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大學語文課的建議
(一)、明確「大學語文」的定位:大學語文不是一門給中學補課的課程,不是一門高四語文,它是一門文理科學生進大學後的第一門強化母語的人文素質教育課。
時下,我國的大學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種大眾化教育。一名學生在進入大學後,要完成從學生到知識分子的轉變,就必須加強人文品格、人文素質的修養。大學生畢業之後,不僅應該成為技術類知識分子,更應該成為有文化良知的角色。而要讓學生成為一個純粹的、高尚的人,就需要通過人文學科教育來實現。
不得不承認,大學語文並不具有像英語那樣的「實用」,也不可能直接作為升學、出國、就業的敲門磚,但良好而准確的漢語表達在學習和工作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並且是長久的。語文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軟指標」,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語文的運用。
(二)、學校應該重視人文學科的建設,重視大學語文這門課。
「大學語文」是一門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礎課,要得到師生的重視,首先要得到學校領導人和決策人的重視,這是同一所大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緊密關聯的。
有的老師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時看到自己的學生別字連篇,句子都寫不通就認為是《大學語文》或者《應用寫作》沒教好,一味要求增加相應課程課時量。實際上,「大學語文」的課時是有限制的。整個大學語文課程也就幾十個學時,而且由於教室或教師的種種原因經常上大課,開課時通常是幾個班一起上,100來個學生。一個學期下來,效果自然不明顯。這就要求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在課程安排中應考慮《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盡量開小課,上精品課。美需要在沉靜中欣賞,它不需要喧嘩,有時還不需要熱鬧,它需要在心與心的交流中才能完成,《大學語文》的教學安排應著眼於這一特點。
另外,目前有的學校中文教研室沒有獨立,而是歸屬到某一院系之下,整個中文教研室的十來個老師卻擔負著整個學校的幾萬名學生的語文教學任務,教學任務過於繁重。
對此,高校還要從機構設置上著手,切實增強「大學語文」在高校教學中的優勢。
(三)、豐富教學形式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
中學語文教學在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下側重於學生的應試能力,教學形式趨於單一化、模式化。鑒此,大學語文教學應側重於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且沒有升學壓力的教學應該更有利於教師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經典影視作品賞析、情景模擬訓練有助於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小型辯論會、演講比賽等有助於學生認識到學以致用的妙處;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能直觀而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甚至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領略自然美景的意境,而置身相關的社會實踐亦不失為有效的教學形式。
營造良好的課堂語文環境,對大學語文教學亦十分重要。學生受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影響,對大學語文課也往往少有興趣,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當務之急。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課堂環境是使學生樂於學習語文、學好語文的重要保證。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用新知識去啟發學生思考,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開展口頭討論、書面討論,把練習論辯口語和練習概括、品評、抒發感情的書面作業變成學生表達的需要,徹底改變中學既定框架的拘囿,讓學生不吐不快,喜歡寫,習慣寫。
(四)、在學校和社會上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如同英語四、六級考試一樣,把「大學語文」的教學也納入考級制度,從而有助於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語文素質的提高。
試行漢語能力等級考試,這是從外在形式上督促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實施這種形式的好處一是有利於確定一種語文學習的統一標准,便於人們參照執行,一是從硬性條件上約束人們的母語學習行為,防止母語水平再度下滑局面的出現。當然,如何操作這項措施,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2005年12月06日第11版)
2.《中國教育報》(2004年5月14日第4版)
2.《信息導刊》(2005年第50期)
『貳』 大學語文的一些問題
採用生動比喻,使道理具體化。 (1)以「見輿薪」、「舉一羽」比喻保民。
喻意是:保民是輕而易舉,力所能及的事。
(2)「挾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
「為長者折枝」比喻輕易可行的事。在課文中用以
比喻行仁政。
強調了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准確判斷的困難。秋水的主題並不是很明確,因為它的內容比較龐雜,正像錢鍾書先生的學問,不成系統,但卻高深噢。不過隨處可見的都有一種莊子精神,這當然只是姑妄言之,我感興趣地是他對自由的追求。在專制體制下,對自由的嚮往往往是表現為對權貴和功名的蔑視,在這方面,好象還很少有其他書可以和莊子相比。鵷鶵從南海起飛,志在北海,不是梧桐不息,不是練實不食,不是醴泉之水不喝,竟有鴟鳥得一腐鼠而怕鵷鶵來搶食,豈不可笑,即使這個腐鼠是為一國宰相,又豈能在莊子眼中。這個莊子寧願在爛泥中作拖著尾巴自由地行走的龜,也不願作用竹箱盛著,手巾蓋著位為廟堂之高的死龜。
『叄』 大學語文的三個問題。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1.三個人分別是白居易、韓愈、李賀。
2.三個作品的原名分別是《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
3.「摹寫聲音至文」對聲音的描摹特別有文采。
4."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說明了三個詩人的三首詩對聲音的描寫特別有感染力,有驚天地、泣鬼神、使人的精神情態改變的效果。
『肆』 對大學語文課的意見和建議
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什麼是語文?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是語文。語文即是語言文章,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們學習語言的本領,讓學生會說會寫。而大學語文區別於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語文,它不再是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的綜合性更強,技能性更高。重在對學生進行就業前的語文適應能力教育和實用教育,側重在文章學、寫作學、閱讀學、演講學、思維學等方面的學習。
本學期我們通過課程教學對閱讀能力和日常書面表達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通過課前演講環節,學生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對於各種場合應變能力外,還與台下的聽眾進行了思想交流和互動,這是大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在以後的職場上我們需要這種能力。接著老師通過教材講解和多媒體網站視頻音頻指導,不僅增加了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也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作者傳達的思想和表達的情感。所以大學語文需要靈活運用,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它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對於學生來說,我們不應該把大學語文僅僅看作一門課程,而是應該學會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例如我們本學期學的如何寫請假條、計劃、總結、述職報告等都會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品讀散文小說也會提高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增強我們邏輯思維能力。對於老師來說,不單單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應向學生普及更多的課外知識,以學以致用為目的,增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盡可能從一些當今熱點時事報刊中挑選作品,達到靈活性,多樣性和新穎性的統一。
當今應試教育存在許多局限性,而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學習才能更加有助於我們對於知識的靈活運用。大學語文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都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學生之間不同的思想進行交流,就會得出新的看法,而學習的效果遠遠大於老師單方面的傳授知識,學生被動的聽課。
以上是我對大學語文教學的見解,如有不周與疏漏,希望老師給予指教,希望語文能夠在教學之路上越走越好。
『伍』 什麼是大學語文 談談你的想法
大學語文是大學所學的「語言和文學」 ,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是掌握一切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 學習好語文這門學科,對我們是很重要的。語文這個學科,是我們從小就一直開始接觸的。 最簡單的語文,我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之後上了小學,初中,高中,一直上到大學,語文依然和我們息息相關。
『陸』 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區別是什麼
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區別為:學習對象不同、側重不同、寫作不同。
一、學習對象不同
1、大學語文:大學語文的學習對象為大學生。
2、中學語文:中學語文的學習對象為中學生。
二、側重不同
1、大學語文:大學語文以古代作品為主。
2、中學語文:中學語文以現代作品為主。
三、寫作不同
1、大學語文:大學語文的寫作為基礎寫作訓練。
2、中學語文:中學語文的寫作為結合專業的寫作訓練。
『柒』 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看法急急急
語文,在詞典里就解釋為簡單的「語言和文學」,其實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極為廣泛的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是掌握一切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學習好語文這門學科,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語文這個學科,是我們從小就一直開始接觸的。最簡單的語文,我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之後上了小學,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學,語文依然和我們息息相關。大學之前,學習語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細節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誦、默寫、文言文、現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許加上高考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學習語文就是以分數為目的,而並非以學習語文本身為目的。而上了大學才發現,在大學里學習語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強調咬文嚼字,不再強調面面俱到,不再強迫我們去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之下,我自己認為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學習和吸收並掌握知識。現在我就這個學期學習大學語文談談自己的心得。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大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奠基石。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如果一個人連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沒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學的好語文。我個人對語文的興趣較大,這促使我能夠在大學語文這個科目中有所收獲。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我認為有兩個因素,一個來自於本身,一個來自於老師。本身興趣的培養我認為在於平時多看一些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時也可以積累一些文學常識,也燃起了學習語文的激情了。同時,老師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葉聖陶說過:「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從而可知,老師在學習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學習語文學習。而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大學語文的學習中,老師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了。綜上所訴,興趣是開啟學習好大學語文的金鑰匙。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人生價值
首先,我想從教育的本質和大學教育的宗旨來了解大學語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一個人,即「取長補短」,而非「揚長避短」,去充分發掘人的潛力,認識自我的價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語文的學習是通識教育,並非專業教育,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而不像高中時的培養學生的共性。這正是大學語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環境。通過我的學習感受,在課文中所體現的人生價值均為及其難得的思想資源。以民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愛」 ,仁者愛人:心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安必須思危,高枕不能無憂;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異中求同,同中求進;人情世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復雜多變,豐富多彩;論學品藝,以苦為樂,知難而進,執著人生的又一種境界……這些都是大學語文教以我們的做人的道理和我們所要具備的人生價值。此外,所涉及的相關的經典名著如《周易》,《離騷》,《中庸》,《大學》,《老子》,這極大的培養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而且,人文語文讓我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我以為,世界觀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觀是小我的存在,而價值觀就是人的大我與小我之間的抉擇。而人文語文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和「人文主義」,就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即傾聽自我心靈深處的呼聲和需求,學會去愛人,去關心人,達到對個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學習為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四層分析法
大學語文的教學在相對自由的前提之下,應該具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習方法。語文老師教以我們一種叫做四層分析的學習方法讓我們在廣闊的語文課文之中能應變自如。所謂四層分析法,從其表面意義可知,即將分析分成四個步驟:第一,聲音層,從音韻、節奏、語言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文學作品的表層含義;第二,語義層,從詞義、語義、主要內容對文章進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隱喻層,通過對文章的反復閱讀以及分析,將文章中反映時代、社會的普遍現象雕琢出來;第四,象徵層,在得以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之後,將文章的主題在此升華總結,反映人類或世界所帶來的哲理。四層分析法的運用可以使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從表面的簡單基本的語句表達,到文章真正蘊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現在我就自己所學過的課文中找出,我認為最能反映各個層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來,對四層分析法進行我的心得收獲。聲音層,戴望舒的《雨巷》堪稱代表。《雨巷》在語音層面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主要是由詞句的重疊和韻腳的有規律反復等手法的運用所造成的。如:該詩的最後一節除了將第一節中的"逢著"改為"飄過"外,其它詞句完全一樣;這種重復的寫法不僅使全詩在內容上首尾呼應,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語音流在詩中重復出現,從而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感。此外,該詩的每一節都有詞句的重疊;如:首尾兩節的"悠長、悠長";第二節中的"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節中的"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第四節中的"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節中的"遠了,遠了";第六節中的"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種詞句的重疊在詩中的反復運用以及某些復沓形式在詩中的前後呼應,使這首詩具有相當強烈的音樂性。語意層,我認為在古詩的應用上會比較有意義。在我的理解而言,語意層就是對文章的詞義進行解釋,翻譯為白話文,是人清楚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以《蒹葭》為例,該詩的大概含義為: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的佳人,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彷彿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乾.我心中的佳人,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灘,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的佳人,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洲.古詩的語義得以分析之後,對文章的分析和進一步理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隱喻層,常用在一些抨擊時政的詩中,詩人不是想用喻體去說明喻旨,而是思考當兩者被放在一起,並相互對照時所產生什麼意義,產生另外一種什麼意義。因此,隱喻不再是一種說明或解釋,而是對社會現象的另一種衍生 。杜甫的詩有「史詩」之稱,以其《兵車行》為例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本詩通過爺娘妻兒送別從徵士兵的凄慘場面的描繪及對徵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唐玄宗天寶年間推行開邊拓土的窮兵黷武政策所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和對人民疾苦的關懷。象徵層,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某種特殊意義。以李煜的《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為例,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君主,在被宋俘虜之前,其次多描寫宮廷享樂生活;入宋之後,其詞轉為抒發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該詞是李煜被俘之後的一首抒發亡國哀情的詩歌,借風雨催花之景抒發亡國之痛,其深刻隱喻義,還告誡人們,活在當下,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事物。以上就是我對四層分析法的各個層次的具體分析,也是我的大學語文學習的重要的心得之一。綜上所述,四層分析法確實為文學作品的鑒賞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哲理
在我看來,語文和哲學覺有密切的聯系。哲學原理需要通過語文表現出來,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無不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哲學,其實就是更高一層次的人的思想升華。大學語文的所有篇章都閃現著哲學的光芒。從眾多的文人作家中體會了他們的思想,升華出的思想結晶讓今天的我們能偶進一步去審視自我為人處世的態度,能對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思和總結,能在實踐中指導我們,啟迪我們。下面,我將把大學語文課本中的部分篇章語哲學道理聯系起來,對其進行我個人的見解。(1)以民為本篇 兩千多年前孔孟的「而愛」思想以至今天的和諧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無論其意圖和根本目的是否一同,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相同之處都在於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穩定。這體現了哲學中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哲學觀點。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名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在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以民為本」已隨著時代的變化改為了為人們熟悉的「以人為本」,其繼承和發揚並未發生本質性的變化,為我國的和諧發展奠定理論基礎。(2)和而不同篇 多元並立,多樣共存,是萬物萬事的自然存在狀態。講求「和而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提高「同」的比量,那可能會導致同化甚至消除「不同」,而應當在促進各個「不同」的要素自身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求得「和」的合理度,這樣的和諧才是最持久,最安定,最穩固的和諧。其中的哲學道理可體現為矛盾的哲學原理。矛盾的哲學原理是深刻復雜卻很權威的。矛盾是一切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分析法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觀點之一為主要矛盾以及次要內部矛盾之間的關系。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始終貫穿著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根本矛盾規定事物的性質,主要矛盾是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其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處於服從地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面對這些矛盾,就要求我們要正確認識矛盾,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針對主要矛盾和次要方面,我們必須正確把握好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同時處理好次要矛盾。「和而不同」。其本身就已經承認矛盾的存在,敢於去揭露其差異所在。「大和」的前提下允許「不同」的發展,「和」為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而「不同」則是次要矛盾,在「和」這個主要矛盾的相對穩定之下,統籌兼顧的讓「不同」達到相互協調的狀態,將矛盾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內,一直維護的「和」這個大前提,真正的達到和諧。其實這個哲理的運用不僅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這樣的大方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對我們其知道作用。例如在正確處理學習以及課余活動方面,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之間……都可以運用矛盾的分析方法進行指導分析。還是那句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3)人情世態篇 從某個方面說,人情世態才是一本多難言中其真相的大書,它卷帙浩瀚,無窮無盡,復雜多味,豐富多彩。哲學原理中闡述道: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可是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錯誤的,愚昧的社會意識可是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承認社會存在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摒棄錯誤的社會意識。在人情百態這一章中,多是文人們就自身的所處的環境或是所處的社會所發出的感慨,描述著當時的社會現象或是自身的環境。在闡述的過程中,作者們將自我的意識加入其中。憧憬未來,嚮往美好的時候,能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挫折,遭遇不幸,亦能通過不斷的努力與激勵,在挫折中體驗人生,品味百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是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這些意識不僅能激勵作者本身,同時也會影響和鼓勵讀者,久而久之,在社會上會形成一種積極的影響力,不斷促進社會精神方面的進步,進而影響社會存在。綜上所述,在學習大學語文的同時,哲學的滲透其中,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走進語文,觸摸每位作者的歡樂與哀傷,有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走進語文,有絲絲書卷氣與深切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有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在經歷了多年的語文學習,大學語文的學習依然感覺新鮮無比。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其實,課本中的一些文章在之前已經學過,重溫著莊子在《秋水》中的神秘詭譎卻飽含兼容並蓄的道理;重溫著屈原在《離騷》中的忿恨與不滿卻處處顯示著獻身祖國的滿腔熱情,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正直高潔的人格;重溫著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含淚的微笑」式的結局,體會到善良的心地和真摯的愛情都是最美麗,最聰明的……而新的課文也給了我全新的體驗:遇見了辛棄疾在建康賞心亭的抒忿,懷才不遇的郁悶與報國無門的悲情躍然紙上;遇見了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中在向我展示著「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的深刻含義;遇見了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向我闡述著他相信簡單朴實的生活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遇見了托爾斯泰在《舞會以後》批判社會,揭露現實,鞭撻俄國上流社會如上校之流虛偽、冷酷、丑惡的靈魂,同時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世界上就常有這樣的事情,使得人的整個生活發生變化,走上新的方向,換言之,就是一些偶然的事件,會改變人生的道路或命運……很多很多的知識,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收獲,很多很多的經歷,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體驗,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體會。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大學語文,是厚碩的雙翅,讓我搏擊長空;大學語文,是心靈的回響,讓我走向高貴的殿堂;大學語文,是幾許清風細雨,讓我享受雲開月朗的爽潔。
大學語文的學習,是知識積累的平台,是經驗收集的去處,是靈魂升華的天堂!以上是我對大學語文學習所有心得。
『捌』 對於大學語文的看法
中國的大學語文正處於一種「緊急狀態」.我所指的「緊急狀態」並不僅僅是像11月1日《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所透露的那樣———「大學語文」教育已經被嚴重地「邊緣化」,而相關課程的教師倍感挫折和失落.我們都知道,每個教師都可能對自己的專業有過度的偏愛,因而可能誇大設立相關課程的必要性.如果中國語文重要,那麼歷史不重要嗎?哲學不重要嗎?國際政治不重要嗎?甚至,天體物理學不重要嗎(否則,我們怎麼能理解「神舟6號」)?如果所有這些學科都開出公共必修課,那麼學生將不堪負重.所以,我同意課程設置必須有所取捨,甚至有所犧牲.
但是,我們可以犧牲中國語文課嗎?我認為不能.相反,在中國的每一所大學,「中國語文」應該成為(所有專業)大學生的必修課.在這里,我所訴諸的並不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或者「培育人文精神」等等深刻而久遠的理由,雖然我部分地支持這些議論,但我們暫且把這些事關千秋大業的理由擱置一邊.在這個被某些人形容為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我訴諸一個最為「實用」、最為「切近」的理由,那就是,我們大學生的寫作處於一種令人尷尬的「緊急狀態」.
在回國教書之初,曾聽到不少同事抱怨「現在的大學生不會寫文章」,我並不以為然.在以後的兩年裡,我閱讀過學生各種文體的寫作文本,最多的當然是讀書報告和論文.個人的感受是從驚訝、到焦慮、直至麻木.我讀到的絕大部分「文本」完全出於同一種模式———那種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我無法根據學生的文字記住他們的名字,因為那些文字彷彿都是出自同一個匿名者.後來我明白,這其實是一種流行的「寫作技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障眼法」,它可以「便利地」將那些似是而非、人雲亦雲的觀點假扮成「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而且表達得煞有介事,像一篇雄文.這種寫作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作業的「通用模板」.對於任何嚴肅對待文字的人來說,這是對寫作和誠實的雙重背叛,這是一種恥辱,這就是我所說的「緊急狀態」.
如果一個教師認真追究下去,打破那種「障眼法」的保護,會發現仍然有一些同學的確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觀點,但他們實在無力表達.寫作對於大多數學生是如此艱難,近乎恐懼,以至於他們寧願放棄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藉助那種「模板」來行文措詞.如果你「逼迫」同學真實表達自己,那麼只有一部分學生勉強可以做到清晰,更少的人能寫出具有「說服力」的文章.而兼具文采、意蘊和個性風格的優秀文字是極為罕見的.是的,個別寫作天才永遠存在,他們在任何課程體制下都會存活,但這樣的「個別」並不能抵消總體性的危機.
最為鮮活的、反映學生性情的文字出現在網路論壇的「帖子」和手機簡訊之中,以諧謔反諷的風格而見長.的確,這也是一種寫作能力,但這並不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成功,而是周星馳及的勝利,是「大話文體」的凱旋.雖然我也時常由衷地被同學創造的各種「大話」所感染,但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一種文明,僅有「大話」是近乎荒誕的.
因此,我不同意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的一個觀點:因為文學的邊緣化是正常的,所以「不必要再讓語文教育成為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的確,我們的時代也許可以(無奈地)犧牲文學,但我們不能犧牲「中國語文」.因為,在我的理解中,「語文教育」本質上不是培養小說家和詩人,而是經由「文學」把握漢語的閱讀和寫作.我相信,這是僅僅依靠所謂「應用寫作」無法抵達的目標.
今天的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選擇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在這個大趨勢下,還有什麼課程是必修的呢?如果我們認為,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英語對中國人很重要,甚至可以要求一個學生從小學到研究生都必修英語課,那麼「中國語文」反而可以被置於一個可有可無的「選修」地位,甚至被進一步邊緣化嗎?那麼,是誰、根據什麼取消大學語文的必修課位置,我們難道不應該要求一個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