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英語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英語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1-26 09:22:40

A. 美國人說話時的直接的根源

美國人說的是英語。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下的西日耳曼語支,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古英語受古丹麥語的影響很大,而現代英語受法語和拉丁語影響最大,數萬常用詞彙當中,70%以上與法語接近甚至相同。
英語是世界上最被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是歐盟和許多國際組織與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英語的母語使用者數量位居世界第三,少於標准漢語和西班牙語,但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作為溝通的媒介。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系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系,而且隨著網路使用,使英文使用更為普及。英語的音節結構是三個輔音、一個母音和四個輔音。
與古英語最接近的是古弗里西語,這種語言現在仍然在荷蘭北部弗里斯蘭省中使用,大約有50萬名使用者,但與現代英語完全無法交流。一些人認為低地蘇格蘭語是與英語接近的一種獨立語言,一些人則認為它是英語的一種方言。蘇格蘭語、荷蘭東部和德國北部的低地撒克遜語與英語也很接近。其他相關的語言包括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德語。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格蘭,帶來大量法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

B. 導致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最好能用英文回答,謝謝!

why your mother wanted born you ,you are trast .you scram .this is the different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y.

C. 幫忙翻譯成英語:「長期以來,漢語和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性別歧視語,有著深厚的社會和歷史文化根源」。謝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a lot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a profou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D. 英語的文化起源是什麼

英語的起源一 英語的「家譜」\x0d英語是印歐 (1ndo-European)語系.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包括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部分語言.講印歐諸種語言的總人數約有十八億七千五百萬,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國梵文(Sanskrit)學者威廉·瓊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歐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數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及古印度語屬於同一「家族」.\x0d原始印歐人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居住在何方? 他們的語言究競是什麼樣子的? 對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仍缺乏文獻的考證.但是通過長時期的研究,語言學家們得出了探索性的結論他們發現: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語種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義的詞,這說明原始印歐語最初是在氣候比較冷的地一帶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熱帶地區動植物名稱的詞,如「獅子」、「大象」、「稻米」、「竹」、「棕櫚樹」等,在原始印歐語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歐語系各語種中卻都有表示「白楊」、「櫟樹」、「柳樹」、「白樺」、「熊」、「狼」、「羊」、「鷹」、「蜜蜂」等動植物名稱的相似詞.通過這樣的探索和研究,許多人認為,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歐洲中東部曾居隹著一些游牧部落,他們飼養著象羊、狗、奶牛和馬這樣的家畜,會使用馬和簡陋的馬車,並能夠馳騁於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歐人,他們用於交際的語言就是原始印歐語.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這些原始印歐人開始遷徒.有些向西移動,有些向東移動,而有些則向南移動,到達今天的南亞次大陸.這些部落的大遷徒導致印歐語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語與古代歐洲語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歷史根源即在於此.\x0d印歐語系包括:(一)印度語族(Indic);(二).伊朗語族(Iranian);(三)斯拉夫語族(Slavic),(四)波羅的話族(Baltic),(五)日耳曼語族(Germanic),(六)拉丁語族(亦稱羅曼語族[Romance]), (七)凱爾特語族(Celtic),(八)希臘語族;(九)阿爾巴尼亞語(Albanian),(十)亞美尼亞語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羅語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語族(Hittite).日耳曼語族是一個比較大的語族.它又分為三個語支:(一)東日耳曼語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現已絕跡的哥特語(Gothic)為代表;(二)北日耳曼語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歐語(Oid Norse)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語(Norwegian)、冰島語(Icelandic)、瑞典語和丹麥語等;(三)西日耳曼語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語(Low German) 今日的荷蘭語(Dutch)、高地德語(High German)、英語、弗里西亞語(Frisian)佛蘭芒語(Flemish)等.因此,我們說: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x0d二 英語的形成\x0d英國南面隔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爾海峽(the Straits of Dover)與法國相望,東面和東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遙對.距 歐洲大陸最窄處的多佛爾海峽僅三十公里寬.英國的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包括三個地區:英格蘭佔南部和中部,威爾士佔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佔北部;其中以英格蘭最為重要.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為了說明英語的起源,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英語形之前的英國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經證明,古代印歐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顛諸島上已居住著舊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時,不列顛諸島和歐洲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沒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萊茵河(the Rhine)與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間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國仍屬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九千年的時候;由於地殼的變遷,大不列顛諸島從歐洲大陸分離出來.所以史前的舊石器人能夠在不列顛定居下來並不足為怪.曾任過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召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說英語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書中,曾這樣描寫居住在不列顛的舊石器人:很明顯,那些赤身裸體或只披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覓食於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獵於沼澤、草灘至於他們所說的語言,尚無史料可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亞人(Iberians)從地中海地區來到不列顛島定居.他們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時征服了先前在那兒居住的舊石器人.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Celts)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國南部地區,他們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顛之前,他們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來到不列顛後,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每到一處,他們都對伊比利亞人進行殘酷的殺戳.凱爾特人講凱爾特語.今天居住在蘇格蘭北部和西部山地的蓋爾人(Gaels)仍使用這種語言.在英語形成之前凱爾特語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盧(Gaul)之後來到不列顛.那時,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顛,而是想警告凱爾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羅馬人奴役的凱爾特同族人.愷撒大帝的這次『不列顛之行』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什麼好處,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愷撒大帝第二次親臨不列顛.這次,他在不列顛島東南部站穩了腳跟,並與當地的凱爾特人發生了一些沖突.愷撒大帝雖然取勝,但並沒有能使凱爾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盧;在以後的大約一百年間,羅馬帝國並沒有對不列顛構成很大的威脅. 英國歷史上的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後43年開始的.當時羅馬皇帝克羅迪斯(Claudius)率領四萬人馬,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隨後,整個的英格蘭被羅馬牢牢控制了.,隨著軍事佔領,羅馬文化與風格習慣滲入不列顛.羅馬人的服裝、裝飾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顛得到推廣;社會生活開始:「羅馬化」這必然導致拉丁語在不列顛的傳播.在以勝利者自居的羅馬人看來,凱爾特人無疑是「低賤的」,凱爾特語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時,在不列顛,官方用語、法律用語、商業用語等均是拉丁語;拉丁語成了上層凱爾特人的第二語言.這就是凱爾特語詞彙為什麼很少能倖存下來的歷史原因.在今日英語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稱方面還保留著凱爾特的詞彙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凱爾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凱爾特語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詞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著凱爾特語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頂)一詞的成分.英國著名城市多爾佛(Dover)、約克(York)的名稱也源於凱爾特語.羅馬人佔領不列顛長達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羅馬人才因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不得不開始撤離不列顛.\x0d大約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顛.他們是盎格魯(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們乘船橫渡北海,借羅馬帝國衰落、自顧不暇之機『一舉侵入大不列顛諸島.他們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拖延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紀末,大不列顛請島上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幾乎滅絕,倖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淪為奴隸.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發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稱「條頓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這次外來入侵.對英語的形成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x0d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屬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在羅馬帝國時期,他們往往統稱為「蠻族部落」.他們從事畜牧和狩獵,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農耕.他們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財產,農業經營帶有原始的流動性質.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出現了氏族貴族和軍事首領.他們的財富和權勢在頻繁的掠奪中劇增.軍事首領名義上是由民眾大會推選產生的,實際上都出於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這種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稱作軍事民主制;他這樣寫道:「其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這些民族把獲得財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爭,只是為了對侵犯進行報復,或者是為了擴大已經感到不夠的領上;觀在進行戰爭,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爭成為經常的職業了.「 這些所謂的『蠻族」,在摧毀當時羅馬帝國的奴隸制,以及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誕生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顛後,盎格魯人主要佔領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區;撒克遜人主要佔領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區;朱特人主要盤踞在英格蘭東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漢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於英格蘭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懷特島(the Isle of Wight),形成許多小國.公元七世紀初,這些小園合並為七個王國:南部有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人的梅爾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和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國.各國競相爭雄,達兩百年之久;在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這三個日耳曼部族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這些方言均屬低地西日耳曼語(Low West Germanic).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三個部落在語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們都使用一種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以便於刻在木頭或石塊上,是一種由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起來的北歐碑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溶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棗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經過一系列民族遷移與征服的過程所形成的.\x0d那麼English和England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呢?原來,凱爾特人將征服他們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習慣地統稱為Saxons(撒克遜人).早期拉丁語學者仿照凱爾特人的習慣.也將這三個日耳曼部族稱作Saxones.並將他們征服的不列顛稱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紀. 由於用森伯利亞王國和梅爾西亞王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響劇增,而在這棿 ň酉呂吹鬧饕 前桓衤橙耍 栽縉誒 ⊙д哂殖S?/FONT>Angli和Anglia指所有的三個部族和他們在不列顛所佔有的地盤.隨後,Angli和Anglia在拉丁語著作中分別代替了Saxones和Saxonia.到了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當時通行在不列顛島上的語言稱作Englisc(盎格魯人一直就是這樣稱呼其使用的語言的),三個入侵的日耳曼部族則統稱為Angelcynn(=kin of the Angles即「盎格魯人的家族」)到了公元1000年整個國家則被稱作Englaland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魯人的土地).由於語言內部在發音和拼寫方面發生了演變Englisc和Englaland才變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x0d在追溯英語的歷史發展時,我們通常將它分為三個時期:(一)古英語(Old English),從公元450年至1150年;(二)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從公元1150年至1500年;,(三)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從1500年至今.為便於研究,我們常把1500?/FONT>1700年的英語稱作「早期現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1700年至今的英語稱作「後期現代英語」(Later Modern English).這樣的分期當然不是絕對的,但它有助於我們對英語歷史發展全過程的了解和研究.

E. 我要寫關於 」英語中禁忌語「的畢業論文 如何能找到禁忌語極其文化根源的資料

英語中禁忌語

第一個詞是cock。這個詞是一開始學英語就學到的基本詞彙之一,大家都知道它是「公
雞」的意思,可是在美語里,最好就不要用它了,因為它的意思早就不是「公雞」了。
在俚語裡面,它指的是男性生殖器。比如你要說:「他有兩只公雞。」,千萬不要說:
He has two cocks。這樣一定會讓人誤解的。那麼用哪個詞表達「公雞」的意思呢?這
時候,Rooster就是最好的選擇了。例如你要說:「我是雞年生的。」,就可以說: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

說到這里,我就想起在美國的一些中國餐館里,經常看到墊餐盤的紙上印著中國十
二生肖的介紹。而有很多在「雞年」的介紹里,用的就是cock這個詞,大概有不止一次
看到老美讀這一段的時候訕笑了。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詞是rubber。學英語的時候我們知道它是「橡皮」的意思,但
在美語裡面,說「橡皮」用的是eraser,而不是rubber。Rubber在美式口語里有三個意
思,第一個意思指的是「輪胎」,也就是automobile tire或者tire。例如一個人說:

The rubber on my car is ruined.

她的意思就是:我車子的輪胎已經被毀了。

Rubber的第二個用法是rubber check,指的就是「假支票」,或者那種支票上的金
額大於銀行存款的支票。

Rubber的最後一個意思指的就是「避孕套」。如果一個人說:

He always carries a rubber「just in case」.

千萬不要把這句話理解為:「他總是隨身攜帶橡皮,以防萬一」。這句話的實際意
思是:「他總是隨身攜帶避孕套以防萬一」。

可見,好多不能亂用的詞語是和「性」有關的。這些詞語一旦用錯了,不僅會引起
不必要的誤會,還很有可能影響個人形象。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看看老美是怎麼用
的,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
http://sl.iciba.com/html/2006/0410/12/35807_1.htm?random=1169799861

F. 中英姓氏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文化和語言的關系至關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傳遞文化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在他們的語言表達形式上留下強烈的印跡,因此也造成翻譯的困難。
同一個詞或成語在不同國家人民中含義也往往不同。所以翻譯決不能只著眼於語言的轉換,而是透過語言表層,了解其深層內涵和文化涵義。只有透徹的理解兩種語言,翻譯時才能「全文神理。融會於心」, 「下筆抒詞,自善其備」。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語言又像一面鏡子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像一個窗口揭示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人口多,有很多的農諺。如:
槁木死灰(withered wood or cold ashes)骨瘦如柴(be lean as a rake)
對牛彈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眾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而英國人喜歡航海,故很多諺語都源於航海。如: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好風快揚帆
Still waters run deep。 靜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洞不堵要沉大船

二、風俗上的不同

中國人把「龍」視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因而龍在中國文化里是至尊無上的帝王的象徵,因而有「望子成龍」的說法,但是在英美卻把龍當作是噴煙吐火的兇殘怪物。相反,中國人把貓頭鷹當作不吉祥的象徵,而英語中卻說as wise as an owl,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徵。

三、聯想上的不同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而思想又是客觀的反映。人類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驗和共同感受,所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英漢兩種語言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猴子比喻靈活。但有時候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同的民族也常用不同的比喻表達同一思想。如;漢語用「一箭雙雕」,而英語中用「一石二鳥」,德語用「一掌雙蠅」,俄語用「一石雙兔」。英漢兩種語言在這方面的差異類似的還有: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掛羊頭賣狗肉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膽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一箭之遙 at a stone』s throw
水中撈to fish in the air
蠢得像豬as stupid as a goose
守口如瓶mb as an oyster
害群之馬 black sheep
揮金如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四、制度,信仰和世界觀的不同

自然界是五顏六色的,綠色的田野,藍色的天空,紅色的玫瑰,人類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但顏色用於人類社會時,就在人們的心目中產生了特定的意義,引起了特殊的聯想。如黑色常代表壓抑,白色意味著純潔。然而由於特定環境和文化的不同,各種顏色的象徵意義也有所不同。如在英語中黑色表示悲哀與庄嚴,而中國以白色表示哀悼;在歐洲紫色是權力的象徵,而在中國黃色是不可侵犯的權貴顏色。

五、社交禮節上的不同

由於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社交禮節方面,英語國家和中國也有著許多的差異。如中國人見面經常說「你吃了沒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類的問候語和客套話,而英語國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 「Hi。」如果不清楚英漢文化的差異,在見到外國朋友時用 「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打招呼就會帶來很多不便和尷尬。又如」您辛苦了」在中國使用的范圍非常廣,而在英語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法。例如歡迎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可以說「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嗎?」而對於剛剛完成艱難任務的可以說「Well done! That was a hard job。」

六、文化上的空白與意義上的沖突

文化上的空白是指有些說法和行為在有的國家有,其他國家沒有。如中國有很多說法在外國就沒有:唱紅臉,老油條,半路出家,跑龍套,拍馬屁,班門弄斧,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等等。同樣,英語中也有一些獨特的說法: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take French leave, a white lie, a green eye。
意義上的沖突指的是有些事物或行為在中國有,英國或其他國家也有,而且有相同或相當的詞彙,但是涵義卻不一樣。如「中國是塊肥肉,誰都想吃。」肥肉在英語中也有,但外國學生卻很難理解,為什麼要把中國比作肥肉,而不是瘦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譯者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也是各種文化之間的橋梁。譯者不僅是中外文化的使者,也是一個永恆的學生。翻譯不僅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筆者在長期的翻譯教學過程中發現,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不夠透徹是導致學生翻譯失誤或者作品質量低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現如下:
1.由於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造成誤譯。尤其是諺語,習語的翻譯。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s。(約翰為人可靠,他既忠誠又正直)由於對「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 the game」這個英國的典故和習語不熟悉,有人將此句子按字面意思譯成「他一向不吃魚而且經常玩游戲」。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女房東正在打掃樓梯。)在英國常有人把房屋分間出租,這種人被稱為landlord 和landlady。正是由於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有人誤將「landlady」譯為「女地主」。
每種語言都有豐富多彩的諺語,習語,他們都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千錘百煉創造出來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歷史和地方色彩,也是翻譯中最難處理的部分之一。在翻譯諺語,習語時,一定要准確的理解原文,決不可望文生義,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直譯法,意譯法等翻譯技巧對原文進行靈活的處理。如To move heaven and earth不是「翻天覆地,驚天動地」而是「千方百計,不遺餘力」。To talk horse不是「談論馬」,而是相當於漢語的「吹牛」。To gild the lily也不能按照字面直譯,這句習語相當於漢語的「畫蛇添足」。
2.中文水平低。英漢筆譯者往往只注重英語的學習,將中文學習放在無足輕重的地位或無暇去潛修中文。翻譯家陳廷佑認為,譯得出譯不出,基本上看英文的功底;譯得好不好,主要看中文的根底。
Because of this explosive progress, today』s machines are millions of times more powerful than their crude ancestors。有了這種突飛猛進的進步,今天的機器比起原始期的機器不知強了好幾百萬倍。「explosive」本義為「爆炸性的」,根據上下文和特殊的語境,譯成「突飛猛進的」更通順,准確。Enjoy the luxury of doing good。 以行善為樂。
Luxury常譯成「奢侈,奢華」,但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所以該句應用中文的思維去闡釋。
It is two years come Christmas。到今年聖誕時就是兩年了。
He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the masses。他和群眾打成一片。
以上例句的翻譯,最難的地方不在於對原文的理解,而在於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找出合適的,符合漢語思維習慣的漢語表達。
要從根本上解決由於中英文化差異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詞彙和句法入手,充分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為做好英漢翻譯打好扎實的基礎。英漢語言對比,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因為英漢互譯的理論,方法與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漢兩種語言異同對比的基礎上的。正因為有了「同」,才可以互譯;正因為有了「異」,才產生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因此對於翻譯實踐來說,對比英漢兩種語言的異同,掌握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是至關重要的。
2.重視雙語的修煉,尤其是母語的修養。對許多文學翻譯作品的研究表明,在譯者理解表達水平大致相等的情況下,真正能夠流傳久遠的譯本,如林紓,傅雷等譯本,皆勝在其譯文文字之優美。漢語精煉簡約,而又富於意象,只要掌握了漢語的行文特徵,就能在翻譯的過程中自覺地在字里行間繼承和發揚這種文字傳統,創造出燦爛的譯文篇章。
3.在翻譯過程實踐中,譯者難免會碰到各種寫作形式復雜多樣,不同體裁,題材的作品。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背景,就很難做到譯文忠實,准確。所以,豐富的社會經驗,生活常識,天文地理知識,都是翻譯時不可缺少的輔助材料。
4.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加強翻譯的。訓練實踐。翻譯技巧來自翻譯實踐。在表達相同的意思時,英漢句子結構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只有遵循這些差異,採用合適的翻譯方法,才能使譯文忠實地道,合乎表達習慣。比較常用的有詞類轉譯法,詞序調整法,增詞減詞法,拆譯法等,掌握了這些翻譯技巧,對於進行各種題材和體裁的翻譯大有裨益。
不論是成功的譯者還是優秀的譯評專家,都必須是充滿兩種文化意識和精通兩種有關語言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沒有交流就沒有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理解。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文化史是各民族思想感情互相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的歷史。

參考文獻
[1]英漢比較與翻譯(增訂版),陳安定,中國對外翻譯公司
[2]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3]英漢互譯實用教程,郭著章,武漢大學出版社
[4]英漢翻譯教程,楊士焯,北京大學出版社

G. 武漢藝考生文化課成績差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有人知道嗎

藝術生的第二大誤判
「現在各大院校的小分線都取消了,終於不用學我最討厭的英語了」
正解:「取消小分又怎樣,總分沒有降啊」
也許你聽過太多學長說他的傷心往事:「想當年專業文化都過了就掛在小分上了」別嘚瑟,就算取消了小分又怎樣,總分沒有降啊!別把英語差當作借口,有沒有想過其他各科能有多好呢?四百分以上的文化分,去除英語,你還有多少分剩?
想要在文綜搏分的同學,
過來人告訴你,
不如多背幾個單詞吧!3
藝術生的第三大誤解
「正確的時間干正確的事情,集訓的時候文化就先放一邊吧」
正解:「要爭分奪秒,時間是擠出來的!」
正確的時間干正確的事情,這點不否認,但在前期專業壓力不大的情況下,你至少要抽出一些時間復習文化課。
毋庸置疑,很多藝術生在學習了一段藝術專業之後,長時間地不接觸文化課,大腦當中已經沒有文化課的概念了,進了文化課班聽課,如聽天書,如墜五雲之里!
別拿壓力大當借口,
因為你懶散慣了

H. 英語禮貌的表達差異及其歷史文化根源

哇塞 畢業論文 30-100分?
摳門兒~~~

不過我也不會答~~~

I. 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根源

-- 中外文化差異比較
在開放的現代社會,跨文化的言語交際顯得愈發重要,已經成為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言語環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視。下面是英漢文化中十大常見差異。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電話用語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

「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會犯這樣的錯誤: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稱呼用語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

9.體貼他人

在西方,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據接受方願意接受的程度來定的;而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於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請看下面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國人建議患上感冒的人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認為難道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夠了。

10.請客吃飯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准備了滿桌美味佳餚,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餚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要適時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充實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提高認知能力。
http://d..com/rs.php?q=%D6%D0%CD%E2%CE%C4%BB%AF%B5%C4%B2%EE%D2%EC&tn=site
中外文化差異
作者:佚名

第一幕:一位學校領導向教師們介紹新來的美國老師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對這番話,美國女教師一臉難堪的樣子。
文化差異:中國人介紹來賓,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但美國人認為,初次結識,相互介紹,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盡管是美言,也會給人唐突、強加的感覺。對以上那番話,美國女教師感到難堪的是pretty和good兩個詞。在那種場合,介紹應該突出背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是外貌和抽象的評論。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實際教育背景和經歷,這樣的介紹句比較客觀,令人容易接受。比較下面改變措辭的介紹: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特別忠告:介紹客人要介紹客觀事實,不要主觀評論。要注重身份,不要著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國同事感冒了,中國同事表示關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
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異:美國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國人對上面第一句話的反應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 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則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親人的口吻,或以過來人的口氣,這對美國人行不通。
特別忠告:對病人表示關心,不必盡提建議。
特別成就感:(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
(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
(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
(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
(5)How are you feeling now?

第三幕:有空來坐坐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任教,中國同事總是對她說:"有空來坐坐"。可是,半年過去了,美國同事從來沒有上過門。中國同事又對她說:"我真的歡迎你來家裡坐坐。如果沒空的話,隨時打電話來聊聊也行。"一年下來,美國同事既沒有來電話,也沒有來訪。奇怪的事,這位美國人常為沒人邀請她而苦惱。
文化差異:中國親朋好友合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喂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一年內遇到大節日,親朋好友才到家裡聚一聚。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有時間確切的預約。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因此,美國同事對"有空來坐坐"這句話只當作虛禮客套,不當作正式邀請。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毛是行為。若想邀請美國人上門,應當誠意的於對方商定一個互相都方便的時間。
特別忠告:有心約會要主動約時間地點
特別成就感:(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
(2). 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
(3). 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
(4). 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
(5). Would…suit you?
(6). 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
(7). 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
(8). 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
(9). 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J.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產生誤解,造成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英語回答

The possible misunderstanding is that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people's ideas, sometimes they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ings and feelings.

翻譯:

可能產生的誤解就是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人的觀念情況下,有些時候對對事對情的看法是不一樣。

文化背景發展歷程

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同一類型文化又可根據在不同地區形成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文化區,如中國的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也可以根據在不同時期形成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文化時期,如中國的先秦文化、兩漢文化、隋唐文化等。

這是人們生活和成長在時間和空間上更為具體的文化背景。人類個體的社會化,人們才智和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與其所處的具體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一個人總是某個民族、某個地區、某個時代的人。

閱讀全文

與英語文化的根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