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是哪個朝代

語文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4-26 01:37:17

A. 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發音是哪個朝代開始有的,現在比較接近的

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 在南方,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的方言也逐漸流行開來,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一種流行的語言。比較流行的時明代全國通用語南京話和地方通用語吳語。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當時越劇、崑曲、評彈都以吳語文讀為基礎。除了江南地區以外,嶺南地區的粵語也因為當地經濟發展逐漸流行。有人指出,粵語實際上是唐宋北方徙民影響當地更早期北方徙民的漢語而形成的,也是公認比較接近宋朝標准音《廣韻》的方言之一。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在清末,北京話的地位從官話提升到了國語,作為了全民通用語。

B. 高中語文和歷史,漢字的發展,以及對應的朝代

商朝甲骨文
---西周銘文,金文
---東周大篆
---秦始皇時規定為小篆----漢隸
----魏晉楷
----唐宋朝代是行書
-----元明清三個朝代是行楷,行草,草書

C. 為什麼19世紀以前的語言研究時期被稱為語文學時期

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以後隨著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建立而創建起來的,而語言研究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紀甚至更早。人們習慣於把19世紀以前的那段語言研究史稱為「語文學」時期,因為那時候研究語言學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讀懂前代經典。

在傳統語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的——中國、印度和希臘-羅馬,被稱為語言學三大發源地。

古印度的語言研究貢獻主要有:

(1)語法方面:把詞分為詞乾和詞尾兩部分,詞幹部分是不變部分,詞尾是變化部分;把詞分為四類:靜詞、動詞、介詞、小品詞(表示實體意義的詞叫靜詞;表示動作的詞叫動詞;介詞的功能是限制靜詞和動詞的意義;小品詞包括比較小品詞、連接小品詞以及詩歌中作形式成分的小品詞。代詞和副詞不算獨立的門類,分別歸入靜詞和動詞中)。

(2)語音方面:提出了發音器官、發音部位、塞音、擦音、母音、半母音等語音學上的概念。他們還觀察到音位變體的問題,指出對由於語境不同而造成的發音差異,應該給予描寫。

(3)語義方面:詞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任意性;語境造成的詞義的多變性;詞義與所構成的句子的意義之間的關系。

D. 為什麼語文在民國時期叫國語

國文改成語文應該是在建國後,這個問題涉及到 對國語的界定,中華民國,孫中山時期就討論過這個問題,粵語一票之差沒成為官方語言,在對選定語言定名的時候,就有人提過,稱為國語,但遭到了南方,尤以江浙大佬的反對,後來的普通話的叫法就比較討巧,意為只是為了大家溝通方便,而選擇的最普遍和通行的工具,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差異大,需要平衡。

E. 魏晉南北朝時期語文考試對當今高考有什麼借鑒意義

漢朝是「舉孝廉」,魏晉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語文考試???
在中國歷史上,魏晉時期時期的高考是九品中正制,魏晉以前是推薦考察制,隋唐至清代是科舉制,民國時期是新考試制度。
漢代,以考察推薦為主,主要從德、孝兩個方面考察,如曹操就是舉孝廉入仕途。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從家世、道德、才能三者綜合考評,優於考察推薦制。
隋唐至清末科舉制,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選拔,廣泛深入和最大限度去選拔人才。科舉制起源於隋朝,完善在唐朝,鼎盛在明朝,辛亥革命後廢除。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為廣大有才的人提供了進入仕途的很好機會,促進了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繁榮做出偉大的貢獻。
洋務運動時期主張西學東漸,師夷長技以制夷,創辦新式學校,如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甘肅法政學堂(蘭州大學),引進數學、化學、自然學科,外語成為主要課程。
同時,派遣留學生赴海外學習,如詹天佑赴美留學。洋務運動興辦的近代教育,對中國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台。
清朝滅亡以前,高等教育的規模很小,當時全國的高等學堂只有24所。
民國時期成立諸多大學,如燕京大學,全國統一考試和學校自主考試相結合。
1936年,中國有100多所大學。
新中國成立繼續完善高考制度,文革時期曾經一度中斷,到1977年才恢復高考。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家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復高考。恢復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高考科目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政治七門學科,文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門課,總分500分。
英語是1983年才納入必考科目的,後來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
2000年後,全國擴招,部分學校實行自主招生,實行3+X,分文理科,再到不分文理科等等。
高考是個人命運轉折的重要途徑,但高考最大的意義在於,為社會的各行各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和富強提供了後備人才力量,中國能有今日之強盛,有賴於高考,有賴於中國最偉大的競爭--中國式高考!

F. 語文覺是哪個朝代的黃帝

宇文覺?
宇文覺(542年―557年),即北周孝閔帝(557年在位),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一位君主、

G. 七年級上下冊語文所有文言文作者及其朝代!急用!

《傷仲永》: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木蘭詩》:
作者:郭茂倩
朝代:宋代
《孫權勸學》
作者:司馬光
朝代:北宋
《口技》
作者:林嗣環
朝代:清代
《誇父逐日》(神話)
作者:無
朝代:無
《兩小兒辯日》
作者:列子
朝代:大概是春秋戰國時期
《狼》
作者:蒲松齡
朝代:清朝

H. 1到6年級語文書中的古詩最多屬於哪個朝代的哪個詩人

從1年級到6年級語文書中的古詩最多的屬於唐朝的詩,尤其是李白,王維,孟浩然,至於杜甫的詩,有深度。小學生理解不了。

I. 語文書是在哪個朝代誕生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2]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陳金海《釋「語文」》)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與上層建築關系密切的語文教育也面臨著創新發展的需要。恰逢此時,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聖陶先生提出了「語文」這個新概念。
1949年8月,葉老主持草擬《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及《中學語文課程標准》時,第一次使用「語文」作為學科名稱,用來取代當時在小學稱為「國語」、在中學稱為「國文」的課程。
1950年,由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寫出版全國統一使用的中小學課本時,統一名為「語文」,並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大意」里作了如下說明(小學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陳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簡稱為:「聽說讀寫'。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60多年了。然而,由於60多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還沒有完整的「科學定義」。
1964年2月1日,葉老在給友人的信中進一步回憶了「語文」的由來:「語文」一詞,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原意如是,茲承詢及,特以奉告。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詳見《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作者王本華,供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註:江西真語文陳老師指出,王本華該文存在嚴重錯誤,是經不 [2] 起推敲的。「葉聖陶是『語文』一詞的創始人」之說法,在漢語語言學上,在語文課程論上,都無真理性可言。
2013年6期《教育學報》上的《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從語文教育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語文」一詞的流變,從學理上辨析了關於「語文」的各種闡釋的源頭,還原了「語文」的本義,即「語言(口語)文字(書面語)」,這篇論文是中國第一篇系統研究「語文」課程命名的學術文章,是對王本華博士的2012 年《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一文的學理糾錯。
因此,60多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60多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引用自《陳金海:釋「語文」》)

J. 漢語的歷史時期怎樣劃分

你應該清楚一點:漢語(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時期的劃分依據,是現有的可資查詢的歷史文獻(是文本,而不是語音材料,尤其是古代漢語)。漢語研究,又分為「語音(音韻)研究」、「語法研究」、「修辭研究」、「文字研究」。由於每個學者的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看法不同,特別是對古代漢語,因此,並有一個完全統一一致的歷史時期的劃分標准。因此,在大體一致的狀況下,存在小的差別。但有一點,大家是一致的,即:大的歷史時期的劃分是一致的:「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不同點主要存在於對「古代漢語」的歷史時期的劃分上——你只需看成是「大同小異」,有一個大體上的一致即可。不必強求所有教科書或著作上對「漢語歷史分期」的表述完全一致。你只消掌握:「關於漢語歷史分期主要有幾家觀點(分法)」即可。

語音(音韻)史研究,即按語音特點來劃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語法(句讀)史研究,即按語法特點來劃分;
修辭學史研究,即按不同的修辭特點來劃分;
漢語整體上的歷史劃分,其界限就不拿了清晰了,是綜合性的,但一般主要是從語法表現特點的角度來劃分的。

比如,
1、語音史研究: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2、語法(句讀)研究
有的學者這樣劃分:「漢語語法研究的四個歷史時期分別是:<馬氏文通>問世前的萌芽期、<文通>問世後的模仿期以及後來的革新期與大發展時期.」
句讀研究則分為:「先秦時期」、「漢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

以我的觀點,上古漢語 主要應指「先秦」,應包括秦,而不包括漢代。因為「秦」,世祚僅15年,而15年很短,在語言上表現不出什麼時代特點來。

閱讀全文

與語文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