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評課
目標設計是否合理、目標完成情況、教學環節設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流暢、學生參與的覆蓋面和深度是否合理、問題設置和引導是否合理、課堂反饋情況,教師素養的表現、學生精神面貌、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等等
② 請問應該怎樣對初中語文課進行評課請說的詳細一些!
可以根據課堂面貌、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具體互動是否活躍,老師是否達到了讓學生都能悉知這個目的。老師的課堂用語是否稱學生意。學生的精神面貌好不好。對於作為一個聽課老師,還應該問問自己對這節課的了解程度,對於講課老師的內容能不能聽明白,以此做出評價。(從學生角度,講課老師本身,然後還有自己的具體感受如何。實情敘述,最能引起共鳴)
③ 初中語文如何議課
文化與靈魂的變化
余:我注意到您剛才提到「觀課議課」,這一提法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嗎?與「聽課評課」有哪些實質性差異?
陳:列奧.施皮澤有一個觀點:「詞的變化就是文化的變化和靈魂的變化。」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不只是換了一個詞語。
觀課與聽課比較,「聽」指向聲音,「聽」的對象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有聲語言往來;而「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在多種感官中,「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的觀察,除了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將成為感受的對象。更重要的是,觀課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悟課堂。
評課與議課比較,「評」是對課的好壞下結論、做判斷;「議」是圍繞觀課所收集的課堂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議」的過程是展開對話、促進反思的過程。「評」有被評的對象,下結論的對象,有「主」「客」之分;「議」是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平等交流,「議」要超越「誰說了算」的爭論,改變教師在評課活動中的「被評」地位和失語現狀。評課活動主要將「表現、展示」作為獻課取向,執教者重在展示教學長處;議課活動以「改進、發展」為主要獻課取向,不但不怕出現問題,而且鼓勵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求得發展。評課需要在綜合全面分析課堂信息的基礎上,指出教學的主要優點和不足;議課強調集中話題,超越現象,深入對話,促進理解和教師自主選擇。如果說評課是把教師看成等待幫助的客體的話,議課則把教師培養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動者,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解放。
概而言之,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在充分擁有信息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研修活動。
觀課議課主要適用於日常的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學校是最適宜的場所,教師是其中的主體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線老師參與,這既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又是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更多的是一種新文化的建構。如果把文化看成一個人群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和在這種價值觀念影響下相對一致的行為方式,那麼文化的產生過程就是形成、認可價值觀念並外顯為行為方式的過程。構建觀課議課文化也就是探索和認同觀課議課價值理念,形成相對一致的觀課議課方式。
余:看來常掛在嘴上的「聽課評課」里,還真蘊藏了我們習焉不察的文化假定。一個「觀」字提醒我們要全面收集課堂信息,一個「議」字把教師作為專業主體的地位突顯出來。然而「文化與靈魂的變化」其現實空間很大。怎麼「觀」、怎麼「議」才能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陳:首先,議課要議出聯系。杜威曾說:「一個孩子僅僅把手指伸進火焰,這還不是經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聯系起來的時候,這才是經驗。從此以後,他知道手指伸進火焰意味著燙傷。」
課堂教學是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體現。在課堂上,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念支撐和影響教的行為,教的行為引起和轉化為學生學的行為,學習行為直接導致和影響學習效果。這種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當教師沒有認識它的時候,改變也就失去了基礎。觀課議課的首要目的,是幫助教師認識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的行為、學的行為、學的效果之間的具體聯系,從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的核心環節入手,反思教育觀念,改進教學設計,追求更好的學習效果,實現教師專業素質整體發展。
在語文課上,老師剛掛出小黑板,大多數學生就開始讀小黑板上的兒歌。看見學生讀得很不整齊,老師發出指令:「一二三……」,指令一出,同學們立刻放棄朗讀並緊緊接上話頭:「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齊。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背誦完畢,課堂自然安靜。老師接著說:「今天,我們學習『人有兩件寶』,現在老師先讀一遍,然後請同學們齊讀一遍。」老師讀完學生讀。學生讀完,老師提醒學生:「『腦』字是鼻音。」剛一說完,學生立刻搖頭擺尾地「nǎo,nǎo」練習起來,老師認為課堂亂了,又來了一遍「一二三……」,然後讓一位同學范讀,最後組織學生聲音整齊地練習「nǎo,nǎo……」
議課前,這位老師在學生的行為「自發朗讀」後面看到的現象是紀律嘈雜,於是採取了「一二三」的指令維持紀律的行為。對這個行為的結果,老師只看到課堂紀律安靜了,卻沒有想到,學生開始的練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學習沖動,是學習的內在動機在支持,而把學生紀律整頓好後的練習,卻變成了外在的要求和強制。這樣的紀律管理不僅影響當堂內容的學習效果,而且也會使學生逐漸滋生消極等待的心理和行為,並最終喪失主動探求新知的熱情。
議課時,共同回顧這一教學情節後,我們以「課堂紀律管理的目的是什麼?」「兩次『一二三』前後,學生的學習性質有什麼差異?」「教師的紀律管理起了什麼作用?」「當學生處於自發的、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下,教師應該干什麼?」等問題展開討論,幫助老師認識和建立了新的觀念、行為、效果之間的聯系。教師認識和理解了新的聯系以後,在同樣的情境下,他選擇的行為是「積極地旁觀」。
其次,議課要議出更多的教學可能性,拓展可能性空間。教學可能性空間是多種教學路徑、方法、行為、效果等發展變化的可能性集合。教學受多種因素影響和控制,具有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沒有唯一,只有多樣。因此,議課既要認識已經發生的課堂事件只是一種可能,更要關注探討新的和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議課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更多的發展可能以及實現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議課的過程,是參與者不斷拓寬視野,不斷開闊思路的過程。
在了解和認清更多教學選擇以後,教師可以自主選擇更適合自己、更適合學生、更適合教學內容與情境的教學方式和行為。譬如食用雞蛋,那就是使參與者在單一的傳統的煮雞蛋的食用方式基礎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掌握相應的控制方法以後,自己根據需要自己煮,並不斷創新。介紹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雞蛋的方法、丟棄煮雞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選擇,以滿足加工者的不同特點,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第三是觀課議課要促進對日常教學行為的反思。有這樣一節課:
開課時,看到聽課的老師比較多,授課老師這樣組織課堂:「同學們,今天我們教室里來了許多老師,他們來干什麼呀?」
同學們:「他們來看我們上課。」
老師:「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上課呢?」
同學們:「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
課後議課,我們討論了這樣一些問題:「學生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是為自己,還是為聽課的老師?」「類似這種提問和要求多了,將給學生帶來什麼?」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引起了這位老師的反思。她說,昨天她和同事們交流,也覺得學生平常上課沒有多少精神,而有其他老師來聽課時,學習更為踴躍。對此,她們沒有找到原因,她說,現在看來,這種引導可能引出了另外的效果。
觀課議課強調以課堂為平台檢視自己,反省自己,改進自己。課是平常的、普通的課,針對習以為常的行為,它追求對這些行為和背後的觀念進行批判和反思,它強調透過表面行為直抵內心的價值觀念和教育假設,通過深度挖掘使隱性知識顯性化,通過深度對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假設,更新教育觀念。
④ 初二語文評課記錄
初二語文《大道之行也》評課記錄與反思
開學之初,初中語文組聽了衡老師的一堂匯報課,他所執教的課文是初二的《大道之行也》,現將評課及反思簡單摘錄如下:
姚老師:1、本堂課的導入設計平淡卻很有效。老師讓學生背已讀過的《桃花源記》引入課堂教學,這既為學習新課作了鋪墊,又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積累。緊接著提問《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作為本課教學的切入點,起到了較好的激趣作用,應當說這種導入是比較成功的。
2、教師將本課設置了六個問題,課前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分組板在黑板上,從檢查預習效果以及幫助學生完成對內容理解的角度來說,此環節是安排合理的,這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書寫能力、解題能力。
商榷:學生陳述答案時,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若考慮讓其他組發表見解展開討論,或許更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
謝老師:通過設計六個問題,重點突出,知識點落實到位,並且老師能引導適時的朗讀,只是學生展示時聲音較小。
劉老師:本堂課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課堂結構完整,知識點基本落實到位,不足點就是老師講課聲音不太洪亮,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生不是很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牛老師:老師講課思路清晰,語速適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不過學生的展示還有待於老師進一步強調並引導,讓展示自然、大方的學生做榜樣。
金老師:能將本課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利於學生對「大同」社會特徵的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還要強化朗讀,學生可通過多樣的朗讀形式來展示,在讀中感受、領悟、賞析。
鞏老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衡老師深知:課堂越開放,對自己教學越有利,因而,作為明陽的新成員,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憑他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開放性課堂是人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它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有話可說,課堂的話語權屬於學生,課堂的主宰權屬於學生。其實,這樣一來的課堂對老師要求更高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嚴峻的考驗,老師一定要不斷充電學習。
教育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辛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正所謂:「嘔心瀝血探新路,吹盡黃沙始見金」,相信,我們如果有衡老師大膽嘗試的魄力和精神,咱們的教育事業一定回日臻完善、成熟。
反思
開學伊始,學校就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教研教改的理論學習;還邀請了縣教研室的主任舉行了新課改理論的講座。9月7日,我還有幸聽了同校老師的示範課:新穎的課堂模式,熱烈的課堂氣氛,機智的點撥……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期間,我還聽了其他老師的課,覺得啟發很大。因而,我想借這次匯報課的機會,嘗試這種新的課堂模式,並向各位同行求教。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較短,理論性較強的文言文。初中生很難理解透徹。但我認為有點難度,正好可以給自己和學生們一個好的鍛煉機會。於是,就按照教學進度,用這篇文章來上課。
上課前,要求學生利用早自習去預習課文。自己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結合課文注釋,掌握課文大意。並布置了各小組的討論題。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題上。把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來組織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沒有我預想的熱烈,有些小組的准備明顯不夠充分,答案過於簡單。六個小組有兩個小組准備充分,答案全面,還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效果良好。有兩個小組回答還是比較准確,沒有引起其他同學的異議。當然,也不能激起討論,顯得平淡。第一小組的回答比較簡單。引起了同學們的討論,補充的同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完善,形成了良好的討論氛圍。可謂是有失有得。
仔細地回顧整堂課。認為這堂課雖然完成了預先設置的課堂教學任務,但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還很多。
1、學生的課前預習還不夠充分,必須認真組織好課前預習。
從學生的討論情況來看:有些小組的討論還不夠充分,討論的結果較為簡單,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面、深入。
2、學生還不夠適應這種課堂模式。
有的小組組織展示小組討論結果時,聲音太小,甚至有些手足無措,課堂環節不熟。還要經常參與、鍛煉,才能不斷進步。
3、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提高。
由於自己對這種課堂模式了解不深,接觸得不多。對學生的情況不夠熟悉,個體、班級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充分的了解。在組織學生預習、討論時,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評點也有不到位之處。沒有營造出活躍、靈動的課堂氣氛來。
以上是我自己對這堂課的一點淺陋想法,希望拋磚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⑤ 初中教學評價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一、傳統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否完成認知目標」限制了教師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外的其他發展的關注。在傳統的教學評價標准中,教師是否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更確切地說是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是作為一節好課的很重要的指標。的確,完成認知目標是教師在組織教學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務。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很多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答,或討論或交流,教師將課堂組織得「熱鬧非凡」,將學生調動得「興趣盎然」,但檢測學生實際掌握知識和形成能力的情況卻並不理想。原因就在於教師在備課時,未抓住完成該教學目標的關鍵條件。像這樣未完成預定認知
目標的課顯然不能稱得上是一節好課。但如果為了完成認知目標,而抹殺學生的創造性,忽視學生的情感的課也不能視為一節好課。認知性任務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師不應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而不考慮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不僅包括認知的發展,也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包括各種能力的發展以及個性的發展。學生的想法中也許蘊涵著創造性的火花,也許是對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師不願意在這上面花時間,因為怕影響教學進度,完不成認知目標。
(二)「絲絲入扣」的教學設計嚴重束縛了教學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傳統的評課標准,往往強調教學進程要安排合理,教學環節井井有條。許多觀摩課,教師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課,就是怕評委們說自己設計的課「漏洞百出」,說自己水平低。教師期望的是學生
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鍾表一樣,什麼時間講授,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結果往往是把一節好課上成了表演課,演員就是教師,或者說主角是教師,學生則是配角,是觀眾。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常常採取迴避的處理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觀後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為之喝彩,而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無任何收益。因此,我們說教學「貴在得法」,就體現在教師如何作好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促進者、啟發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三)「樣樣俱全」的所謂優秀課常常使教學忽略學生學習中的實際需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可以說十分完備,而且每一項指標幾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諸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進程安排合理」、「課堂提問精煉」、「多媒體運用恰當」、「板書設計美觀」、「教態自然」、「語言流暢」等等。結果我們會發現,許多觀摩課中的不少環節就是為迎合評課標准而設計的。但是我們的教師有沒有想過,課堂教學既然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就必須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要來設計,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如果為了把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在黑板上即使板書並不那麼美觀,甚至讓學生參與板書,又何嘗不可呢?相反,如果讓所謂的多媒體限制了學生的理解,讓所謂的板書限制了學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敗的課。傳統的評價標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種好的、值得倡導的課堂教學究竟應該是怎樣的,或者說一堂好課的評價標准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為此我們研究了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問題。
⑥ 語文的教學評價
初中語文教學評價方案
指導思想:
評價是杠桿。如何評價一堂課,關系著課堂教學的導向和質量,直接著影響教師角色轉換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業務水平、文化修養、教育觀點、師德和思想素質的綜合表現。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在於,總結教師優秀的教學經驗,診斷教學的不足,以便更有效地改進教學。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開展教學研究、促進自我發展的過程。
評價原則:
1、目標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是以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為目的。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使師生明確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課堂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於促進目標的實現,積累資料以便提供關於如何才能更順利地達到目標和完善目標的依據。
2、 發展性原則: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展。
3、 開放性原則: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歸,密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溝通學校內外、課堂內外、書本內外的聯系,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4、 主體互動性原則:
師生關系不再是傳統的講授與聽講、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啟迪,相互促進,共同研究,共同發展。
5、 評定性原則:
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了解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以便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作出發展性評定,對師生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評價內容:
1、教學目標評價:
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統領作用,全部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其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評價要從是否全面、具體、適當三個角度來進行。
全面是指是否有利於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通過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同時還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文本形成互動,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築終身發展的文化基礎。
具體是指教學目標明確、目標設計具體,符合課程標准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適當是指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應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和語文課堂資源的特點
2、教學內容及過程評價。
第一,情意過程。教學氛圍:是否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教師是否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是否敢於質疑、大膽嘗試、樂於交流與合作;
●學習興趣:教師能否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夠主動、有效地投入到語文活動之中;學生是否對語文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自信心:教師能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信心。
第二,教學過程。有效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還應考慮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是否適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評價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否使學生有效地經歷語文素養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聽說讀寫的同時,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教學方法與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習方式:教師能否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發揮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是否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
●思維的發展:教師能否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與初步反思的意識。
第三,因材施教。中學的語文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夠有著不同的發展。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當能夠根據語文的特點,組織教學。有些問題需要學生獨立解決;有些問題需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有些問題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評價時還應關注
⑦ 如何就一堂語文課進行評課,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評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系是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組成的,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追求。
如何正確理解這三個目標之間的關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如何正確地評價課堂教學的關鍵了。
有人把課堂教學比作一個等邊三角形,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恰好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任何的一個頂點得不到重視,那這個三角形就不平衡。
這無疑是一個很恰當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這三個目標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反映了這三個目標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個目標的達成,一節課顯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緣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序做出評析。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看教學思路設計
寫作要有思路,寫文章要有思路,上課同樣要有思路,這就是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三是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有效果。
我們平時看課看到有些老師課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等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析。
2、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
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了解授課者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
1、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看有無前松後緊(前面時間安排多,內容鬆散,後面時間少, 內容密度大)或前緊後松現象(前面時間短,教學密度大,後面時間多,內容鬆散)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2、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3、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大少現象。
4、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看優中差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差等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5、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在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7)初中語文教師如何評課擴展閱讀
意義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深化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促進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課改新理念。
教育思想,通俗的說法,就是教育的觀念,對教育的認識,或對教育的主張。教育思想人人有之。教育思想有層次之分:教育認識、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也稱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條等。
教育理念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信仰。所以,可以說,教育理念是一種理想化、信仰化了的教育觀念。教師一定要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它是教師的主心骨。先進的教育思想不僅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評好課的前提。
所以,評課者要評好課,首先必須研究教育思想。在評課中,評課者只有用先進的教育思想、用超前的課改意識去分析、透視每一節課,才能對課的優劣作出客觀、正確、科學的判斷,才能給授課者以正確的指導,從而促進授課者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揭示教育規律,促進學生發展。若用傳統陳舊的、僵化的教育思想去評課,不僅不能給授課者以幫助,反而可能會產生誤導。
(二)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同樣的一個學科,同樣的一節課或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表現出的教學風格則不同。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精雕細刻。
把課上得天衣無縫;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大刀闊斧,緊緊抓住重點難點,使疑難問題迎刃而解;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善於歸納推理,用邏輯思維本身的魅力把學生吸引進去;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運用直觀、形象、幽默的優勢,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到輕松愉快,充滿學習的樂趣。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同一個班的學生,面對不同的教師上課,有不同的表現。平時表現異常活躍的班級,面對新教師,表現出沉默寡言;平時不願參與課堂教學的班級,卻在新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
以上事實告訴我們,在評課中,評課者必須十分的注意去發現和總結授課者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個性,要對教者所表現出來的教學特點給予鼓勵,幫助總結。讓教者的教學個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使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
首先,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其次,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肯定的評價一般會對學生的學習起鼓勵作用,通過評價,學生學習上的進步獲得肯定,心理上得到滿足,強化了學習的積極性;否定的評價雖會使學生產生焦慮.但某種程度上焦慮,也具有積極的動力作用,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動力。
其實,學生從評課中獲得自己學習的有關信息,加深了對自我的了解,為下一步的學習提供了幫助。矯正以往學習中的錯誤行為,堅持和發揚正確的學習方法與作風,提高學習效率。
評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以有利於當前新課程的教學。它集管理調控、診斷指導、鑒定激勵、溝通反饋及科研為一體,是研究課堂教學最直接、最具體、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⑧ 一個初中語文老師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一個初中語文老師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1、朗讀能力;普通話標准,朗讀有感情,能夠指導學生朗讀。
2、書寫,板書;沒有錯別字是基本的,書寫規范,清晰大方工整美觀。
3、文本解讀;善於解讀課文、課外的文學類文本,有深度,廣度,還要有一定創造性。
4、教案設計;熟練地掌握各種課型,並根據課文特點、學生學情設計出扎實靠譜且有一定創意的教案。
5、教學實施能力。會上課,課堂掌控力好,會拿捏氛圍;反應快,理解快,組織能力強,細節把握到位。
6、聽課評課能力。對一堂課有基本的鑒別能力,鑒賞能力;聽課的時候能迅速把握課堂結構,剖析各個環節設計意圖,抓住設計亮點和創新點。
7、說課能力。能夠清晰地表達教學設計思路,並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8、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本質,並尋求解決辦法。
9、時間管理。自我安排和管理,在繁瑣的工作中總有辦法提高工作效率。
10、總結反思能力。隨時復盤,點評過程,把自己的經驗轉換成書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