了我們的地球母親,為了我們的家園,每個公民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任何破壞環境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與大自然的制裁,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二、語文拓展練習中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拓展練習是教學中的一個延伸,也是學生在生活中的真實表現,在拓展練習中我安排各種演講、競賽、情景表演等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和一些法制教育。比如在教學完《明年的樹》這篇課文後,我安排了一個話劇表演的拓展練習,學生在話劇表演中充分了解到了環境保護和愛護小鳥的相關法律法規。
三、在語文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可以暢所欲言,不僅能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文口語交際中涉及到很多社會現象,通過口語交際,使學生對社會了解能夠更加全面。通過有組織的進行口語訓練能夠把社會中許多相關法律法規巧妙滲透到說話訓練中去。
例如:在我教學的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自己設計發明一個機器人。學生對機器人好奇心非常大,想像力也非常豐富,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發明的機器人進行了分析講解,這時我立即利用課件出示了許多真正科學家們發明創造的多功能機器人,並且引導學生們了解發明創造的相關法制,從中滲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學生在交流中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也得到了相關法制教育。
再如:我在六年級的上冊中教學寫建議書的口語交際中時,我們班的龍治林同學提到了對網吧管理的一些建議,這是現在父母親最頭疼的事情,我在這時靈機一動,順著學生們的討論我列舉了社會上一些為了上網成癮的同學猝死網吧,或者為了上網氣死自己母親的相關實例,引導學生們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滲透,讓學生們正確認識社會中不良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豐富,涉及到了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文化、藝術、道德等各個領域。在語文綜合性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到生活中、社會中收集各種素材,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德育、法制教育。
例如在六年級的綜合性學習——「成長的足跡」的閱讀材料2「老師領進門」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收集一年級到六年級中與老師發生的難忘的事情,並且在學生的交流中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師的職責,激發學生對老師的敬愛之情。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在學生心中從小就種下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種子,提高學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觀念,使他們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責無旁貸。

❹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材中蘊含的法制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第六單元的課文《斑羚飛渡》時,除了理解作品中蘊涵的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激發同學們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明白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斑羚飛渡》中,一群斑羚被獵人拿著槍追到了傷心崖,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老斑羚、中年斑羚做出了令人震撼的抉擇。斑羚飛渡的慘烈、悲壯,讓我們看到了動物身上那股神聖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類的行為,人類扮演了什麼角色?問題一提出,就有學生回答出要保護動物,人類不應獵殺動物。此時,我順著這一回答水到渠成地引入《野生動物保護法》,既解決了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又讓學生懂得運用法律的武器與獵捕殺害野生動物的人作斗爭,再由課文內容拓展到現實,號召學生做到不吃野生動物,主動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圍的人不吃野生動物,對於經營、捕殺野生動物的不法分子,要向有關部門告發,讓法律來制裁他們。
二、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使他們成為知榮鄙恥的人。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二單元的口語交際「黃河,母親河」中,引導學生感受黃河文明,體會內心深處的黃河情,但當談到今天的黃河面貌,涉及到污染這個話題時,學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黃河被污染的圖片、資料,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適時地把《環境保護法》、《水法》、《水資源管理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貫穿其中,引導學生去思考,並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對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從而加強了學生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同時,還可以聯系實際,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白色污染、沙塵暴肆虐、酸雨等現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知理明情,懂得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讓「母親河」被嚴重污染的悲劇不再重演,激發學生自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生個體對生活現象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語文習作中,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思考、分析和總結。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熱門話題的思考、討論,會涉及社會風氣、人倫道德、是非善惡的評判,於是,我推薦學生在構思這方面的作文時多關注《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道德與觀察》等欄目,利用媒體資源向學生傳授擬題的技巧,抓住特殊典型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善於用法律的標准來明辨是非,規范自己的行為。例如,在練習七年級(下)第一單元「成長的煩惱」這個話題作文時,不少的學生提到了父母偷看自己日記的事例,對父母侵犯自己隱私權的行為很反感。我在講評作文時,先站在學生的角度表揚了他們善於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推薦他們多去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就在學生們正為老師站在自己的立場而洋洋得意時,我讓他們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解讀第二章第八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第十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當孩子讀到這里,我語重心長地為父母抱起不平來:父母偷看你們的日記固然不妥,但他們也是在履行自己的義務,對你們進行監護和教育,如果能與父母心平氣和地溝通,這種煩惱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我們用法律的標准來看待雙方的立場,你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了。這樣的作文訓練和講評,既巧妙地讓學生學習到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又教會他們與父母溝通,理解父母的行為,在寓情於理中感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母愛、父愛的偉大,從而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四、在課外活動中滲透法制教育
每學期,我都會在班裡舉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這些活動之中。例如,班級在辦班刊時,班委的同學向全班徵集稿件和圖片,部分同學的稿件和圖片被選中,並被迅速地採用了。第二天,幾個調皮的同學就來找他們討個說法,說他們侵權了,侵犯他們的《著作權》、《肖像權》,於是我把《著作權》、《肖像權》的侵權認定條款(一)形式要件:未經同意;(二)實質要件:以營利為目的,也就是說按照我國現行法律我們的班委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涉及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的,不涉及肖像權、著作權的問題,不過出於禮貌、尊重,他們應事先告知你們,取得你們的同意。經過一番耐心地講解,矛盾雙方握手言和。

❺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希望所在,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而近些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行為日趨上升,這一問題已引起國家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知識、長身體,而這一時期同樣也是塑造他們三觀以及法制觀念的重要時期,而使得他們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關鍵在教育[1]。因此,小學教師在向小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科學合理的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法制教育因素,並適時適度的將法制教育滲透其中,真正將法制教育與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緊密相連。而小學語文教育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同時,有效的結合相關法制內容,幫助學生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養成正確的法制觀念。
2.小學語文課堂滲透法制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法制教育並非單純的將一些法律常識或知識硬性的強加到教學中去,而是應該把握教材的特點,適時適度的穿插一些法制教育,而要想合理有效的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的課題教學中,則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2.1目的性原則
教學活動是一項有方向性及目的性的活動,將法制教育合理的滲透到小學語文課題同樣也是一項有目的性的教育教學活動。而它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法制教育列入到課題教學的目標之中,在備課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教材所包含的一些法制因素,合理的進行法制教育,並將法制教育目標與文化教育目標銜接在一起,不斷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2]。
2.2有機性原則
教育教學活動講究一定的有機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的滲透法制教育就必須將語文這一學科的主要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不能將小學語文教育單純的上成法制課,也不能只重視學科內容教學而忽視了其中蘊含的一些法制教育因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以及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把握好尺度,將法制教育合理的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逐漸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2.3情感性原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應該遵循情感性原則,必須講究一定的氛圍,在教學的過程中動之以真情,讓學生在飽含情感的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應該有知識方面的交流,同樣還需要有一定的情感交流。而這種情感上的交流對於法制教育的合理滲透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引導學生知理明情,從而達到「內化」法制內容的良好效果。
3.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滲透法制教育的具體策略
3.1切實抓住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最為重要的場所,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並且在教材內容中蘊含著諸多的法制內容。而近些年法制的重要性日益顯著,面對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欠缺行為自律意識等問題,這就對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導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需要把握時機將法制教育合理的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因此,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在向小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時機,使得小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應有的法制教育。
例如,在學習《鳥的樂園》這一篇課文時,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認識了各種鳥類,例如喜鵲、杜鵑、燕子等。當講到以上鳥類吃什麼的時候,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這些鳥都是益鳥,而益鳥的就是指對人類有益的鳥。益鳥可以吃掉農田裡的害蟲,而且能夠有效的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對於農業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大家要保護這些益鳥。當講解丹頂鶴的時候,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目前丹頂鶴的數量十分稀少,而我們國家已經將丹頂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時,教師還應該告訴學生非法獵捕或者食用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這些行為都是違法的,告誡學生要做一個文明守法的好孩子,好學會保護這些鳥類。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普及一些知識,即每年的4月22日至28日這七天為「愛鳥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喚醒更多的人去保護鳥類。而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意識到愛護鳥類的重要性,這就達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
3.2拓寬小學語文的課堂層面,把握好滲透的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情境交融,非常的感人,而這些簡單的文字卻能使得小學生們與文章的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既能有效的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課文中有許多內容涉及到環境保護,而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將保護環境的理念貫穿於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去,還應該經常帶領小學生們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引導學生積極的保護環境。
例如,在講解《望廬山瀑布》以及《趵突泉》這一類涉及自然風光的課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的欣賞描寫大自然美好風光的語句和詞彙,並且用贊美的語氣讀出自己對於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喚醒小學生對於大自然的熱愛,並激發他們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在學習之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覽公園,讓他們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告誡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要保護人類共有的大自然,只有保護好自然,自然才會回饋給人類更多的資源。將法制教育有效的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能夠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並在遵循法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身的行為舉止。
3.3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有機的滲透法制教育
在小學語文的寫作練習中,多數內容都涉及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要求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汲取寫作的題材,而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有效的指導小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實踐調查活動,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相關的資料,並善於用法律的標准來對一些事情進行正確的判斷。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在寫日記的時候說的都是自己的心裡話,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求真務實。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聯系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的現象,通過日記來闡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及觀點。而教師則需要認真批閱學生的日記,對於學生的一些疑問提出可行的對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4.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強化小學生法制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挖掘出教材中潛在的法制教育因素,並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的滲透一定的法制教育,切實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幫助他們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成為一名知法、守法的學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

❻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拒收禮物的品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弄懂這個難點。在學生讀通課文後,主要抓住這三個問題來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
在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
接著討論第二個問題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他又為什麼拒收?
出示公儀休拒收鮮鯉魚原因:「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抓住重點句了
1「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責任,而是嚴於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字條,還留下了——誠實和信任。
2、「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有禮貌,承認自己的錯誤。)
·「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說到做到,態度誠懇,主動提出賠償。)
·「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誠懇,堅決,一定要賠償小紅車的損失。)
小紅車的主人給「我」打電話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鏡的錢。而是(表示感謝)
是的,我的誠實與信任換來了小紅車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樣回報了我誠實與信任。這種彼此的誠實和信任,使一場糾紛化解了。
無人知曉,無意碰壞,卻主動要求賠償;車子遭撞,物件被損,卻打電話致謝。同學們,這篇課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誠實是無價之寶,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是作者要以「誠實和信任」來作為課題的原因。想一想,課文還能換個題目嗎? 生自由說
學完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再讀課題。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開展法制滲透教育就是要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組、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查找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一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初讀課文後,學生們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喜鵲抓來養著,我們照樣給它吃喝,好好保護它,不會傷害它啊?」對於這個疑問,於是就對學生說:「這是國家針對動物保護有專門的法律規則,比如說禁止傷害益鳥;不能隨意抓養鳥類等等。」學生對我的解釋還是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有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但是我們並不傷害它,抓它來是為了保護它啊,這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來又不傷害它,可以與我做伴,挺好啊。」「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學生激動的炫耀:「暑假裡,抓到好幾只鳥呢。」……面對學生們這些突如其來的辯駁,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它是有法律依據的,以後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能片面的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社會「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學生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僅僅靠一番說教就能改變?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學生獲得什麼?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他們;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於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從孩子們喜歡的喜鵲,體會到孩子們不抓喜鵲並不後悔,而是希望喜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生活空間。更深層次體現了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通過「你贊同孩子們的做法嗎?」「喜歡這些孩子們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看似簡單的「贊同不贊同」、「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卻蘊藏著思辯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更是他們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隨之,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問:「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們嗎?為什麼?」「喜歡,喜歡,因為他們懂得愛護鳥類。」學生大聲回答。我又反問:「可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天天看見漂亮的喜鵲,多可惜啊。」「但是這樣是為了讓喜鵲有更幸福的生活。」「對啊對啊,我們也是社會的小公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假如說我們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那課堂不是亂套了。」…… 學生的回答聲聲是那樣悅耳動聽。聽著孩子們那一聲聲稚嫩而又深刻的陳述,我的臉上欣慰無比。因為我見證了學生們想法漸漸深厚的全過程。

❼ 如何在語文課堂滲透法制教育

我覺得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課文與相關法律的切入點.例如:有一篇課文寫的是到動物園看企鵝,但是有一個小朋友插隊了.後來他看到企鵝們都整整齊齊地排隊出場.這個小朋友,發現自己做錯了,就羞紅了臉離開了現場.教師可以結合這篇課文給學生滲透這個小朋友違反了一種規則.這個錯誤對社會的危害較輕,所以是一種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如果違反了法律禁止的行為就是違法了.等等這些吧.

❽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有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樹立法制觀念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學校教育也已不能僅僅滿足於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應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生存能力,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進行法制方面的引領。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結合,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二、在綜合實踐中模擬,形成法制道德
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色。《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可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開展綜合性學習自然也為學生創設法制氛圍的絕佳途徑。教學中,我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地滲透品德教育、法制教育。
三、在習作活動中關注,規范法制行為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反思、討論。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提高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四、在口語交際中討論,確定法制認知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利用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我經常引用生活中的、報刊上的、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發表他們自己的觀點,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和交流的熱情。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教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思考產生犯罪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使他們學會遵守法律、法規,一切行為以法律法規為准繩,從而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❾ 一年級上冊語文有哪些法制教育滲透點

1、第1課 《自選商場》 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一條規定: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力。

2、第11課 《我多想去看看》 可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三條升掛國旗時,可以舉行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國,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並可以奏國歌式者是唱國歌。全日制中小學除假期時,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

3、第20課《小熊住山洞》可滲透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適時有度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潛移默化。

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

在學生理解詞義後,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

❿ 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拒收禮物的品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弄懂這個難點。在學生讀通課文後,主要抓住這三個問題來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
在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
接著討論第二個問題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他又為什麼拒收?
出示公儀休拒收鮮鯉魚原因:「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抓住重點句了
1「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責任,而是嚴於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字條,還留下了——誠實和信任。
2、「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有禮貌,承認自己的錯誤。)
·「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說到做到,態度誠懇,主動提出賠償。)
·「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誠懇,堅決,一定要賠償小紅車的損失。)
小紅車的主人給「我」打電話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鏡的錢。而是(表示感謝)
是的,我的誠實與信任換來了小紅車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樣回報了我誠實與信任。這種彼此的誠實和信任,使一場糾紛化解了。
無人知曉,無意碰壞,卻主動要求賠償;車子遭撞,物件被損,卻打電話致謝。同學們,這篇課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誠實是無價之寶,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是作者要以「誠實和信任」來作為課題的原因。想一想,課文還能換個題目嗎? 生自由說
學完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再讀課題。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開展法制滲透教育就是要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組、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查找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一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初讀課文後,學生們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喜鵲抓來養著,我們照樣給它吃喝,好好保護它,不會傷害它啊?」對於這個疑問,於是就對學生說:「這是國家針對動物保護有專門的法律規則,比如說禁止傷害益鳥;不能隨意抓養鳥類等等。」學生對我的解釋還是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有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但是我們並不傷害它,抓它來是為了保護它啊,這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來又不傷害它,可以與我做伴,挺好啊。」「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學生激動的炫耀:「暑假裡,抓到好幾只鳥呢。」……面對學生們這些突如其來的辯駁,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它是有法律依據的,以後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能片面的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社會「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學生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僅僅靠一番說教就能改變?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學生獲得什麼?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他們;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於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從孩子們喜歡的喜鵲,體會到孩子們不抓喜鵲並不後悔,而是希望喜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生活空間。更深層次體現了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通過「你贊同孩子們的做法嗎?」「喜歡這些孩子們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看似簡單的「贊同不贊同」、「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卻蘊藏著思辯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更是他們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隨之,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問:「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們嗎?為什麼?」「喜歡,喜歡,因為他們懂得愛護鳥類。」學生大聲回答。我又反問:「可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天天看見漂亮的喜鵲,多可惜啊。」「但是這樣是為了讓喜鵲有更幸福的生活。」「對啊對啊,我們也是社會的小公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假如說我們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那課堂不是亂套了。」…… 學生的回答聲聲是那樣悅耳動聽。聽著孩子們那一聲聲稚嫩而又深刻的陳述,我的臉上欣慰無比。因為我見證了學生們想法漸漸深厚的全過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老師多給學生一些思辯的空間。那樣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學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發和熏陶後,適時把語文教學中美的景象與現實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丑惡現象(如白色污染、沙塵暴頻虐城市、酸雨影響人民生活等)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學生對環境的熱愛,懂得了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動物與我們人類的和諧相處,大自然才會變得這般美麗,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動植物,讓我們生活的地球更加美麗。這樣既提高了閱讀興趣,又使學生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會現象。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還必須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的滲透德育內容和法制教育內容。
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要求學生積極收集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違法事件的資料,開展討論交流,通過廣泛參與,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法律知識,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比如學完《公儀休拒收禮物》,我又叫學生演成課本劇,把它表演出來。讓小記者去采訪,從而讓每個同學受到法制教育。
《誠實與信任》學完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是比金錢更重要的,說說看有哪些?生自由說。並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演一個有關誠實與信任的小品。
增強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四、拓寬課堂層面,把握滲透技巧。
老師不僅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貫穿在所教的課程中,而且應該經常帶孩子參加實踐活動。採用接觸式、對比式、實驗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學生的參與和滲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機滲透。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學《九寨溝》、《趵突泉》、《望廬山瀑布》等這類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美麗景緻的語句,並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法律滲透教育作為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一種方式,對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不間斷的生動的滲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強學生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強學生的依法維權意識。

五、探究學習式:激發學生內在的自主需求,師生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發展。
如《普羅米修斯盜火》這個「盜」字會組成「盜賊、盜竊」,這些都是違法的,而課文卻來贊美他?激發興趣,學習課文後讓學生明白,當時普羅米修斯盜火是為了人類。所以他才去盜火,既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又讓學生明白了課文內容。

二、口語交際中談論法治現象,遷移學生的法制認知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深化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現象的認知。通過交際他們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但是怎樣激發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呢?我經常引用生活中的、報刊上的、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和交流的熱情。例如直面慘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們小小的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對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對明目張膽的偷盜搶劫案件,他們往往會咬牙切齒地表達自己對受害人的同情,對犯罪者的痛恨和對產生這種社會現象的義憤……那麼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老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學生便會「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思考產生這種案件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們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學會尊重規則,尊重法律,遵守法則,遵守法規,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法規為准繩,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們學到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教育好他們如何做人的道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