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樣學好語文』
一、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1、學習語文,應成為一種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內容豐富,知識廣博,引人入勝。可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不少學校編制的語文題偏、難、怪,講授的語文知識過多過深,這樣使不少學生畏縮不前,失去了興趣。其實,我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語言之一」,作為母語的學習,每個學生都應也能獲得成功。「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對語文,沒有興趣,可以培養興趣;有興趣的,則應發展興趣。興趣可以是自行產生的,也可以是後天培養的。通過自己的努力,走進語文的天地,探尋語文的寶藏,你會發現快樂多多,收獲多多,會產生良好的興趣的。
2、學習語文,也應成為一種責任
現在有識之士擔憂語文學習被弱化,著名作家王蒙前不久提出要打一場「漢語保衛戰」。確實,在社會生活中,英語學習與考核被提到過重要地位。我們不排斥學英語,但我們更要學好自己的母語??漢語。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要掌握和提高現代語文的運用能力。
3、學習語文,應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好習慣一旦養成,將終生受用。結合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中學生應具有讀、寫、聽、說、行的五大習慣。
二、中學生應具有的學習語文的五大習慣。
1、讀的習慣。
(1)泛讀的習慣。
泛讀,就是廣泛閱讀的習慣,有人戲為「隨手翻翻」。
隨手翻翻,所翻的書宜雜。這樣有助於開拓視野。說實在,有時在不經意中,你喜歡上了某一本書,喜歡上某一類刊物。因此,產生了興趣,產生了追求。《讀者》雜志深受讀者的歡迎。每一期的扉頁上都有「讀者的話」,天南海北的讀者在談到自己喜愛的《讀者》時,常提到是在「隨便翻翻」中喜歡上的,這的確是經驗之談。
(2)精讀的習慣。
精讀,是指認認真真地讀一本書。應該說,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心血的結晶。趙普「半部《論語》」就「治」了「天下」。人生中,真正值得精讀的書是不少的。精讀,要多讀幾遍,爛熟於心。一篇文章讀一遍,已讀出大概,但還有不少遺漏之處。如果多讀幾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東西。精讀,對精華部分,要字斟句酌。對一篇文章,對一本書的精華部分,一定要細讀、反復讀。文章的開頭、結尾及中間,都有關鍵句,一定要字斟句酌。不但要讀出字面意思,還要讀出深刻含義。不僅要讀懂本段的意思,還要聯系全文,進而由此及彼,展開聯想、對比,深入領會。
(3)背書的習慣。
中學時代,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在此期間背誦上百篇優秀的古文、現代文,就為自己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功底。
背古文,背詩詞,可以不求甚解,但字音要讀准。
背現代文,要抓重點語句,但不宜過長。
背書自己要有要求,比如每日2首詩詞。背時要與默寫相結合,能默就能背。背誦要充分利用假日,這樣日積月累,一定能出口成章,出口成誦。
(4)讀報的習慣。
作為當代中學生,要養成讀報的好習慣。這是因為報紙上不乏新思想、新觀點,可以向我們傳授時代的信息,啟迪我們的思路,報紙上也有許多優秀作品,對我們提高寫作能力很有幫助。
(5)查找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工具。工具書,不僅在中學階段有用,而且在今後的大學,甚至走上工作崗位都有用。
中學生應備的工具書有:
①《現代漢語詞典》,②《古代漢語詞典》,③《中國成語大辭典》,④《唐詩鑒賞辭典》⑤《宋詩鑒賞辭典》,⑥《唐宋詞鑒賞辭典》,⑦《古文鑒賞辭典》
使用工具書前,要先讀懂「凡例」、「說明」及「序」。
2、寫的習慣。
(1)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既是理解、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又是對課堂教學的反饋。必須認真對待。
①先復習再做作業。
做作業時應先復習。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然後做作業。
②獨立完成作業。
做作業要獨立完成。不能一有問題就與同學「討論」,甚至抄襲別人的作業。
當然,經過自己思考還沒有弄懂的題目,可在下課後向同學或老師請教。
③認真完成作業。
完成作業應A.規范。按作業要求先抄題目,再答題。B.書寫清楚。養成認真寫字的習慣。C.認真訂正作業的錯誤。錯誤是常見的,要認真訂正。同時,錯誤也可能是習慣性的,一定要認真訂正。對此,許多同學編有「糾錯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2)做筆記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生活中,我們讀到好的文章,或一段精彩的描寫,甚至一句雋永的名言,都應該隨時記下來。
(3)寫隨筆的習慣
「隨筆」,顧名思義,一是隨時寫,二是寫隨感。它以形式靈活得到學生的喜歡。要寫好隨筆,我主張:
① 備個好本子。買個價廉物美的硬面筆記本。
② 起個好名稱。給自己的隨筆本起個集名。集名力求新穎,富有文學色彩或個性。
③ 留下目錄與序的空頁。留下目錄頁,以便日後編目錄,留下序言頁,今後可請家人、同學、教師、作家或其他人作序,也可自己作序。
④ 保證每周至少寫一篇。如果每周寫一篇,可以作這樣的安排,即一次自由選題,一次結合寫作的教學作選擇、補充,強化性訓練。兩周為一輪回。
⑤ 每學期使用一本。
(4)投稿的習慣。
作為語文愛好者,應積極投稿。要投稿成功,應①認真閱讀報刊,了解報刊的辦刊特色及稿件需求。②認真修改自己的文章,使文章有亮點,有特色。
3、聽的習慣。
(1)善於聽別人發言的習慣。
① 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與別人交談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話,不能心不在焉,顧左右而言他。在聽別人發言時,應多思考,特別思考這一話題我自己如何表述,發言者給了我哪些啟發。
② 捕捉關鍵詞語,抓住談話要點。
與別人交談時,要捕捉關鍵詞語,聽懂別人的發言,如聽到可能有岐義的詞語時,要聯系前後表達,弄懂確切的意思。如有必要,可與之溝通,明確對方的意思。
(2)聽音樂、聽廣播的習慣。
現在學生喜歡聽音樂。確實,音樂的韻律、意境,與散文、詩歌有許多共通之處。特別是好的歌詞,顯得聰慧、靈動。從音樂中,從歌詞中汲取營養是可取的。聽音樂以經典音樂為首選。
廣播是我們通向社會、通向世界的重要橋梁。由於中學生看電視、讀報刊的時間難以保證,應充分利用飯後、睡前的點滴時間,聽聽當天新聞、聽聽配樂散文。這既是休息,又是學習。而且廣播中播出的文章,大都是經過編導人員精心修改的「好文章」,再加上播音員純正的普通話和表達,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提高我們聽說和寫作能力。
4、說的習慣。
(1)上課積極發言的習慣。
上課自己不能是「看客」,而應成為「說客」。我們應積極投入。
發言時可擬個提綱,也可打好腹稿。陳述自己意見要大方、得體。如果同學對自己的發言有異議,一定要注意尊重同學,友好地與之交流。
(2)主動與別人交流的習慣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交流越來越直接,「面對面地交談」,「說」成為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之一。
要會說,要養成主動與別人交流的習慣。
主動交流時,要會引出話題,善於抓住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交流。同時要注意向對方學習,要學習運用身體的姿勢、眼神、手勢等「第二語言」。
5、行的習慣。
行是有別於讀寫聽說的綜合的語文學習習慣,專作一項介紹。
(1)泡書店、圖書館的習慣。
每周或每月到書城、新華書店翻閱新書。
泡書店也使泛讀成為可能。當然看到心愛的書要買下,每月買1??2本書,形成自己的「小書架」。
「泡」校內或區、市圖書館。
圖書館藏書量多,如果說書城、新華書店的特點是新書多,那麼圖書館的特點則是經典書籍多,報紙、期刊多。
(2)網上「行走」的習慣。
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網路正成為人們增長知識、開拓視野、了解世界的窗口。對中學生來說,要養成用電腦閱讀、檢索的習慣。
由於網路是虛擬世界,中學生要有選擇、辨別的能力,到有益、健康的網站,堅決屏蔽不健康的網站。
而由於網路具有強大的檢索功能,我們要學會運用,養成檢索的習慣,但由於多種原因,有時有些數據還不夠可靠,要學會比較、鑒別。
(3)旅遊的習慣。
古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現代社會旅遊資源豐富,走出去看一看,瞧一瞧,會覺得心曠神怡,會感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而在旅遊的途中,收集景點的資料,聽取導游的介紹,撰寫旅遊的心得,會使你的語文能力得到綜合提高。
旅遊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時間可能,可以先從市內的景點瀏覽,然後向附近地區、附近省市,甚至向國外出發。旅行的途中,對人文景點要多多關注。
『貳』 現代語文觀
現代語文觀:即現代大語文觀,包括現代交際功能,現代審美能力,現代人文素質三方面內涵。
具體參看
『叄』 現代語文是cssci嗎
非核心 既然不在核心目錄裡面 就肯定是非核心了
核心遴選 , 沒有任何意義 。 就好比團員和黨員 ,兩者有質的區別。
『肆』 現代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自從開設了《語文》這門課以來,教育界就在不停地思考:從語文課中應該學到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語文學科開設至今,語文教學一直是兩個板塊:語與文。語文課堂上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一直是這兩個板塊爭論的原因。我個人認為,語文課上所教的應該是學生缺乏的或者是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對此,筆者作了一番深入考察,撰寫了一篇《語文教學現狀調查》,對此作了總結。那麼學生從語文課中更想學到什麼呢?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一、語文基本知識。 基本知識是奠定一個學科的基石,語文也不例外,調查結果表明,83%的同學認為在課堂中應該加強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知識主要包括文化知識、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字詞理解、語法知識等,其中更著重於對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和遣詞造句的理解和訓練。絕大部分教育者認為,只有在深厚的語文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個人更進一步的深造。而且語文作為中國的文化精粹,任何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學生就更應該從基礎做起,認真學習,培育文化素養,努力把它發揚光大。 二、對個人能力的培養。 對個人能力培養的關注是本次調查中的重點部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現在特別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這種個人能力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專業知識能力、日常交際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92.5%的學生在調查過程都表示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學習到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語文課堂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對文章的鑒賞能力)解題技巧等。還有人提出了理性的解讀文本,結合當時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體現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幾千年的填鴨式教育並沒有完全扼殺學生對文化的渴求。 現在的學生注重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他們已經看得很遠。筆者在調查過程中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現在的學生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關注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以往!而且這種能力已經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開始關注一些作為日常交際方面的能力,比如說為人處世,如何在現代社會上立足,在日常交際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再比如說如何准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與此同時,還有46%以上的學生提出了應加強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他們希望在語文課堂上有一個自主的空間,可以相互間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歸納總結,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自己的理解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團體合作精神。 三、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中國傳統的一個文化觀念是 「 學而優則仕 」 。但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筆者認識到這種觀點在我們下一代人的身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現在不認為 「 學優 」 就可以 「仕」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一層:品優,道德素質高才可以仕。他們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初、高中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明確的提出了應該在語文課堂上貫穿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文本的解讀培養他們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以及通過對文本中英雄事跡和奇山異水的解讀和欣賞來提高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少數同學提出應該在課前留下幾分鍾的時間來評點當天或昨天的國內國際大事,在老師的指引下得出一種正確健康的觀點看法。在這個板塊他們還對語文老師的人格素質提出了要求,認為語文老師應該學識、品德素質高於一般人,能夠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以身作則,讓學生在其熏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自己,以便在未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們還明確提出了語文和別的課程不一樣,它應該先培養 「人」 ,其次才是培養 「才」 。調查結果表明,現在我們學生關注的、需要的方面,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有針對的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此筆者根據學生的需求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首先是課堂氣氛方面。這個方面在新課改之後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基本不再是以前的灌輸式教學了,至少不全是如此了。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採用一些新方法,使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就是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改變教師主導制為學生主導制,放下老師的架子,加強師生、生生、師與書、生與書之間的對話,培養其獨立思考和動手動腦的能力。在此老師還應該凈化、錘煉教學語言,同時應該面帶微笑,用自己的神態和語言來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的最好效果。
『伍』 現代人語文水平越來越高還是越來越低你怎麼看
現代人語文水平越來越高還是越來越低?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我就給大家聊一聊。
自1919年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的文化知識逐漸走上了普及之路,而新中國建立以來,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部提出並實行義務教育之後,我國無論在語文還是在數學等其他學科方面相比之前確實有大幅度的普及和提高。
如果有人非要就著很多生僻字不為大眾所知這一點上談論語文水平的高低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人們的學習認知水平不是一樣高度的現象。重要的是我國的知識教育普及范圍更廣了,認字識字、看書思考的人群也越來越廣,在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要想解決“很多人不識字”這一問題施行難度很大,因為受過教育的人太少,主動接受教育的人也不多。但是在如今,要說起不識字的年輕人,基本上沒有了,只是大家的文化程度多少有些差別。所以整體而言,我國的語文教育水平還是越來越好的。
『陸』 傳統語文與現代語文的區別
古代語文教學內容多為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八股文。偏重於道德,理論,為君為臣之道。陶冶性情,但過於迂腐。
現代語文教學內容很寬廣,古文,小說,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等等。更有用一點。
『柒』 語文學刊,現代語文哪一個期刊更好
《現代語文》,《天天愛學習》
『捌』 傳統的語文課程和現代的語文課程有何不同
傳統的語文課比較枯燥乏味,完全按照課本的內容來教學,現代語文課程都講究圖文並茂互動,應該說現代文課程越來越吸引人了
『玖』 現代漢語課程和語文課程的區別
准確的來說,現代漢語是與古代漢語相區別的。現代漢語是指我們現代人的語言,比如我們所學的拼音,還有修辭,句式等等。古代漢語通俗的說就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句式,拼音一類的。語文是我們小學和初高中常見的說話,事實上,語文指的是語言和文學,所以我們的語文課有修辭,拼音這一類的語言科目,也有文章這一類的文學科目。不知道你能了解了么?
『拾』 現代語文教學內容觀包括哪些內容簡介
教學觀
1、以人為本、不教之教的教學理念
語文是一門工具,但在教學理念上,與一些排斥人文教育的極端工具論者不同。他有一個偉大的人文主義口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1977年12月葉聖陶在給〈中學語文〉的題詞中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豈不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寫,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准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後做到不指點,不講說。」
這種「不教之教」的教學理念闡明了教與學的辨證統一關系,為我們處理教與學這一對矛盾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教學中,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教學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教師的教授方式不應當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應是啟發誘導;學生從教師那裡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最緊要的是學到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學習方法。
2、以養成習慣為高標的的閱讀教學觀
語文學科的目的是「整個的對於本國文字的閱讀與寫作的教養」。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養成閱讀能力」、「養成寫作能力」。可見,他認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並且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相連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系。」「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閱讀教學方面多有論述。
在閱讀教學目的方面。閱讀教學目的「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本,其意乃在使學生漸進於善讀,終於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於通篇曉明。課外更選讀本,用意亦復如是。」葉老的這種「習慣論」是基於他對閱讀的意義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憑文字吸收』與『用文字發表』都是隨時需要的事。大凡一輩子需要的事最需養成好習慣。……好習慣已經養成,足夠一輩子受用。」
在閱讀教學任務方面。在以「養成習慣」為目的的閱讀教學思想指導下,1945年,葉聖陶先生在〈國文教學序〉中提出了閱讀教學的三重任務:一方面訓練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傳播固有的和現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寫作的範本。這三項任務,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習慣為主,同時兼顧文化即人文內容的傳播及寫作範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閱讀教學過程方面。把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過程分三個階段:預習—討論—練習。預習是訓練閱讀的主要階段,也是整個訓練過程的准備階段。它是學生獨立閱讀的開始,有利於培養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討論是訓練閱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集體閱讀的階段,是預習的延伸,有利於糾正預習中的錯誤、彌補個體閱讀中的不足。練習是整個閱讀教學過程的最後階段。或吟誦文本,向縱深處理解;或參讀相關文章,向廣度延伸;或應對教師考問,把前後所學鉤連起來。經過經常的練習,最終形成習慣。
在閱讀方式上,「精讀」和「略讀」相結合。他從精讀和略讀的地位、效果、與功能三個方面作了准確闡述: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精讀是准備,略讀是應用;精讀是「舉一」,略讀是「反三」。
3、以生活為源泉的寫作教學觀
葉聖陶先生認為:(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明,一種享受。惟有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就會作成什麼樣的文字。因而只有「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葉聖陶先生在寫作教學上的觀點和主張基本上都是建立在這種他對生活與寫作關系的獨到見解之上的。
首先,在寫作內容上,葉老主張「求誠」。他說:「我們作文,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鳴出內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於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於事理的真際,切乎於生活的實況;假如有所感興,這當是不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於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也就是說「要寫出自己的經驗」。
「求誠」觀,主張學生「我手寫我口」,或敘寫自己的身邊人身邊事,或述說自己內心的真情和實感。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寫作時感到的「無話可寫」的尷尬處境,使他們不僅感到有話可寫,而且樂於去寫。
其次,在寫作教學目的上,應立足於「應需」。「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並不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故課內外作文的訓練必須立足於「應需」。他說:「惟練似宜通乎課內課外,不宜專以課內作文為主。課外應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練也。學生能明乎此,則隨時隨處認真,不以課內作文為特殊事項,進步殆可較大。復次,課內作文最好令作應需之文,易言之,即令敘非敘不可之事物,令發非吐不可之議論。課內練習,固將求其應需,非欲其徒然弄筆也。」
再次,在寫作訓練的方式上,應以「寫生為主,臨摹為輔」。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實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佳。若但讀物得宜,便令仿其詞句,握管撰作,則收效猶薄。因為「學寫文章從臨摹的方法入手,搞得不好,可能跟一個人的整個生活脫離,在觀念上和實踐上都成了為寫作而學習寫作。還有,在實踐上容易引導到陳詞濫調的路子上,阻礙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意鑄語。通常說的公式化的毛病,一部分就是臨摹來的。」
這種「寫生為主,臨摹為輔」的寫作訓練觀是以他對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二者關系的認識為基礎的。他說:「蓋文之所載者實質,而文之所以成者方術也。質之不存,術將焉用?昧乎此而但以作文練習作文,不及其他,其卒無成效,固應得之果矣。或者乃專務形式方術,以文篇之峭拔波折,字句之研練雕琢,為作文之進步,而於內容實質轉無所措意,亦捨本逐末矣。」這對於那些妄圖以純技能訓練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做法從理論上做了否定。
最後,在作文的評價上,其客觀依據是「通而且好」。「通」即詞使用得適合,篇章組織得調順。「好」的標準是誠實與精密。「誠實」是有什麼說什麼;「精密」是文字里要有由寫作者深摯地發現出、親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寫時又能不漏失它們的本真。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通」只是作文最低度最起碼的要求,「通」而且「好」,才能引起觀賞者的感興,並給寫作者以創造的喜悅。
對「通」與「好」這兩個層次寫作程度的理解,既顧及到了作文本身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兩個方面,又注意到了學生個體寫作水平的差異,避免了對學生作文評價的「一刀切」的弊端。這對我們建立科學的作文評價標准不無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