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淺談語文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
一、中華傳統文化與漢語言文學的解讀
提起中華傳統文化, 很多人會聯想到詩詞歌賦, 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不限於此, 具體來說, 它是對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文化和社會現象的一種描述, 其發展的過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 形式不僅只有語言, 還涉及到文字、民俗或者節日等, 中華傳統文化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甚至它早就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其生命力極為頑強, 才能生生不息的從古代傳至現代, 直到今天, 中華傳統文化仍然是國家和人民最為高貴的財富。雖然詩詞歌賦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來說只是冰山一角, 但是卻是中華傳統文化即為關鍵和重要的一部分, 語文學習少不了詩詞歌賦的學習, 因此語文也是一種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工具, 其涵蓋的內容不僅有詩詞歌賦, 更包含了文字、文學以及文化等知識, 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學習這些文化和知識, 拓展學生自身的文化內涵。
二、漢語言文學現狀分析
1. 學習漢語言文學是時代的需求
自改革開放以後, 我國的經濟水平持續升高, 綜合國力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卻顯示出不對稱的現象。自改革開放開始, 中國的發展形勢一直是重經濟, 輕文化, 這樣的發展勢必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發生。同時也凸顯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和中華文化弘揚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 為了保證中華傳統文化可以穩定、快速的發展, 國家和學校必須加強漢語言文學的研究和投入。
2.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漢語言文化專業研究的對象大多是語言文學, 在教授漢語言文化的過程中, 學校和教師應該重點培養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 同時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保證學生可以通曉漢語文學基礎知識的同時, 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水平, 同時要求學生具備語言文學的研究能力, 保證時刻准備投身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中去。
3. 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的不斷提升
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文科專業中,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最常見的專業, 同時也是基礎專業, 另外, 該專業是開設最早的專業之一。為了適應各個時代的文化發展需求, 中國漢語言文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於高校中。在當前時代背景下, 漢語言文學已經完成了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 越來越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而且還向著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 漢語言文學不斷的積累和沉澱,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1. 課程專業化不夠深化
為了實現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 設置漢語言專業主幹課程十分有必要,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 必須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培養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 國家對漢語言文學的課程設置做了相應的調整, 強化了相應的專業要求。理論來說, 一個專業培養出多種能力的人才的理想是好的, 但是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 通常因為教學條件和教學模式的限制, 導致學生學習狀態極為分散, 所培養出的人才也大多了解的東西非常多, 但是哪一樣都做不到精通, 這樣一來, 漢語言文學的傳播缺少夯實的基礎, 最終培養出來的人也就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2. 學生弘揚文化的責任心不強
為了保證中華傳統文化可以更好的發展, 必須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保證教師的教學過程具有與一定的使命感。這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基礎的要素, 國家和學校必須充分重視, 進而確保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可以肩負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另外加強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師的崗位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 保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 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內容中, 做好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工作。
四、漢語言文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 漢語言文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性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我國境內, 有很多民族的傳統節日, 不管哪個節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同時也有著歷史文化的源頭, 節日反映了各民族的傳統風速, 同時也是各民族宗教掛念的體現, 寄託了各族人民對未來的期望, 另外節日也是民族認同的象徵, 其對族內人來說, 精神影響力巨大。各民族的節日也是提高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只有人們可以深入的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 才能保證人們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華的傳統文化, 讓人們產生一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
2. 漢語言文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性
不管是民族精神的傳遞, 還是文化知識的傳播都應該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基礎, 同時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兒女從古至今, 思想意識不斷上升和發展的過程, 是國家和人民的歷史文化遺產。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抽象的東西, 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有體現, 同時還為民族思想的進步提供了基礎和空間, 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因。
結語
總而言之,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漢語言文學是國家和人民的文化瑰寶。漢語言文學的研究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必須加強國內漢語言文學的建設, 同時還應該清晰的認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管是學校, 教師還是學生, 都應該爭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積極主動的船舶傳統文化力量, 激發心理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價值, 進而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綜合文化素養水平, 保證可以通過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更好的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B. 淺談語文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而民魂就是我們5000年傳統文化的延伸,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表現。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但現今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理解、學習處於一個不利的現狀,首先,社會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吸引著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接觸、學習甚微,更多的時間沉迷在這些表面光鮮的事物之中,這些新鮮事物如網路等等,往往沒有過多的底蘊其內涵也過於淺薄粗俗,這些影響著學生的人文修養佔用著學習時間。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同時,西方「快餐文化」也同樣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如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於聖誕節越來越熱衷,甚至超過了中國自己的節日,造成了端午節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被列為別國遺產;西方依託好萊塢這座夢工廠對他們文化進行加工,讓年輕人輕易的接受了他們的文化,「英雄」「吸血鬼」「騎士」等等。最後,應試教育不重視人文教育,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不需要學生明白理解其中的含義,只要求能夠記住並且寫下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識點,對於文化的發展、傳承沒有過多的印象,同樣的應試訓練佔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剝奪了學生品味經典的時間,也剝奪了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
C. 淺談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語文」這個詞,大家知道從哪裡來嗎?
如果我沒有記錯,它應該是葉聖陶先生在1949年提出來的。在此之前「語文」被稱為「國語」和「國文」。後來,人們覺得,帶個「國」字好像就和國民黨有關了,比如國軍、國會、國民黨等,就需要改一下。葉聖陶先生非常了不起,他把「國語」和「國文」兩個詞各抽一個字,拼起來叫「語文」,我們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字。這個改動,很貼切,很了不起的。
中國第一部書寫知識分子的長篇小說,就是葉聖陶寫的,叫《倪煥之》。你們上大學後可能要學這篇小說。葉家四代人全部是作家:葉聖陶先生,兒子葉至誠、葉至善,孫子葉兆言,第四代葉子是從事文學研究的。我曾經跟葉兆言開玩笑,第五代也要傳下去。這是一個重要的文脈。葉氏身上肩負著很重的責任。
坦率地說,對中國現代化進程起作用最大的科目就是語文和數學,改革開放之後加上外語,即語、數、外。這三個科目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科?我認為是語文。因為語文學不好,你也學不好數學和英文。
學語文有多重要?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里,只有人會使用語文,就是會聽,會讀,會說,會寫,還會翻譯。人掌握語言用來交流,不僅是簡單的交流,還會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別的動物也會交流,耳鬢廝磨,竊竊私語,但是兩個不同的動物群落之間是很難進行交流的,它們一言不合,就要撕咬。動物之間也不會有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傳承需要文字,即便是結繩記事,那也是語言的一種形式。而動物是沒有文字的,甚至不可能結繩記事。因為它們沒有語言文字,沒有語文,所以它們只能是動物,而我們是人。簡單地說,語文使人成為人,成為文明的傳承者。語文就是這么重要。
語言的變化,就是人類文明的變化。在中國,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就代表著中國不同的分期,代表著古老中國到現代中國的變化,代表著中國人的視野和思維方式的轉變。進入了白話文時期之後,這種變化仍然在持續,只是我們平時很難感覺到罷了。
我經常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語言的變化,如何代表著我們的思維的變化。比如,在1979年,有個詩人寫了一句詩:我離你很近,但是我離你很遠;我離你很遠,但是我離你很近。當時,很多詩歌批評家都說看不懂。我離你很近就是很近,離你很遠就是很遠,怎麼說成離你很近叫很遠,離你很遠叫很近?太朦朧了,令人氣憤的朦朧。所以,這種詩被稱為朦朧詩。「朦朧詩」其實是一個否定性說法。
D.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語文論文範文
現結合新課程中的新理念,我將自己的初淺探索梳理得顯性一些,與各位共勉。
一、培養語文興趣
語文是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春花秋月,夏雲冬雪、山川大地、人物風情……沉浸其中,是一種美的享受。我們做語文教師的,要發掘語文的魅力,以此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好:"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在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經常擔當"感情"的導游,引領孩子們走進語文的世界裡:讓他們在這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里駐足觀賞;讓他們在人類文明的縮影前驚嘆折服;讓他們在文學的殿堂里去發現、去認識、去體驗、去實踐。從而產生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去學習、去思考、去熱愛、去實踐。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探求未知世界的願望,一種對文學的痴迷、一種對文學的信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吸引學生充分的注意和參與到課堂中去,則任何後續的教學操作都不會起到良好的作用。不但語文的工具性特徵會被學生丟掉,語文的人文性也不能被學生真正領悟。興趣的培養是有一些具體方法可循的。
1、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語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把學習中的"樂"提到如此的地位,是有其根據的。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教學情境,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活躍"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特徵,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活躍,尤其是語言表達的活躍。為此,備課時就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分別進行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語文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勵與啟發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思考與語言表達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語言表達的慾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效果。語文學習可以進行娛樂的活動是很多的,如講故事、猜謎語、課本劇、聯句等,這些活動都能寓教於樂。如果學習中能夠得到一定的歡樂,在歡樂中學到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語文興趣。
2、不斷賦予學習以新意
中學生正處於不斷認識世界的階段,對於新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心,也很容易對一些東西失去興趣。如果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總是那樣單調、呆板,就容易使人感到乏味,也容易使人疲勞,從而失去興趣。有的教師讓學生抄寫生字、生詞十幾遍,甚至幾十遍,以為這樣就可以記得更老固;二學生卻越寫越厭煩,最後導致把作業當成負擔。因此,在內容的安排上、學習方式和方法的選擇上,教師要適當調節,使之相互穿插,富於變化,有新意,這樣就容易培養起學生學習興趣。
3、注意講課藝術
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志之一就是看其講授的藝術,較高水準的講授能夠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無味,講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講,而忽視學生聽,長此以往,不但使本來就視語文學習為"苦"的學生產生不了興趣,而且也會引起喜歡語文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那麼,如何提高講授藝術,培養學習興趣呢?教師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在課堂講授時注意講授方法和語言的藝術性。比如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提出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藉此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後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材料並充分討論,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總結出問題的解答的教課思路。實驗結果證明,通過"好奇-自學-交流-解答"這一活動過程,絕大部分學生不但對這一規則有了較深刻的印象,也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小時候聰明伶俐、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期,卻變得智力低下,對知識態度冷漠,創造力枯竭。蘇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因為他們不會閱讀!"並告誡我們:"必須教會少年閱讀!"還指出: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文明是與人類一起誕生的,我們的教材不可能一應俱全的把厚重的文化呈現出來。因此,學生要有不竭的源泉、敏銳的才思,必須在閱讀中獲取。正如朱熹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應引導學生把書籍成為他們的第一愛好,把這種愛好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古人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則應注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及學習方法的指導具體如下:
(一)培養學生讀思相結合的習慣
指導學生掌握提問題的方法,養成"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 "邊讀邊思",就是要求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和提出問題。正如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因此在教學中務必要求學生做到"三思":(1)課前思考:預習課文時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2)課堂思考:學習過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觀點和看法。(3)課後思考: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或技能,還有哪些知識或技能沒有掌握。
(二)培養朗讀與默讀及課文精段的習慣
吟詠是訓練語感的重要方法。葉聖陶說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必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詠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要學好語文,務必把握好吟詠的方法。要把握好吟詠,既要"理解在先",又要重視白話文的吟詠,還要講究吟詠的方法。 "朗讀"要在認讀的基礎上高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眼、口、手、腦並用,多次反復,印象深刻。必須讀准,音不錯,字不漏,句不破。直到讀得自然、順口。"默讀"雖不出聲,卻利於動腦。要逐句默讀,結合注釋,理解內容;逐段默讀,分清主次,把握文眼(關鍵句);通篇默讀,理清結構,抓住中心。在博覽各類書籍中對有積累價值的內容不但要隨時筆錄下來,精彩的部分還應熟讀成誦。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都是講誦讀的重要。為使誦讀這個環節落到實處,每周安排一個午讀課專門誦讀課外讀書筆記,要求學生把那些摘抄下來的精彩的篇或段或句反復誦讀。這是一個更重要的積累,因為篇章段句爛熟於心,就可得到美的熏陶,又可在作文需要時呼之即來,提高作文的品位。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摘錄和做筆記的習慣
生活中有很多的語文知識可發掘,廣告、報刊雜志、電影電視等等,無一不是語文知識的載體。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涉獵文學、歷史、地理、社會等各方面知識,不斷拓寬閱讀面,並做好讀書筆記,逐步積累語文知識。對積累的詞語、格言、名言警句、課文精段要進行賞析與體味。定期舉行欣賞課,是幫助學生體味材料的好辦法。每次輪流安排幾個學生,朗誦產生強烈共鳴的篇章或令人震撼的段句,然後說出自己的體會,一起品味美文的魅力。學生之間可以將自己摘抄的詩文、語句互相交流,進一步探討品味。否則,如果只抄不體味,那麼材料再多也是"一潭死水",很難得心應手,也就失去了積累的意義。
讓學生漫步文化長廊,或沉靜愉悅,或潸然傷神,都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一種智慧的積累。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愈多,思考就愈清晰,他的智慧就愈活躍。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孩子們在涉獵群書中提高語文素養。
三、開發語文的隱性資源
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學習,有教材的安排得顯性課程,更重要的是生活中蘊藏的"隱性資源",即對學生的知識、情感等發生潛移默化作用的一些環境語文。如校園文化、人際交往、美麗的大自然等。我們語文教師除了較好顯性課程外,還要致力於創設、開發隱性資源,搭建好兩種資源的橋梁,形成語文教育的合力。
教育者要努力為學生創設隱性資源。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如教學樓的東側大幅標語:你彬彬有禮、輕聲漫步在校園里的高雅舉止,不僅是對知識科學的崇尚與尊重,更顯示出你良好的人為修養和高尚品質。這充滿脈脈人為關懷和詩化的語言,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浸染與矯正。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應該經常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里去、生活里去。"蘇霍姆林斯基在啟示我們要教會孩子們自覺發現生活的隱性資源。為此,他敢於領著孩子們做一年的環球旅行去認識"祖國"。一次作文課,孩子們思維遲鈍,遲遲不肯落筆,我就帶領孩子們來到戶外,去讀大自然的書頁。孩子們用身體和心靈感受陽光的煦暖、小草的萌發,生動的天籟、顫抖的露珠。他們驚異地發現,在平日里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東西,竟如此鮮明。於是,孩子們就開始描繪美景、編寫故事了。你可以想像,孩子們的詞語是多麼生動,思想是多麼的鮮明。啊!大自然中的語文資源竟是如此豐富,它們對孩子們的思想、心靈起著多麼重要的潤澤啊!
E. 談談你對語文的認識
語文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
們需要要打好基礎,因為語文天生重要。在做一道數學應用題時,假使自己沒有語文功底,就不會知道這道題目所要講的意思。因此,沒有很好的語文功底,就無法從浩瀚如煙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華,學術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語文是培養人的邏輯思維的基本手段,邏輯思維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高級形式,也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一個人沒有邏輯思維,學習的知識就無法激活。一些人認為邏輯思維的培養與語文的關系不大,但語文中詞的構成及變化規律和句子的組織規律都是對邏輯思維的訓練。
學科特點
關於語文性質的討論十幾年來從未停止,有持工具論者,有持人文論者,課標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觀點。最近也有認為各國母語課程的性質均為民族性和語文性。
F. 語文是什麼,語文在哪裡(作文題目)
語文從我身邊輕輕走過
當我在閱讀時才明白,原來語文獨具魅力。
--題記
人的精神與情感始終自己堅守著,而語文恰是塑造了這兩者。你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自己堅守著的精神與情感得到升華?你也許無法理解張愛玲的繁華蒼涼,海子的卧軌身亡,杜拉斯的幸福絕望,以及一些作家的寂寞流淌,但你只要知道他們都是用靈動的文字講述他們心靈里的故事、世間的精神與情感,你只要知道自己的心靈是否空虛以及閱讀可以使其充盈,情感與精神飢餓時,語文是一鍋剛煲好的濃濃的雞湯。
閱讀時,我可以飛翔,非過裊裊炊煙,飛過泱泱湖水,我可以天馬行空,可以飛揚跋扈。
有人說,不斷地閱讀是為了不斷地塑造自我。
我在閱讀中成長,在學習語文中思考,時光在散發著墨香的紙頁間溜走,我邊閱讀邊仰望我聖潔的理想,我勇敢的渴望。
閱讀青春,品味人生。
黑夜白晝,蒼山泱水,我們在閱讀中走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我們在閱讀中感受過。語文就像一位涉世很深、滿腹經綸的長者領著你感知世界,認識萬物。世界很大,卻沒有我們的心大。心有多寬,舞台就有多大。因為讀書教會我們不斷地探索與發現。
生活同情感有關,情感同信仰有關。語文就是我的信仰,閱讀就是我的真主,她是我洞察一切的窗口。
G. 人們都說學語文有用處,到底用在哪裡呢
學習語文,可以與他人交流:從咿呀學語中喊出「爸爸」「媽媽」,父母的心裡充滿了幸福;從侃侃而談中分辨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的身邊充滿了友愛;從呢喃細語里體味愛人的心意,人生多了浪漫、溫馨與甜蜜。
並且,全球化的發展,我們還需要引進他國優秀文明。這是一個廣博的過程。
除此之外,語文還可以提高我們服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鑒賞能力等等,這是一個提高自我的過程。
H. 淺談如何提高語文教學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
興趣是成功的先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教師必須在搞好基礎訓練的同時,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葯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二、創造富有活力、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是對人的語文素養的培育,要從「人」的角度去理解「語文」,要從「傳承文化」的角度去解讀「語文」,讓學習語文的過程成為「人」的「文化」過程,將學生變成「文化人」。一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說話,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語文教學要教學生識字、組詞,正音朗讀,理解詞句,領會文本意義。二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交流,這是人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要展開一定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三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思維,這是人生存、交際、發展的重要憑借,也是學好其它課程的根基。四是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品味,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給學生健康的文化引導,提高品位。
三、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
1、關注學生的學情。語文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對自己所教的學生所處的學段要求、學習狀況要有清楚的了解,教學離開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毫無價值可言。
2、關注課本內容。教師的教學要緊扣語文課程基本特點,以語言為載體,洞察語言文字背後生成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既能學好知識,又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關注課後反思。教學質量要提高,教師就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讓課堂更有實效性,為教學質量的提高畫上圓滿的句號。
四、用創新的教學設計貫穿語文課堂
好的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課前為完成教學目標,預測教學內容、學習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所引起的結果,並籌劃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行為的總體構想。教師要讓課堂真正有實效,課前的設計是一座很好的橋梁,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課前教學設計的這個「預」,就沒有新課程的「立」。
I. 淺談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張智東(內江市市中區朝陽鎮中心校 四川 內江 641000) 為了使孩子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作為「家庭輔導老師」的家長,首先自己要對這門學科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語文這門功課,簡單地說,是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相統一的一門學科,是人們進行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孩子們通過這門功課的學習,既能提高政治覺悟、培養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增長各種知識,又能掌握豐富多彩的漢語文字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使人善於表達自己的意思,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說學語文能夠提高思想覺悟,能增長各種知識,這是很好懂的。學了《羅盛教》、《劉胡蘭》、《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和《十六年前的回憶》等課,孩子會被英雄們的高大形象深深感動;學了《趙州橋》、《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和《桂林山水》等課,孩子在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又能增長不少史地、科普常識。這一點,家長們是會有感受的。 說學語文是為了掌握交往的工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為「語文」這門功課的基本內容,就是識字、寫字、說話、閱讀和作文。一個人語文程度的高低,能從他識多少字,字體寫得怎麼樣,說話、閱讀和作文能力和強弱等方面看得很清楚。在成年人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這五個方面都有很高的使用頻率,因而我們說孩子自小學習的語文是「工具課」。 舉個「識字」方面的例子說說吧。常用的三千多個漢字都掌握了,就算是具有小學畢業的識字水平。請看下面這三行字詞: 紅旗、桑葉、阿姨、台灣、蜜蜂; 波濤、金屬、壕溝、樸素、陰謀; 沮喪、遷徙、別墅、蹣跚、澠池。 一個孩子,如果只能認讀第一行的字詞,那他的識字程度僅相當於小學低年級;若能認讀第二行,大體上相當於中年級水平;若連第三行也能准確無誤地認讀下來,就可以說大體達到了小學畢業的程度了。這只是識字一項的情況。還有寫字、說話、閱讀和作文呢,合在一起,可以清楚地顯示出一個人掌握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高低。 為什麼人人都要從小學好語文這個問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有些家長對這個問題也常常抱模稜兩可的態度。有的學生雖然也埋頭學語文,但那隻是為了要通過各級升學考試關,因為各類考試中,語文都是一門主科。有位家長曾經這樣說:「我是搞體育的,愛人是醫生,和文學沒有多大關系。我們就這一個孩子,也不想讓她學文科。所以,對於語文的學習,沒必要抓得那麼緊。」有的孩子乾脆說:「我長大後不想當作家,學好數、理、化就行。」孩子們中間有這樣的順口溜:「學好數、理、化,發明貢獻大」;「都是中國人,誰不會語文」。這些都說明,對學好語文的重要性,不少人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我們認為,首先應該在家長思想上解決這個問題。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應該說,孩子長大不論在哪個行業工作,都是非掌握不可的。例如,人人都要關心國家大事,天天都要看報紙;下班後,有的人要看看雜志和電視;工作之初要制訂計劃,到一定階段要進行總結;日常生活中,同志間、親友間要互相學習,交流思想。這些事,哪一樣離得開語文的基本要素「聽、讀、說、寫」呢?那種認為有些工作與學語文關系不大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 有的家長很重視孩子語文課的學習,也很想配合老師,輔導孩子學好語文。但是,由於家長對語文課的教學要求和內容不了解,又不懂得輔導方法,輔導起來往往說不到點子上。有的家長讓孩子從頭到尾一遍又一遍地抄寫課文;有的教孩子讀《桃花源記》、《醉翁亭記》,使從沒學過文言文的孩子感到味同嚼蠟。結果,孩子感到很枯燥,反而對語文產生了厭倦情緒。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識字、看書、作文的能力,初步培養准確、鮮明、生動的文風。 這里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能力的培養,指明語文這門功課包括「識字」、「看書」、和「作文」三大項;二是在讀、寫這兩項中,又著重提出「文風」的問題,就是說選入教材中的範文,一定要准確、鮮明、生動;還要求學生筆下的作文,觀點要鮮明,語言要通順,全篇的表達要生動。這樣的要求當然是不低的,因而前面加註了是「初步培養」。 明確了教學目的後,家長們還應該了解「大綱」規定的語文教學具體要求: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是使學生基本掌握常用的漢字,初步打好閱讀和寫作的基礎。①學會漢語拼音,以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②學會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掌握常用的詞彙;③會用鉛筆、鋼筆寫字,學習寫毛筆字;④學會查字典;⑤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理解主要內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⑥會寫簡短的記敘文和常用的應用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語句通順,書寫工整,注意不寫錯別字,會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這六條要求可以歸納為兩大部分:前四條是漢語拼音、識字、寫字和查字典的要求,是語文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後兩條閱讀和作文,則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 從難度上說,前四條學得不好的孩子也是有的,總有一些人拼音掌握得不準,字的讀寫有時出差錯,查字典比別人慢一些。不過,到小學畢業時,就總體成績看,大多數學生這四條還是過了關的。後兩條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可就要費大力氣了。尤其是作文,老師要想使全班孩子的作文都能寫得像個樣子,很不容易。因此,家長應全面掌握這些教學要求,同時,把握住其中的關鍵條款,給孩子以針對性較強的輔導。這是十分必要的。 誰都知道,「語文」是孩子在校學習的第一門功課。小學階段,科目沒有中學那麼復雜,語文所佔的課時比例更大些。因此,學習語文極為重要,要極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