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例談如何發掘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例談如何發掘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發布時間:2022-05-05 18:37:32

Ⅰ 你是如何看待課文的獨特的教學價值的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教學要求把握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在掌握課文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其中所蘊含的道德、審美意義。個性化閱讀必須建立在文本的價值取向基礎之上,多元解讀必須實現與文本固有價值取向的統一。而當今語文教學中,因突出「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出現了偏離文本價值取向,異化、虛化、泛化文本主旨的現象。

Ⅱ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
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Ⅲ 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並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教師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對此,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教材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有序開展和成功實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其中,教科書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立足學生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從四年級開始設置了「詞語盤點」,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復習本組課文學過的新詞,積累詞語,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關於「豐富語言積累」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多讀、多抄、聽寫,如此機械的操作枯燥乏味,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詞語盤點」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我認為,可以採用編故事、小組賽等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樂於記詞、善於記詞,以此有效地利用「詞語盤點」這一教材資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多媒體資源的引入與利用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優化教學資源,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合理開發與利用多媒體資源。
如在教學《女媧補天》災難降臨這一片段時,出於對學生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什麼災難,與文本的對話存在障礙這一方面考慮,我改變以往口頭表述的方法,藉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天塌地裂、水深火熱的災難視頻,通過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災難的可怕,懷著震驚、恐懼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讀課文。學生藉此真正地走入文本,朗讀得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
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自然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們的周圍有花草、樹木、江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有效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益處。
如在教學完《爬山虎的腳》一文後,我馬上布置學生回家後用一周左右的時間留心觀察一種植物,並適當提醒觀察時的要點,囑咐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然後,在全班交流,並展示一些寫植物的文章,供學生學習借鑒;最後布置學生選取印象最深的內容寫下來。結果,多數學生寫出的觀察作文都真實生動。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總之,只要我們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懷著滿腔的熱情,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永葆生機與活力!

Ⅳ 淺談如何整體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分析

《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祖國語文」而非「祖國語言」,措詞異乎尋常,耐人尋味。或許是為避免人們對語文教學目的,任務理解的以概偏全,抑或是為平息在「語文」涵義的意見紛爭而作出選擇。的確用心良苦。然而,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名稱,它代表的是對學生進行祖國語言教育的課程。按葉聖陶先生的解說,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稱。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其本質屬性就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取向。因此,對語文本質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預設,學習方式的選擇以及教學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語文本質,明確價值向度1. 辨析語文的本質對語文本質問題,自古就有「文道之爭」 ,或是只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語言形式,忽略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內容和思維過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內容,而忽略了語言形式。「文」「道」有機結合,曾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在閱讀中熱衷於課文內容分析,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當作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圍繞著課文內容理解來進行,即強調文本內容的「意化」過程,因文闡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現代語文教育中轉變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教學通過語言文字這一載體實現知識性,思想性雙重教學目標,突出的是語言和思維、思想的統一,即思維的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又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實質」教育,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這里,突出「語言這個工具 不僅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 ,對語文學科的完整性千萬不能閹割。一. 從《課程標准》核心理念看語文教育價值向度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語文的基本屬性,工具性和人為性的統一,正體現了語言的性質。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工具性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發展學生的情思和人格培養上。因為語言是交際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語言工具,語文教學的首先任務就是教會學生使用語言。人文性突出了語文教學以人為本文化性。 二.《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那麼,用什麼去影響並感染學生?毫無疑問,主要憑借的是課文,是課文的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而這種內涵是要靠教師去深入地領會並挖掘的。我們固然要提倡創新,但不可忘記「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我們固然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會,但不可忘記尊重決不意味著肯定錯誤(包括有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語文可以傳承文化,可以傳達社會價值觀,從而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所謂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人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既要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著眼於語文形式,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是寓於語言之中,必須寓教於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學習母語靠的是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靠的是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也就是聽說讀寫實踐,「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唯如此,「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課程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課程標准》更明確指出: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培養,必須「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同時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態度」可以成為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動因,強化這一維度有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又可以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至於「過程、方法」是學習語文的過程與方法,並不獨立於語文「知識與能力」之外,其中「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注重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學會傾聽、交流與表達」(三個維度目標的一個重要結合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維度目標的提出,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是為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服務的。1.教師教學行為上的價值向度。「以學定教」對教師的「教」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更准確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具有更為深厚的知識底蘊,課堂上具有更高的教智。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

Ⅳ 怎樣確定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內容

對於語文的核心價值有以下說法:
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學會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王尚文先生說:語文學科應以教材的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語文學科重在學習教材怎麼說,以使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具體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提高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前輩的經驗以及課程標准告訴我們,語文課程的核心價值就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Ⅵ 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閱讀目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那麼,如何在七年級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散文的能力?如何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級《蟬》一文的教學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課堂上是如何利用文本,通過問題的設置,培養學生能力,挖掘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的。
一、尊重文本內涵,從文本出發,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疏通文意,在把握文本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做最初層次的理解分析。
首先我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中的有關生命的意義的文段: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作為課堂導入語,入題後,指導學生朗讀並初步感知文意。思考:1、作者都寫了蟬的哪些特點,從這些敘述中你能否讀出作者對蟬的感情是怎樣的?2、文章中有沒有你覺得用語法現象無法解釋的句子(或你認為的病句),如果有,請找出來共同分析。3、從這篇文章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4、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僅僅只是在寫蟬嗎?如果不是,那還寫了什麼內容?在通過這些問題梳理之後,學生對於文章中的內容以及修辭都有了較好的理解,對文章的內涵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重視文本情感挖掘,以情感帶動學生思維。
有人說:「詩歌賞析時,詩中得有一個『我』在」。我認為,在散文的閱讀賞析中也應有一個「我」在。賞析散文不僅要賞析文章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要有自我的情感體驗,要有對社會、多人生的領悟。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文本時,要重視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蟬》是一篇小散文,全文通過對蟬的生命過程的描述,重點要讓學生從中感悟、認識生命的意義以及如何對待生命等問題。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分析理解領悟能力還不夠成熟。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我更側重於讓學生將情感融於全文,用自己的情感去揣度作者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最直白、淺顯的問題:文章前後內容中,作者對蟬的感情態度一致嗎?如果不一致,有什麼變化?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從課文中就能找到,一方面通過這些問題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感悟,同時也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輕松完成了本文中有關表現手法的教學目標。
三、重視拓展延伸和課堂評價
課堂拓展、延伸的主要內容可以是相似的文本的相互解讀,也可以是學生學完全文後的感悟,還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內容和形式去搞一些小創作用於課堂交流。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拓展延伸任務:從蟬的身上,你得到了什麼啟示?試運用抑揚結合的手法,寫一個動物、植物或人。
拓展延伸任務的完成是和學生的討論交流分不開的, 在任務結果的展示過程中,學生對結果的討論必不可少,此環節應是教學任務得以落實的過程。因此,整個交流討論的環節中,教師要盡量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要作出正確的引導,要有明確的評價態度,不能一味肯定或含糊其辭,結果讓學生滿頭霧水。討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結果,教師評價時切忌不可打擊學生課堂交流的積極性,可以把它當做討論的話題,在課堂中繼續交流進行進一步討論,給學生留下充分的說話的機會,答錯的同學可以說出自己理解的理由,其他同學參與其中交流答案的可存在性,不必太在意課程進度的問題,要真正做到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課堂上運用的這些形式和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因為問題的設計緊扣文本內容,學生只要認真閱讀文本,就能比較輕松的找出答案,所以,學生的積極性會因回答問題產生的成就感而被調動,他們的閱讀自信也就會因之建立 。
總之,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不僅要有學生個人的感悟,更要有教師合適的引導。散文文本教育教學價值在課堂中能否得以體現,教師的正確有效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Ⅶ 如何開掘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小學語文整套教材的價值是什麼,每一篇文章的價值又何在,在教材中沒有明確給出答案,同時也很難系統、清晰地呈現出來。其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價值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從不同方面深度挖掘其中的教學價值,系統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多元化的發展。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教學價值 作為讀本,對於那些要讀和正在閱讀的人來說,其目的是想從中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書本最主要的價值就是讓讀者了解某些事物,受到某些感動或是得到某些啟示。而作為教材的文本其核心價值就不再是閱讀價值,而是教學價值,這種教學價值可表達為學生學習、思考、品味作者的文章布局、詞句的運用或是感受文章的特點、效果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等等。從教學價值這一角度來看,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五臟俱全,其中兼備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多種價值。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如何開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價值,本文在此進行簡要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材的語言學習價值作為語文教材,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語言、思維等多方面能力,教師要以教材作為標准,引導同學們在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思考、揣摩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又是如何自然、巧妙而且准確地傳遞情感與信息的。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具有從教材中發現有效語言教學價值的能力。(一)語文知識學習價值對於不同的專家來說,語文知識的界定也不一,在此我們暫時取狹義理解,就是學生在特定階段需掌握的聽說讀寫等語文知識。在以前,因一些教師刻意迴避語文知識教學,多數學習了六年語文的學生不懂擬人、比喻、反問、排比這些基本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與特點,不知道並列、轉折等段落結構特點和名稱、也不了解雙重否定的作用,更不清楚借物喻理、首尾呼應等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效果,這樣的結果便是只知道文章寫什麼,但不知道怎麼寫文章,也不知道這樣寫有哪些好處。在進行寫作練習時,往往造成學生不能將範文中運用的表達方式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文章大都平鋪直敘,詞句粗糙隨意,同時沒有錘煉詞句的能力和意識。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可以讓低年級的學生從了解拼音知識、字形結構知識、自字詞知識、標點知識開始,同時結合閱讀教學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句子概念,對於中年級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們從了解段落結構與基本修辭開始。如在學習《北大荒的秋天》文中第四段,作者運用總分構段方法描寫了秋天北大荒的原野,並從大豆、高粱與榛數葉這三個方面來入手;而描寫這些方面時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也都不相同,如「樂呵呵地演唱」「發出嘩啦啦的笑聲」等擬人手法,倒數第二段最後一句「雙手捧出沉甸甸的寶物」運用的比喻手法,這些手法都形象地描寫出了北大荒原「熱鬧非凡」。而面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教學使學生熟悉雙重否定、首尾呼應、排比等知識,教師應有意識挖掘教材中的此類語言知識教學價值。如學習《清平樂·村居》結合「無賴」這一詞,深化對詞語褒貶的認識。學習《夾竹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熟悉「詠物抒情」與「首尾呼應」等寫作知識。這些便是教材中所蘊含的教學價值。(二)語言知識品味價值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不乏精美語言,每篇文章因作家不同而文風各異,別具一格,或朴實恬淡、華麗精美,或細膩委婉或是大氣磅礴,或凝練傳神或生動形象,抑或睿智幽默,這些風格迥異的語言可以給予同學們不同程度的滋養,產生出不同程度的價值。作為教師,就要善於發現教材中的價值並加以利用,引導學生品味、學習。如學習《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語句極具特色「樹乾和枝葉呈現出生鐵鐵錠的色澤」「它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這些語句為讀者們描繪出高原柳堅強不屈的形象與精神,使得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見其形,這些句子應得到學生們的注重,教師應引導同學們感受其強烈表達效果與鮮明特色;同時,此文用詞精準,如運用「嚴酷」一詞,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高原天氣對生靈的摧殘;而「巍然撐立」更是為讀者們描繪出一個頂天立地的高原柳形象,表現出了高原柳的堅強精神和毅力,教師在學習這一課文時可引導學生辨析、比較語義間的微小差別,細細品味語境中的豐富內涵,可幫助訓練和提高學生語感。(三)表達方式揣摩價值高年級的教學要求學生可以揣摩文章表達順序,並了解基本的一些表達方式,所以教師應在教材中找尋相應教學價值:《灰椋鳥》中作者要描繪對灰椋鳥歸林時的和諧、壯觀進行贊美,但是一開始卻對灰椋鳥進行貶低,說其「不好看」,這類「欲揚後抑」的表達方式和效果都應讓學生開始領悟。學習語文知識么不但要讓學生積累語感經驗,還應讓他們積累寫作方法,這有這樣才能夠將所學知識運動到實際寫作中。 二、小學語文能力訓練的價值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學習語文不單要了解某些知識、更加註重的是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表達能力,歸納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獲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綜合語言能力等等。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依據特定年齡段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教材中找尋教學價值發展學生語言能力,對學生開展科學、合理的能力訓練。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課程標准詳細闡述:在第一學段「學生可以結合文章與實際生活知道文章詞句的意思。」在第二學段「可以聯系文章了解詞句,知道文章關鍵詞的作用。」在第三學段「有能力運用詞典了解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義,能夠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聯系文章與本身積累推想課文詞句內涵,感受表達效果。」如一年級上冊《看菊花》,第二段有一句這樣的話「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這三個詞疊的很有特色,形象地表達出了菊花的數量很多。對於剛進小學的孩子來說,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把這些詞和「一朵,一叢,一片」作比較,讓他們明白疊詞在這里出現是為了表現菊花很多,之後再引導學生們讀一讀這些詞,並藉助想像力想像菊花叢叢片片,團團簇簇的景象,進而,了解這些詞出現在這里的意義。又如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這一篇優美的文章,文章字里行間散落許多的語言訓練點:首先是比喻精妙,第一段作者運用了三個比喻來描繪槐花的色彩美,形象美和數量多——「似玉雕的圓球」、「似瑞雪初降」、「如披散在肩頭的小辮兒」。在課堂中,教師可抓住這三個比喻來引導學生們進行體會和感悟。然後是用詞准確,第一段中,作者一口氣連用了七個「香」,寫出了槐鄉被香氣所籠罩,散不開、揮不去,變成一片香氣的海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適時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詞語,揣摩和體會作者用詞的犀利,進而培養學生語感。 結論:想要開掘小學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我們首先就要明確教學目標,尤其是要明白在不同學段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該「怎麼學」。待目標清晰後再對教材進行審視和解讀,挖掘每篇文章中「哪些可教」、「哪些可學」。最後再思考「如何教」、「如何學」。只有這樣對教材進行解讀才能夠開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實際教學價值,有效發展學生語文能力。

Ⅷ 如何挖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細節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中學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已成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將結合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探討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語文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語文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如:我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任務分層化。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二、語文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內涵。尤其是現今的新課標教材,屬於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張語文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於不要鑽研語文教材、不要把握語文教材意圖。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1、理清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在教材的「品質」上,葉聖陶提出了「朴實、精確」的要求,主張足以示範,以順應學生「身心的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這更是一種基於語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正確主張。毫無疑義,語文教材只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範本,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發展的階梯。
2、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思想、方法,體會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3、用好、用活、用實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並不等於教學內容,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葉聖陶的語文教材理論不但包含了葉聖陶對於語文教材標准、性質、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見解,還包含了他對於語文教材歸宿的別有見地的論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歷來是葉聖陶語文教材歸宿論的基本思想。他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他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 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 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 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
4、細節上應學會推敲。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鑽研得越深,語文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即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體驗,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5、駕馭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化」的過程。懂,就是要認真鑽研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與已學、待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聯系,熟悉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實現轉化,要在懂、透以後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葉聖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生動形象、富於直觀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於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語文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善於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語文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學會寫作,從中獲得知識。
2、規范准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語言來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語文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准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剔除顛三倒四的羅嗦話、無關緊要的兩可話、牽強附會的題外話、不著實際的空洞話、不合語法的半截子話。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像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盪,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盪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
四、語文教學方式的最優化、多樣化
語文教學方式是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手段、技術、途徑。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對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語文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總體把握原則。不同的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語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首先要把握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選擇和運用與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的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新的文知識時,要充分發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的效用。其次,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把握好不同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議論文多採用講授法,而重在過程探索性的知識內容則採用多媒體演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2、選擇語文教學法的最佳效果原則。最佳效果,是指語文教師選用的教學法必須在一節課內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方法和效果的統一。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有的語文教師選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好自身對各種教學法駕馭的能力,選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語文教學法。例如:善言者可選用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善書善繪者可利用板書綱要、圖表來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3、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原則。各種語文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都是為一定的語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服務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性。例如:語文教學中的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傳遞信息,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但片面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妨礙學生直觀記憶能力的發展,不能充分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每種方法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語文教學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需要出發,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語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以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
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就是將語文課程中的文字內容、圖片內容等轉變成內容和問題的有機「鏈接」,以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通過思考、調查、合作等激起其問題意識並從中求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於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後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並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1、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並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如:
上課前,請大家聽首詩,猜猜寫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駕於別人之上;
現實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腳下;
可憐你,甚至沒有一名半姓;
可惱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塗地活;
可嘆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舊中國的破產農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對!──這就是魯迅先生《阿Q正傳》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懸」。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於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慾倍加旺盛。
3、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巧」。現代教學的事實表明:語文教師通過提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而且好的提問還可以觸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因為問題問的巧妙,學生會受教師問題的激發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在對新問題的發掘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不斷加強。這樣,問題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語文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精」。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語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六、語文教學過程活動化
這里說的語文教學過程活動化有兩種含義,一方面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是「死套」案中的預設性、計劃性的教學模式,而是語文教師根據學情變化,及時接納彈性、靈性的成分,採取有效的調控措施,推動更高層面的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活的真情,煥發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將主題活動穿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或者以活動主題為線索展開教學過程。通過活動,保持學生持續的新鮮感和良好的學習狀態;通過活動,保持長久的高漲學習情緒;通過活動,走到學生之間,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對於問題的看法,還可以使老師能從幾個學生出現相同錯誤的情況中了解學生理解上、運用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保持教學過程持續監控。
1、調整語文備課的重點。新課程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程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因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比單純只有知識更有價值。要改變以只信教材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讓學生自己在嘗試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學要求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這是語文教師在新課程中必須具有的課堂教學理念。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綜合的分析,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產生哪些問題,指導什麼,怎樣指導列為備課的重點,不僅要備教材,更要關注學生,備好學生。改變傳統的「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怎樣講」的備課思想模式。
2、調控語文教學流程。語文教學流程有許多環節組成,環節互相關聯,有著一定的先後次序,環節可以預設,但語文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環節進行,不考慮動態的變化,那麼必定落入僵化、機械、沉悶的泥潭。我們認為,語文教學流程進度必須納入鮮活的學情,靈活的因素,隨機進行調控。遇到一些「特殊」問題,語文老師就要及時採取巧妙的應急措施,調控語文教學向著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方向縱深推進。
3、調整語文課堂練習。語文課堂練習是鞏固與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也是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學生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語文課堂練習活動中,在設計多樣的練習的同時,應依據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控,或增減練習的數量、或調整練習的要求、或交換練習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控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七、語文教學機智結構最優化
教學機智是構建在對教育理論深刻領會之上的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機智而靈活地教育學生、化解矛盾、溝通思想、隨機應變地解決課堂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保證語文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一種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的慾望。遇有學生和自己對立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教師會意的一個姿勢,一個眼神,或靜默幾秒鍾,往往就可抑制頑皮學生的對立情緒。
1、洞察力。培養語文教師具有銳敏的觀察力和發現力,能迅速捕捉到學生在語文課上的各種反應,具有合理調節教與學的諧調能力。
2、思辯力。培養語文教師具有適應學生個性特點的各種思辯能力、具有處理不同個性學生之間、群體之間矛盾的能力。要求語文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喜、怒、哀、樂及學習與生活情感的反映,展開積極思維,設計對策。
3、反應力。培養語文教師的主體意識,要求語文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內外在表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效果作出反應,使學生始終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
4、判斷力。培養語文教師果斷處置偶發事件、解決教學疑難問題的能力,要求語文教師能對此類問題作出准確判斷,選擇最佳的處置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達到學生群體之間心悅誠服。
5、應變力。培養語文教師控制和調節教學氣氛的能力,重點是把握「教態」、調控「學態」能力,如:當教學方法不當、自身教態失誤,學生學態不佳等引起語文教學中出現錯綜復雜局面時,能迅速使教與學兩個子系統相互諧調。在語文課中,語文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讓學生根據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結果、不同見解進行再學習,引導他們找出不同結果、不同見解的關鍵,調整思路,進行新的探索和評價。認識、控制、調整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形成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學習能力的具體表現。
八、語文教學氛圍的民主、平等、和諧化
新課程理念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建立民主師生關系,創設主動探究氛圍,是促使學生潛力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課堂顯現生機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善於把教學過程創設成有利於學生一心進取,能吸引學生興趣的環境,那麼,語文教學就會靈活起來,豐富起來,學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發展。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語文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語文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強調這些,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1、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課堂的心理地位。語文教師應該知道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就必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課堂的心理地位,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究,自覺的形成學習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學一道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個體同整體形成一種和諧的統一體,從思想上重視課堂活動,對課堂產生情感依賴。
2、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一是發揚教學民主,優化語文教學組織。語文課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形成師生「互動流」。二是語文教師要提高業務素質,優化語文教學藝術。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強師生情感溝通。
3、尊重每一位學生,給所有同學展示自我的機會。我們許多語文教師盡管認識到素質教育關系未來,關系祖國的發展。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還是自覺不自覺的把展示自我的機會都給了成績好些的同學,使成績較差的同學得不到充分的尊重。長此以往,就會人為的使成績差的同學對語文老師失去了信任,對自己學習語文失去信心,勢必會破罐子破摔,使語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應該調整自己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變通的處理問題。我們知道一節語文課所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是非常難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們可以將將簡單的問題留給能力差些的同學,通過他們回答問題,使他們感到自己也行,產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圍中融入課堂,使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

Ⅸ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體現核心價值

一、確立並落實語文課的核心價值,達成有效教學的目標
1、如何精準地為語文課堂教學確定核心價值。
陶行知說:「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嚴謹地為語文課堂教學選擇適宜的「刀法」,確立課堂的核心價值,對每個教師來說都是責無旁貸。
(1)研究課標,確立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在2008年暑期「聚焦課堂」的培訓中,更讓我體會到了研究課標的重要性。第一天培訓結束後,我們小組做了必修一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的交流,我們當時還給教學設計起了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英雄的史詩」,但說完第一個目標「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就被專家王老師叫停了,他問:「你們的進一步,是在上一節的基礎上進呢還是在初中的基礎上,因為這一單元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單元,常見文言實詞中常見的標準是什麼」我頓時感到了自己思考的粗糙。說完自認為最得意的第三個目標「讓學生學習古代英雄的優良品質,培養他們高尚的節操。」鄭老師又問:「你們是怎麼界定英雄的,這一單元中,燭之武是為國赴難,荊軻為義行刺,項羽成就霸業未成,三個人三種品質,你們的預設是要讓學生學些什麼?」我們一下子啞口無言了。就這一次讓我發覺自己的教學真的是「己之昏昏」還想「使人昭昭」,於是接下來是十幾天的學習,我是真當了回學生,起早貪黑,回來之後趕緊找來幾十本相關的書籍,補了一個暑假。通過這次學習,我明白了「這一課」和「這一類」的關系,明白了「教材課程」和「教學課程」的區別,明白了語文教學改革「教什麼」比「怎麼教」還要重要。知道《孔雀東南飛》不能一堂課去讓學生探討「焦母為什麼不喜歡劉蘭芝」而應該更多關注這首詩中的「賦」的手法對於傳達感情的重要性,這樣才更有語文味,明白了《荷塘月色》不要去努力探究朱自清為什麼心裡頗不寧靜,而要去關注為什麼語言華麗的《荷塘月色》和語言極其樸素的《背影》都能成為經典,關注表達方式和情感特點的匹配。
(2)研究文體,確定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比如現代詩歌的教學:許多傳統的詩歌教學設計大都是教學生讀讀背背,然後賞析、總結。學生一個單元學完了,卻不能從這些大同小異的課堂上留下太深的印象,更何談「授之以漁」呢,所以必須改變過去那種把一篇篇課文教完的低效教法,其實可以先不研究課文,先研究現代詩需要學生學會什麼,應研究怎樣教才能由所教的課文承擔起現代詩歌的教學任務。我校語文組根據課文的特點,確立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教新舊詩歌的傳承,《雨巷》教現代詩語言節奏感的構成對表達情感的影響,《再別康橋》教意象的提純和有序性及其與情感的照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們教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化表達……雖然沒有全面涵蓋現代詩的教學任務,但教學成效很實在。學生已經從這些務實的課堂中,學會了舉一反三,他們後來寫的新詩匯成了詩集——《劃向青春的深處》,成了孩子們永遠的青春記憶。這樣各有核心價值的教學設計,給學生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
(3)研究文本,預設語文課堂的核心價值。
對於文本的研讀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知過程,教師由於種種原因而淺讀、誤讀的情況完全有可能存在。有個老師上公開課,教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先是用十幾分鍾介紹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未必能比歷史課教得更好),再拈出「痴」字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統攝全篇,引導學生領悟張岱的精神世界——「痴」,別人說賞花、賞月,他卻賞雪。其實這位教師應當知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賞雪是常有之事,關於「賞雪」的篇章更是多得不計其數,正所謂「風花雪月」。真正表現「痴」這一文眼的是張岱賞雪的特殊時間。他是在「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的情境下,在更定之後,「獨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在人跡罕至的情況下去的西湖,去靜靜體驗大自然所給予一個失意之人的獨特的感受。教師如果對文本所傳達的這樣一份情懷沒有深刻的體會,那麼讓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精神世界就成了一句空話,建立在這樣的核心價值上的課堂就不具備推進的必要。
所以教師必須研究文本,課堂教學允許有沒落實到的核心價值(誰教課也不能45分鍾面面俱到),但不可以讓學生學習不正確的東西,這種「不正確」也包括教學內容上的不適當。
2、如何高效地把一節課的核心價值高效地教給學生。
(1)建立「圖式」,類推運用所學的核心價值
語文教學主要是重構學生語感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等人認為,兒童接受外界影響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習過程。語文課堂可以通過同化和順應,不斷調整、補充、豐富、修正和積累語感圖式,從而將知識的內化,以課堂所教文本為範例,建立基本圖式,再拓展閱讀,豐富圖式的變式;藉助練筆,構建新的意義圖式。
比如:《荷塘月色》可以拿來教現代抒情文體的基本閱讀「圖式」,而《人生的境界》可以探討學術性隨筆的大致閱讀「圖式」。要讓學生學會類化概念,舉一反三,從而達成高效。
又如:《我與地壇》第一課時,有的老師把核心價值確定為史鐵生與命運的抗爭,對母愛的懺悔等等,這當然也並無大錯。但是能用一句話就說明白的道理,何必花費那麼多時間去教學呢?因此不妨細讀文本,根據課文的文體特點——寫景抒情,會發現「我」對地壇景物的三次描寫明顯是選擇了三個時間段,「我」的心態不同,對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所以筆下的地毯景色也就明顯不同。前面多是衰敗的、荒涼的、無意義的,後面多是鮮活的、積極的、有意義的。也就是說「作者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這節課的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就可以初步確定為寫景抒情散文的章法特徵。這就是類化概念,建構的「圖式」,可遷移於同類文章的理解與寫作。
(2)師生開展教學活動,有效傳達這節課的核心價值。
教師「一言堂」,給學生滿堂灌的效果,絕對不如師生合作探究來得水到渠成。例如上面這堂《我與地壇》的教學目標達成過程就可以這樣設計:
①先讓學生發現節選課文1、3、6、段是寫作者心情的,而2、5、8段是寫地壇景物特徵的,二者有必然的聯系;
②再總結出「景物色彩的變化」即「作者人生認識的變化」;
③再上升為「類概念」,推出這正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共性。即 「境由心生」「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節課。學生不僅學會了寫景抒情散文閱讀的門徑,也以此為摹本,找到了寫作這類散文的基本路徑。
(3)研究教法,凸顯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語文課到了高中,尤其是理科班,學生對語文課的重視度不高。比如,大多數學生准備單元考試的過程中,一般來說不會給語文復習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些考生還想獲得高分,就提前打好了默寫和作文素材的小抄。如果這個時候制止,當然無可厚非,但這樣只是完成了誠信教育。然而有一位語文教師就用他的智慧想出這樣一個高招——他允許全班學生用一張A4紙備考,單元測試的時候可以帶入這張A4紙。於是學生開始紛紛翻看語文書和課堂筆記,筆記不全的也開始借同學的總結,詢問老師某些閱讀技巧,自己整理抄錄,考試的時候,每個人的這張A4紙都寫得密密麻麻,連犄角旮旯都不放過。其實這個老師正是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高效地完成了單元復習的教學任務,後來大家語文成績都很高,老師再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各自復習備考的方法,許多學生就一下子醍醐灌頂,從此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語文備考策略,可見研究教法,合理的刺激可以引導學生找到學習方法,促使其自主掌握知識,獲得能力。
二、研究內容
1、學生學的需要
教案上的答案真的那麼重要嗎?講練結合一定要那麼呆板嗎?考試必需次次都爭第一才好嗎?學生需要的絕不是這些。我們今天的教學應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學生需要的是有效學習的鑰匙,不只是試卷上的分數。有一個很普遍的教學現象:小學的語文課堂上,孩子們發言踴躍積極,初中的好些課堂上也還可以見到小手林林,可高中生能在語文課上舉手的就已是鳳毛麟角了。為什麼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弱化了呢?我問過一個學生,他說自己是從四年級進重點班開始討厭語文課的。他的語文老師為了讓全班考試不出錯,規定他們用「子」組詞,必須寫「兒子」,六年級的時候,這個老師規定寫難忘的時刻必須寫「申奧成功」,原本豐富靈動的語文變得呆板無趣了,這就是因為有些老師單純追求排名,不顧語文的學科特點,不顧學生創新的需要,甚至扼殺了孩子在語文上的想像力。
「教學相長」是教師可借之力也是教師的巨大壓力。比如我所在的學生對有些名著的研究,對課文的理解,甚至對高考命題的研究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讓我感到了不進步就會被學生趕下講台的危險。
2、考試考的方向
初中主要考「記性」、而高中則提升為考「悟性」,考試有這樣的五大功能:診斷、反饋、調節、激勵和導向。要充分發揮這些功能就需要研究這個階段的課標,教學與考試要巧妙對應,教師還必須研究考題,命題不是出好題目,列清分值那麼簡單、粗糙,要一道一道研究題目和考點的關聯以及設題的角度,命一套題,是要寫好命題計劃的。
3、教師教的技巧
別整天只顧著埋頭工作,要想想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工作!第一境界的教師關注的是教參、第二境界的教師關注的是教材、第三境界的教師關注的是學生。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絕不能急於求成。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案例,當你交給小孩子一把榔頭,他就會把周圍的東西都當做釘子。單一的方法勢必造成使用的僵化,成效自然也不好。所以必需讓學生真正地從多個方面「得法」,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方法並學以致用。兒童的機械記憶能力是優於成人的,讓他們記住答案並不難,這樣教一課,考一課,似乎是立竿見影,但這並不能不能保持長效,換一種考題學生就又不會了。這種教法的效果就是「先快後慢」。而有效地「方法」應是「先慢後快」,好的方法不能是教學生怎樣偷懶,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努力過程。它必需「入乎其內」,來源於具體的學習內容;又必須「出乎其外」,用於具體的同類文本之上。也就是說,好的語文教師要傳授給學生的必需是既有「骨架」又有「血肉」的閱讀方法或作文之道。
4、學校評的指標
現在的有些校長的管理水平還滯留在記考勤和排名次的低水平上,因而學校教育的發展水平就停滯了。——西安教研室的趙明老師直言學校教育停滯不前的根源之一在於校長的管理水平低下。學校評價方式應告別傳統單一的「評比」獨占鰲頭的做法,可採取觀察、問卷、長效綜合評估和建立成長記錄袋等方法。良好的評價不僅應該反映教學的結果,還應該反映出這些結果的認知過程和後續效應,反映學生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水平增長的軌跡以及教學活動與這些增長的關系。增加評價的激勵成分,降低評價教師帶來的功利性,這樣才更符合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然而在筆者收集高效課堂案例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各位教師對語文課堂核心價值的把握實際上是千人千法,這就需要教育者審慎地加以辨析或反思,之後才能總結歸納。總之,把握語文課核心價值需要教師從職業自覺走向專業自覺;落實語文課核心價值宜用圖式、程序換效率;此外還需不斷地反思、學習才能得以提升。

Ⅹ 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價值有哪些有哪些

摘要 (一)強調教學目標的全面性

閱讀全文

與例談如何發掘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