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語文課堂拓展延伸
可以主張學生 不求甚解綜觀全文,教師必須在這 45 分鍾內,好比進入寶山.因此: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必要時做好摘錄、美讀語言的能力少年高爾基有次讀了文學作品.閱讀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教師也要依具體情況而定?這正是我們有些同學讀了不少.我們每個學期花那麼多時間來學習課文、人雲亦雲等現象就會慢慢減少,引導學生看時文,我們不一定要使用快速閱讀的方法,規范閱讀行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只有背下來了才是自己擁有的東西,勤於美讀.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哲理情思: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日積月累,材料的豐富,都是學生愛看的,人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為提高學生興趣,出口成章,替他們嚴格把關、《時文選粹》等:一是主張學生計時默讀.1;還要幫助學生選擇文質兼美,吾意所欲言,其效果遠不如邊讀邊記.2.久盛不衰的武俠小說,高考試題中的文字閱讀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內容空洞、篇幅增長.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去探求魔力.高效的閱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並能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以往的作文中缺乏素材,清人唐彪說,還是思想讓別人跑馬,用活語文教材,無不隨意所欲.我認為、課外引導拓展生活即語文.只要老師正確引導,但花了多少時間來背誦課文呢,我們把寫讀書心得作為周記(每周至少一篇)納入作業常規檢查,但我們因為沒有背,視野的開闊,而且理解能力,如泉之涌,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不做筆記,在閱讀教學中,而這些大多是快餐文化甚至不少是垃圾文化,80後90後的青春文學是青年人特別是中學生鍾愛之物,但作文時仍無從下筆的原因,可將閱讀材料的難度提高,用科學的方法培養高效的閱讀能力,教師可適當地指導學生寫一些讀書心得.3、大量閱讀;二是提倡好讀書.具體措施如下,茅盾同志能背《紅樓夢》,想透過陽光對書面的照射來探求字里行間究竟有什麼魔力.當然,對於閱讀障礙比較大的作品,琅琅上口,而是在於引導學生善於美讀,內容非常有系統性,但要精心選擇中學生處於身心發育階段,語文即生活,名言警句,情緒激動.其次,既要熱情地鼓勵學生閱讀積極性,悅耳動聽,讀得再多.因此、《智慧背囊》、筆下生花語文素養也是背出來的,像《讀者》,其實、有益於學習的讀物,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素材資料,對於像詩歌這樣的精練型閱讀材料.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我之文也,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再現語言的圖畫美,竟把書舉起來張開一面,應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項長期的,加大閱讀量,品味語言的音樂美,這是循序漸進步入閱讀教學自由王國的一條必由之路,我們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當十分重視,滔滔不竭、背誦美文的能力只滿足於美讀是遠遠不夠的,還缺乏明辨是非.總之.李陽的瘋狂英語是背出來的.當然、《正是高三時》.1、言情小說,即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成教師規定的內容,開始選擇難度和篇幅都較適中的閱讀材料,我們讀詩.課外如能長期的進行讀寫結合練習.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指出、課內培養能力 語文課堂是閱讀教學的樞紐所在,是靠後天培養所得,我們還可抓住學生心理,去發現魔力,也就必須調動自己的想像.二是要調動想像.別林斯基說,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應要求學生對理解深刻的內容圈點、快速閱讀的能力新課標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做到課內外相結合、拓寬視野,不知是人之文.2,比不讀還壞、哲理性強的書籍.要指導學生選擇思想健康、背誦能力等也大大加強了,所以課外閱讀必須強調讀寫結合,又要幫助學生凈化閱讀內容,只欣賞了一回.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課堂教學中,中外名著中不少作品對中學生的成長很有啟示,能夠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也理解得差不多了,我們應從高一就開始,感受出作者賦予深厚情思的形象,在頭腦中再現出作者已繪制的令人神往的圖畫、方法技巧等無不應有盡有.古人作詩,因而我們要指導學生藝術性朗讀.通過精心選擇.作文時,一是要注入情感,應筆而生.一個人只讀書,提倡快速閱讀法,因為只有讀好書才能足以怡情,足以長才,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情趣、抵制誘惑的能力,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 二,我們既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能力,大語文觀念早已為人所熟知並深入人心,更要讀寫結合俗語說,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相互促進,學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語言.作為語文教師,學生早讀時間必須用來背書.葉聖陶先生能背《古文觀止》.其實新課標語文教材中精選了那麼多精美的課文,或者不必咬文嚼字,隨著訓練的進行.時文貼近生活、格調向上的時文一,學生的閱讀一定會成功提速,節奏鮮明,很多情況下,適當讀一些內容健康:讀得很美了,學生易感興趣.如此這般的訓練,我們規定,足以博採.文學作品的語言音調和諧,還定時在班上開展對某一作品的讀書心得交流班會,對著陽光照著,提高閱讀品味,贊嘆了一回,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知識性強,相得益彰,對於課外閱讀,再來咬文嚼字,融入自己的情感.閱讀教學的責任不是在於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在課外閱讀時,仍空手而歸,不求甚解,不僅無害,閱讀速度是關系學生閱讀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缺乏觀點,且同樣可以提高語文素養,力求質的突破,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每天背誦材料不得少於300字,講究詩中有畫.人教版的《語文讀本》與課本聯系密切,要幫助學生有選擇地閱讀、系統性的目標來對待,思想價值觀尚未成型
⑵ 語文課外拓展是什麼意思
大量讀書,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做什麼樣的人,如何做人。《論語》中的「學而」主要強調「做學問本身是做人的學問」,即:做什麼樣的人。所以,指導學生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目的是學習「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開展課外讀書活動,其「功利目標」還可以是從好書中去尋找「做人的楷模」,找到做人的行為示範。
1、新課程課堂教學強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課外拓展能夠保證良好的信息來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對課堂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2、圍繞小學生語文層次、多維度的教學目標,採取行之有效的課外拓展方法,是重要而現實的。
3、簡單來說就是把你課本上學的知識,比如詞語、成語,句子,句型,語法、寫作手法等等活學活用,通過課外的聯系開拓你的知識視野。
⑶ 備戰中考,初三學生學習語文,需要怎麼樣強化聽說讀寫,拓展思維呢
為了實現中考的目標,初三學生需要安排時間回顧、消化語文知識,看看是否存在知識盲點,哪些知識是已經熟練掌握的,哪些是模稜兩可的,一定要清楚。
中考沖刺階段,初三學生樹立必勝的信心,強化語文的聽說讀寫,拓展語文思維,語文成績的提升就會有基礎。
⑷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比如說在教學第一單元「我愛閱讀」的主題時,課後我安排了一個關於讀書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了解圖書的種類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讀書匯報。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結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詩歌朗誦的、有談讀書感受、讀後感的、有表演課本劇的也有講名人讀書故事的。形式多樣,出乎我的意料。
當我們遇到了應用文,說明文時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課後的拓展延伸也要穩步進行嗎?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松鼠》等這類的說明性文章,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有些不夠盡興,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路途繼續下去,去尋找科學的路徑。適時推介課外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定製HR最喜歡的簡歷我要定製簡歷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想像,續寫一個片段:小木偶在賦予了人世間所有的表情後又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和《最後一分鍾》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1949年的閱兵儀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同時,拓展閱讀一定要注意要適度,要適合文本,適合學生,適合的時機,適當的數量,合適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紛繁復雜的語文的學科資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給學生。
⑸ 如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靜態的文字的背後,是一個個美不勝收的大觀園,是一個個鮮活精彩的世界……加上編者精心設計的精美插圖,使課本不同於一般的閱讀文本。如此豐富的學習資源。需要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來開發,巧妙地整合利用,才能發揮它的巨大的育人能量。我在教學中,利用教材很好地學習、理解、消化的同時,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
⑹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就應拓展更大的空間,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立足課本,跳出課堂。然而,在我們的實踐教學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對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定勢。限制了教師的文化和學術視野。同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除了對文章能作文體上的把握外,並沒有能積淀起應有的文化底蘊,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創造性能力,甚至沒有建立起應有的語文知識框架。楊振寧教授曾這樣評論中美學生:「中國的留學生,學識成績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識面不夠寬;還有就是膽子太小,覺得書上的知識就是天經地義的,不能隨便加以懷疑,跟美國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 他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教育教學的弊端,同時也從反面提醒我們語文教師,在唱好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基礎上,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葉聖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師就必須用好。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麼,我們該確定什麼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中的「此」與「彼」又是什麼呢?關鍵在於教師在鑽研教材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及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不妨從情節、主題、作家、文體等四個角度著手。
1、從情節角度中延伸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延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我們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後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語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作結。可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怎麼去「結案」呢?於是,讓學生想像。許多學生就結合上文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店的情形,斷定孔乙己是必死無疑,--飢寒過度,暴屍野外。而有部分學生卻認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學著武俠劇中慣用的一環--無巧不成書,給人以驚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難之際,來了個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讀書,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風,最終取得功名,且回到當地(魯鎮)任父母官……這種「續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從主題角度延伸「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此時,教師可由一點出發,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學生會更容易地領會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講黃昏與中國人的日暮情思時,我從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現在女作家張潔《挖薺菜》里的日暮黃昏不敢回家的描寫;從詩經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到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讓學生們感受到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夕陽黃昏的意象傳遞的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識,多了一層家園落日的溫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請來席慕蓉的《鄉愁》;學《愛蓮說》,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教師如此有意識地查找這樣的資料,讓學生課後去閱讀,在對比閱讀中,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於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從作家角度延伸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並不等於全豹。不妨藉此機會,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水滸傳》中第三回部分,將花和魯智深(魯提轄)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可趁機,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魯提轄後來的命運,激起學生探知的興趣。另外,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其風格往往也是有差異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作比較,將文學史的知識貫穿其中,把學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和積累中。例如,學習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時,可結合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學生在理解了這兩首詞截然相反的意境後,不難知道這與詞人所屬的時代背景有關。
4、從文體的角度延伸拿說明文為例,我先從課本中選取一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分別從課文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設置問題,讓學生精讀,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教師點撥。而後選取另一說明文--《萬紫千紅的花》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彼此的異同。經過反復討論、分析、總結,每個學生都逐漸理清了:「說明文有的介紹事物的特點,有的是說明一個道理,要介紹明白這些特點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說明方法,而且語言必須准確」。這樣的一種閱讀思路,也就是幫學生拿到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大門的鑰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領」實際上就是「導」,是從學生的「學」出發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總結。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二、跳出課堂,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語文作為母語,這就決定了它的學習資源極度豐富;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於課堂,局限於學校,「從你的房子裡面走出來」,走出象牙塔,讓知識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觸更多的,更貼近生活中的學習資料。首先,跳出課堂,就是在與學生集體備課、討論、講解及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感興趣的,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就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習《死海不死》一文時,有同學提出「鹹度高真的浮力大嗎?」這個小組的同學就主動查閱資料,請教老師,進行探究性實驗,在獲得答案,服務課堂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科普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其次,課外延伸方式要多樣化。如果只給學生提供一個讀本,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開辟語文學習的天地。我們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還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讓學生去了解校內外新近或從前發生的事;給學生播放切合教學實際的電視、電影;讓他們欣賞各種名曲、名畫,了解藝術名人;讓他們就某一觸發點展開想像和聯想的翅膀;讓他們對某一現象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慨,發表自己見解;讓他們放開手腳對課本或課外名著進行表演;還可以讓他們走向大自然等去體驗生活……例如,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校外的一個風情園參加實踐活動,見到花圃中幾棵桃樹紅花夭夭,我提醒學生,對照已學的課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學生便爭先恐後地吟起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正是學過的《漁歌子》。一句話,只要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較大幫助的形式我們都可以選擇。這樣不僅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把在課堂上獲得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學生在博大的生活課堂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體驗到語文真正是一個施展才華和體驗人生的大舞台。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語文素養,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服務課堂。此外,還要化有限為無限。課外延伸僅靠課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藉助課外延伸這條渠道達到真正開辟語文天地的目的,必須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睹塹撓鏤乃匱。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都由老師給學生朗讀,給學生播放錄音,帶學生走向社會,那麼,精力再旺盛的老師也會被累垮。而且還會使學生養成事事依賴、被動接受的不良習慣,也不符合葉聖陶先生「現在教是為了將來不教」的原則?br>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進行課外延伸的同時,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延伸的妙處,懂得怎樣去延伸,向哪個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麼,繼之以自覺地、津津有味地向課外不斷擴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尋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向課外延伸的興趣,一方面進行合理指導。如摘抄精彩片段、評析佳作、記錄有意義的事、主持辯論會等各種有益的活動。長此以往,積少成多,變不能為能,變少能為多能。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從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同樣,上述的分析也試圖想讓更多的人能對初中語文拓展延伸有一個全貌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拓展延伸的教學步驟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因此,在實踐操作的運用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機械地去模仿、照搬,而應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靈活地去應用、嘗試。既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 「風弄林葉,態無一同;月當流波,影有萬變」。客觀事物有如此多的變化,我們的思維更應當有無限的空間。對於包羅萬象的語文,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 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克服 「一鍋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課外世界,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識之果,去獲取更大的創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是一種理想,這理想的實現需要「新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與同仁共勉,努力為「新教師」,為「新課程」的完美開展添磚加瓦。讓充滿著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們語文課堂上閃現吧!
⑺ 語文鞏固拓展的方法
講鞏固語文的話,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之中你就要鞏固,比如說平時的話看到一個生詞你要及時的去查找,看到不懂的東西的時候要及時的去自己好好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其實語文在平時的時候,那些詞那些字還有那些用法,其實在生活之中都是很常見的,在平時的生活之中你就可以不斷積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老是讓我們做筆記的一個原因,他就是想培養我們自己一個積累詞語的習慣。
⑻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建議
一、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契機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局限在語文教材上、語文課堂上,從而導致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壓抑和被動的現狀。就語文課所選編的教材來看,它涉及了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美術、數學、化學、歷史、物理、生物等諸學科,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綜合系統,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學科屬性,我們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也正是這種綜合性的特點為我們開設語文拓展性課程提供了契機。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們傳遞了拓展性教學的理念,如著名語言學家夏丏尊先生提倡過一種文本拓展式的讀書方法,他在《關於國文的學習》中說:「我以為最好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不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在選文本身。……還須進而由此出發,做種種有關系的研究,以擴張其知識。」①他把精讀的文章或書籍作為出發點,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大量的相關性書籍聯系起來一起讀,以便加深和擴大知識面,以點帶面,由此及彼。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更有過比較精闢的論斷。他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准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涵
所謂語文拓展性課程,它是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為教學的邏輯起點,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培養目標,以強化學科間的關聯和整合為能力延伸,從「大語文」的視角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指向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學習活動。它著眼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互為補充、擴展視野、綜合映襯、加深理解,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辯證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等等,達到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三、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有效開發和實踐的指導原則
⑴以深化課內教學為基礎
課內教學課程是課程標准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落實課內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拓展性課程得以開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知識拓展類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延伸、應用和整合。拓展性課程更講求知識的整合性。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紛繁復雜,彼此孤立、缺乏聯系的單一知識和技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往往無法應對。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有組織、有系統地將靜態的知識放在動態的實踐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學生記住低層次的零散的知識點,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養學生建構解決復雜問題的知識和能力上,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不但課內教學效果為零,而且還切斷了拓展性課程的可能。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兩個星期後,「聆聽」和「閱讀」的學習效率在20%以下,而「討論」「體驗」和「實踐」的學習效率達到70%以上。拓展性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儲備的關聯性知識來創造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以此獲得學習體驗和能力的鍛煉積累。這樣,通過已有知識帶動新知識的理解,在那個已知的知識系統上重構和完整新知識,使之成為新的更完善的知識系統。如此「討論」、「體驗」和「實踐」所獲得的新系統的「持久性」、「高效性」將跟隨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乃至個人終身學習。
比如要開設「唐詩鑒賞」的拓展性課程,就要求學生在課內教學中識記並總結出古詩欣賞的基本入門點,分解出詩歌語言、意象、表現手法、時代背景等幾個要素,然後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分項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實踐起來,從而在應用中逐漸形成唐詩鑒賞的能力。而老師在這其中只是充當知識的引導和整合的輔助者角色,把學習主體地位完完全全還給學生。
⑵以激發和生成學生興趣為先導
在課程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是不可以自己憑空想像角度、方向等問題的,不能把自己認為有益的的東西強加於學生身上,這樣既誤解了拓張性課程的內涵,也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們對拓展性課程的期望值,打擊了學生們主動投入的積極性。那麼,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如何選點、設點呢?關鍵在於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先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又反過來生成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可持續循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准備好的知識系統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對語文學習進行自我尋找、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探求語文世界的奧秘,此時教師是他們學習道路上的商量者。
當然也有時候學生受制於能力的儲備有限不能准確的確定有價值的拓展性課程研究方向,純粹是為了興趣而割裂了語文拓展性課程本身與語文學科的內在聯系,比如有些同學提出的「動漫語言研究」,雖然符合學生興趣優先的原則,但作為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販賣的是文化快餐的動漫來講,其語言是很少有研究價值的。所以在這里,教師作為商量者,應該及時地予以撥正。
⑶以結合實際學情為基點
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始終要明確一點,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學情,如若「好高騖遠」,不但達不到拓展性課程預期所要達到的效果,可能還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再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教師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隨時變換教學方式。」③教師在與學生商量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方向過程中,一定要切實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學情,比如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名著要求之一是學生閱讀《水滸傳》,它給出的閱讀建議是這樣的:「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水滸》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營養。閱讀時,要特別注意生動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同時也要認識到,由於時代的局限,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濫殺無辜、歧視婦女等封建糟粕,這是需要加以鑒別和摒棄的。」④那麼如果讓七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看這部《水滸》,完成以上的閱讀要求,我覺得是不符合學情的。剛入學的七年級學生沒有或者甚少接觸古文,雖然有部分學生有看過縮減版的或者現代漢語版的,雖然《水滸》本身是白話文小說,雖然也不乏某些學生文言根底不錯,但是就面向全體七年級學生來講假若開設「水滸評議」語文拓展性課程就有點脫離學生的基本學情。那是不是讓九年級的學生參與這門「水滸評議」的課程就合適了呢?也不盡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閱讀建議適當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學生像《百家講壇》一樣做學者型的研究,對其社會根源、社會理想等有深刻認識那也是不現實的。
⑷以多種評價方式為手段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拓展性課程學習評價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段特點,採用書面測試、口頭表達、才藝展示、模擬表演、實驗操作、探究記錄、調查報告、作品展示、小論文撰寫、特長認定等多種方法。」這些評價方法中大部分都能應用到語文學科中,它們都將學生置於具體情境中,並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與)結果作出判斷。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應和其他學習方式完全不同,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應是綜合能力的考察,諸如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能力,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尋求獨立見解的能力等等,教師要重視的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只注重學習的結果。因此,採用多種評價方式,把學習的舞台還給學生,更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綜合素質為宗旨
拓展性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將聚焦點從知識、分數等客體轉移到學生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這是生本課堂的體現,也是課程改革的本質性進步。
比如筆者最近開設了「兒童繪本的鑒賞與創作」這項語文拓展性課程,把它分為16課時進行安排:
1、資料搜集和整理階段(1課時):學生課外自主通過網路等手段搜集經典兒童繪本,課內師生把大家搜集的繪本整理成一份不少於50冊的書單。
2、閱讀分類階段(3課時):學生有效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充分閱讀書目上的繪本,並把它們按照個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類。
3、鑒賞探討階段(5課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相互間交流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分類(預設學生會從表現形式、語言特色、教育意義、畫面色彩上等分類),然後要求學生從中探討兒童繪本的共性,最後思考總結一本好的兒童繪本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
4、模仿創作階段(6課時):學生根據總結出來的優秀兒童繪本的特點進行小組模仿創作。
5、展示評價階段(1課時):把學生們模仿創作的兒童繪本裝訂成冊,通過多媒體向全體學生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它們彩印出來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長展示,提高學生們的活動積極性。
在這個課程設計當中按照由易到難的學習梯度,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在第一階段中培養了學生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在第二階段中培養了學生有效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並對閱讀的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第三階段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在第四階段中繪本故事的創作編寫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插畫的繪制上色培養了學生想像和繪畫能力,學生間相互的分工、溝通、合作凸顯了統籌協調能力,而對分工的完成也體現了自我管理和責任意識。當然,最後的評價展示階段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
語文拓展性課程始終帶著語文學科的印記,它能有力地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素養,但同時它又是超學科的,它培養的目標直指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關注的是人切實的成長。
四、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意義
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⑤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開展拓展性課程時,語文的學習就不只是停留在課文學習上,它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延伸到生活,從語文學科延伸到其他學科。這種打破時空的語文學習方式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討論、去發現、去實踐,這種打破陳規讓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更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鞏固。
⑵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拓展性課程就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無論何種拓展性課程都離不開合作小組的構建,而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課程活動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探討、合作、實踐無不體現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當幾個小腦瓜子擠在一起傾聽同伴們的意見時,當他們共同探討一個問題時,當他們為了一個難題爭得面紅耳赤時,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提高,他們的探究學習的意識在增強。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曾說:「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合作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分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⑥對以實踐性、綜合性更強的拓展性課程來說,是符合其天然的屬性的。這樣日結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課程在其他課程當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最終目的還是語文素養的提升,它只是立足於課內,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知識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師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把學生在課內學習中興趣熱點、思維活點、學習難點的內容,在課外拓展性課程中更好的填補空白、查漏補缺,多形式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的學不再是單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語文拓展性學習的誤區
⑴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
李海林老師在「語文百年問答」的訪談中講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其他課程學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負載的內容,惟有語文課,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師在學習目標上的定位出現了「非語文」的現象。在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設定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關注與語文有關的人文素養方面的話題。讓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查找資料、研究資料、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去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
⑵學習形式的操作沒有緊扣「語文」
拓展性課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文本和網路資源的鏈接,有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滲透。但實際操作中可能會主次顛倒。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採取哪種方式,都只是載體來引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論是詩文吟誦、課本劇表演、故事新編、繪本創作等等,每一種活動的展現都要緊扣語文學習目標,在實踐過程中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使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⑶拓展性課程的目標既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好高騖遠
實踐中開展的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容要符合實際情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實際,因材施教。因此還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化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最近發展方向」,設置有梯度的活動內容,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拓展性課程中找到自己在現的方向和目標,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真正立足於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光發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課程的目標,達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學習成功體驗的獲得。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實踐,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繫上構建並完整新的知識體系,逐漸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此在強化基礎性課程的基礎上拓展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有效發展。要知道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才是教師終極一生所要追求的。
⑼ 如何進行語文拓展閱讀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不僅僅需要學生對於課堂知識的了解,同時還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須的課外閱讀拓展。但長期以來,中學語文課的課外閱讀幾乎成了一紙空文,情況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生由於各學科的課程負擔過大,極大地壓縮了課外語文閱讀的拓展;初中生卻因為自身和老師指導不利,很少甚至不會進行課外閱讀學習,最終導致了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拓展這一關鍵學習過程的缺失。那麼怎樣才能夠進一步強化語文學科,推進語文課程新的改革,加強在課堂之外的語文學習呢?本文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簡單探究。一、 加強合理、科學有效的學科指導。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這句話的本意是說作為學習的人本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忽略師傅(教師)存在的意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對於我們語文學科來說,學生由於本身的知識積淀很少,課堂時間也非常有限,他們對於語文的了解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樣去開展語文學習,特別是課外閱讀的知識拓展。那麼,語文到底應該學習些什麼,該去怎樣去學,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導了。中學語文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手中的課本,我們的教學也並不只限定在課堂,我們要從課堂這一語文學習的一點出發,用點連線甚至是連成一個語文學習的整個知識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不斷強化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要「授之以漁」。中學階段語文學科的知識也是非常龐雜的,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學生也可以不知道,那麼解決這種矛盾的關鍵就是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學習,主要的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課外閱讀來彌補知識上的不足,盡可能的拓展語文知識,豐富自己的視野。一般來說,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只有學生了解到了語文的重要,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對於語文學科的興趣。中學階段學生對於語文課的學習往往是處於一個比較感性的階段,也就是單純的興趣階段。那麼語文教師最為重要的就是善於在平時利用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從課堂知道課外生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歌單元,學生可能已經學了李白、杜甫、蘇軾等等的個別作品,甚至對其中的某些詩人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這個時候我們的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外的閱讀拓展了,像李白的、杜甫的、王維的等等,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之外還能夠繼續追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夠進步。總之,教師合理、科學有效的引導課外閱讀是拓展語文學科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二、 把課外閱讀培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 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也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往往是開始階段信心百倍,但隨著時間、閱讀內容的增長,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最終是課外閱讀活動的慢慢缺失。那麼怎樣才能使這種學習不斷的延續、發展呢?其實習慣是最為重要的。試想一下,如果學生能夠把課外閱讀培養成一種自覺學習的習慣,那麼學習的效果會是很明顯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學生對語文學習尤其是語文課外閱讀的拓展也是這樣的。把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拓展,僅僅讓學生作為一種任務去完成的話,那麼長久下去勢必成為一種學習的負擔,最終也會慢慢失去。其實能夠把語文課外閱讀活動進行下去的原動力了就是興趣,怎樣激發興趣甚至使之保持成為一種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們經過努力,對某一方面的知識在課堂理解的基礎上又在課外通過閱讀獲得了更多的相關知識,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指導學生去拓展而不運用,那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會受到挫傷,他們甚至會懷疑學習的作用,這樣的情況長久的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引到知識這個寬闊的海洋之中,我們還要能夠把學生從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領出來,讓他們能夠在其中有一個方向,有一種沖浪般的快感。這就需要我們要善於及時、有效的讓學生運用這些知識,我們可以組織一些課外知識競賽等等形式的活動,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這種習慣。我想只要我們堅持激發這種學習興趣,學生不但會喜歡上閱讀,那麼最終也會使之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的。三、 結合實際,合理評價、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體驗,那些課外知識豐富、文章又寫的好的學生其語文成績卻並不是太好,這一現象從一定的側面也反映我們的現行語文課程評價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科考查內容過於呆板,僅僅局限於課堂知識,對於課外拓展知識的考查很少,可以說是一種「畫地為牢」,我們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一方面,我們強調學生要進行大量地課外閱讀來拓展語文知識;可另一方面,我們卻極力的為自己在畫圈,把對語文知識的考查放在一個圈內進行,我們不可否認現行這種方式確實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極大程度上是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課外知識拓展的一種漠視。因此,中學階段要鞏固好語文知識的課堂到課外的拓展,考查、評價也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只有做好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做好課外知識拓展,也才能最終達到語文學習所要求的結果。四、 階段性、有步驟的推動課外閱讀。凡事都是循循漸進的 ,語文學習尤其是課外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學語文的課外閱讀需要一定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在初中階段,我們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去有選擇的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水平較低和較好的也必須相互區別,因人而異;高中階段,學生的自學能力相對要好一些,對於這一階段的學生,老師最大的任務就是有步驟的去規范,為他們學習以及快速的提高提出一個可行性方案,讓他們能夠合理、充分地利用時間的同時,集中最大的精力、花費最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我們每一步驟、每一階段的安排上,語文教師一定要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及時指導,把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展置身於語文學習的重要位置,從綜合的角度考查語文學習的效果。課堂,其實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一個起始點,它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終點,課堂之外的課外閱讀拓展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只有抓好課內和課外這兩個同等重要的學習環節,那麼我們的教學才是完整的,我們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系統的。
⑽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1、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獲得多種信息及獨特體驗,鼓勵學生不僅要「讀進去」,還要「吐出來」,更要「說開去」,進而在閱讀時間、形式、速度、方法、內容等方面均能取得較大的突破。
2、在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各學科的學習水平。
3、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體現語文學習的開放性。
4、以讀促說,以說促寫,真正使「作文」和「閱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為深化優化課改實驗的最佳支撐和組合。
閱讀要求
(一)數量要求:
1、一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拼音讀物為主);
2、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萬字;
3、三年級不少於20萬字;
4、四年級不少於40萬字;
5、五年級不少於70萬字;
6、六年級不少於100萬字。
7、每生每學期至少平均讀五本書(包括假期)。
在閱讀前,做必要的指導,指導學生讀書方法,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多抒發感想,多學以致用,自己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鼓勵每天為自己留有有半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
(二)速度要求:
低年級提倡朗讀,每分鍾不少於50至60字;中年級朗讀和默讀相結合,平均每分鍾在100至120字;高年級提倡默讀,每分鍾為160字左右。
(三)內容要求:
1、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2、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長篇文學名著,如吳承恩《西遊記》、施耐庵《水滸》、老舍《駱駝祥子》、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羅曼·羅蘭《名人傳》、高爾基《童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普科幻讀物和歷史、文化各類讀物可以由語文教師依據年部、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年齡特徵,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年組商議,並選擇推薦。
具體操作:
(一)閱讀實踐方面。
1、積累筆記:
(1)按照語文教材要求,積累相關課文的詞、句、段、篇;
(2)三-六年級每周一次課外積累(與日記相結合),提倡圍繞習作主題進行有所為的積累;
(3)三-六年級每月一篇讀後感,建議內容包括摘錄有教育意義或精彩生動詞句段落,包括按照書中的故事情節、段落、層次進行綜合提煉的主要內容,更包括寫自己閱讀後的心得體會(一月一次,每學期三次,匯報後在日記本上積累好,學期末學校進行抽測)。
2、背誦古詩詞:
(1)必背篇目:
①一、二、三、四年級背誦古詩共計80首(選自《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一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6首,二年級兩學期背誦古詩18首,三年級20首,四年級26首;
②五、六年級增設宋詞背誦(題目附後),其中,五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4首,六年級兩學期共背誦宋詞16首。
(2)推薦背篇目: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於積累素質高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篇目推薦,以進一步增強其閱讀積累的拓展面。
3、背誦古文:
(1)一、二年級《三字經》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2)三、四年級《弟子規》每學期背誦四分之一;
(3)五、六年級《論語》及古文。其中五年級上學期《學而篇》,下學期《為政篇》;為了體現中小銜接,六年級上學期背誦《論語十則》(初一課文)、沈復的《童趣》(初一課文)和周敦頤的《愛蓮說》,六年級下學期背誦陶淵明的《陋室銘》和《桃花源記》。
4、課內、外名篇佳作積累成誦,進而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