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著重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漢字教學中培養
漢字不僅是一種言語符號,還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它的優勢,使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成為認識世界、豐富情感、辨明事理的過程。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的主陣地。因而,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貳』 小學語文如何加強情感培養經驗談
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貫徹「文道統一」,教好語文課的重要一環。列寧在強調情感教育的意義時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的確,情感是人們追求真理的原動力,積極的情感會激勵人們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文章的情感是固有的、客觀存在的,學生通常在閱讀前卻是無動於衷的,教師只有在備課中深入鑽研,善於體察作者的情感並受其感染,才能繼而感染學生。一般來說,作品的感情和學生之間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知識淺薄,二是理解能力差,三是社會經驗少。為此,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地縮短這些差距,才能使學生動之以情,受到熏陶。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呢?一、咬文嚼字,揣摩感情小學語文要加強字詞教學,但這並不意味著脫離語言環境去摳字解詞,而是應該在弄懂課文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全面理解。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咬字嚼字的工夫,不是機械地理解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的修辭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歸納、多比較、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詞都不能輕易放過,沒有一點含糊。也唯有這樣閱讀,才能養成用字造句的好習慣,下筆不至於有失誤。
『叄』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一、認識形象,引發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屬於文學或准文學性質的課文約佔70%左右,從這些古今中外的優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 有認知成分的。學生的情感是易於激發的,一旦他們的認識活動伴隨著情感,教學就會成為學生主動的發展過程,從而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學生之所以對課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從心底里升騰起崇敬之情,對課文所描寫的祖國山河的秀美為之贊賞、驚喜,對課文所表現的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不幸傾注同情和關切„„都是為情所驅動而產生的體驗。如果缺少情感的紐帶,教學想要促進兒童主動地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符合閱讀心理的規律和方法去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從有血有肉的形象中得到感染,達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如《草船借箭》一課的教學,在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基礎上,從「長嘆一聲」這句著手感知形象,初步認識周瑜心胸狹窄與諸葛亮「挺有才幹」;接著深入感受,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體會周瑜的用心險惡,設計陷害和諸葛亮的將計就計,成竹在胸,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直至重點部分「霧中借箭」的學習,上升到形象認識的更高層次即形象賞析,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所描述的表象,從深層去體察諸葛亮善於根據預先估計分析到的情況,去制訂正確策略的不凡才能,從而引發學生對諸葛亮顧全大局、知己知彼、巧妙籌劃的豪邁氣度的崇敬,與課文內容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 二、領略意境,感受情調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作者揮生花之筆,描繪了許多生動、鮮明的形象(人物、景物等),飽和著豐富的情感。學生閱讀這樣的文章會情不自禁,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感染。對學生情感的觸動,心靈的 震憾會深深地刻印在學生腦子里。小學時期的教育往往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反之,那種脫離了語文學習的說教,脫離了學生實際的灌輸,不僅無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會使學生養成說大話、空話的習慣,甚至會給兒童的心靈投下雙重人格的陰影。 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課文比比皆是,或豪邁、或悲壯、或明朗、或朦朧,像《再見了,親人》、《十里長街送總理》等,都以其回腸盪氣的意境打動著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善於用生動的教學語言或嚴密的教學環節,把學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特有的意境中去。如《草船借箭》這樣的歷史故事,就可以緊緊抓住「大霧漫天「、」船一字兒擺開「、」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一齊朝江中放箭」等描述,來領略一種雄壯的意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驗諸葛亮當時虛張聲勢,誘敵放箭而又成竹在胸,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顯得充分而深入。 三、體會詞句,悟出情味 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總有它特定的語言環境,而且上下文往往有某種冗餘的信息揭示理解,更加擴充了它的情感因素。 如「神機妙算」這一詞語,在《草船借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時,不但可以緊扣「神機妙算」組織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而且可以將它作為讀懂課文學會學習的一個重點,這樣點線結合對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句,領悟其中的情味是十分有利的。在開始時,要求學生用組合適詞的方法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然後從重點部分中聯系具體的語句去讀懂諸葛亮是怎樣「神機妙算」,結合課文內容進一步領悟這重點詞的意思,再擴展全文加以深究,讀懂為什麼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載券 16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1頁未讀,繼續閱讀
『肆』 如何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實質上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形成和諧共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兒童的情感比較外露,也容易轉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情感這把鑰匙有效地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學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動人
小學語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網路全書,又如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又要使學生看到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的生活畫面;還要使學生感受到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並且使學生學生體驗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情感,充分運用教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養情感的因素。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質兼美,其中蘊藏著很多培養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掌握教法,去發現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發揮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其一,從內容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不同的內容蘊涵著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頌揚古今中外的偉人、名人的功績的文章,能夠體現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現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品質;那些謳歌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那些贊美大自然奇觀異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對於這一切,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發現和挖掘,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美好情感。其二,從語言形式上挖掘。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形式多樣,有記敘文、散文、童話、寓言、詩歌等。有的文章結構上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有的在語言方面遣詞造句精闢凝練、生動形象、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煙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濃重的筆調,描繪出了煙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輕盈、夏日浪漫、秋日高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前赴後繼、鍥而不舍……撲向……濺起……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句,進行豐富的想像,不僅激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戀之情,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和學習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對文中插圖挖掘。插圖一般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生動描繪。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如人物、清潔、場面,同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善於採用各種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學生。如《大江保衛戰》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中人物的外貌、神態,充分體會人民子弟兵為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豐富的情感養料,但他不會自然地為學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作艱苦細致地工作、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其一,在理解課文內容中吮吸情感養料。對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認識它,感受到它,進而吮吸其中的情感養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一道與學生反復讀書思考,仔細比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語句及至抒情懷的段落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如《白鷺》一文,讓學生抓住「精巧」和「韻味無窮」兩個詞來理解白鷺是一首詩,激發學生愛鳥、護鳥之情。其二,在品評作品中吮吸養料。有些課文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其欣賞品評,傾吐自己對其任務、事件、場景的認識和看法,對其語言形式的理解和體會,進而溝通自己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內容時結合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學生的感受更深,產生出多種情感:有敬佩、同情、贊嘆、以阿炳為榜樣學習…… 有的課文則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中某些哲理的爭辯,議論,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丑、惡的能力。
二、創造閱讀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種藝術,需要創造一種意境和氣韻。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並激發想像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感情濃郁的抒情散文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創造了一種氣氛:周總理的遺像佩上黑紗,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教室里氣氛庄嚴肅穆,老師在哀樂聲中用深沉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生平事跡。這一切把那種對周總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由動情到曉理,情感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升華。
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軍號聲、機槍聲、喊殺聲……敵人垂死掙扎,窮凶極惡,機槍口噴出火舌,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接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導分析情境,緊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樣」並想像董存瑞左乎舉起炸葯包,右乎猛地一拉導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鋼鑄一般的臉,在火光與英雄的閃現中,紅旗迎風飄揚,讓學生體會英雄氣貫長虹,為祖國、為人民不惜犧牲的高大形象。
小學生的情感特別容易受老師的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景,影響、啟發學生,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
三、營造和諧氣氛,以情育人
人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了結論,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並能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習潛力。反之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緊張,信心缺乏,動輒遭到教師指責,又怎能發揮學習主動性,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呢?因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善於將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對教學內容闡述精確,語言富於情感,表情親切自然;更要善於誘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敏銳捕捉學生的情感變化,並以寬容期盼之情的對待學生。
1、創設情境,情感自然滲透
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體鮮明的畫面,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往往能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直觀形象營造情境
利用錄音、幻燈及多媒體課件等輔助設施可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鮮活生動的畫面,撼動心靈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講述。在這種刻意營造的情境中,學生的各種感覺活躍起來,情感上更容易與作者達到「契合」。
(2)活躍想像,情感不斷深入
情境就是引導學生入境,無論圖畫、音樂或其它教具的運用,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使他們能直接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而,學生畢竟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想像,使學生能挖掘出其獨有的情感體驗,並與課文中的情感相撞擊、相融合,這種情感必然更濃厚,使學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發的道德認識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於學生心中。
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畫》一課,描寫了王冕畫荷花及雨後荷花的美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教師精心製作課件及圖片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教師創設出美麗的情境必然會打動學生的心。此時,讓學生閉目遐想,隨著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對雨後荷花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表象,然後再依據生活經歷展開聯想、想像。學生們紛紛發言。他們彷彿看到了雨後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滿湖通紅,碧綠的荷葉上,清水滴滴,襯托著朵朵美麗的荷花。活躍的想像力使得學生在充分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也充實進去,以獨特的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認識。
2、角色扮演,再現情境
敘事記人的課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露出來。兒童表現欲強烈,樂於扮演角色。教學中,不必直接告訴學生善惡、對錯,只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會動情,「動情」才會曉理,學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動同真人、真事相比較,通過情感遷移,對自己周圍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斷能力。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只有輔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靈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語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紐斯所說的「教學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的境界。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積極的、健康的)去感染學生,誘發和激勵學生的良好的情感體驗,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伍』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缺乏理解、內化、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沒有敏銳、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品質,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使學生未聞其事,先感其情;未讀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同學們,請閱讀全文,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尊嚴?同學們閱讀完後,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浸潤學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朗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訓練。要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 三、優化課堂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師盡力追求的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因為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環節,落實好這一環節,就相當於有效課堂落實了一半,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採用釋題引申、背景介紹、法故事引入、創設情景等方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感情讓其進入情境,我們洋浦的梁勝娟老師在上《生命 生命》這一課時,採用音樂鋪墊閱讀背景等形式,把閱讀課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她課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26歲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曲子,通過獨特的方式闡釋生命的奇跡,當學生在《命運交響曲》 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時,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讀者的情,在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都化為一字字一句句聲情並茂的誦讀,都化作一聲聲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喚。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為了使學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們有渴求掌握知識的願望。教學中,我改變了單憑教材上課的形式,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教都是為了不 教閱讀教學關鍵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掌握知識規律,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有興趣地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運用興趣教學,會使教學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美好的情愫在生長中升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交際,語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外顯的情感內蘊中,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實質上種情感的感應,學生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說學生心靈深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積淀。這種積淀往往處欲發而不能,罷之而不甘的心理傾向之中。這時,教師要有充分的資源意識,把學生的情感積淀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加以導引,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情感積淀,進一步升華情感。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帶著纏綿欲絕的悲痛情緒在盼靈車迎靈車送靈車的場面。教學中,教室掛上帶黑紗的總理遺像,播放陣陣嗚咽哭泣的哀樂等手段,是學生沉浸在悲涼、凄婉的課堂氣氛中。然後在這總體的情感氣氛中,運用聯想激起學生深層的情感體驗。如迎靈車這部分,人們不約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里啟發學生體會連淚水也顧不得擦,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這說明人們無限悲痛和極大思念之情。接著進一步展開聯想,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此時此刻人們會想起總理的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總理檢閱群眾,迎送國際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們敬愛的總理怎麼樣呢?人們的心情更會怎樣呢?結合分析畫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學生心底迸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淚,激起了盪滌肺腑的悲哀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中情感的體驗。由於學生體驗得深刻,容易落實課文中有關語文訓練,更易激起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回到課堂的具體問題當中,教師作為一名讀者,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的基調,或經過簡單的提問,或經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鑽進老師預設的圈套,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美好的情愫在閱讀中生長,在生長中升華。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其產生強大的動力,獲取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參考文獻:1. 《實踐解讀》關心鳳 周積昀主編2.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3. 《好課是這樣練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 廣東省佛山教育委員會出版
『陸』 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一、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最根本動力。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教師將課本教材憑借教學參考書、自身現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機械的傳授給學生。課堂容量小,枯燥單一,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學並不多。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教學,憑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通過圖片、文字、聲音的結合,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學生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激發,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還增強教學效果。例如:《九寨溝》一課是一篇介紹旅遊勝地文章,在課前,我曾做過一個調查,班上幾乎沒有學生出去旅遊過,看來學生與「九寨溝」的距離較遠。如果讓學生根據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去學習,學生肯定很難體會到九寨溝景色的美,所以,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巧妙地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一段九寨溝的奇異景緻片段配以和諧優美的背景音樂,學生在欣賞時,就發出了噴嘖贊嘆聲,於是,我趁熱打鐵,帶著學生一起觀看了九寨溝各個景點,看著學生的表情,我就知道他們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我也為多媒體課件在這節課中起到的妙用而感到興奮。
二、培養學生的參與情感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氣氛的重中之重,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使學生在理性,情感方面互動過程。只有教師採取恰當的方式,准確把握,合理的評價每位學生,堅信只要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同學們對所學知識都能夠掌握。教師以自身的情感體驗營造良好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摯的愛心,用情感去感染和打動學生,讓他們伴隨著豐富而快樂的情感參與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
三、盡量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
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就要盡可能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角色留給學生、把精彩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從真正意義上講,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法和知識發展的能力。而這種方法和能力必須體現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例如:我在教學《這兒真好》一課時,一是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動畫片,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通過這種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形象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將畫面的內容表述出來,有效地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二是把學生的作品貼在牆上,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欣賞,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將語文學習融人了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快樂中學,體會到學之歡樂。這樣,就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柒』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情感教育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什麼樣的人容易獲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麼樣的人容易獲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的途徑有很多,小學階段品生品社課唱主角,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商教育,也是一個主要的渠道。這是因為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文以載道」,小學閱讀文本的內容要麼寫景狀物,要麼敘事抒情,要麼議論,無論什麼內容,都體現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產生共鳴。課標中「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的規定,也可以得出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之一的結論。另外,語文教學有一條重要原則就是情感性原則,情是語文教學教育的根,教育過程是情感體驗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對學生進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務也是教學中的必須。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商教育的滲透呢?
一、在濃濃的情境中喚醒情商教育的興奮點。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導學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喚起真情,激活思維,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師要拋開機械的說教,引領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自省,並內化為自己的「情商」。而要營造情境,教師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備,對文本蘊藏的情商教育內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並通過自己富有情感的談話、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播放多媒體畫面、視頻等手段,營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子相見的那一激動人心一幕時,先出示了父子相見的畫面並通過談話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背景音樂中朗讀:同學們,此時此刻,父親已經站在這里了,展開了雙臂:「孩子,爸爸在這里等著你啊,快出來吧,讓我為你拂出滿臉的灰塵„„」學生齊讀:「出來吧,阿曼達„„」那阿曼達又是怎樣說的呢?齊讀「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這樣,連接了學生的感官和情感,通過朗讀使學生與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體驗,通過朗讀使他們的心靈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引起共鳴,體驗到父子深情,體驗了先人後己的高深品德,使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升華。
二、在閱讀文本中尋找情商教育的落腳點。
記得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獲得的處事智慧。」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情商進行培育可以從閱讀課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尋找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的落腳點: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豐富的「情商」教育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促進學生情商的發展。語文教育其實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格的培養,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範文很適合對學生進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內容講的是1989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選取相關的段落,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受如山般的父愛,感受相互之間信任,明白什麼才是愛的真諦。這些情感基線,教師要充分加以關注,在教學設計中要圍繞這個情感基線來安排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情感的升華。《李時珍》一課說的是李時珍為了寫出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幾十年如一日,認真行醫治病積累經驗,虛心請教別人,遍訪出產葯材的名山,有時還親口品嘗葯材,判斷葯性和葯效,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選取相關段落,設計引領學生感悟李時珍的求實謙遜,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並聯系實際對照自己談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實的態度,刻苦勤奮的精神風貌。再如三年級課文《爬天都峰》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滲透堅持及挫折教育的內容„„
『捌』 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這說明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本身蘊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情感、態度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抓住情感教育這一要素,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情感細胞,引導學生游歷知識的樂園,採集豐碩的果實。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只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教材內容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愉悅空間。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更好地激發學生情感呢?
一、 教師先「動情」,用自己的激情來感染學生
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盧梭也指出:「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教師豐富、純潔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學生的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學中的情感轉移的原理,教師先入情--動情--析情--移情。根據這一感情發展過程組織教學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過學習語文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主觀感受,是內心情感,是個人見解和人生觀。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情感上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大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才可能將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給學生。學習《平分生命》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能被兄妹倆的真情所感動,學生才能體會的親情的偉大。
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一種動態的無聲語匯,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小學語文中有的課文情感因素與教學效果關系異常密切,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力求做到動情而講,使學生情動、境達。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課後,我先板書課題,在學生對這幅圖有初步的了解後,我引導學生看圖,特別是圖的長、高和圖上人物數量及牲畜數量,以畫面展示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使孩子們不僅對圖有了一種佩服的感覺,還進一步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見,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提高朗讀興趣,使其樂於朗讀,勤於朗讀,進而善於朗讀的好方法。
三、反復誦讀,喚起情感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就是憑借朗讀來加強情感體驗的。其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讀出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於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草地上白白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麼…那麼…」、「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傳為人之道,授處世之業,解人生之惑,於有意無形中點盞前行的明燈」。心動、情動,才能行動,才能讓學生從心裡真正喜歡上我們的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