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語文答主觀題的切入點是什麼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同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系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提供了舞台和機會,所出的題應該能夠解答,但必須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月,闕也 張曉風
「月,闕也。」這是一本兩千年前的文字學專著的解釋,闕,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釋使我著迷。
曾國藩把自己的住所題做「求闕齋」,求缺?為什麼?為什麼不求完美?
那齋名也使我著迷。
「闕」有什麼好呢?「闕」有點像古中國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漸漸愛上了「闕」的境界。
我不再愛花好月圓了嗎?不是的,我只是開始了解花開是一種偶然,但我同時學會了愛它們月不圓花不開的「常態」。
在中國的傳統里,「天殘地缺」的說法幾乎毫無疑問的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許由於長期的患難困頓,中國神話對天地的解釋常是令人驚訝的。
在《淮南子》里,我們發現中國的天空和中國的大地都是曾經受傷的,女媧以其柔和的慈手補綴撫平了一切殘破。當時,天穿了,女媧煉五色石補了天;地搖了,女媧折斷了神鰲的腳爪墊穩了四極。她又像一個能乾的主婦,掃了一堆蘆灰,止住了洪水。
中國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殘缺。
我非常喜歡中國西南部一個少數民族的神話。他們說,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當時男神負責造天,女神負責造地。等他們各自分頭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時候,可怕事發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於跟天沒辦法合得起來了。但是,他們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把地折疊了起來,形成高山低谷,然後,天地才結合起來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嶺給他們靈感,使他們想起這則神話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皺,褶皺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承認這一切缺陷的時候,我們忽然發覺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則漢民族的神話里,說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時撞歪了——從此「地陷東南」,長江黃何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東流去,流出幾千里的驚心動魄的風景。而天空也在當時被一起撞歪了,不過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據說日月星辰因此嘩啦一聲大部分都倒到那個方向去了。如果某個夏夜我們抬頭而看,忽然發現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讓我們相信,屬於中國的天空是「天傾西北」的吧!
五千年來,漢民族便在這歪倒傾斜的天地之間挺直脊骨生活著,只因我們相信殘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麗的。
而月亮,到底曾經真正圓過嗎?人生世上其實也沒有看過真正圓的東西,即使是圓規劃的圓,如果用高度顯微鏡來看也不可能圓得很完美。
真正的圓存在於理念之中,而不在現實世界裡。
所有的天體遠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絕對的圓,地球是約略近於橢圓形。
就算我們承認月亮約略的圓也算圓,那也是「方其圓時,即其缺時」。有如十二點整的鍾聲,當你聽到鍾聲時,已經不是十二點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賞花?在出生的綠芽嫩嫩怯怯地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裡;當蓓蕾悄然結胎時,花在那裡;當花瓣怒張時,花在那裡;當一場雨後只見滿叢綠肥的時候,花還在那裡;當果實成熟時,花恆在那裡。
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裡。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裡,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圓滿?哪一剎那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他們原是同一個月亮啊!
19.文章開頭兩次提到「使我著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解釋:你看這個題目中的關鍵詞「開頭」「作用」,再從文中找到它的出處,就能夠明確這是一個考察段落或者語句作用的題目。而開頭語段的作用不正是引起下文、設置懸念、埋設伏筆、為下文鋪墊、奠定感情基調、點明主旨等等嘛。參考答案給的是兩點,不過我們自己寫的話完全可以更加詳細的。
第一點,要寫出段落或者句子的含義:這兩句話寫出了缺月帶給我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心中對缺月的喜愛,
第二點,看它對全文的作用:這兩句話開門見山的寫出了自己對缺月的著迷,為下文抒發對缺月的喜愛做了鋪墊,奠定了感情基調。
參考答案:.兩次「著迷」闡明作者漸漸愛上「闕」的境界(或:「缺」是事物的常態而且蘊含著美麗);(2分)作者這樣寫既是設置懸念,別開生面,耐人尋味;又為下文闡釋「月圓」的哲理做了充分的鋪墊。(2分)
比較一下兩個答案的話,要點上差不多,但術語上區別較大。得分的話,應該是在3分,好一點能夠打到4分。
20.文章主體部分引用了三則神話傳說,這樣寫有什麼好處?(4分)
解釋:「主體部分」「引用傳說」「好處」
這個題目其實也是考察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不過側重在內容上。
這篇文章是寫月亮的,是寫對月亮的喜愛的,在明確中心主旨的前提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表達對月亮的喜愛服務的。這里的神話傳說,要麼是正面來表現對月亮的喜愛,為喜愛之情加上一絲浪漫的色彩,要麼是從反面來寫。思路也很簡單,既然主題已經確定,那所有的手法、內容都要為中心服務,只要抱住這一點,就很好答了。
答案仍然是兩部分:第一是神話傳說本身:這些神話傳說,寫出了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的期盼與喜愛之情,
第二點是對文章主旨、內容的作用:作者利用神話傳說豐富了文章意蘊,帶來了一種浪漫主義的色彩。
參考答案:通過這些神話傳說,闡明了「天地也有其殘缺」的道理。 (2分) 利用這些神話傳說豐富了文章內容,營造了古樸、悠遠的意境(或增強了文章的神秘感,或增強了文章的文采)。 (2分)
比較一下兩個答案,你也可以發現:要點基本一樣,也就是基本分、要點分不會丟,只是在具體的文字組織上可能會有區別。
21.如何理解文章結尾「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他們原是同一個月亮啊!」這句話的含意?(4分)
解釋:理解句子含義,只要回歸原文,找到它的上下文,並且明確句子裡面的關鍵詞就可以了。
這一句話在文章末尾,那它就帶有結尾的屬性:總結全文,升華主旨。所以考慮的時候還是要考慮文章主旨。同時,這一句話的前面有這樣的表述: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圓滿?哪一剎那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含義很明顯,就是說不要著眼於一時、一夕,人生總是美好的,每一刻都是應該歡欣的。
這樣來說,本句中的「圓月」「缺月」不正是對應人生的美滿與不美滿么?同一個月亮不也正是說同一個人生么?
直接解釋的話:我們喜歡生活中的美好,也要喜歡生活里的不如意,因為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句解釋)讓我們對生活平和、樂觀的去對待生活的種種,不論是美好或是不如意。(拓展發揮)
參考答案:世間事物乃至人生,圓滿和完美只是相對的;圓滿、完美常和缺憾、不如意相伴(他們原是同一個月亮)。(2分)我們對待事物或人生應多一份理解、豁達和樂觀。 (2分)
2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試舉兩例並作簡要賞析。(6分)
解釋:語言特點的話,平時多背一些術語,像什麼清麗啊、明快啊、沉鬱啊、飄逸啊等等。
這里就不再詳細的說了。
22.①整篇文章的語言,寓華麗於古樸、平實之中,又於古樸、平實之中見哲理。(2分) 如「真正的圓存在於理念之中,而不在現實世界裡。」「只因我們相信殘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來,讓人讀後如坐春風。(舉例分析1分,恰當即可) ②文章善於運用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節律美和詩意美。(2分)如「在出生的綠芽嫩嫩怯怯地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裡……」一段充分利用擬人和排比,語言生動;細細品來,滿口生香。(舉例分析1分,恰當即可)
補充了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B. 如何找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切入點
一、營造氛圍,使學生「敢讀」 首先,教師與學生應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群英會」。教師應把機會讓給每一位學生,使他們通過朗讀來盡情地訴說自己的心聲,表達內心的情懷。教師要在課堂上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引導他們一起進入「角色」和「狀態」,讓學生在聲情並茂、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語言美。特別是對「雙差生」更應傾注以愛心和關注,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關系。這樣同學們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積極地美化課堂。 其次,要允許學生閱讀「出錯」。 這是學生敢於閱讀的前提。學生閱讀出錯是很常見的現象,教師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勵。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表現自己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展示自己。 最後,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精心設計閱讀導入環節。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故事、問題、一段談話、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畫、一段音樂、一段錄像、實物等導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 二、傳授方法,使學生「會讀」 1、 以讀為本。新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句、段—品讀課文,走出文本,擴展視野。從中可以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指的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個性化,更好地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意,讀中悟情。在整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可採取不同形式的讀。如:個人讀、小組讀、齊讀、對比讀、默讀、小聲讀、大聲讀、誦讀、分角色讀、有感情地讀、表演地讀等。 2、以讀精講。 3、情景激讀。首先問題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導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機活力的語文課,關鍵在於教師能否用充滿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兒童化語言,創設出一定的語文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要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一個重點就是體現在教師是否具有引導的能力。引導得好與否,直接關繫到讀得是否成功,教學是否有達到預期目的。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各年級閱讀的重點。 4、以寫促讀。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特點。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讀與寫,讀與說。」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和最後歸宿。」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體會一下,有什麼感想。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談談感想。或者寫出感想。比如:《有趣的漢字》一課,激趣: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對漢字說有哪些無窮的魅力?學生通過閱讀,眾說紛紜。學生在語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學習上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三、明確目標,使學生「會練」 1、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重點進行基本功訓練。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訓練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為目標,進行默讀、瀏覽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和自主讀文的空間,以學生自讀自悟,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反復的速讀,感悟訓練。教師在活動中要起到引導作用,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緊貼主題。 3、在讀准、讀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陶醉式朗讀和欣賞活動。可以自由讀,同桌互讀,欣賞配樂朗讀。使閱讀水平升級,閱讀活動達到藝術升華。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另外,還可以結合教材主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書目,使閱讀更具有實踐性。我推薦讀物,書、報、課文,激發課外閱讀興趣,交流展示讀書成果,穩定課外閱讀興趣,加強課外閱讀興趣,變「老師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自覺性。通過班級評比「背誦大王」、「故事大王」、「朗讀之星」,開展朗讀競賽活動。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
C. 如何找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切入點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一個好的切入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慾望、思維的火花。選擇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往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和
D. 語文閱讀理解題找不到切入點怎麼辦
1、使用題海戰術,對語文閱讀理解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通篇理解下來,所以在語文閱讀當中,可以使用題海戰術找到切入點來提高我們的答題能力。
2、先看答案,再根據答案去再讀一遍文章,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文章他在講什麼內容了,它的中心主旨是什麼,此時我們就可以迅速找到切入點。
E. 如何選擇語文教學的切入點
學習一篇課文,從何處入手,怎樣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也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注重的問題,因為切入點恰當與否、准確與否,將直接決定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
一課題入手。這是一種很常用的切入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
1 故事導入 就是用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小故事或者根據課文內容改編而成的小故事作為「引子」,導入新課的學習。
2 解題導入 所謂「課題」,顧名思義,就是弄清題目的意思,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盡快進入角色。
3 談話導入 談話的內容很多,如介紹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等。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也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4 插圖導入 利用插圖導入新課是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認真觀察文中的圖畫,弄清圖意,再讓學生按順序把觀察到的內容講述出來,最後再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5 課題設想導入 什麼是課題設想呢?就是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之前,根據課題來設想課文內容,以質疑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中心句入手 從中心句切入也是一種快捷的學習方式。很多課文的中心句都很明顯,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進行剖析,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輕而易舉了。
F. 如何找准切入點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什麼是教學的切入點呢?教學的切入點即閱讀教學中的突破口,它與教學導入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聯系是作用相同,都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區別是切入點高於導入點,是解決文章內容和教學重點的一個重要手段,培養學生的鑒賞力、感悟力以及應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也是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一個體現。它的存在可以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不但教學思路明晰,而且學生也可以在老師恰如其分的引領下,發揮主體作用,有所感悟,有所體味,促使閱讀達到預期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對語文教學切入點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的一種重要手段。
一.中心句分解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它有時需要學生自己概括,有時存在於文章中,是文章議論性的語句,或在文章開端開門見山,或者在文章結尾卒章顯志等等。中心句作為文章切入點的選擇可以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主題有機結合。這樣不但可以使課堂教學脈絡清晰,而且還可以幫助進行思維的整合,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順利完成教學重點。如《行道樹》一文的新授,在初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尋找文中的中心句「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有這個大問題立刻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牽引出許多小問題,如神聖的事業指什麼?痛苦是什麼?深沉又是什麼?一點揭全篇,直接解決文章的教學重點,即理解本文的主旨。再例如:《珍珠鳥》一課中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從「信賴」和「美好的境界」兩方面理解、感悟,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升華主題。以中心句作為文章的切入點,特別適合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和論點鮮明的議論文。
二.人物串接
重在寫人的文章,比較適合以人物的特點為切入點。例如《我的叔叔於勒》一課,開課伊始,可以分析於勒人物特點:命運坎坷,然後以於勒的經歷為主線,圍繞這他的時浮時沉,引出周圍人物菲利普夫婦態度的變化,進而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點—愛財如命、冷酷無情、趨炎附勢等等,從而達到對文章主旨的分析,即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整個教學環節環環緊扣,非常嚴整。學生目的明確,接受效果很好。所以,分析課文時,找准關鍵人物,理清任務之間的聯系,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題目引領
很多高明的作家總是在題目下一番功夫,有中心型的標題,這類標題通常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楊修之死〉、〈范進中舉〉等,還有對象型的標題,這類標題往往具有明確全文的中心人物或刻畫、介紹的主要對象,如〈孔乙己〉、〈藤野先生〉〈我的母親〉、《中國石拱橋》 等,還有一類線索型標題如:〈羚羊木雕〉、〈我的第一本書〉等;更有情感性標題、體裁性標題、雜和性標題等。標題是人們閱讀的第一視覺停駐點,是人們閱讀文本時獲得的第一信息。所以,在我們教學的實踐中,圍繞標題做文章,設置一些相關的問題切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對學生正確語文思維的形成大有裨益。例如:在《曹劌論戰》一文的講解時,教學重點定為理解文章內容,所以我就以題目為切入點,由戰字理出文章的思路,戰前----戰中----戰後,又由一個論字引出了戰前取信於民的重要性,戰中把握時機的重要性,戰後論戰的必要性,不但梳理了全篇的內容,而且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了人物在論中所體現出的精神氣質。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作為教師,應在學生對標題無意主義轉瞬即逝的當下,利用學生對標題的無意注意,結合標題的類型,通過合理的課堂組織活動,聯系學生對課文學習目的和任務的理解,挖掘標題富含的主要信息,使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從而充分利用學生進入新課之時第一次無意注意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四、背景激趣
這種切入方法通常適用於跨時代題材的紀實文章和外國作品,特別是詩歌。例如在講
授《最後一課》時,我給他們講法西斯的暴行;在講《雪》的時候,我給學生介紹魯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奮臂吶喊;在講《威尼斯商人》時,我為他們以課件的形式展示高利貸商人的冷酷剝削;在講《出師表》時,我讓學生們講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赤膽忠心。一系列背景的切入,不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開拓了他們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但我在教學中也發現,不應將史實照本宣科,應力求變化,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將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情節帶梳理
我曾聽過這樣一堂課《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運用了很多記敘的順序,初看時很亂,但授課老師巧妙地以爸爸住院的情節切入新課,圍繞這件事引導學生按時間順序找出其他事,文章一下打開了缺口,學生也饒有興致地進行了閱讀。這個情節的切入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在教學中也進行了一定的嘗試。例如《斑羚飛渡》一課,我抓住主要情節飛渡,引導學生復述,在復述的同時注意關鍵詞語的運用,很快就進行了教學重點賞析詞語的環節,可謂一舉兩得。所以,我認為以情節作為切入點,優勢在於內容形式兩豐收,使形散的文章一下子得到了主線的貫通,學生可以盡快地理解內容,解決教學重點。
六、詞語顯神通
切入點的選擇盡量要小巧,於細微之處見精神,往往切點越小,越能激發學生研討交流的興趣,便於師生集中有的時間突破重難點。我在〈范進中舉〉的教學中也嘗試使用以一個詞語為切入點,突破文章內容。開課初,結合教學重點---了解諷刺藝術手法,於是使用了「變」字,讓這個詞語作為全堂課的突破口,引出了一系列問題「由什麼而變」?-----范進中舉;「誰在變」?-----胡屠戶在變,鄰居在變,張鄉紳也在變。透過這些變化,我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進而體會諷刺藝術表現手法之一---------對比。真是一字值千金,一個「變」字的設置不但疏通了文章內容,而且深入了解了寫作手法,可謂一字多得。
所謂「一篇課文可以有一千種教法」,教學切入點的選擇方法也是林林總總。我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切入點的選擇深刻,有較強的輻射性,真正的切而全入,事倍功半,實現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相信,語文課堂教學在「歷盡千帆後」,將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參考資料:http://honghu.eact.com.cn/yanxiu/group/TeacherBlob.aspx?articleid=1834
G. 如何找到解讀初中語文解讀的切入點
切入點是一篇課文進行分析的入手處,也是最敏感、最關鍵的部位。好的切入點應該是文章思想內容、人物特點、故事情節、篇章結構的聚散點,它常常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切入點也是解讀一篇課文的突破口。找到了一個最佳的解讀文章的突破口,教學起來就像庖丁解牛一樣得心應手,因為它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開啟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透徹的理解課文。
一、從時間上選擇切入點。
閱讀小說,我們往往要注意小說的時間,它常常串起了小說的故事情節,有助於我們理解課文。
我在上《祝福》一課時,走上講台,我對學生說:春天是萬物蘇醒的季節,春天是生機昂然的時刻,春的嫵媚,春的多姿,春的生氣,讓每一個從春天走過的乾涸的心靈得到春雨般的滋潤,從心頭湧出甜蜜的笑容。然而她——祥林嫂―——這個普通的女人從來都與春天無緣。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祥林嫂沒有春天」,學生用驚奇的眼光望著我,我說:祥林嫂為什麼沒有春天?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到理由。
「祥林嫂——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麼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研讀課文
在研讀課文過程中,學生發現:1.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沒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過時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同學們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小說表現了祥林嫂生命中「沒有春天」的悲劇,此中蘊含著深刻的象徵意義。
於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個「問題」,就串起了《祝福》的整個閱讀品析過程,串起了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結構、語言等內容的探究欣賞。
通過對「祥林嫂沒有春天」的分析,我們突破了文章的難點——祥林嫂悲劇的根源。祥林嫂是魯迅創造出來的封建社會被迫害婦女的典型代表人物,她身上濃縮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現實,透著濃濃的悲劇情結。祥林嫂生命中沒有「春天」可言,封建四權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網羅著祥林嫂生命中的一個個春天,直到吞噬她的靈魂。祥林嫂悲劇的根源,不是經濟和政治上的壓迫,而是封建制度下倫理對於她靈魂的絞殺。
二、從過渡句上找到切入點。
一些課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從過渡句上入手,它往往承上啟下,提綱挈領。
以《項脊軒志》為例,全文的過渡句是「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個表示並列關系的句子用了一個關聯詞「亦」,就把上段的「喜」與下文的「悲」勾連起來,如經緯交織,紅線串珠,既承接了上文,又啟示了下文,使全文的情脈與氣脈頓通。
老師可以透過這個過渡句也是關鍵句,請學生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1、文中寫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後的南閣子 ③祖母的關心與鼓勵
②母親的慈愛 ④夫妻的相敬如賓
2、文中寫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舊 ②諸父分家
③母親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⑤妻子的亡故; ⑥失 火。
以上這些是對文章悲喜之事的概括,透過這些悲喜之事,我們對課文的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三、從重點句上找到切入點
分析小說題材的課文時,特別是分析人物形象,要把握揭示人物的重點句,從中入手,便可庖丁解牛。
如《孔乙己》中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我們要從重點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為什麼他「站著喝酒」?為什麼「穿長衫」?為什麼是「唯一的人」?帶著這幾個問題深究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就逐步清晰。
他本也是社會上最普通的老百姓,卻受封建思想毒害,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於是努力想進入上流社會,所以「穿長衣」。然而他畢竟與上流社會有差距,只好「站著喝酒」。「唯一的人」則體現他與當時社會的格格不入,也正是如此,才造就孔乙己的悲劇命運。
這句話也揭示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短衣幫都站在店外喝酒,社會地位低,而穿長衫的生活闊綽,能夠踱進店裡,要酒要菜坐著慢慢喝,只有孔乙己社會地位低微,站在店外,卻放不下讀書人的窮酸架子,仍舊穿著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這句話即揭示了孔乙己低微的社會地位,又勾勒出孔乙己虛榮迂腐的自視清高的性格特點。「唯一」揭示出他的特殊性。
由於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孔乙己本來「身材很高大」,是可以像「短衣幫」一樣憑體力養活自己的,他卻輕視勞動,把那「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總穿在身上,擺一副讀書人的架子。既然它不可能走入仕途,不可能成為統治階級看家護院的奴才,甚至「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這就註定他會失去生存的基礎,他的人生只能是一場悲劇。尤為可嘆的是,孔乙己深受毒害而不自覺,麻木不仁,奴性十足。且不說要他去反抗封建制度,就連他自己的命運也不敢、不願和不能去抗爭。這就難怪魯迅先生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
其實,封建文化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教育並不是唯一的途徑。被統治階級所認同的文化,總會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還會謬種流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顯得根深蒂固,並不會隨著一個時代的消亡而消亡。放眼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看到孔乙己的影子。
總之,良好的切入點是「牽一發而動全文」,「牽一發而動全課堂」的關鍵,選擇了最佳切入點,就會「切」出興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課
H. 什麼叫切入點為什麼寫作文的時候切入點要越小越好
通常無論寫什麼作文都會有題目,也就是出題人給你的寫作方向,可能是半命題可能是全命題也可能是材料題。
特別是材料題,切入點很重要。當一段材料出現時,經過思考後你會發現有很多可以寫的,可以寫正面,也可以從反面思考,當你選定一個主題時,這個就是你的切入點,打個比方吧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東家長,西家短」,「家人」,「家事」,「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家給人的感覺是多麼溫暖,可有時家給人的感覺卻又是那麼復雜。身為家庭成員的你,對家一定有一番特殊的感受吧,對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更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還記得媽媽的那雙繭手嗎?還記得父親的背影嗎?還記得……
請以「家」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材料題一般都有 提示,譬如說你可以寫家給人們帶來的安全和溫馨感,也可以寫家庭內部產生的一些矛盾,也可以從父母的角度來寫
這些都是切入點,但是注意主題要積極向上,因為出題者肯定是傾向於贊美家的美好,所以在寫反面的時候,要提出積極的一面和意義。
而當一個切入點過於寬泛的時候你就容易走題容易找不到重點,一篇文章就會四分五裂,成為四不像。譬如上面的這個題目,如果你寫你的家庭成員,以整個家庭成員一一介紹他們對家的貢獻,這個切入點就太寬泛了,不如從一個家庭成員開始,然後升華到家的整個主題,這樣文章既有層次又有重點。所以切入點較小的時候你比較容易把握文章。但是有時候也有把大切入點寫得很好的例子,不能一概而論。剛剛高考完,希望對你有幫助
I. 請問在寫文章的時候,選題切入點是指什麼
1
從「點」上切入,大處著眼,小處著筆
作文話題往往比較寬泛,開放性強,限制少,題目大,范圍廣,可寫的人、事、物、理很多。面對這類話題,學生往往難以把握,思緒難以集中,容易失去方向,無法駕馭,最好的辦法是「化大為小」,從「小」處切入,寫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小方面,表達獨到的見解。
如話題作文「和諧」,可寫的層面很多,要盡可能收縮到一個「小」層面,或寫班級的和諧,或述母子的和諧,甚至讓筆墨更集中,專寫溝通,邁出了和諧的第一步,使主題更鮮明。話題的限制少,給人的思考空間大。但實際寫作時我們必須對話題加以限制,通過細化話題,即縮小入題的范圍和角度,化多為少,化大為小,化粗為細,寬題窄做,最終確定文意的取向。否則,切入口徑過大,主題就難以收攏。如以「父輩」為話題,就可以在前面加修飾語,在後面加中心詞,也可以前後同時加,這樣話題范圍就縮小了。如:艱難的父輩、輝煌的父輩、父輩的悲傷、父輩的期望等。
話題縮小了,思路容易集中,避免在材料、立意等方面與別人的文章雷同。又如深圳中考作文「樓」,可寫樓的歷史,我家的新樓房,登樓,望樓興嘆,宿舍樓里的故事等等,打開思路就迅速了。只有「以小見大」,才能避免信馬由韁、言不及義,才有利於寫出個性和特點。作文時找准緊扣「話題」的切入點,角度小,立意新,挖掘深,筆力集中,既方便於迅速構思成文,又不至於「下筆千言,言不及義」。這是成就一篇好文章的首要條件。
J. 文章的切入點是什麼意思
抓住文章切入點,以讀悟情
切入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寫文章就要抓住文章的切入點。
語文課堂並不只是為了使學生能讀懂某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和思維的
能力;學生每學一篇文章,不可能窮盡所有的語文知識和技能,一堂語文課只須解決一個
或幾個具體的問題即可。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一個基本觀念。
有人說,數學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語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這應該是傳統語文課堂的
特點,
語文課堂上不應該是模模糊糊的,
語文的系統性和階段性也和數學等其他學科一樣。
做為語文教師,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課文里,都有學習的重點,不要全面鋪開,
否則就會「語文課模糊,學生迷糊」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研究教材時,首先弄清楚在
具體的課文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哪些知識,學習哪些技能,然後選擇好學習課文的切入點,
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使語文課的目標清晰,效果顯著。如何尋找文章的切入點
呢?切入點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處,有的是題目擬得好,有的有耐人尋味之妙句、結
構„„選擇好了切入點,
就能正確地引導學生欣賞課文,學習課文,研究課文。一個好
的切入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慾望、思維的火花。
一、從文章的題眼切入。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
。
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准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
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優美語言的感染。特級教師張光櫻在教《狼牙山五壯士》時,就是從題
眼「壯」字切入,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不用「戰士、勇士」
,而用「壯士」?使學生明
確了文章主要是寫「狼牙山五壯士在戰爭中英勇獻身」的事。這樣,學生就有了探究課文
的慾望:是一次什麼樣的戰斗?他們為什麼要全部獻身?他們犧牲的經過是怎樣的?接下
去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二、從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大多數文章都有中心句,很多教師都喜歡抓住中心句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
容。其實,中心句的作用遠不止概括主要內容,有些中心句還能體現課文結構,反映中心
思想,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以中心句為切入點,可以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
順藤摸瓜,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支玉恆
老師在講《小珊迪》時,開篇就讓學生找出中心句「飽受飢寒的小珊迪那高貴的品質將永
遠打動人們的心」
。在這堂課上,支老師將中心句分解為「飽受飢寒」
、
「高貴品質」
、
「打
動人心」三層意思,然後從課文中找出體現這三層意思的句段引導學生分析感悟,從而順
利地完成了整個課堂教學。再縱觀支老師的這堂課,顯得嚴謹而又有深度。
三、從文章的人物切入。
有些作者在安排文章中的人物時,總會穿插有關鍵人物,這個人物有時是主要人物,
有時卻是次要人物。在具體的文章中,關鍵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
是穿針引線,有的是扭轉局勢„„。分析課文時找准關鍵人物,理清人物之間的聯系,是
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全祌貫注》一課,常規的教法當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這
個人物。其實仔細研究課文,茨威格這個人物對於我們分析課文很重要,他不僅在全文起
著穿針引線的作用,而且還是表現羅丹全神貫注的品質的重要鋪墊。茨威格作為羅丹的摯
友,又是羅丹邀請的客人,卻受到了冷落,從側面烘托出了羅丹對藝術工作的認真態度。
而且,羅丹全神貫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過茨威格的所見所感表現出來的。另外,茨威格
這個人物的品質也是可貴的,在羅丹全神貫注地工作時,他依然懷著敬仰之情欣賞著羅丹
的一舉一動,還將漫長的等待和羅丹的冷落當作是一次重要的收獲。抓住了茨威格這個人
物作為切入點,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體會茨威格的所見所感,從而被文章中兩個人物
的高貴品質所感動,加深了思維的深度。
四、從文章的情節切入。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節很精彩的文章,比如《田忌賽馬》
《黃繼光》
《董存瑞捨身
炸暗堡》等。這些文章的情節有的是緊張迭宕,有的是峰迴路轉,有的則是妙趣橫生„„
最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以情節為理解文章的切入點,能引起學生在學習上探究
的慾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激發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在開篇教學此類課文時,一般可以
引導學生從情節的精彩處對全篇質疑,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不能就此放棄精彩
情節的另一個重要作用--突破重難點。一般地,既然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那也會是最
主要的部分,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品質,作者的感情抒發、價值取向,在這些段落會體
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時把握住這一點,師生共同欣賞故事情節的精彩之處,會極大程度地
提高學習的效率。
五、從文章的背景切入。
在教材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文章是紀實的,有的是歷史上的真實故事,有的現代社
會中的生活片斷。對於這一類文章,其背後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來歷。而這些課本以外的
趣聞軼事,對於提高學生探究的慾望是很有幫助的,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更准確、更深刻地
理解課文內容。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講述文章的背景知識時不能機械地宣讀,要編成精
彩的故事片斷講給學生聽。僻如教《我的戰友邱少雲》時,最好是講一講在朝鮮戰場是某
一次具體的戰斗經過,將當時的歷史條件穿插在故事中加以說明,不要古板地分析當時的
國際環境。從背景切入的優勢就在於能激發興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鳴。
抓住、抓准了文章的切入點,學生理解起文章內容來比較容易,這時候要把讀放入其
中,讓生在反復的朗讀,品味中體會文章的情感,做到以讀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