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自考訓詁學的考綱和復習資料誰有啊,跪求啊!!(浙江大學漢語專業本科段)
[00819]
訓詁學自學考試大綱
浙江省教育考試院
二OO七年六月
指定用書:《訓詁學》,郭在貽著,中化書局2005年9月第一版
參考書:學者在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可根據自己的程度與條件(如時間的多少與找書的難易等),按教材後二種附錄《訓詁學參考文獻要目》、《俗語詞研究參考文獻要目》的提示選擇參讀,不再另作具體要求。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
訓詁學是高等學校中文專業選修課,是在學習了《古代漢語》基礎課後設置的一門提高課,任務是通過對訓詁學各個方面的討論,使學員掌握訓詁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了解訓詁學的源流,從而能准確理解古書字句的意義,提高閱讀古籍的實際能力。以此植基,進而有可能得以糾正前人在注釋中的錯誤,解決前人尚未解決的訓詁問題。
訓詁學是一門為解決古書語言問題服務的綜合性學問,與多種人文科學以至自然科學都有關聯,而與音韻、文字、語法、修辭等鄰近學科的關系更為密切,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希望學員對這些鄰近學科的基本知識作好復習。在本課程學習中,必須牢固掌握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又由於訓詁學的實用性很強,不是空談理論所能奏效的,它的原理與方法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並用以指導實踐的,因此教材中舉了一定數量的實例加以闡發證明,學員在學習中熟悉這些帶有示範意義的實例,對於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無疑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們要在這里特別提醒學員注意的。
二、課程內容與要求
本課程採用郭在貽教授的《訓詁學》( 中華書局 2005年版)為教材,內容包括訓詁與訓詁學、訓詁學的內容、訓詁學的作用、訓詁的條例方式和術語、訓詁的方法、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和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訓詁學的新領域——漢魏六朝以來的方俗語詞研究、訓詁源流等十章。現將各章內容提要與學習要求說明如下:
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本章簡要說明了訓詁與訓詁學的含義及二者之間的區別。
要求:了解訓詁的基本意義與訓詁學的主要任務。
第二章 訓詁學內容
一是釋詞和解句,其中中心任務是釋詞。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須對詞彙、語法、修辭等語言規律有較充分的認識。
二是辨析古書異例。古書異例指古書中某些特殊的語法修辭現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習慣,不明乎此,則必影響於對古書文句意義的正確理解。
要求:明確訓詁的內容。理解訓詁與義理的辯證關系。對倒文、復文、省文、變文等古書異例有所認識。
第三章 訓詁學的作用
傳統訓詁學作為經學附庸,主要目的即在解經。本章則從現代實際需要出發,闡明了訓詁學對語文教學、古籍整理及辭書編纂等方面的指導意義:
一、指導語文教學:具體在於
1.指導我們確認古代詞語的正確含義;
2.幫助我們裁斷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
3.幫助我們獨立研究,以求得課本或選本未加解釋的疑詞難句的意義;
4.幫助我們發現課本或選本中的注釋錯誤並加以匡正;
5.使我們對一些詞義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為了便於記憶,以上五條可大致以明義、解歧、補闕、正誤、知原十字概括之。但要真正理解,必須從書中的舉例說明中細加體會。
二、指導古籍整理:包括校勘、標點、注釋與翻譯各個環節。
三、指導辭書編纂:辭書應該多備勤查,但不可迷信,其中也會出現錯誤與漏略的義項,訓詁學有助於我們對之進行補正,並抉發語詞的意義結構間的內部聯系。
要求:說明訓詁學對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說明不通訓詁而從事古籍整理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現錯誤。
第四章 訓詁學的條例、方式、術語
在前人長期的訓詁實踐中,已形成一整套訓詁條例、方式和術語,不明了這些,則既不能讀懂訓詁著作,也不能開展訓詁工作。
要求對本章所舉出的條例、方式與術語的含義要充分理解,全部掌握。
第五章 訓詁的方法
古書中有意義不明的語詞,通過哪些手段使之從未知變為已知,這種手段,便是我們所說的方法。本章通過對大量訓詁實踐活動的分析總結,概括出訓詁的八種主要方法。
一、據古訓 古訓包括古代辭書與古代傳注。由於作古注的先代學者去古未遠,所言雖然不能全無錯誤,但相對來說比較易得古書的真義,可信程度較高,值得我們重視。較好地運用古訓材料可以解決不少古書中的疑詞難句。
二、破假借 古書多有以假借字代本字的現象,只有把本字找出來,才有可能讀通原文,因此破假借就成為訓詁的重要方法。破假借必須有語音的根據,有文獻的旁證,濫說通假與昧於通假同為訓詁中的大弊。
三、辨字形 漢字以表意為主,音義常寓於形中,故字形上的差異常常決定著字義上的差異。審辨字形,糾正錯訛,也常能使糾纏難解的字義隨之而明。
四、考異文 異文指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以及同一文獻的本文在別處的引文用字上的差異。異文的情況較復雜,包括通假字、異體字、同義詞以及傳抄中的訛字等。前幾種情況的異文都有意義上的聯系,因此通過考究異文,也往往能解決訓詁上的問題。
五、通語法 語義和語法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研究訓詁必須重視語法。對古漢語詞法句法規律的認識越透徹,在訓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
六、審文例 書中說的文例包括連文、對文、儷偶、上下文與整部書的用詞等。只有正確全面地認識這些文例,才能解決與這些文例相關的語詞問題。
七、因聲求義 聲義關系極為密切。通過語言線索以求語義,不僅能使我們明確認識通假字的關系,更能由聲近義通的原理,執簡馭繁地掌握一批字的意義間的聯系。但這個方法不能濫用,也要避免把問題絕對化。
八、探求語源 探索語詞得義的來源,也能解決某些訓詁上的疑難問題,還可以說明某些名物的「得名之由」。
注意在解決一個具體的訓詁問題時,常常需要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要求:訓詁方法指點學者培養訓詁實踐能力的可遵循的途徑,非常重要。學者必須參照實例,逐項細加體味。要求能說明八種具體方法的運用,同時反過來能從訓詁實例中分析出它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
第六章 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掌握的基本觀點
治任何一種學問,只有有了正確的觀點、態度與方法,才有成功的可能。因之在上一章講授了方法後,本章與下一章又特別提出觀點與態度問題。這里結合語言實際,闡明了掌握歷史的、辯證的、唯物的觀點對於訓詁研究的重要意義。
要求:結合語言實際,理解三個觀點的意義。說明訓詁與音韻、文字、校勘與語法的相互關系。
第七章 學習和研究訓詁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
本章提出實事求是、無證不信應成為我們訓詁研究的指導方針。針對實際,從
正反兩方面明確指出訓詁研究中的態度問題:務平實忌好奇,重證據戒臆斷,寧闕疑勿強解。
要求:這三條言之易而行之難,當從實例中認真體會。
第八章 訓詁中常見的幾種弊病
本章舉出訓詁中的幾種弊病,這幾種弊病是現代一般古書選注今譯中所常見的。知其表現,明其原因,就可以在閱讀古籍時對這些問題加以注意。
要求:舉出訓詁中常見弊病的主要表現。在有這類錯誤的訓釋與正確的訓釋對比時有辨識正誤判定是非的能力。
第九章 訓詁學的新領域——漢魏六朝以來方俗語詞的研究
傳統訓詁學多以先秦兩漢典籍作為研究對象,而對六朝以來的文獻,尤其是其中的方俗語詞殊少措意,因之這一部分久為訓詁中的薄弱環節,留待解決的問題很多,成為當代訓詁研究的重要方面。本章專門闡釋了俗語詞研究的意義、歷史與現狀及其研究方法,足以拓寬學者的視野,也為進一步研究指出了一個有意義的方向。
要求:理解俗語詞研究的意義。了解《詩詞曲語辭匯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二書的主要特點與作用。
第十章 訓詁源流述略
訓詁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歷代學者作了大量工作,留下許多重要著作。了解訓詁學的發展概要,對於我們繼承遺產、揚長棄短,是很有意義的。本章突出重點、顧及全局地對訓詁學在歷代的主要發展傾向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作出了敘述。
要求:了解訓詁學的歷代發展的主要特點。了解重要典籍的一些主要注本的書名與著者姓名,如《史記》的三家注、《漢書》的顏師古注、《三國志》的裴松之注、《文選》的李善注,等等。
對以下著作的特點以及下列訓詁學者的主要著作及觀點等要求作為重點掌握:
《爾雅》(並要求知道其主要注本)
《說文解字》(同上,主要是清《說文》四大家的著作)
《方言》(同上)
《釋名》(同上)
《廣雅》(同上)
《玉篇》
《經典釋文》
《一切經音義》
《經籍纂詁》
鄭 玄
朱 熹
戴 震
段玉裁
王念孫 王引之
俞 樾
孫詒讓
三、題型舉例(考試時間為150分鍾,考試大綱中題型舉例僅作參考,實際命題時不受此限)
一、解釋下列訓詁術語
1.推原
二、填空題
1.清代訓詁大師孫詒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三、辨識下列各題解釋的正誤
判斷下列各題,正確的在題後括弧內打「√」,錯的打「×」。
1.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復生,使枯骨長出肉來。
四、解釋下列句子中帶點的詞
1.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
的的:
五、寫出下列訓詁學家的主要著作
1.方以智
六、寫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內容
1.《詩詞曲語辭匯釋》
七、試對下文所運用的訓詁方法作出具體分析說明
《庄辛說楚襄王》(《戰國策·楚策》):黃雀「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茂樹,夕調乎酸咸。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其中,「以其類為招」一句頗費解,清人王念孫指出:「類當為頸,字之誤也。招,的也,言以其頸為準的也。《文選》阮籍《詠懷詩》注,引此作『以其頸為的』,《藝文類聚》鳥部、《太平御覽》羽族部並引此雲:『左挾彈,右攝丸,以加其頸。』姚曰:『《春秋後語》雲:以其頸為的。』的或為招,招、的古聲相近,故字亦通也。」
2. 什麼是訓詁學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3. 訓詁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
訓詁內容:
一、解釋詞義
1、解釋本義與引申義:在詞的若干互相關聯的義項中,其中能夠體現當初造字意圖的而且又能在古代書面語言材料中找到引證意義的,就是詞的本義。由這個本義派生出來的其他意義,就是詞的引申義。
2、解釋古語:古語,一是指某個時代通行的詞語,後世不用了,因而難以理解;二是某個詞語的某個意義後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誤。
3、解釋方言:以通語釋方言同以方言證古語,二者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釋文意:1、串講大意。2、分析句讀:今人所謂標點,古人稱作「句讀」。《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所謂「離經」,即點斷文章的句讀;所謂「辨志」,即審明文章是思想內容。3、闡述語法:包括解釋虛詞、說明語序、指點語氣。4、顯示修辭:包括標明寫作手法、說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證名物、典章制度。7、引證史實、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讀若:訓詁術語,用來注音,亦可用來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讀音相近。3.譬況:多用「急氣言」、「緩氣言」等術語。4.反切:訓詁注音術語,簡稱「反」或「切」,就是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讀音。5.如字:訓詁注音術語,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讀音來讀。
四、校勘:狹義的校勘是指對文字的訂正和考異,諸如校訂錯字,乙正錯簡,刪削衍文,補綴脫文,比較異同等;廣義的則包括對古書的辨偽和輯佚。校勘的方法:1.對校:是用同書的版本或者別本互相對勘。2.本校:是用本書的前後文字互證,斷定其中的錯誤。3.他校:是用他書勘定本書。4.理校:根據文字、音韻、語法、文理等規律來推測其訛誤。
4. 訓詁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訓詁在文言字詞解釋中的應用
例一:《詩·秦風·無衣》第二章「豈日無衣,與子同澤」,毛偉:「澤:潤澤也。」而鄭箋則雲:「澤,褒衣。」此詩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相應位置出現的語句是「與子同袍」,「與子同裳」,那麼,「澤」應當是與「袍」「裳」相類之事物才合於事理。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澤,如字。」《說文》作「澤,雲:灣也。」陳昌治刻本《說文》「『伊』作『挎』,釋為『勝衣』」「伊」今寫作「褲」,與「袍」「裳」均為服裝。可見鄭箋為上。
例二:蘇軾《前赤壁賦》:「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句中「驟」作何解?依靠蘇文本身無法釋疑,可參考其他材料導求正確理解。《楚群·九歌·湘夫人》:時不可今再得,聊道遙今容與,王逸釋「驟」為「數」,蔣驟則釋為「疾」但《湘君》有句雲:「時不可今再得,聊道今容與。」就《楚辭》而言,「再」,「驟」為異文互證。較之王逸和蔣驟的說法更為可信。再則,唐宋人多喜化用古人語句,蘇軾文受《楚辭》影響早有定論。所以蘇文之「驟」應訓為「再」。
例三:《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鄭箋:「志往謂踟躕」,行正謂愛之而不往見。看來鄭玄認為「愛」是「喜愛」之愛,《詩·大雅·第風》「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傳「愛,隱也」孰是孰非,不妨尋求《詩》以外的材料來幫助推斷「愛」的含義。《說文·人部》引《詩》,「愛」作「偶」,釋日:「彷彿也,從人愛聲」,《詩》日:「倔而不見。」《廣雅·釋音》,「愛,憎也。」《方言》卷六「掩蔽也」,《爾雅·釋音》:「隱也」,《說文》:「蔽不見也,從竹愛聲。」其實,我們發現,無論從人還是從竹,都有隱蔽義,從人的訓為「彷彿」亦有幽隱不明之義。古文《邶風·靜女》之「愛」釋為「隱」較妥。
例四: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句中的「中庸」意為堅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維持事物穩定質量統一性的度。它與《最先與最後》中體現的「不為最先,恥於最後」的「中庸」截然不同,後者實為「折中主義」,是無原則的思想雜盤,抹殺矛盾的特殊性,否定數量分析的度的
原則。「君子中庸」(《禮記》),鄭玄註:「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這就說明堅持事物矛盾對立統一的「中」即「中庸」是常道。因此孔子的「中庸」是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辯證思維方法的體現。
二、訓詁在文言句式推敲中的運用
韓愈《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一般的觀點認為此句為「錯綜句」,如將其還原,則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不解,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在文法上此句乃是「賓語前置句」。
根據孫雍長先生的解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與「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左傳·僖公十五年》)。「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相」(劉基《賣相者言》)中的「君亡之不恤」,「今子是之不察」形式相同卻是不一樣的句法。此二句才是「賓語前置句」,而前二句則是因為與後二句皆使用「之」字,才會被誤認為是「賓語前置句」。
一個句子要求其修辭上的美好,文法上的通順,語法上的完整,才能視為佳句。如果因為修辭上的技巧而使語意無法連貫,則讀者在了解文意上必定有所困難。因此我們應當依其本意而加以解釋本句所使用的句法,而非專攻於一,如此將會犯下「以偏概全」的錯誤,以往的解釋方式就是因為不能先貫通文意,而強加註釋。
在使用語言時,我們常會說「飯不吃」、「功課不做」、「覺不睡」、「電視不看」,這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屬於同一種語法,所不同的是「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多加入一個「之」字。所以有些人在翻譯時,將其解為「不知句讀」,「不解惑」,把受事主語當成賓語來解。但是在此並沒有必要如此解釋,以上的「飯不吃」、 「功課不做」、「覺不睡」、「電視不看」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同為主語句。
孫氏的解釋相當的正確,因為就其還原之後的句法看來,「句讀之不知」與「或師焉」為一完整的句子,而「惑之不解」與「或否焉」為一獨立完整的句子。如果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視為「賓語前置句」,就是忽略了它是下文的承接關系。若然,則整句意思將無法連貫。
三、訓詁在文言斷句標點中的應用
例一:董秦從思明寇河陽,夜 J巾其眾五百,拔柵突圍,降於光粥。(中華書局1956年版《資治通鑒》第7086頁,以下各句括弧內數字即該書頁碼)呂先生評議:《通鑒》書法,「夜」一宇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說何日之事,「夜」宇連下讀。「夜」宇點斷,意為「到了那天夜裡」;「夜」宇不斷,意為「趁夜裡」。愚謂:呂先生析「夜」精審。「五百」之後用逗號,寓趁夜先帥其眾而後拔柵突圍之意。竊以為趁夜拔柵突圍是董秦與其眾五百的集體行為,「帥」的動作與「拔柵突圍」同時發生,故「五百」之後不必用逗號。
例二:陛下亦宜自謀,以咨湖善道,察納雅盲,深追先帝遺沼,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2235頁)呂先生評議:前邊勸勉後主,後邊說到自己就要出發。「臣不勝受恩感激,前邊的話連起來不好講,顯然屬下句。愚謂:竊以為「遺沼」後為句號,「感激」之後也應為句號。這段話有三層意思:從「陛下」到「遺沼」為勸勉後主的話。中間是一句客套話。從『今當所言」是說自己要動身的話。
5. 什麼叫訓詁和訓詁學
訓詁,為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釋的意思。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5)訓詁學是如何指導語文教學擴展閱讀
訓詁研究方法有:
1、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2、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3、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4、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5、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6、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6. 訓詁學名詞解釋
定義
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主要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 尤其著重於研究 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但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作用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漢語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漢語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中文名
訓詁學
學科
中國傳統研究古漢語詞義
廣義包含
音韻學和文字學
狹義包含
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7. 什麼是訓詁學主要學什麼有什麼用處未來的發展如何如何學習訓詁學
我就是教訓詁學的老師,呵呵。建議看一下白兆麟的《新著訓詁學引論》,或者郭芹納的《訓詁學》,或者許威漢的《訓詁學導論》,或者郭在貽的《訓詁學》,即使找不到書,看看目錄也就知道了。
簡單點說,訓詁學是解釋古書詞義,尤其是先秦兩漢古書詞義的一門學問,但未來應該擴大范圍,還應涉及到漢魏以來俗語語詞、外來語詞等問題的訓釋問題。
主要學什麼不說了,隨便看看一本書的目錄就明白了。
作用:有助於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有助於古籍整理;有助於詞典編纂;對歷史研究、中醫研究等其他只要是涉及一切古代文獻的學問都有幫助,「一切古代文獻都應該以訓詁學為研究工具」。
如何學習也不講了,看郭在貽等人的書吧。
訓詁學曾經非常輝煌過,現在正在隨著人們對國學的重新認識而同樣走向復興。
8. 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訓詁學
簡介: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
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
分類
--------------------------------------------------------------------------------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語言學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訓詁學》中提出「必須打破小學為經學附庸的舊觀念,然後新訓詁學才真正成為語史學的一個部門。」周大璞在《訓詁學要略》中也說「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詞義和詞義系統,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語義發展演變的規律。」新訓詁學是相對舊有的訓詁學而言的。
歷史
--------------------------------------------------------------------------------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研究對象
--------------------------------------------------------------------------------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研究方法
--------------------------------------------------------------------------------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靡玻揮靡艙擼�ㄒ玻煌ㄒ艙擼�靡病保�得髡飧觥壩埂弊鍾蒙�凳譴印壩謾弊擲吹模��饉際導適恰暗謾鋇囊饉肌?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文字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9.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方法分類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10. 什麼是訓詁和訓詁學
訓詁學是研究中國傳統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它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語言學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訓詁學》中提出「必須打破小學為經學附庸的舊觀念,然後新訓詁學才真正成為語史學的一個部門。」周大璞在《訓詁學要略》中也說「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詞義和詞義系統,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語義發展演變的規律。」新訓詁學是相對舊有的訓詁學而言的。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為訓詁學。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方言》等;此外後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