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語文方面的
明代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
的盧馬最初是劉表手下降將張武坐騎,後到劉備手中,最後和龐統一起被射死。
關雲長之後,大刀關勝
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東風流美丈夫:周瑜。有雄才偉略,智謀出眾,多才多藝忠心耿耿,但器量小,好義氣用事。(當然是小說中的形象了,與史書有異)
呂布:三姓家奴。
弼馬溫;太上老君的八卦爐;火眼金睛。
南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樑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鍾,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貳』 語文中方面是什麼意思
定語是用來限定、修飾名詞或代詞的,定語是對名詞或代詞起修飾、限定作用的詞、短語或句子,漢語中常用『……的』表示。
漢語中的定語
1.在漢語中,定語常由形容詞、數量詞、名詞、代詞充當,也可有其他詞或短語充當。
例如:(暖和)的陽光照著(平靜)的湖水。(形容詞作定語)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數量詞作定語)
(今天)的報紙看過嗎? (名詞作定語)
(我們)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代詞作定語)
2.幾點說明:
A 在句子中,結構助詞「的」前用來修飾、限制名詞的詞或短語就是定語。也就是說,結構助詞「的」是定語的標志。
例如:(海南)(形容詞作定語)的工業發展很快。
B 有時定語後可不帶「的」。
例如:這里蓋起了(一座)(數量詞作定語)房子。
C 名詞前有時定語不止一個。
例如:(我們學校)的(兩位)(數量詞作定語)(有三十年教齡)(形容詞作定語)的(語文)(名詞作定語)老師當上了代表。
D 定語的位置在主語前面,和賓語前面。
例如:(代詞作定語)(小明)的爸爸是(一名)(數量詞作定語)教師。
古代漢語里的定語
在古代漢語里,為了突出和強調定語,有時也會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叫做「定語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都應提到中心詞前邊來。另外,定語後置時,往往在中心詞和定語之間加「之」字,有時也在定語後面加「者」字。 1.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2.用之.「中心詞+之+後置定語」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http://ke..com/view/146579.htm?fr=ala0
『叄』 語文的不好有哪些方面
簡單的說:多讀,多寫.
詳細的說:
語文考試包括三個方面
基礎知識(課內知識和語文常識),閱讀(現代文和文言文),作文
第一部分主要靠書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的積累,平時要注意多看書,多記憶
第二部分主要靠平時的閱讀和做題目,做題目時要挑一些經典的習題,考到相似的題目幾率較大.還有就是平時看課外的文章時讓你有感悟的文章要多讀.課內的文章考到的可能應該只有一篇或片段,要在課堂上好好聽老師說
第三部分的作文基本沒有什麼技巧可說,主要靠平時的積累和對生活的觀察,注意不寫沒把握的題材和句子.另外,老師說的什麼作文格式不用太在意,主要是基礎要扎實,不然按格式寫會越寫越糟
補充一下,多寫字不扣分,只要時間來得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最後附上一篇同學寫的關於學習的文章:
淺談學習
學習,顧名思義,要學也要習,學了知識後還要及時地去復習,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高效率.不光是復習,我們也要在舊的知識中汲取有用的東西,獲取新的知識,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舊的事物中獲取新的知識,這不是也很有意思嗎?
學習不但要學,還要學會思考.一個學生,若只會摘筆記,而不去思索,那麼,即使他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他也絕對無法學好.學習並不只是靠背誦,而要「學」「思」結合,學習要去思考,去理解,去掌握,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只是死板地去背,去記,那麼,永遠都不可能有新的思想誕生.
學習不是口頭上的事,而是放在心上,表現在行動上的一件事.有些同學說著自己的遠大理想,學習計劃也能侃侃而談,但總是想著等會兒再做,明天再做.然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他們總以為時間還很充裕,學習的事可以先擱在一邊,但時間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溜走,當他們發覺的時候,時間早已不夠用了.時間的流逝是很快的,我們不要浪費一分一秒,不要能推就推,不要到緊要關頭才後悔當初怎麼沒有好好學習.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毫無疑問,我們學習必須要刻苦,學習不是一件憑著興趣而去做的事.古時候的人們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十年寒窗.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也能夠刻苦學習,又何況我們呢?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學好,就必須去努力.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學習更是如此.當若干年以後,當我們有所建樹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今天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那麼值得!
但學習也並不是一件枯燥,嚴肅的事情.學習中也有許多的樂趣,當你提出與書中不同的見解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與同學為不同的理解爭論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學會新的知識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學習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通過獨立思考,解答出難題時,你會感到快樂……雖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又何嘗不是學習的真諦呢?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知識永遠沒有盡頭,因為它總是不斷地刷新它的記錄,人們總是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創新,不停地發現新的事物.我們要不停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生活之中學習知識.但世界上的知識永遠不可能學完,所以,我們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有用的,深刻的知識和理論,學習前人傳下來的,得到一代又一代人肯定的知識,這才是正確的.
朱熹曾經說過:「百學須先立志.」今天,我們作為一名初中生,應該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學習,更應該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肆』 語文"方面"
「德能勤績」是成人考核的內容,答題可用不上。
答題思路:1記敘文---從人物外貌、語言、心理幾方面刻畫了人物,體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2 說明文-----從時間、空間角度說明了事物的特徵。 / 由遠及近、由上及下說明了事物
的空間順序。
3 議論文-----從事物的性質、用途、發展前景幾方面論述,證明了中心論點。
『伍』 語文 基礎 都有哪些
不少家長對著語文期末考試卷直發愁,分析試卷都會,但是如何找到薄弱點,家長日常對孩子的語文學習關注太少的話,就很難發現孩子的學習問題了。小島老師給家長朋友們提供一份學習清單,我們可以對著這份清單,一一梳理孩子在語文基礎方面的學習問題,挨個落實。這份清單適用於小學各個階段的語文基礎學習,好好利用暑假,對語文來一個查缺補漏吧。
1、拼音和生字詞句
每一年暑假,我都會和學生強調,一定要鞏固拼音,不要因為你上了小學六年級,拼音已經得心應手了,就不再看拼音了。只要是語文考試,包括高考在內都會考拼音。那麼在小學階段,我們在暑假如何考察學生的拼音拼讀基礎能力呢?家長可以從:認讀、書寫規范、聲調辨析、應用到生字詞中、口語發音準確度,這5個方面來幫孩子梳理。課本、練習冊、報紙、書籍都可以作為拼音練習的參考,包括每個學期的多音字歸類,趁著暑假好好鞏固,才能找到不足的地方。
對於生字詞句的梳理,我們要知道,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就是字的筆畫順序、識字量、書寫規范、詞語、詞義、同義詞和近義詞還有反義詞、詞性語法、句子的基本構成、什麼是好句子……搞清楚這幾點,我們就能對本學期句子的學習情況有一個了解了,除了在暑假做一些造句、摘抄等相關練習,還要對表達能力進行提高,基本句式掌握了,可是只會寫,沒有聽說讀的練習,是不足以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要點的。
2、低年級一定要補成語和文言文語法
很多家長關心,如何在暑假給孩子補充一些語文知識,對於小學階段,文言文、古詩詞的語法是需要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進行拓展,光把語文課本里的詩詞、文言文內容搞懂不夠,我們在低年級階段一定要補習稱呼和文言文的語法。這是考試的考點,也是最容易在語文學習中拉開差距的知識點。這兩年,成語學習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重要了,關於成語,我們要了解典故、出處、准確的成語意思和應用方法。暑假兩個月,每天學習2個成語,等到假期結束就有100多個成語積累量。
『陸』 語文方面!!
1、我涉獵於讀書,深感大有所益,故人們都對我刮目相待了
2、西周的六卿首領,春秋時稱為「正卿」或「冢宰」,也有稱為「相」。正卿尚有一、二副貳,稱為「介卿」。東周王朝的執政正卿,開始是鄭伯,至隱公八年(前715年)後,是鄭伯和虢公,鄭伯為主卿士,虢公為右卿士。至桓公五年(前707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王以諸侯伐鄭,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周公黑肩將左軍。從《左傳》行文看,大概右卿士的地位高於左卿士(中原各國尚右,南方楚國尚左)。從此以後,虢、周二公並掌周政。到了僖公五年(前655年),虢國滅,虢公丑奔京師,自此,虢公也失政。下一階段周室的執政者就是周公。以後周公又與王子虎、王叔桓公等同執周政。至春秋後期,周政權才落在單、劉二氏手中。這兩人也是王期的右、左卿士。
《周官》首列「天官冢宰」,其僚之首稱為「太宰卿」,下列太宰的職司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這很清楚地說明了太宰就是相職。但太宰這個官,從春秋中葉以後,地位就逐漸下降了,這大概是春秋後期周王室公室地位下降的緣故,因為太宰本身是王室公室的家宰,王室衰落,其家宰自然地也隨之失去了控制權。
春秋時期諸侯國的重要職官是司徒、司馬、司空,其次為司寇,這些是掌管諸侯朝政的官。司徒治民,「司」是掌管、「徒」是徒役,指服軍役和各種勞役的民眾,司徒治民事,掌戶籍;司馬治軍,戰國以前重車戰,兵車用馬拉,每輛戰車用四匹馬,中間兩匹稱「服馬」,兩旁稱「驂馬」。馬在車戰時代起相當大的作用,所以以「馬」命官,掌管軍事的官就稱司馬。司馬的佐助稱為少司馬。主管養馬的校人(或稱校正)是司馬的屬官;司空管土地,主要職責是測量土地的遠近、辨別土地的好壞,以便授於民眾耕種,並編定賦稅的徵收數額;司寇,掌管刑獄訴訟,治寇盜。這些官稱在中原列國多有設置,其職司也大同小異。主管刑獄的官還有稱作理、士、大士、尉氏等。例如晉國的欒盈在國內斗爭失敗後逃往楚國,他路經東周國境時,遭到了搶劫,因此要求周王給予保護,不然就要歸罪尉氏。「尉氏」當是後世「延尉」一名之所本。
魯國,據《左傳·昭公四年》載,杜泄對季孫說:
夫子受命於朝而聘於王,王思舊勛而賜之路,復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復賜之,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勛。
由此可見,魯三家實際掌握了司徒、司馬、司空三個要職。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季孫對臧武仲說:
我有四封,而詰其盜,何故不可?子為司寇,將盜是務去,若之何不能?
這說明臧武仲為司寇,其職次於「三司」。後來臧氏衰敗,孔子曾一度為魯司寇,地位僅次於三司,所以他有資格陪同魯定公到夾谷會見齊景公。據說他在司寇任內曾誅殺了與他作對的少正卯①。其實這事恐不可信,「少正」本是官名,但春秋時魯國並無此官。孔子是春秋後期人,出身於非貴族家庭,他當上司寇這樣的要職,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和世官制已開始動搖了。
宋國,據《左傳·文公八年》載,有「六師」之制:
公子成為右師,公子友為左師,樂豫為司馬,公子盪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
「司城」就是「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避其諱,故改司空為司城。其後,宋分司寇為「大司寇」、「小司寇」,又增設「太宰」、「少宰」等官,事見《左傳·成公十五年》:
於是華元為右師,魚石為左師,盪澤為司馬,華喜為司徒,公孫師為司城,向為人為大司寇,鱗朱為少司寇,向帶為太宰、魚府為少宰。
太宰在西周的地位很高,春秋時除早期的東周王室,晚期的吳國還有一定地位外,在其他國家都不是要職。宋國雖增設宰官,但位在六卿之後,又不是卿爵。宰職本是王室家裡總管性質的官,到春秋時期,它的地位下降,正反映了治事職官和臣僕或宮廷內官的分職。至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宋國六卿排列次序為:
宋公使公孫忌為大司馬,邊昂為大司徒,樂祁為司城,仲幾為在師,欒大心為右師,樂挽為大司寇,以靖國人。
右、左師的地位降於「三司」之後。此後,由於時世不同,六卿權力的輕重也隨之而變換。至哀公二十六年,又以右師為首:
宋景公無子,取公孫周之子得與啟,畜諸公宮,未有立焉。於是皇緩為右師,皇非我為大司馬,皇懷為司徒,靈不緩為左師,樂茷為司城,樂朱鉏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
宋國的所謂「右師」、「左師」,可能就是右左二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右、左二相,所以,僖公九年(前651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且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成公十五年,華元執政,即任右師之職,向戌也曾以左師聽政。
鄭國也設有「六卿」,但官職不盡一致,《左傳·襄公二年》說:
秋七月庚辰,鄭伯睔卒。於是子罕當國,子駟為政,子國為司馬。
《左傳·襄公十年》雲:
於是子駟當國,子國為司馬,子耳為司空,子孔為司徒。又在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提到「少正公孫僑」與晉人對話之事。從這些記載可知,鄭國的所謂「六卿」官稱應是「當國」,「為政」,「司馬」,「司空」,「司徒」以及「少正」。
晉國的執政官多為軍職。《左傳·閔公元年》載,晉獻公時有二軍:
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
這種君卿共掌軍師之制,與春秋初年六國相同。至晉文公始作三軍,立「元帥」,《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晉侯興師救宋說:
於是乎搜於被廬,作三軍……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
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
所謂「元帥」,也稱將軍,就是中軍將,元帥、將軍之名實始於此。中軍將是軍中最高執政官。春秋列國軍政不分,晉文公六年(前631年),趙盾將中軍,「始為國政」,這就是說,中軍主將執國政,為諸卿之首。晉三軍將佐都是卿。成公三年(前588年)十二月「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這就是說,凡是掌軍職、地位較高的都可以成為執政官——卿(列國官制大體如此),這可作為文武不分、軍政合一的佐證。在各軍將佐之下設有軍大夫,軍司馬,軍司空,侯庵等官,分別掌管軍中政事、軍紀、道路修建、偵察敵情等事。
晉國在成公時,以卿的長子為公族,並設公族大夫以教育公族,以中軍元帥治民治軍。司馬、司空的地位比其他國家低,司馬只掌管軍中法紀,而不是統兵之官。這是晉國職官與其他國家不相同的地方。司空除管軍政,也管民政,其職司與列國相同,主管築城及其他土木建築。例如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士■因有新功,由大夫升為大司空。獻公則命他主持增築絳城,修建公子重耳、夷吾封地蒲城與屈城。
春秋列國在治事眾官之上,有一人總領全國大政,各國名稱不同,泛稱為「執政」,相當後世的相職。它是由西周晚期的執政卿事發展而來的。東遷後的周王室,在春秋初年還稱為「卿士」,後來又以太宰居此位。晉國稱為中軍元帥,鄭國稱為當國,齊國在景公時曾一度稱為相。「執政」者的爵位,一般是正卿(或稱為上卿),只是在齊景公時管仲執掌國政而爵為下卿。這是因為齊有國氏、高氏二卿,由周天子所命;而管仲為桓公所任,其爵位為下卿以表示齊對周王朝的尊重。「執政」有一、二人襄助,如右卿士有左卿士襄助,右相有左相襄助,太宰有少宰襄助。
東周王朝及列國君主近身還有一批專為私人服務的官員,這類官列國大體一致。如太師、太傅、太保,本是教育太子的師、傅、保,太子即位為王,他們就被尊稱為太師、太傅、太保。這類官在西周時地位很重要,執掌國政,被稱為「三公」。春秋時,各諸侯國不設太保一職,而太師、太傅多屬美稱,並沒有實際權力。又如膳夫,本是掌管王的膳食官,西周時卻可以擔任王命的要務。春秋初年,東周王室膳夫的爵位還是大夫,地位不算低,但其他侯國掌管膳食的官,則不見有執行重大政治使命的事。西周實行宗法制,宗伯是王朝的重要職官,而春秋時只有魯國設宗伯,其職掌是祭祀時掌神主位置的排列,其他侯國只設宗人,為國君掌管祭祀,並向神靈禱告,所以有「祝宗」之稱,地位不很高。這些職官地位的下降,是朝政治事官與宮廷內官分職的結果。這種分職是春秋時官制的一大變化,反映了統治機構日趨完善,設官分職更加細密的情況。
在君王左右還有一種專掌書記文籍典冊的官,稱為「史官」,《左傳·庄公二十三年》載曹劌諫魯庄公:「……王有巡守,以大習之。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這里所說的「君舉必書」,就是史官的職責,魯成公二年(前589年),周定王破格接待晉國史臣鞏朔,事後定王派人告訴史官,此舉不合禮制,不要載入史冊。可見君王的言行,都有專人記錄。西周時,史官有太史、內史之分,內史專掌冊命之事。到春秋時,除東周王室外,其他侯國只有太史兼掌冊命,而不設內史之官。史官為了記載的真實性,往往秉公直書,不畏權勢。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崔杼專權,殺死國君齊庄公後:
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這段記載說明了春秋時期的史官,為了保留歷史的真實,不惜獻出自己生命的大無畏精神。還有一種掌管占卜的人,也稱「史」,如襄公九年,「穆姜(襄公祖母)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史曰……」。這種「史」不是指太史或內史,而是指掌管卜筮的官。這種官又稱卜人或卜士。
此外,國君宮內的日常事務,則由一種仆大夫掌管,君臣之間的意見常由他上通下達。這種人很容易假君命而擅權,如《哀公二十六年》載:
宋景公無子,取公孫周之子得與啟畜諸公宮,未有立焉……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大尹常不告,而以其欲稱君命以令,國人惡之。
這個大尹就是掌管通達君臣意見的仆大夫。他竟敢不將臣下的意見通達給宋景公,還以自己私意作為景公意見下達給臣僚,致使宋國六卿三族都受其擺布。後來事情敗露,才畏罪潛逃楚國。
在列國宮中還設有樂官,稱師、太師或舞師,掌管祭祀,宴饗,朝會的樂舞。又設府人、廩人,掌管國君的財物。府人掌金玉玩好,廩人掌糧禾米物。國君的後宮,由司官掌管,司官或稱為巷伯、寺人、豎等,都由閹人充任。
春秋時期中原侯國的地方政權組織,基本上是國野制。所謂「國」,就是指國都附近地區,「野」就是指農村,把郊區和農村的居民按什伍制組織起來,各級設官管理,據《國語·齊語》載,春秋初年,管仲在齊國推行「參國伍鄙」制,在國中以五家為軌,設軌長,十軌為里,設里有司,四里為連,設連長,十連為鄉,設鄉良人,爵為大夫。國中有二十一鄉。軌長、里有司、連長、鄉良人是國中的四級官制。在野鄙中以三十家為邑,設邑有司,十邑為卒,設卒帥,十卒為鄉,設鄉帥,三鄉為縣,設縣帥,十縣為屬,設屬大夫和屬正長各一人。全國分為五屬。邑有司,卒帥,鄉帥,縣帥,屬大夫,屬正長是野五級官制。
國野制在西周時期就已推行過。春秋以後,各侯國又相繼設縣;至春秋末,晉國在縣下又增設郡。春秋時郡比縣小,這與戰國以後的郡統縣的地方制不同。在春秋中、晚期,許多縣成為國家的地方政權組織。例如晉滅祁氏,羊舌氏後,分其田為十縣,每縣由國君派人治理,稱為縣大夫。縣大夫下設有縣師、司馬、司寇(其職掌與中央政權中的司馬、司寇相當,只是管轄范圍不同)。縣本來設置在一國的邊境,其目的是為了加強防守。至春秋中晚期,內地也設縣,如晉國就曾在舊都絳(今山西翼城縣)設縣,稱為絳縣,由於縣的大量設置,就逐漸取代了國野制,縣郡官吏也就成為地方政權的主要官吏了,到戰國時期,國野制也就不存在了。
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有大片的封地,也有宗族組織,這種宗族組織被稱為「家」,春秋時期這些「家」族組織大大膨脹起來,有很大的勢力。魯國的「三桓」(即魯桓公三兒子之後)就曾兩次瓜分公室。晉國的六卿,勢力也很強大,祁氏、韓氏各擁有七個縣,大夫羊舌氏也有兩個縣,據《左傳·昭公五年》載:「因其十家九縣,長轂九百。」九縣能出九百輛兵車,說明每縣都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縣。此外,宋國的戴、桓八族,鄭國的「七穆」,都是大家,都擁有大片的封地,控制著大量的人口,實際上他們的「家」中已建立起一套政治機構,是國中之國。這種「家」,可視為一國中的地方組織,總管一家政務的稱為宰,宰下有各種官吏,分掌各種事務。《論語·子路》載,孔子的學生仲弓就曾任過魯國季氏的家宰,他向孔子請教為政的辦法,孔子告訴他:「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可見家宰權力不小,可以任免官吏。《論語·先進》說,子路為季氏家宰時,就任命子羔為費邑宰。「家」的下面,還分設有若干邑或縣,並設有各種職官。《定公十年》載,魯國叔孫氏的郡邑就設有邑宰(公若為之),馬正(公南為之),工師(駟赤為之)等官。春秋晚期,這類家臣的人選已不限於本宗族的人,有時也不限於用本國人。例如陽虎,本為孟氏後,而作季氏家宰,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虎畏罪逃奔晉國,趙簡子迎而相之。子路作了魯國季氏宰後,又到衛國作了衛大夫孔悝的邑宰,並於哀公十五年為孔悝之難「結纓而死。」齊國的鮑國,跑到魯國作了施孝叔家臣。這種家臣、家宰不受出身和等級的限制,如子路、仲弓、冉有、子羔等人出身均較低微,都先後做過家宰、邑宰之類的官。春秋晚期,家臣的俸祿多為領取實物,主子對家臣的任免去留也比較自由,他們之間基本上是個人的主從關系,由這種關系而逐漸構成了一種新型的任官制度。到了戰國初期,一些強家起而取代了國君,成為諸侯後,這些家臣就變成了國家的官吏。這時,家臣與主人間的主從關系,就成了新國家官僚制度的基礎,這樣,從西周以來盛行的等級制、世官制,就被一種新的、適合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所代替。
這裡面有,不過 只能麻煩你自己找了哦!!
『柒』 語文方面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捌』 語文講究哪幾方面
一、 積累的方法有三種: 一是單元積累法。就是學習一個單元之後,及時歸納。 二是考點積累法。根據《考試說明》規定考點,對散見於課本、資料、試卷中的語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三是易混點積累法。對平時訓練中遇到的易混知識點,考試中出錯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要著眼於辨析疑點。 積累的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一)積累字音、字形、詞語、成語的意義和用法。
一是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一個高中生,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至少要有兩本詞典: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現代漢語詞典》;二是商務書館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時擁有《同義詞辨析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經常翻檢,培養對漢字的認讀,正確書寫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於對易混字音、字形和同義的詞語、成語進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釋中提到的字、詞;分考點訓練的資料中的列舉的字詞;綜合訓練試卷中出現的字詞等。
三是掌握詞語搭配、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二)積累文言實詞 (三)積累古詩文名篇。 (四)積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二、寫作的習慣。
1、積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礎。素材的積累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含自身周圍環境見聞);二是學過的課文內容;三是課外閱讀(書籍、報刊、影視等)中發現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斷、名言警句等。《讀者》、《青年文摘》這兩本雜志故事性較強,很多同學喜歡看,但是不能「過目就忘」,要把其中精彩的故事、文段摘抄出來。剛才我講到,摘抄時要有用的意識,還有一點是怎樣用的問題。
2.要注意文體的選擇。 現在高考作文在文體上幾乎對考生沒有限制,但文體影響著評卷老師對一篇文章優劣的認定,所以考生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3.要注意材料的運用。 引用材料宜概括,不要原文照抄。
4.要注意文章的模仿。 應該說文章可以模仿,但如果全文照抄就不行了。
5.要注意文章的主題不要偏離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6.要注意在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強化文句表達訓練。
7.要注意追求獨特的構思,但不為追求而追求。 獨特的構思吸引人,尤其在許多模式化、公式化的文章中。獨特的構思必須用豐富的內容來支撐,豐富的內容必須緊扣中心。
『玖』 語文是什麼可以往哪方面去寫
語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語文是清涼可口的泉水,讓人清甜解渴; 語文是芳香濃郁的咖啡,讓人溫馨浪漫; 語文是新鮮味美的果汁,讓人滋心潤肺; 語文是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 語文是神態悠閑的白雲,讓人浮想聯翩; 語文是浪花飛濺的大河,讓人心潮澎湃.語文是神秘美麗的花園,讓人流連忘.
語文是春雨,潤物無聲;語文是鍛煉的機會,走了就不會回頭;語文是導引的方針,帶你走進無境的知識海洋。
在生活中,語文是隨血脈流淌著的至愛親情; 是冰心老人筆下的童真母愛,是駱駝祥子那苦命悲情的淚水,是魯濱孫在荒島上愁苦的日記。
語文是一杯彌漫在天空宇宙的鄉色酒,一曲纏繞千山萬水的同一首歌,是一顆璀璨的鑽石,在萬物界中發出耀眼的光芒。
語文是簾卷的西風,是長風破浪的潛能,是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壯闊胸襟,是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潔白身軀,是五柳先生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安貧樂道,是屈原先生的眾人渾濁而我獨清的寧死不屈。
品讀語文,就像與智者對話,感受語文就能打開智慧之門號,深入語文就像走進優美的仙境。
語文告訴我們如何歷練人生,語文告訴我們如何克服困難;語文告訴我們如何奮斗理想,語文告訴我們如何盡人子之孝;語文告訴我們如何報答父母,語文告訴我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語文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語文告訴我們要有進取心。
語文是一雙明亮的眼睛,能看穿任何人的心;語文是一雙靈敏的耳朵,傾聽他人的心聲;語文是一支握在手中的筆,在不停地記錄昨天。
可以說沒有語文,這個社會就不是個社會了,在電視上,在廣告上,在發布會上,語文何處不在,何處不有。
語文是老師教我們正直善良,勇敢執著,教我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珍惜時間。
語文能改變任何人,所以語文給予的任何機會與要求,我們不能太多地去回拒,它可能使你一事成名,它可使你平淡一生,也可使你一敗塗地,只不過看你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