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葉聖陶語文學科的性質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⑵ 葉聖陶的語文主張啟發是什麼
葉聖陶先生的語文主張是「寫話」。一旦寫的不像「話」,就堅決改。
啟發:
(一)教學生寫「生活」 葉聖陶強調作文教學首先要鼓勵和引導學生不斷向著求生活充實的路走去,從生活中獲取原料,從生活中訓練思想,從生活中培養感情,葉聖陶的這些真知灼見實在是抓到了作文教學的根本。葉聖陶希望語文老師能「經常練筆,深知作文之甘苦……除課本以外,經常認真看書讀報,熟悉閱讀之道……惟有老師善讀善寫,乃能導引學生漸進於善讀善寫。」
(二)教學生學會表達
所謂表達就是用恰當的語言文字把看到、聽到或經歷的事情表現出來。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學會表達是關鍵。選材再好,觀察再仔細,表達不清還是沒有用。這種茶壺里煮餃子一肚子里有貨倒不出來的人已經不能滿足二十一世紀的需要了,只有能言善辯,既能辦好事又善於表達的人才方能適應新世紀的需要。如果平時只讓學生讀、欣賞,而不教會他們去表達,那麼他們只會停留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會有大的提高。理解只是前提,運用才是最終目的,理解了並不一定會運用,從理解到運用是一個質的飛躍,要想從理解上升到運用,還需要加強訓練。 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條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為本,抓住每篇課文表達的特點,加強仿寫訓練。這不是教學生寫八股文,因為選入課本的每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編者之所以把它們編入課本中,不僅僅是因為讓學生去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學習人家的寫法。教師應根據文章的特點有選擇地讓學生仿寫,通過各種仿寫的訓練,達到會寫的目的,慢慢地,學生把學到的表現形式、手法不自覺地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人們說話、作文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很多作文輔導都是由教師先輔導寫法,直到學生的感受和認識都符合他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才算合格,結果學生只能用教師的語言寫教師的思想,埋沒了自身真實的想法,背離語文作文教學目的。「文貴於真」,不是自己的思想學生怎能寫得好呢? 一位教師是這樣輔導學生作文的:該學生寫了跟爸爸去釣魚時,因受到殷勤的款待而非常得意,其原因寫在了文章的最後:因為爸爸是行長。在這篇文章中孩子的世界觀顯然是不對的,不值得提倡,但由於這是受其家庭的影響所致,本無可厚非,因為他所寫出來的是他的真實思想。而這位教師卻狠狠地批評了他,不得已,這個孩子又只好在作文的最後一句「因為爸爸是行長」後加了一句「這樣很不好,我以後再也不跟爸爸去釣魚了。」,這就給人一種很是牽強的感覺:前一句還是自豪無比,接著馬上又來了一個360度的大轉彎一「以後再也不跟爸爸去釣魚了」。我想這並不是孩子的思想真的轉過彎來了,可能只是出於老師的壓力才這樣寫的。試想,在以後的作文中,他還敢再寫自己的真實感想嗎?我認為作文就是寫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就應該是真實情感的體現。作文是最富創造性的學習,是素質教育的最有利陣地。
(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掌握寫作新思維是寫好作文的重點,學生怕寫作文就是因為思路打不開。針對這個問題,老師積極改革一件事只有一個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輔導作文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創造性地進行寫作。通過這種多思維、多角度的寫作,既可以使學生突破應試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維模式,又可以使學生寫出靈活多樣、內容豐富、新穎、見解獨到的好文章來。
⑶ 語文是什麼,讓人什麼;語文是什麼,讓人什麼
1、語文是浩瀚無邊的星空,讓人冥思遐想。
2、語文是風景迷人的聖地,讓人流連忘返。
3、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4、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
5、語文是芳香濃郁的咖啡,讓人溫馨浪漫。
(3)葉聖陶語文是什麼擴展閱讀
「語文」的語源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縮略為「語文」一詞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始用者為清末大儒張之洞。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國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故當時稱為「國文」課。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語文」一詞,葉夏二人亦開始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
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成「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母語課程通用名稱。
⑷ 葉聖陶語文觀是什麼理解語文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有哪些
葉聖陶熱切的主張規范現代漢語包含規范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他又編纂和規范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他的雜志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所有的這些貢獻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教育貢獻
葉聖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
這一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在探索和回答中國教育改革實際問題中,精闢、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基本原理;在總結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中,發展、創新了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葉聖陶的第一篇關於兒童文學的學術論文題作《兒童之觀念》,批評了中國兒童受到的壞影響。
事實上,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這部兒童讀物在許多青少年當中極受歡迎。另一個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一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家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⑸ 葉聖陶在語文教學方面的論述
葉聖陶(1894年-1988年)是我國20世紀語文教育的集大成者.
他從18歲中學畢業走上教育崗位,直到他燦爛人生終結的76年時間里,始終從事,關注和指導著我國的語文教育事業.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在中國的語文教育界,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是聳立在三四十年代的三座高山;其中葉聖陶的活動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他留下的寶貴遺產,歷史上無人與之相比;一代宗師,萬代垂範. "
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在我國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曾發揮過巨大的推動作用,並將啟迪我們當前和今後的語文教改朝者健康的方向前進,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極其豐富,幾乎涉及到我國語文教育領域的任何一個層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語文工具觀,培養習慣說和"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一,葉聖陶的語文工具觀教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怎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決非幾篇文章乃至幾本書就能闡述清楚的.但是有一個基本前提必須首先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到底是什麼?因為教學目的,任務,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質來決定.葉聖陶通過語文教學的長期實踐和深入研究,反復強調指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呂叔湘先生在為《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寫的序言中說:"通觀葉聖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稍有語文教育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是與政治,歷史,宗教,人倫等混於一體的綜合教育,這種教育全部以文章詩賦為本位,只學習書面的文言文,遠離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直到上個世紀初年,人們才逐漸認識到語文學科必須顧及其實用性.從此,語文在中小學校單獨設科,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葉聖陶從青年時期任語文教員起積極主張大力提倡白話文,大眾語和新文字運動.全國解放初,葉聖陶集中代表了彼時同人之意,及時給語文學科正名定性:"什麼叫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語就是口頭語,文就是書面語,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按照葉聖陶的闡述,我們可以明白地了解到,聽和說偏重於口頭語言,讀和寫偏重於書面語言.聽說讀寫涵蓋了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所以,學語文就是學語言.反言之,只有學好了語言,才算學好了語文.那麼,語言是什麼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語言的本質曾作過許多精要的揭示.馬克思認為"語
⑹ 夏丏尊、葉聖陶最初提出語文一詞的含義是什麼
語文語文,就是語言上的文學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哲學] 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這些內容其信息原意因語言文字固有的釋義格韻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變或得到發揮變化)。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語言文化。
⑺ 什麼是語文葉聖陶
認為語文葉聖陶的話,應該是指的是葉聖陶所自己闖出闖出闖出來的一種語文文體,或者是指他寫的一些東西非常的不錯
⑻ 語文課程定名為"語文"是在何時葉聖陶是如何解釋"語文"的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 》,「語文」一詞產生於19世紀末,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
葉聖陶
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了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2]
網路上有
⑼ 最早提出"語文"這一學科名稱的人是誰
葉聖陶。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1918年,發表第一篇個人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8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人物軼事:
葉聖陶曾數次改名,他原名葉紹鈞,他12歲入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於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並教育他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
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先生笑了笑說:「你名紹鈞,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這樣葉紹鈞滿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葉紹鈞在《小說叢報》第2期發表文言小說《玻璃窗內之畫象》,署名「聖陶」。以後他又把姓「葉」與筆名「聖陶」連了起來,成為著名於世的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