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對比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

對比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

發布時間:2022-05-18 00:29:44

❶ 看香港老師如何教語文知識——以《媽媽做的菜》中的對比教學為例

【背景篇】 是一種機緣,更是一種幸運,成為了「2009-2010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全國語文組的一名交流老師,能夠與香港的學校、香港的教師、香港的課堂進行零距離的接觸。在協作學校,和香港老師集體備課,成為我的重要工作。在和香港老師一起備課的過程中,內地與香港兩地教學的教學經驗,不斷實現著思維的碰撞,智慧的共享。 【理念篇】 在內地,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重在滲透——滲透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重在運用——能夠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運用語文知識。在香港,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中文科課程的一大學習范疇;語文基礎知識的編排,是中文科教材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育科(簡稱中文科)的綱領性文件《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到了關於語文基礎知識的兩大教學原則: 「適量地學習語文知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目的在於增加對語言規律的認識,以幫助提高語文能力,重點並非語文知識本身;例如學習『同義詞』的概念,重點在於幫助學生擴充詞彙,並非學習『同義詞』的語言學定義;又例如學習『漢語音節由聲、韻、調構成』的概念,重點在於讓學生掌握字詞的讀音、欣賞音韻的諧協,並非學習『聲、韻、調』的語言學定義。簡單術語有助師生之間溝通,例如『名詞』、『動詞』、『句號』、『逗號』,無須刻意迴避;但一般而言,術語本身學習無助學生生掌握有關概念,如果教師只灌輸術語的定義,例如何謂『動補結構』、『動補結構』的分類等等,不但對提高語文運用能力幫助不大,而且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使他們的學習索然無味。」 「創設情境,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語文知識的教學,要結合適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一定語境中學習知識,不宜孤立地處理。教師宜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應用所學的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案例篇】 那麼,原本枯燥的語文知識,香港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地進行駕馭的呢?在一所協作學校,我參與了《媽媽做的菜》一課的集體備課,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課文呈現 級別:小五教材:現代中國語文五上 內容: 媽媽做的菜 小五甲班的女孩子大多帶飯上學,吃午餐時,她們都會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你吃我一口菜,我吃你一片肉,評論著誰的飯菜最可口,誰的爸爸媽媽廚藝最出色。 只有郁虹躲在一旁,無精打采地吃著飯,因為她帶的飯菜太難吃了,爸爸根本不會做菜,只是湊合著炒熟而已。 每當這個時候,郁虹就格外想念在內地的媽媽。媽媽不但是個慈祥的母親,還是個下廚的好手,做的菜色香味俱全,令人胃口大開。要是媽媽在身邊,保證把同學的媽媽都比下去。 終於有一天,郁虹端著飯盒,笑眯眯地坐到女孩們中間,她剛打開飯盒,就引來了一陣陣贊嘆:「哇,好香!」 飯盒裡是滿滿的一盒菜餚,香氣撲鼻。郁虹眉開眼笑地說:「歡迎品嘗!」 誰給郁虹做了這么好的菜?原來是郁虹的媽媽來香港探親三個月,郁虹有好菜吃了! 從那天起,郁虹每天都有新的驚喜給同學們,或是別具風味的家鄉小菜,或是皮薄餡美的餃子、包子,女孩子們都羨慕極了。 三個月快要過去了,郁虹心裡很難過,她傷心地說:「媽媽,您別走好嗎?」媽媽摸著郁虹的頭,慈愛地說:「媽媽也很想留下來照顧你,但過期居留是觸犯法律的呀!」 郁虹想,是呀,怎麼可以讓媽媽做犯法的事呢!她懂事地說:「那麼媽媽還是按規定時間走吧!您別擔心,爸爸會照顧我的!」 媽媽回內地去了,郁虹心裡雖然有點難受,但她並不後悔讓媽媽走。她盼望著和媽媽再相聚的日子,到那時候,她又可以天天吃媽媽做的菜! ●編寫說明 教師用書給該篇課文確定的學習重點如下: 語——認識修辭用字在表達上的效果:對比、設問 說——有條理地說話 說話扣住話題、圍繞中心 讀——閱讀策略:聯系生活經驗 分析、綜合內容 分析寫作目的 利用工具書以幫助閱讀 寫——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書面語 運用適當的寫作方法:對比 運用合適修辭手法以提高表達效果:設問 與對比這一語文知識學習相對應,教材編排了「綜合內容——行為描寫」: 1.郁虹的媽媽來港前和來港後,郁虹的行為表現有什麼不同?在 上寫一寫。 媽媽來港前: 媽媽來港後: 2.為什麼作者要敘述郁虹在媽媽來港前後行為表現的變化?這是什麼寫作手法? 3.依照圖意,運用上述寫作手法,創作故事的結局,然後把整個故事說出來。(圖略) ●集備現場 交流老師:對你們的語文知識教學很感興趣。這篇課文中涉及到的語文知識就包括兩大內容:對比和設問。那麼,以對比教學為例,我們平時是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教學的實施的呢? 協作老師:我們平時的做法是,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先有所提及。然後,我們會精心設計一些適合孩子學習需要、能夠調動孩子學習興趣的活動,在說說寫寫的活動中鞏固相應的知識。不過,我們總覺得,把語文知識的學習從對課文內容的整體學習中抽離出來,不是最好的辦法! 交流老師:你們的在活動中鞏固、在實踐中運用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策略,讓我很有啟發。當然,我們是不是可以讓語文知識的教學有機滲透到對文本的閱讀感悟的過程中呢? 協作老師:對,這也是我們的期望! 交流老師:看來,在閱讀感悟中有機滲透對比知識,在活動情境中嘗試運用對比方法,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教案呈現: 一、朗讀詞語,引入課文情境課文里的這些詞語,你會讀嗎?(出示) 無精打采 格外想念 笑眯眯 眉開眼笑 1.這些詞語,都是描寫誰的?(板書:郁虹) 2.郁虹的表現,前後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與哪一個人密切相關?(板書:媽媽) 二、閱讀感悟,感受對比魅力 ㈠學習第一部分:「媽媽不在香港」 1. 抓住人物表現,走進人物內心 ⑴找一找:每當小五甲班的孩子們吃午餐時,郁虹是怎樣的表現呢?找出具體描寫的句子。 ⑵悟一悟:你覺得郁虹此時的心情怎樣? ⑶品一品:你是從哪些關鍵字體會到的? ⑷議一議:你找到郁虹這樣的表現的原因了嗎? ⑸讀一讀:體會著郁虹的心情,試著讀好第二自然段。 2.感悟對比寫法,走進人物內心 ⑴找一找:當郁虹躲在一旁、無精打採的時候,其他的女孩子的表現如何呢?找出具體描寫的句子: ⑵讀一讀:顯然,她們多麼開心啊,讀讀句子,感受她們的開開心心吧! ⑶議一議:課文想告訴我們郁虹的難過,為什麼還要寫其他女孩子開心呢? ⑷學一學:是啊,別人聚在一起,郁虹躲在一旁;別人開開心心,郁虹無精打采。把兩種相對的情況放在一起,這種寫法,叫對比。這里,拿別人的表現和郁虹的表現進行對比,是要突出郁虹的難過、孤獨呀! 3.進行想像說話,走進人物內心 ⑴引一引:因為難過,因為孤獨,每當吃午餐的時候,郁虹就格外想念在內地的媽媽。假如,這個時候,郁虹格外想念的媽媽從內地打電話來了,她會跟媽媽說什麼呢? ⑵說一說:(出示) 媽媽: ㈡學習第二部分:「媽媽來到香港」 1.指導小組學習: 郁虹多麼想看到媽媽的人,嘗到媽媽的菜啊!這樣的願望,終於實現了!請大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學習。(出示) 友情提醒: ⑴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不同的符號在書上做標記 ⑵根據找到的句子,在相應空格內概括成一個詞 ⑶圍繞找到的句子,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題: 討論題 媽媽不在香港 媽媽來到香港 郁虹所帶的午餐 郁虹午餐的表現 2.小組合作學習 3.學習成果分享 ⑴交流分享一:郁虹所帶的午餐 組織交流:你們小組概括的詞語是什麼?你們能有感情地讀出你們找到的句子嗎? 歸納小結:通過郁虹所帶的午餐的對比,你體會到了什麼? ⑵交流分享二:郁虹午餐的表現 組織交流:你們小組概括的詞語是什麼?你們能有感情地讀出你們找到的句子嗎? 歸納小結:通過郁虹午餐的表現的對比,你體會到了什麼? ㈢總結歸納課文多次使用了對比寫法,讓我們更好地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 三、綜合活動,運用對比寫法 ㈠小組合作學習 根據提供的各種情境,運用對比手法說話。 情境一:盛夏。在露天操場上上室外體育課的同學;在空調教室里上室內體育課的同學。 情境二:運動會。如願以償被選為運動員的同學;受到名額限制沒被選上的同學。 情境三:比賽。參加歌唱比賽之前;參加歌唱比賽之後。 ㈡課余創意練筆 完成下面的補充工作紙。 把兩種相對的情況放在一起,叫做對比。 課文回放:別人聚在一起,郁虹躲在一旁;別人開開心心,郁虹無精打采。 寫一寫:同學們,你還想到在哪種情況下可以運用對比嗎? 情況(一): 情況(二): 你想到詞語 你想到句子 友情提醒:有困難的同學,能夠想到詞語即可喲! 【結語篇】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分享,碰撞出了令人欣喜的思想的火花。一份教案,集結了交流老師與協作老師的雙方的智慧。 關於語文知識的教學,內地《語文課程標准》同樣有著相應的論述: 關於教學策略——「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關於教學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內地也好,香港也好,語文知識的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迴避的一個問題。文化背景有異,教材編排不同,教學實施有別,但我們有著共同的教學追求:憑借語文知識教學,奠定學生語文素養的堅實根基,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發展。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既然不同,就有交融的可能…… (《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0.2)

❷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

一、比較異同訓練
比較就是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就是找同找之異,異中之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 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較有助於提高思維的變通性,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辨能力,也有助於提高綜合能力,這種方法在學習中應用得相當普遍,頻率也高,它不僅適用於理解性的問題,也適用於學習基礎知識。
二、逆向思維訓練
蘋果落在牛頓頭上,牛頓由此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因為他運用了逆向思維: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實踐證明,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不易找到正確的答案,一旦運用逆向思維常常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這說明逆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閱讀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逆向性閱讀分析。如指導學生閱讀《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思考:有人說愚公若沒有神的幫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為什麼不搬家呢?這不是名副其實的「愚公」嗎?教師逆向而指導學生思考,容易觸發學生的閱讀求知慾和探索欲,製造一種矛盾,學生能夠在思考後,產生一種質疑的品質。逆向閱讀分析有利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科學精神。
三、發散思維訓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對同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有不同的看法,體現出不同的思想意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提出多種解答思路,然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去進行發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闢蹊徑,求取新解。如,學了《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總結課文,並強調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作多向思考。
四、想像思維訓練
想像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據口頭語言或文字的描繪形成相應事物形象的過程。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像思維可以通過情節續寫、內容擴寫進行訓練。
五、系統化訓練
語文知識面廣、量大, 怎樣有效地掌握書本上的基礎知識,來面對當前多角度、結構化和大覆蓋的考試試卷呢?這就必須培養學生的系統化思維。
系統化是把各種有關材料歸入某種一定的順序,納入某種一定的體系。語文基礎知識運用系統化思維復習,就是在扎實理解和熟悉掌握具體知識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學知識加以全面、系統地梳理,從而把握其知識結構,把以前學到的知識變為能按規律運用的活知識。

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一.讓學生學會積累語言材料,
1.逐漸積累。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積累的意識,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積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礎上,它包括必要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如詞語的積累 、句子的積累、片段的積累、篇章結構的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 靈活的篩選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詞、句、段等進行吸收。如《荷花》一文,教師應引導學生積累描寫荷花姿態美的句子。《草原》一文引導學生抓住翠色慾滴,不用墨筆勾勒「等詞句來吸收。而《花鍾》一文中可引導學生積累與有關花的語句、詩句„„總之,應引導學生只要自己認為好的句子,好的詞語,都可以積累下來。
四、重視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的語言材料和語言表達 形式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 ,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如何進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呢?訓練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口頭的,也要以是書面的,可以運用詞語,也可以運用句子,還可以運用表達方法等進行有機訓練 。
1. 用詞口頭說話訓練 ,如《坐井觀天》中的「無邊無際」一詞,要求學生會用它造句,教學時,要讓學生理解「無邊無際」是表示大得沒有邊際,我們可讓學生說說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邊際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後再讓學生用上「無邊無際」一詞來形容。
2. 句型模仿訓練 。課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們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後,應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進行句式訓練 。如《秋天的圖畫》一課中描寫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動,我們可以讓學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寫「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學《四季》時,在學生感悟課文之後,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中的表達方式,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同時有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圖片,讓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 ,在我的點撥下,學生暢所欲言,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
3. 抓特色課文,進行寫話訓練 有的課文段落的結構表達的方式,選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機進行寫話訓練。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在學完後,可以讓學生選 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描寫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的方法,來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另外,語言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將語言訓練延伸到校園、社會,給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促進所學語言的全面內化,從而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二.感悟語言文字
1. 抓重點詞語,體會用詞的准確與豐富,對課文有整體感悟之後,開始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花鍾》一文中有一個精彩段落寫不同的花開了,但詞語不重復,表達非常生動。這樣的妙處,學生在閱讀中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就難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如果讓學生把文中描寫花開的詞語全部換成「花開了」。再讓學生讀一讀,感受感受。結果學生體會到一直用這個詞,太煩了,從而也就很容易就體會到正面例子的表達效果了。
2. 靈活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語言訓練,感悟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這葉子上的蚜蟲還用治?」與「這葉子上的蚜蟲不用治!」這兩句話要求學生進行對比理解,可讓學生體會到反問句的語言表達效果的重要性。 三.計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培養語感。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合理而恰當地
運用朗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正確掌握普通話的基礎上,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有助於加深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的理解。所以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以讀助講,以讀促講,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杜絕單純的內容分析。如教學《秋天的圖畫》一文中「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高梁舉起燃燒的火把,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讀後要求學生說說這些事物的顏色美嗎?怎樣才能讀出它們的美呢?請你把表示顏色的詞語讀重些吧!並想像「藍天中飛著潔白的鴿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畫面來體會美感,最後把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讀出來。這樣的指導,不僅使學生領略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美,還增強了閱讀學習興趣。同時朗讀訓練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朗讀訓練方式。如教學《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時,要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說話的語氣聲調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周瑜妒忌心強,設計陷害諸葛亮,又不想露出馬腳,讀他的話要外松內緊,一步緊逼一步。諸葛亮遇事冷靜、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話,要讀得從容不迫,不卑不亢,語氣肯定,多用降調。而魯肅對朋友誠懇,所以他的話要讀出對朋友的關切,而這些對於小學生來說,卻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把周瑜、諸葛亮、魯肅的話一一作示範朗讀,再讓學生摹仿老師的口氣朗讀,這樣學生就能學生就能進入角色,激發朗讀的興趣,提高朗

❹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對比閱讀

(三)是解決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及教研工作中,我們發現:教材理解得不準確、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是阻礙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兩大瓶頸。
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本年級、本冊、本單元教材的知識、方法的橫向與縱向的梳理、比較、綜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教材內容與形式上的特點,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握知識的內部體系,使得對教材的理解總是不夠到位,總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們以為:樹立「比較」的意識,經常用「比較」的眼光去看我們的教材,隨時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徑。
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嚴重缺失,除了教師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還源於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和語感比較弱。一般而言,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國際上比較重視後兩種閱讀,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前兩種閱讀途徑。而比較閱讀不屬於「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范疇,而是一種思考性閱讀,具有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性質,這正是目前學生所缺失的閱讀方式。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可以說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嶄新途徑。
二、課堂教學
(一)基本內容
課堂上,字、詞、句、段、標點的比較是大家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較閱讀的內容。
1.字詞的比較
從字、詞入手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增、刪、改、換、調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不同字詞表達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從而准確理解內容、情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比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這三字,僅僅從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分,學生在書寫、運用時仍舊會出錯,若從「形義結合」的角度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明白它的含義,從而就能有效地避免問題。
本——木字下面加一橫。「木」表示樹木,「本」表示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根、主幹。
樹根、主幹就是一樹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木剛剛長出小芽,還沒長大,是「沒」「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長橫。本意是樹梢,樹的尾梢、末梢。
引申義表示:東西的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突出特點,加深或強化了漢字的音形義,尤其是形與義,大大減少或避免了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中描寫松鼠活動特點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著閱讀下面兩句話: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只要有人搖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學生通過對「觸動」和「搖動」的比較,很容易就體會到了松鼠的機靈、用詞的准確。
2.標點的比較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看似簡單的符號,卻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標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比較」的眼光關注標點符號,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標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暢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第12冊《蜀僧》的教學中,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標點的妙處:
「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請讀出不同的語氣,並說明理由。
通過朗讀理解,學生明白了:同一個句子,因標點的不同,竟然就能表達或疑問或嘲笑或諷刺這樣完全不同的意思。
課文學完後,教師把一份資料發給了學生,資料記載的是一個傳說:
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漏寫了。乾隆皇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聰明,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學生讀後均驚嘆不已。
接著,在《珍珠鳥》的學習中,我們又進行了如下教學:
下面兩個句子,請你多讀幾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原文)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改後)
短暫的沉寂之後,學生紛紛舉手:(原文)(1)說明作者很喜歡雛兒;(2)感情強烈得多;(3)有驚奇的意思;(4)是驚喜、恍然大悟;更有學生總結道:標點雖小作用大!
3.句的比較
細讀文本,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句子、細節裡面,它們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感人之處。找到它們並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內涵,品味表達的妙趣,培養語感,提升欣賞鑒別能力。
例1,《鼎湖山聽泉》中有這樣的句子:「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匯成一片美妙的音響。」
教學中我們引入了原文:「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老師問:「你更喜歡哪一句?」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句子,因為簡潔,還能引起想像;有的喜歡原文,因為描寫細膩生動,畫面感強,讓人彷彿看到那個情景。
此處的比較,除訓練學生的語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常說『生動形象』,這回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形象』了。」「平時我挺羨慕別人作文寫得特別具體,現在我覺得,『簡單』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課,文中有這樣兩處細節描寫:
①朱丹輕輕走進屋,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課堂上,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自己比較著讀讀兩個句子,看看有什麼發現?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重復寫到這個細節呢?
生1:作者前後兩次強調這個細節,我認為是獨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對待木笛,是因為木笛在朱丹的眼裡,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而是一件聖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生2:行動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小心」一詞生動地表現了朱丹對木笛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
生3:在考場上,他卻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毅然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終試,從中我們更感受到了朱丹濃濃的愛國之情。
關注到文本中這樣的細節,無疑可准確把握人物特點,使課堂魅力無窮。
4.段落的比較
段落的比較材料很多時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識」,需要教師細心去尋找。而一旦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描寫手段、組材方式、表達效果等獲取深刻認識,從而實現知識及思維方法、成果的遷移、運用,提高其理解、欣賞評價、習作能力,使思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級的《神秘的死海》一課,一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關注到書下註解:「……選入課文時有改動。」並設置懸念:改了哪?為什麼改?之後,出示原文,引導學生與課文做比較,發現原文中寫傳說的第3自然段選作課文時調到了第1自然段,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開頭引人入勝的特點,滲透科普類說明文的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從而為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介紹「奇妙的鹽」打下了較好基礎。
例2,京版第12冊選編了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一文,無獨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選編了此文。兩個版本較明顯的一處不同是結尾。
人教版教材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北京版課文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京版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但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卻有難度:究竟「是什麼」陪伴著我的心?為什麼是「理想的」風箏?(課後作業有要求)
當教師把這兩處不同展示給學生後,不僅難題迎刃而解,原來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
接著,我們引導學生對兩個版本不同的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麼?」學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後興趣盎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孩子們見解雖不見得多麼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認識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獨有的見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❺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的運用信息技術

課程標准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信息技術手段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生動、直觀、易於為學生所接受,因而贏得了眾多語文教師的青睞,並被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但在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造成使用效果低甚至起到反作用的結果。我認為,這是教師在選擇內容與時機的把握上出現了問題。要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心選擇內容。
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深思熟慮,力求准確高效。
1、所選內容要貼近文本。
信息技術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它的內容必須貼近文本,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選內容與文本出現偏差甚至背道而馳,就會將學生的思維引上歧路,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2、所選內容要貼近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選擇內容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多考慮,要從他們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出發,選取合適的內容。例如,本次評選我上交的口語交際課例《說名字》中選用了兩首歌曲,但課後反思卻發現它們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距。在學生說完自己名字的含義後,我播放了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回憶和父母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感受父母對他們深深的愛。這首歌曲是近幾年流行的,學生耳熟能詳,當聽到「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看到那熟悉感人的畫面時,學生自然融入到歌曲所創設的情境中,他們一個個表情嚴肅,多個學生熱淚盈眶,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為後面向父母訴說感激之情的環節安排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運用。而為了升華學生對父母感恩之情,我選擇了我感受最深的一首歌曲《燭光里的媽媽》,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首歌曲播放後取得的效果卻遠遠不及《母親》。冷靜下來思考,我發現了症結所在。這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學生沒有聽過,歌曲所表達的內涵對於尚未經歷目睹母親因操勞而衰老的學生來說還理解不到,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恰當把握時機
信息技術手段必須要用在合適的地方、恰當的時段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效力,因此必須注意把握時機。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激趣引入這個環節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出好的課堂開頭,達到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起學生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情緒飽滿地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2、要用在重點解讀之處。
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應緊扣課堂教學目標進行,為解決教學重點而服務。教學中的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數是學生所未知的東西,而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須跨越時空,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和文本零距離接觸。信息技術手段在這一點上具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教師在教學時可合理加以運用。
3、要用在難點突破之際。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教師無論怎樣啟發誘導學生都無法感悟,面對這樣的難點,信息技術手段有時卻能輕易將之突破。我在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為讓學生深刻領悟圓明園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損失,啟發學生想像卻收效不大。當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圓明園昔日美輪美奐的畫面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奇珍異寶時,學生發出了一聲聲的驚嘆,再經與圓明園毀滅後的斷壁殘垣對比,學生在唏噓中有了深刻感受,這一難點不攻自破。
4、要用在情感升華之時。
情境是打開學生情感大門的金鑰匙,學生的情感變化要經歷一個過程,在情感醞釀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特定的情境激發才能得到升華,而信息技術手段無疑是一種有效地選擇。我聽過一節感受很深的課《狼牙山五壯士》,教師的講授很一般,但在最後學完五壯士跳崖的片段後,教師播放了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壯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畫面,那氣壯山河的聲音一瞬間占據了學生的心田,那畫面久久揮之不去,學生對五壯士的敬佩之情瞬間得到升華,這短短的畫面勝過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三、已被證明的有效使用方式。
在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學環節中已得到證實。
1、寫字教學。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師的板書缺乏示範性,而運用課件展示生字的寫法直觀、形象、規范,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已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寫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配樂朗讀。
再好的歌手清唱歌曲也達不到音樂伴奏時的效果,這也側面見證了配樂的作用。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因此配樂配圖朗讀的效果已被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所認同。

❻ 淺談小學語文詞句教學中的幾種比較法

從教以來我一直教小學語文,如何提高字詞教學有效性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所說的字詞教學,不應該僅僅只是識字教學,而應該是貫穿各年段的語文教學之中,在識字、閱讀、習作中,都能體現字詞教學。課程標准中對字詞教學提出了多維目標要求,先是喜歡識字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養成主動識字的學習習慣,再是獨立識字的能力,理解詞句、積累詞句的能力,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能力等等。字詞教學,體現的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教學。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最佳動力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有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愉快的學習,不感興趣,就不想學習,即使勉強的學習也會感到是沉重的負擔。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成了提高字詞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字詞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段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在教學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淺見:一、 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最佳動力。日常生活是一個廣闊而充滿活力的學習漢字的天地,作為低年段的老師應鼓勵學生養成通過多途徑識字的良好習慣,課內教學引伸到課外,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漢字,從具體的情境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養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在街道上,只要見到不認識的漢字,就產生學習的慾望,從而去自覺識字的習慣。所以我在教學中鼓勵孩子們在生活中識字,如街道上的廣告牌,商店的招牌,玩具的說明書,服裝的商標。在讀書,看電視時也要鼓勵學生識字,在具體的語境中,孩子們識字的印象會更深刻寫,不但記住字形而且能基本理解字義。對於自主識字的學生老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鼓勵,以點帶面,以便帶動其他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收集學生的識字成果,在班級創立一個展示平台,兩周為一個周期以比賽的形式展示學生的成果。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舞台,還激發了學生濃厚而持久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從不同渠道自主識字的良好習慣。二、 創設多樣化的字詞教學形式,體驗字詞學習的趣味性在現代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自我主動學習的願望。教師在課堂上要轉變角色,積極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搭設平台,創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豐富字詞教學的課堂,讓學生體驗字詞學習的趣味性。1、游戲化學習掌握字詞。低年級語文字詞教學游戲化,可營造一種其樂融融氛圍,使學生在自然而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有益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如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找朋友、我來當小小醫生、字型小魔術、編字謎等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字詞,這游戲可根據所教授的課文內容或生字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去設計。如,在學習「碧」字的時候,可通過編字謎「王白坐在石頭」讓學生通過猜謎去識字、去記憶字形。對於形聲字、形近字的學習,可通過「找朋友」讓學生通過給生字找拼音朋友、詞語朋友、反義詞朋友、近義詞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字朋友,掌握生字的音形義;在教學字形較繁瑣的生字時,可通過「字型小魔術」利用學生學過的漢字通過加、減、換、添一筆、減一筆等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的字形;而易讀錯、寫錯的字、多音字可讓學生來當小小醫生,進行判斷簡析,加深印象。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或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創設出更多的幫助學生學習字詞的方法,提高字詞教學的有效性。2、運用評價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字詞。學生的成長其實是學生的自我主動成長,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有效教育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搭設一個展示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評價平台,促進其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主動成長。如在教學中可利用比賽、分小組學習、一幫一等形式,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相互幫扶的空間,再通過評比展示學習成果,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三、 抓住關鍵詞,體會字詞的表情達意在低年級字詞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字詞句意思的方法,在閱讀中理解、積累詞語。要想積累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基礎,而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是了解課文中字詞句意思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即段落中的句子、句子中的詞、詞中的字,採用多種方法引導深入理解詞,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如:在教《翠鳥》這一課時,文中有一句「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老師將「蹬開」換成「離開」行嗎?為什麼?通過聯繫上下文讓學生明白「蹬開」比「離開」更加准確,更能體現翠鳥離開葦稈時的動作、神態、速度生動傳神描繪。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詞,以至於字,既讀准了字音又了解了字義。這樣由詞到句,有句到段、到篇,層層深入,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強化詞語學習、積累、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的字詞教學不能停留在字詞的意思理解水平上,還應

❼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

一、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
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指老師按照學科的教學目標、基本知識、教學原則及學生知識能力等,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給予學生引導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
(一)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容
1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預見,也是教學大綱設定的學生學習的目的的總結。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沒有興趣,或者是興趣很低,那麼他們就很難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即使死記硬背掌握了部分知識,也很難將其靈活運用。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在教學目標上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不斷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教學目標真正得以實現。
2科學的授課模式
啟發式教學理論強調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良好的授課模式,因此,教師應該在認真設計教學目標的同時仔細探究關於授課模式的問題。具體來說,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索教學,在學習中逐步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二)啟發式教學的優勢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啟發式教學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授課方法上一改純粹由教師授課的模式;第二,啟發式教學中涉及的問題都是由教師在上課前准備的,因此,在教學中不會出現遺漏教學重點的現象;第三,運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第四,啟發式教學具有針對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需要對學生在自主研究中無法理解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啟發就可以了;第五,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這樣可以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啟發式教學的應用策略
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的發揮啟發式教學的作用,我們應該採取以下策略。
(一)提問教學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加強對提問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在應用過程中,要求所提的問題具備高誘惑力與啟發性,而且答案形成必須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相互探索,杜絕出現教師主動提供標准答案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例如,老師在教學《孔乙己》這一課的時候,當講到關於孔乙己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及人物性格特徵時,應對學生提問相關問題,如「是誰在迫害孔乙己?誰才是真正的元兇呢?」讓學生獨立思考,並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對於這些問題,學生很有興趣,他們在課堂上自覺地相互交流探討,並大膽發言。有的同學說:「造成孔乙己悲慘命運的真正兇手是當時腐朽、黑暗的社會。孔乙己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社會環境中,即使作為一位知識分子,也難免任人侮辱、奚落甚至遭人迫害。」對於這些答案,老師應該進行總結分析,從而使知識得到鞏固。由此可見,啟發式教學中的提問教學方法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雙比」教學法
「雙比」教學方法指的是對比教學法和比喻教學法。
1對比教學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將幾項學生極易混淆且相互關聯的知識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不但能鍛煉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例如,教師在進行《故鄉》這一課的教學時,針對課文中主人公的形象描述,可以利用對比方法進行分析,並適當提出一些問題,如「對比閏土中年時和少年時,有什麼不同呢?有哪些不同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並要求學生回答。這時候,學生紛紛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的同學說:「中年時的閏土,滿臉灰色,同時夾著絲絲皺紋,雙手像松樹皮似的;而少年時的閏土,圓圓的臉上泛著紫色,並有著圓實而紅的雙手。」有的同學說:「這是由於苛稅、多子和兵荒等造成的。」顯而易見,應用對比教學法能使學生更加順利地掌握知識。
2比喻教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多運用比喻和打比方的方法,創設出形象的課堂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的思想會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課文知識的內涵。
例如,老師在教學《老王》一課時,當講到「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句話中詞語的妙用,就需要教師善於利用比喻、打比方的方法。教師可以這樣說:「猶如紙張和照片之類的東西,才能夠『鑲嵌在門框中與鏡框中,文中的老王之所以是『鑲嵌在門框里,就是顯示他已經瘦得像紙、照片一樣薄了」。運用打比方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從而更容易的掌握知識。
(三)模擬教學法
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將問題的難度控制為50%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想要快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就需要積極採用啟發式教學中的模擬情境教學方法,即根據學生的閱歷水平、年齡及心理特點等各種因素,提出適宜的問題,進行模擬、表演等,讓學生充分融入模擬當

❽ 語文教學論文:初中語文「對比教學」的幾點「關鍵」

關鍵詞一:內涵
在語文教學中,對比是教學的最基本要素。對比,是人在認識上確定事物之間的異同和關系的思維過程。在閱讀中則是針對某個具體問題找來論述這個問題的代表性作品,邊讀邊比較,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解析,尋求其異同點。一般包括:從不同角度找出作品的各自特點;尋找結構上的異同;尋找文章主旨的不同;尋找寫作方法的不同等等。要從哪個角度比較,就要抓哪個方面的特點。由閱讀到寫作,主要是將閱讀中的優質點運用到寫作中去,可以是從尋求不同文章的共同點來尋求作文的共同規律;或者是比較文章的不同屬性,從而了解文章的不同,易發現文章發生發展的特殊性。
關鍵詞二:「562」
所謂「562」,是指對比教學的核心要素,即五步流程、六種課型、兩套讀本。
五步流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自主學習,精講點撥;四比較閱讀,鑒別賞析;五寫作訓練,鞏固提高。
六種課型——對比品讀課、對比評點課、對比寫作課、積累運用課、成果匯報課、綜合性學習課。
兩套讀本——一套為對比教學課程,分別與課文和古詩詞進行比較閱讀,提高學生的比較鑒別能力;共有七本,即《龍泉中學對比教學校本課程》之一到七;另一套為課外閱讀課程,選取四大文學體裁中的經典作品,進行閱讀並積累摘記。
關鍵詞三:藝術
真正的語文課堂不僅要追求課堂目標的完成,實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目標,更要追求課堂參與者的歡樂性與深邃性的統一,讓語文成為藝術的課堂、歡樂的課堂、愉悅的課堂。因此,在課堂中加入音樂、動畫、視頻、歌曲、書畫作品等藝術元素,在適當的環節呈現,能使學生從中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讓課堂變得愉悅而快樂。
學生們都喜歡音樂。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美好情感,使人身心都感到愉悅。音樂導入會讓學生耳目一新,讓他們快速地進入課文的氛圍中,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情境之中。
《竹影》這一課,內容清新,充滿生活情趣,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學意識。筆者提前讓喜歡繪畫的學生帶來繪畫的材料,展示了豐子愷的書畫作品後,讓學生們也拿出材料一顯身手,與大家一比高下。畫畫的學生聚精會神,揮毫潑墨,觀看的學生目不轉睛,羨慕不已。他們從這堂課感受了藝術之美,培養了他們感受美,欣賞美,鼓勵他們要創造美。

閱讀全文

與對比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1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