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並茂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回響在學生的耳邊、盪漾在學生的心中,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增,激起他們無與倫比的興趣 ,例如執教《五月的青島》一課時,由於多數學生對青島不熟悉,他們只從地圖上得知青島的一些地理知識,如果藉助多媒體優勢,通過多角度多場景向學生展示五月的青島的迷人景色和「春深似海」的感官刺激,再配上優美的音樂旋律,怎能不使他們傾情於五月的青島?怎能不讓他們不樂於去學習探究老舍筆下的壯闊意境和深沉情調呢?
2、多媒體有利於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語文課,一篇課文至少要用兩節課才能完成,長一些深一些的課甚至要講一個星期,而老師仍然覺得沒講透,學生仍然難以理解。運用多媒體上語文課則不同,它打破了課堂45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 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了。比如上《景泰藍的製作》,因涉及的是工藝品的製作流程,如果僅用語言表達,學生怎麼都只能是一種理性的認識,但一旦運用多媒體將景泰藍製作過程顯示出來,學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並且能省去教師很多不必要的語言解釋。
3、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也就是說,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體的輔助,讓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再局限於教材、課堂和學校,而可以延伸到社會、網路,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進行自主拓展閱讀與交流,真正體現生活處處皆語文,實現語文教學「小課本,大課堂」的目標。例如執教《向沙漠進軍》一課之後,針對學生對土地沙化的現實憂慮,讓學生圍繞「防沙」、「治沙」的探究專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網或從課外書上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寫出活動後的感想、設想、報告等,在全班進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識,又增添了環保意識,還培養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動、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學到語文,用上語文。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粒新生的種子,它憑著一股鑽勁、拼勁,已經鑽出地面,開始發芽、抽青,初露蓬勃的生機,但令人尷尬和憂慮的是這粒種子,因為有人追肥的不當,出現了一些不良狀況。
因此,教師上課不管採用何種形式,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不例外。再加上它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我們對它的性能了解還不很清楚,駕馭起來難免會不順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過偏漏失誤,就一概予以否定,進而因噎廢食棄之不用,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
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
這種技術具有豐富的展力,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也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然而,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它.那麼,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呢?這是語文教師現下探討的熱點之一. 關鍵詞:語文 多媒體 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這一新的科技手段迅速滲透到教學領域,輔助各科教學.這種技術具有豐富的展力,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也更加直觀、形象、生動了.然而,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它.那麼,如何把握多媒體輔助的度,正確運用多媒體呢?這是語文教師現下探討的熱點之一.我試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語文教學中應正確運用多媒體 (一)語文多媒體課件應緊扣主題,為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 有些語文課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像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在製作和使用課件應重視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要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 (二)語文多媒體課件應緊扣文本,為突破文中的重難點服務 有些課文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開展抽象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對課堂教學難點的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運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設逼真的情境,讓學生憑借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事物,進而突破難點,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豐碑》一課,文章中「風更狂、雪更大了, 1 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一節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的難點.如何突破,解決難點呢?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三幅連續的動感畫面:第一幅即書中原圖,第二幅則是風雪交加的畫面,同時放大軍需處長在風雪中的形象,第三幅則是慢慢的軍需處處的形象淡化,而後出現一座晶瑩的豐碑,並在豐碑上刻有軍需處長的名字.學生看著這一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充分考慮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情感 文字作品貴在以情感人,語文教學不容忽視情感的作用.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很大.作為用語言構築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於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後作出相應的反映;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手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滑鼠,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另一種藉助於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所以教師在操作多媒體的時候要穿插富有感情的語言來進行多媒體教學. 二、語文教學中應有效地運用多媒體 語文教學不能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范、生動、有說服力.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是難以實現的,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母語教學的規律也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語言的魅力就在語言閱讀本身,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媒體,學習語言,不用心讀是不會有收益的,而這一點多媒體幫不了多少忙.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學典故錢鍾書能了如指掌,順手拈來;毛澤東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疊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有些東西,只可「意 2 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理解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它的意境,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CAI 課件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著力渲染,對一些疑難的問題,關鍵的過程要側重設計處理,真正體現課件的長處和輔助教學的功能.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夜鶯的歌聲》時,找來一些法西斯德軍的戰斗片,讓學生以看代學,而放棄了文本中的一些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本該能從文字中「孩子從嘴裡掏出一個小玩意兒,遞給他,用快活的藍眼睛看著他」……能體驗到小夜鶯的鎮定自如、機智勇敢,可被錄像取而代之教學了,這種用影視替代學生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像,必然會弱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存在的誤區及對策 (一)、忽視文本,盲目使用.現在真正能自己製作課件上課的語文老師並不多,而互聯網上課件頗多,可手到拿來.在起步階段,能主動拿來,總歸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課件的製作缺乏必要的認識.一個成功的課件凝聚著製作者的教學思想、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對象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畫蛇添足. (二)、渲賓奪主,圖文脫節.有些教師一味追求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畫面生動,聲情並茂,將投影畫面弄得花里胡俏,課堂上音樂飄盪不斷,導致渲賓奪主,圖文脫節,干擾學生視聽,分散學生注意力.若教師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學生好新鮮的囗味,將插圖弄得過分誇張、變形,或者在不該插圖的地方插了圖,而插圖之後沒有解說,純然為了點綴畫面,求得所謂的美化效果.課堂上所選播的音樂不經過嚴格的挑選,與教學內容並不融洽和諧.這樣勢必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語文多媒體教學中運用圖片與音樂應嚴格挑選,要講究實效.圖片選用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圖文的有機結合,不僅要能給人以感觀上的舒適感,而且要便於以圖釋文,據文解圖.音樂的選用要注意營造和諧的氣氛,渲染特定的心境,有助於師生情感的投入,理解的深入.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燕子專列》時,將《丹頂鶴的故事》一曲引入課堂.盡管《燕子專列》文中寫了瑞士人民為了救小燕子而不畏堅險的故事,而《丹頂鶴的故事》則表現了一位大學生為了挽救動物的生命而獻身的精神,細細比較,兩者相差甚遠,《燕子專列》主題是強調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而學生看了圖片《丹 3 頂鶴的故事》並聽了音樂後,得出的觀點是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也要「舍死救動物」,顯然與人要學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是相背離的.這種強扭的硬用,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 (三)、為用而用,強拉硬扯.有些老師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拖進課堂.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橋》時,將2008 年春節的一場大雪下廣州火車站人員滯留的畫面引入了課堂.盡管《橋》講的是一位老黨員與車站黨員都涉及關愛老百姓這一相同的主題,但《橋》重在表現老黨員捨生救人,唱響的是一曲悲壯感人的贊歌;而2008 年的廣州車站僅僅是黨員維持秩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畫面,這樣的課件完全可以不用.這種出於狹隘的功利主義,以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泥潭的評課標准,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以輔為主,忽視主體.雖然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較之傳統手段下的課堂教學確實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既讓教師擺脫了備課中的繁瑣、重復、低效的勞動,也使教師體驗到上課輕輕點擊滑鼠所帶來的方便快捷、隨心所欲的樂趣.不過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密集的資料,「講」欲過旺,滿足於將自己在備課中所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一股腦兒塞給學生,唯恐有所遺漏,或者教師雖有留給學生必要的讀書、思考和討論時間的願望,但因擔心不便有效控制時間,影響教學進度,而代之以教師搜集的資料及不斷發問,最終是教師自己的圓滿解說,那麼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便被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學習,應有的思維與語感訓練也缺少了,其語文學習能力顯然難以提高. 出現上述誤區,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要讓多媒體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要以「當用不省,當省不用」為原則,提高多媒體運用效率:(一)、提高認識,以人為本.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旦掌握在觀念落後的教師手中也會變異.因此,在推廣現代教學手段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同時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以人為本.(二)分清性質,切忌濫用.多媒體其實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時要注意多媒體與主媒體的關系:課件是多媒體,是手段,課本是主媒體,課件的根據是課文,我們必須以大綱為主,以課文為主,不盲目利用.語言文字雖然遜於其他傳媒,但文字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構築的天地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三)當用不省,當省不用.在製作課件時,既要進行教學手段性的思考,也要進行教育目標性的思考.對多媒體的使用方面,要適時、適度,力求科學有效,做到「當用不省,當省不用」.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 4 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才能讓多媒體這朵奇葩在語文園地里開花結果,才能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3. 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嘗試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在這一領域有了一些初淺的體會,以下試作一概括。
第一、語文教師應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信息時代呼喚著語文教育技術的更新。多媒體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或者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現代多媒體技術介入課堂,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無意識下主動、輕松地接受語文知識。科學研究資料證明:人們從語言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從圖象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內容的65%。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能拓寬教學時空,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詳實、典型的具體經驗或感性材料,為思維活動的展開構築堅實基礎。多媒體的語文課件以課本內容為依託,藉助計算機採集、加工、存儲、輸出信息極為快捷的優勢,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的充實,,增加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視頻等 , 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效果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加盟,必然將給過去沉悶的語文審美教學注入美的無限生機。新編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和利用做了很明確規定。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教學,製作更好、更高質量的課件去適應教學要求,將逐漸成為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第二、合理運用課件,教師角色不可異化。實現CAI教學,必須藉助課件。現在許多課件由計算機專業人士開發製作,他們缺乏一線的工作體驗,忽略教學過程設計的科學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參或習題集的搬家,而成為一堆語文文獻碟片化的資料庫。因此要運用所購課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直觀實用為標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進教室,或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資料庫,那樣達不到培養思維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線教師自己編制課件。可運用所購買課件的有用部分,再加進自已設計的內容,適時適當地調用以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們會製作課件,但無論怎麼會製作課件,語文教師的定位還是語文教師,不是定位在我這堂課用沒用電腦,或是我是多麼善於製作課件上。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把握好分寸,不可捨本逐末,忽視了精心構思教學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激勵。要做到合理使用媒體,必須考慮以下幾個要求:1.目的性:即運用教學媒體要達到什麼教學目標。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樣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才用。3.實效性:媒體運用要講求實際效果,不能只是簡單演示,走過場。
第三、上多媒體課應緊扣主題。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還未抄下來就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的筆記不完整的情況。如果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插圖、動畫、音響充斥整個課件,刺激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嚴重地影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注意力,學生表面看似興趣盎然,課堂看似活躍,但實際上教學的效果可能並不好。語文老師應尊重學科特點,製作課件時,切忌濫用畫面來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細致的體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注意到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目的不在於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根據教學要求來進行課件設計這樣才有助於提高多媒體教學的質量。應關注學生接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理解文章。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必須充分認識多媒體課件的特性,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嚴格遵循實用性原則,恰當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輔助性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凸現出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使之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實現多媒體課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我精心製作了課件,對於本課的重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我做了如下設計:首先通過錄像片段展示蘇州園林的美麗風光,讓學生從中直觀地感受出蘇州園林的美,引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四、多媒體教學不是減輕了教師的勞動的強度,而是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體課不是讓學生看電影。老師必須督促學生在上多媒體課時,牢牢抓住教學重點, 勤於思考,學會記錄,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不要把教學的雙邊活動變成教師指揮課件播放、學生死盯屏幕的過程。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師生動言語的誘導、形象神態的感染,從頭至尾只聽到音箱里的聲音、看見銀幕上的圖像;教師只顧忙著操作機器,播放事先製作好的課件,不能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那麼,課堂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學中要充分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首先,我們得找到一支感天動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讓學生在欣賞中領會課文中的摹聲比喻;還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圖,去分析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烘托。但對於這一千古名篇,顯然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巧妙地去「導」、去「引」,去探尋江州司馬與琵琶女兩個人物的關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樣刻畫兩個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確立的時候,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認同。 多媒體教學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著眼於其「輔助」作用,正確運用於課堂教學。如果喧賓奪主,把課堂變成毫無生機的「人機對話」,或為追求時尚,藉此來嘩眾取寵,裝點門面,將會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失去其積極的意義。《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到「體驗」一詞,這個體驗包含很多的過程,其中不乏: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寫做,調動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進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第五、不要因製作課件耽誤了教學的常規工作。製作語文課件往往花去很多時間,本人在學慣用Flash MX 製作課件之初,一個課件要花十多個小時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氣盡快完成,就難免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以致上班時間疲憊不堪,影響了備課、批改作業等常規工作的正常進行。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有的老師一味地花時間在課件製作上,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備課,他們錯誤地認為製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而事實上,備課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教學方案的過程。也可以說,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要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而製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局部的過程,並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備課。由於當前語文科現成的共享課件很少,資料庫也並不健全,且大多數教師對於課件製作及電腦操作仍不甚熟練,准備一個課件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鑽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設計教學方法。
第六、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餘地。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像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為避免此種弊端,常用的辦法是:①、藉助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想像。如簡介作者,可選取作者不同時期的照片,並配以文字資料的介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想像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資料,最好能配上聲音,引領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讀作品。②、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為了使多媒體教學不至於束縛學生的思維,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探討,不要求有標准答案,只要學生能暢所欲言,各圓其說就行。其實問題設計得好,多媒體手段更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開拓思維空間,發展思維能力。如教讀課文《咬文嚼字》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以啟發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文中舉了多個例子各說明什麼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請說說各自的見解。
第七、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詩歌和散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像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戲劇作品則涉及到舞台說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場、環境的烘托等內容。借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音像設計等,使戲劇藝術能更好地體現出其作為綜合藝術的特點,則有利於學生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製作和使用課件應重視節奏美。節奏是一種音樂語言,它指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教學的節奏美,表現在教學速度適度,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使用音樂要適當。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它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變幻起伏,或喜或悲,或驚或嘆。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右大腦的適時調用,有利於大腦的平衡發展,而音樂正促進了大腦的平衡使用。背景音樂,是多媒體課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時要積累較好的課件素材。課件素材包括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尤其是課文朗讀)、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時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製作課件時才能得心應手。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收集中學課文的朗讀錄音,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和背景知識(包括與課文有關的評論文、同一題材的文章等等)。這樣,製作課件時,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來,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課文錄音導入到課件中,可以省去了提錄音機和准備磁帶等一系列的麻煩事,而且朗讀的效果比用錄音機要好得多,更不會出現卡帶等現象。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感受就會具體、深刻得多。
第八、語文教學不可過多依賴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范、生動、有說服力。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難以實現。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學習語言,不用心讀是不會有收益的,而這一點多媒體幫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紅樓夢》;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學典故錢鍾書能了如指掌,順手拈來;毛澤東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疊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有些東西,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CAI課件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著力渲染,對一些疑難的問題,關鍵的過程要側重設計處理,真正體現課件的長處和輔助教學的功能。
4. 如何將多媒體技術充分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文字材料為中介載體,以教師引導為主要方式,通過教師對課本內容講解,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的文學修養、知識結構及對課本內容講解的方式、語言技巧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要求很高,在1-2個課時內,要學習一篇課文,掌握知識要點,記憶新詞彙,如果上課不專心,學習興趣不高,是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在多種現代化教學中脫穎而出,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多媒體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取得一定成效,現就語文多媒體教學談一些體會.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本中抽象的內容產生感性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通過場景再現,將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題.
文學作品對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動人的形象,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特定的場景以畫面、聲音結合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對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更為理解,對文字的表達有了更深的認識.如七年級下冊《斑羚飛渡》教學中,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飛渡是什麼意思,那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接著多媒體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傷心崖上,傷心崖像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從山底下的流沙河抬頭往上看,宛如一線天,隔河對峙的兩座山峰相距約六米左右,斑羚群憑借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教師巧妙地導入課文重點部分,通過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斑羚在飛渡中所表現的勇於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體會到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寫作方法.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將音樂、圖片等素材合理布置,設置課文表達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融入課文所表達的意境中,主動地進行學習.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語)說明「境」與「情」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創設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抒情性課文的有效途徑.例如:《黃河頌》這篇課文,學生對這首歌詞產生的時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著樸素的愛國感情,教師應設法激發並強化這種感情,可以藉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通過配樂朗誦反復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後對第二節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以音樂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畫面再現情境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丑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通過前後兩組圖片比較,使學生對環境破壞有「震撼」的感受,從而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理解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
(三)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加快學生學習接受過程.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安塞腰鼓》這篇課文,有這么一句話:「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學生本身對安塞腰鼓不太了解,更難理解「壯闊」、「豪放」、「火烈」這些詞語.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黃土高原一群人正水激烈地舞著安塞腰鼓.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教學,防止因過分依賴多媒體手段,而丟失教學思想、自我特色,特別應避免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體現教學方式新穎,不管課件質量好壞,一味追求多媒體教學.
在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及的背景下,有些教師為體現自己的教學方式新穎、不落伍,盡可能在每堂課上採用多媒體教學,且課件製作粗糙、質量不高,實際應用往往適得其反.有位教師在教學《斑羚飛渡》時,將《丹頂鶴的故事》一曲引入了課堂.《斑羚飛渡》表現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而奏響一曲悲壯感人的生命贊歌,而一曲《丹頂鶴的故事》則表現了一位大學生為了挽救動物生命的獻身精神,細細比較,兩者相去甚遠,這種運用是單純追求形式而忽略課文內在主旨,只能降低教學質量,誤導學生對課文正確理解.
目前,真正能自己製作課件上課的語文老師並不多,互連網現成課件很多,可隨時下載使用.但關鍵問題是下載完後,不經任何修改、加工,拿來就用,對課件的製作缺乏必要的認識.一個成功的課件,凝聚著製作者教學習慣、思想、風格,以及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
(三)將整個教學環節盡可能用多媒體手段展現,忽視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段.
多媒體手段知識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是個十分微妙的過程,特別是語文教學,培養的是學生閱讀、寫作能力,語言的教學不能離開教師「說」的引導.教師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手段,把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多媒體手段再現出來,那麼就少了教師的發揮,減少了師生之間教學的互動.同時,文字描寫的意境,不可能全部由多媒體手段表現出來,更多是通過人的想像力、聯想力體會到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正是傳統文學的魅力所在,也是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運用文字的一種要求.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當用不省,當省不用」為原則,真正在教學實踐中做到以下三點:
(一)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師教學手段之一,是為提高教學質量而服務的.
多媒體手段雖是現代教學手段的驕子,但它在課堂教學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應用的目的是為了「輔助」教學.如果以輔代主,勢必會導致人為物役.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教學理念,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旦掌握在觀念落後的教師手中也會貶值.
(二)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特點,避免教學過程中濫用多媒體技術.
宋玉筆下的「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敷粉則太白,施米則太赤」.我們就很難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現它,只能在想像中體味,語言文字雖然遜於其他傳媒,但文字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構築的天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三)加強多媒體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語文多媒體教學水平.
目前,多媒體教學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多媒體知識,結合教學思路,自己設計、製作課件,才能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5.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技巧:
一、利用信息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還可以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等多種教育技術,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美麗的圓明園、壯麗的長江三峽、筆陡的華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場面等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全方位的感受。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並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四》,一上課,我先讓學生們觀看一段從中央電視台剪錄的有關孩子給媽媽洗腳的廣告片。「你從片中看到的情景有什麼體會?平時爸爸、媽媽是如何的關心你的?」隨著我的提問,學生的眼裡閃爍出興奮的光彩,紛紛舉手暢談。「我生病的時候……。」「他們為我……」彷彿把學生帶到了父母溫暖的懷抱。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也能很好沿著「感恩」這個主題進行交際。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電化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課前導入、精讀欣賞、重難點突破還是討論探究,時時都可以見到多媒體技術的身影。從簡單的圖片展示、視聽效果、到精美的CAI課件製作,使我們的課堂愈來愈豐富多樣、異彩紛呈,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但是,所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多媒體技術僅僅還是教師手中的指揮棒,局限於教的范圍。學生依據事先設計好的程序被動的去接受、理解、認知。如果媒體容量偏大或教師處理失當,學生將處於更加被動的不利地位。然而,如果把信息技術這一有力武器交給學生,讓學生置身於網路環境中,學生失去了教師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安排,放開手腳,自己去針對問題,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學生必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例如在教學教材《太陽》時,課文通過太陽的遠、大、熱,讓學生懂得太陽與人類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科普知識。課文語言活潑簡潔,卻暗含著較為深刻的邏輯思辨。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悟明理,我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查找相關的資料,並尋找相類似的事例,幫助自己理解課文所闡述的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在課堂教學時,我運用CAI課件演示,將課文的內在因果聯系層層推進,較好的說明了「太陽」的特點和它與人類的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學生所思考與探究的話題卻遠遠大於我開始的設想:學生不僅談到了「太陽」和大自然中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還談到了目前環保面臨的種種危機和困難,以及因為人類的無知與貪婪,給大自然帶來的種種惡果的擔憂。有的學生甚至將自己收集的具體事例與課文相互映證,藉以表述較為深奧的事理。話題大到南極的臭氧洞,小到身邊的一次性碗筷……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視野的開闊、思維的活躍、探究的熱情,讓老師都驚訝於學生自主學習中內在的活力。事後我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主要是通過課前上網查找資料獲得如此多的信息。
所以現在我經常要求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了解課文背景、人物生平、收集格言警句、課文相關知識延伸和補充、探究質疑課文、研究討論解決問題等等。當學生面對計算機時,信息技術已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是學生自主參與,需要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嶄新的學習方式,必將對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和將來的終身學習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網路把全人類的智慧與知識匯集交織在一張龐大的網路之中,形成了一條覆蓋全球、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庫」。如果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獲取、選擇、加工信息的能力,就如同找到了「阿里巴巴的寶藏」,從中汲取到無盡的智慧營養。語文來源於生活,僅僅局限在四十分鍾的課堂內閉門造車,無疑是學不好的。正確的利用網路資源,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打破了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通了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通道,從而構建更加開放的語文學習的環境,使語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三、巧妙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里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從這一點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兩個方面。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列為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之首。他們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時,在教學中播放傣族人民過節時的一段視頻資料,讓學生從真實的畫面中去感受課文描繪的場景,從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語言。教學《桂林山水》、《觀潮》等一類寫景文章時,盡管文詞優美,但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很難將那些優美景物與語言文字聯系在一起,學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元號,因而教學中就更談不上對孩子們美的熏陶與感染了。課堂上運用課件播放了優美的風景圖片,並配以優美的樂曲,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真正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再轉入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學生興趣盎然。新教材也選編了很多古詩詞和現、當代詩歌。這些詩歌語言凝煉,表達含蓄,意境深遠。但是由於年代的久遠,學生想像力的貧乏(尤其是來自貧窮地區閱讀量很小的學生)一般都很難想像出詩歌描繪的畫面,品味出詩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體,再現詩作產生的歷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徵的形象畫面,無疑會把學生帶入久遠的歷史中,體會詩人的悲與喜,品讀出詩文的意境。在講杜甫的《絕句》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的畫面隨著朗誦進程陸續呈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達到詩情畫意完美結合的同時,又顯現出獨特的文化底蘊。整個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烘托出我國古詩特有的意境美。
正如台灣學者徐新逸教授所說「信息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只要教師能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式傳達出來,其實最簡單常見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達到所需的學習效果。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同樣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質的教師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互動,就可以賦予教學與學習不同的生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教育可稱為一門創造性藝術的迷人之處。」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將繼續探索以課程整合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術為認知工具、以優化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並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
6. 如何運用多媒體進行高效語文教學
如何有效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電腦化、數字化、網路化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時代。在現代信息技術正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的今天,多媒體作為課堂教學的載體正深受很多年輕教師的青睞。那麼,語文教師是應該如何運用多媒體有效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呢?下面我就自己這幾年來的工作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選擇和應用合理的多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如:我在上八年級下冊《我的母親》一文時,我課前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MTV滿文軍演唱的《懂你》,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母愛的氛圍。學生們一開始就被MTV里的人物和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然後,我再巧設問題,從而導入了新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加深印象
多媒體的使用,能夠使學生見其形、聞其聲,如臨其境。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講讀《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觀看《皇帝的新裝》的動畫片,錄像中皇帝煞有介事的神態,誇張的動作和虛偽的嘴臉,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然後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學們就很容易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能夠體味出安徒生高度個性化的語言特點和豐富的想像力。
三、利用多媒體,加大了教學的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知識面 運用教學課件輔助教學,可以增加教學密度,加大容量,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八年級 上冊語文綜合性訓練《讓世界充滿愛》這個作文活動時,我設計出形式多樣的多媒體課件,首先讓學生在一首《愛的奉獻》的歌曲中說說自己身邊和「愛」有關的成語、詩歌、故事,演唱「愛」的歌曲。然後,我再投影出我們生活中那些需要愛和幫助的弱勢人群真實的生活畫面,然後讓學生觀察思考,同桌交流思想後並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副畫談談自己的體會。這時候學生們各抒己見,都把自己心裡最深的感受說了出來,作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嘴說自己的話。這樣還不行,我還給學生展示了一些助人為樂先進事跡的畫面,對比自己看看別人怎麼做,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做,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暢談自己將應該如何去奉獻愛心,引導他們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從而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節課內容多容量大,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到做人。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加深了學生的感受,這是學生很難從書本里得到的知識。
四、運用多媒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藉助課件,把重點段落的分析過程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綜合,使學生對整個分析過程一目瞭然。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及總體把握,獲得完整的印象。如:在分析《春》一文的「繪春圖」這一部分時,我把這部分的分析過程利用課件投影給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總之,現代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音、形、像的多種外部刺激,使概念教學情境化,抽象知識具體化,它渲染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增加教學的密度,容量,加速了教學信息的傳遞,提高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多媒體教學雖然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的優勢,但並不是每一節課都要採取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更不能夠濫用多媒體教學,簡單的把多媒體課堂當作電影院、歌廳等娛樂場所,這不僅是對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對新課程先進教學理念的嚴重褻瀆,我個人認為,任何情況下,多媒體教學都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它絕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方法。用與不用這要因課而異,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多媒體技術為我所用,從而提高學
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7. 語文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媒體
一、利用信息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還可以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等多種教育技術,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美麗的圓明園、壯麗的長江三峽、筆陡的華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場面等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全方位的感受。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並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電化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課前導入、精讀欣賞、重難點突破還是討論探究,時時都可以見到多媒體技術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術這一有力武器交給學生,讓學生置身於網路環境中,學生失去了教師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安排,放開手腳,自己去針對問題,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學生必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巧妙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里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從這一點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兩個方面。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列為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之首。他們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8. 多媒體在語文學科中的應用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須現代化。多媒體應用於語文教學中是形勢所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直觀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從而有效的突破教學的難點,體現教學的重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創設意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向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家拉扎勒斯說:「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由此可見,興趣對於學習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這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特殊的葬禮》,因為中國農村的孩子,根本沒看到過賽特凱達斯瀑布,對此非常的陌生,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時,老師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神奇的地方,參加一個特殊的活動——賽特凱達斯瀑布的葬禮。」。然後通過電腦屏幕把賽特凱達斯瀑布的美景一下子推到學生面前,在優美的抒情音樂聲中,參天的古木,錯落有致的瀑布,以及活潑可愛的珍禽異獸把學生們就完全吸引住,他們眼盯屏幕,側耳細聽變化多端的流水聲,完全沉浸在那仙境一般的童話世界裡。這是畫面一轉,音樂聲變為低旋的哀樂,許多人參穿黑色葬禮服,站在面臨枯竭的瀑布前,神情嚴肅,為瀑布舉行葬禮。當電腦展示完後,學生情緒高漲,學習興趣盎然,心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求知慾大大增強。 二、模擬配音,訓練能力 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語言在讀中積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由此可見,讀對領悟文章,增強語感,語言文字的積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等有其他任何活動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和條件,讓他們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學生喜歡看動畫,有時還模仿一兩句。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把裡面的人物設計成動畫,先聲情並茂的再現課文內容,然後只出現動畫和音樂,讓學生給動畫中的人配音,這是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爭著給動畫中人配音。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的還配了動作,有的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三、直觀展示、克服難點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由於時間、空間的限制,再加上學生閱歷匱乏,以及認識世界能力有限。對於文章中介紹的一些內容難以理解。如教學《海底世界》,學生不熟悉海底到底有些什麼,伸縮爬行到底是怎樣爬行,海底植物到底是什麼樣,有什麼特別之處。教學時,用多媒體製作動畫和擬人化的手法展示海底的各種聲音,海底各種動物活動的場景以及海底的各色各樣的植物。通過觀看,學生對海底有了一個全面的、客觀的認識,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利用多媒體的虛擬技術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打破人為因素和自然的限制,變微觀為宏觀,變抽象為具體,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現,著就有助於突破難點,講清重點,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四、課堂延伸,發散思維 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說:「語文沒有唯一的答案,中國語言文字的模糊性決定了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在語文教學中,教材中一些問題的解答是多樣化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 如在教學《鳥語》時,用多媒體設計關於鳥的動畫,有的鳥在飛行,有的鳥在棲息,有的鳥兩只或成群的飛行,這節課的結束時,讓學生們欣賞。欣賞完之後,讓學生想一想鳥在干什麼,想鳥在說些什麼,你想對鳥說些什麼,讓學生模仿鳥姿,學鳥叫。這時學生激情高漲,紛紛舉手。有的說,大鳥在對小鳥說,要學會堅強;有的說,它們再商量怎樣對付敵人;有的說,它們在想辦法,阻止人類破壞森林……答案是各式各樣。運用多媒體設計遷移動畫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變「想我說」為「我想說」。只要教師正確的引導,還有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多媒體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評價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變過去的被動聽講為主為主動參與和實際操作實踐,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良好品質。同時促進了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創造等能力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界面友好性,反饋及時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於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多媒體的技術應用的同時也大大的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9. 如何把多媒體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設計課件時,始終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為指導,現代化教學注重的是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體性,教師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師權威地位,把學生變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則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指導者和協助者。所以在多媒體授課中我們要認識到計算機只是教學形式,用在什麼地方,達到什麼目的都必須由教學內容來決定,只有充實的內容和完善的形式的結合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應該著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並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課件,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教學方式應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接受能力,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二、多媒體的運用要為教學服務,使用要合理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使用。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各種媒體的不同功能,選擇運用。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注意多媒體的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充分考慮課型特點和課程教學目的,結合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反饋情況。把握好多媒體的度,不讓其喧賓奪主,避免長期使學生注視屏幕而疏於交流,教師備課時務必要考慮如何突出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使多媒體教學有較強的針對性。
在製作課件前,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堂課是否有使用課件的必要,如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製作課件。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調整,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不宜把素材製作成固定的模式。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語文常規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把某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清楚透徹,並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同時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是任何現代技術不能代替的,又如傳統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背誦、分析、討論等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多優勢,多媒體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而且課堂是靈活多變的,課件的內容是固定的,有時過多依賴多媒體手段反而不利於課堂的控制。因此,多媒體只能輔助語文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手段。
所以,教師在運用媒體時,不是考慮怎樣更多地運用媒體,而是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
總之,面臨正在迅速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廣大教師要認清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學習並運用高科技教育手段,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揚長避短,使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0. 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多媒體來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推廣以及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進入課堂。多媒體的運用給現代課堂注入了許多鮮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於化抽象為形象,促進語文課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進學生的理解。如多媒體語文課件適度插入一些動畫圖片,或動中顯靜,靜中寓動;或動靜交叉,動靜結合,努力使課件表現出和諧的色彩美、情景美,將枯燥的內容形象化,繁瑣的知識簡單化,靜態的對象動態化,從而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合理地、恰當地、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才能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興趣盎然
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具有生動性、趣味性、變化性的特點,它可以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想不到的這些事物變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動,為小學語文課創設愉快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在學習中以形象思維為主,運用多媒體方式可以緊緊抓住這個特點,同時以聲音、圖像和文字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穩定、持久,思維更加積極活躍,增進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去,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在教學《學會合作》時,播放了交響樂團成功演奏的情景,它是由上百人數十種樂器共同演奏而成。其中配有優美的音樂,動人的旋律、動感的畫面,學生彷彿來到了演奏現場,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頓時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高漲起來,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二、巧用多媒體的形象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實物;或打個手勢作個動作等等。但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少詞語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教學中教師盡管在語言上對這些進行解釋,但學生還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麼,對這些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們就可以製作有關的幻燈片,藉助多種多媒體幫助理解詞語句意,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形近字的區別和漢字的筆畫順序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亭』』與「停」讀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區分呢?可利用課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讓一個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學生對兩個字的形義區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學漢字的筆畫順序時,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先寫哪一筆,這時我充分利用課件來演示筆畫在田字格中所佔的位置,掌握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類型字的書寫規律、書寫過程、一筆一劃,使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觀,自然學得牢固、記憶深刻。如在教學<<詹天佑>>這課內容,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通過製作動畫課件,並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演示,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了。
三、妙用多媒體拓展教育空間,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多媒體的有效運用有利於拓展語文教學的教育空間,使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它可以拉近時空距離,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可以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也可以配合課文,適當的補充一些有關的材料和時代背景的介紹,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
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那麼,此時最好的方法是藉助於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文中用抽象的文字和數據來表現地球的渺小,學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感知。此時,教師利用動畫演示了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由大變小的過程,從而深刻感悟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
總之,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在課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知識向課外拓展,把問題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