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語文中的一些術語 比如賓語、狀語等等
語文形式上的動賓 實質上的主謂和語文形式上的主謂 實質上的動賓:
使動用法
例如:燭之武退秦師(退秦師,使秦師撤退。動詞「退」,譯為了「使……退」,即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又如:聞寡人之耳者(聞,使寡人聞,即使寡人聽到)
2賓語前置
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柬》中,「忌不自信」,謂語是「信」,賓語「自」在謂語「信」前,明顯倒裝了,應該解釋為「相信自己」
一般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普通名詞作狀語
特殊活用:
使動(名詞使動 動詞使動 形容詞使動)
意動(名詞意動\形容詞意動)
Ⅱ.簡析:
(一)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一般情況下只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不能受副詞或能原動詞的修飾,更不能帶賓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卻常常表示與它相關的行為或動作,充當句子的謂語,後面可以帶賓語\補語,前面可以用副詞或能原動詞束修飾限制.這時名詞就活用為動語了.
例句:
① 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殺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識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襪.(戴帽子,穿襪子)
其中①②句帶賓語,③④受能原動詞\副詞修飾限制.
(二)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在句中充當謂語(不帶賓語)或定語.在古文中形容詞往往臨時改變它原有的語法功能,轉而表示與其相關的行為或發展變化,具有了動詞的性質和語法功能.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例句:
①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 侯張良.(與….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 王(說壞話)
③ 烈山澤而 .(放大火燒)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縮小,變弱)
(三) 動詞活用為名詞
古漢語中,動詞在特定情況下,失去動詞特點象名詞那樣來使用.這種現象叫做動詞活用為名詞.活用後,不再表示動作行為,而是表示與復動詞相關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產出的糧食)
②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軍隊)
③ 審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詞活用的名詞
形容詞在漢語中,有時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而獲得名詞的某些特點.這種現象叫做形容詞語用為名詞.活用後,從意義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質和狀態,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質和狀態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猶不能恃無功之重.(尊貴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紅的花,綠的葉)
(五) 普通名詞作狀語
所謂普通名詞,是相對於時間名詞而言,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古、今漢語中是很常見的,而普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就不同了.在現代漢語中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經常出現.普通名詞用在動詞前,一般是充當主語.構成主謂關系,而作狀語,就成了修飾關系.
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比喻動作行為的情狀.
用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徵作比喻來修飾.
例句:
①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倉舉宇內,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雲集響應.(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一樣)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樣)
(2) 表示對人的態度
這是用對待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態度對待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
② 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把…當作父親來對待)
(3) 表示工具或憑借
用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事物來說明動作為所用的工具,依據或原料.
①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當斬.(依法)
(4) 表示方位或處所
用名詞狀語證明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前面)
② 義廟禮之.(在廟堂上)
③ 既東封鄭.(在東面)
④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往上,往下)
在現代漢語中,這種現象主要還殘存在一些成語,熟語或部分合成詞中.
如車載斗量,星羅棋布,土崩瓦解,禮賢下士,口誅筆伐.風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寫體,漆是線等.
(六) 使動用法
在漢語動詞謂語中,一般動賓關系的特點是,主語發出動詞謂語的動作,其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如「齊師伐我,」「公問其故.」等.而使動用法則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真特點主要是主語使賓語實行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與它同的諸侯來就拜)
②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諸侯互相爭斗)
兩句中的謂語,「朝」,「斗」都不是主語發出的動作行為,而是在主語的支配下有賓語來實行的動作行為.
表達這類句子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有兼語短語充當謂語來完成的,因而是動用法的實質,就是用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兼語結構的內容.
(1) 名詞的使動用法
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發生與該名 詞有關的動作行為,前者一般是專有名詞的活用.後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詞或方面名詞.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長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使他成為國相)
③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使之成為干肉,臘(XI)
④ 適燕者,北其轅,適楚者,南其轅.(使其車轅向北,使其車轅南)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在上古漢語里,兼語結構述設有完全發展成熟,需要用這種結構來表述.
⑴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上了賓語,那麼很有可能是使動用法.
例句:
①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 選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軍方連船 ,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曹軍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聞寡人之耳者。(使我聽到)
⑵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的情況很少,比較難辨別須根據上下文意來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使百餘騎跟從)
②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秦國承擔理曲)
③ 公將嘗膳。姬曰:「所由遠也,請使人嘗之。「嘗人人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就是使它所帶的賓語具有該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句:
①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使之居潔)
② 今媼尊長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使之弱)
④ 張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使之張,使之貧)
(七)意動用法。
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麼樣或把賓語看作什麼的意思
〈1〉 名詞的意動用法
就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這個名詞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侶魚蝦而友席鹿(以魚蝦為侶。以席
△ 總的來說.名詞的使動語法.意動用法術很常見。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指主語主歡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用好動詞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認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天下變小了)
③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定義1:
1相加關系—兼詞所謂兼詞,是指在語法上作一個詞用,在意義上作兩個詞解釋,具有這樣特點的詞,文言語法中稱之為兼詞.可見這是兼有兩個詞的意義的特殊單音詞,有的兼詞不僅兼義,而且兼音
源自: 趣談古典醫籍中的加、減、乘、除法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 1998年 范開珍
來源文章摘要:<正> 在閱讀古典醫籍時,經常遇到有些特殊的文言詞用法獨特,其功能不盡同於現代漢語,更有趣的是:這些特殊的文言詞所表達的意義,非常近似於數學中的「四則運算」。筆者有興趣對此進行過歸納整理,並將此類語言現象,稱之為文言詞彙中的「加」、「減」、「乘」、「除」。可謂是教學之一得,以饗讀者。
定義2:
這種「焉」字通常稱為兼詞,即表示「於+是」的意思,這也是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有關虛詞的一個重點內容.「猶且從師而問焉」出自韓愈的《師說》,《師說》名氣之大已毋庸多言,相信考生決不至於不熟悉
B. 語文中什麼是名詞、形容詞、動詞、介詞、復詞
動詞,就是用來形容或表示各類動作的詞彙。基本上每個完整的子句都有一個動詞,要表示第二個動作時可使用不定詞、動名詞、對等連接詞、從屬連接詞或增加子句等方法連結。
名詞
(nouns)是詞性的一種,也是實詞的一種,是指待人、物、事、時、地、情感、概念等實體或抽象事物的詞。名詞可以獨立成句。在短語或句子中通常可以用代詞來替代。名詞可以分為專有名詞(proper
nouns)和普通名詞
(common
nouns),專有名詞是某個(些)人,地方,機構等專有的名稱,如beijing,china等。普通名詞是一類人或東西或是一個抽象概念的名詞,如:book,sadness等。
形容詞(adjective),簡稱adj.或a.,很多語言中均有的主要詞類中的一種。主要用來修飾名詞的詞,表示事物的特徵。形容詞用來修飾名詞或代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徵的程度好壞,與否。
介詞是一種用來表示詞與詞、詞與句之間的關系的虛詞,在句中不能單獨作句子成分。介詞後面一般有名詞代詞或相當於名詞的其他詞類,短語或從句作它的賓語。介詞和它的賓語構成介詞片語,在句中作狀語,表語,補語或介詞賓語。介詞可以分為時間介詞、地點介詞、方式介詞、原因介詞和其他介詞,
C. 語文有什麼術語(成語)
漢語
漢語 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 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准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語音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ang],韻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國際音標,表格里的國際音標省去括弧),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里分別代表 4個不同的語素(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書面上寫成 4個不同的字。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母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語法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現代漢語里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事實上,由於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而且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劃。
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情況復雜。下邊把漢語方言粗分為官話和非官話兩大類來說明。官話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與鎮江之間沿江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4省,包括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幾個方言區。官話區域的面積佔全國3/4,人口佔全國2/3。官話方言內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兩地的人通話沒有多大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閩方言(福建,台灣,廣東的潮州、汕頭、海南地區)、客家方言(廣東省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灣)。非官話區域比官話區域面積小,可是方言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話,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內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和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 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
歷史 方言反映歷史。漢語方言之間語音的差別大,語法和詞彙的差別相對說來比較小。同樣,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也是語音的差別大 , 語法和詞彙的差別小。從總體上看,從上古音(先秦時代)到中古音(隋唐時代)再演變到現代北京音,經歷了逐漸趨向簡化的過程。在先秦時代,塞音聲母和塞擦音聲母都有濁音、不送氣清音和送氣清音三套。鼻音聲母也分清濁兩套。很可能還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復輔音。所有的音節都以輔音收尾,沒有開音節。輔音韻尾除了見於現代方言(例如廣州話)的[m、 n、□、p、t、k]之外,還有[b、d、g]。到了隋唐時代,復輔音聲母和清鼻音聲母早已消失,輔音韻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卻按發音部位的不同分化為舌頭、舌面和捲舌三套。在現代北京音里濁塞音和濁塞擦音都清化了,輔音韻尾只有[n]和[□]兩個。
聲調的演變是另一種情形。隋唐時期只有平、上、去、入 4個調類。在現代方言里,同一個古調類有時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分化成陰陽兩類。因此有些方言調類的數目比隋唐時期多,許多非官話區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來,在調類的分合上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在許多方言里,古全濁聲母上聲字跟古去聲字合為一類。二是官話方言的入聲韻尾消失以後,入聲字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北京話就是如此。
分析諧聲字和經典的注音,可以發現上古漢語有過以變調和/或變化聲母的清濁作為轉變詞性(包括分別自動詞和使動詞)的手段的痕跡。在句法方面,先秦漢語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否定句和疑問句里的代詞賓語要提到動詞的前邊去(吾誰欺│不我欺)。
宋元時期漢語語法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例如動詞詞尾「了」 和「著 」的產生、動補結構的產生等等。「了」和「著」原來都是動詞,後來意義逐漸虛化,終於演變為詞尾。動補結構〔包括不帶「得」的(染紅)和帶「得」的(染得紅)兩類〕也是在這個時期才定型的。
詞彙演變的主要趨勢是雙音節詞的不斷增長。本來在先秦漢語里占優勢的單音節詞逐漸雙音節化。這種趨勢近百年來尤為明顯。據統計,在 180萬字的現代文資料里,一共出現了3萬多個不同的詞,其中70%以上是雙音節詞。
漢語研究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領域里,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輝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義編排的字典《爾雅》是戰國時代編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漢字偏旁編排的字典,同時也是第一部對漢字的結構作出全面、系統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韻書里,隋代陸法言的《切韻》(601)地位特別重要。無論是研究現代方言,還是上推《切韻》以前的音韻系統,都是重要的資料。9世紀開始出現的韻圖(《韻鏡》、《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是一種表示整個音韻系統及聲韻調三者配合關系的表格。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看,描寫漢語的音韻系統,這種性質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飛躍的進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諧聲字系統跟《詩經》用韻基本上相符。清代學者根據這兩種材料給上古音韻母分部,取得了顯著成績。到了王念孫、江有誥,這項工作幾乎已經達到了頂點,可以補充修改之處已經不多。在訓詁學方面,清代學者也有重大貢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和王念孫《廣雅疏證》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語法學方面,中國學者向來著重虛詞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是最有影響的著作。馬建忠(1845~1900)的《馬氏文通》出版於 1898年。這是第一部系統地研究漢語語法的書。
20世紀上半葉,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的成績是對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構擬。這方面工作的開創者是瑞典學者高本漢。其後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氏文通》研究的對象是古漢語。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是從 20世紀開始的。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國現代語法》(1943)兩部書反映了前半個世紀漢語語法研究達到的水平。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52)雖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來的語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響。6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研究進步很快。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1968)是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著作。
在歷史語法學方面,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1955;增訂本,1984)里的一部分論文開創了近代漢語語法的研究。王力的《漢語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也是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調查方言的報告。這部書對以後的方言調查工作有重要影響。1956~1957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方言調查。1979年創辦了專門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對方言調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動的作用。
20世紀考古方面的重大發現——商代甲骨文字和戰國、秦、漢簡帛的出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促進了這一門學科的發展。
參考書目
李榮:《語音常識》,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D. 語文中常用的術語什麼意思
術語,又稱為技術名詞、科學術語、科技術語或技術術語,是在特定專業領域中一般概念的詞語指稱,一個術語表示一個概念。研究術語的學科有術語學(Terminology)。由於文化差異,不同語種間的翻譯也常造成語義變化,因此國際上處理和協調術語工作組織為國際標准化組織屬下的國際術語信息中心。
[編輯] 簡單分類
簡單術語:只有一個詞根的術語。如聲、光、電、葡萄。
復合術語:由兩個或更多詞根構成的術語。如聲波、光束、電壓、葡萄乾、電壓表。
借用術語:取自另一語種或另一專業領域的術語。
新術語:為某個概念創立的新的術語。
[編輯] 選擇和構成要求
單名單義性:在創立新術語之前應先檢查有無同義詞,並在已有的幾個同義詞之間,選擇能較好滿足對術語的其他要求的術語。
顧名思義性:又稱透明性。術語應能准確扼要地表達定義的要旨。
簡明性:信息交流要求術語盡可能的簡明,以提高效率。
派生性:又稱能產性。術語應便於構詞,特別是組合成片語使用的基本術語更應如此。基本術語越簡短,構詞能力越強。
穩定性:使用頻率較高、范圍較廣,已經約定俗成的術語,沒有重要原因,即使是有不理想之處,也不宜輕易變更。
合乎語言習慣:術語要適合語言習慣,用字遣詞,務求不引起歧義,不要帶有褒貶等感情色彩的意蘊。
[
E. 初中語文術語
語文學科名詞術語具有它自身的內涵和特定的語義,對於初中生來說往往難於把握,時常混淆彼此,如果能准確地把握這些術語的內涵和意義,那麼對解題、學習、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對如下一些術語顯得比較模糊,甚至無所適從。
一、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
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在初中語文中是經常提及的兩個名詞術語:它們之間區別很大。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准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初中課文常見的修辭方式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復、反語等。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請看 例題:下列語句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①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們的志願軍戰士。②在蒼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如果我們不理解表達方式這一術語的含義,就不能准確地作出判斷,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設問而不是議論,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寫。
二、表現手法與描寫手法
表現手法和描寫手法實際上都是一種創作方法,但其內涵不同。表現手法內涵可從如下多個方面考慮: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現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後揚、前後呼應、想像、聯想、象徵等。)③結構特
1/3
點(前後呼應、結尾點題、對比、襯托、鋪墊、、詳略、倒敘、插敘等。)描寫手法從描寫的對象可分為: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人物描寫可分為語言、動作、心理、外貌四個方面;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可分為動景、靜景描寫。從描寫的詳略看,可分為細描和白描。從描寫的方法看,可分為實寫和虛寫、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字串9
三、說明方法與說明方式
說明方法和說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說明性文體中出現。說明方法一般包括分類別、作比較、用比喻、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作詮釋、配圖表等。說明方式一般指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平實說明是指用平易朴實的語言來說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進程、結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配圖表這些說明方法和運用科學術語、專有名詞等;生動說明主要指用華麗的詞藻對說明對象加以描繪、刻畫,使其形象、生動、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運用引言論、用比喻、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詞、副詞、嘆詞等。
四、論證方法與論證方式
論證方法和論證方式一般只能在議論性文體中出現,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論證方法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另外論證方法還包括對比法、類比法、喻證法、引證法、反證法、歸謬法等。論證方式一般可分為立論和
2/3
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五、關鍵語句在文中的作用與含義
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關鍵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與其在文章中的含義的答題要求也不盡相同,關鍵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應從結構、內容、主題上分析,而「含義」一般側重從主題方面分析,也就是說,作用的內涵大於含義的內涵。請看例題:「孔乙己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請說說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對「作用」的解答,我們從三個方面:一是結構上,承上啟下;二其內容上,說明他是一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人;三是主題上,說明當時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如果將文題改為「這句話在文章中的含義」,可答為「從孔乙己的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地位來看,說明當時社會土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F. 什麼叫語文術語
詩歌鑒賞專用術語
語言
(一)風格
1. 激越高亢 如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等豪放派,其他象邊塞詩中反映詩人渴望建功立業,保家衛國決心的詩作.
2. 清婉(新)秀麗 如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等婉約派,其他象山水田園詩人
3. 語言綺麗(重視修飾,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 如溫庭筠<<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鰓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綉羅襦,雙雙金鷓鴣。>>,其他象婉約派中反映兒女情長的詩作.
4. 語言平易(淺顯易懂,口語化,但含義雋永) 如李紳<<憫農二首>>
(二)特點 形象,凝練,富有表現力
1.清新自然 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如王維的山水詩
2.平淡質朴 選用確切的詞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3. 絢麗 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渲染氣氛,極盡鋪陳之能事. 如李商隱的詩。
4. 明快 斬釘截鐵,一語中的. 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5. 含蓄 不直接敘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發,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耐人尋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6. 簡潔 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
表達技巧
(一)修辭
1. 比喻 化平淡為神奇,深奧為淺顯,抽象為具體, 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
2. 借代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
3. 比擬 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4. 誇張 提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5. 對偶 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 反問 加強語氣
7. 設問 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雙關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蘊藉.
(二)方法技巧
1. 情景交融 間接而含蓄,景色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情感愛憎。
2. 對比烘托 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3. 聯想想像 想像猶如天馬行空, 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
4. 用典 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5. 象徵 形象生動具體,化實為虛.
6. 使用疊詞 增強韻律感,起強調作用.
7. 托物言志 感物抒懷,隱晦的表情達意, 含蓄蘊藉.
8. 細節 真實准確傳神
9.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筆勾勒,真切深刻.
思想情感
(一) 憂國傷時
1.反映社會的黑暗: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2.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過華清宮》 林升《題臨安邸》
3.反映離亂的痛苦: 杜甫 《春望》
4.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居易《賣炭翁》
5.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杜甫《登樓》
6.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杜甫《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
(二) 建功報國
1.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曹操《龜雖壽》
《從軍行》 王昌齡
2.報國無門的悲傷,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3.山河淪喪的痛苦: 文天祥《過零丁洋》 陸游《示兒》
4.年華消逝,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嘆:蘇軾《水調歌頭 ;赤壁懷古》
(三) 思鄉懷人
1.羈旅愁思: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溫庭筠 商山早行
2.思親念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S226;十年生死兩茫茫》
3.邊關思鄉: 范仲淹 漁家傲
4.閨中懷人: 王昌齡 閨怨 李白 子夜吳歌
(四) 生活雜感
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王維《山居秋暝》、
2.昔勝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滄桑的感慨:姜夔《揚州慢》、李白 《越中覽古》、劉禹錫《石頭城》、
3.借古諷今的情懷: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李商隱 <<賈生>> 韋庄 <<台城>>
4.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夢令 李清照
5.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S226;明月幾時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悅: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五) 長亭送別
1.依依不捨的留念: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2.情深意長的勉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3.坦陳心志的告白: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詩歌名家風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 勃 勁健婉暢 韓 愈 古樸奇險 陳子昂 古樸雄渾
柳宗元 明凈幽峭 高 適 蒼涼高壯 白居易 流麗坦暢
岑 參 雄奇瑰麗 元 稹 精警淺切 王昌齡 自然雄渾
劉禹錫 清新豪麗 王之渙 晴朗雄健 李 賀 奇詭璀燦
孟浩然 閑靜淡遠 杜 牧 俊爽明麗 王 維 幽靜諧和
李商隱 幽婉典麗 李 白 飄逸豪放 溫庭筠 精巧艷麗
杜 甫 沉鬱頓挫 李 煜 凄婉柔麗
宋金
梅堯臣 樸素平淡 陳師道 雄勁幽邃 蘇舜卿 軒昂奔放
歐陽修 清新疏暢 王安石 遒勁峭拔 晏 殊 閑雅婉麗
柳 永 傷感纏綿 蘇 軾 豪放曠達 秦 觀 清麗典雅
黃庭堅 瘦硬新奇 范成大 清新嫵媚 楊萬里 瀏亮曉暢
周邦彥 富麗精工 陸 游 雄放流暢 李清照 凄婉清麗
姜 夔 峭拔雅麗 辛棄疾 沉鬱豪放 文天祥 沉鬱悲壯
元明清
薩都剌 清麗俊爽 王 冕 純朴自然 馬致遠 清雋流暢
關漢卿 潑辣清新 張養浩 警辟深遠 睢景臣 新奇辛辣
於 謙 樸直淺近 顧炎武 蒼勁沉鬱 王士禎 含蓄清遠
袁 枚 空靈浮坦 朱彝尊 清新疏淡 納蘭性德 抑鬱婉約
龔自珍 清奇瑰麗 鄭 燮 剛勁清新 黃遵憲 淺俗新穎
G. 語文的名詞動詞副詞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名詞:是詞類的一種,屬於實詞,名詞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的名稱,名詞同時也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
動詞:一般就是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的詞彙,中文語法中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或一種動態變化,一般出現在名詞主語或主句後面。
副詞:用來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表示時間、頻率、范圍、語氣、程度等。如 "很、頗、極、十分、就、都、馬上、立 刻、曾經、居然、重新、不斷"等。
一、名詞
1、表示專用名稱的叫做"專有名詞",如"雲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稱的叫做"抽象名詞",如"范疇、思想、質量、品德、友誼、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詞",如"上""下""左""右""前""後""中""東""西""南""北""前面""後邊""東邊""南面""中間"等。
二、動詞
1、動詞來表示一般的動作:如"來、去、說、走、跑、學習、起飛、審查、認識"等。
2、動詞來表示心理活動:如"想、重視、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這樣的動詞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等程度副詞。
3、動詞表示能夠、願意這些意思叫做"能願動詞",它們是"能、要、應、肯、敢、得(dei)、能夠、應該、應當、願意、可以、可能、必須",這些能願動詞常常用在一般的動詞前面,如"得去、能夠做、可以考慮、願意學習、應該說明、可能發展"。
三、副詞
通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如"就來、馬上走、十分好、重新開始"等。
只有"很""極"可以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做補語。如"高興得很、喜歡極了"等。
(7)什麼是語文中的術語擴展閱讀
現代漢語的詞可以分為12類。
1、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和代詞。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即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把語法功能作為主要依據,認為能夠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
2、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虛詞泛指沒有完整意義的詞彙,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的詞。具有必須依附於實詞或語句,表示語法意義、不能單獨成句,不能單獨作語法成分、不能重疊的特點。
H. 語文的術語
修辭手法: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 比喻 擬人 借代 誇張 排比 反復 象徵 寄寓 寄託 設問 反問 借代 襯托 用典 化用 互文 反復
寫作手法:先抑後揚(欲揚先抑)、對比、象徵、伏筆、反襯、襯托、鋪墊、開門見山、以動寫靜
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描寫方法: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外貿描寫、環境描寫
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作詮釋、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列圖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