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准》中,課程性質和地位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從中可以看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性。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就要實施自主性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一、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有「我要學」、「我要知道」的強烈求知慾,讓學生在「為什麼」中去探索。培養學生健康的自學心理、樹立自學信心,激發自學興趣。與此同時,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體驗,在學習過程中找出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最終在最佳的學習狀態中,親自實踐,學會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品味自己勞動成果所帶給的快樂。教師要勤於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多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和點滴發現,不斷激勵學生自學。
二、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愉快的口語交際氛圍
在輕松、愉快、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口語交際,學生能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小學生的記憶力,思維能力及潛力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該平等親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由、和諧、相互尊重的環境和氣氛。讓學生在這一個環境中體現「自我」角色。使學生在交際中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有勇氣去質疑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都有權力保留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在寬松、民主的交際氛圍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激情、啟動了學生的聯想、發展了學生的想像、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重視學生課內外閱讀,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在新大綱的基礎上明確了閱讀總量和各學段的閱讀數量。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分析、概括、思維集一體。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可用以下方法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強化中年級的讀文教學,改變以往的「落後閱讀」教育向「盡早閱讀」方向發展;強化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效率,讓學生在教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多信息,學到最多知識。
四、培養好學生的習作能力
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也是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作文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能檢驗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除了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識和作文技能外,應著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個性品質。因為學生的創新能力越強,學習語文的能力就越強,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後勁越大。
作文訓練不能局限於課堂內、校內,教師應拓寬學生訓練的空間,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校內走向校外,克服為文而文的傾向。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活動,多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知識,陶冶情操,在習作中受到人文主義教育。
2. 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最後,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 【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 自學能力 培養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3.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
《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一、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1.成功導入新課,誘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才去做作業,她很幸福。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此時,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幸福是什麼?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
2.創設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使他們被吸引著,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課始,播放多媒體課件,顯出海底的畫面,然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到過海底嗎?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好嗎?總結全文時,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這樣教學,以境誘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動。
3.開展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爭強好勝,最喜歡比個輸贏。語文課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鯨》這一課,課文3--7小節從種類、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教學該部分時,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學得好。先進行必答題。(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學習興趣很濃。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流利。接著再進行搶答題。該部分,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如:1看鯨吃食的錄像,請你辨認鯨的種類。2、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3、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同學們興致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知識掌握正確。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獨立思考,具有認識的獨立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1.讀書: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以學生個人的朗讀、默讀、瀏覽為主。並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劃、批, 不斷實踐,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檢查讀書的效果。2.思考:學生讀書時,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議論: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再通過議論,讓學生交流、改進,再嘗試,再讀書,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4.質疑: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同學共同解決,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
三、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觀察、思考,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 被動接受的做法。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 做好激發、引導、點撥、小結的工作。
1.激發:老師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結合理解課題,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在閱讀環境上,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學習語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
2.引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指明道路。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
3.點撥:在學生自主讀書時,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老師相機點撥。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給予指點,使學生明確認識;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老師點撥,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結:在學生討論時,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
四、主動探究,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創造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創造性,主要指學生變換思考角度,敢於質疑,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有獨到見解,
4.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課標也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中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可見培養自學能力是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的核心和歸宿。那麼,什麼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呢?培養小學生自學的能力是指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自學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這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自學是指自己獨立學習,小學生的學習不能離開教師的指導,這是就學習的整個過程來說的。但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不論是課上還是課後,都有一些學習環節要靠學生獨立學習,如預習課文、獨立完成課內外作業、閱讀課外書,等等。隨著升入中學、大學,這種獨立學習的比重將逐年增大。自學能力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要開始培養。 第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專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自學活動,本身就包含有嘗試、探索、創造的因素,是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過程,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他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然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完成一定學習任務並掌握自學方法。例如,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去探求問題的解決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講《蛇與莊稼》一課時,讓學生對是否要保護蛇展開辯論。甲方觀點是:要保護蛇,乙方觀點是:不要保護蛇。在激烈的辯論中,甲方同學總結出的理由是:蛇能吃老鼠,幫助人類保護糧食和讓莊稼獲得好收成,所以要保護。乙方的理由是:蛇雖然能保護莊稼和糧食,但是它有毒,人類不小心也會受到它的傷害,為了保護人類的安全,不應保護它,人類可以保護和繁殖貓和貓頭鷹來除鼠害。在這一辯論中,甲乙雙方各從不同的側面去認識和評價蛇,各說有理。通過這一辯論,既培養了學生辯論是非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掌握新知識的歡樂,而且讓學生體驗到掌握學習方法的歡樂。 第二、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工具書主要是字典和詞典。小學生主要掌握按音序和部首兩種方法查字典,並能用數筆畫的方法查難檢字。 每查一個字、詞,能說出這個字、詞有幾個意思,能根據上下文從字典中選擇詞義。 當今不少學生因為沒有養成使用字典和詞典的良好習慣,對常見字或詞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是唾液,更不知道後逐無問津者的問津引申為問路。不會用漢語拼音查閱字典的也為數很多;不能熟練地運用部首檢字的更習以為常。例如疆不知是土部,武,不知止是部首。有的學生查到了字不會看注釋,只會死記硬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講字的結構,給學生一把鑰匙,要著重培養學生自覺地、熟練地翻閱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勤查字典詞典是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自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 第三、持之以恆,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 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答問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在學習過程中要養成科學支配時間、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習習慣,閱讀時遇到重要的生字詞時,寫作文遇到沒有把握區分是否錯別字是,因立即查詞典的習慣。看課外書時摘抄好的句、段的習慣, 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拿到教師批改的作業首先認真改錯的習慣,等等。 第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讀書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對於小學生來說,主要應學會以下幾種主要的讀書方法。 1、精讀與瀏覽。一般地說,小學生的教科書中的重要部分應該精讀,不僅要了解課文大意,還要深刻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經過自己消化以後要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基本原理,最後還要區分出需要記憶的部分和需要學會應用的部分,並努力達到記憶和運用的要求。 小學生經常閱讀的報刊、童話故事、人物傳記、科普讀物、優秀作文等課外讀物,可採用瀏覽的方法,但對其中學生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部分,可適當採用精讀的方法,作點摘錄,寫點心得。 2、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專心讀書、加深理解、鍛煉思維能力,還可以積累有用的資料。小學生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主要有書面筆記和摘錄筆記兩種,有時也用列提綱、寫概要、寫心得等形式。 3、提出疑難問題和主動尋求解答。學貴有疑。讀書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等於不會讀書。教師應培養學生愛提問題、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具有提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讀書 善疑,還要教給學生從教科書或參考書中尋求解答的能力。 第五、教給學生做作業和自我檢查的方法。 第六、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識規律。 依據學生的認識特點,教師應有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學。教師可安排導扶放的三段式指導程序,逐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導即引導,指導教師依據教材,講清知識,教給方法,提示規律。扶即扶助,指教師在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處提出自學的思考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模仿或借鑒已有的學習技巧或方法獨立學習,而後師生共同討論,小結,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放即放手,就是教師先提出課題,布置自學內容,要求和進度,不提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學,逐步由學生自己歸納整理出綱要,自己找規律。在自學以後,再由教師檢查了 解,學生提出質疑,師生討論釋疑。 此外,教師除了指導學生自學外,還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學有成效。同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業務水平,教與學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廣博的知識和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藝術,就能誘發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5. 孩子的語文很差怎麼辦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語文能力
如果孩子的語文比較差的話,可以提高孩子對於語文的興趣讓孩子提升語文能力。同時也可以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語文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在理解能力上升的時候,他們的語言能力就會逐漸的上升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興趣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學習語文就是這樣。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學生就會將學習語言當中一種任務以及負擔,這樣的話學習起來就會特別的吃力。在吃力的過程中他們就不喜歡語文,如果有興趣愛好這樣的支撐,孩子就願意自主的去學習語文,並且能夠在語文裡面找尋到更多的快樂。同時也會花很多的時間去學習。
相信大家在學習語言的時候都有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在寫作文或者上課的時候總是會走神。因此導致語文的成績落後了,但是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比較多的內容。這樣的話成績就會有所提升和改善,在提高自己腦力基礎的同時上課的時候也不會走神了。
6. 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 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興趣 。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發揮其主體作用, 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種樂趣。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把學習動機分為兩類: 一類是外在的動機, 一類是內在的動機。 前者, 如教師的獎勵、 表揚與批評, 但這 只是激勵學生暫時起作用的因素, 而長期起作用的則是內在的動機, 最好的動機莫過於學生對學科本身發生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 我結合課文內容, 提出有趣的問題, 喚起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 教學《海底世界》 這篇課文, 我先向學生提問: 同學們, 你們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 今天,老師陪同大家一起到海底世界看一看 。 隨即播放錄像。 學生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看到色彩斑斕、 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產生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 常講一些有趣的故事, 以吸引學生把視野擴展到課外, 有時, 故事講到高潮或精彩處, 戛然而止, 告訴學生想知道下面的內容, 就去閱讀某一本書, 大多數學生都會借來閱讀。 常言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我經常表揚班內和校內自學有成效的學生, 介紹自學成才的趣聞、 刻苦自學的實例。比如, 身殘志堅的張海迪、 海倫· 凱勒, 還有勇於為科學事業獻身的陳景閏, 華羅庚等, 讓學生經常有學習的榜樣、 奮斗的目標。
二、 教給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 學生有興趣學習,就會愛學習,但愛學還要得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我們所想要的。 因此,老師還要教給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 心理學上把學生學習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被動的、應答性的學習行為,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答什麼問題, 總是跟在老師後面轉。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養成被動應付、不動腦筋的不良習慣。 另一類是主動的、 探究性的學習行為, 其實質是開拓學生思路,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使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知識。
7.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里強調的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葉聖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終體現著這一思想。他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第二、學生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總量的90%。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是每10年增長一倍,而最近10年則是大約3年增長一倍。面對如此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出現的新知識,教師教不了,也教不完,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學習。所以,人類已經進入到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難怪有人說,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的人。
什麼是自學能力呢?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於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也有利於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
自學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自學態度,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前提
態度是個人對一定對象的比較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對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發動、維持、強化、調節的心理功能。自學態度是語文自學能力結構中動力性的心理因素。學生只有具備積極的自學態度,才能產生強大的內驅力,促進自學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
自學態度一般包括認識、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心理成分。培養積極的自學態度,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根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和好模仿、好競爭的心理特點,教學中要少講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多為學生提供語文自學的榜樣,除了名人自學成材的範例,還更應該注意選擇同班、同年級、同學校的學生成功自學的事例,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重在自學,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自學語文的動機。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法國近代教育家盧梭也曾指出:「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學習興趣很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學習的方法,這確乎是所有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能否幫助學生培養起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激發持久的學習熱情,是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那麼,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有哪些途徑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帶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如:在教《三峽》時,先用聲色俱佳多媒體,再現書中所寫「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長江之歌》為背景音樂「三峽風光」圖片及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定會大大提高。
其次,以「讀」生趣。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才能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時,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才能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基因暢想》一文,我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什麼是基因?為什麼要進行暢想?暢想的結果怎樣?基因技術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成功地應用於人類?原因何在?假如使用於人類,作者的想像會成功嗎?他做了哪些大膽的設想?」等等。由於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並把握這篇文章的脈絡。
二、啟發思維,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依託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養自學能力,就必須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讓學生經常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化「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財富。這樣,自學能力才有依託,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鍛煉思維能力的方法其實並不神秘,只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一定會有所提高。
1、訓練思維的條理性
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條理性,要能夠讓學生摸准思路,能夠讓學生沿著幾個連續性的問題把思維引向深處。問題要由易到難,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路子。比如,「為什麼」的問題,一般是先考慮原因,後考慮結果;「哪幾方面」、「哪幾點」的問題,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慮,然後考慮哪一方面先說,哪一方面後說,怎麼連起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後,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組織語言,並要提示學生不要急於搶答。久而久之,學生回答起問題來就會很有條理性。
2、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往往只看錶面,不善於透過現象去抓本質;理解課文,解答問題也往往限於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這樣寫的,而很少人探究為什麼這樣寫…… 教師要依據教材,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問幾個「怎麼樣」,慢慢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從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詩人描寫自己「白發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學生能領會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礎上,教師只要追問一下,或教會學生自己問一下:作者為什麼要寫自己的頭發越來越少呢?這一問,學生的思維與理解課文的主旨就聯系起來了。通過平時不斷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學生思考問題就會慢慢的變得深刻。
3、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多數學生具有從眾心理。他們習慣於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來,習慣依據以課本和老師講課的內容為准則,生怕自己的意見、見解同大家發生矛盾。這種從眾心理容易抑制學生的創造思維。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他們敢於對課文以及老師的話提出疑問,說出自己獨特的意見,營造一種互相爭辯的氛圍;設置一些創造性議題,讓學生求異發散,進行正向、背向、逆向、縱向、橫向、對比等思維活動,引導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讓他們為自己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而歡欣雀躍,從而喚起學生獵取新的認識的慾望。
當然,訓練思維的方法還很多,在平時的課外活動、娛樂游戲中也可有意識的進行思維訓練。
三、掌握方法,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實證明,學習能力低下、學習方法不當是導致終身學習失敗或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為此,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學習策略。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和教會學生掌握初步的自學方法。重視學法,實現大量閱讀、有效遷移,老師一定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讀書方法和明確的學習步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從有聲朗讀逐步過度到默讀;劃,學生邊讀邊劃,標明自然段,劃出生字詞語,標出疑難詞句;想,圍繞課題和課後思考題,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討論,分小組開展討論,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並對課文進行評價和質疑。四步自讀法充分體現了三個結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動口、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獨立(個人)學習與合作(小組)學習相結合,保證讓每個學生讀有其序,思有其法。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大量進行閱讀實踐,變老師講為學生學,他們充分自讀,充分思考,充分討論,充分交流,再引導孩子歸納總結,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同時,也進行了審美和思想教育。與此同時,我發動學生建立班級圖書角,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每天開設閱讀課,還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進行自學能力的遷移訓練。全班幾乎所有的學生熟練掌握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他們學會了默讀,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和討論,學會了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
四、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動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語文自學具有自覺性,它同樣有賴於良好習慣的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那麼中學生必須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1、培養有目的地學習的習慣。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兩組,對一組學生,每次上課前就給他們講明該節課的學習目的,而對另一組的學生,只是讓他們在上課前讀課文。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之後,筆者發現:前一組學生上課時思想活躍,大多數能夠積極回答問題,能夠抓住課文要領,能夠跟隨老師的思維轉;而後一組學生,上課時常常抓不住課文的要領,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這就說明,明確學習目的是多麼重要啊。
2、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在每天新課之前,要求學生按照「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進行預習,對生字詞和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識記和思考,在教師指導下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3、培養勤翻工具書的習慣。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勤翻工具書是十分重要的。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部首、音序、四角號碼等幾種查字法的訓練,不但讓學生明確一個字(詞)的「死意義」,而且讓他們掌握了確定一個字(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活意義」的方法,這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句子和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
4、培養專心學習的習慣。荀子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說明專心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學習也是如此。畏難,淺嘗輒止是學生學習上的通病。要提高自學能力,就必須使學生克服這個毛病,其方法是使學生抓住問題不放,尋根問底,不斷地問個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
5、培養練後反思的習慣。讀書和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進行必不可少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①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②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③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④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⑤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6、培養堅持閱讀、積累的習慣。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書報、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讀書時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抄錄下來,並且記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實踐表明,凡是喜歡做讀書筆記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敏捷,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提高很快;相反,沒有上述習慣的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動,或者提高很慢。
7、培養勤於動筆的習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
8、培養同學之間切磋琢磨的習慣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交換以後,我們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但是,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交換以後,我們就會擁有兩種思想。」《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交流是多麼的重要!同學之間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通過合作學習,就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所以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獨立探求知識的同時,加強與他人的合作學習。不僅要主動與老師多交流,而且要與同學進行積極的討論,養成同學之間切磋琢磨的習慣。
應當培養的優良習慣還有許多,諸如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溫故而知新的習慣等等。總之,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因為,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內外注意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那麼,就一定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8.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是初中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策略:即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1.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首先,培養自學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即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單向的培養活動,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成了整個學習過程,整個課堂的主宰者,"嚴師出高徒",棍棒造出賢才。同時,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是機械地跟著教師學,教師完全控制著學習知識的數量,內容,以及學習方式。學生日復一日,呆若木雞地從事著單一化的課文朗讀、抄寫、默寫背誦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慢慢養成習慣,當他們進行有效的自學時,也就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實現了教學過程的變革。
2.創設自主學習氛圍
2.1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自學的程序與方法,採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麼),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後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麼),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範作用,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2.2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慾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並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2.3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願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願學、樂學。
3.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間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依靠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布置作業也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課程標准》就論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一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呢?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而應通過適當的啟迪,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將學生的思維焦點,引向知識的明處。
4.再者要培養自主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得法,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人自為學"。放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辯駁別人,發表相反意見。在課堂互動中交換思考所得,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體驗探究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放"得徹底,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區分好"亂"與"氣氛活躍"的關系。有的老師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課堂搞亂,影響課堂紀律。我認為只要學生圍繞"學"而亂就不要怕,教師導之有法,這種由激烈的討論辯駁引發的"亂"只會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他們無暇開小差。當然,對學習紀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確告訴學生――下課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動,上課必須學習。二是要給學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動時間,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斷學生思維,挫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只有在每個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討論和爭辯才會有最佳的效果。三是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能讓學生想的,教師決不禁錮學生思維;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老師絕不越俎代庖。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5.最後要改革教學評價機制
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准,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准來配合。《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試這個評價方式外,還應收集一些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可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學習檔案袋,檔案袋中的內容選擇與評判標准都應有學生參與,裡面可包含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家長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