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

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

發布時間:2022-05-16 19:33:53

1. 《在天晴了的時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在天晴了的時候》詩寫於抗日戰爭時期,作者借詩在表達心中的「淡然」、「寧靜」和「暖意」,用象徵的手法,歌頌光明和解放,表達了詩人對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

《在天晴了的時候》是戴望舒的一首現代詩歌,全詩原文如下:

在天晴了的時候,該到小徑中去走走:

給雨潤過的泥路,一定是涼爽又溫柔;

炫耀著新綠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凈了塵垢;

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

試試寒,試試暖,然後一瓣瓣地綻透;

抖去水珠的鳳蝶兒在木葉間自在閑游,

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曝著陽光一開一收。

到小徑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時候;

赤著腳,攜著手,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溪水在溫風中暈皺,

看山間移動的暗綠——

雲的腳跡——它也在閑游。

(1)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擴展閱讀

「雨巷詩人」戴望舒的這首小詩,讓我們感受到了雨後撲面而來的清爽無比的鄉土氣息。戴望舒原名戴潮安,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

詩人通過擬人化的手法,用「動態化」的表達方式,為我們繪出了一幅幅雨後放晴的鄉村畫卷。「泥路」是溫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膽地試寒試暖,「鳳蝶兒」在悠然地閑游。

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後似乎都煥然一新,讓人陶醉、嚮往,讓我們走進了充滿想像的童話世界。在語言上,詩人一韻到底,讀來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在感受清新活潑的雨後村景時,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詩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揣摩。

2. 戴望舒的《秋夜思》 寫於什麼時期

一、《秋夜思》 寫於1935年7月6日,作者留學法國期間。
二、擴展知識:
1、原詩欣賞:《秋夜思》
誰家動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聽鮫人的召喚,
聽木葉的呼息!
風從每一條脈絡進來,
竊聽心的枯裂之音。
詩人雲:心即是琴。
誰聽過那古舊的陽春白雪?
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將它懸在樹梢,
為天籟之憑托——
但曾一度諦聽的飄逝之音。
而斷裂的吳絲蜀桐,
僅使人從弦柱間思憶華年。
2、作品簡介:1935年春天,留學法國的戴望舒由巴黎返國,他失去了昔日的愛情與初戀情人——友人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在失戀的沉哀中他尋找新的溫馨,不久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相戀並結為伴侶。在這首詩里,戴望舒以一個詩人的敏感,從秋夜感覺身體表面的冷想到心的冷。心就是琴,「斷裂的吳絲蜀桐」就是一顆受傷的心,雖然心已受傷,但心卻未死,它還抱有希望,「從弦柱間思憶華年」。這首詩是戴望舒從感情挫折中引發遐想,有感而作,屬於他中期從象徵詩向現實主義詩作轉型的代表作。《秋夜思》收入1948年2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的詩集《災難的歲月》
3、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3. 雨巷是戴望舒在 哪裡 寫的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4. 戴望舒的雨巷是在哪裡寫的,描寫是哪裡的風景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據說,當時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評價《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雨巷詩人」的稱號也從此而來。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場景,創設了一個有著濃厚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把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詩人則是在雨巷中彷徨前行的孤獨者。但是仍然沒有失去希望,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徵。

5. 戴望舒 雨巷 的寫作背景

戴望舒《雨巷》的寫作背景如下;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也就是在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

但是詩人年僅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以及「夜坐聽風,晝眠聽雨」。

詩人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因此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綵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

個性的輕柔、憂郁和時代的重壓,促使《雨巷》的誕生,使之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5)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擴展閱讀: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

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

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從這傾述和自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

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6. 雲大大學語文作業戴望舒的《雨巷》是哪一派詩風的代表

戴望舒的《雨巷》是象徵派的代表。

戴望舒(1905.3.5~1950.2.28)現代詩人。又稱「雨巷詩人」,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為筆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夢鷗。筆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縣( 今杭州市餘杭區)人。

他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意思是說屈原上天入地漫遊求索,坐著龍馬拉來的車子,前面由月神望舒開路,後面由風神飛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美麗溫柔,純潔幽雅。曾赴法國留學,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

7. 戴望舒簡介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等。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現代》編輯。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

1938年3月,一起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5月,抵達香港。8月,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1941年底,因宣傳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獄。

1949年3月,離港抵北平。6月,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後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然而三位女性卻並沒有哪一位能與他相持一生,最後只留下令詩人的一生難以釋懷的愛情悲劇。

(7)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擴展閱讀:

戴望舒著名文學創作介紹:

1、《我的記憶》是現代詩人戴望舒於1927年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是詩人咀嚼過去生活的記憶,以其心境所作,此記憶忠實、親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種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讀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詩人所傳達的情感和精神,極富自由體詩散文美。

2、《災難的歲月》是戴望舒最後一本詩集,收錄24首詩。前9首詩寫於游學法國後期到抗戰前夕,為個人心境的抒寫,其中交織著關於歷史與個體,生與死,永恆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後16首詩寫於抗戰期間,詩風轉換,寫出了個人的創痛和渴望,寫出了民族的集體創痛和渴望。

3、《望舒草》詩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詩四十一首。大多抒發憂郁、傷感的情緒和寂寞的心境。藝術上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和中國古典詩詞影響,善於通過意象、情緒和節奏的自然流動來暗示個人哀愁。是中國現代派詩歌的開拓者之一。

4、《戴望舒詩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詩稿,二災難的歲月,三集外。

8. 戴望舒《雨巷》指的是哪兒

戴望舒《雨巷》指的是杭州的大塔兒巷。

因為戴望舒1905年出生於杭州大塔兒巷11號。這條中河邊幽靜悠長的小巷,東出皮市巷南段,西接上華光巷,戴望舒在這條小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不過,大塔兒巷戴宅今已不存。《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 據此推斷應是大塔兒巷。

(8)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擴展閱讀:

戴望舒是一個現代派詩人,《雨巷》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該詩寫在大革命失敗以後,發表於1928年。戴望舒出身很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同時也追求進步的理想。大革命失敗後,他四顧茫然。

戴望舒這樣有很高的文化修養的青年,在面臨社會的重大轉折時,往往會產生一種迷惘的情緒。單從藝術創作角度講,他將自己的藝術修養以及當時迷惘困惑的心情,都訴諸詩歌,用非常優美的抒情的方式,來表達當時痛苦無助的心情。

9. 戴望舒原籍是哪裡的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鬠,又名戴夢鷗,筆名林泉居,原籍浙江杭州。20年代中葉就在詩壇初露頭角,到了30年代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現代派」代表詩人。其早期詩作受法國象徵詩派影響較深,致力於在詩中表達某種意象。《雨巷》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語言的錘煉,象徵詞和比喻的運用上獨樹一幟。1938年5月,他從上海來到香港,居港長達11年之久,一直到1949年春才離港回內地,居港時間約占其生命歷程的1/4。

戴望舒到香港後,由陸丹林介紹,主持了《星島日報·星座》的編輯工作。他希望「星座」副刊能為它的讀者忠實地代替天上的星星、港岸的燈光,「同盡一點照明之用」。確實,「星座」成為了群星匯聚的地方,連他自己都說,沒有一位名家不在「星座」上發表文章。「星座」作為抗戰文藝的重要陣地,為香港文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星座」在他主持下堅持了三年半時間,到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星座」易名為「戰時生活」,由他和葉靈鳳等合編。除了主持「星座」,1939年5月,他又與張光宇等合編《星島周報》;7月,又與艾青合編詩刊《頂點》;與徐遲、葉子健、馮亦代等合編英文月刊《中國作家》,是第一份向海外宣傳的文藝刊物。1939年初,他與樓適夷、許地山、歐陽予倩等被文協推為香港分會籌備員,並於3月26日選為文協留港會員通訊處首屆幹事,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學組負責人、《文協》編輯委員,成為文協香港分會的中堅分子。

1937年至1941年間,香港的政治氣候特殊而微妙,在統一戰線的旗號之下不斷地有暗流湧出。戴望舒作為文協香港分會的中堅力量,在文藝界顯得異常活躍,不時周旋在左右翼文藝界夾縫之中。他既熱心地向居留在香港的內地文化人約稿,又為援助葉紫的遺族而四處募捐。形勢的惡劣,使他從以往的詩的狹窄情調中走出來,面對民族的苦難,唱出了救亡的新聲。

1942年春天,日軍在攻陷香港後,將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逐一逮捕審問。戴望舒也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在獄中遭受幾個月的酷刑折磨。後經葉靈鳳託人營救,才得以保釋出獄。出獄後,他住在葉靈鳳家裡,先是與人合夥開了一家書店,後來擔任了《華僑日報·文藝》的編輯工作。除了這家副刊外,他還相繼主持了另外三家報紙的副刊,即《香港時報》的「香港文藝」副刊,《香島日報》的「日曜文藝」副刊,以及《新生日報》的「新語」副刊。其中「新語」副刊於日本投降後的1945年底出版。

戴望舒的詩先後結集出版的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其中《災難的歲月》收入他在1934年至1945年間所寫的共25首詩,除前面9首外,其餘的全是他在香港期間的作品。在日軍的牢里,他創作了著名的《獄中題壁》,這首詩寫於1942年4月,一直被視為戴望舒的不朽之作,詩人對於祖國的拳拳之心,對於自由的深切渴望,以及對於勝利的百倍信心,都在這字里行間跳躍著。從這首詩還可以看出,詩人已經從過去的灰色和落寞人生的泥淖里毅然跨出來,從「血染的土地」看到希望,從苦難人民中感受到「新的力量」,從而展示了一種對於人生價值的肯定的樂觀主義精神。

抗戰期間,戴望舒在香港還做了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和整理文學遺產的工作。譯詩和他的創作幾乎是同步的。由於他精通法文和西班牙文,並得到「庚子賠款文化委員會」的翻譯合約,他把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譯成中文。這本書到1938年11月時已譯了3/10,本來按他的估計,「大約尚須兩三年」,可是不知什麼原因,此譯本一直沒有問世。除此之外,他還翻譯了《西班牙抗戰謠曲選》和《蘇聯文學史話》等。

戴望舒對中國通俗文學的史料研究具有濃厚的興趣。他於1941年1月4日,在《星島時報》上開設一個「俗文學」周刊。該周刊以中國古代戲曲、小說為研究對象,相繼發表了容肇祖、孫楷第、柳存仁、趙景深、譚正壁、吳曉鈴、楊蔭深、羅常培、馮沅君及戴望舒等的學術論文。戴望舒在這期間對於中國俗文學所作的考訂工作,後來由吳曉鈴編輯而成《小說戲曲論集),於1958年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10. 戴望舒的《雨巷》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詩中的藝術手法有哪些,還有作者的感情是什麼樣的

一、寫作背景

《雨巷》寫作於1927年夏天。1927年3月,戴望舒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浙江,在孤寂中戴望舒寫出了「在這個時代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寫《雨巷》便自然是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困苦的情緒。

二、藝術手法

1、變幻文法結構,經過巧妙組合,實現由散文到詩的轉化。

《雨巷》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作者絕妙地切割散文式長句而又渾然天成組成了現代詩的神形兼備的能力。以第一節為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2、復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3、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4、詩歌的押韻 。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使得音節舒緩悠揚。

5、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三、表達的感情

詩人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一種追求美好理想的願望,以及理想幻滅後的空虛和傷感,從而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也是當時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閱讀全文

與戴望舒此詩寫於哪裡大學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