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教材

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教材

發布時間:2022-05-06 11:00:42

⑴ 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教材是什麼?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准」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語文教學要圍繞語文教材進行。二、教材解讀的范圍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各校內部、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學校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村社、信息、學校周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准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准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怎樣解讀教材?(一)教材解讀的內容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3.把握教材的特點。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⑵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閱讀

鏈接:

提取碼:qped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⑶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正確解讀教材的界定什麼是解讀?《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均沒有收錄這一條目。新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收錄該條稱:「通過分析來理解。」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那麼文本又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狹義的文本,指的是教學文本,教學所用的文本是一種特殊讀物,是「基於一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的發展階段,經過選擇的、編排好的,適於教學的語文用書,是簡化了的系統反映語文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⑷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轉)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學會分析教材,正確理解和把握它,它關繫到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與實施;更關繫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在分析教材過程中,教師經常要仔細琢磨「教什麼」「怎樣教」「教材的知識結構、內在聯系」「教學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點、難點、關鍵及蘊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問題。所以說,教材分析又是教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並逐步達到駕馭教材的重要途徑。教材分析既關繫到教,也關繫到學,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1、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 2、演讀課例,准確把握課文序列的關系。 教材通常由各個單元構成,而各個單元之間又有內在的訓練序列銜接關系。把握這種關系,在授課時就知道哪組單元該講哪個專項的知識,在講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點出擊。使教材為我所用,為學所用。 3、鑽研課後習題,把握課文重點訓練項目。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每篇精講課文的後面都設有精美的練習題,這些習題隱藏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聰明的老師是不會放過這些習題的鑽研。認真揣摩這些習題,你會發現這篇課文原來是這樣教的,在教學中才能真正做到講要講的內容,練需要練的項目,就不會泛泛而談,語無倫次,更不會一篇課文下來不知自己講了什麼,學生不知學了什麼。 二、明確教材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系,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系,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路,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三、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關鍵點,是分析研究教材的關鍵步驟。 總之,教師解讀教材有多深,就決定他的學生在課堂上走多遠。希望我們教師能靜下心來認真讀書,真正讀懂教材、讀透教材,引領學生們徜徉在語文課堂之上,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⑸ 怎樣用好小學語文統編教材

統編教材最大的變化之一便是「雙線結構」,「語文要素」是本單元語文學習的重點。一篇自然的文本,可能有多個教學點,但當一篇自然的文本到了單元中時,它就有了編者的意圖。備課時,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要素,要緊扣語文要素和課後練習題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准確解讀語文要素,把握教學要求

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藉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教學時,只需要引導學生藉助具體事物體會作者的情感,發現事物特徵與抒發情感之間的聯系即可,不要讓學生刻意區分某篇文章是「借物抒情」還是「托物言志」。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生能對明顯的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有所體會和感受就可以,不需要對所有的描寫都進行動態或靜態辨析。

(三)略讀課教學定位要准確

1. 略讀課依據學習提示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

2. 學習過程要體現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

對於略讀課,學生能大體知道文章內容就行,不用深究課文里的遣詞造句;教學環節切莫復雜化,放手給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學習,以鍛煉學生的略讀能力。

3. 識字教學不能忽略。

略讀識字教學有不同的處理,如是生字較多,就需要讓學生初讀課文時候先認識生字,自主交流識字方法,教師再檢查學生學習情況,作適當的引導。如果是課文生字較少,可以在學習完課文內容後再集中交流。

二、閱讀策略單元的教學建議

(一)明確一個概念:提高閱讀速度≠速讀

「提高閱讀速度」重在關注和指導學生的閱讀過程,強化學生閱讀時的「速度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提升閱讀速度的一般方法,在學生原有閱讀基礎上提高閱讀速度,而不是學習「速讀法」。

(二)藉助閱讀提示,落實訓練重點和方法

四篇課文的學習提示明確提出了每課所承擔的訓練重點和方法。教學時,要根據每課的情況具體安排,例如,第一課要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告訴學生記錄時間的方法;第二課訓練在先,否則無法進行;第三課要關注文體特點,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句;第四課要學會梳理和篩選問題。

(三)學習在課內,練習在課外

提高閱讀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醒學生課外閱讀時有意識地運用相關策略和方法,以落實「學習在課內,運用在課外」,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習作教學建議

(一)普通單元習作要注意的內容

1. 關於「寫清楚」和「寫具體」

對於寫人寫事的文章來說,寫清楚就能圍繞一個事情,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讓人大體清楚明白就可。寫具體是在寫清楚起因、經過、結果的基礎上,基於表達和立意的需要,再對經過的某些重點過程詳細地描述。

2. 高年級寫人習作的要求

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習作,要在中年級寫人的基礎上,結合一二件具體事例寫出特點。習作前,可引導學生回憶《將相和》一課中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兩個的特點是從三個具體事例中歸納出來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原來,寫人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

3. 縮寫故事

第三單元的習作內容是「縮寫故事」,引導學生將較長的故事縮寫成簡短的故事。教學時,可讓學生藉助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學習縮寫的方法。例如:縮寫故事時,主人公的基本情況等重要信息不可遺漏,可以通過摘錄重點詞的方法直接提取;關鍵情節適當概括,過程不必詳細展開等。

4. 學列提綱

第四單元的習作話題是「二十年後的家鄉」,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範例,從題目、開頭、中間和結尾等方法構思自己的習作提綱。學生第一次列提綱,有可能會眼高手低,教師要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同學間相互提修改建議。

(二)習作單元的教學建議

1. 精讀課文的指向的不是閱讀理解,而是從閱讀中學表達。

作為普通閱讀單元中的課文,《太陽》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太陽的特點,知道作者是怎樣寫出這些特點的。但作為習作單元中的《太陽》,教學目的不僅僅在於了解太陽的特點,而要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體會其好處並學會運用。

2. 習作例文定位要正確,使用要適當。

習作例文,不等同於略讀課,這應該是所有老師要達成的共識。習作例文既可以在習作前指導習作時,也可以在學生習作完成後,評講學生的習作時用。

3. 准確定位各板塊意圖,靈活處理各板塊的關系。

教學時,要靈活處理各板塊之間的關系,不一定必須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進行。例如,「初試身手」即可以與精讀課文相結合,也可以與大習作相結合。

(三)習作教學的建議

1. 習作課的課堂結構要合理,要壓縮作前指導,重視過程性指導。

課堂上,要壓縮指導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出來讓給學生動筆寫,寫完以後再交流討論,進行修改。其次重視過程性指導,例如習作單元中的「初試身手」,就是先讓學生試寫一兩段,教師再進行指導,這樣的指導既有針對性,學生繼續寫單元習作又能夠落實到。

2. 落實修改和交流環節,形成自主意識。

學生先自我修改,再和同伴修改,修改時,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避免面面俱到,而又蜻蜓點水。

⑹ 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任選一篇,談談如何解讀文本

一、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先從拼音學起,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無形中給學生很大的壓力。剛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還沒有適應校園生活,就要面臨如此巨大的難題,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而「統編版」教材反過來了,先從簡單的認字開始學習,再學拼音,從簡到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適應小學的生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還沒有接觸拼音時,都是在認字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習慣,所以在第一篇識字課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等,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觸或者看到的事物,很傳統,也很有趣。這讓孩子們快速識字,把漢字、漢語擺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輔助認字的工具。

二、強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是我們重要的學習途徑。所以語文不僅是我們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還應學習古今文化從而提高個人素養。

我們發現「統編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減少了,增加了一些有關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統編版」語文12冊教材吸納古詩約125篇,平均每年級20篇左右,中高年級還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詞了,學生太小,無法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當時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所以在教學中無需過多的闡釋,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的。讀得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這也算是有所感覺了。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可這跟我們平時說話所表達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學生學習來說就很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初讀熟悉內容,再邊讀邊利用注釋理解大意,接著咬文嚼字解字詞,最後悟真情。

三、 注重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對我越加光明和有意義。」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單單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去接觸課本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讓學生拿起書籍去探索無窮的奧秘呢?

「統編版」教材中,一年級每個單元後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因一年級的學生太小,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主要的用意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二年級之後增加了「我愛閱讀」這個板塊,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偉人的故事等等,這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現在班班有圖書角,上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書籍,這些書籍正等著學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奧秘呢,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 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對事物的表達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而對於小學生來說,要准確、詳細地表達某個事物卻很難。「統編版」教材中,每隔一個單元就有「口語交際」,如「注意說話的語氣」、「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圖書借閱公約」等等,這些主題更加貼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通過思考,讓學生學會表達,能夠流利、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

我們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好,興趣更濃。我們還要從課內到課外,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實踐生活和學習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⑺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理解與把握教材 2

聽了專家教授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語文教材不是現成的教學內容,只是教學的原材料,需要教什麼?或者是用它來教什麼?還是需要語文老師去提煉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具備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從學生實際出發,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優化。使教材成為真正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材」。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地理解與把握教材,下面我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⑻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材分析

不知道你是寫單篇課文的教材分析還是寫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如果是寫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可以用以下的重點條目進行細化。首先,寫一下以什麼樣的目的,怎樣的理念,你對本冊教材的認識。再次,寫一下具體的項目,比如,1、識字:內容及方法。2、朗讀:方法及需要達到的目標。3、閱讀:方法及要求。4、練筆:寫字的方法及措施。5、說話訓練: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要求。然後是教材內容:幾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中心是什麼。
如果是單篇課文的教材分析,首先,概括本課的內容,隨後課文的段落段意,其次是全文的亮點,最後是課文運用的寫作方法。再最後可以附加作者的簡介。
不知道你滿意不?

⑼ 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文本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效的閱讀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決定著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體悟。文本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唯一橋梁,真正做到正確解讀、深入研讀文本,是我們把握作者情感與理念的的最終目標。那麼,我們究竟該從何著手,走近作者的文字,進而走進作者的內心呢?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樹。語文老師必須時時想著自己在教語文,時時想著從文本中尋找有獨特精妙的語言表達,引領學生反復揣摩,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就語文教學來說,選擇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所在。如果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一堂課從文章的開頭到結尾,從文本的「可講處」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問題,東碰一下,西摸一把,就會造成學生體驗與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或句子。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一)解讀關鍵字。

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一個「游」字,引導孩子質疑:「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呀?」「魚是怎麼游到紙上的呢?」學生帶著疑問默讀課文,找到兩個關鍵的句子:「魚游到了心裡」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還弄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是先與後、因與果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魚游到了心裡」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魚游到了心裡」就是魚的靜態和魚的動態已經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裡,就是「胸有成魚」的境界。這個「游」字,贊頌的是青年從春到冬的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看魚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刻畫出青年看魚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形象。而「魚游到了紙上」中的「游」就是「畫」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畫」而用「游」呢?一個「游」字,就令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金魚萬千的形態和生動的姿態;一個「游」字,金魚和青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難怪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執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話。作為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還要努力引導學生用字用詞准確、簡潔和生動。

(二)解讀關鍵詞。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古怪一詞是含有貶義的,那麼,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達他對貓的討厭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1-3自然段,發現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可是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比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誇貓捕鼠的時候「多麼盡職」。並詳細描摹貓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細讀課文,聰明的學生發現作者其實十分喜歡貓,因為他把貓印在稿紙上的泥腳印比喻為漂亮的小梅花;還能從貓毫無意義的叫聲中聽出「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段」和「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經常都在關注貓,難道這不是因為喜歡它嗎?

(三)解讀關鍵句。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許多老師認為簡單而忽視的「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去領悟文章所蘊含的「誠實」思想內容。又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魯教版五上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從而使學生從一個「笑」字就領悟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課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體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從「整體」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分析課文應咬准不放的關鍵詞句的提煉,以及板書的設計等等,都是基於這個「神」的。

二、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一)要了解語言背景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課引導學生感悟課文重點句「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時,由於教師沒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出現了看似熱鬧,實則無意義甚至誤導學生的現象。生: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後了。師:噢?你是個很有見地的孩子,能說說你的獨特感悟嗎?生:像蘋果和石榴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人,我覺得他們既好看又實用,比「花生」那樣的人更好!老師眼睛一亮,表揚說:「你的見解真獨特。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單位不歡迎,找工作困難。生2:像花生一樣深深地埋在地下,沒有表現的機會。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種用處,起碼讓別人看了「賞心悅目」。師總結:「你們真了不起,一個個見解獨特,值得肯定。」
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剛好與文本題目一致,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顯自己做人的態度。再聯系那個時代水深火熱的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樣,為大義、為祖國、為社會「藏而不露,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啊,哪怕這索取的僅僅是旁人因看見「體面」而產生的「愛慕之心」。如果教師對文本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質疑,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師:同學們,其實花生那樣的人就是作者那樣的人!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人吧!(簡介作者生平)師:(質疑)在作者的心裡,和講體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教書育人,是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是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救國……)師:是呀,和這一切相比,講體面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們覺得和蘋果、石榴、桃子相比,誰更可敬呢?相信此時沒有學生再會為花生雖實用但不好看而遺憾,相反,會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獻而自豪,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而敬佩。
(二)解讀文章題目。
文章的題目往往與文本的內容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標題常常是已經告訴或暗示了文章的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法及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從題目入手,可以通過題目大致推測一下文本的內容,這樣就能較快地進入文本的內容解讀,為深層次的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如魯教版三下冊第七單元,這組教材是以「認准目標,不懈努力」為主題,仔細觀察,發現《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們注意了它,我們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線索、或是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這無疑對我們整體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體驗文本

閱讀文本,讀者就會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與文本對話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小學生處於六到十二歲這一年齡段,他們與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而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去體驗文本,往往會把課文讀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這一文本,如果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解讀,除了能體會到作者分別從動物、植物、人類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從而分別從強烈的求生欲、頑強的生命力、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角度強化了生命的價值這個主題,還能體會到這三個例子是有關系的,前兩個關於飛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說明了它們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讓他們體會第二層就有點拔高了。因此,從孩子的思維角度考慮,我們應重點引領孩子體會第一層。同時,我們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維去體驗文本,才能更切實地體會到,哪些會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最容易出現的疑問。真正把握好這一點,我們才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問題,所提的問題也才會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要達到對文本進行深入而獨到的解讀,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歸文本,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心靈層面的溝通與交流,真正做到走進作者的心與靈魂,與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語文課堂充滿自己的個性和色彩!

⑽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閱讀全文

與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1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2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4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6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5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4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