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

發布時間:2022-05-12 23:41:22

⑴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現思想的火花
學科教學體現德育,課堂是主要陣地。語文教學在授課時應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陶冶於一爐,力求課上得立體化,發揮多功能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於學科,游離於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手中,言溢於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闢,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富於表現力。鑽研教材時要從語言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闡發,啟發學生深思。
2、重錘敲打關鍵詞句,使它們濺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課文總有一些言簡意深、言簡意豐的重點詞句、關鍵詞句。教學時要注意把握這些詞句,引導學生用重錘敲打,使其中所飽含的思想情操濺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學生的心靈,引起他們的共鳴。《荔枝蜜》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梁說:『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教學時我抓住顫字要學生推敲:顫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顫又為什麼不禁一『顫』?顫以後流入筆端的是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感情?經過思索、推敲,學生懂得了:顫是抖動、振動,因外因而產生的抖動。工蜂最多活六個月,整日整月採花釀蜜,不辭勞苦。生命卻如此短暫,作者意想不到,心顫動了。這一節課通過對關鍵詞的重錘敲打,使小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卻是極好的東西的高尚情操閃發出耀眼的火花,從而打動學生的心。
3、創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景,創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創設情境的關鍵在於能否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時如採用錄音、朗誦、配樂朗誦、口頭描述等方法,引導學生眼看文字,耳聽音響,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學生就會進入文中的意境,賞心悅目,受到感受。
二、課外延伸,在美的氛圍中徜徉
學科教學有兩個陣地,一課內,二課外。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學科德育既要落實在課內,又要延伸到課外。
課外是個非常廣闊的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光要關注課堂更要關注學生課外的學習,我經常用這兩種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1、用書來引導、教育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進行交談。可想而知,書的作用多麼巨大!所以我經常推薦好作品,給學生提供精神食糧,定期組織讀書會,交流讀書心得,評述作品優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真正愛讀書,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用書籍來引導學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強。
2、組織健康的課外活動,開拓學語文的廣闊天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報刊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從生活中吸取知識養料。所以我在教語文時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郊遊、野炊、元旦晚會、演講比賽、辯論賽、參觀、訪問、游覽、佳作欣賞、配樂朗誦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生在興味盎然地參加種種活動的同時,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潤,久而久之,身心獲得了健康的發展。
三、積極引導,思想、文字雙錘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它不僅反映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顯示學生的語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訓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與閱讀教學中的教育一樣,至為重要。
1、引導學生多練筆,學會觀察,學會思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並把它稱作道德長跑,就是發揮了寫作的功能,把教書和育人巧妙地結合起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寫作,就必須觀察生活、捕捉形象,習作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習運用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過程,進行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過程。
2、透過習作窺探學生心靈,發揮講評的育人作用
學生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學生自己生活和周圍情況的部分寫照。言為心聲,透過習作窺見學生的心靈,摸到他們思想深處的脈搏。教師要善於察微見幽,把習作中所反映出來的活思想、活情況,及時地加以分析,進行引導,在帶領學生推敲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同時,啟發他們明辨是非,區分美醜,褒善貶惡,奮發向上。

⑵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來,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許多人錯誤的理解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師的是,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這也是教育陷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責任。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我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針對學生普遍重外文輕國文的現象討論,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其實給學生以啟示,教育學生愛國並非空洞遙遠,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愛國的行動。又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再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沁園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後者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但在日本期間的見聞,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從而使他毅然棄醫從文。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何傳達給學生,是需要教師認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要藉助於感情。一種經驗要成功地向別人傳達,也必須藉助於感情。所以,初中語文課中的思想內容多數呈現為經驗形態,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注重相應的情感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幾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教育使他們有聰慧能乾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後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位同學這樣說道:「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涵蓋了我們一切的幼稚和無知,她的寬容更無法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如果要學會愛別人,就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吧。」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鳥,我們要自立自強,在天空中展翅高飛。」
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講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 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在學習《白蝴蝶之戀》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後才會去愛憐白蝴蝶,這是發自靈魂的愛。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做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心。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涵在文中的深層含義。例如莊子的《秋水》《兩小兒辯日》都要求教師要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而且能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
追憶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論文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
3.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4.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論文
5.語文的教學論文
6.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論文
7.語文德育滲透教學計劃
8.語文教學論文如何寫
9.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互聯網思維論文
10.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論文

⑶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把握德育教育原則

這里有一個關於初中提分的網站

初中網路課堂資源較線下來說更豐富,與此同時學生的選擇會更多一些,比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提升成績更為方便。

一、到網路知道去搜索相關教育網盤資源。

二、上網搜索免費初中教育資源分享網站,這里推薦學習口袋網。網站擁有豐富的試題、課件、教案等初中教學資源,而且所有的資源均可免費下載。

分享下免費的初中在線教育資源: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pwd=gqeb 提取碼: gqeb

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

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們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

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 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厭學、早戀 、泡網吧、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

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 韓愈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

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願能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

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立德樹人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立德樹人
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起點,作為語文老師對他們道德的養成有責無旁代的責任。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立德樹人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立德樹人

1、挖掘教材資源,有效滲透立德樹人教育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

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悄無聲息的進行德育滲透,立德樹人教育。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既要講授語文知識,也要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

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草地夜行》,讓學生體會到紅軍戰士頑強的革命意志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團結互助的精神;《詹天佑》,讓學生體會到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體會到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感受到為國爭光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戰勝困難的決心,激勵學生將來建設祖國,奮發有為,爭做大國工匠。

2、加強朗讀指導,有效滲透立德樹人教育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朗誦聲情並茂、文質兼美的文章和韻律優美的詩歌,有利於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並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課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華。而思想感情的升華,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實現了語文能力與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在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立德樹人教育猶如春風沐浴大地,悄無聲息,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教書又育人。

3、創設情境教學,有效滲透立德樹人教育

中國古代哲學家張載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質疑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愛發問"的好奇階段,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各種有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迅速地進入課文預定的情景,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尋求正確的答案的同時,又進行了立德樹人教育。例如,在教《鳥的天堂》一課時,提出如下問題:(1)真有天堂嗎,你心中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的?(2)鳥會有天堂嗎?鳥的天堂又是什麼樣的呢?(

3)、如果沒有成片的樹木,會有書中描繪的"鳥的天堂"場景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意識到只要生活快樂的地方就是天堂。明白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只有保護大自然,大自然才會給我們最好的回報,從而認識到愛護環境,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再例如在講授《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符合課文情調的樂曲,在課堂上製造出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然後教師再用語言導入正課。

這樣就很容易喚起了學生對周總理的哀悼之情。在講課文時,設計了以下問題:(1)、十里長街排滿了送行的人們,說明了什麼?(2)、人們目送靈車走過,表達了怎樣的情感?(3)、朗讀課文配以音樂,在你心裡的感受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同學可以解決的,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周總理的偉大,人們的愛戴以及十里長安街送別悲慟的場面,從而在學生心目中產生對周總理的敬仰之情。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立德樹人

(一)突出小學課程立意指導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道德,似乎被社會中的各種價值觀和言論所左右,對於青少年往往是這種社會思想浪潮的影響者。這就要求現代的語文工作者,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如何辨析出社會中真善美。在語文的作文的教學中,多添加一些標新力意的的課題,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指導課題《面對摔倒的路人該不該扶》這個小議論文時,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就此類問題進行研究。使學生明確道德缺失和忽視的這種現實,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和變向思考。讓學生內心充滿對無良被扶者的鄙視,對膽小旁觀者的惋惜,對施以援手者的佩服,對既能堅持道義又有必要法律防範意識施救者的效仿之意,總之,學生既在構思時分清了論辯的角度,又收獲了思想的利器,實現了語文的立德樹人的責任。

(二)用心擬寫讀後感

語文的學習,最講究的就是對於課文的的理解和總結。所以要想在語文的教育中實行「立德樹人」教育,就必須要求學生對於道德素質文章的總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學生真正用心去寫讀後感,這樣在學會反思的過程中,也使得學生擁有辨析事物的能力。比如在學習雷鋒故事的課文時,教師就必須,積極的引導學生如可的學習雷鋒精神,和怎樣做到這種道德的修養。並且使學生寫關於雷鋒的讀後感,在學生書寫的過程中,便會潛移默化的懂得道德的重要。從而起到德育孩子的作用。

(三)精心組織活動

通過小學語文的課上活動,積極的促進學生進一步的對於道德觀念的認識,比如,在舉行語文演講的活動的時候,可以進行道德素質理論的演講,這樣極大的促進了學生對於道德觀念的認識,積極有效地起到了道德宣傳的目的和加深學生對道德觀念的意識。

(四)結合實際,以身作則

語文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以身作則,應當為人師表,作為道德的先行者,遵守有關道德的規章制度,為學生作出表率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根本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立德樹人」的成果。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立德樹人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點策略。

(一)給予學生學習自主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佔據教學主導權,在教學過程中側重於灌輸學習知識,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一方,不注意關注學生的意見和想法,由此,學生容易產生為別人而學的想法,只要無人督促便懶於學習,倦於學習,討厭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和方法也在不斷地改變,將學習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並讓學生認識到這一事實,逐漸轉變學生學習觀念。小學語文內容豐富多彩,增加預習、課堂討論、情境教學等教學環節和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使學生轉變「教師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觀念,在與教師的討論學習過程中拉近師生關系

⑹ 淺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

⑺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轉變思想觀念
隨著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提出,落實德育也越來越緊迫和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有效滲透德育,就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首先,加大德育的宣傳,提高教師對德育的認識,以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實施德育;其次,教師要將德育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將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起來,立足學生發展,深入剖析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進而更好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在語文閱讀中滲透德育
閱讀在小學語文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而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教師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匯總有效滲透德育,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中,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感恩。在課文學習中,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讓學生觀看與該課文有關的視頻,將學生置身於作者的感情之中,讓學生直觀地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體會文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

(三)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識字,每堂課上都要周而復始地識字寫字,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無疑就會讓識字教學變得枯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有著其獨特的寓意,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讓學生理解中華文化。如,在學習「打」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這個字組詞,有的學生會組「打架、打人」,此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組的詞來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打架、打人都是不可取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四)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
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滲透德育的基礎。以往,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得比較嚴厲,不僅造成課堂氛圍沉悶,同時也使得學生害怕老師,而這樣的課堂環境不利於德育的滲透。對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有效滲透德育,教師應當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歡快的學習環境,進而方便學生接受德育。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善於換位思考,多鼓勵、少責罵,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教師要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學生群體中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讓學生愛上老師,進而愛上課堂,為德育的實施提供支持。

(五)創設德育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德育情境,不僅可以高效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同時也有利於學生主動去學習,探究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進而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如在《鳥的天堂》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鳥會有天堂嗎?鳥的天堂是什麼樣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意識到只要生活快樂的地方就是天堂,從而讓學生懂得如何與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如何保護大自然,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互聯網時代,機遇與危險並存。其為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但同時也面臨很多問題。諸如:對現有的認知存在誤區、技術水平不達標、缺乏系統化的理論以及缺乏專業型人才等等。

(六)強化教師的培訓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要想有效滲透德育,強化教師能力培訓尤為重要。首先,加強教師職業能力培訓,鼓勵並倡導教師深入學術研究,定期開展教學研討活動,進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其次,強化教師職業素養教育,使教師主動去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作為教師,更要主動去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深度剖析教材中的德育知識,進而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

⑻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語文教學實踐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且要找准德育教育的滲透點,正確地處理好語言文字與內容的關系,以文悟道,因道學文,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文字中。今天,朴新小編就來說說語文教學方法。

利用課外閱讀教學實施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使學生收到實效。

推薦學生讀《愛的教育》、《繁星》、《春水》、《魯賓孫漂流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一些文學名著,引導學生作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開展「讀名著交流會」,學習保爾堅強的革命意志、魯賓孫執著的精神,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教育。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培養刻苦學習,樹立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



在積累和理解名言警句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歷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論詩詞、散文或小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出類拔萃的文學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並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時就是通過其中的一段話來體現的。對於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

例如,講解《岳陽樓記》,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對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寫,同時也要讓他們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後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⑼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一、深入研究教材,隨機進行德育滲透
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並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這篇課文借「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這句話向學生詮釋「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道理。花生那種「不求虛名,默默奉獻,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過反復地朗讀,才能使學生有所領悟,而且對花生產生敬佩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預定的情景,入境進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能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較其它學科的特殊優勢在於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這些作品中的政治傾向、思想觀點、品德情操等,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陶冶作用。這種作用直觀、形象、具體,對學生影響深遠。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一方面能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如《白楊》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從而領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立、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不單單是白楊樹,還有那些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們。本文中最能啟迪學生心靈的是結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精神,能喚起學生長大後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祖國的強烈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視語文德育滲透,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貫穿語文教學過程始終,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滲透理論,即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第二是指向理論,即教學過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課文結尾或總結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過程中就採用了滲透理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課文第三段描寫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工程師詹天佑直面帝國主義國家的嘲笑,敢於接受艱巨的任務,為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不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嗎?教師在導讀第三段時,結合每一段的具體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導讀第四、五自然段「勘測線路」時,引導學生學習詹天佑對工作嚴肅認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在導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領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獨特的創舉,進一步感受詹天佑此舉的強大動力是來源於對祖國衷心的熱愛,這也是我們刻苦學習的強大動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回憶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例舉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內容,教師在導讀此文時,既可結合每件事情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運用滲透理論,同時也可以用指向理論,將四件事情綜合起來,和學生一起感受魯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對下一代的關心;第二件事,魯迅先生談「碰壁」,抨擊黑暗的舊社會,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三、四件事,講述的是魯迅先生熱情地幫助受傷的黃包車夫和關心女傭阿三,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窮苦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這四件事均指向一個結論:「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讀完課文之後,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關心、幫助窮苦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