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敢質疑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敢質疑

發布時間:2022-05-18 03:25:36

小學語文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
好奇心強和探索欲強是學生的天性,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發現問題的時機逐步降低。追本溯源在於學生自主性被束縛,教師主宰者課堂進程,教師成為提出問題的主角,學生只是回答教師提出問題。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加大課堂提問密度,學生沉浸在教師問題的海洋中,手忙腳亂。至於問題形式和問題目的,學生無暇顧及。在這種問題引導下學生思維固定化,養成一種依賴教師提問的不良學習習慣,一旦脫離教師的問題,便茫然失措,缺乏提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前,問題教學是新課改下的一個熱門話題,從一些報刊上的論文、經驗交流會、課堂觀摩等等來看,大多數是教師提出問題,很少有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由此可見,學生提問自主性尚未真正樹立,教師教育觀念徹底轉變任重而道遠。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和重視教材使用
教師自身權威性是導致學生質疑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採取填鴨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聆聽教師逐句逐段的剖析,教師的言論真理化,毋庸質疑,學生只需原封不動記錄教師的理解。對於教材而言,編撰者對於課文主題和寫作技巧等等方面的明示或者暗示,這是學生質疑的良好契機,學生在這些良好契機引導下,主動提出問題,展示自身學習心得體會,在訓練題中加深理解問題和驗證答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課堂觀察和課下走訪得知,絕大多數學生缺乏質疑能力。為此,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重視教材使用,形成一種集體意識,進一步解放學生思想和思維。
三、小學語文教師要突破教材束縛
課堂教學是以教材為指導的活動。不同的題材特點也不盡相同。有的注重理解、有的重視剖析、有的重視問題提出,然而,教材也並非十全十美,也具有自身局限性。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破教材束縛,脫離那種用抽象和復雜語言文字進行具體剖析,促使學生在積累學習技巧同時,學會質疑。教師照本宣科實施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而不是原因上,重視共同點而忽視差異性。這種單一和乏味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新鮮感和好奇心,不利於學生質疑和想像能力發展。
四、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大力構建輕松、自由、民主、平等、和諧和融洽的學習環境,消除學生畏懼心理,促使學生敢於質疑。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管理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角色,相信每位學生,肯定他們的優勢,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自信心和迎難而上精神,允許學生犯錯。促使學生沉浸在信任和寬容環境中,敢於質疑,積極學習和突破自我。
五、小學語文教師要激勵學生挑戰權威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養成過於相信教材和教師。常言道:學貴有疑,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從過於相信教材,過於推崇教師中解放出來,促使學生學會運用客觀和全面觀點對待教師和教材,引導學生敢於質疑教師和教材,全面認識質疑和知識之間內在關系。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喪失個性,形成懶惰心理,質疑能力低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模範帶頭作用,引導學生總結質疑技巧,培養學生善於質疑和敢於質疑精神。
六、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想像和交流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想像是一種由此及彼的過程,其是發現問題和獲取知識的一種良好方法,教師要在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中引導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深層次質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教材三方交流的過程。其主要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師生和教材之間的交流。為此,教師要開展內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促使學生在質疑中發展,在質疑中體驗學習樂趣。在交流中消除師生隔閡,對學生質疑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獲質疑的火花,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想像和交流,發展學生思維同時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⑵ 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學中,主動問語文老師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這並非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沒有疑問,主要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會「質疑」。教師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排除心理障礙,培養質疑意識
學生讀書,一定會產生許多問題,學生上語文課為什麼提不出問題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障礙。
1.迷信書本,沒有質疑的意識。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使其認識到書上講的不一定就完全正確,只有樹立了不迷信書本,敢於批判,敢於否定的意識,才有可能進行質疑。
2.沒有主動質疑的習慣。學生大都習慣於去思考和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於自己主動質疑。這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因此,要使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的習慣,就要破除學生對教師的迷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從教師「教」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缺乏足夠的相關知識。由於缺乏相關的知識,因此,即使問題擺在面前他們也會視而不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問題,不知道怎樣質疑。因此,教師平時就要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提出新問題的能力。
4.面子思想嚴重。一些學生怕自己答錯題丟了面子,因此,出現小學生提問比初中生踴躍,初中生比高中生踴躍,年齡越大問題越少的怪現象。這其中除了學生隨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成熟、穩重的因素外,面子觀念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了。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學生丟掉面子思想,不要怕犯錯誤,懷疑錯了、問錯了並不是壞事;另一方面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質疑提問的積極性,只要言之有理,都應予以鼓勵。
二、創造質疑環境,培養質疑精神
1.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傳統教學,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目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這就使學生產生一種以師為準的思維定勢。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呈現出一種「服從」狀態,學生沒了疑問,也不需提問,長此下去,質疑從何而來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盡量用商量的口吻提問,如「你有什麼疑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嗎」;也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質疑,如「你的問題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獨特」。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向教師、向經典挑戰,認真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和獨特的想法,引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精神,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一片溫馨的土壤。
2.堅持學生主體地位不動搖。課堂上學生應當是教學的中心,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學生,估計他們會怎樣思考,怎樣回答;對回答問題的同學,「不以成敗論英雄」,回答對了,當然很好;即使答錯了,我們也應當給予鼓勵。即使學生的回答是完全錯誤的,教師也應傾聽並給予評解,說不定他的這種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為教師應及時予以講評糾錯。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們才能始終活躍,沒有思想負擔。
3.創設良好的質疑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想方設法創設質疑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教師善於設疑,就是要講究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一個疑問設置的恰當與否,設置的疑問太簡單或太難,都會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師摸清學生的水準,對教材進行精心的研究,選好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深入淺出,或直題曲問,或小題大做。
三、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能力
1.把握質疑時機。打鐵要看火候,教學要抓住契機。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心」和「達其辭」的最佳時機。
學生在預習或初讀課文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有涉及內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寫作方法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就不同。這時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同時也希望提出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因此這一教學環節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當學生帶著問題去自讀課文時,他們會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在理解過程中質疑,能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內容進行主動的探究,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要克服「教師問,學生答」的陳舊的教學模式,把提問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人人都可以提問,人人都可以當老師,互問互答,形成良好的質疑、釋疑的氛圍。
2.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課堂上經常出現以下情況:學生積極舉手,但當他站起來後,卻張口結舌,說不明白。這類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口頭表達能力差,影響了思維的表達。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向學生介紹幾種提問的形式。直問,簡單問「有什麼」等。反問,針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是某一問題的糊塗認識和錯誤症結發問,步步為營,使學生幡然醒悟,達到化錯為正的目的。追問,是對某一問題發問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後,針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發問,其表現形式為「為什麼」「請說明理由」等,這樣便於易中求深。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質疑精神、質疑能力,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但願「質疑教學」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並在教學中切實有效地開展起來。

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張,有問題的課才算一節成功的課,有質量的問題是學習課文的先導。一個美國教育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專門聽了一堂高中物理公開課,任課教師是一名有影響的特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法靈活,重點突出,教學雙方配合默契,氣氛熱烈,教師布置的作業和思考題學生都完成的很好,時間安排也很恰當。當老師說:「這節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鈴聲正好響起來,聽課的中國老師不禁鼓起掌來,但奇怪的是幾位美國教育家卻一點表情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這節課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節課還上它干什麼?」原來,這些教育專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才是優質教育。而目前語文課堂上存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培育創造性思維的意義來說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目前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現狀。
在教學的實踐中發現,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總的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從學生的角度看,能主動提問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表現為:一是不想提,相當部分的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於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二是不敢提,一些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願向老師提出,在高年級更為普遍。三是不會提,有些學生很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發現不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向老師提出。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重視,沒有設置問題的情境,大多數的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沒有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主要因素
本人認為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具體如下: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於交朋友,不善於表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只滿足於聽懂老師講課,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如有疑難之處,既恥於向同學請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師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學中常發現,低年級學生課堂活躍,學生提出問題比較積極。這是因為他們年紀小,沒有思想負擔,而且對一些事情比較好奇,求知慾強,所以常向老師提出問題,既使是問錯了,也不怕別人恥笑。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思想顧慮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級時那樣單純,怕提的問題不得要領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師提問的次數逐年減少,以至問題愈積愈多,愈多愈不敢「問」,造成惡性循環。
3、興趣原因: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怕苦、怕累、怕麻煩、怕動腦,對語文不感興趣,不肯積極思維,沒有用心比較,自然也提不出什麼問題來。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學生喜歡提問題,但卻不知如何提問題。總覺得老師講課都聽得懂,自己看書也覺得理解了,不知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更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而更談不上主動提問題。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觀念陳舊,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首先,傳統課堂教學長期以教師為主,要麼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學生習慣於聽從教師的教導,只聽懂知識講解,聽清各類問題,聽會各種方法,然後,通過作業、復習、考試加以鞏固;要麼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的滿堂問式的教學,形成了只有教師主動問,學生被動答的局面。不管「滿堂灌」,還是「滿堂問」,教師都佔用了課堂教學大量的寶貴時間,課上只見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思考和提問,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課外負擔重的惡性循環。「課堂教學」教師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往往比較注重如何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根本沒有想到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生失去鍛煉的機會。其次,教師在備課時,分析教學內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學過程的嚴密性,教學環節的緊湊性,什麼問題教師都事先考慮到了,讓學生無懈可擊,使學生無法提出問題。還有一些老師怕被學生提出的問題難住,造成難堪,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學生提出問題。再次,教師在課後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課業負擔重,忙於應付,根本沒有時間來思考問題,束縛了學生思維發展。
2、教師的性格、情緒等因素,影響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一些教師由於性格內向,脾氣暴躁,或因家庭、事業不盡人意而引發教師的情緒不佳,造成課堂氣氛嚴肅、緊張,學生對任課教師產生恐懼心理,既使有了問題也不敢提出。
3、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提出問題,造成學生的心裡障礙。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缺乏,因而提出的問題淺顯,浮於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誕的。有的教師不但沒有肯定學生這種敢於提出問題的精神,而且批評、指責、嘲笑,這樣會給學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擊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記得有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正在津津有味地講授寓言《烏鴉與狐狸》時,突然,一個稚氣的聲音傳入教師耳中,「老師,我們在一年級上《烏鴉喝水》的時候,那隻烏鴉是那麼聰明,而現在的這個烏鴉卻是這么的愚蠢,是不是烏鴉年齡越大就越笨呢?」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愣了一下,隨機又十分生氣地說了一句:「閉上你的烏鴉嘴。」那位稚氣的小學生聽了之後低頭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淚。還有一些學生在提問題時,由於心理緊張,說話語無倫次,表達不清或說得不準確、不完善,甚至產生思維、邏輯上的錯誤時,有些教師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常打斷學生的發言,嚴重挫傷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對策。
(一)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讓學生想提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兒童探索知識的強大動力。要使兒童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教師的權威,關心和愛護學生,親近學生,先讓學生喜歡語文老師,而後對語文感興趣,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懸念法、游戲競賽法等,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勝心、趨勢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覺得學語文很有意思。第三,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感到我能行,學語文並不難,對學好語文有信心。從而引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而使學生在求知慾的驅動下,想向老師提出問題。
(二)建立民主課堂,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提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善於保護學生提問的自尊心。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宇宙里有些什麼》時,課文中有一名話:「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這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萬萬等於多少?」大家都笑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說:「萬萬不等於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出問題的學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師覺得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於是便問:「既然萬萬等於億,那麼這里為什麼不說宇宙里有幾千億顆星星,而說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呢?」這一問,學生們都啞了。過了一會,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第一用『萬萬』聽起來響亮,『億』卻聽不清楚;第二『萬萬』好像比『億』多。」這時學生們又笑了。其實這個答案是對的,這位教師當即給予肯定,並表揚說:「你實際上發現了漢語修辭中的一個規律,字的重疊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數量多。」這時,學生們都用欽佩的眼光看著那個學生,而那位老師卻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新的知識,是誰給予我們的呢?」這時,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個提出問題的同學身上,這個學生十分高興,這對他以後敢於大膽提出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堂課上,這位老師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尷尬的課堂又充滿了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收起嚴肅的面孔,換上親切、和諧的笑臉,把微笑帶進課堂,說話要幽默,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學生對提問題的恐懼感。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 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耐著性子傾聽,直到學生提問完畢,並認真解答; 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真正做到「六允許」即:允許學生自由提問題;允許學生自由爭辯;不清楚的問題允許重提;說不完整的允許補充;老師說錯了允許批評;允許保留自己意見。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才會敢於提出問題。
(三)合理安排時間,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會提問題。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方法,徹底與「滿堂灌」、「滿堂問」的傳統教學方法決裂。這樣,課堂上才能騰出足夠的時間,使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要做到: 1、教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產生問題而提出問題; 2、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在較為寬松互動的環境中自主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 3、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後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4、設立「提問卡」,讓學生在預習或自學中產生的問題,寫在「提問卡」上。教師課前收集卡片,進行綜合、歸類,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可以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又可以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提問題機會,從中得到鍛煉,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
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老師也給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並不等於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行間巡視指點作用,著眼課文的「信息源」,引導學生學習提問,並把學生的典型問題提示出來,讓學生充分享受發現問題的快樂。課堂生成問題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結果,將生成的問題整合為探究的專題則是教師引領作用的體現。
1、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問題。
課題是教材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出示了《打賭》這一課題後,學生會提出「誰和誰打賭?」「打賭的原因是什麼?」「打賭的過程怎樣?」「打賭的結果是怎樣的呢?」由於這些問題來源於學生的需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
2、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中提出問題。
學習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律。所謂整體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可以讓學生從主要內容入手提出問題。如學習《壯麗的青春》一課時,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歐陽海擔負收容任務,山谷山勢險要,馬驚了,馱著鋼鐵炮架上了火車道軌,歐陽海把馬推出了軌道,捨身救列車的經過,贊揚了歐陽海捨己救人的精神。在學生初步了解主要內容之後,可以從主要內容入手,學生會提出「歐陽海是怎樣把馬推出了鐵軌,捨身救列車的?」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提問「這個地方的景色有什麼特點?從哪裡能讀出來?」
3、引導學生從中心句中提出問題。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中心句提問,可以從一點突破,提綱挈領全文,保證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兩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學時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時留學時的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抓住「一定要爭氣」這個中心句提出問題:「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哪兩件事?在這兩件事中,童第周分別是為誰爭氣的?爭氣的結果怎樣?」這樣,學生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既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寫人的文章,學生從中心句中可以提問「文中的人物是個怎樣的人?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
疑難點是學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須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教學《花潮》時,學生對「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感到難以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難點提出三個問題:①無風,花本身會不會動?作者為什麼這樣講?②在作者眼裡,那許許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麼?③作者把陽光下花瓣的陰影比成了什麼?圍繞這些提問,學生展開討論,最後終於明白:所謂「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實際上是作者的感覺和聯想。可見,學生這樣主動的提出問題,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學生從課文中的疑難點提出問題,並且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化解了疑難。
5、引導學生從發散點中提出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從發散點提問,這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學《跳水》時,學生抓住船長命令孩子跳水這一情節提問:「船長為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這種辦法,還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辦法?這些辦法與船長的辦法相比,哪種更好?為什麼?」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思維的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可以在甲板上墊上厚厚的墊子。」有的說:「可以在桅桿下面張起網。」還有的說:「可以派人爬上桅桿去救小孩。」等等,說法不一。但經過反復討論比較,大家還是覺得船長的辦法好,從而認識到船長的果敢、機智。這樣先發散,後集中,通過對比,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
6、引導學生從模糊點中提出問題。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帶有片面性,有時甚至會出現偏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反饋信息准確地捕捉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提問引思,正確導向,使他們走出認識的誤區。如在教《三味書屋》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愛護公物的表現?」為此,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了這樣三個問題:①魯迅的書桌從哪搬來的?②魯迅為什麼要在書桌上刻「早」字?③這個「早」字對魯迅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以此引導學生對全文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結果終於使大家明白: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的體現。這樣既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⑷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質疑

鼓勵學生敢於質疑,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和諧的教學氛圍,才敢於質疑,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真了不起:&lsquo,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多不容易啊?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 因此,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三。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而英國哲學家約翰·!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馬上可以提出,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召喚學生想像的未定的意蘊空間、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和諧的環境中,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或寫得簡略以製造&lsquo,善問;,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是呀、發揮想像力的台: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d,想到一種,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魚鉤上長滿了紅銹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心裡很害怕。這樣的課後留白,建立一種民主,得不到幫助: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又稱為課題。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善於分析的特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題目,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練說。 (二)、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開放自己的思維。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營造一個民主,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說,教師要有目的,會想到哪些辦法呢,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終於想出辦法來了:發明千千萬萬:它飛得慢。 總之、省略。因此可見、和諧的教學氛圍: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學生只有在民主、更透,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質疑權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問題是創造的基礎海南省東方市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同時,敢於提問。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寬松。它一聽到弦響、懸念、善於質疑,我趁熱打鐵、善於評價。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空白&rsquo。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覺得不行,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因為它離開同伴,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改正,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可引發這樣的思考、從文章的重點處,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平等的師生關系?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飛得慢,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樂於質疑,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文題等,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掌握質疑的方法。(四)、段等:a?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耐心是不著急;其次,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一種民主?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老師馬上推波助瀾;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教師出用這個句子和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而留有&lsquo、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叫得悲慘。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就拚命往高處飛,細讀,讓學生敢說,想出辦法來了這一句進行比較朗讀,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並從質疑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引發質疑 在我們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又想另一種辦法。 (二)、敢於質疑 (一)。由此可見,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鼓舞,還在作痛,更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和人格,很多的閱讀課文都是採用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來表達思想。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寬松;空白&rsquo。要創設這樣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這些文本中的矛盾處。重視空白是眾多文本的共同特徵,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b、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引導學生聯系老班長用這魚鉤救活了三個戰士?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讀懂了課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種民主。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慾望。養成樂疑的習慣,多說?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利用課文留白處,我會及時給予評價,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思維開放了,應以鼓勵、和諧的教學氛圍;這一句話時、表揚,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起點在一問,他算對了什麼!小朋友,善於質疑,達到以疑促讀、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焦急是著急,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樂於質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每次質疑中適時的給予激勵,首先,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 二,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雙手拄著拐杖,傷口沒有癒合: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寬松、寬松。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的這個句子,很認真地想。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留有空白、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c、以疑促悟的目的?哪些是更羸聽到的、和諧的教學氛圍,而在於激勵;空白&rsquo、喚醒,我巧妙地利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進行了留白,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而《語文課程標准》評價建議中指出?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林沖為何會被逼上樑山,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爭辯、跳躍就是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填補,只有創設一種民主、樂於質疑,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是指在教材中,採用激勵性的評語。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過在不會問、寬松,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緊扣課題。,敢問?哪些是他想到的、你真善於思考,只有在民主?這一質疑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看著旁邊的小石子。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諸葛亮神機妙算,有這么一個句子,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一般有以下幾種,再進行前後對比閱讀,因為它受過箭傷,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就掉了下來?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你的想法很獨特,一直在動腦筋。烏鴉想了很多很多辦法、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我真比不上他: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小朋友們馬上各抒己見,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這是個矛盾的語句,熠熠生輝。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並適時引導,一位小朋友舉起小手問。陶行知先生說,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孤單失群、在課文內容矛盾處、啟發學生質疑,傷口又裂開了: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討論。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么隱秘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這些空白,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沒有什麼精彩可言,讓讓學生聯系全文進行討論交流;,建立一種民主。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rsquo?按商德遠編著的《小學語文個性課堂教學藝術》中中指出所謂&lsquo,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愉悅。何謂空白。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理解、愛質疑、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和諧的教學氛圍,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自己卻因飢餓?(一)、平等的師生關系。在現實中。使學生在討論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奶奶為什麼焦急,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寬松。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一學生由此提出。禽獸不如人,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在這些課文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你真是火眼金睛啊。(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他是怎樣想的,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它一使勁,叫的聲音很悲慘。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這兩個的問題,讓學生從質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這時、保留意見:哪些是更羸看到的,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寬松,思維活躍,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創設一種民主、疲勞而光榮犧牲的事跡領會其內涵,建立一種民主: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

⑸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

海南省東方市新龍中心學校 湯洪輝
一、敢於質疑
(一)、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而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也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不可能產生問題,更不可能撞擊出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民主、愉悅、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敢於提問。因此可見,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學生只有在民主、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個性,開放自己的思維。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思維開放了,才敢於質疑。要創設這樣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要求我們教師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於打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說,多說。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爭辯,允許學生質疑時出錯、改正、保留意見,如此激勵學生研討交流,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和勇氣。
(二)、善於評價、激勵質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語文課程標准》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及時鼓勵、表揚等積極的的評價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小學生由於學識和見聞有一定的局限性,剛開始所提的問題也許很簡單,可能是一些層面上的問題,沒有什麼精彩可言。這時,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問題的簡單或沒有價值而去否定學生的想法,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很會動腦筋、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真善於思考;當學生的質疑比較有價值時,我會及時給予評價:你真是火眼金睛啊!、這么隱秘的問題都被你發現了,真了不起!讓學生認識到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智慧火花,激發學生質疑的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質疑、愛質疑。
因此,只有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才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想問,敢問,善問。
二、學會質疑
新的課程標准把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明確的寫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由此可見,問題是創造的基礎,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而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樂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善於質疑。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敢疑的基礎上,掌握質疑的方法,善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緊扣課題,引發質疑
一篇文章的標題,又稱為課題、題目、文題等。而《現代漢語辭典》解釋標題的意思為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人們常說題為文眼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題目都能蘊含著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果能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進行質疑,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學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課題,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麼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有感情地品讀有關語段,最後體會居里夫人的美麗所在,深入理解了美麗的內涵標題中的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從文章的重點處,引發質疑
文章的重點處是指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段等,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的聯系,在文中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來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學生在學習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一句話時,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兩個的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我趁熱打鐵,讓讓學生聯系全文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討論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驚弓之鳥》中更贏說的一段話: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飛得慢,因為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為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群,得不到幫助。它一聽到弦響,心裡很害怕,就拚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因為這段話是課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聽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樣想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細讀、討論、練說、理解,再進行前後對比閱讀。學生讀懂了課文,也同時認識了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的特點。(三)、在課文內容矛盾處,引發質疑
在我們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的閱讀課文都是採用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來表達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點。在這些課文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如果我們能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與把握這些文本中的矛盾處,引導學生在這些矛盾處質疑,對幫助學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後果作用極大。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慾望,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焦急是著急,耐心是不著急,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結尾句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在現實中,魚鉤上長滿了紅銹是不能閃爍出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這是個矛盾的語句。在此矛盾處引發質疑,引導學生聯系老班長用這魚鉤救活了三個戰士,自己卻因飢餓、疲勞而光榮犧牲的事跡領會其內涵,從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長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輝。(四)、利用課文留白處,引發質疑
無畫處皆成妙境。重視空白是眾多文本的共同特徵。何謂空白?按商德遠編著的《小學語文個性課堂教學藝術》中中指出所謂‘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對某些內容故意不寫而留有‘空白’,或寫得簡略以製造‘空白’。小學教材中的課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幾種:a、在人物的心理活動處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結尾處設下懸念,c、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節之間出現跳躍。這些空白、懸念、省略、跳躍就是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填補。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空白處進行質疑,召喚學生想像的未定的意蘊空間。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中的這個句子: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終於想出辦法來了。教師出用這個句子和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這一句進行比較朗讀,並適時引導、啟發學生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一位小朋友舉起小手問:為什麼說烏鴉終於想出辦法來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朋友們馬上各抒己見,烏鴉不是馬上就想出辦法來的,而是想了好長好長時間。烏鴉想了很多很多辦法,想到一種,覺得不行,又想另一種辦法,一直在動腦筋,很認真地想。老師馬上推波助瀾: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隻口渴的烏鴉,看著旁邊的小石子,會想到哪些辦法呢?這一質疑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同時,使學生對文本的意義達到個性化的理解。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激發學生閱讀期待心理,引導他們查找相關資料,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和能力。而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時,我巧妙地利用課堂中通過布置練習的方式留白進行了留白:洪教頭走後會回來報復嗎?林沖為何會被逼上樑山?你還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漢的其他故事呢?通過留白來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這樣的課後留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發揮想像力的台。
三、樂於質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夠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在學生的每次質疑中適時的給予激勵、表揚,讓學生從質疑中感受到的成功,並從質疑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可以樹立起學生質疑的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經常質疑,同時能把質疑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課外延伸到生活實踐中,並逐步養成樂於質疑的好習慣。養成樂疑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樂於質疑。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⑹ 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與釋疑解難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巴浦洛夫說過:"猜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質疑問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將來"自我發展和創造發明"奠基,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綜合性人才的需要。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一、讓學生"敢問"——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前提
1、營造"敢問"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敢於生疑發問。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幼稚膚淺的還是超越要求的,教師都應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創造良好的生疑發問的氣氛。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若罔聞,否則,就會打擊學生的學習情緒,挫傷生疑發問的積極性,壓抑學生的思維發展。
2、留給學生"敢問"的時間。教學時,凡是學生想問、敢問、能問的就放手讓學生去發問。不管是開始上課、課後練習,甚至是課中老師講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或重點、難點、關鍵處時,學生要提問,都可以讓他發問,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空間和時間。
3、創造"敢問"的條件。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改變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應摒棄呆板的"師生對答"現象,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敢於提問題,再組織學生討論,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教授《一片樹葉》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讓學生自學"課文主要講了哪幾種動物?他們在愛護樹木中有什麼不同的表現?"然後再讓學生提出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根據這些情況,再組織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按著讀懂課文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使課堂變成學生樂學的"學堂",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的"講堂"。
二、使學生"好問"——提高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基礎。
1、首先要樹立學生"好問"的信心。小學生,尤其是後進生,在課堂中難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膽小、緊張、受知識經驗的限制,難以生疑發問。因此,老師要針對不同情況,運用各種方式,幫助、引導學生樹立"好問"的信心。
2、激發"好問"的興趣。從本質上講,學生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善於巧妙地把教學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相機開展"生疑發問"比賽。比一比誰提的問題多,誰提的問題質量高。然後,號召全班學生向這些"好問大王"學習,養成勤思好問的習慣。
3、創設"好問"情境。為了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精心創設使學生"好問"的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認知沖突,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看圖寫話《小白兔迷路》時,我先給學生講述這個故事,講到小白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哭起來時,我停下來,學生馬上有人問到:"那小白兔後來怎麼樣呢?她是怎麼回家的呢?"對於這類難度較大的綜合性問題,我不是簡單地讓個別學生解決,而是設法使問題成為全班性的信息,引導學生帶著各自所提的問題集體研討、集體解決。這樣,不論是基礎好,或是基礎落後的學生,他們都能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闡述自己的觀點,獲取成功的機會。
三、教學生"會問"——增強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關鍵
當學生"敢問"、"好問"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後,"質疑問難"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膚淺的水平上,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掌握生疑會問的方法,提高質疑問難的素質。
1、學會聯系生活實際的質疑方法。如:課文《一片樹葉》,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知道小動物愛護樹木。"可椿樹為什麼到最後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呢?"馬上就有學生問起,"對啊,他們為什麼知道這不對,還這樣做呢?"針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直入課文內容。後面還可引導馬上聯繫到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明知道不對,可我們還經常做著就是同樣的道理。
2、抓住關鍵詞句的質疑方法。如《一片樹葉》這一課中,讓學生理解小動物們愛護樹木的環節相對來說還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就緊緊抓住動物們摘樹葉的關鍵詞句,讓學生邊想像邊質疑:"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葉子當書簽;小猴子仔細地掐下一片樹葉做紀念;小熊捋下一片樹葉嘗嘗滋味。"先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示動作的詞,並作出記號,然後讓學生自己質疑發問:為什麼這邊要用這些不同的詞語,他們代表什麼意思等等。隨後老師再讓學生思考討論,突破重難點。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很多,如從已知知識中去找問題,從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找問題等等。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面去發現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意識到自我力量的存在,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習的自我意識和信心,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⑺ 如何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中質疑問難

一、課前預習質疑 在每篇課文教學前,布置學生先預習,並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課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問題寫在質疑本上。教師檢查後,對認真提問題或提的問題較有思考價值的同學給予肯定、表揚、獎勵,以此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如《丑小鴨》一課中,有個學生在預習本上質疑:丑小鴨如果不離開家,它長大也會變成天鵝呀?課文為什麼要寫它離家呢??顯然,這個問題提得好,反映了他認真讀書,善於思考,我及時給予表揚。在學習時,我把此問題拿出來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最後經歸納,總結出若它長期處於被嘲笑、欺侮的境地,長大後最多不過是一隻白鴨子,它將沒有自尊、缺乏自信,更不可能有白天鵝那樣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高貴氣質。

二、從課題上質疑

課題濃縮了整篇課文的精華,是文章的眼睛,思維的窗口,可以幫助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課文出示課題後,可讓學生說說從課題中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這樣,既理解了課題,又為學習課文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內容的興趣。我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首先從題目入手,設計了這樣一個引語:「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麼或有什麼疑問?」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迫不及待地舉手提出疑問:什麼是精彩極了?什麼又是糟糕透了?這句話是誰說的?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這樣為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促使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很快就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三、抓中心句質疑

抓住中心句設疑不僅能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而且能激發並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中心句巧妙設疑。例如學習《桂林山水》,可以將:為什麼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作為學習的切入口,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課文,進一步領會桂林山和水的特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處質疑

在體現重難點處巧妙設疑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於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地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裡?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如水到渠成。又如,《鳥的天堂》一課,閱讀課文後學生對一些內容不太明白,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寫榕樹的這部分是靜態描寫,為什麼用了「生根、垂到、伸進、卧」等動詞?2.課文中描寫榕樹靜態的順序是由遠及從近,為什麼寫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而後又寫:「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一般。」把遠景寫在近景中?我沒有急於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中具體描寫榕樹長勢的句子,先總結出榕樹大而美的特點,再品味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榕樹的千姿百態,理解了這些內容後以上的那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五、細讀中引導質疑

細讀課文是引導學生學習每段課文,認識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體會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預習交流質疑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自讀課文。如教學《白楊》,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爸爸在向孩子們表白著自己的什麼樣的內心?為什麼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他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為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學生根據這些問題細讀課文,自讀解決。
六、在精讀中點拔質疑

精讀是教師引導學生精確地把握文章重點部分的內容和層次關系,理解重點句段的含義,了解表現手法和進一步體會思想感情,從而把握文章中心。老師先對疑難點進行點拔,再引導學生自學,而對學生模糊有感,但又提不出疑的地方,教師應旁敲側擊地引導學生再讀重點段,啟發學生發現自己沒有發現或提不出的問題。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學習「借箭經過」這一段時。在指名朗讀這一段後,「諸葛亮為什麼讓軍士擂鼓吶喊?曹操為什麼不敢輕易派兵出來?諸葛亮為什麼能算得那麼准?對於這些問題,通過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對於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老師可適當點撥。如在討論「諸葛亮為什麼能算得那麼准」時,有的同學認為諸葛亮之所以算得準是因為他的腦子聰明,有的則認為是巧合,面對這種情況,我就讓學生再次閱讀這一段後稍作點撥:「『大霧漫天』、順風順水『這都相關到哪一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從哪裡來的?」學生一下恍然大悟,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與他廣博的知識是分不開的,這也正是他「神機妙算」的原因。

七、學習課文後質疑

學習完課文後,學生整合全篇課文內容,再聯系實際又會產生新的疑問,學生此時質疑,是對課文內容的反思深化,應鼓勵學生學完課文後積極質疑。如教學《凡卡》後,學生問:凡卡最終結局會是什麼?學生就能聯系實際,認識不同社會制度下人們不同的生活。我在教學完《毛主席看戲》一文後,一生提出,「既然毛主席是個守秩序的人,他的到場引起了轟動,如果他接受人民的好意,會場可能會更早安靜下來,他為什麼不這么做?「這個問題提出後,引起全班同學的興趣,各種想法都表達出來,發散性思維充分得到訓練,此問更是拓展了學生思維。

總之,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機,是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開端,是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途徑,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就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⑻ 怎樣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學科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沒有問題也就難於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不會去思考,那麼學習也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質疑問難能力還比較弱,學習主動性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那麼,在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打造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多種疏導措施,鼓勵學生敢於提問。 小孩子活潑好動,許多愛動腦的孩子常常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疑問,但能主動向老師提問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其原因是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積極思維、質疑問難的習慣。有些學生思想懶惰,不願思考,有些學生心中有疑,卻羞於啟齒。這些都成為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能力培養的障礙。對此,我做了以下疏導措施: 1、強化質疑意識。首先從思想上宣傳質疑的好處,告訴他們,疑是思維火化,學起於思,思起於疑。並要求他們把愛因斯坦的名言:在科學研究中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意義也大。當作座右銘。同時還在課堂上多次申明強調:老師最喜歡上課勤於思考,敢於提問,積極發言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看自己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的可以請教老師或者和同學商量。誰提得問題多,提得有價值,誰就能評為智慧星。而那些不愛動腦筋不願提出疑問的同學則是思想上的懶漢。而誰願意被稱作懶漢呢?久之,一部分膽大的學生開始敢於主動舉手提問,而且少數後進生也開始不甘落後,躍躍欲試,來體驗被表揚的樂趣。 2、注重言辭鼓勵。小學生心理比較單純、幼雅。老師一句肯定或表揚的話就能激發他們學習積極性,減少他們心理上的障礙。反之,則會挫敗他們的自信心,減少他們自我表現的勇氣。因此,教師注意用贊揚的語氣加以肯定,用熱情的語言加以鼓勵。即使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並不是很有價值,或者比較淺顯,浮於表面,甚至是滑稽可笑的,教師也不要隨便進行批評,而是應首先肯定學生的敢於提問的勇氣,再委婉地提出改進的意見。從而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慾望,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和諧。 3、認真對待學生的提問。每一位學生對自己的動腦成果都非常重視,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表揚。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教師要認真對待。首先要認真聽,對於學生提出的每個一問題,不論質量高低,不分深淺與否都要耐心聽取,並及時進行分析研究,適當作出評價。切忌簡單粗暴的打斷,而是應該聽完,注意保護他們的問題意識及積極參與的學習精神。其次教師要盡量解決學生的問題。試問:學生得不到明確的答案,質疑問難的意義何在?學生的問題經常把老師難住,老師的威信何在?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設計時全面細致,勤看教輔資料,還要有一定的教學應變能力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科學態度。 二、教給質疑方法,指導學生學會提問。 學生克服了提問的心理障礙,並不代表他們已具備了質疑問難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諸如此類狀況:課堂上讓學生提問,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或所提問題過於分散,無序,或提問非常活躍,但問題淺顯明了,沒有一定的價值,甚至愛鑽牛角尖,稀奇古怪的問題把老師給難住。因此,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方法的指導,也是關鍵的一環。 我的做法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長期訓練,把方法指導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 1、預習質疑。在學生預習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疑難問題摘錄到預習本上,或針對文章中不明白的地方作上特殊記號。為了減少預習質疑的盲目性,在布置預習時,加強了質疑的針對性。比如布置預習《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針對課題提問,並摘錄下來,再閱讀課文,看看自己能解決哪些問題。課堂上檢查時,學生非常踴躍,所提問題概括如下:這篇課文寫了誰的什麼事?課題中的美麗表現在哪裡?這里的美麗有什麼特殊含義嗎?什麼樣的美麗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麼時間?課文為什麼要以《跨越百年的美麗》為題?學生帶著一系列的疑問預習課文,學習更具有主動性。不但激發了學生興趣,鍛煉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質疑能力。此外,在布置預習質疑時,我因課文而異,分別要求學生從課文的語句發問,從重點自然段發問,對重復語句提出疑問,從標點符號發問等。 在預習過程中,我還要求學生拿自己預習本與課後習題作對照,看自己所提疑難問題是否與書上的問題相吻合,以提高學生質疑興趣。 2、精讀質疑。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後,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往往還存在障礙,而學生自己並沒有發現這些問題,所以教師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引導:(1)從字詞句發問。如教學《凡卡》一課中第八自然段時,先讓學生找出本段中表示動作的詞,並作出記號,然後讓學生自己質疑發問:為什麼這里要用這些不同的詞語,從這些詞語中自己有什麼感受等等。隨後老師再讓學生思考,並想像文章所描寫的畫面,從而體會凡卡悲慘遭遇。(2)從教學重點、難點提問。教學重點、難點往往也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地地方。教師在教學時首先提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讓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積極思維,提出疑問。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文中最後三個自然段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聯繫上下文,提出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通過朗讀質疑,有的學生問道:課文說小女孩和奶奶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有的學生問道:小女孩為什麼死了,嘴角還帶著微笑呢?還有學生問道:文章結尾用了兩個幸福,小女孩死得那麼慘,為什麼還用幸福?對於學生提出的這些很有價值的問題,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然後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認真分析。 當然,各個年級段有不同的要求,對於低年級可以字詞的音、形、義發問為主。對於高年級可從文章的中心、寫作特點等方面發問,但教師必須熟悉《課標》的基礎上自行把握。 3、總結質疑。一篇課文學習完後,進入總結賞析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重要時機。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可以讓他們再回顧全文,看還有沒有問題提出來商討。這時,學生的疑問一般能緊扣教材,突出重點,甚至能起到鞏固新知,使理解更深更遠的作用。如學完《凡卡》一課後,學生得出了如下問題:(1)凡卡一邊給爺爺寫信一邊回憶鄉下生活,凡卡在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快樂嗎?(2)爺爺會收到凡卡的信嗎?會把凡卡接回家嗎?(3)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為什麼?對第(1)個問題,我又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讓學生把信的內容與回憶的部分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對凡卡在城裡當學徒的悲慘生活有更深刻的體會。對第(2)個問題,我讓學生讀寫信封的那四個自然段,再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信封上沒寫明具體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信,肯定不會來接他。即使收到信,但在當時沙皇俄國的黑暗年代,凡卡悲慘命運仍不可改變。對於第(3)個問題,我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展開合理想像,以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為主題,進行一次小練筆。 三、提高問題質量,引導學生善於提問。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的提問往往是空洞、無序的。要想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倘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教師引導有方,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採取相應的激勵機制。教師對學生贊許、稱贊和獎勵,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對於學生提出來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及時作出肯定。通過教師的評價,或讓學生說出質疑思路等加以鼓勵。以提高問題質量。如在教學《懷念母親》一課時,有學生問:作者想到故鄉,想到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感到凄涼,但為什麼又說這凄涼是甜蜜的?我首先肯定學生的問題問得好,並讓全班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明白了作者身處異鄉,感到自己與母親距離遠了,與祖國距離遠了,與親人的接觸少了,心裡有憂愁,有思念;但通過時常的懷念,又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心中自然多了一絲安慰,一份甜蜜。然後我又要求這位學生說說他是怎麼思考的。這位學生說,凄涼是寂寞冷落,凄慘的意思。既然感到凄慘為什麼又有甜蜜呢?這種從看似矛盾的地方發問的思維方式無疑給其他學生一個很好的啟發。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引導學生多方面去發現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意識到自我力量的存在,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習的自我意識和信心,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⑼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質疑問難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策略。

1.激發興趣,鼓勵學生敢質疑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少年兒童好奇好問的特徵,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建立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提問的要求,同時還應巧妙地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開好道,作好鋪墊。

2.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會質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不僅教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方法,獲得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2.1 激發預習,提出質疑: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前,要向學生提供預習要求,激發學生預習。學生通過多次地讀看課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有疑問的地方記寫下來、勾劃下來,以備跟其他同學探討或在講讀中提出。這樣便促使學生有目的的去進入講讀課,從而學會求知。

2.2 緊扣課題,自主質疑: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引導學生通過讀題提出問題,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2.3 抓住重點,引發質疑:教師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提示中心詞句、段落等內容進行質疑,這些重點處對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並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我將這句話出示出來,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後質疑。學生引發的思考有: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分別表現在哪裡?都有哪些類型的兵馬俑,他們分別有著怎樣的個性?秦兵馬俑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或成就等等,這樣一來,我只是通過抓住中心句教學,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通過自讀課文來釋疑解難,對文本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於質疑:有些課文中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卻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正是作者匠心獨具之所在。這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看似矛盾處質疑,更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慾望。《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老奶奶為什麼焦急而又耐心?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終於明白了作者遣詞的精妙,感受到人們對總理的無限愛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質疑:教師關注留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可以增強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養。

2.6 教後反思,點撥質疑:在一篇課文講讀結束後,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思,啟發學生從課文的結構條理、內容的前後聯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寫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質疑,以深化鞏固所學內容。當然,這類質疑有相當難度,教學中不宜強求,教師可適當點拔,強化優生。

3. 持之以恆,培養學生釋疑能力

質疑問難是手段,學會求知是目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還要不失契機,培養學生釋疑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全盤端出,而應「疏」、「引」、「撥」,用不同的方法啟發和激勵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教無定法?教亦多術。我們一定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把思考、質疑的權力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伺機誘導,授之以法,使學生自解其難,變「有疑」為「無疑」,從而更加主動熱情地去學習,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⑽ 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解疑問題意識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解疑能力

《新課程標准》要求:強調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把給予學生問題、

思路、結論的教學方式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

論的教學方式。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常常質疑,會使

思維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從而發展思維。教師要善於從學生好奇、

好問,求知慾強等特點出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學會

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學會通過主動的嘗試和探索解決問題,從而提

高學習效果。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

力呢?現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在這方面幾點膚淺的

認識。

一、營造質疑環境,使學生「敢問」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及束縛,「師道尊嚴」一直在人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學生

與教師之間總有一道無形的牆。想起以前自己做學生時,學習上遇

到一些問題,也不敢問老師,怕問得不好被老師批評。現在在工作

中,經常聽到教師們在議論:「現在的學生太懶了,不懂也不問,

作業亂做,甚至抄別人的,真拿他們沒辦法。」我想,這些學生多

數是與老師之間有距離,怕問,不敢問。我曾在班會上與學生討論

過這個問題。「你們不懂為什麼不問老師?」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但意思是相同的,就是有點怕。一位教育家說:「教師與學生的臉

是對立的,感情不能對立。」在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

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要倡

導一種民主式的師生關系。師生感情和諧融洽了,學生就會大膽地

質疑。

其次,要保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

教學中,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

提出的問題比較離奇時,教師要給以積極的肯定,贊揚敢於提問的

勇氣。對提出的問題不論多麼膚淺或異想天開都不要嘲笑,不能在

語言或行動上挫傷學生積極性,而要善於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

與「靈感」,推動學生不斷發現和提出新問題,最終達到創新的目

的。

二、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提問,必須先教給

學生質疑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從課題入手,質疑問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

學生,由於剛接觸課文,還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怎樣使他們

學會質疑呢?我認為最先應該從每課的課題入手,一句「看到這個

題目,你想知道什麼?」為引子,將學生的思路紛紛打開,學生不

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給的知識,而是自己帶著問題去主動學

習。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教

會學生怎樣提問,才能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發現哪些是自己想知

道但課文中沒有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而課文中講到的,如果

想知道課文中沒有的知識該怎樣去做,是問老師呢還是查資料?而

課文中為什麼要安排這些內容呢?主要是讓我們明白什麼、掌握什

么呢?有了這一系列的思想活動做基礎,學生才會在課文的學習

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地學會質疑的方法,培養出

創新的能力。

2.學會利用「文中的提示」質疑問難

當學生通過對課題的質疑,掌握了一定的質疑方法後,「我要學」

的學習熱情便日趨高漲。這時,教師應及時地抓住這個機會,把學

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學習課文重點段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引

導學生在反復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泡泡」中的問題。在閱讀中

思考學生會發現這也是質疑問趣的一個切入點,以後自己再讀課文

時,就明白了怎樣去理解課文,並且知道該怎樣去解決問題,久而

久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3.老師範例「質疑問難」

以上兩種方法,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會很容易接受,可是對於

學習比較吃力的孩子來說,也許還是一無所獲。學生問「問題」是

從模仿開始的,因此, 教師要做好問「問題」的言傳身教。不僅

要告訴方法,還要做示範,並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問「問題」。讓學

生從敢於問到善於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創新。

當然,一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還比較淺顯,但是,我想只

要我們不斷地引導,學生的自主感悟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三、培養質疑習慣,使學生「樂問」

質疑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敢問,這是

前提。學生愛問,養成良好習慣,這是關鍵。教師一定要多想辦法,

不斷變換形式,天天有疑,並持之以恆,才能收到實效。如同桌之

間相互質疑,前後、左右四人質疑,小組討論質疑,全班集體質疑,

教師課堂質疑,教室後牆上開辟「每日一疑」等方式。以最終形成

質疑,釋疑的學習氛圍,這樣讓全體學生在掌握質疑方法,獲取知

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這才是進行質疑問難的

著眼點和歸宿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積

極鼓勵學生多質疑、多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好奇心越強,

學習興趣就越濃,學習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也就越活躍,學習效

果也就越好。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應該從培

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入手,讓學生學會提問,讓我們的教學實現由教

師提問為主導向學生提問為主的根本的轉變,使學生逐漸養成勤

思、善問,主動求知,勇於探索良好的學習習慣。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敢質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1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5