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審美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審美

發布時間:2022-05-02 04:09:43

①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所以語文便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索語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語文未知的領域。下面,本文就針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探討,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知識,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然而要想真正地體現語文知識的價值,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設語文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使用什麼樣的語文知識,爭取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1.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說話技巧,需要注意語言的語序,需要注意用詞的妥當性等等,而這一切的獲得和正確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由此可知,語文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價值,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榮譽與愛榮譽》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探討榮譽的內涵,領會本文的論證思路,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對榮譽的認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升人文素養,首先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要讓榮譽感支配學生以後的生活,使語文知識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知道什麼是榮譽嗎?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假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我們班的榮譽嗎?當我們國家的神舟號成功飛天後,這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榮譽呢?等一系列熟悉的問題,學生慢慢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譽。在增強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語文中包含著許多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知識,只有我們學好了語文,才能真正地讀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真正含義,從而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2.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編委會經過精心選擇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從不同的方面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等。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習作便是檢測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重要
途徑。
例如: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學生要從中學會一些景物描寫的技巧和修辭手法。如讓學生感受「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賞紅樓夢的有關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描寫,如「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簡單的幾句話就將王熙鳳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去欣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而且,當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後,學生的說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文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看一些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有幫助的書籍,真正
在寫作時,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對現象表面的理解,還要深入挖掘所選的材料,對其進行精細的加工,力求將蘊藏其中的人生之金和深刻思想提煉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作文在思想上更有深度,有內涵。

②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兒童有著強烈的愛好美,嚮往美.追求美的願望.語文老師要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感悟、體會這些美,並
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上學到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把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作為重要的價值追求.因此,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兒童審美情趣應是小學語文教學
不客忽視的重要內容.

③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與綜合性兼具的學科,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其語文課堂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即語感、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習慣。學生對語文知識有足夠的理解認知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一定會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也就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保證。因此,語文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培養,以便更好地促進其成長進步。
一、說讀結合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具備了良好的語文語感,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對課文主旨的表達也會掌握得更加透徹,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增強學生對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且,語文不僅是一門教學課程,更是一門語言,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很高,良好語感的形成也有助於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與發散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通過說讀結合教學的方式創造學生的練習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例如,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這篇課文

⑤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

然而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有興趣才有求知的慾望,才有可能培養他們的才氣和靈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覺學習語文的不竭動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首先,以情動人,激發興趣。梁啟超說:「用情感動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 所以,情感這東西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蘊藏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課型特點,利用電教媒體、直觀教具、現場體驗等形式來創設情景,營造氛圍,讓學生加深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樂朗誦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讓學生陶醉於盎然的春天氣息中。教《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漢歌》以及《水滸傳》的電影片段,這種情景熏染,讓學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從內心深處激發了學語文的興趣。
其次,體驗成功,激發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興趣來自於「學生在學習中能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眾所周知,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學生「自主學習」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是語文素養基礎階段的相對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詞積累,教師可結合猜字謎,成語接龍等活動來激發興趣。又如,朗讀背誦,體悟情感,閱讀理解訓練,教師可舉行詩詞朗誦會,背誦比賽,限時閱讀能力比賽等活動。通過競賽,學生體會到競爭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樂,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勁頭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切實打好語文基礎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學習首先是一種習慣,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其實,良好的習慣無非就是字要規規矩矩地寫,文章要仔仔細細地讀,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做。就拿寫字來說,現代社會雖是網路時代,但是教學生寫好漢字,仍然是我們母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語文素養的提高當然離不開好的語文基礎。語文學習是講究咬文嚼字的,學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首要問題是學好語言文字,語言文字都沒掌握好,如何和人溝通交流,如何准確表情達意?新課標提出詞語教學要隨文講解。教師應以課文為依託,教學生字詞語。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三、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明確指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如果說讀書偏重於知識,那麼使用則偏重於實踐和訓練。

⑥ 如何提升學生獲得審美素養的能力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也可以將這句名言理解為:「美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一提到「美」,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繪畫美」「舞蹈美」「音樂美」等,一提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大家也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領域的學科。毋庸置疑,這些藝術領域的「美」確實能給予人們一種美的享受,也能通過它們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但是除了藝術領域的美之外,我們的語文同樣也能帶給人們一種美的感受,也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因此,本文就此粗淺談一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提升小學生審美素養。
一、勾起學生對美的無意注意
無論是真理的發現還是美好事物的發現,它們都源於人們一開始的無意注意,諸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8課《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中魏格納因為對病房牆壁上的地圖的無意注意,而提出了關於大陸漂移的假說,並作出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偉大演講。那麼,將這一假說發現的過程假借在審美素養的培養上,要在語文課堂上提升小學生的審美素養,首先要勾起學生對美的無意注意,如果學生對語文課堂毫無興趣,那麼他根本不會關注語文課堂上的任何事物,更不用提審美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導入環節採取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眼球,調動學生對語文課堂每個環節的關注度,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對語文課堂中美好事物的無意注意。例如,在講授《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廬山的壯美景象,為學生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廬山之中,投入到詩人筆下的《題西林壁》之中,去感受詩句之美。
二、轉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只能短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短暫的美的享受,然而這種短暫的歡愉並不能長時間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而要將審美意識永存在學生心中就必須將剛開始的無意注意轉化成有意注意,換句話就是讓學生養成一種自覺關注美好事物的習慣,只有在習慣的催使下,學生的審美素養才會大幅度提升。因此,為了很好完成「有意注意——無意注意」這個跳躍,教師要做的就是給予學生充足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切忌為了趕教學進度而減少學生對語文課堂中美好事物的觀察和注意時間。

⑦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⑧ 語文課怎樣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從遠期意義說,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於小學生學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其審美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揭示語文學科潛在的多種形態的美,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在教《望廬山瀑布》時,我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惚惚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讀詞句――鑒賞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緊緊抓住描寫灕江和桂林的山的兩個優美的排比句進行反復地賞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彷彿暢游其中,親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三、入境動情――想像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材料,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像,「入境動情」,訓練審美想像,進行美的創造。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濤洶涌,百舸急流……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大膽開拓――創造美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文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畫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說,閱讀能訓練學生對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麼,寫作則訓練學生對身邊美的表達能力。由於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不強,缺乏鑒別能力,有時往往見醜事容易,見美難,甚至美醜不分。因此,對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美的創造――作文來說,觀察應該是前提。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鮮艷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敏銳地去發現美、捕捉美,就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促進美的創造。
總之,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對於發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趣味,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既是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又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對此必須懷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審美素養的同時,才能以己之美啟學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現語文教學之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實與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馳騁,持之以恆,才能在審美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特有的魅力。

⑨ 怎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怎樣提高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VIP專享文檔 2020-05-22 1頁 用App免費查看

ysf2688的店
關注
怎樣提高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貫穿於《標准》的一個基本理念。《標准》在「前言」的「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明確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1.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
從心理環境講,學生的學習探索須有寬松的環境,能自由自在地學習探索,不應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縛。一位外國學者認為:「80%的學習困難與壓力有關。解除那個壓力,你就能解決那些困難。」實踐證明,教師的民主和寬容,可以創設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必要前提。
教育的對象是具有豐富情感的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人的素質。所以教師應具備民主的意識: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識;相信每個學生都擁有巨大的智慧潛能,只要教育方法適宜,並依靠他們,在其自我發展過程中都可成為有價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狀態(即他們的知識基礎、智能水平、個體需要、學習態度),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及時給予不同方式的指導等等。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樂意與教師配合,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2.立足課堂,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很好方法。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的培養。
3.樹立大語文觀,廣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興趣,養成習慣,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
(一)面向全體,廣泛開展「一日一字比美觀」、「一日一讀比積累」、「一日一寫比文采」、「一課一講比口才」、「一周一詩比朗誦」、「一月一報比才幹」等活動,幫助學生練就過硬的語文基本功,使學生從語文實踐中獲得自信,愛語文、學語文、用語文 。
1、「一日一字比美觀」,使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此項活動要求學生一天至少練好一個字,達到端正,力求美觀。低年級要求練鉛筆字,重點放在書寫習慣的養成及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上。中高年級要求練鋼筆字,有條件的提倡在老師指導下練硬筆書法。街道各校都統一了練字紙或書法成果展示紙,定期展出優秀作品,還本著提高的原則,設立進步專欄,鼓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階。
2、「一日一讀比積累」、「一日一寫比文采」,讀寫結合,增強語感,著眼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
學生一日讀一篇好文章的同時寫一則讀書筆記,或寫一段小練筆。養成讀書即提筆的好習慣。讀書做讀書筆記,根據年級段不同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低年級要求記下從中學會的生字、新詞,簡單摘抄好詞佳句;中年級要求摘記好詞佳句,並摘抄、背誦自己喜愛的句段;高年級要求做讀書摘記,摘寫自己喜歡的句段篇章,提倡寫讀後感。寫,可結合教學要求統一進行,也可由學生自己隨時記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低年級可寫幾句話,中高年級可寫一段話,興到筆至,不作過高要求,重點為激發興趣,養成習慣。以上兩項活動學生可根據喜好自由選擇,但每周練筆的數量不少於2篇。讀寫筆記本可由學生自由選擇。學生還根據自己的愛好給自己的讀寫筆記配上插圖,或設計版面。實踐已經證實,只要學校、老師的激勵措施跟得上,學生的興致十分高漲。
3、「一課一講比口才」,使學生獲得敢於展示自我的自信
每堂課伊始,都安排1-2名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鍾演講。全班輪流,題材自選,提前通知,提前准備。低年級以講故事、誦兒歌為主,中高年級以朗誦、講故事、演講為主,鼓勵脫稿。對於部分自信心不夠強的學生或能力相對比較低的學生,教師事先做好個別指導。對於學生的演講,師生可做適當評價,評價以鼓勵為主,並提出指導性建議,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各校認真組織,有的學校還建立了專門的記錄本,由學生負責記錄,效果非常好。此項活動的開展,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了學生敢於面向全體展現自我的參與意識和自信心。
4、「一周一詩比朗誦」,使學生在誦讀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不斷提高
學生一周至少背誦一至兩首(篇)課本以外的古詩或優秀的篇章,以卡片或積累本的形式記錄下來,根據自己的喜好為詩文配上圖畫或解說。
5、「一月一報比才幹」
即由學生自己動腦動手,一月至少辦一份手抄報,在方寸之間,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幹。各校都為自己的手抄報起上了好聽的名字,如大麥島小學《浪花》報,山東頭小學《海韻》報,西韓小學《希望之星》,孫劉小學《春芽》報,中韓小學的《小星星報》等。各校的辦報水平也不斷提高。各校總結上學期的經驗、不足,對手抄報的設計作了改進,使版面更加靈活,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才能。
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作為最基本的內容要求全體參與,全員落實,面向全體,狠抓根本。活動中,要求教師多激勵,少批評;多指導,少打擊。盡可能的採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形成習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語文素養。
(二)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開展以上活動的基礎上,學校、班級還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創造性上好語文實踐活動課,創造性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詩文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比賽」「作文競賽」「語文知識競賽」「古詩擂台賽」,以小組、班級為單位組織「課本劇表演」、「書法、手抄報、讀書筆記展」等,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而專題性綜合實踐活動、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促進學生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
學校紛紛採取有力措施,為學生創設語文實踐活動的大舞台,營造積極的語文學習氛圍。如設立語文實踐活動展台、展牌,定期舉行相應的展覽、展示,給學生提供交流學習、共同提高的機會;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在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同時,也重視加強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間的廣泛聯系,重視加強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積極主動的取得社會與家長的支持,共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們獲得了自信,增強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加強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1.強化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閱讀教學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
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
教學中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積累。
2.好課外閱讀,在博覽中積累語言.
1.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知道學生精心選擇讀物。
3.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4.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
3. 增加作文練習密度,從寫中積累語言。
1.在學生易遷移的地方練習。
2.在學生易動情的思維處練習。
3.在易發散學生思維處練習。
4.在情節簡單處練習。
激發情趣,培養習慣,促進發展。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學生為主體,立足於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我們在實踐,在探索,在飛速向前 。

繼續閱讀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審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