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

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

發布時間:2022-05-14 21:30:22

① 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條「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什麼是實踐?

《標准》中講的語文實踐與哲學講的實踐有所不同。

哲學講實踐,是指人類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是能動地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標准,是認識的目的。

《標准》提出的「實踐」只是指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能力,包括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語文實踐活動,即各種形式的聽說讀寫活動。

什麼是語文實踐?

語文實踐,最重要、最關鍵的是「用」。學習語文必須有足夠的「積累」,這是不容忽視的規律;但是,「積累」是為了「運用」。也就是說,學語文不僅提升人的人文素養,而且能掌握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當作擺設,而要用以參與種種實踐活動。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首先是拿它用於學習實踐,用於學習各種新的知識技能;還要把它用於生活和種種社會活動。學生學了一些字詞,學了一些句子,讀背了一些詩文,如果僅僅是為了記住它,把它儲存起來,那是我們一貫反對的「死讀書」,必然導致死記硬背,使學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殺。「積累」和「運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語文能力。我們期望學生們學過的語文知識技能,能夠對學生學習新教材、新知識發生積極的影響。所謂從已知到未知,舉一反三,前提是要「會用」——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學生在學習中有困難,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所學的內容像「天書」一樣難懂,而是由於已經學過的東西用不上,不會用。這怎麼能談得上語文實踐能力呢?

什麼是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實踐能力,談到根本處,還是要重視、強調能力。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是密不可分的。沒有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就不可能形成語文實踐能力。《標准》提出,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語文知識不重要了。

《標准》從不同的角度多處講述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絲毫沒有否定語文知識的意思,問題是怎樣認識和對待語文知識。《標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是說,語文實踐能力不應當按照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去設計、培養。對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它,這跟要不要語文知識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語文知識與語文實踐能力對立起來。

什麼是語文實踐活動?

有時候語文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課。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教師只是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絕不能以繁瑣分析和機械練習去干擾和壓抑學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話,教師的職責是因勢利導、從旁協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不斷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增強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堅持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也是開展好活動的關鍵所在,要使學生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就要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多年來,我們從教材出發,從學生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出發,選擇了參觀、觀察、訪問、游覽、游戲、製作、比賽等不同形式,通過校內校外結合,家庭社會結合,學生活動情緒十分高漲。實踐中,在活動形式上注重新穎、有趣的同時,著重利用學生的心理優勢,激其興趣,提高素質。兒童的好奇心是成功的動力,平素我們善於發現引導這種追求的本能。比如,孩子對大人們在管理社會、家庭的行為方面產生一種好奇心理,盼望著也與之等同。於是我們就組織學生參加「今天我當家」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一天令自己滿足的工作。這種正當的興趣不僅僅改變了家務勞動中被動操作的枯燥情緒,同時還連帶產生許多積極效應。學生興趣的傾向性是一種心理品質,是正常的心理狀態,教師有責任注意並發現兒童的興趣傾向,並通過語文活動激發興趣,為學生提供施展個性特長的機會。事實證明開展語文活動要堅持趣味性原則。

堅持參與性原則

語文活動堅持以學生為活動主體,活動中我們力求體現「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充分體現「三個有利於」,我們試行了全體學生參加的課首3分鍾說話系列活動;語文、說話、作文課走出課堂系列活動;寫話訓練系列活動;學科橫向聯系系列活動等。每一項系列活動的擴展內容,不僅讓學生全體參與,還要全程參與,任何一項活動都讓學生善始善終,積極主動地參加。如「一分鍾談天說地賽」,就是人人參與、人個參加的語文活動。活動前先讓學生收集材料,並根據自己所需整理成文,比賽時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活動後,又要根據活動情況,寫出活動感受,並在作文課上交流。這樣,參與的人多,發言面廣,從活動內容的確定,到活動過程的實施,都是由學生親自實踐去完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堅持層次性原則

落實這一原則時,主要從學生的年級特點出發,設計不同培養目標,再依據不同的目標,選定不同的活動內容。如低年級重在誘發學生對語文的直接興趣,以語文游戲活動為主;中年級重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穩定性,以技能演練活動為主;高年級則要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廣泛性、持久性、深入性,以實踐活動為主。

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呢?

首先是由於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范,並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

再者,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應用」要求實踐,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

其三,語文學習需要積淀內化,內化需要體驗,沒有實踐就沒有體驗。

第四,只有實踐,才會佔有更多的學習資源,書本上所沒有的資源。課程資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內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館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二是校外的課程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科研所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三是信息化課程資源,如校內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網路資源等。廣泛地利用這些資源,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

如何實施語文實踐活動?

一、創設實踐情境。

每個人對母語的學習都是在生動探索、自覺實踐中不斷增加積累、提高感悟、掌握運用的,這是母語學習的規律。但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這種感悟、運用能力,僅靠自己的悶頭游水是不夠的,它還需要輔以生動的實踐情境。而教材並沒有很具體給予我們關於語言實踐情境的設計,需要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多途徑地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情境,來提高語文實踐的效率。

低年級真實情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學習第二小節時,不單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體會蒲公英媽媽對子女的愛和蒲公英娃娃歡樂地乘著輕風去旅行的感情,而且創設了一個語言實踐的情境:讓學生想像蒲公英娃娃即將離開媽媽了,與媽媽有什麼話要說。學生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娃娃,「媽媽,我要出發了,你要保重啊!」「孩子,你將借著風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媽媽又給了你降落傘,你要小心啊!」「媽媽,再見!」學生邊對話邊做動作,好像真的要隨風飄舞似的。從學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課文已經理解,也看到教師對學生的想像能力、日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中高年級虛擬情境:俞大明《小鎮的早晨》、《觀潮》、《景陽岡》。

二、拓展實踐空間。

語文作為母語,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有著廣泛的學習、實踐空間。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把這空間局限於課文、課本、課堂,將難以把課堂上習得的語文規律在現實生活的實踐運用中繼續發展。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使書本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課內與課外溝通,把自然、社會、生活帶入課堂,促使學生的語文實踐走向社會生活。並注意激發學生進行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調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

走出課文:課文內容單薄,零散,平淡,引進跟課文內容向關聯的學習資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引進藏克家的詩《有的人》。

走出課本:尋找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

走出課堂:用生活世界、自然界活生生的東西來支撐語文學習。如為了使《說茶》一文的學習更體現生活性,可先讓學生走出校門,到茶莊去了解茶葉的種類、價格、生產工藝,去茶館體驗品茶的快樂,感受茶文化。然後再回來學習《說茶》,就更有味。江蘇版教材《秋天的葉子》,帶領孩子走進公園、田野、樹林。

三、豐富實踐形式。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雖然也注重知識的遷移,布置一些課外的練習,但是這些練習更多的局限於做習題,或進行小練筆。應該說這些實踐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說是流於形式的。學生需要大量的課外語文實踐來讓課堂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為孩子們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提供更多的語文實踐的形式。

1、推薦作品。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作品,如與之相關的原著,與之文體相似的或主題相似的文章等,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在書海中進一步學習實踐。在閱讀數量上不斷積累。有數量才有質量,沒有量就談不上質。

2、精讀練筆。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和記,精讀博覽和大量練筆。鼓勵學生寫讀後感、觀後感、每天隨想、把每天的實踐感悟通過筆頭記錄下來。還可以組織學生辦小報,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的機會。

3、變換課型。語文的學習不僅要重視書面語言的培訓,更要重視口頭語言的練習。根據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故事會、演講課、辯論會、討論課,增加口頭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學生裝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須熟悉劇本,了解時代背景,切身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理解人物個性,理解作品的魅力。對於一些抒情散文,則可採用朗讀比賽的方法,先對文章進行反復的誦讀,體會文章的意境,與作者進行內心交流,在此基礎上在進行討論,會促進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

四、提升實踐品質。

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合作的實踐中得到發展。《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對於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同一形式、統一步伐的學習活動,會令他不感興趣,或者會令他感到力不從心。既然學生存在學習個性、能力水平的差異,我們教師就應轉變觀念,把過去作為主講者、傳授者的課堂教學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如一教師在教學《畫楊桃》時,在教室擺設了一大楊桃,他先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選擇其中一項:①用你的學習方法讀課文,了解文中講了一件什麼事,從中你知道什麼?②讀課文,與同學討論一下,課文講了一個什麼道理。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楊桃,對照課文,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然後說說你的想法。接著是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學習。學生自由學習結束後,教師說:「通過剛才學習,現在你有什麼話要說嗎?」有的學生說:「我從不同的角度看這楊桃,看到是怎樣就怎樣畫,與文中的小作者一樣,都要實事求是地依據自己的觀察而畫。我想以後做事情也一樣,都要實事求是。」有的學生說:「剛才我先讀課文,對於小作者看到楊桃像五角星是有點懷疑的,但後來通過觀察,發覺真的是那樣,所以往後做事情,我都要親自看一看,了解情況。這件事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這環節的教學中,把讀課文、認識事物、明白道理與思維訓練、感情共鳴整合在一起了,也在綜合讀、議、講等語言文字訓練的實踐活動中,揭示課文中的道理,延伸課外。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彈性地自主地選擇學習方 法,獨立地進行思維活動,積極探索、實踐,而且教師提出匯報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體會作匯報,每個學生都能在實踐中使實踐品質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提高。

五、優化實踐過程。

1、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探索
學生實踐活動的題目是開放性的,在教科書上和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上目前還沒有現成的標准答案。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任務的完成、產品的製作,都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顧問、指導者、鼓勵者,而不是操作者。學生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斷的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探索是在課堂上很少見的。教師不要事先准備出相對標準的答案,或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暫緩評價,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的探索。
2、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反復嘗試
與課堂教學不同的是,教師按照課本講授,很少走彎路,而是走捷徑直接到達結論。而學生的實踐活動卻不同,科學真理、正確結論要靠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為進行反復的嘗試。學生實踐活動不僅允許學生走彎路,允許范錯誤,而且必定要走彎路,必定要犯錯誤,學生只有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學生為了朗讀好一句話,嘗試多種情感表達方式,來體會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表達結果。。
3、啟發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
在語文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大膽創造,包括提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途徑、完成任務的方法、都不要設置框框,學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開動腦筋,大膽想像,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但是它同人類的一般實踐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觀世界的改變為目的,最終目標在於學生的發展。如學習《鳥的天堂》,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想像,想像畫眉鳥唱歌的歌詞大意,體會鳥兒的快樂的心情。
4、珍惜學生實踐過程中的生命歷程

開放型的語文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智慧生命,還關注學生的價值生命。關注生命的教育理念的確立,是21世紀人類在教育觀念上的一次根本性變革。它意味著今後我們要將教育思考的對象從認知領域轉變到生命領域,將教育、教學的發展目標由知識層次提升到生命的層次。

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之間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

承認每個人的生活世界不同、實踐方式不同、情感體驗不同

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對於課程學習來說,是一個獨特的課程資源,這個資源是任何資源所替代不了的,它是學生情感體驗的積累和提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因為個人經歷的不同,個體情感的差異,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個性化的,層次性的,體現出不同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生命體驗。每一堂語文課就是師生之間的不可能重復的生命體驗。因此我們強調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擁有完整的生命經歷,珍惜這種師生獨特的生命體驗。

②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行體驗性學習

一、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特點分析
寓教於樂,是一個科學且現代化的教學觀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對於課堂教學活動趣味性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轉化,讓學習活動像娛樂活動一樣具有吸引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更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調動,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動者,自主獲得語文學科學習方面的樂趣。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更能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策略與途徑分析
加強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實施,需要學校的重視、支持和教師的努力。教學創新的實現需要得到體驗性學習方法落實的支持,下面我們就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1.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熱情
傳統枯燥的語文課堂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光看課本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講可謂是一種折磨。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小學生會出現走神與思維停滯的情況,沒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成功進入語文學習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學改革的今天,加強體驗式教學活動的實施,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真實化與情境化,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小學語文課堂枯燥的現狀。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營造靈活生動的氛圍,調動小學生的多個感官,促進小學生積極融入。比如在講解《蜜蜂》時,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文字轉變為圖片信息,通過圖文的配合和蜜蜂聲音音頻的播放,讓小學生置身於蜜蜂的世界中,在蜂語花香中體驗小學語文課本內容的魅力。一個有效課堂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融入學習活動中,親自感受課本內容,與文字進行有效互動,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愉悅之感。加強情境的創設,是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感及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2.給小學生獨立實踐的機會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中的餵食者,小學生則像一個個嗷嗷待哺的幼崽,教師強制性地進行灌輸,學生完全服從式地接受,讓小學語文教學死氣沉沉。只有小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才具有學習與掌握新知識的積極性。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的今天,教師應當讓學生加入到知識的開發與學習中去,給小學生機會在課堂中表達見解。教師要正確引導,引導學生感受課堂氛圍的開放性與輕松性,從而促進和諧人文學習氛圍的形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新課文的學習。比如教學《孔子拜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本劇的排練,讓學生自主安排台詞,給學生時間背誦台詞,讓小學生成為課堂活動中的活躍分子,在討論與思考中進行語文學習。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會通過自己的實踐參與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也會從體驗活動中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科學合理的課堂實踐活動是實施體驗性教學的必要環節,有利於小學生感性認知學習內容,自然消化課堂教學重難點。
3.加強體驗式寫作教學活動的開展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小學生對於寫作學習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寫作,也不了解寫作目的,更不知道寫作的正確方法。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教師要引導小學生認識寫作,通過寫作學習,愛上寫作,樂於通過文字表達觀點。小學生之所以對寫作一籌莫展,是因為他們的寫作素材不足,沒有充足的生活經驗支持情感表達。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合理的體驗活動開展,增加小學生的個人體驗經歷,促進小學生有事可寫,有情可以表達。如在教學了有關母愛的閱讀文章之後,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一個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回家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做家務,可以幫媽媽洗腳,可以陪媽媽聊天。當學生完成了作業,教師讓學生利用文字將自己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通過真實體驗而得到的寫作素材更具有真實性,也飽含小學生的真情實感,不僅降低寫作練習的難度,更讓小學生體會寫作的意義。將體驗活動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有效結合,能夠促進體驗教學手段積極作用的發揮。

③ 學習語文為什麼要強調廣泛應用實踐

重視語文實踐 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下面簡稱《標准》)在第一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關於「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的表述中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不僅如此,課程標准還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關於「總目標」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關於「教學建議」中提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等要求。可見,重視學生語文實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理念。那麼,如何解讀這些精神呢?

一、重視語文實踐,必須體現「五個交互」

漢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母語教育的基本特點,第一是有很強的實踐性;第二是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漢語文教育要遵循母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具體說來,要體現如下「五個交互」

1.學習與實踐相交互。

語言,特別是母語,其意義在於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溝通人際關系。母語的這種實用性決定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眾多屬性(工具性、人文性、實踐性、基礎性等)之一。語文教育不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個由若干概念、規則、原理構成的理念系統,也不是要系統地傳授有關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知識。雖然,語文教育必然會涉及到這些知識,然而掌握這些知識不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讀寫聽說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換句話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學生能夠運用語文去實踐,就「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必須注重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所以《標准》提出語文教育應「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既應注重為實踐而學習,又應注重為學習而實踐,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學習與實踐相交互。

2.課內與課外相交互。

母語對於學生來說是實時存在的,學生身處在使用母語的社會環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學生進入學校學習之前,就已在學前生活中獲得了的母語(口語),而且在不斷的生活實踐中學生的母語(口語)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從小學到中學,母語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在原有的口語的基礎上,通過識字寫字和閱讀寫作的學習與實踐,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培養起書面語的語感,與此同時又進一步提高口頭表達交際能力。另一方面,母語的學習,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又有大量的實踐機會。正如《標准》所指出的,「語文課堂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可謂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可以說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體味《標准》這一要求,從課程內容方面來說,就是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於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從課程實施來說,就是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評價……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使語文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課內外相溝通,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3.感性與理性相交互。

母語來自於生產勞動,來自於客觀世界,它是為了指認客觀事物、描繪客觀存在、表述內心情感的。因此,語言這一特定符號,是具有實指性的,是與特定的客觀事物相關系的,或一個語言符號,特指某一個、某一類客觀事物,或數個語言符號,同指某一個、某一類客觀事物。客觀事物是感性的,具體的;語言符號是理性的,抽象的,它們並不是珠聯璧合、天然同體的。正如,有這樣的識字實驗,通過某一形式,讓幼兒反復去指認、去熟記生字卡片。一個階段以後,當幼兒聽到某一讀音,就能指認出某一卡片。這種所謂的「識字」實質上並非真正的識字,幼兒通過「刺激(生字聲音)——反應(生字卡片)」而建立起來的聯系是沒有實際意義。盡管幼兒認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認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圖樣,並沒有真正把握這一語言符號的實指意義。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相脫節。只有通過具體的語文實踐,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交融起來,使理性的抽象的符號與具體的感性的事物對應起來,從而發生關系,發生意義。

4.過程與結果相交互。

過去,在語文課程目標方面普遍地存在著「重結果(知識掌握)輕過程」的現象,因此,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偏頗地認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從而,忽視了語文實踐,以致造就了這樣一些人,他們對語法修辭和文章作法的知識非常熟悉,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語言貧乏,文章乾巴而不通順、不生動。其實,母語的掌握和運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語文規律的習得、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來自於大量語文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且任何知識與觀念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都必須經歷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並且這種「習得的過程」對個體的語言系統來說,也並非是一種純粹由外而內的單向運動,而是一種在實踐過程中內外交互的雙向運動。如果單單機械地強調由外而內的吸納,就會產生「死潭水」現象;只有不斷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積累,並不斷地把積累的東西應用於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習處於一種激活狀態,語文素養才能得到不斷的提升。語文實踐是「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唯一渠道,是經驗向能力、素養轉變所必須經歷的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與飛躍過程。

5.體驗與感悟相交互。

母語是豐富多彩的,十分鮮活的,並非死板僵化。同一內容,可以有多種迵然各異的表述形式;同一語言形式,也可表達各種各樣的內容。母語的這一特點,構成了特定各異的語言風格。這種個性化的、特色化的語言風格,構成了母語的豐富性和鮮活性。為了把握母語的這種豐富性、鮮活性,必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積累。語文實踐是體驗、感悟母語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發揮個人和群體的聰明才智,運用多種語文實踐的形式,採取多種形式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積累,在實踐中提高。

二、重視語文實踐,必須突出「三化」

實施語文課程要把握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在語文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

1.語文生活化——在模擬語境中實踐。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通過「實踐」的手段,在不斷地「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把外部世界人們共同使用的規范而又豐富多彩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逐步拓展內部語言體系。

①讓課文情境化——以課文為情境,學語言,用語言。通過課前「語言操」(如簡要新聞、書評、影評、美文推介、偵探故事、故事接龍、成語接龍等)、課中「語言操」(將寫得較籠統的原句原文寫具體,對典型句段進行模仿,對並列結構的文段進行拓展性練習,對課文進行創造性地復述改編,對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等讀後復述、讀後表演、讀後議論、讀後習作等形式)、課後「語言操」(拓展性閱讀、深化性探究、研究性學習等),把課文化為一種學習語言的動態情境,讓學生在其中進行各種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課文的「表情達意的形式」,掌握語言這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②讓課堂生活化——以課堂為生活,學語言,用語言。把課堂創設成一種近似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生活式」的課堂中不知不覺地學語言,用語言,(老師則在其中點撥運用語言的方式,規范學生的語言),最終達到正確、熟練、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形成自己的語言個性、語言風格。

2.生活語文化——在現實語境中實踐。

只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語言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才能在語文的實踐中不斷地積累語言,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①優化校園語文環境,在語文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校園的語文環境如何,直接關繫到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優化校園語文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語文實踐活動。主要做法可以採用:手抄報和讀書筆記展評活動;故事會、消息發布會活動;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古詩詞朗誦比賽;小記者興趣小組;開設課外閱讀課和口語交際課;普及普通話等。

②利用社會語文環境,在語文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要有效地開發散落在社區的語文教育資源,把學生引入社會,通過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學生跟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接觸,相互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在雙向互動的語言交流中促進自身的內外部語言體系之間交互轉化,發展學生的語言系統,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提升個人的精神世界,使語文學習達到一個崇高的境界。

3.語文數字化——在虛擬語境中實踐。

在以電腦化、數字化、網路化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時代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與語文教育不斷交互、不斷整合的「一體化」歷程的逐步深入,網路世界即將成為語文學習的新天地,並產生一種新型的語文教育——「在線語文教學」與「在線語文學習」。這種基於網路環境的「在線語文」,將與現實世界傳統意義的語文不斷「鏈接」和「交互」,共同構成語文學習的大環境,共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升,為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①拓展語文學習領域。通過區域網或互聯網,把語文學習與實踐拓展到「虛擬語境」中,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為基本的平台,通過計算機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人群、跨領域的「語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語文實踐活動。

②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互聯網擁有世界上最重要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它將全球的網上圖書館、網上報刊雜志、網上書店、網上藏書屋、網上資料庫、信息資料中心、實驗中心、計算中心及遠程教學機構、專家系統等鏈接成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要引導學生通過網路,把世界各地的各種「超文本」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或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極限,拓展語文學習內容。

③拓展語文學習方式。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逐步被學生所掌握,最終必然產生一種基於網路環境的信息時代特有的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在線學習」。要引導學生學會在線瀏覽、在線檢索、在線下載、在線討論、在線傳遞、在線登錄等在線學習方法,並以計算機為學習平台,構建「個性化」學習方式;以計算機為信息搜集處理工具,構建「探究性」學習方式;以計算機為銜接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以計算機為溝通交際工具,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虛擬語境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

三、重視語文實踐,必須把握「四個關系」

1.要正確把握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的關系。

一方面,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要注意突出實踐性、體驗性。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注意溝通課內外、學科間、校內外的聯系,重視聯系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來感悟語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將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拓展語文學習與實踐的領域與時空,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廣闊的天地里,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倡實踐性,並非要把語文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情境的創設和活動的開展要注意把握一個「度」的問題。要注意提倡開發課程資源,但課外語文資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適度,要注意與語文教材的密切配合與有機整合,不要脫離教材而一味地讓學生毫無節制地交流和展示課外資料,把語文課上成課外資料的拼盤課。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資源的挖掘與使用,又要注意適度、適時地跟其他課程相溝通,與課外資源相融合,既不墨守教材陳規,又不濫用課外資源。

2.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關系。

語文實踐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綜合性和實踐性是辯證統一的。因此,第一,《標准》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是10項總目標,具體地闡明了語文實踐活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們是密不可分地綜合聯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綜合地把握這些語文實踐的目標要求。第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字、詞、句、篇的學習和運用,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聽、說、讀、寫的活動,是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有機地綜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閱讀實踐中學生的眼、口、耳、手、腦並用,以思維為中心,相互結合;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表述和交流相結合。在習作和口語交際實踐中,觀察、思考、想像、感受、評價和表達相結合;傾聽、表達、文明態度和語文修養相結合。第四,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各個學段分別有所側重,但是不能人為地割裂、孤立,而應互相滲透,有機地銜接,循序漸進。

3.要正確把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系。

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實踐和進行語文實踐,不能有所偏頗。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實踐的主動性,增強語文實踐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興趣、態度。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任何一種實踐,都離不開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方法,並且能自覺地運用於聽說讀寫的實踐之中,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語文實踐能力。但是,方法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適合任何人的,要注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學習方法的習得,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多次反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而來,而不應把學習方法當知識來灌輸,來死記硬背。另外,要注意培養學習良好的語文實踐習慣,培養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態度。

4.要正確把握學生主體角色與教師引導角色的關系。

語文實踐是主體的實踐活動。學生是學習、實踐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實踐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服務者。必須重新審視教師在學生語文學習、語文實踐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處的作用,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重塑學生的學習角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學生的自主實踐,大力創造自主學習、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參與語文實踐,演好語文實踐的「主角」。

〔主要參考文獻〕

1.林治金:《語文課程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敬本:《關於語文實踐——學習<語文課程標准>隨筆》,《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2年第9期。

3.崔巒:《<語文課程標准>問答》,人教網,2002年11月

4.巢宗祺:《關於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理念》,《小學各科教與學》,2002年第10期。

5.李冰霖:《樹立課程意識,深化課程改革》,《福建教育》,2002年第11A期。

6.李冰霖:《在線語文:語文教育新概念》,《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④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文章來源
蓮山課

w
w
w.5
Y
K
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
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2)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不應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應該通過大量學生自主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實踐,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語文能力。
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范,並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應用」要求實踐,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
(3)把握母語學習的特點。
A、充分利用語文資源,拓寬學習空間。
學生學習語文,並不是從零起點的,特別是口語能力。學生對語文的接觸並不限於語文課堂內,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教師中心」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交往,以及各種傳播媒體等,都能夠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實踐機會可能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呂叔湘先生在撥亂反正之初就第一個站出來說:「十年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言,卻是大多數不過關……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
,更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B、學習方法上,強調實踐、積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語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語習得論」。
學習母語,有兩條渠道:
一條是在母語環境中,通過模仿和練習,無師自通地掌握母語,學術界稱為「母語習得」;
另一條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課本,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母語,稱為「母語學得」。學齡前兒童掌握了口語,就是通過習得這個途徑。入學後學習母語書面語,走的是學得之路。不能只重學得,忽略習得。
(4)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
比如,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指導寫字;再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積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文章來源
蓮山課

⑤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去豐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緊扣教材,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資源,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這類課文時,學生對文中的科學現象既好奇又不解,於是我鼓勵他們回家動手試試,然後在課堂上陳述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語文課上,有時我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如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段落,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後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讀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我認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實基礎,又注重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走出教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課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身邊的垃圾》,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生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和環保建議,編輯「環保小衛士報」……。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愛鄉,積極為家鄉的環保出謀劃策,並自覺做綠色家園小衛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條件,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讀讀、寫寫、畫畫、看看、比比、做做等各種形式,感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日復一日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採取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空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研究、交際、習作、評價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三、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徵。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應更開放,運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習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
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多演。讓學生扮演角色,再現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擴大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體驗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從而體驗到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烏鴉》,在演中能體驗到狐狸與烏鴉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2、多做。現實生活說少做多,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於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到物,需要一個轉換過程,心靈與手巧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學習中的多做主要有這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收集等。(2)驗證性。如《畫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樣子也不一樣。"(3)探索性。如《動手做做看》,依據文字說明製作一個風向袋,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4)創造性。如自創小報,據文字(如詩句等)結合自己的感想創作圖畫等。3、多賽。有競賽就有輸贏,讓學生不斷領會自然界賦於我們的生活准則――優勝劣汰,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跌倒了爬起來,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挫折能力。競賽給語文活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主要有兩種競賽: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四、回歸生活,布置靈活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因大都帶有強制性,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留有時間,目標明確的作業,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可布置三種作業:觀察性作業。觀察性作業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學習第二冊的《識字八》,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自己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b、擴展知識。如教學《地球爺爺的手》,請學生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體驗性作業。如,教學《春天的發現》,請學生在學校、池塘或公園觀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教《愛吃的水果》,讓學生嘗嘗各種各樣的水果,體驗一下吃各種水果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業。如教《我們的小製作》,讓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小製作。 語文教學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復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⑥ 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新課程實施已有六年。 這六年我到不少區縣聽了課,看到了中學語文課堂發生的變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和我的同仁對我市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是:

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如對課標要求的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教學中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2.新教材的靈活性大,給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間,但一些教師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如學生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就是增加幾種名家的感受;閱讀拓展題解答方法,就是課文理解加上幾句設置好的套話;話題作文的寫作,就是編一個與話題相關的故事,等等,又成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並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的三維目標相違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於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於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了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

4.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鑽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閱讀的目標設置空泛,對言語的感悟不夠;或株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或教師的講解不精,抓不住要點,點撥不到位;或對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夠重視。

5.作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鏈條;(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差。

6.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於過去的活動課。

7.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還不能很好的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的站在語文學科的角度和考試成績的角度看課改,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

為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並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課程意識,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樹立課程意識,就是要在教學改革中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所謂課程理論的語言主要指課程綱要、課程標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才能突破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光轉變教學觀念還不行,教師還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這次課改的目標之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課標還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要求重視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標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推行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語文教師應增強課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語文課程的基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語文課標,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並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強烈的課標意識,要改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搞教學的局面。

增強課標意識,首先應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並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統一到課程標準的觀點上來,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性。

課程標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要明確:學習的基礎是知識與能力,貫穿整個學習的是過程與方法,融會於其中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盡管課標規定一些知識只學不考,但這些知識對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語言難點,對形成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教好學好。教學中如果不教不學,就是應試教育,不是新課程。

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的鑽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因此,對教材的解讀既要把握其精神實質,又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僅僅依賴於《教師用書》,人雲亦雲,就不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寫作都是學生和教師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要身體力行,追求獨特,追求創新。

語文教學要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語文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語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語言實踐就是學習,探究、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注重學生的過程體驗,是新課程的特徵之一。

閱讀教學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閱讀的關鍵和基礎都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閱讀教學強調整體感知是針對肢解文本來說的,但光有整體感知是不夠的。「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閱讀教學中要強調讀,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內容的領悟、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廣泛的閱讀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加語言積累、培養語感,還在於培養自主閱讀意識,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通過整體把握、重點賞讀、精心揣摩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故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的指導應將學生閱讀喜好與學科閱讀目標相結合,引導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味;同時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積累語言與思想。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不同的文學層次,按必讀與選讀分層推薦自成體系的閱讀內容並擬定目錄,提供給學生;力求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和家庭,形成多層面的閱讀通道;舉辦專題性閱讀講座,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組建閱讀小組,通過舉辦課外閱讀競賽、閱讀專題討論、書評等,搭建平台,展示他們課外閱讀成果。

我們的老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像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如:學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讀比賽等。評語要避免老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於形式。

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實施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突出它的綜合性(語文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跨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實踐性(表現為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關注學科視角。既要把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別開來,又要把它同通常意義上的語文學科學習區別開來。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比,綜合性學習具有一定的附著性,它是語文課程中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通常意義的語文學科學習比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更強,它的學習目標具有綜合性,它採用活動的方式,運用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3)綜合性學習可採用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是問題牽引,以問題引出與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其次是過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合作精神的養成;最後是成果物化。通過成果激發興趣,增強成就感,引導深入探究。成果要體現語文學科特點,並促進評價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師強化課程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素材;還要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課程的實踐和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適應這些要求,僅僅是觀念新不行,還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熟練的學科技能,特別是要有學習的能力,否則教師就不能將新的理念、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有機的融入到學科的教學之中。教師要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要從課程、教材和教學的奴隸變為課程、教材和教學的主人,從被動的課程的執行者、教材的使用者變為主動的研究者,主動地去研究課程、研究學生、研究學法、研究教法。

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倡教師編寫教學案例,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喜悅、困惑和問題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和教學水平。

⑦ 淺談如何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教學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①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構建學生的認識結構,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以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協調發展。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學以致用,迸發創新的火花,獲得新的經歷、體驗、感悟,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加速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的形成。那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呢?

首先,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應先根據學生各階段的身心發展、智能結構等方面特點,開展適宜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比如,低年級孩子好奇心強,興趣廣泛,但持久性不夠;對明顯的事物現象感興趣,但缺乏合理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合作意識尚未確立,思想認識水平還比較稚嫩,但他們對周圍事物又都充滿了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前,教師應激勵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細心觀察大自然的好習慣,課堂後積極參加校園、社區活動,並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用口頭或圖文等形式表達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見聞和想法。第二,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出發,選擇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如何真正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綜合活動的選擇尤為重要。綜合實踐活動越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教師要從學生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著手,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順利解決烏鴉怎樣喝到水的這一教學難點,教師設計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瓶子、石子,做實驗,觀察水上升的過程。然後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這項實踐活動重在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感受直觀刺激,從而產生快樂情趣,於無形中解決教學的難點,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將相和》、《草船借箭》等課文時,由於課文中的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初步讀懂課文或理解文章時進行角色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表演的慾望,進而在表演活動的親身體驗中進行深層次感悟人物的魅力。對於《徐悲鴻勵志學畫》之類的文章,我們還要善於利用課文的情節空白點,讓學生用想像豐富人物形象,用角色體驗來升華情感。

第三,「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時,還要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注意學科整合,注重跨學科領域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如在教學《四季的腳步》時,布置學生先觀察大自然,讓學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攝下來,搜集描畫四季的圖片,描寫四季的兒歌等。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拍攝的或收集來的圖片,向大家介紹圖片描繪的季節特點,有的朗誦描寫四季的兒歌。這些活動,就是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教學《燕子》一文後,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課文最後一段的描寫,創作一段反映春天生機勃勃的「五線譜」:電桿為分節符,電線為五線,燕子做音符。學生進行這項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課文的文字元號變成畫面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過程。因此恰當地利用繪畫方式能夠提高理解語言的效率,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第四,為保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行之有效,教師在開展活動中應立足於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確保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在給學生的活動做評價時,應把重心放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上,要看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探究方法是否科學,在活動過程中是否有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動中是否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而不是通過以往的用書面考試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所得所失。另外,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的綜合評定來評價學生綜合實踐學習的效果,既讓學生分享成果的喜悅,又讓他們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設計和實施小學語文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還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

⑧ 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

從課本上和教師那兒獲得的,要求在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只有比自然習得的更為集中和規范、也不可能改變自然習得中的實踐經驗和積累等本性,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首先是由於語言運用往往因為「約定俗成」而無理可講,「應用」要求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再者,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人們的母語是在生活中自然習得的,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課程是應用型課程,並沒有、重體驗

⑨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的實踐性體現在: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一次又一次聽說讀寫的過程就是用語言,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聽說讀寫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行為。只要是有聽說讀寫的地方,都可以看成是語文在實踐中學習的課堂。

語文教師就是教練,是教孩子運用語言文字讀書、交流、寫作的的訓練,如果這樣理解,我們是否就可以把語文課當成訓練課,交給學生讀語言、說語言、用語言的活動。

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研究新課標的內容,正確理解新的課程理念,整體把握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明確語文課程目標,才能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目標。

否則教師心中對新課標要求不明確,就不能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9)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擴展閱讀:

加強語文課程實踐性建設:

首先,每位語文教要准確把握語文課程體系,在教學中注意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其次,利用課程開發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1、教師在備課時要樹立語文教學的大語文的觀念,把自然、社會、生活帶入課堂,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最終實踐走向社會生活 。

2、引導學生走出課本,深入生活,就是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的渠道。通過參觀、考察、遠足等課外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開拓學生視野。只有讓學生在更多的生活中去學習語言,體驗生活,創新思維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3、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再次,創設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激發並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真正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自主識字、自主寫字、自主閱讀、自主寫作、自主積累、口語交際等、真正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落到實處。

正如《課標》「教學建議」部分所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⑩ 淺談中學語文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到不少區縣聽了課,看到了中學語文課堂發生的變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和同仁對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是:
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如對課標要求的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教學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2、新教材的靈活性大,給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間。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如學生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就是增加幾種名家的感受;閱讀拓展題解答方法,就是課文理解加上幾句設置好的套話;話題作文的寫作,就是編一個與話題相關的故事,等等,又成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並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的三維目標相違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於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於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
4、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鑽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閱讀的目標設置空泛,對言語的感悟不夠;或固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或講解不精,抓不住要點,點撥不到位;或對文本閱讀和中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夠重視。
5、作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
(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
(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
(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差。
6、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於過去的活動課。
7、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地站在語文學科的角度和考試成績的角度看課改,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

為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並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課程意識,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樹立課程意識,就是要在教學改革中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所謂課程理論的語言主要指課程綱要、課程標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就能突破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光轉變教學觀念還不行,教師還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這次課改的目標之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課標還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要求重視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標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推行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語文教師應增強課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語文課程的基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語文課標,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並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強烈的課標意識,要改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搞教學的局面。
增強課標意識,首先應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並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統一到課程標準的觀點上來,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性。
課程標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要明確:學習的基礎是知識與能力,貫穿整個學習的是過程與方法,融會於其中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盡管課標規定了一些知識只學不考,但這些知識對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語言難點,對形成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教好學好。教學中如果不教不學,就是應試教育,不是新課程。

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因此,對教材的解讀既要把握其精神實質,又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僅僅依賴於《教師用書》,人雲亦雲,就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寫作都是學生和教師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要身體力行,追求獨特,追求創新。
語文教學要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語文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語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語言實踐就是學習,探究、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注重學生的過程體驗,是新課程的特徵之一。
閱讀教學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閱讀的關鍵和基礎都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閱讀教學強調整體感知是針對肢解文本來說的,但光有整體感知是不夠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要強調讀,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內容的領悟、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廣泛的閱讀目的不僅在於增加語言積累、培養語感,還在於培養自主閱讀意識,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通過整體把握、重點賞讀、精心揣摩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因而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的指導應將學生閱讀喜好與學科閱讀目標相結合,引導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味;同時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積累語言與思想。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不同的文學層次,按必讀與選讀分層推薦自成體系的閱讀內容並擬定目錄,提供給學生;力求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和家庭,形成多層面的閱讀通道;舉辦專題性閱讀講座,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組建閱讀小組,通過舉辦課外閱讀競賽、閱讀專題討論、書評等,搭建平台,展示他們課外閱讀成果。
我們的教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像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如:學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讀比賽等。評語要避免教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於形式。

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實施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突出它的綜合性(語文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跨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實踐性(表現為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關注學科視角。既要把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別開來,又要把它同通常意義上的語文學科學習區別開來。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比,綜合性學習具有一定的附著性,它是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通常意義的語文學科學習比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更強,它的學習目標具有綜合性,它採用活動的方式,運用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3)綜合性學習可採用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是問題牽引,以問題引出與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其次是過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合作精神的養成;最後是成果物化。通過成果激發興趣,增強成就感,引導深入探究。成果要體現語文學科特點,並促進評價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師應強化課程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素材,還要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課程的實踐和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適應這些要求,僅僅是觀念新還不行,還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熟練的學科技能,特別是要有學習的能力,否則教師就不能將新的理念、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有機地融入學科的教學之中。教師要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要從課程、教材和教學的奴隸變為主人,從被動的課程的執行者、教材的使用者變為主動的研究者,主動地去研究課程、研究學生、研究學法、研究教法。
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倡教師編寫教學案例,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喜悅、困惑和問題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和教學水平,以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語文教育要重實踐重體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