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裡方面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裡方面

發布時間:2022-04-24 15:12:53

『壹』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基本理念之一,這是語文課程的目的。要明確把握這個目的,我想得好好品讀「全面」、「語文素養」兩個關鍵詞。全面,一則是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實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一則是必須面向學生的整體,創造出適合學生的教育。語文素養,應該是一個內涵深厚,外延寬廣的語文課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語感為中心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能力,更囊括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個性和人生態度。由此看來,語文素養它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強調的是人的發展,人的和諧發展,這就明確定位語文課程的目的,而揭示目的的本真直指人的教育,這才是人道的教育。話說回來,語文課程就是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基本理念之二,它是語文課程目的實現的前提。語文教育的特點什麼?一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對語文材料反應的多元性。人文性揭示出語文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積極導向作用,學語文、學會做人,學語文、學會生活;對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學生對語文材料反應的多元性揭示出語文學習是極具個性化的特徵,尊重學生個性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以形成良好的個性,激活其創造力。二是語文學科極強的綜合實踐性。應立足課本,突破課本,舉一反三,重在積累,重在運用,而習得整體性、生活性能力。三是漢字、漢語自身規律,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漢字、漢語自身規律的把握突出體現在重視積累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應淡化分析性操作,不應要求學生背誦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應加強對誦讀積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瑣的分析和機械重復的練習。學好語言,重視言語的教學,以培養良好的語感,因為語感是一個人的言語智慧的集中體現,是一個人認識世界,適應社會,改造世界的心理戰果。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基本理念之三,這是實現語文課程目的的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就的是學生自主性學習,揭示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揭示出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從而需要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以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教學活動中,其核心要素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作為主線貫穿教學始終,其著眼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學」。同時,需要明白的是,對這種方式的定位與實施是採取積極倡導的態度,說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長期的甚至是漫長的,需要著眼未來發展,摒棄眼前功利,只要有利於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是教學的正道。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基本理念之四,是語文課程實踐的保障。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鮮活的發展著的生命體,作為語文課程理應以關注生命體發展為核心,開發出植根現實,植根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課程內容,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為學生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教學,形成靈活開放與生成發展的課堂運行機制,成就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貳』 語文新課程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一、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面向全體學生;

●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 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注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 鼓勵想像、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 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 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 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二、與《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比較

(一)《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主要改革內容。

● 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 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 注重提高學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課程標准》對《教學大綱》的發展。

● 系統地提出「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並使之具體地綜合性地體現在 各個階段目標之中;

● 大力推進新型的學習方式;

● 突出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

● 強調課程的現代性和創新性。

三、關於課程目標的特點

(一)一些基本的出發點:

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

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出發,將「過程與方法」也作為課程目標的組成部分,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開。

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對語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創造潛能,人際交往)

課程目標的設定,要考慮前瞻性、適應性和包容性,還有可操作性。但為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縱向結構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橫向結構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其中綜合性學習是學習方式,是在現階段特別需要予以重視、加以強調的。

(二)關於總目標:

總目標大致與修訂大綱中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總要求」兩部分相對應,大綱對總目標的表述在技術層面較多,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較具體。根據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的理解,以及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綜合、梳理,共歸納為九條。

相對於大綱,我們突出了這樣一些思想: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第二條關於閱讀能力,加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學習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2.突出現代社會對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大綱僅在閱讀方面要求「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口語交際方面表述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能准確地表達與交流,講究文明修養」(大綱:「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堅持說普通話,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聽與說分開,且未重在交際),特加上「在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創造潛能」一條,突破原來只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造精神這些現代公民的重要素質。專加「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關心文化的變革與發展」一條,體現全球性的文化視野和語文學習與當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系。

3.突出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為改變重單純知識傳授的傾向,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這體現在對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叄』 語文新課標有哪些新理念

語文新課標的六個新理念

一、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標」在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中對語文教育性質與地位的模糊認識,把爭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文學課、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呂叔湘先生、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從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二「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家、全國中語會會長、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也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定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教學引上了死胡同」,等幾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人了一篇課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1/8頁

際工具》(作者葉蜚聲、徐通鏘)。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的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二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對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就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的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忽視、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寫、聽、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而新的「語文課標」既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 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念,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教育的新的時代觀念的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二、關於「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當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在第二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條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是最新的語文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確立了語文教育的「已任」。

語文教育的目的任務到底是什麼?以前歷次「語文教學大綱」的提法,基本上是三個方面,即:「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語文能力」、「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後來又加上「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激發學生熱愛社國語文的感情」,「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等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注重培養創湘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等等內容。由此看來,語文教育的目的任務不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2/8頁

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了純語文的因素之外,還有思想品德因素思維因素、人文因素、審美因素、個性人格因素、乃至非智力因素,等等。對此,張志公先生曾在文匯報發表文章,提出了「語文教育任務應有主有次相輔相成」的「主次觀」。在近期語文教育大討論中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綜合性」是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語文教育理應兼顧各個方面,一種認為語文教育不能負載任務太多,而背離語文學科的個性特點,於是提出了「語文學科能包打天下嗎?」的質疑。

新的「語文課標」正是基於以上兩種不同意見的思考,根句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從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點任發,提出了「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一新的理念,以此定位為語文教育的「己任」,這就澄清了一模糊認識。「語文課標」在闡釋培養語文素養這一理念時,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的能力、閱讀能力、箕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本人認為,這就是對「語文素養」內涵的基本界定,這就是語文教育個性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務,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淡化、漠視、忽略,甚至排斥了這些內容,就轟背離了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以上內容就是語文教育全部或唯一任務,這正如「語文課標」所指出的:「譯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畢竟是整個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畢竟肩負著祖國培養新時代建設人才的總任務,確定語文學科的任務不背離語文學科的性質、地位和特點,應該把「語文」自身的「L任」與相關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使之和諧的統一在教學中,仗「己任」與「相關」、「主體」與「邊緣」相輔相成的辯證法體現在教學中。

三、關於「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主體」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教學中不但以學生為對象,而且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

過去幾十年的語文教學,基本模式是「教師講析為主」,本人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是中學語文教學在指導思想和教法體繫上的重大失誤。它的直接表現形式是,在課堂上教師無視學生的存在,不管學生的接受狀況,不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而只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析,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這種教學模式是違背了中學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特點。

語文教學應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目的任務;二是違反了新的教quickly. (23) Gao Changhai night rescued compatriots in January 1943, the Japanese control after Su Jiahu along the highway, to intensify guerrilla "raids". One day, the Japanese army from Wuzhen area caught 53 "Shina" is held in spring qiaotu farm

3/8頁

育思想,它無視學生的存在,排除了學生在整個教瑞月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抹煞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雪三是它違背了中學基礎教育的特點,把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學方式套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李巨學模式,是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缺乏興趣和語文課堂氣氛沉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幾年來,廣大教師已經開始認識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試圖以增加課內閱讀免提問、討論或做各種練習等加以改革,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做法只是少數,甚至只是作為一種教學改革的「點綴」而流於形式化、表面化,而不是從教育觀念和指導思想上真正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以人為本」與「以學生為主體」,不只是個教學方法問題,而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這種思想和理念符合當今國際先進的教育思潮,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基本目的,這種新的理念應該在當今新世紀的語文教學中建立起來,應該在教師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中深人人心,應該作為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使之體現在具體的教學之中。當然,這樣說,絕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作用,更不意味著一概排斥教師的講析。新的「語文課標」對此特別在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的第一條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從兩個方面作了具體闡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段話即指明了在教學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又提醒我們注意萬不可因此而忽視甚至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應發揮的作用,這正是辯證法在新的教學理念中的體

四、關於「培養創新精神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語文教學由於自身的特點,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要陣地之一。本人認為,語文教學培養創新精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並且要在教學中進行改革與創新,二是從學生方面說應該培養創新精神,這兩個方面是相關相連相輔相成的。應該承認,過去的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比較陳舊的封閉狀態,缺乏勃勃生機,缺乏活力,因而,語文教學不僅受到學生的質疑,也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現在,時代進入了新世紀,語文教學呼喚創新,

『肆』 1.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選擇其中一個理念具體談談你的理解。

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題主同學說自己一直在思考「我們學習語文究竟是為了什麼?」

籠統地說,是為了傳承我們的文明,使我們的修養提高。但是中國的語文教育對閱讀題回答格式的重視已經讓我無言以對。
其實你思考的問題,大陸的語文工作者已經思考並論辯了好幾十年。自從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確定以後,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這門課程的理解始終存在不同的意見。就連「語文」這兩個字到底什麼意思,就有「語文即語言文字;語文即語言文章 ;語文即語言文學;語言即口頭語和書面語;語文即語言文化」等多種觀點。你很難說其中哪一個是完全錯誤的,或者其中哪一個是涵蓋全部的。由此可見,語文這門課所承載的「意義」遠大於我們的想像。大家對語文課不滿意,很多時候是因為語文課只能呈現出語文的一小部分意義,同時語文課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對語文的期待。
這場爭論直到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才算有了一個各方都基本認可的「官方說法」。這份《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總算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進行了界定。雖然此後業內對於工具性和人文性孰重孰輕實有爭議,但兩者不可偏廢的共識依舊是主流。
什麼是語文的工具性呢?葉聖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也就是說,語文作為一種工具,是學習所有科目的基本功。因為所有科目的學習,都是基於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語言能力的。所以,語文的工具性就是訓練一個人如何更好地用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
什麼是人文性呢?題主所推崇的「傳承文明,提高修養」肯定包含在內,還有諸如「文學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甚至題主你肯定很討厭的「政治教育」也包含在內。可是到底什麼是「人文性」,依舊是個眾說紛紜的東西。首先它肯定不是《易經》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次也絕不是西方中世紀反對宗教神權而興起的「人文主義」運動。倒更像是古代儒家教育提倡的「文道統一」,「文以載道」,「因文悟道」。總之,如今「人文性」就和「國學」一樣,是一個大筐,凡是與人的藝術創作和審美活動有關的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
所以題主,我們老師絕不是不重視人文性,而是不敢多講,因為它包含的東西可以無限多。僅僅中國古代文化就浩如煙海,如果我願意,任意一篇古文都可在「文化」上作無限的引申。例如《種樹郭橐駝傳》涉及避諱禮俗,《香菱學詩》涉及律詩格律,《陳情表》涉及察舉制度,《鴻門宴》涉及座次禮俗,《阿房宮賦》中有很多建築名詞,《前赤壁賦》中有天文星宿。王力先生所著《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介紹了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每一項都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接觸的,但對今人來說,每一項都是一個龐大的世界,足夠一輩子研究的。而選入課本的每一篇文言文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以人文性為重的話,一學期恐怕教不了一兩篇,並且全國沒幾個語文老師有水平這么教。
上海的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求從三個緯度進行考慮,分別是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三維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教學目標,它們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三個緯度是《課程標准》「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理念的具體實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中技能、過程、方法三個坐標就屬於「工具性」,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則屬於「人文性」。過去的語文課的確太重視技巧訓練,但如果因此而整個轉向,把語文課上成歷史課、哲學課、美學課,片面突出人文性,那麼依舊是瘸腳的,是矯枉過正的。

二、文本解讀方法的多樣性和專業性
題主同學覺得語文課教的閱讀方法太重視套路,且有過度解讀的通病。
嗯,說得好,你說到了我們語文老師的痛處。套路與過度解讀是全社會都在罵的,什麼兩棵棗樹、藍色的窗簾,有時候我自己看這些段子也覺得有點道理。
不過,我們語文老師的痛處其實並不在於過度解讀,而在於難以讓學生信服。也就是說,我們語文老師的解讀其實並沒有過度,痛苦在於我們說服不了你們。
如果題主有時間,我是說題刷完、單詞背完之後,不妨看看我這篇上過日報的回答,以及下面近八百條討論。
讓人腦洞大開的精彩影評與語文試卷短文閱讀是否都同樣犯了過度分析的錯誤? - 王振寧的回答
這篇文章的核心是: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的、系統的訓練。學課文、做閱讀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分析文本的方法。語文的課文和閱讀題本質上類似理科的例題,他們都是為技能服務的(從這點上來講,教材選經典老課文還是最新時文是沒啥區別的,只是經典老課文經過無數人檢驗相對靠譜)。對這些「例題」的解讀,無論教參還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通常都是有本可依,有文獻支持的。因此教參、教師的解讀有可能有過時的、刻板的、狹隘的問題,但極少有錯誤的、過度的情況。
再單獨說說考題和答案。一份高中語文卷子通常分為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默寫、寫作幾個板塊,大家覺得哪部分最難出題?
是現代文閱讀,因為所選文本既不敢是魯迅、老舍等經典,怕看過的學生太多,使用新鮮時文又擔心作者跳出來說「我不是這么想的」。
市民和媒體完全沒搞清楚的一點是:出考題和答案的思路不是以百分百正確解讀那篇閱讀為重,而是以檢驗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為重。因此難免會出現不妥當之處。

『伍』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5)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裡方面擴展閱讀:

中國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為強制性、公益性、統一性。

1、公益性

所謂公益性,就是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系在一起的如修訂的義務教育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

2、統一性

統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一包括要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准、教學標准、經費標准、建設標准、學生公用經費的標准等等。這些與統一相關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法律的修改中來。

3、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政府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文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年義務教育

『陸』 語文課程標准》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6)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裡方面擴展閱讀:

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柒』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課標強調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應做好:發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對語言的感性把握,根據漢語、漢字自身特點進行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過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捌』 小學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面向全體學生;
●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 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注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 鼓勵想像、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 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 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 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玖』 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具體指什麼

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補充: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個性品質、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並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拾』 請簡要闡述《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談學習《語文課程標准》的體會

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知識化的社會,知識不斷開拓、不斷更新。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所從事的職業、所面對的競爭、所面臨的困境都是多樣化、復雜化、動態化的,是瞬間萬變、無法預料的。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來不斷地豐富自我的知識技能,不斷地健全自我的人格,不斷地開發自我的潛能,不斷地調整自我的身心,以適應外部環境的隨時隨地的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就需要具有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可以說,這種能力和素質是新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不能或缺的最基本的條件。那麼,作為基礎性質的語文教育,應該如何立足於人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依據語文學科的特性,通過各種語文實踐,打好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為培養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語),具有現代社會精神理念和健康人格,更新知識能力強,對於變幻莫測的高度信息化、知識化的未來社會能夠迅速適應、自主發展的「超未來」的人奠定基礎呢?教育部新近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下文簡稱《標准》)作出了明確的布署。

縱觀《標准》,不管是「課程性質與地位」、「課程的基本理念」的表述,還是「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實施建議」、「附錄」的提出,無不處處顯示出語文教育對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給予高度的關注。尤其是「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這段關於「課程地位」的表述,充分闡述了語文課程與語文教育「立足學生發展、致力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和核心任務。可以說,「發展觀」是語文教育最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標准》的精髓之所在,是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語文課程中的真實體現。

那麼,在語文教育實踐中如何全面把握和深入貫徹《標准》的「發展」理念呢?

一、立足自主發展,在基本學法指導上突出「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的培養

語文學習的基礎意義就在於「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自主發展打好基礎。從《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份關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表述中(「……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可以看出,「基本的語文素養」其中一個重點是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因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體系是「良好的科學素養」的組成部份,是學生自主發展必備的基本素質,「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同時,「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之一)所決定的,是語文課程要達到的「總目標」之一。

(一)注重基本學法的指導——「自主發展」的基礎

語文教學只有立足自主發展,在語文學習實踐中,加強基本學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優化語文知識結構(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書本語文知識,還包括與生活、生產、經濟、科技發展的實際廣泛聯系的語文應用知識),形成較強的語文能力(一般聽、說、讀、寫語文能力以及語文自學能力、語文實踐能力、語文遷移能力和利用圖書館、語料庫的能力等適應學習、適應生活、適應實踐、適應創新的語文應用能力),才能使學生具有學會學習的本領,為終身學習、自主發展,自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與生存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1.以基礎知識的傳授與指導作為「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的起步點——扎實基礎,指導學法,提高知識搜集和吸收的熟練程度。①要增強方法意識;②要傳授基本的聽、說、讀、寫語文方法(比如漢語拼音的拼讀方法,解詞識字的方法等);③要指導工具書及網路的使用方法(比如查字典的方法,圖書館書目的檢索方法,網路信息的搜尋與處理方法);④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比如優美詩句的背誦,優美文章的朗讀)。

2.以基礎知識的運用和拓展作為「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的加速點——注重實踐,訓練技能,提高知識遷移和應用的靈活程度。要在傳授基本知識方法的同時,著力於遷移方法的指導(如指導「抽象法」,使知識在「概括化」中遷移;指導「例證法」,使知識在「具體化」中遷移;指導「分析法」,使知識在「類化」中遷移;指導「聯想法」,使知識在「再現」中遷移;指導「直覺法」,使知識在「頓悟」中遷移)和應用時空的創設,讓學生自主地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拓展知識的應用領域中形成「自主學習」的技能和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力。

3.以基礎知識的變通和融匯作為「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的飛躍點——求異求新,培育靈性,提高知識更新、重組和再造的熟練程度。通過指導學生學會提問方法、發散方法、質疑方法、提要方法、想像方法,並充分留給學生自學空間、想像空間、質疑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想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變通、融匯和再造能力,培育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勇氣、靈氣、才氣,從而使學生由吸收儲存知識走向融匯再造知識,由模仿學習走向創新學習。

(二)突出信息素質教育——「自主發展」的關鍵

隨著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體化」歷程的逐步深入,語文教育即將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巨變。如何加強信息素質教育,使學生從小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具有「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加強基本學法指導,讓學生在信息時代中能夠學會學習、能夠自主發展的關鍵問題,是《標准》高度關注的時代賦於語文教學的新使命。

1.以計算機為「資料搜集工具」,構建「開放性」學習方式。《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上提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求「語文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的一體化,為語文課堂的開放提供了最佳的渠道。通過網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採用「離心發散拓展式」,以課內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結合點,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搜集、網上閱讀與交流等發散性、拓展性實踐活動),或遙相呼應(採用「向心聚斂呼應式」,以網上語文資源為教材,進行廣泛的網上閱讀、網上作文、網上交流等網上語文實踐,以百川匯海的形式,把網上的語文資源聚斂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課內語文教材互相呼應),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使語文課程更加多元化、立體化。面對開放的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機這種極佳的資料搜集、存貯、處理的工具,教會孩子如何運用計算機去尋找他所需要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問題。必須重視指導學生掌握在計算機狀態下進行幾種「開放性」學習方式:①「任務驅動搜尋式開放性學習」,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務→選定檢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輸入檢索標志(所需文獻的類目、關鍵詞、作者姓名、發表日期等)→查找原始文獻資料(瀏覽、篩選、摘錄、整理)」的程序進行搜尋查閱式等開放性學習;②「自由瀏覽搜尋式開放性學習」,即按照「上網自由閱讀瀏覽→摘錄下載信息」的程序進行「開放性學習」;③「分類下載存貯法」,即指導學生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下載、分類、整序等存貯處理,使下載的信息系統化、簡明化,便於查閱;④「信息處理利用法」,如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資料的剪切、移動、復制、引用等文字處理方法。

2.以計算機為「學科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軟化學科界限,進行「綜合性學習」,全面提高整體素質是《語文課程標准》又一重點要求。《標准》在「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標准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語文教育可以以計算機為「中介工具」,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語言文字與聽覺、視覺、動覺等形象語言的相互轉換,把語文與音樂、美術、動畫、社會、自然、數學等結合起來,實現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發揮各學科的綜合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以計算機為「溝通交際工具」,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學會交往與溝通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尤其是當今社會信息數量多、傳播速度快,更新變化極其迅速,只有加強群體內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眾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駕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術為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人群的「語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種快速、便捷的「溝通交際工具」。必須指導學生掌握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書面信息資料的傳遞與交流、學習心得體會的傳遞與交流、學習評價的傳遞與交流等「交互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溝通、學會交際、學會互相學習。

二、立足健康發展,在文化底蘊的積淀上突出「創新人格和現代精神理念」的塑造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准》高度關注的一個重點內容。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份關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表述中(「……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以看出《標准》所提出的「基本的語文素養」的另一重要組成部份是「良好的人文素養」。因此,《標准》在「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提出:「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4、…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7、…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9、…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些目標就是語文課程所要達到的人文教育目標。

語文教材無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無不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著精神貫注和文化熏陶,為人的「終身精神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因此,語文教育應培育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彼岸理想世界的嚮往與想像,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並由此煥發出內在與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的批判與創造的欲求,使他們以後無論遇到了什麼艱難曲折,經歷了怎樣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富有創新和發展的蓬勃生命力。可以說,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的核心潛能。

(一)豐富文化底蘊,塑造「創新人格」。

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創新不竭的源泉。創新可以說是悟性和靈性的結晶,而悟性和靈性的根系卻深植於豐厚的文化底蘊里。因此,語文教育應充分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底蘊的沉積,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具有創新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1.積累文化底蘊,培植創新的悟性和靈性。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情趣,在豐富生活閱歷中不斷積累文化底蘊;要在熟讀的基礎上,抓住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去感悟課文的整體美;要注意抓住課文耐人尋味處、意義深遠點,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去感悟課文的意境美、內涵美,體驗文化美感;要引導學生涵詠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調、詩情畫意的優美詞句,領悟課文的藝術美、情感美,體驗文化情趣,使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如枝頭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煥發生命活力。

2.創設文化氛圍,培植創新的個性和品性。語文教育要通過和諧、歡快氛圍的創設,通過美文的呤讀,讓學生的心靈在寬松、自然、恬靜的文化氛圍中得到心靈的解放;要創設積極探索的氛圍,培育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對彼岸理想世界的嚮往與想像;要通過自由討論、互相引發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個性,讓學生敢於想像、勇於探索,保持一種追求創新的狀態、執著的精神和堅強毅力,在自由自在而又奮發進取的氛圍中引發創新的火花。

(二)豐富文化底蘊,塑造「現代精神理念」。

一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必須有健全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有生態、倫理意識。尤其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健康的高尚的精神理念更是一個人發展的支柱。作為一門基礎的人文學科,語文教育所肩負的「現代精神理念」的塑造使命是責無旁貸的。因此,語文教育必須憑借語文教材,通過文化底蘊的滲透藝術,通過「化精神理念為鮮明的形象,讓精神理念『活』起來;化精神理念為深刻的認識,讓精神理念『明』起來;化精神理念為真切的情感,讓精神理念『柔』起來;化精神理念為自我的思想,讓精神理念『親』起來」等形式,積極促進文化底蘊的日月積累,讓「現代精神理念」、「現代價值觀念」在孩子的心田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達到:

1.民族意識與國際意識的整合。讓學生在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識和熱愛、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關注和理解的同時,樹立國際間相互理解與和平共處的意識,以致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路化中,既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又保持本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

2.發展意識與生態意識的整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發展,它的基本要素是控制人口、珍惜資源和保護環境。讓學生不但從小具有發展意識,同時具有人口意識、生態意識、資源意識和環保意識。

3.繼承意識與創新意識的整合。讓學生通過對古典文化和外來文化精華的整體感悟和直覺感悟,自覺汲取和繼承文化遺產,同時從小敢於批判,敢於質疑,具有創新意識。

4.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的整合。通過小組學習中公平競爭機會的創設和精神的鼓勵,以及小組學習中合作學習、共同活動、共同進步的意義和美感體驗,讓學生從小學會既競爭又合作,既合作又競爭。

5.自我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整合。通過寬松的文化學習氛圍的創設,以及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個性的弘揚,增強自我責任意識。同時,通過研究社區、服務社區等語文實踐活動和專題性研究活動,在豐富生活體驗和社會文化積累中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三、立足超越發展,在語文實踐活動拓展上突出「專題性研究」的嘗試

《標准》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並在「階段目標」中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教學目標。比如「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策劃」並「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 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關注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辦刊、演出、討論等)」;「能自主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等等。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學生超越自我、自主發展的必要過程。實踐是發展的最主要的動力和渠道。從《標准》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拓展目標中,可以看到體現時代特點的超前發展意識。未來的社會是知識化的社會,是創新的社會。作為未來事業的教育需要具有超越意識,需要超越傳統,超越現實,面對未來,適度超前發展。也就是說必須重視專題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重視創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為此,語文教學在語文實踐活動的拓展上,必須突出「專題性研究」的嘗試,並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步加大這一方面學習內容的比重。

1.加強研究方法的指導。適時適當地開設一些資料搜集方法、資料選用方法、研究結論撰寫方法等「專題性研究」策略指導課和案例示範課,做好「專題性研究」嘗試的前期工程。

2.注重研究內容的開放。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1)課文內容拓展式專題研究;(2)鄉土民俗搜集式專題研究;(3)觀察實驗報告式專題研究;(4)學科知識解析式專題研究;(5)社會熱點調查式專題研究。

3.重視研究結果的測評。可以採用:(1)「講」,即組織「研究成果匯報會」,讓學生介紹研究計劃、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的辦法、研究結果等;(2)「展」,即展評優秀的研究報告,甚至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組織匯編成小書本;(3)「賽」,即組織適當的研究競賽。

四、立足穩步發展,在學習質量評價上突出「評價觀念和功能」的轉變以及「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建立

《標准》強調,「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並在「實施建議」專項提出「評價建議」,強調「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這就要求我們要更新評價觀念,要摒除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來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發展狀況,評價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發展,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並據此引導教師去改進教學,完善教學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立足點,促進自主發展的實現。這是當前評價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更是學生是否能夠穩步、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1.評價內容要綜合化。《標准》「評價建議」強調,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可見,評價內容要綜合化,是從發展的角度提出的,也是評價「課程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達成狀況的必然要求。對於評價綜合化的內容與要求,《標准》在「評價建議」中作了非常詳盡的規定,這里不再贅述。

2.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標准》「評價建議」指出,「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筆者認為可以採用:①「定量評價+定性評價」。《標准》「評價建議」強調,應重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既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量化處理(由於素質狀況是比較模糊的,難以精確量化的,採用等級評價比較適宜),又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質的鑒定;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標准》語)。②「動態評價+靜態評價」。「動態評價」是對學生的素質發展幅度進行評價,它側重於縱向比較,顯示發展過程,是形成性評價;「靜態評價」是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它側重橫向比較,顯示發展結果,是終結性評價。《標准》「評價建議」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只有把這兩種評價結合起來,才能准確評價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全面發展以及發展狀況,為後續發展找准立足點和方向。③「觀察+考查+考試」。學生素質是內在的,是無法一目瞭然的,也不是一張「試紙」可以一試而定的。因此,要改革考試辦法,採取「觀察+考查+考試」的方法,通過筆試和口試相結合、觀察與測評相結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評價信息,提高評價結果可信度。「觀察」是通過平時的聽、看、查、訪等方法,對學生素質狀況中某些難以測評的因素(如心理狀況、語文態度與情感、語文素養等)進行「目測」,捕捉素質外顯信息的方法;「考查和考試」是測量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掌握運用情況的重要方法(測評時應以考查為主,輔於必要的適當的考試,以減輕學生精神壓力)。「觀察+考查+考試」可以廣泛收集評價信息,為准確評價提供可靠的數據。

3.評價過程要民主化。《標准》「評價建議」強調,「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家長要把評價對象當作一個平等合作的夥伴來對待,克服傳統評價把評價對象及其他一切有關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產生緊張對立情緒的現象,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尊嚴、人格與隱私,體現民主性。

4.評價結果要激勵化。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而不是鑒別學生、選拔學生。因此,不能為評價而評價,把評價「形式化」,更不能把評價「檔案化」。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評價結果逐項細讀,對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質發展狀況、發展水平、發展差異(優缺點),找到繼續發展的方向,提出改進的措施,從而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裡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5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2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0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