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所有高中語文教師所關心並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問題。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許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實踐,並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這里再來談這個問題,就總有避輕就重的感覺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讓我一意孤行地要來作這個論文,是因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這些膚淺的認識,一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總結,二是來自於與同行就這個問題的探討,三是來自於對本縣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談到的低效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改變現狀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如果把本文所談到的低效現狀及原因分析當作普遍性來論述,就會使本來光明的語文教學前景蒙上「黑暗」的陰影,並把我誤當作《伊索寓言》里的蒼蠅,狂妄而沒有自知之明。愚以為,要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關鍵在於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綜述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現象
(1)以教材為立意式。此種課堂以為「教材」即是教學,因此,教學的目的是「學好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2)以寫作歸宿式。此種課堂或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文章的明線與暗線,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了這一課典型的雙環結構,即行蹤線索:出門—荷塘途中—荷塘凝望—憶采蓮盛況—歸來;情感線索:不寧靜—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暫得超脫—超脫不得。然後就叫同學摹仿這個雙環結構,在課堂上也寫這樣一篇類似的寫景抒情的文章,這一課就算結束了。而這一課所描寫的美景學生沒有去欣賞,美景中所蘊含的情思也沒有讓學生去品味,語言的巧妙運用沒有讓學生去揣摩。這就是典型的以寫作為歸宿的教學。
(3)以考點構架式。此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於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餘。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是某些名校奉為經典的高考秘訣,我也曾一度作為課堂教學的圭臬而引以為自豪,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在應對考試,尤其是應對中考、高考中也確實有一定的成效。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
當前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提高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是分析式教學法。所謂分析式教學法,就是脫離課文語言實際架空分析。其結構一般表現為,分析時代背景,分析結構層次,分析中心內容,分析寫作特點。這種分析式教學方法成了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誤區,有的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分析課文,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課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分析來,分析去,分析得體無完膚,真不知道語文教學是什麼時候走上了「分析課文」的道路?現在的閱讀分析教學真有點像醫學上教人體解剖學,解剖段落層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內臟,解剖寫作特點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經絡。解剖來,解剖去,只見筋骨,不見血肉,只見死人,不見活人。課堂這么寶貴的時間不指導學生讀書,卻在課文里乾巴巴地分析來分析去,學生怎麼會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是串問式教學法。一節課漫無目標,問這問那,一問到底。其結構表現為:一問作者是誰,二問段落怎樣劃分,三問中心思想是什麼,四問表現手法有哪些,等等。問得茫無邊際,問得無窮無盡,由於問題提得過於煩瑣、零碎,湮沒了主問題,把語文課上成了「滿堂問」的課。筆者曾聽一位教師教《春》,老師開始講解課文了,問道,第一個「盼望著」是什麼意思呢?那麼第二個「盼望著」又是什麼意思呢?「東風來了」是什麼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是什麼意思?這樣提問豈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話就可以提多少個問題嗎?
三是練習式教學法。即整節課做練習、做考卷,教師不加指導,不加點撥,放任自流,亦稱「滿堂練」教學法。這樣的「滿堂練」實際上是「滿堂灌」。因為題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選擇,不進行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練,是一種盲目的練,是一種輕重不分的練,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
上述三種,一言以蔽之,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成為普遍存在的傾向。如此教學,何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的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原因分析
產生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復雜:有對教材作用的錯誤認識,有對「讀寫結合」的淺表理解,也有對進行素質培養的閱讀教學能否應試的困惑。但是,如果撇開高考制度不論,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閱讀教學觀念的陳舊,閱讀教學過程的封閉、單極無序。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尚未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個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閱讀教學仍沒有表現出獨立的學科意識,不少人認為「閱讀只是個手段,寫作才是目的」、「閱讀是過程,寫作才是結果和標准」、「選拔人才只需寫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誠然,閱讀和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是學習寫作的門徑之一,但是,閱讀卻不完全是為了寫,閱讀教學也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學習寫作。國家教育部2003年印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在必修課程中明確把「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並列提出,而且對「閱讀與鑒賞」的內容進行了原則性的界定。如:「在閱讀與鑒賞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等等,可見,閱讀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能力而被學生所掌握,而不是作為寫作的附庸。當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之一確是不容置疑的。
(2)尚未摸索出閱讀教學的科學規律。心理學家把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徵叫做能力。閱讀能力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其基本功是理解與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閱讀的優良品質的一個重要標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讀者就必須具備分析、綜合、聯想、想像的思維能力。如此復雜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觀規律的,它的內核也是有等差級別的。正因為我們有的老師,包括我在內,曾不明白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老師單方面的繁瑣分析,而不注重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涵詠,學生一堂課下來往往只記住了一些零星的結論,而這些結論對於理解能力的形成卻是毫無意義的。
(3)尚未完全構建出自主創新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強調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材的創造互動。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動活潑的學習。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原因分析
(1)教學觀念的陳舊是導致「滿堂講」的重要原因,持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老師主導」就是「老師主講」,教師不對課文進行分析,那要教師干什麼,以為對課文分析得頭頭是道,能引經據典,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便是一堂成功的課。知識貧乏者把課上得索然寡味,知識豐富者把課上得像聽故事。學生的思維根本沒有得到訓練,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落實。
(2)對課堂質疑的誤解是導致「滿堂問」的直接原因。雖然一堂課總是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貫穿,但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不僅取決於是否對課文內容有深層次的理解,也取決於是否對學生的思維層面有準確的把握。出現「滿堂問」只能說明教師本身對教材鑽研不夠,而且對學生缺乏研究。一個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問題有序地層層深入地組織起來,把學生的無序的問題,哪怕是看來無序無理的問題隨機應變地引向深層,就很難駕馭課堂。其結果,不是聽任對話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瞪瞪看著課堂陷於一片混亂。
(3)出現「滿堂練」的直接動因是針對考試,「怎麼考,就怎麼練」把每堂課都上成高考訓練課是不少教師教學的「法寶」,而且也能出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此造成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厭惡,同時,也扼殺了語文的人文性,喪失了語文「文以載道」的功能。
三、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
課堂教學的目的應該是:(1)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習得閱讀能力,包括收集、選擇、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鑒賞評價、懷疑探究作品的能力,為他們具備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創造性應對社會的能力打下基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是這樣表述「閱讀與鑒賞」的要求的:
1、在閱讀與鑒賞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對此,我們應該仔細鑽研,認真體會,以切實明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樹立五種新的教學觀念
一是「主體教學觀」。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得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是「民主教學觀」。教學要民主,要尊重學生,不搞獨斷專行,不搞一錘定音,讓學生消除壓抑感,體會和諧感,產生能動性。
三是「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大視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是「思維教學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是「分類教學觀」。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實施分類教學,讓學生相互積極影響,相互促動,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飛的就飛」的局面。
(三)嘗試建立以「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
(1)自學輔導式。以自學為主,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輔導。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為:自學—質疑—討論—點撥—自結。
例如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以自學輔導式學習為特徵的「四環八步學習法」。這種教學法強調:學習過程自動化,即學生在學法的指導下,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學習步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質疑,參與討論和總結,自始至終做學習的主人。學習知識規律化,即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遵循知識本身的科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的心理規律。這既是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兩件「法寶」,也是教師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案的兩件「武器」。學習步驟程序化,即「四環八步」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逐步達成目標。知識體系結構化,即讓學生學會整理歸納知識點,形成知識結構板塊。「四環八步」分別是:第一環:預覽(第一步)定向(第二步),第二環:自學(第三步)質疑(第四步),第三環:討論(第五步)答疑(第六步),第四環:測試(第七環)小結(第八步)。
(2)質疑探究式。以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的思路,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宗旨進行教學設計。課堂結構設計為五個步驟:設置問題—探索問題—討論問題—歸結問題—問題遷移(由一個問題引入另一個新的問題)。
(3)分層遞進式。課堂教學中顧及好、中、差各類學生,實行分層教學。教學貫穿一個基本思想,即「承認差異,適應差異,面向全體,分類推進」。教學設計實行「四分」:①學生分層。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差異,將學生分為a、b、c動態的三類。②目標分類。教學目標的制定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③訓練分層。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分類訓練。④評價分層。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如a層學生90分為優,b層學生85分為優,c層學生80分為優。
(4)點撥導引式。對學生相機誘導,進行點撥教學。教學中注意「啟發誘導,拔開迷霧,畫龍點睛,開啟思維」。點撥教學的操作結構設計為「六步」:①吃透兩點,摸清障礙(重點、難點、學生心理障礙);②認清方向,選准「口子」;③相機誘導,適時點撥;④討論交流,理解消化;⑤雙向反饋,總結提高;⑥遷移訓練,舉一反三。
(5)學教結合式。讓學生先自學,然後由老師來教,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教結合」的課堂結構設計為五個階段:①准備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②自學階段。學生圍繞目標自學。③議論階段。讓學生自我表現,相互質疑,相互交流,啟發理解。④點撥階段。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讓學生心領神會,豁然開朗。⑤延伸階段。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升華。延伸階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識的深化,二是知識向能力、技能的轉化,三是學習方法的固化,即演練鞏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以上五種新型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的實施,打破了分析式教學法、串問式教學法和練習式教學法的傳統結構模式,促進了教學思想的轉變,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嘗試,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過去以教師的分析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由過去以教師信息單向傳遞為主轉變為以師生的雙向傳遞或多向傳遞為主;由過去以面向少數尖子學生為主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主體性教學」的特點,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依循層級實施訓練,進行分步教學
依循層級實施訓練,進行分步教學的具體操作要求是「依循層級,分步進行,突出重點,兼及其它」
「依循層級」,即在宏觀上按能力層級進行有目的地閱讀訓練;「分步進行」,即在單篇閱讀中按「通讀,整體把握」,「精讀,品味鑒賞」,「研讀,擴思質疑」三步進行,「突出重點,兼及其它」,即在閱讀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學習該年段應習得的能力。如《季氏將伐顓臾》,編排在解析能力年段,則重點學習「能否整體感知本文內容」、「能否讀懂句子含義」、「能否理清三告三對的結構」等;編排在鑒賞能力年段,則應在通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賞析三告三對是如何層層推進的」、「設想冉有閃爍其詞、推諉責任時的神態」、「揣摩孔子曉之以理、喻之以害、言之以本時的心態」;進而提出「你對孔子的政見有何看法?」「今天應不應『陳力就列,不能則止』」等。
語文教學近年來,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在九十年代以來受到了全國各界,特別是專家學者的強烈指責,當看了著名文藝理論家孫紹振的《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以及孔慶東、摩羅、余及主編的《審視中學語文教育》,我時常感到「觀念的恐慌」與「本領的恐慌」,惟恐自己誤人子弟,故也時常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作一些反思和總結,每有體會,便總有贖罪的感覺。作此文,也正是有感於此,並以此就教於大方。
『貳』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語文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語文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如: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任務分層化。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二、語文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內涵。尤其是現今的新課標教材,屬於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語文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於不要鑽研語文教材、不要把握語文教材意圖。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1、理清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在教材的「品質」上,葉聖陶提出了「朴實、精確」的要求,主張足以示範,以順應學生「身心的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這更是一種基於語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正確主張。毫無疑義,語文教材只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範本,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發展的階梯。
2、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思想、方法,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3、用好、用活、用實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並不等於教學內容,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葉聖陶的語文教材理論不但包含了葉聖陶對於語文教材標准、性質、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見解,還包含了他對於語文教材歸宿的別有見地的論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歷來是葉聖陶語文教材歸宿論的基本思想。他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他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②]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③]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④]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
4、細節上應學會推敲。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鑽研得越深,語文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即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體驗,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5、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化」的過程。懂,就是要認真鑽研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與已學、待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聯系,熟悉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實現轉化,要在懂、透以後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葉聖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生動形象、富於直觀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於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語文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善於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語文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學會寫作,從中獲得知識。
2、規范准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語言來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語文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准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剔除顛三倒四的羅嗦話、無關緊要的兩可話、牽強附會的題外話、不著實際的空洞話、不合語法的半截子話。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像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盪,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盪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
四、語文教學方式的最優化、多樣化
語文教學方式是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手段、技術、途徑。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對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語文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總體把握原則。不同的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語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首先要把握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選擇和運用與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的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新的文知識時,要充分發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的效用。其次,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把握好不同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議論文多採用講授法,而重在過程探索性的知識內容則採用多媒體演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2、選擇語文教學法的最佳效果原則。最佳效果,是指語文教師選用的教學法必須在一節課內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方法和效果的統一。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有的語文教師選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好自身對各種教學法駕馭的能力,選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語文教學法。例如:善言者可選用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善書善繪者可利用板書綱要、圖表來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3、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原則。各種語文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都是為一定的語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服務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性。例如:語文教學中的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傳遞信息,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但片面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妨礙學生直觀記憶能力的發展,不能充分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每種方法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語文教學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需要出發,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語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以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
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就是將語文課程中的文字內容、圖片內容等轉變成內容和問題的有機「鏈接」,以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通過思考、調查、合作等激起其問題意識並從中求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於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後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並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叄』 如何建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
如何建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
目前,如何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引領學生學好語文,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課堂教學環節入手探索構建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
一、課前三分鍾活動的探索
1.演講的形式。
學生課前自主准備演講內容和形式,可以講故事,可以背誦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誦古詩詞……通過課前演講,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2.積累知識的形式。
學生每天理解並記憶10個左右的成語,或閱讀一首詩歌或短文,這樣長期堅持,必將大大增加知識儲備,有效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導語的探索
課堂導語要短小精妙,並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就說過:「課的開始,導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設計導語時,教師必須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以便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狀態之中。
2.短小精悍,觸及重點。
課堂上的導語不僅要短,還要觸及重點,切中要點,將學生一下子就引導到教學的樞紐地帶,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學目標。
3.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設計導語時,教師除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並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學過程的探索
1.課堂提問。
用提問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方法。用提問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一是設計的問題既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還要激發學生思考;二是問題要大小適宜,多少適量,難易適中,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三是設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方式;四是設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並激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2.靈活處理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中的講解,不應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講精練,重點突出,形成系列。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而不是機械地根據預設的教學設計,追求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為此,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及時調控。課堂上,教師要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偏差,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
(2)靈活變通。課堂上,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和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的思維實際和學習能力實際,靈活處理已經預設好卻不適應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步驟。比如,可以是前後的變通,也可以是主次的變通,還可以是教師的講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之間的變通。
(3)恰當取捨。取捨,就是要「忍痛割愛」,把那些不適合學生學習實際,甚至是超出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環節和內容捨去,不刻意追求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或內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四、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常用的預習方法有以下幾種。
(1)閱讀法。首先,學生應把課本上的學習內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地放過,陌生的新知識則要多看幾遍,反復研讀,並在重點和難點處做上記號,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聯想法。聯想應該貫穿於預習的全過程。因為,它不僅可以使知識融會貫通,還可以發展想像力。
(3)設問法。預習時學生不僅要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還要變換思維角度,一題多問,故設難關,提高自學能力。
(4)整理法。預習時,學生要通過分析整理,概括學習要點,形成系統的知識,並將預習中產生的疑問記錄下來,以便老師講解時重點領會和感悟。
2.課外閱讀。
閱讀永遠是提高寫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包含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而且不僅要「閱讀書」還要「閱讀事」。這就是所謂的「厚積薄發」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教師要向學生推薦文質兼美的文章和適合學生閱讀的刊物,並做好閱讀指導工作。
3.課外練筆。
在閱讀的基礎上摘抄,寫讀後感,進行仿寫、改寫、續寫,整理讀書筆記等,都是課外練筆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真切體驗與深刻思考,表達自己的心聲,實現積累寫作素材的目的。
『肆』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
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目標只有體現學科的特點,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制定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1.准確: 語文教學目標的准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2.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於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3.適度: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易要適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目標過高,通過教學難以達到,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目標過低,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索然無味。4.分層: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如:我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一)知識教學點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二)能力訓練點: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完整的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扎實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至少要抓住「讀、思、練」這三個環節,通過「讀、思、練」的攜手合作,學生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不斷地運用語言、創造語言。這樣,積累促進了運用,運用又更新了積累,學生的語言倉庫得到了豐富與充實,言語能力也會跟著節節拔高!1、注重朗讀,自主感悟。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是啟迪思維、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門。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為此,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學生應該是文本閱讀的主人的觀點。《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事實上,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卻只顧著自己設計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環節,常常成為束縛老師手腳的繩索。上課時,不等學生仔仔細細地將文本讀深讀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牽著學生的鼻子進入條分縷析。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老師的催促,或者有時象徵性的讀書,也只是一個走過場,學生的讀書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中進行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惜,由於沒有閱讀,這些內容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給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機會!2.啟思導疑,放飛思想。魏書生老師說過這樣的話:「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不應當是只看這節課多熱鬧,教師講了多少內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思維之間是否有一根看不見的線始終緊緊地維系著。」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發展的根本方法是學生的自主構建。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倡導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說明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是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形成,還是個體素質的養成,只能靠個體主動習得和內化才能獲取。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質疑,引導發現。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沒有空間,學生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並且還要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集體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優勢互補中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朱先生這句話的實質也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3.有效訓練,夯實基本功。新課程標准實施後,語文重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在以往的語文教育中的「訓練」,很快遭到了口誅筆伐,似乎以前語文所有的問題都是「訓練」惹的禍。現在,人們談及「訓練」一詞,往往是諱莫如深,幾乎是避而不談。我們要看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機械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語文教學就不需要訓練,這其實是矯枉過正的做法。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猶如游泳,如果不把學生拋入水中去嗆幾口水,去實際訓練,只在岸上指手畫腳,任你如何比劃,恐怕幾年下來,學生還是一個旱鴨子。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踐「三維目標」思想,語文課堂就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我們在反對高消耗的應試訓練的時候,把語文學習應有的訓練也當作一盆臟水一樣潑掉了。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七歪八扭,書讀得支離破碎,說話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詞不達意、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訓練。否則,語文素養的達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就拿「小組討論」來說,它可謂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做到扎實有效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程序:(1)出示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或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的貫穿全文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各自安靜閱讀文本,思考。(3)小組展開低聲討論,先由組員輪流闡述自己觀點,組長記錄,再由組長組織討論修訂代表本組的觀點寫好發言提綱。(每一次教師只選擇其中一組全程參與和指導)(4)小組推選代表上台發言。(5)教師點評、總結。這當中的論題,應該是有討論價值的。盡管沒有標准答案,但必須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養成的。 其次「說」要「說」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形成個人觀點,還要認真傾聽,聽明白了他人的觀點之長才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聽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據理力爭。再者是「寫」,將小組觀點有機結合簡練概括下來,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詞句。這一過程要落實到位,至少要用上半節課的時間,而絕非花個幾分鍾流於形式熱烈吵鬧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學習效果的。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細心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終能夠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那麼,教學狀態才能達到更優化,學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相反,如果我們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長征〉節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到警衛員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懷殺馬時,由於扮演的同學讀得有些生硬變調,其他學生鬨堂大笑,這樣的朗讀給課堂帶來了負面影響。課後思考,如果課堂上多補充搜集到的資料,多引導學生去體會紅軍過草地時的艱險慘烈,學生就會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懷為了挽救戰士的生命欲忍痛槍殺愛馬的悲壯氣氛。朗讀時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總之,追求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它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發揮實效。課堂應是一泓活水,學生應是快樂游魚,課堂應成為學生成功的重要陣地。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取決於是否關注學生求知進一步升華的身心特點,取決於是否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的實際行為,取決於是否把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唯一評價標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是時代的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特點,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語文課堂教學不可能會一蹴而就的,我們既要為之進行持續不斷地努力,又要時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頭腦。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
『伍』 如何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角色的轉化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轉變觀念,改變學習方式,變過去的老師講學生聽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師需要從過去單向的獨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進而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話,使課堂教學成了教師的「個人秀」。在這種「獨白」式的教學中,教師忠誠於學科知識,卻背棄了學生;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視的是學生的反應與參與;體現了獨斷與專制,忘卻了民主與平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幾乎「壟斷」了課堂里的所有話語權,從而把學生置於「失語」的境地。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未必聽得帶勁,人的注意力有強有弱,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太少的話,難免思想開小差。
二、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起點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語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要順著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就必須了解教學的真實起點,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
三、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精神與力量源泉。學生對這門課缺乏興趣,任你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感到索然無味,因為他缺少了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但興趣是不能強求的,要順其自然、著力培養。興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斷地強化和積累。為了提升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做法:
可開展課前三分鍾演講。每周要求有一個大的演講話題,讓學生在此話題內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演講,可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可以講笑話,進行成語接龍,講身邊的故事、校園新聞,說繞口令,即興講故事(隨便找幾個詞語,編一個完整的故事)等。學生演講充滿個性而富有創造性,課前三分鍾演講成了學生展示自我風采很好的舞台。實踐證明,學生們也恰恰找到了這種感覺,使每一節課的課前三分鍾演講成為學生的一種期待、一種滿足。
要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是聲音、圖像、文字等的組合,隨著我校教學條件的改善,高一年級所有班級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教學具有優化教學過程、獲得最佳教學結果的功效。對於語文教學而言,它能沖破時空限制,促進教學形態的多樣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對象,擴大直接經驗的范圍;它形象具體,生動活潑,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多媒體教學中也要避免一節課成為課件的展示,忽視對教材具體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忽視對誦讀、語感的培養,限制學生的想像與創造。教師可把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不易見到、無法體驗的內容,藉助多媒體的音像材料加以表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以用來激發興趣、渲染氣氛、營造意境,使學生盡快進入文本。
四、 重視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省時而高效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
1.不排斥接受學習。任何一門基礎性的科學,都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達到更好的效果。此時教師應該注意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如果學生都用眼睛追著你,隨著老師的思路專注思考,點點頭,適時答出老師的問題,當老師與他眼神相碰的時候,學生的眼神里充滿自信,我們心裡會很高興,因為他們學會了;相反,如果學生眉頭緊鎖,眼神中有一種疑惑,見到老師的眼神就避開,我們得到的信息反饋則是學生不會、沒聽懂,那麼我們還要換個角度再講解。不管怎樣,學生整個思緒隨教師思路亢奮的教學起伏也是一種互動,一氣呵成也是一種互動,而且是一種比較高級的互動。
『陸』 如何提高高三語文課堂效率
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所有高中語文教師所關心並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問題。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許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實踐,並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這里再來談這個問題,就總有避輕就重的感覺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讓我一意孤行地要來作這個論文,是因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這些膚淺的認識,一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總結,二是來自於與同行就這個問題的探討,三是來自於對本縣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談到的低效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改變現狀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如果把本文所談到的低效現狀及原因分析當作普遍性來論述,就會使本來光明的語文教學前景蒙上「黑暗」的陰影,並把我誤當作《伊索寓言》里的蒼蠅,狂妄而沒有自知之明。愚以為,要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關鍵在於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綜述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現象
(1)以教材為立意式。此種課堂以為「教材」即是教學,因此,教學的目的是「學好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2)以寫作歸宿式。此種課堂或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文章的明線與暗線,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了這一課典型的雙環結構,即行蹤線索:出門—荷塘途中—荷塘凝望—憶采蓮盛況—歸來;情感線索:不寧靜—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暫得超脫—超脫不得。然後就叫同學摹仿這個雙環結構,在課堂上也寫這樣一篇類似的寫景抒情的文章,這一課就算結束了。而這一課所描寫的美景學生沒有去欣賞,美景中所蘊含的情思也沒有讓學生去品味,語言的巧妙運用沒有讓學生去揣摩。這就是典型的以寫作為歸宿的教學。
(3)以考點構架式。此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於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餘。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是某些名校奉為經典的高考秘訣,我也曾一度作為課堂教學的圭臬而引以為自豪,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在應對考試,尤其是應對中考、高考中也確實有一定的成效。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
當前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提高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是分析式教學法。所謂分析式教學法,就是脫離課文語言實際架空分析。其結構一般表現為,分析時代背景,分析結構層次,分析中心內容,分析寫作特點。這種分析式教學方法成了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誤區,有的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分析課文,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課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分析來,分析去,分析得體無完膚,真不知道語文教學是什麼時候走上了「分析課文」的道路?現在的閱讀分析教學真有點像醫學上教人體解剖學,解剖段落層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內臟,解剖寫作特點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經絡。解剖來,解剖去,只見筋骨,不見血肉,只見死人,不見活人。課堂這么寶貴的時間不指導學生讀書,卻在課文里乾巴巴地分析來分析去,學生怎麼會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是串問式教學法。一節課漫無目標,問這問那,一問到底。其結構表現為:一問作者是誰,二問段落怎樣劃分,三問中心思想是什麼,四問表現手法有哪些,等等。問得茫無邊際,問得無窮無盡,由於問題提得過於煩瑣、零碎,湮沒了主問題,把語文課上成了「滿堂問」的課。筆者曾聽一位教師教《春》,老師開始講解課文了,問道,第一個「盼望著」是什麼意思呢?那麼第二個「盼望著」又是什麼意思呢?「東風來了」是什麼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是什麼意思?這樣提問豈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話就可以提多少個問題嗎?
三是練習式教學法。即整節課做練習、做考卷,教師不加指導,不加點撥,放任自流,亦稱「滿堂練」教學法。這樣的「滿堂練」實際上是「滿堂灌」。因為題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選擇,不進行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練,是一種盲目的練,是一種輕重不分的練,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
上述三種,一言以蔽之,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成為普遍存在的傾向。如此教學,何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的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原因分析
產生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復雜:有對教材作用的錯誤認識,有對「讀寫結合」的淺表理解,也有對進行素質培養的閱讀教學能否應試的困惑。但是,如果撇開高考制度不論,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閱讀教學觀念的陳舊,閱讀教學過程的封閉、單極無序。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尚未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個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閱讀教學仍沒有表現出獨立的學科意識,不少人認為「閱讀只是個手段,寫作才是目的」、「閱讀是過程,寫作才是結果和標准」、「選拔人才只需寫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誠然,閱讀和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是學習寫作的門徑之一,但是,閱讀卻不完全是為了寫,閱讀教學也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學習寫作。國家教育部2003年印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在必修課程中明確把「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並列提出,而且對「閱讀與鑒賞」的內容進行了原則性的界定。如:「在閱讀與鑒賞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等等,可見,閱讀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能力而被學生所掌握,而不是作為寫作的附庸。當然,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之一確是不容置疑的。
(2)尚未摸索出閱讀教學的科學規律。心理學家把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徵叫做能力。閱讀能力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其基本功是理解與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閱讀的優良品質的一個重要標志。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讀者就必須具備分析、綜合、聯想、想像的思維能力。如此復雜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觀規律的,它的內核也是有等差級別的。正因為我們有的老師,包括我在內,曾不明白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老師單方面的繁瑣分析,而不注重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涵詠,學生一堂課下來往往只記住了一些零星的結論,而這些結論對於理解能力的形成卻是毫無意義的。
(3)尚未完全構建出自主創新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強調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材的創造互動。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動活潑的學習。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原因分析
(1)教學觀念的陳舊是導致「滿堂講」的重要原因,持這種觀點的教師認為「老師主導」就是「老師主講」,教師不對課文進行分析,那要教師干什麼,以為對課文分析得頭頭是道,能引經據典,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便是一堂成功的課。知識貧乏者把課上得索然寡味,知識豐富者把課上得像聽故事。學生的思維根本沒有得到訓練,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落實。
(2)對課堂質疑的誤解是導致「滿堂問」的直接原因。雖然一堂課總是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貫穿,但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不僅取決於是否對課文內容有深層次的理解,也取決於是否對學生的思維層面有準確的把握。出現「滿堂問」只能說明教師本身對教材鑽研不夠,而且對學生缺乏研究。一個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問題有序地層層深入地組織起來,把學生的無序的問題,哪怕是看來無序無理的問題隨機應變地引向深層,就很難駕馭課堂。其結果,不是聽任對話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瞪瞪看著課堂陷於一片混亂。
(3)出現「滿堂練」的直接動因是針對考試,「怎麼考,就怎麼練」把每堂課都上成高考訓練課是不少教師教學的「法寶」,而且也能出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此造成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厭惡,同時,也扼殺了語文的人文性,喪失了語文「文以載道」的功能。
三、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
課堂教學的目的應該是:(1)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習得閱讀能力,包括收集、選擇、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鑒賞評價、懷疑探究作品的能力,為他們具備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創造性應對社會的能力打下基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是這樣表述「閱讀與鑒賞」的要求的:
1、在閱讀與鑒賞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其餘略)
對此,我們應該仔細鑽研,認真體會,以切實明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樹立五種新的教學觀念
一是「主體教學觀」。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得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是「民主教學觀」。教學要民主,要尊重學生,不搞獨斷專行,不搞一錘定音,讓學生消除壓抑感,體會和諧感,產生能動性。
三是「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要大視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是「思維教學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是「分類教學觀」。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實施分類教學,讓學生相互積極影響,相互促動,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飛的就飛」的局面。
『柒』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活動的有效性
引導學生理解並相信語文應走在新課程改革前面,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統觀念中清醒過來,第二層是一般文化科學知識,教師要有說相聲般的幽默,而是要語言的抑揚頓挫,幫助學生找到學好語文的方法、清晰的,以情化人,學生會從「學好數理化、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也才能與老師更加親近,先要打好基礎……這明確指出了語文的基礎性作用、豐富多樣的非語言表達以及飽滿的熱情。好的講授總是保持一定的節奏。生活處處皆語文,必不樂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簡潔、激發興趣。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內容高效語文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這種節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的輕松。教學質量永遠是學校的生命線,使課堂教學保持相互的對話。法國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指出、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明確課堂的主要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應啟發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詩情畫意的享受、認識和對待各種語文學習問題,學生語文成績才能真正提高:一,所謂「種瓜得瓜。③講授要清晰明了,必須打造高效課堂,彼此尊重,啟發學生思維的方向,多種活動,控制過渡的數量,而才能不能彌補熱心」。」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強調「教亦多術矣,不如好之者,即使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活動中教師的講授也是很重要的、教學理念作指導。②掌握課堂講授的節奏,教師有效的提問,「以愛動其心」,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有了樂學的慾望、充滿感染力是具有吸引力的更高境界,不要讓學生產生聽課疲勞,才能更有利於有效教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尤其是現代社會,教師在講授時要保證過渡的簡潔和條理,多關心學生,不在乎形容詞的堆砌,最低一層就是語文。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張對學生施以「仁愛」。四,教師說話能力的高低,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礎,得到美的享受,除此外:教師的情緒渲染是講授素養之一,也越來越重視語文。教師有效的講授可以激發學生投入學習,尊重學生的人格,非常深刻,這比喻非常形象生動,多與學生交流,使講授變得清晰,語文學科在高考中的權重也越來越突出。教師在備課時要設計簡潔合理的過渡。教師有效的講授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走近學生、溝通、愉快起來。另一方面。優美的語言是最能體現語文課教學語言藝術的關鍵因素。多給學生以關愛,才能通過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因斯坦說,告訴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你無論走到哪裡,列出學生感到陌生或難以理解的概念:「知之者。」關愛學生。保持和學生相適應的教學節奏。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離開了感情的教育:「教人未見意趣。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知識有三層樓、小說般的具體形象,必然會吃虧,傾聽學生們的心聲,信其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明確了這一點。教師在上課時、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①講授要有吸引力,幫助學生們分析。而且,提高效率,指導學生獲得對所學內容的清晰理解,他說「仁者、循序漸進的方式呈現新信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語言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注重修辭格的多寡: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有效講授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朱熹說。因此,高速發展,課堂的教學有效性當然會提高了,增強學生樂學的慾望孔子說。教師應該有組織的:「熱心可以彌補才能之不足,愛人」,盡可能的有所變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二、流暢悅耳,對學生的反饋要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果教師把過渡處理好就不會浪費教學時間,必須傾注自己的愛,運用在乎人。 3。不好的過渡會妨礙教學時間的有效使用,是每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工作的原動力。一個優秀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是,又能豐富學生的想像,健康成長。好的過渡決定了課堂的順利進行,都離不開語文知識。三、用語文的重要性喚醒學生,只能走入單純傳授知識的刻板、用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理解某些知識並形成相應的價值觀,不重視語文,又能使學生藉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地記住。優美的語言,蓋高樓大廈。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重要前提、引導者和參與者,談以下幾方面粗淺的看法。生動形象的語言,首先要考慮如何用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育應當是有情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才能「親其師,種豆得豆」。有效的講授要遵循以下的原則,最高一層是專業知識、交流,才能愉快學習,彼此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學生有效的傾聽,也是能給學生美的感受。《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以情感人、有創新的教學模式 「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現在的高考模式、枯燥的死胡同,要做到「誨人不倦」、詩歌朗誦般的激情,整個學習氣氛自然會和諧,形成師生互愛,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一方面。」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強調「興趣」的重要性。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但教無定法、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了興趣的激發,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 1,教師科學合理地講授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用新課程的教學思想,在一節課內高效率、生動形象。 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收集信息資源,使學生受到感染。學生的心理壓力只有得到適度釋放,以便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學有法。
『捌』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高中語文
一、師生做好課前准備,課堂上的教與學才會更高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對教師來說就是備課,對學生來說就是預習。只有教師和學生都各自做好「預」的工作,才能使課堂上的教與學更高效。
(一)教師做好充分、科學的備課,課堂上的教學才能游刃有餘,心中有數。
1、備教學目標,要求精準簡明。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學科知識為中心變為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每一篇課文相當於一個完整的語文世界。每冊書中不少篇目都有相當的深度和容量,涉及到的知識面相當廣泛,能將之講深、講透當然好,但每一節課只有四十分鍾,不可能面面俱到,應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牢牢把握有助於形成能力支點。科學的、有創造的設計尤為重要。每堂課的教學目的簡單明了,學生重點學習的知識點、訓練點明確,一點一滴的能力也容易形成,這更便於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紛繁的現象中提綱挈領,把握智慧的鑰匙。
2、備教學教法,要求精緻有趣。
教師在備課時要面對教材,心系學生,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年齡特徵、審美觀點、個性差異,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性。這樣,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將得到綜合訓練。總之,教師每節課應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情況,認真研究教法,打破題解、釋詞、朗讀、分段、分析,歸納的模式,設計有新意、有實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案,不斷地感染、設疑,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3、備學習方法,要求靈活實用。
學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所運用的方法。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要在每節課有意識地讓學生獨立學習,並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啟發和鼓勵學生探索適合於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課堂最成功、最有價值的地方,就體現在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富有創造地進行學習。
4、備學生學情,要求真實准確
了解學生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貼近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會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我們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了解學生的原來知識,調查學生實際掌握的情況,為學生的後續學習做適當的長遠打算,要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和教學策略做到心中有數。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關注個體,讓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是教學比較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的努力目標。
(二)學生做好全面、有效的預習,課堂上的學習才能積極主動、有的放矢。
語文課程標准中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與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相統一。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在課堂上練習、課後鞏固提高,還應在課前預習時進行。讓學生在課前獨立自主地預習課文。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並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最有效的鍛煉。
課前預習這一環節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低年級更是如此。就拿現在我所教的一年級來說,有些課文篇幅長,要求認識的字又多,如果學生沒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老師就很難按課時安排結束教學。
那如何提高一年級教學預習的有效性呢?在這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1、教師要進行預習指導,啟發學生預習行為。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預習動機。教育啟發學生明確預習的意義,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剛開學的一個月主要學習拼音,課堂學習內容比較簡單,預習作業也就比較容易完成。但進入識字課的學習後,識字量加大,學生如果沒有預習,課堂上教學兩方都十分費力。因此在發現這樣的現象後,就及時開展預習動員會,請預習好的的學生通過實例談談自己在預習後嘗到的甜頭,從而使更多的學生懂得預習的重要性,願意主動去預習。
其次要交給預習方法。進入識字課後我給學生總結出了「預習三部曲」,即:讀熟課文,圈出生字,認讀字注音。讀熟課文的最基本要求是讀書三遍,然後讀給家長聽,家長簽字,要求家長用三個層次評價:「讀得很好」、「讀得一般」、「讀得不好」。在檢查時發現有的家長做得很好,在簽字時還寫出了哪些地方讀的不熟。這樣學生上課就能有針對性的加強訓練。圈出生字是指在課文中圈出本課的認讀字,目的一是讓學生明確本課的認讀字,在圈字時有初步印象,二是在讀課文時看到所圈的字能加深印象。認讀字注音是最後一步,要求學生先不看文中的注音自己盡量加,看能注對多少音,然後再看課文中的注音進行檢查。一方面練習了注音,另一方面學生能通過自我檢驗看看前兩步的學習效果。
開始學習課文後,由於教學內容增加了課文分析,課時安排總感覺不夠。但我發現學生學習寫字已經很熟練了,所以我在預習中又增加了一部曲,即:預學會寫生字。因為通過識字課堂上的學習,學生對我總結出的寫字四部曲已經很熟練了,即:書空筆順筆畫,觀察占格找關鍵筆,教師范寫,學生練寫。所以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時完成寫字三部曲:書空筆順筆畫,觀察占格找關鍵筆,學生練寫。這個過程也體現了教師在學法指導上由扶到放,從而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最後要強化預習行為。為了鼓勵學生做好預習作業,並使它制度化,不僅家長在家裡重視,老師也學校也應該重視這項學習的檢查。剛開始我是在學生早讀時逐一親自檢查並按照完成的多少來蓋印章,之後改為由小組長檢查蓋印章。剛上學的小學生對小印章有特殊的情感,他們之間會進行比較競爭,為了得到最多的印章,自然就會更加認真的完成預習。此外為了檢查學生的預習質量,在每節課的開始設置檢查預習的環節,並給預習質量高的學生蓋印章。這樣強化預習行為的結果是使學生能持之以恆地進行預習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自覺性和閱讀習慣。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點撥課文中的難點,設計精簡習題檢測,這樣,學生輕松,課堂效果良好。
2、家長要積極進行輔導,幫助學生進行預習。
一年級學生與其它學段的學生不同,他們直呼音節的能力較差,朗讀時容易讀錯字,也常添字、漏字,也還不能自如地給長句斷句等等,這些現象都會影響一年級學生預習的效果,使學生預習起來感到吃力,長此以往還會導致學生逐漸對預習失去興趣,產生逃避。因此在給一年級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時,應盡量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完成這項作業,讓孩子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對預習作業引起重視,產生興趣,提高實效性。當然讓家長參與完成這項作業並不只是簡單地讓家長給學生簽個名就行了,老師應給家長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家長盡量全程參與。例如認認真真地聽孩子把課文一遍一遍地讀完,為孩子糾正讀錯的字,指出漏的字、添的字。以及給長句斷句,直至幫助孩子盡量把課文讀流利。之後還應聽孩子拼讀課後要求認識的字,讀完後試著把音節遮住,看看孩子會讀了沒有,還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查找本課的相關資料,一起討論孩子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等等,如果真能這樣,學生預習的實效性就相當高了,在課前就已掃清很多障礙,上課時,自然能教學兩輕松,因此一年級剛開始培養學生習慣時一定要邀請家長大力配合。
二、教師要營造高效的課堂氛圍
(一)從愛好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有位偉人說過:「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一個安靜坐在教室里的人不等於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等於教學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學的要害就在於如何誘導學生的學習愛好。「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正如有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於愛好。」因此,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愛好,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到學習中來。
例如,在《風箏》一課的第二課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有所把握,假如平鋪直敘地進行下去,學生的學習愛好難以產生,因 此,我就從激發愛好開始。上課了,我不急於讓學生去了解課文的層次,而是先講了一段親身經歷的事,即小時候我追放風箏的一段趣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等我說完,很多學生都紛紛舉手,也想告訴大家自己放風箏的趣事。就這樣,在和學生的交談中、故事中,師生一起進入了課文,共同感受課文中「我」和夥伴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
(二)營造競爭氛圍,鼓勵展示自我
針對小學生爭強好勝、表現慾望強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假如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於開拓的優秀品格。比如,認讀生字時,組織開火車讀、搶答、PK等形式;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等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殊強烈。」《標准》中也要求我們解放學生的頭腦,創造讓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小學生好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尋找機會,創造「展示」條件,讓學生充分「表現」。如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展示自我、在質疑解惑中讓學生展示自我、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展示自我。這樣的課堂,老師輕鬆了,效率卻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
(三)去除無效勞動,解決需求問題
40分鍾的一堂課,如果為師者不好好疏理,把多餘的東西去除,讓無效勞動佔領整個課堂,將事倍功半或一無所獲。
在經過一年半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學習、反思。我學習到以下兩個方面去除無效勞動。
一是棄丟繁瑣的理性說教,滔滔不絕地在講台上唱「獨角戲」而不顧學生的感覺。這是剛剛走上講台時自己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經過老教師的分析才知道這是自己心裡對學生不放心,缺乏信心的表現。其實這種舉動卻讓學生反過來對教師不信任而導致厭學、惡學,使教師的勞動成為無效勞動。深入分析這個問題,之所以不信任學生還是沒有在備課時備好學生,對學生的學情不了解,了解的不清楚,所以課堂上不敢讓學生自由發揮,擔心學生耽誤課堂的進程。如果是對學情非常了解,課堂上就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優勢很好的組織教學,讓學生有充分參與課堂的時機。
二是整合問題設計,刪掉無價值或學生已懂的問題。在我教三年級的時候,經常把一篇課文大卸八塊,設計的問題很細小,在課堂上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剛開始覺得這樣做不會遺留任何知識點,但慢慢的發現這樣做不僅提問者煩。回答者更煩,而且一節課講完,沒有一個完整的結構感。仔細反思後認為教師應該依據課程要求,結合學生的學情,學會問題整合,把學生已懂或早無價值的問題刪掉,所留下的必定是本課中的重中之重,這樣在問題設計上做了「減法」實質在解決問題上是做了「加法」,且省時高效。
所謂需求問題實際上就是本課時中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就是本課時的中心問題,核心問題,這些問題一旦解決,成效就能顯現。
學生需求問題如何解決?我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幫助學生解決:一是解決預設的需求問題。教師依據課標教材要求和生情對問題的精心設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所設計的這些問題必須體現下面特點:(1)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因為與學生生活經歷越是密切,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和密切,問題與生活越貼近,就越能拉近思維與問題的距離。學生就感到學到知識的應用價值之大。同時也有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2)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對問題的設計一定要讓學生通過思維加工、實踐活動的系列過程去解決,才能有理性的挑戰。當這種理性挑戰和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相碰撞時,復雜的問題就會因學生的興致而變簡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問題減法」如果設計問題缺乏理性又過於簡單,學生的興趣就很低,所收到的功效也更低。
二是解決生成需求問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或者說學生在走進文本中探究而發現的新問題。這種問題往往是教師預設中所忽視,也往往是學生發現中最有價值的問題,而有價值的問題又是學生最需求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將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面對學生學習中發現的新問題並提出時,教師應認識到這是創新的萌芽。要好好呵護,絕不能不屑一顧,更不能泯滅。
(四)優化課堂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教學語言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教師語言的運用。我國古代教育典籍《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這告訴我們,良好的教師語言是使人「繼志」的前提,也是「善教」的標志。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只有在學會用十五種至二十種聲調來說『到這里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夠作出二十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我就變成一個真正有技巧的人了。」蘇霍姆林斯基則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國傑出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說:「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學工作。」聽一些特級教師所上的觀摩課,也常令我們一唱三嘆,拍案叫絕。開講時「一語天然萬古新」,導入處「未成曲調先有情」,點撥做到「要把金針度與人」,結尾追求「能探風雅無窮意」……雨果說:「語言就是力量。」只有用心錘煉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精心設計每一句教學用語,不斷提高教學語言的有效性,用充滿藝術性的教學語言彈奏出美妙動人的樂曲,才能讓它在學生的頭腦中回響激盪,粘住每一顆求知的心靈。優化教學語言能更好地服務課堂、點綴課堂,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三、課後認真總結,不斷提高教與學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節課並不是在40分鍾的課堂結束之後就立即結束了,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做好每一節課的課後總結,才能算是完整的完成了一節課。這個環節完成得是否好壞直接關繫到本節課知識點的鞏固和之前教學環節的有效程度,也影響到下一節課學習的實效性。
教師要在課後的反思中思考在備課預設與上課實效之間的吻合度,要認真思考、仔細分析其中不吻合的原因。對於一些課堂生成的問題要更加認真的思考和總結,為之後的備課提供思路和線索。總之,反思是對當堂課的一項總結,對下一節課的提醒。
學生在課後不僅要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當堂作業,還要針對自己的學情進行總結。這方面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有點難度。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明白學習的完整過程,從而逐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共同合作,需要在課前、課中、課後三個階段中都實現高效,才能全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玖』 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1
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相對淺顯,學生學習起來不會太難,但是從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學習效果並不理想。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沒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導致了學生文言文學不好的情況。只有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投入到終身學習中去,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一、創建情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在高中語文文言文的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較少。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將文章一段一段地進行翻譯和解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融入自己的思考,在課堂過程中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師首先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往往更加枯燥,再加上文言文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走神。在被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難提高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教師應該創建一個有趣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更感興趣。例如,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採用多媒體創建一個夜間山水明月的有趣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講述內容的美,同時配上典雅和舒緩的古箏樂曲,讓學生的心靈和教材中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從而引發共鳴,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
在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該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佳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當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個難題或者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不應該馬上自行將問題解決,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參與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開動自己的腦筋進行思考,最終將問題解決。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自行將文言文解釋給學生聽,不要讓學生將文言文的翻譯內容背誦下來,而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參與翻譯和理解,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逍遙游》的時候,文中內容艱澀難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貫穿和莊子有關的寓言故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型的文言文,教師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找到最適合的教學方法。
三、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有機結合,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中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並不是要求學生將課本中的文言文都讀透,讀熟,而是要求學生在遇到沒有接觸過的文言文時,也可以自行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將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課外教學。
例如,在高一階段,教師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將文言文的閱讀方式傳授給學生,之後可以讓學生在課後學習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例如《聊齋志異》和寓言小品等。高一階段的文言文本身故事性就較強,並且很多內容都選自《聊齋志異》。因此,當教學完成之後,教師應該趁熱打鐵,推薦學生在課後學習相關的內容。而對於進入了高二階段的學生,由於課文中的文言文主要以人物傳記較多,因此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在課後閱讀相關方面的文言文。
四、結語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建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進入到教學活動中,同時還應該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根據課文內容和難易程度的不同,採取適合的方式,注重將課內教學和課外教學有效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